第一篇:浅谈语文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
浅谈语文课堂内外教学的结合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必须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有机结合。尤其是习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到生活中去发现真、善、美,激发他们写作的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阅读教学要合理安排在语文教学中,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内外、写作教学、阅读教学
创新在于突破传统。传统的教学往往把学生束缚在学校、课本、教师这三者之间,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学校是学习的场所。而事实并非如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这一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语文大师吕叔湘曾经说过,他的成功,得益于课内知识占30%,而课外知识占70%。由此可见,语文学习要重视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使学生的语文学习与广泛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语文学习充满生机和活力。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在语文教学中落实,一定要注意课内外的结合,因为语文是人类的交流工具,是人类的文化成果,它不仅肩负着教学母语的责任,还肩负着秉承传播文化薪火的使命。在此就作文教学和语文阅读两方面谈谈课内外教学的结合。
一、作文教学
在我看来许多学生对于写作文都有一种恐惧心理,学生写作文不是全不费力、轻而易举,而是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学生怕作文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每当周末布置写作,总能听到“哇”!又写作文了。即使有些学生不怕,但学生的作文也存在千人一面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为了突出思想性,写人——高、大、全;写事——意义重大;写景——发出赞叹,内容写法相似。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指导学生课外经常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写作能力历来都是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教师感到作文教学难,学生感到写作文更难。生活是多样化的,每一个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异彩纷呈的。作文,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的反映。作文教学应当是课堂内外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摆脱作文教学的困境,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作文教学课堂内外的结合。
(一)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妙笔生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教学的“三味书屋”,扑向生活的“百草园”,让他们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从司空见惯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点使你心动的东西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做一些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如何观察?要让学生首先明确观察目的、范围,便于让学生“集中注意,活用感官”(郭沫若语)。其次,观察时要按一定顺序,分类比较观察,调动多种感官,“多看、多听、多问、多记、多想”,这样,才能使文章写得形象,有声有色。我在教学中,带学生观察梅花。要求同学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从远到近,远看像什么?进看像什么?然后重点观察梅树的枝、干、叶、花,它们各有什么特征,最后观察花瓣的形状、颜色、香味,让学生一一表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正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③由此可见,教师要注意引导,慢慢培养起学生的观察兴趣,逐步形成观察的习惯。
(二)贴近学生生活命题
记得我校举行作文公开课活动时,执教者是教学经验丰富的陈晚林主任,他选取的作文题目是《我考了》。这节课效果相当好:有的孩子写自己考好了受到父母嘉奖时高兴的神情;有的孩子写自己考砸了害怕的心理和父母失望的眼神;还有的孩子写自己明明考得很好还故意骗家长,引来一阵训斥,并最终公布了真相……课后,我请教陈主任,他说:“这个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考试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这当中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关于这个话题我相信学生一定有话可写,而作文教学就要引导学生写真话、实话、心里话,吐露真情实感。”确实,从题目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作文教学中要重视命题的方法。笔者认为可以命几个题目让学生选择;也可以半命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把题目补充完整,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拟题。学生生活的内容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作文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将习作内容与课外生活紧密联系,这样学生才会觉得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一个作家没有生活体验,写不出好的作品;一个演员没有生活的体验,演不出好戏;一个学生没有生活的体验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曾经有人说过:“隐去了太阳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脱离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 作文的空间应该是开放的,要善于把握时机。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除了要在校内让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外,尤其要重视让学生走出校门,亲身去观察、感受、体验生活,让学生自由表达。到社会上搜集作文材料。写作应不受空间的限制,课堂内外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源泉。摆脱“重课内轻课外”的观念,将课内外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引导学生通过文字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走进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比如:春天,带领学生亲近自然,发现春的讯息;夏天,带领学生拥抱自然,感受夏天的丰富多彩;秋天,带领学生走进田野,分享丰收的喜悦;冬天,带领学生滑冰、玩雪,得到放松身心的愉悦。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丰富多彩。今年春天我组织学生去公园春游。让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春天的气息。后来有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描述了初春的新绿:绿色悄悄地走进了我们这个世界,树绿了、花红了。第一个开花的总是迎春花,它总是那么热情地迎接春天,叶还没绿呢,它的花已经全盛开了。小草早早地从土里钻出来,好像很好奇似的,想看看这个新世界。湖边,柳树也抽出了小芽儿。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也争奇斗艳,红的、紫的、乳白的、橙黄的……这让我想起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诗句。可不是吗?春天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季节呀……
这位学生眼里的春天是多么生机盎然啊!可见,我们要迈出课堂教学的圈子,将学生引向课外,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为写作提供素材。当然也不要错过父母的叮咛、上学路上的风景、科学实验,哪怕是一次谈心、一张照片,组织学生开展种植、养殖活动,开展扶老助残活动,参观书画展览、卖报纸,让学生做小记者,对有关人士进行采访,鼓励学生展示课余爱好,交流家务劳动的心得……只要学生留心生活,真实地去感受生活,写作就不是一件难事,就会成为忠实的记录者,成为最好的伙伴。总之,使学生感到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生活是多么美好,从而人人争做热爱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的小主人。
(四)引导学生学会倾吐
书读多了,生活积累丰厚了,就会引起倾诉,表达的欲望。学生有许多美丽的幻想,包括荒诞无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应该鼓励他们写出来。语文课就是解放人的心灵和才智,让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长期以来,在作文教学中,人为地限制学生作文的表达方式,过高地要求学生写高、大、全的作文,笔者认为只有敢说真话,才能写出好文章。孩子的童年是梦的季节,这时候往往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当孩子愿意把这些心理话说出来时,不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可笑,孩子的行为是多么幼稚,只要是真实的,教师都应该加以表扬,不要去限制学生表达的内容。这些真实的感受成为了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体验,还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比如:运动会上,教师让孩子们为一场正在进行的比赛当解说员。比赛的孩子奋力拼搏,解说的孩子妙语连珠。事后,我们可让亲历赛场的孩子写比赛,让“解说员”写解说词,让没有机会参与的孩子写评论,各取所需。孩子都喜欢玩具,我们可结合这一生活实际,让孩子们将自己的玩具当作失物,为其写一则寻物启事,这不就是一种很好的状物作文训练吗?我想,每个孩子都会为了找回自己的所爱而搜肠刮肚地倾力描绘的。
二、语文阅读教学
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中,读应该为主线。一些老教师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背景资料,讲文章结构,讲句子特点,讲人物性格……“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可谓“讲风兴盛”,而学生却“读风不起”。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我国传统教学的宝贵经验。④新课标也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语文阅读就应该确立“读为主线”的基本理念。读为主线,就是要给学生足够的读的时间。在课堂中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不能走过场;要变换形式,把学生的齐读、自由读、选择读、合作读、教师的范读有机结合起来。可见读的重要,但怎样读呢?实践证明:结合课内阅读教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课堂效率,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既丰富了学生的读写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此提出我的几点想法:
(一)将课外阅读安排于课堂教学之前。
为了便于阅读教学,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课外搜集关于课文时代背景的课外阅读材料,使之便于阅读教学,从而使阅读课的课前预习与课外阅读挂起钩来。例如,我在教《江村小景》一课时,我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当时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学生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研究,也可以上网或去图书馆,让他们先对课本有一定的了解;教《行路难》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李白当时的写作背景,所以,我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先了解李白的生平,对李白的一生坎坷潦倒的仕途生活形成一幅画卷,那么,到时候再告诉学生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写作这首诗的,他们的印象就会非常深刻。在教学《虎门销烟》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有关鸦片的资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及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在学生的头脑中确立一个观点,鸦片必须要销毁,刻不容缓,从而在理解课文销毁鸦片的意义时就不需烦琐的讲解。所以在教学中如能做到将课外阅读安排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所得的知识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更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有目的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
指导学生在课堂上阅读与所学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的课外阅读教学中的难点。疏通学生阅读中遇到的疑难,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即把阅读教学中的课中教学指导与课外阅读指导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教学在阅读中得到升华,让阅读教学在课堂中发挥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到培养。比如:我在教《枣核》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友人那种“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心灵体验,在讲课之前,我先从文章中找出几处细节描写进行重复有感情的阅读,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加上感情低沉的音乐,这样更能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这时,学生对友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也被他背井离乡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纷纷表决要向友人学习,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做一个永远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在讲《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时,要让学生能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等等,如果只通过平铺直叙的讲解,那么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时,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以达到教学目的呢?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鲁迅在其一生有许多名师为什么只写藤野先生?“一向以犀利、冷峻文笔著称的鲁迅先生”在回忆他的老师藤野先生时为什么笔笔深情?这样,先让学生带着疑问去读去感觉,然后再挑选几段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的描写进行有感情的范读,再放映二十世纪初中国遭受到强侵略的背景资料的幻灯片,让学生体会这段异域他乡深厚的感情,进而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课外阅读资料的及时呈现,使学生的情感像一座火山一样迸发,犹如狂风卷起的海面,情感连绵起伏,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同时学生也会在不自觉中喜爱课外阅读。
(三)有目的地延伸于阅读教学之外。
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哪怕最细微的如:不动笔墨不读书,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做好阅读笔记,写好阅读后记等,再给学生推荐一些拓展性的阅读书籍,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等,这样就能做到两者有机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校的特色建设“以读促写”古诗文诵读活动,就是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沉古奥今,并采取诗文朗诵竞赛、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享受读书的收获的喜悦,激发学生课外读书的欲望,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多年以来,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切实有效的,在全市组织的课外阅读竞赛中,我校学生总是榜上有名。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我们教育的首要任务。当前语文教材越变越新,非常具有时代感,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作文教学的课内外结合正是着力体现创新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教学的课内与课外是相互促进的,课内促进课外,课外知识促进思想理解。课外与课内相互统一,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如果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将课堂内外的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了解社会积极主动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能进一步搞好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第二篇:小学英语课内外结合语篇教学建议
小学英语课内外结合语篇教学建议 华中师范大学北京研究院 鲁子问
语篇
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是一个完整的语义单位。
“大于句子”、“语义完整”都是指有完整的语境、语用目的和意图、语义功能。比如一部小说是一个语篇,报刊上一篇文章也是一个,在街道上立一个牌子,上面写着Parking也是语篇。
课文语篇
作为课文的语篇首先是一个语篇,具有作为独立语篇的语义功能、语用目的、语境。但是,作为课文,更具有教学功能,这个语篇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可能学会的是语言项目、篇章结构、语用表达等。
课外语篇
作为一个独立语篇,具有作为独立语篇的语义功能、语用目的、语境。作为语言材料,与课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语言联系。若是原文材料,对于语感培养具有独特的作用。作为文化材料,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作用。
语篇教学设计的关键
分析课文语篇的语义功能、语用形态、语境 明确教学目标,把握不同目标
依据语用、语境、语义,选择设计运用实践活动
课文的内涵
课文的学习性:
课文是语言学习的主要内容。
作为课文,必然具有教学功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能学会的是语言项目、篇章结构、语用表达等。
课文的语篇性:
课文是一个独立语篇,具有作为独立语篇的语义功能、语用目的、语境。两种性质的冲突: 独立语篇的语用内涵可能不是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可能不是语篇的标志性语用特征。
课外阅读语篇的内涵 语篇性:
课外阅读语篇是一个独立语篇,具有作为独立语篇的语义功能、语用目的、语境。学习性:
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必然可以作为学习材料使用,可以从语言项目、篇章结构、语用表达、文化态度等作为学习内容。
课内外结合教学设计的关键
分析课文作为独立语篇的语义功能、语用形态、语境
分析对话语篇的真实口头交际功能,短文语篇的真实语用目的(写作与阅读)结合课文学习目标,对课外阅读材料的可学习性进行分析,确定学习目标 明确课文教学目标和课外阅读语篇的学习目标的结合,把握不同目标 依据语用、语境、语义,选择设计运用实践活动
课内外目标结合
分析课文语篇,确定教学目标
选择与课文目标一致的课外语篇
制定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结合的学习计划 实施计划,反馈检测
课文语篇分析 谁?什么关系? 什么话题? 说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语义功能?
语用目的是什么?
用什么语言说的?(语言项目)在哪里?什么场合?(语境)
语篇分析
谁?Amy和大明。
什么关系?好朋友,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什么话题?聊天:谈上周末活动。说了什么?上周末活动。
表达了什么语义功能?介绍过去活动。
语用目的是什么?增进朋友间友谊。
用什么语言说的? I did„
在哪里?什么场合?在英国的Amy给在中国的大明打电话。
确定教学目标
首先要区分基础目标和较高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
词汇、语法、语音
文化、学习策略
语篇结构(尤其是信件等)语言技能目标
听的目标 > 说的目标 > 写的目标
听的目标 > 读的目标 > 写的目标 运用能力目标
说的目标 > 写的目标
语篇教学主要目标
落实、强化、巩固
把学生已经形成的听说能力最大可能地转化为读写能力
按照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强化已有知识能力,保证全体学生达到最基本要求 把学生一定的听说能力、初步的读写能力尽最大可能固化,成为坚实的能力基础
对话语篇的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
语句结构、词汇短语、文化背景等 对话技能目标
说的技能目标、交际策略目标 运用能力目标
对话功能的运用
语句结构的运用
短文语篇的教学目标
语言知识目标
语句结构、词汇短语、文化背景等 阅读技能目标
宏观阅读技能目标、微观阅读技能目标
阅读图式建构目标 运用能力目标
短文语篇功能的运用
语句结构的运用
阅读运用目标
教学目标结合案例
课文教学目标:学习课文,向朋友介绍自己刚刚做的有趣的事情,以增进友谊
课外阅读:选择介绍过去事情的语篇进行阅读,学习如何描述自己过去的有趣活动,尤其是如何选择使用动词,以弥补教材中动词的有限性(课文只有了visited, went, sent, liked, Did you„?)
在阅读课外语篇时,要求学生专门记录描述过去活动的动词,选择最喜欢、最有用的语句 选择有趣活动,向朋友介绍,以增进友谊
教学重点
所有听的活动尽可能与读、写的活动结合
比如听后阅读、读后听、听后写、听中写、听前写 所有说的活动尽可能与读、写的活动结合比如说后阅读、读后说、说后写、说前写
全面巩固听说读写,重点巩固学生较弱的项目 然后要照顾全体学生,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可进行简单的语法、语音、学习方法归纳,但对全体不宜使用概念、音标、理论,对优秀学生可以使用
课内外结合的词汇教学
把课文词汇迁移到课外阅读中训练,尤其是不同语境的运用
选择与课文话题一致的话题,在课外阅读中强化课文的话题词汇图,开展词汇教学 鉴于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质比量更为重要,课外阅读的词汇不大适合向课内的迁移,可以把课文词汇向课外阅读的迁移
课内外结合的语法教学
先在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先发现含有语法项目的语句 再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材料中发现这些语法现象 再进行总结 然后强化练习
小学阅读技能要求
宏观理解整体语篇中心大意
宏观理解整体语篇情节发展,必要时建构图式 微观理解语篇主要信息 不拘泥语词、结构的理解
课内外结合的阅读技能教学 先阅读课文,培养阅读技能
在呈现课外阅读材料片段,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能 然后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全面使用这一阅读技能 让学生就阅读技能使用情况进行交流总结
课内外结合的口语教学
学习课文,进行口语活动
选择相同话题的课外语篇进行阅读,从话题角度进行讨论、问答等
课内外结合的写的教学
结合课内外内容强化单词、语句的写,逐步发展到独立写语句 就课文与课外阅读语篇进行话题写的训练 主动的说能较好地迁移为有效的写
课内外结合的复习
要有一定的文字整理,比如把落实到每一节课的关键语句、关键词印发给学生 在课外阅读中复习课文内容 在课文教学中复习课外阅读的故事图式、文化意识、语法项目等 在课文教学中,可不复习课外阅读词汇内容
课内外结合的评价
课外阅读需要评价,这是学校教育的本质规定(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教学活动)课外阅读的评价对象是:兴趣、图式、语法,词汇不宜作为目标
课外阅读的评价方式应该是课内评价方式的补充,尽量不重复,采用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 assessment)
注意把课文内容落实到课外阅读之后的活动中,用课外阅读的检测活动进行巩固复习
社会化课外阅读
这是一种纯粹的阅读,不是阅读教学,与学校阅读有着本质不同,主要是目的不同 社会化阅读不一定要结合课文教学展开,可以跳出课文教学开展课外阅读训练 社会化课外阅读还可以围绕以下目的展开: 语感养成
语言积累
文化意识培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第三篇: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的探讨
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的探讨
单位:塘沽区新港一小学科:科学姓名:张育红
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的探讨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学生课内外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作者自己的对该教学方法的见解和思路。本文从《科学》课的自身特点研究为前提,通过“增加课内教学的实践内容”、“将课外实践活动具体化”以及“调整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等教学方法入手,具体论述了课内外教学的具体的方法和教学理念,核心是以人为本,将保护学生的兴趣作为课内外结合教学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课内外结合、教学方法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培养探究能力。课内教学是《科学》课的基础工作,但是要将科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让学生掌握科学实践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思想,还要重视课内外教学实践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学好《科学》课的根本目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前课程改革工作的需要。
一、课内外结合教学是《科学》课的学科特点。
人与自然是《科学》教材的主题。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让学生认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的规律,而事物分布于社会和大自然之中,它可能出现在课内的教学空间,也可能出现在课外的实践空间,只有将两者的有机结合,找到一个最好的结合点,才会给《科学》课教学带来一个新的思路和领域,这也正是《科学》课的教学特点。许多从事教学实践的教师经过长期的摸索认识到,以系统的知识学习和以体验学习为主的课外教学活动不是截然对立的和不可兼容的。相反,只有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在课内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只有在与现实生活更紧密的结合中才能得到巩固和转化为素质和能力;而课外教学活动的体验学习只有在理论知识的总结和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克服直接经验的狭隘性的局限性。因此,强调课内课外的紧密结合,是《科学》课的学科特点也是当前课改进程和发展中的重要的内容。
二、增加课内教学的实践内容。
1、实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小学《科学》课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主要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如果不让学生得到事物具体的、鲜明的感官体验,不让学生得到探究和思考能力的提高,《科学》课的教学将会失败。在教学中如何使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和自然界中活生生和事物有机融合并成为学生的感兴趣认识的对象,成为在课前要解决的问题。如教学三年级《科学》“植物和动物”的内容时,课本上有许多图片,但是教师不能守着课本不放,而应在课前尽可能地自己动手或指导学生开展实物收集活动,例如采集标本、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等,才能做到在课堂上用鲜活的实物进行教学,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和贴近生活实际的目的。
2、室外教学,丰富实践体验。在小学科学课中,书本中学到的知识不一定是知识的全部,还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内容。例如,三年级《科学》“蚂蚁”一课,在进入实际观察的阶段,课堂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就要到室外进行观察和实验。学生在校园或公园里,有的用水困蚂蚁,有的用石子困蚂蚁,有的将蚂蚁装在塑料袋里,挤在角落里,用放大镜观察;有的将蚂蚁放在纸片上,再放水里,用放大镜观察;有的用樟脑球困住蚂蚁,然后用放大镜观察。通过与室外教学的结合,丰富了课内教学实践内容,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学习兴趣也显著提高;同时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考察和调查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特别要考虑如何指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培养情感。通过给与学生开放的教学环境,将学生置于社会和大自然中,有利于他们对增强自身体验和丰富实践经历,达到“一举多得”的成效。
3、探究研讨,提高实践能力。现行《科学》课教材把自然、历史、地理、物理、社会生活等内容管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可采用了“探究—研讨”的教学法,在课内采用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让小组的人员相互交流访问。这种学习是透明的。在老师事先布置了研讨课题后学生为了争取自己的发言权,他们要去查找资料,要去调查研究,要去采访,要科学周密思考对问题的看法,听取别人的意见。在课堂上他们各抒己见,热烈的研讨,全身心地投入到“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去。例如:《小电珠》一课,以手电筒为线索,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讨论电珠发亮的条件和日常生活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和相互讨论,并把学习电路与生活中的安装电灯紧密结合起来,把枯燥的知识学习融入有趣的解决生活问题过程,让他们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通过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将课堂内的学习和实践与社会、家庭中的事物建立必然的联系,养成积极思考、钻研探究的学习素质,教师也从中逐步建立《科学》课的课内知识与课外应用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将课外实践活动具体化。
1、布置课外作业。小学《科学》课中有很多有关采集、种植、饲养、环保等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就必须精心设计一些课外作业活动。例如,植物的一生,就要求学生去采集各种各样的植物。学习凤仙花种植单元前就要求学生去种植凤仙花。教学蚕宝宝的生命周期以后,就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写饲养蚕的报告,或饲养其他小动物。
2、开展课外社会实践和自然实践。组织学生去踏青,了解家乡的风貌。带领学生参观植物园、或野外考察,认识和采集制作植物标本,丰富巩固自己的植物学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对植物学,对大自然的兴趣;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的工厂、企业和社会,让学生从小了解社会生产情况。
3、组织科技创造。组织课余小组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科技制作等活动,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包装袋等材料,尽量废物利用,节约资源,启发创新,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主体意识的强化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4、参加科技竞赛活动。将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探究精神引导到学科竞赛中,例如参加全国的和省市级的科学发明创造竞赛活动,通过活动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5、开展搜集科技信息活动。为了让每一位学生主动阅读课外科学知识,可以实行课前“五分钟信息发布会”可以采取演讲方式,也可以自带图片、资料辅助进行表述。坚持不懈将会形成一种 “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良好风气,也将逐步会提高学生探究素养。
四、调整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课内外结合教学的特点是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来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能力的提高。由此就要改变以往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
在考核标准中,不能简单地将理论知识作为评价标准,而要将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学生学习的态度与探究、研讨、合作和实践能力共同做为考核标准,考核标准要求全面化和多样性。因为小学《科学》的教学不要在乎学到多少理论知识,而主要是建立兴趣和探究的思想,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曾有过因为单纯考试而抹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的事情,确实得引起我们的反思;
在考核方法上,要更讲究科学,要在扩大考核标准范围的同时,积极推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考核方法。首先,要适当降低对理论知识的考核比例,但不是放弃和不重要,理论知识非常重要,但为了建立《科学》课学习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就要做适当的让步和保留,不抛弃和放弃每一个孩子,保护他们的兴趣是最为重要的;其次要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考核,学习过程是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课内外的各种实践和探究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探究、研讨、合作和实践能力,过程考核是考核的核心,是将考核阶段化、动态化和具体化,是对小学生最为科学的考核也是检验教师的水平、能力和责任心的最好体现。
总之,当代教育中强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与认知领域学习相结合的“综合学习”为特征。是将学科学习及学校内外各种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将课内学习与社会中各种现实问题相联系。通过课内外结合教学的实践,将促进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相结合,探究与研讨相结合,从而将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做出积极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
2、《科学杂志》07年11月
3、《新课程标准》
第四篇:关于蒙语文课堂内外教学方法的探讨
关于蒙语文课堂内外教学方法的探讨
摘要:在蒙语文课堂中除了讲述书本知识,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蒙语文的兴趣是关系到蒙语文教学的改进,甚至关系到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为了更好的推进蒙语文教学,本文从依据教材、开展蒙语文综合性学习;授课教学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从蒙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方面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蒙语文;教学;方法
一、依据教材、开展蒙语文综合性学习
蒙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教科书是蒙语文课堂教学资源之一。因此,我们以教材为依据,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生活中丰富的蒙语文学习资料与教材相结合,建立开放的蒙语文课堂教学,开展综合性的蒙语文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蒙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
1.利用自然、生活中的资源,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蒙语文教材上的许多文章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时,怎么办?以往,一般都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或请学生帮助解答,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自己从生活中,从大自然中去观察、体验,寻求问题的答案。这样做,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我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在上《动手试一试》《有趣的发现》这类课文时,学生对文中的科学现象既好奇又不解,于是我激励他们回家动手试试,然后在课堂上陈述实验过程,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事实证明,将蒙语文课堂教学与自然生活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蒙语文实践机会,拓宽了学生进行蒙语文学习的渠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蒙语文实践能力。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获取信息,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信息社会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有很多,他们了解的信息有时比老师的还要多。在一些蒙语文课上,我在介绍文章时代背景等有关资料时,有的学生漠不关心,或者根本就不听,因为他早就知道,或者不想知道。当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一些靠课文不能解决的疑问时,他们很有兴趣,一定想办法解决,汇报交流时还积极主动。如教学《梅兰芳》《小动物过冬》《孔繁森》等课文时,我鼓励学生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资料,处理资料,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课文中的人物,了解到的资料比我了解的要多得多。听了他们的汇报交流,我自己也增长了见识。
3.开展小组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学习,是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形式。如教学《狼和小羊》一课,我把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选择喜欢的段落,选择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我负责巡视,指导学生的学习。汇报交流时,小组长先介绍学习情况,然后组织大家汇报。这样的学习活动,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读的形式,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
二、蒙语文授课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蒙语文学科的知识范围广博,蒙语文自然是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的时空涵盖着历史的时空,范围极其广泛。蒙语文是作者对生活的反映,是在微观上较为清晰地表现生活的。蒙语文教学也同样只能建立在每个学生个体微观清晰的理解上,教师一家之言不能代替学生的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讲多少,应突出哪些知识点,难以前篇一律地由教师来代替。由于教师所受的教育,生活阅历,审美爱好等千差万别,在理解能力与欣赏性上难以达到一致。但在现实中却是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法,统一的作业内容及统一的答案,把学生严格地限制在一定的框架和模式之中,很难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我国传统的汉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吟咏,强调的是“师傅领过门,修行在个人”,似乎是自然无为的,并未抹杀学习者的自主性。试想在所有这些格式化的、整齐划一的现成的东西面前,学生还能有求知的欲望吗?教师还能有钻研教材的热情吗?长此以往,只能导致蒙语文教学的僵化,教学质量的每况愈下,导致恶性循环的出现。因此,要发挥学生在汉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使学生融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及语言美于一体化的汉语文学习环境之中,让他们进行愉快地诵读、充分地咀嚼、自由地讨论、优美地欣赏,使之陶冶情操,提升境界。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发展学生个性。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实际,全面了解和发现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要求。要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才能见效。学校不是工厂,教学不可能如加试零件那样格式好化,而应试教育的结果,使最有活力、最有美感、最有兴趣的汉语文学习完全僵化,使受教育者深受其害。蒙语文学科作为一个最具有个性化的学科,每一篇课文作为感情智慧的凝结,在每一个读者头脑中都会留下不同的印象,每一个读者会有从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产生兴趣,为他们创设富有想象力驰骋的天宇,创造力萌发的摇篮。
三、蒙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基础教育阶段是人生成长期,是个人形成人生观的初级阶段。在此阶段学生了解生活,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是形成责任感的重要阶段。培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蒙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内容。蒙古族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蒙古族孩子们是蒙古族的文化继承、发扬者。因此,蒙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观念,这对于整个民族的发展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尊老爱幼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应该结合教学内容,从小就培养这种观念。当然,对于学生培养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能仅仅靠蒙语文课堂,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而是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校是比较系统的灌输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的地方,它能够系统地把知识传输给孩子们。但是,在新时代,学习成绩好已经不是判断“好学生”的唯一标准。所谓好学生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但是,学校老师平时主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意识中学生形成 “只要好好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就无所不能”的思想观念。在这种学校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家长教导孩子:“只要好好学习,其余的啥也不用做。”在此观念的影响下,很多聪明、优秀的孩子成为“书呆子”。他们不懂得承担责任,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如何适应社会,连自立能力都没有。这样的孩子是片面发展的人,不符合“四有”青年的培养条件,跟不上时代发展需要。而这也是现代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所以,学校应该定时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了解,共同关注与培养孩子们的能力。注重学习成绩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家庭教育,从小培养责任与担当的精神、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结语
总之,蒙语文学科教学必须将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汉语文素质和能力放在第一位。汉语文课改的根本点是强调学生对汉语文的体验、感悟和积累,强调学生的汉语文素质和人文修养。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汉语文素质,培养高素质汉语文人才而做出努力。
第五篇: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读写结合教学
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中的读写结合教学
摘 要:??作能力是小学语文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范本作用,从词语、句式、段落等层面对课文进行认真地挖掘和开发,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让读写结合训练取得最大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阅读
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需要培养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显然,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那么低年级怎样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起来呢?下面就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在低年级……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词,更确切地说,就是词里面所反映的现实的周围世界;词在儿童面前展现出新的、在他入学以前完全陌生的那许多个方面……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儿童借助它去掌握知识的工具,这是多么重要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新课标也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
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 “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再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同学们掌握“格外”这个词语的用法,我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理解“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句话的基础上问:“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呀?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不同的词语:“很”、“十分”、“特别”……我趁机点拨:“你们看,我们用换词的方法不仅知道了‘非常’的意思,还知道了与‘非常’意思相近的三个词语。”这样通过换词训练,就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
二、阅读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读与写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同学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渗透作文指导的目的。
1.模仿型读写结合。“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
案例一: 《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案例二:《菜园里》是一首有特点的儿歌,文章运用拟人的方式介绍各种蔬菜的特点,富有童趣。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进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老师说:“黄瓜是绿的,身穿绿衣裳,你还知道哪些蔬菜也是绿色的?”
生:“苦瓜也是绿色的” “丝瓜也是绿色的”……
师:“蔬菜不仅有绿色的,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出示图片)你能说说他们不同的颜色吗?”
生:“西红柿是红的,南瓜是黄色的……”
师:“你们能够学着‘黄瓜身穿绿衣裳’这句话来说说其他蔬菜的特点吗?”
生“苦瓜身穿绿衣裳,西红柿身穿红衣裳,南瓜身穿黄衣裳……”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
2.想象型读写结合。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我们可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使之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1)抓住词语展开想象。如教学《小熊住山洞》最后一个自然段,我紧紧抓住“感谢”这个词语,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有哪些小动物来感谢小熊一家?它们会对小熊一家说些什么?”。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能围绕小熊一家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进行写话,达到读写结合的目的。
(2)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想象性的读写结合包括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续写。教学《小松鼠找花生》一文,文中最后写到“花生是被谁摘走了呢?”这就为学生留下了一个疑问,也为学生留下了一个补白点。这时可以以《小松鼠找到了花生》为题,让学生去续写课文,想想“小松鼠怎么找到花生,找到花生后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提供给他们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培养了他们丰富的想象能力和思维的灵动性,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
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座宝藏,都会给我们的读写结合带来很好的启发。我们要充分地利用教材,又要深入钻研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范本作用,从词语、句式、段落等层面对课文进行认真地挖掘和开发,才能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的内容,让读写结合训练取得最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