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
我研究,我快乐,我的课堂我做主
--------怎样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
一、新世纪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学者型教师
我们都知道:生命需要教育的培养,而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面对21世纪,我们怎样做一个创造型的真正有所作为的教师呢?我以为应该把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作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
所谓学者型教师,或者说是专家型教师,其含义都是指其能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优化教育教学结构,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教学,并且在教育教学中卓有成就。
譬如中学的语文教学,有人说,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灾难深重;有人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在一个三岔路口徘徊,四顾茫茫;有人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从一个死胡同走进了另一个死胡同,走投无路„„那么,我们指望谁来拯救我们的语文教学呢?指望谁来引导我们的语文教学呢?指望谁来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呢?我们当然指望我们语文教师自己,尤其是要指望我们奋斗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那些学者型的语文教师们。这一点应当是毫无疑问的。
问题是谁是我们可以指望的学者型的语文教师?
这里,那些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偶尔扫一眼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然后便高谈阔论的大学教授们,是难以指望的。
这里,那些长期坐在教科所或教科院里读报著述,有了雅兴闲情便下到学校听一两节语文课,随后便评头品足的研究员,是难以指望的。
这里,那些长期高居教育领导岗位,有了会议便让秘书写一篇讲话稿坐到主席台上念一念,偶尔在醉眼朦胧中发号司令的官员,也是难以指望的。
以上三种人虽然也可以称之为专家,但我们的语文教学本身不能指望他们。我们唯一能够指望的是长期奋斗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热爱语文教学、忧患语文教学、思考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师和语文教研员,他们才是真正的语文专家。他们既注重教育理论,又注重教学实践;他们既熟悉教材,又熟悉学生;他们既了解语文教学的现在,又了解语文教学的过去;他们既十分重视课堂之内,又非常关注课堂之外;他们既特别重视认真备课、讲课、辅导和批改作业,又严谨认真地归纳、分析、总结并进行理性思考。他们才是名副其实的语文专家,只有他们才能担负起拯救语文教学、引导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的重任。
20世纪,教育手段基本上是填鸭式、灌输式、题海式(目前的状况基本上也是如此),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的个性特征、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严重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压抑了青少年的生命激情和创造冲动。人们对此已经有所认识,并纷纷提出质疑,模模糊糊地感觉到这是由于教育科学研究的无能、无力和不到位造成的,是由一些教育部门的领导对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不够重视造成的,同时也是由于教育工作者科学研究能力的欠缺造成的。21世纪教育的形势就呼吁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要由过去的苦干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由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转变。我们都已经深切地感觉到,今天的世界,每天都有新知识、新情况、新问题出现,每天都会有新思维、新眼光、新方法形成。作为21世纪的教师,除了不断地提升自己人品品位和知识品位、适应时代要求外,几乎可以说是别无他途。因此,我认为,在新世纪里要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具有强烈的“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必须牢固地树立科研意识,深入了解科研知识,熟练地运用科研方法,经常置身于教育科研活动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教育科学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对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要打破思维定势,改革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有效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充分开发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缩短成长期,提早成熟期,推迟衰老期,不断补充新知识,吸收新信息,创造新方法;不断跨越障碍,不断超越自己,实现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由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的转变,使自己真正成为科研型教师或教育科学研究的行家里手,在教育事业中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有所作为。
所以,21世纪的教育科研将被重新定位。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教育科学技术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第二,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第三,由教书匠向学者型、专家型转变。
二、对语文教材的研究是学者型语文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基本功。
对于语文教学,我的整体思想是:冲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藩篱,运用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关爱学生,又要鼓励学生超越老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和社会知识与经验的积累,把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语文教学带入21世纪,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语文教学充满成长的气息,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充满智慧的挑战。这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对于语文教材的研究,应该包括阅读和写作这两大板块。阅读与写作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这两个方面抓好了,整个语文教学就会展翅高飞,飞向一个理想的境界。语文教学的研究是无止境的,关于阅读与写作的研究更是无止境的。
这里就着重说说对教材的研究。关于教材的研究,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自己的过程,是教师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自我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学者型教师起步、前进和最终达到目标的过程。
教材是有一定的权威性的,我们必须尊重教材,但教材不是法典,教材不是圣经。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发展,教材再先进,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昨天的或是前天的。对语文教材的研究,立足点必须站在语文教材之上,超越教材,对教材了然于全胸,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研究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积累、间接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人文精神等人生素养。
三、语文教学成果要努力用教学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
我们当中有许多优秀教师,他们一辈子敬业爱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但由于不善于动笔写文章,或缺乏语文教学的科研能力,临到退休,除了一些久积的尘封了的备课笔记之外,手头空空如也。应当说这是一种悲哀。毛泽东同志曾经这样深刻地指出: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我认为这是千真万确的,因为理论的品格高于实践。由此不难看出,通过写作论文的形式,认真地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并与同行们交流自己的教研成果,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应当说,语文教师每天的工作,从形式上讲,似乎是周而复始的,而从内容上讲,则是日新月异的。一个志存高远的语文教师,应当以教科研开路,把语文教学与语文教学研究紧密地结合起来,一边搞教学,一边搞科研,把教科研的成果通过论文形式,及时地反映出来,坚持数年,必见成效。写作论文的过程,是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是不断充实自己的过程,是不断丰富自己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与语文科研水平的过程,是一种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表现,是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不断体现自身价值和为社会作更大贡献的过程。我以为:作为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总是以语文知识为基础,以理性思维为中心,以教学创新为目标,以撰写文章为工具的;其研究起于教学思想研究和教材研究,从教学研究延伸到教育研究,从教材研究延伸为学术研究;以文章为载体,通过写作把研究成果固定下来,赢得时间和空间,将对今后起作用,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和建立中华新文化作贡献。
四、教育教学研究中应注意的三点意见
为了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教学研究,我自己的体会,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顽强的意志。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氏说得多么好啊!他把一个能成就事业的人,归结为应当具有两种必不可少的素质:一是智力,二是毅力。用现代的时髦话说,前者是智商,后者是情商,而且二者缺一不可。通俗而又简单地说,所谓情商,即是情感;所谓智商,就是智力,智慧。这二者科学合理的结合,对一个人的成材与否,至关重要。有人说:一流的情感,一流的智慧,一旦合流,常可导致光辉的人生;一流的智慧,二流的情感,一旦合流,常导致三流的道德,四流的奉献,末流的人生;一流的情感,二流的智慧,一旦合流,常会导致平庸的温柔和自贱自艾的怨愁。所以马斯洛发出这样的感叹::“一流的汤比二流的画更有创造性。”这是很有道理的。实话实说,在这方面我是有切身体会的。我不算很聪明,但我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做到:粗茶淡饭只求饱,早上起来练长跑,回来洗个冷水澡,中午睡个小小的觉,晚上精神抖擞战夜宵。其中的长跑和一年到头洗冷水澡就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坚韧不拔的意志。长期以来,我养成了顽强的拼搏精神,战胜了许多困难。我常常深切地体会到:搞教科研的过程,仿佛犹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是“韧的战斗”的过程,可以说,其间的情商比智商似乎更可贵、更重要,更能使人取得成功。
2、实行博览精取的读书方法。
无疑,做学问是需要深厚或较深厚的知识功底的。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比较广泛地读书,不仅要读与自己专业知识有关的书,而且还应当读一些看似与自己的专业知识关系不大、但实际上是拓宽视野、增长见识的书。世界上知识无限,研究学问无底,而人生有涯。这就要求我们在读书和做学问的时候坚持博览精取的原则。“精”的知识应该是知识的精华部分,是对自己的科研非常有实用价值的知识。英国学者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这是至理名言,但我则始终坚持这样的自定信条:“知识能用才有力量。”因为它更有现实的品格和指导实践的意义。所以,我心目中的“精”,更有博览得来的知识应当能用得上的含义。否则,知识就成了花架子,人也成了“假把式”。有的人虽然读了许多书,掌握了不少知识,但不大会运用,作不出学问来,是谓书囊;有的人博览精取,强调应用,不断探索,追求创新,结果做出了学问。
2、坚持勇于实践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这是要做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必须始终要坚持的。不断投身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坚持不断探究,其中,最要紧的是十分注意培养自己的“识见”和“识力”。“识见”和“识力”应当成为一个学者型语文教师的一项较高的和较重要的素质。“两识”对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确定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对教材作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分析上,而且还表现在透视社会人生而表现出某中真知灼见、预见未来潮流、指出教材谬误、洞察学生潜能等方面。有了“两识”,不挟陋见,不固步自封,不裹足不前,而能常学常新,奋斗不止,才能创新不已。
作为新时代的一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绝不能在理论的天空上光打雷不下雨,而要勇于在实践的土壤上播种、耕耘、洒汗。当我们更新了教育观念,实现了自我超越的教育境界,品尝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时候,那时,我相信大家一定会从心底里发出这样的呼唤:这是何等崇高,又是何等幸福!
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的语文教师,这是21世纪的时代对我们广大语文教师的要求,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呼唤,是培养21世纪具有世界竞争力人才的迫切需要。我们,尤其是年轻的语文教师们,要向做学者型的语文教师的方向作不懈努力,其中,教科研能帮助你获得成功。这种观点或理念,又何尝仅仅局限于一个语文教师!
成功永远属于那些奋斗者和拼搏者。
关键词: 教师 上一篇:恒久付出 点滴收获
下一篇: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第二篇:怎样做一个仁德的教师
教师仁德的养成
坪东学校:舒庆峰
仁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深厚的内涵和文化品味的体验。仁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向先进教师学习,讲奉献、重德行,做一名仁德的教师!
1、关爱每位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易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尊重,尤其是这些特殊的学生,更容易形成特别的性格,这就要求教师要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教师的爱去温暖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每一位学生有他自己的人格,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和肯定。只有让师爱扎根于育人的土壤,用心去和学生交流,用爱去和学生沟通,建立起师生间的真挚情感,才会叩响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接受你的教诲。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真诚相待、真心关爱,用师爱的真情去感染他们、帮助他们,用师爱去换取学生的尊重与理解;用师爱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师爱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2、需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正如在汶川大地震中那一位位遇难的人民教师,面对灾难他们心里想的是他们的学生,不顾自己的生命,依然选择救助他们的学生,最后英勇牺牲。他们的事迹无不让人震惊,无不让人为之感到骄傲,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教师所体现出来的高尚的仁德。作为一位教师,就要向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教师学习,把毕生献给事业,献给学生。
3、教师批评学生时应讲究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对待特殊学生,他们也有自尊心,而且是具有很强烈的自尊心。老师更应从内心去关注他们,因为老师对学生恰当的批评,就是一种激励;如果是不恰当的指责,就会对学生造成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心中仁德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良好的仁德之心感召和熏陶学生,提高教育人的可信性;教师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提高文明程度,特别要培养对特殊学生的爱心,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4、从日常的教学中规范自我的文明素养。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持有的向师性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学生把教师看作学习、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引起学生的重视。所以教师要从自我做起,做出表率,以“仁德”感染学生,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学生,以博大的胸怀爱护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记得我接一年级的时候,班里的学生都不了解我,但为了快速建立与学生的情感,我让每位学生在班里做了自我介绍,让孩子们首先树立自信。课间尽量多于孩子们在一起,尽快地熟悉每位孩子的情况,让孩子们真正感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
“情在左,爱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冰心的这段精彩名言是仁德的鲜明的体现。是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我的学生,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子。正是基于这一朴素的想法,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是仁德之心才能让我想到这些,也做到了这样。
2013年10月
第三篇:怎样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曾有幸阅读过朱永新教授的《朱永新教育文集》,其中说,知识并不等于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知识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那智慧哪里来?
一、从学习中来。
教育是一种“学习”的职业,作为从事这个职业的教师,不应当仅仅是教学生学习,而必须在此同时注重自身的学习。一个教人学习的人,自己却不爱学习,是难以取信于人的。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通道。其实,在整个社会正在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这是因为,“今天,世界整体上的演变如此迅速,以致教师和大部分其他职业的人员不得不接受这一事实,即他们的入门培训对他们的余生来说是不够用的:他们必须在整个生存期间更新和改进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古诗有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不可忽视的“源头活水”,只有多学,持续地学,才能更新观念,才能用新鲜的血夜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再说,“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凯勒”我们为何不好好利用这个顾问呢?教师的学习应当是持
续的学习。只有持续的学习,才能赢得教师的持续发展。学习要有恒心,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任何长进的。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都坚持根据计划的要求将之落到实处。
二、从工作实践中来。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人成为智慧型老师的前提的话,那教育教学实践,则是教师获取智慧的必要载体和重要通道。因为,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离开了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教师的发展与智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一个教师学习的成果和效益,不能在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中得到反映和体现,只是停留在你的学习笔记本上时,对你的学习就会形成消极的负面影响,你就会把学习看作是应对检查的。反之,一旦学习的成果和效益,能很快在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中得反映和体现,你就会增强实践的决心和信心,进而形成学习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
每个在教育事业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功的人,都是完全是主动的、能动的在实践中学习发展。这种实践活动渗透着他们的聪明才志和智慧文化,因而可以说这样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充满着生机和活力。这种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会逐步形成教师外在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断改善,而且会对教师内在素质修养的提升起到催化作用。因而实践是教师成为智慧型教师的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正如每人各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人
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每人各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每人就同时拥有多种思想。只要我们相互之间多交流,多探讨,并在实践中加以验证,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和许多的教育大家一样的成就.三、从反思中来。
教师的反思,主要是指教师对其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不断进行自我诊断与自我修正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连续地自我追问、自我剖析、自我肯定或自我否定,从而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飞跃的过程。如果一个教师只有实践而没有反思,那是很难有进步与发展的,更别说能体现教育教学智慧了。一个要想有所成就、有所发展的教师,就不能不十分重视对自已的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实践,进行持续不断地自我反思。
三、从写作中来。
有学者研究认为,教师的写作既是教师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种基本能力,又是教师履行角色职能的一种辅助方式,还是教师释放自身潜能的一种重要载体。正因为如此,教师的写作既是对自己学习体会的整理,又是对自己实践经验的总结,还是对自己反思成果的提炼,它体现着教师的智慧。当然,学习、实践、反思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写作又是学习、实践、反思的继续和延伸。没有前者就不可能有后者,但是光有前者而没有后者,实在是一大遗憾、一大损失。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作,它应该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实践是它的源泉,阅读是它的基础,思考是它的灵魂。如果写作完全脱离日常的教育教学工
作实际,写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不仅无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完善,而且也不利于写作的坚持和提高,进而造成恶性循环的局面。另外,做课题研究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谁都可以做,对每天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进行一番思考加以记录,定期进行提升,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这就是课题研究——专家称之为行动研究。我们每天的学习、实践、反思、写作就是在做研究,就是在进行着新教育实验。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自觉学习,不断实践,并善于反思,坚持写作,相信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也一定能成为智慧型的老师。
第四篇:怎样做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
怎样做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是XXX,我演讲的题目是《怎样做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
在当今社会特别是学校日益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的今天,教师的身心健康也成为许多人关心的话题。但是,遍观我们的教师群体,很大一部分老师呈现出身心亚健康状态,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社会生存压力、家庭经济压力、学校升学压力等,这些压力的过度膨胀,则会导致我们教师情绪的爆发,表现出焦虑、暴躁、抑郁等症状,它不仅会妨碍教师智力的发挥,降低应付能力,还会出现情绪转嫁,例如:体罚学生。而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也是违背教育理念的。
为了给我们的学生创造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我们就要有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团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均衡营养,加强锻炼。好的膳食和锻炼,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强健,精神更饱满,从而可以更好地投入到教师的工作中。
二、积极调试,悦纳自我。教师在遭受挫折时,必定会感到困扰、苦恼,对此,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教师的工作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奉献,而我们要善于用学生的点滴成绩、青春的活力来悦纳自我,同时还要坦然接受工作中的不顺心。
三、端正态度,学会幽默。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喜爱我们的职业,爱我们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储备丰富知识,作为一名教师也要以宽容的心态去对待学生,也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学生的朋友,以宽容感动学生,这样会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在严谨教学的过程中,适时的小幽默,则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学生也会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
没有身心健康的教师群体,就没有身心健康的学生,为了我们神圣的教师职业,为了我们自身及家人的幸福,让我们共同努力,做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吧!
第五篇:怎样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浅谈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教师
作者:赵维成
内容提要: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为人师表,敬业、精业、乐业,才能做一个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的优秀老师。
关键词:乐业、精业、敬业、为人师表
教育是打造灵魂的事业!追求卓越是教师体现教师职幸福的过程。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有影响力的教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教师,不管你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不管是教师这个职业选择了你,还是你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让每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这是我们教师的职责。那么如何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工作岗位上,如何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怎样才能做一个无愧于社会的优秀老师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乐业。所谓乐业,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教师的爱岗,就是热爱教育事业,具体体现为热爱工作和热爱学生。热爱工作,意味着尊重和珍惜自己的选择,表现着对教育界事业全身心投入和不悔追求的信念、态度和决心;热爱学生,意味着对学生人格和生命的尊重、对学生潜能和自觉的信任、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理解、对学生知识和不足的宽容,表现为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和关爱。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会感到教育教学对他人生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他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活 力,体验到人生的快乐与幸福,捕捉到生活的绚丽与精彩。做一名教师,既要教书,更要育人。要重在“教好学生”,践行“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并把差异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来开发。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的一样,这恰恰丰富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色彩。我坚信,“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能成为一种稀有资源!”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花10年时间,将一名有偷窃习惯的学生培养成一名成功的农庄主席。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是严与爱的有机体现,是理智与热情的巧妙结合。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同时陶先生用自己的言行为我们诠释了“爱”的涵义。有一天,陶先生看到一位男学生欲用砖头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其到校长室。等陶先生了解了一下情况回到办公室,见到那个男生已在等他。陶行知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来了。”接着又掏出一块糖给男生,“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生拿出了第三块糖。这时男生哭了:“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又掏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的糖分完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通过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某些老师从所谓的差学生身上找不到可赞扬、可夸奖的理由,除了不会多角度思考问题,缺少爱心不能说不是一个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孩子人人爱,爱不好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心中有爱的人是幸福的,因为心中有什么才会看到什么,才会听到什么。心中充满功利的人追求的是功利,充满仇恨的人散播的是仇恨,充满忧伤的人看到的是忧伤。而心中有爱的人,觉得一切都是可爱的,一切都是清新的,一切都是可以原谅的。懂得爱的人,便懂得宽容。对于别人的无心之错就有了充分的理由予以谅解,从而给人一个机会;懂得爱的人,便懂得等待。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拔苗助长者的初衷尽管并没有错,但他缺乏耕耘的耐心,只关注了收获;懂得爱的人,便懂得妥协。卡耐基说,你无法赢得辩论,如果你在辩论中输了,当然是输了,即使你赢了,还是输了。在这个世界上,“理”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还有“法”,还有“情”; 懂得爱的人,便懂得付出。索取是无止境的,而且很容易限入魔障。在名与利的圈子里,大多数人总是看到了别人鼓鼓的腰包,抑或闪光灯下的意气风发,其实,所有 收获的背后,都有艰辛的付出。而只有懂得付出的人,在一定阶段内尽可能“单纯”的人,才会获得意料之中或者意料之外的成功。做一个懂得爱的人,就是让自己的心中充满阳光,驱除那些因计较、忧郁、恐惧、急躁……而产生的阴霾,让人生的天空永远晴朗,湛蓝。学生是他生命的给养,讲台是他生命的舞台,教学是他生命的源泉。爱岗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要求。热爱本职,就是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努力培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幸福感、荣誉感。一个人,一旦爱上了自己的工作,就会全身心地融合在职业工作中。
二、敬业。所谓敬业,就是用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我国古代思想家就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为:“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
敬业,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是指一个人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教师的敬业,就是对国家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表现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对学生的热情关怀、尽心尽力和无微不至。作为教师,应该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具有高尚的人格做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教师。责任心对教师而言,是师德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师德的外在表现。教师的教育责任心,体现在对待教育事业、对待学校、对待学生的工作态度与教育实践中,体现在自身的教育业绩中。没有教育责任心,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育的责任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使命感,也是我们工作的源动力。它能促使我们爱生如子,诲生不倦;钻研业务,精于教学;发展学生,成就自我。
责任是一种能力,但责任比能力更重要。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在日记中这样反省自己:“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最小的一颗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你生活的岗位?”反复吟唱着这诗一样的却发人深省的语言,告诫自己要尽职尽责。只有尽职尽责才能尽善尽美。一个老师本领再大,能力再强,如果不愿付出、不愿努力,不愿对孩子付出自己的爱心,也就不会取得成功,就不会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不会为社会创造出价值。是的,干事业需要能力,更需要责任感。我的能力也许并不高,但只要我有一颗负责任的心,我的工作就不会做得很差,我会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勇敢地扛起自己的责任,不推诿、不扯皮,投入热情,投入真心,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充分的展现。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为在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每一个学生,不敷衍塞责;也表现为对学生的热切关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践;更表现为在细节上下功夫,如:认真研究每一个知识点以及它对学生发展的意义,从不迟到和早退,能够叫出每一个学生的名字,知道每一个学生的爱 好和特长,做一名做事细心的老师,教师每天将面对很多像“例行晨检”这样非常非常平常的常规工作,许多老师往往走过场,甚至根本不当一回事。细心的老师用行动告诉其他每一个教师,做好常规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细心发现每一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也是必要的。作为老师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在工作中有没有问题被遗漏,在常规教育教学上有什么细节被疏忽的。毕竟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校里需要老师时时处处的细心观察,多多的提醒。作为班主任更应该从班级里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抓起,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班级里的孩子能平平安安来校,开开心心回家。
三、精业。所谓精业,就是要在自己所从事的岗位上精通业务,具备扎实的岗位基本功,能做出优异成绩,争创一流。教师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习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益求精。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风下矣”。精业既强调 职业精神又强调业务素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只要对事业满腔热情,对工作精益求精,并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一种精业的习惯,习惯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力量,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促进,给我们的生活平添许多色彩。做事有恒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困生”的不良学习习惯包括学习成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加上他们的思想情绪反复无常,要转变他们,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有的教师认为,这些学生再教育也是这个样,不如放弃。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耐心是成功教育这些学生的试金石。作为教师,要给予鼓励和支持,要循循善诱,耐心帮助;当“学困生”做错题时,不能急燥,不要挖苦,要静下心来,耐心地辅导,直到他们学会。在思想上,由于学生的思想不稳定,变化无常,更需要我们教师耐心地教育。“最美教师”的成功,贵在恒心。事实上,在我们的工作中,要做到多和家长沟通,多和孩子交流。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总会碰到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孩子,但是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没有坏的学生,只有不懂得教育的教师。每个学生身上都潜藏着优点和才华,作为教师,应该耐心地去发现、去鼓励、去关注,用大爱去感染孩子,让孩子和家长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对孩子的不抛弃,不放弃。
四、为人师表。恪守职业道德、知行统一,做学生的表率。作为一名教师时刻都要牢记一点:你的学生时刻都在关注你的一言 一行,就像你时刻关注你的学生一样。所以作为教师要懂得谨言而慎行。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敢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作为教师,就要勇于把平凡当成一种磨炼,把日常当成一种修养,把岗位当作责任,关注工作上的每一个细节,关注学生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自觉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
总之,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学生的榜样,净化自己的心灵,为人师表,敬业、精业、乐业,才能做一个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社会的优秀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