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破解学生怕作文这一难题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破解学生怕作文这一难题? 望江县鸦滩小学 叶永青
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几十年,学生怕作文是一普遍现象,大部分的学生是谈文色变。有的无话可说,短短几句话就草草收兵;有的心中有话说不出来,内容空洞,语言贫乏。那么,怎样才能破解学生怕写作文的这一难题呢?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活动,是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重要方式,是生活积累、阅读积淀、认识水平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等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是这么做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多看多读,注重积累。
二、留心观察,抓住顺序。
三、放手练习,鼓励欣赏。具体的教学步骤是:
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多看课外书,并能积累好词好句,学生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生动、形象。
二、作文的基础是观察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这样就会把学生引向他们熟悉的生活,写起作文来也就自然会有表达不尽的真实内容。
三、勤动手、勤练笔,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之一。有了对生活的观察和词句、篇章的积累做基础,就要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去大胆练习。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要循序渐进,对学生习作的评价要多鼓励、多欣赏。
这样,学生就一定能克服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提高写作兴趣,写出精彩纷呈的生动文章来。
第二篇:浅谈小学生怕写作文的难题
浅谈小学生怕写作文的难题
二都中心小学 余爱宜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小学生怕写作文,一提到写作文就犯难,这是语文老师面临的一大难题,怎样解决这一难题呢?本人有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会学生积累素材
素材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书本等。现在家庭条件好了,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经常给孩子买书,应该说现在的孩子不缺少书,有的孩子甚至很喜欢看书,但一提到写作文还是犯难,这是为什么呢?本人认为这是因为孩子不会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借鉴,孩子就不知如何下手,如何表达。所以要解决孩子的怕写作文问题,首先要教会孩子积累,让他们脑中有东西,在写作文时就不会茫然无措。可从观察入手,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只有学会了观察大自然景物,观察生活中的事情,并能有所感悟,并用心积累,才可能从书本、上网等方面积累素材。另外,小学生的社会阅历浅,涉世未深,积累的写作素材不仅少,且有一定的难度。而完全凭想象胡编乱造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因此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我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名言名句,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我结合课文,鼓励学生勤于动笔,对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或片段,鼓励学生背诵、抄录和仿写。我认为,只有教会学生积累的方法,并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身临其境,才能获取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的作文才有真情实感。因此,我们不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还引导学生把所听、所见、所想、所感有条理地记录下来,以便整理使。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从一定程度上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使学生克服写作文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动机,就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一旦学生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作文转为“爱”作文,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
让学生有兴趣,有写的欲望,是解决学生怕写的关键。兴趣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可以在写作文之前开展一些活动,比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开故事会、做游戏、做实验等,这些活动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讲实话,抒真情。在教学习作中要努力激发学生写作的动机和欲望,不能用自己的思想去限制学生的思想,而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去看世界,用学生的耳朵去倾听生活,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学生的思想感情发生共鸣与协奏。我们要有一颗“童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使学生的写作动机萌生迸发,写作欲望燃烧起来
三、解决“怎样写”的难题
在让学生动笔之前,应该教给学生这一类作文应从哪几个方面组织素材,应注意哪些问题等,也就是教给学生写法,必要时应读一些范文,让学生有文可依,因为小学生写作文离不开模仿和借鉴。因此,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整理思路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为此,我们每周开设一节说话课,除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表达、续编改编故事、讲述复述故事等口头语言能力的训练外,还让学生讲从电视、报刊、网络上听来、看来的大事趣事和身边的好人好事,有时结合作文教学进行复述或续编课文。学生说过后,鼓励他们写下来,怎么说就怎么写,以降低写作的难度。这样学生写起来就比较容易。开设说话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说话课,将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最终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如有一次说话课内容是看图讲故事:书上给出了四幅插图,我首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弄清图意,每幅图先让学生用简短的话概括图意,其次再让学生把这几幅图的内容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然后再让学生观察图画,确定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人物都有谁,他们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把这些内容充实之后,我再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一遍,这样从概括到具体地进行训练。由于做好了铺垫,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得绘声绘色。最后我让他们把这个故事写下来,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这个任务。
四、完善作文评改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作文后,老师应及时评改,给予肯定。每次习作讲评课,我都会开展优秀习作欣赏活动,创造条件让同学们走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另外,在习作批改中,不管是“旁批”、“眉批”,还是“总批”,都以鼓励和引导为主。这样做,有利于提高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有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一看到学生的作文内容简单、语句不通顺或有抄袭嫌疑,只是简单地在作文本上随意写一个“阅”字。这样做不但抺杀了他们对作文的兴趣,还增添了他们对作文的畏惧感,并导致学生不明就里,不知道自己作文优点多少、问题何在,今后努力方向何在。所以,我们要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的评语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批改作文时,我的评语力求让学生看后有一种亲切感。当看到学生作文的精彩之处,我用醒目的波浪线标出,有时写一些简短评语,如“这段写得非常精彩”、“生动形象”、“充满童趣”,等等。如果哪部分写得不令人满意,可以写“如果怎样写就会更好一些”或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给学生指出修改的方向,学生也乐于接受。如果是抄仿很多的作文,我除了必要的批评教育外,还写上勉励的话:这篇作文思想性很好,但“仿”的痕迹过于明显,经过努力,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学生在看到那些切中要害的批语后,不管自己写得好与不好,都会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我班一位同学在一次作文中写道:“中秋节到了,月亮姑娘变胖了。”我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波浪线,在旁边批了个大大的“好”字,并且点了个长长的叹号。没想到举手之劳,却使孩子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从那以后,他更喜欢作文了。教师要将“课后评改”更多的变为“当堂评改”,让学生在老师面对面的指导下接受评改,提高写作水平。对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更应该当堂批改,这样才能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没写好的地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会进行修改。可采用圈划法、商量法、高分法,奖励法的评改措施,其收效甚佳。课堂上师生参与评改时,可教师示范评改,可学生之间的互改,师生集思广益的集体评改,可使作文修改效果更好。
总之,基础教育新课程作文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以上只是我的粗浅的体会。在保证作文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我们应该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只要是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我们就应该采用。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保持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快乐地作文。
第三篇:破解三年级起步作文难题
破解三年级起步作文之难题
三年级的起步作文之难,可以用古诗名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来形容。作文之难,难得让老师灰头土脸,蓬头垢面。
学生习作困难有如下几个方面:A、面对题目,无从下笔。B、会口头叙述,不会书面表达。C、流水账、概括性语言涉现。D、内容语言混乱,词不达意E、现搬现抄,网络作文生现。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三四班作文在课内、课外做了以下尝试:
一、课内精指导
在课堂上,以课文为依托,练个不停。
(一)练习读。我班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琅琅的书声。每篇课文,先听录音,边听边标段落,然后读重点句,重点段。在课堂上把重点段读得琅琅上口,家庭作业中布置学生背诵就容易得多。
(二)练习说。课文读熟、背熟后,让学生练习说话。三年级的语文篇目,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夸张句、关联句,让学生多次连说,直至印到大脑中。
(三)练习写。说的功夫做足,学生动笔写句子,写段落就容易多了。此时,可以出示例句,让学生模仿写。比如:学了《家乡的红橘》一课,学生就可以模仿写《家乡的的水果》。我班的作文指导课,篇篇有题纲,篇篇有下水文,让学生仿说,仿写,尽量让学生觉得习作不那么可怕。
二、课外多补充
课内指导到位,有效,高效,功夫做深,做实,课外多补充经典名著,学生读课外书不停。
(一)学批注
苏雷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在小学阶段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会学习。因此,我班的学生在课外阅读时的习惯动作是,一手书,一手笔,边读边画,遇到成语、谚语等让自己怦然心动的句子及时划下来,自己想随手写几句,也可以随时写上去。班上有几个学生已经养成了手不释卷的好习惯。
(二)学比较
经典名著之间要学会比较不同与相同之处。比如:《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精灵鼠小弟》,这三本童话相同之处:主人公都是弱势群体,小猪威尔伯是一只落脚步猪,差一点被主人杀死,先被夫人救了,后被蜘蛛夏洛救了。精灵鼠小弟是个小男孩,和老鼠一样大小。天鹅路易斯是个小哑巴,不能发出声音,但是小号吹得好。学生读完,然后找出不同之处。
(三)学思考
以上三本童话,三个不同的主人公命运大致相同,威尔伯在夏洛的帮助下逃脱了被宰杀的命运,可以光彩的活下去。精灵鼠小弟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为了自己的理想,勇敢的走向远方。天鹅路易斯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还上了老天鹅的债务,过上了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学生一时半会理解不透这么多,先种下经典的种子让其慢慢发芽。
课内指导,课外阅读相结合,三年级的起步作文逐渐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之后,难度就逐渐降低,学生慢慢学会了习作,不再视习作为讨厌之事。
第四篇:六步法破解作文难题
怎样做就能让学生喜欢并写好作文呢?经过认真的思考研究和实验探究,我们总结出了“做做、说说、写写、学学、评评、改改”的六部作文教学法,并应用与教学实践,收到很好的效果。这六部作文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第一步“做做”。在学习例文训练某类作文之前先让学生去做一做相关的事情(不带作文任务去做)。当然,“做”有时是观察,有时是动手,有时是想象,更多的是兼而有之。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细节,做得越充分越好,目的是活的真实、丰富、深刻的体验。
第二步“说说”。在具体习作之前让学生选择自己经历过的,印象深刻的事情,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教师只提目的方面的要求,对其他的要做到不提示、不指导、不举例,给学生树立以独立,还学生以自由,让学生以事实为基础材料,放开胆子自由叙说表达,事实是怎样就怎样说。
第三步“写写”。就是放胆自写。学生说完后立即让他写下来,怎样说就怎样写。
第四步“学学”。学学就是学课文上的范文、例文,此时学习的目的就是总结写法,看人家是怎样写的,好在哪里,运用了什么方法,为评析修改做准备。
第五步“评评”。主要是通过对照比较来评析一下学生作文的优点和不足。这种方法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学生间的优秀作文进行比较对照,二是与例文进行比较对照。如教师在对每篇作文粗看一遍,只对实在不同的文句作些修改,充分肯定成绩之后,选出层次不同的有代表性的若干篇,让学生自己去读给大家听。由学生来对比评析。指出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为什么没写好。然后在对比作文,看看人家写好的方法。通过这种对比,学生对成功的经验方法就会有深刻的感受。
第六步“改改”。方法感受到了,自己作文的不足也找到了,剩下的任务就是运用它老修改自己的作文。这里千万要注意是修改,而不是重作,一定要立足原文的内容和语句,重点对不足之处进行修改、充实、完善,力求衔接自然。对于别人的东西,学习归学习,是在消化了的基础上吸收,万不能照搬硬抄。严格强调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言自己的情。要重视作文的修改,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修改后额作文一定有进步,教师要抓住“进步”进行鼓励,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作文并不神秘,我自己完全可以写好。这样,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增强了,作文自然会更进一步。
此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丰富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学生生活里的事,要让学生自由真实地再现生活。因此,不要让学生只死啃书本,而应多实践,在实践中观察体验生活。如多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游戏,平时注重思想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等。
2、初学作文,不要提过分的强迫性的要求。诸如限定字数等。否则就限制了学生的自由独立性,会出现弄虚作假、无病呻吟的恶果。
3、让学生多看一些课外儿童读物,如寓言故事、童话、优秀儿童作品等书刊,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学到一些灵活的写作方法和新鲜的文句词汇,从而水道渠成地由“有的写”过渡到“写得好”。
摘自《教师博览》(科研版)2012、2
第五篇:破解初中历史教学的难题
破解初中历史教学的难题
初中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被束之高阁,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几十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有着深切的体会。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又或是历史课的教学课时大量缩减。平时一遇课程紧张,历史课可以随意被停课,占用,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而更让历史教师更无奈的是: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课是可有可无;学生家长一听是历史老师反映学生情况,态度也不够热情。在教师的业绩考勤中也让历史教师感到无限失落。究其缘由,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不成熟的看法。
第一、“受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长期以来,评价一个学生好坏,主要看分数的高低。这使得中考、高考成为学校教学的指挥棒,片面追求升学率、及格率成为各学校重视的指标。同时也使得各学科有了主科和副科之分,由此又令学生心目中认为历史、地理、生物等科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作为社会学科的历史科就被搁置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多大重任,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至于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这些令从事历史教学的教师感到极为的困惑与失落。
第二、历史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第三、历史教学手段简单枯燥。旧的历史教学基本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巴”上,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感受,由此激发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者,历史课本的内容与数、理、化、外等各科比较,毕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对学科重要性的收益也无法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这不仅造成了众人对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而且对它的教学困难性也同样缺乏足够的认识。
以上三点,我认为是当前初中历史教学所必须面对的现状与困境。目前我市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如何冲出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的初步体会,浅谈以下几个方法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以求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确立正确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前提
历史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人文精神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知识宝库,也是人们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一面镜子,因而历史课自然也就成为一门极富生命活力的学科。可实际情况却非如此,其尴尬之处在前面的困境探讨中已述及,这里就不再作重复。
历史教育究竟能贡献什么?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人生乐事”。但历史教育在今日中国教育体系中“功用”有限,从事历史基础教育者的欢乐亦有限。“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龚自珍语),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历史的使命感,历史教师的事业之魂。梁启超曾感叹:“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往事,惟此为大。”“历史使人明智”倘若我们有这样的认识,职业荣誉感就会油然而生。认识到我们从事的教育不是讲述陈腐的万年之谷,而是先祖千百万年遗留的人类文化精髓和来自灵魂深处的传统。后来之人,不忘前师之事,要以古鉴今。从而我们就会感到自豪,产生一种敬业精神,不断鞭策和激励自己为完成本职工作而兢兢业业,不因从教“历史”而愧色。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二、在师生中开展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是关键
“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指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并运用历史资料,去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解释的学习方式。那要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我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
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需以相适应的学习内容为载体。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内容以教材为依据,既可以按照教材的编排选择内容,如:《人类的起源》、《明末清初的中西文化交流》等;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整合,以小型专题为内容,如:《中国传统节日风俗的由来》、《中国古代劳动工具的演变》等。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应主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基础及注重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其次,教师要勇于接受挑战。
对于教师而言,一般对接受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开展探究性学习,对其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教师要有接受挑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必须具备:新的教育理念,知识更新的能力和善于指导和激励学生探究的能力。
第三,利用好校外的教育资源。
到目前为止,历史探究性学习在获取资料信息方面还局限于校内图书馆和因特网,尽管图书资料和因特网信息量很大,但毕竟是纸上的、文字的东西为多,实物史料接触较少。因此,做好探究性的学习可结合学习内容,组织好学生走出校门,到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迹遗址、名人故居等处去阅读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以进一步拓宽视野,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最后,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主要分成三个方面:①对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注意探究过程资料的积累,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写好课题方案或活动计划,记录好每一次活动的内容,并注意及时整理和保存。②对历史学业的评价。此种评价要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探究性学习内容评价的比重应加大,尽可能减少单纯的记忆性试题,应该增加思维能力题,或者尝试采用开放性的试题,使学业评价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③对教师的评价,此种评价要关注其主导的过程及作用,即关注教师设计学习任务的适度性、组织探究活动的条理性、指导学生的有效性等,以促使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使教学成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三、“学史致用,重铸人格”是目的 让孩子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发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行为习惯。历史的记忆是认识、了解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全人类之间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链条上的一环,人类历史上的善与恶时刻都影响着我们,而我们的现状也将在未来影响我们的后代。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
当今社会人文素质每况愈下,塑造人格国格的任务刻不容缓。而历史作为社会的教科书,不仅以其所传授的历史知识担负着文化教育的任务,而且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一部中国历史,就是一本闪耀着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历史见证,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的实录。展开世界历史,更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册。历史上众多的光辉典范,如: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马克思花了四十年写下了《资本论》;毛泽东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己任;周恩来为“中华的崛起”而学习等等无不激励着孩子确立与调整自己的人格观,完善与守成自己的人格观。当然,人格的重铸要经过长时间的学、思、行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才能使思想和言行融合,内里与外表完善统一,从而达到道德修养、完善人格的最高境界。
要冲破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和困境,还有诸方面需要研究探讨,以上只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做法。不过最重要的条件,笔者认为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转化。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重视确立自己的正确教学思想,转变、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抱着“学史致用,重铸人格”这样一个功在千秋的理想,我们终将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