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时间:2019-05-15 02:5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讲座材料)

双庙子小学

讲座人:刘志刚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门必修课程而开设的。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和正确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由此可见,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当前教育改革浪潮中,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它势在必行,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指人们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它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总称。整合,即综合,是指使分化了的系统的各要素间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及其所承载的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的教学等要素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从以上内容来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两种不同的理念,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质上包含了计算机辅助教学,它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它考虑整个课程实施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的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将信息技术既作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又作为自主、探究学习过程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革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 改变教学模式,实现人机对话。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粉笔加黑板,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受到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人机对话,通过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营造生动、逼真的情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课堂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可以这样设计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了一个不断翻动着的地球,牢牢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主要写了人们要精心保护地球的原因。随着学习的深入,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了“范围很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课文中有关的地球知识资料,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学习取向,自主地利用资料库中的信息资料进行观察、思考,或根据计算机课件的要求进行听、说、读、写、议、思等。整堂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人机对话,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如,《可爱的草塘》一课,课文围绕草塘的“可爱”,描写了草塘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教学这课时,教师也可以设计这样的课件:打开计算机,屏幕上就出现一片美丽的草塘,配上一段悠扬的音乐,让人赏心悦目。通过理解课文,深入学习,学生对草塘有了初步的映象,这时,教师和学生共同打开计算机(学生每人都有一台计算机),屏幕上依次呈现“景色秀丽”“物产丰富”“风光奇特”三个主要按钮,按任何的一个按钮进去,屏幕上都会再现课文的有关段落,同时呈现出草塘的迷人风光,充满无限的情趣,让人不由产生一种赞美,一种自豪,一种喜爱。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上机操作,选择一种画面自读自悟,充分感受北大荒带给他们的乐趣。计算机就像一位称职的老师,或启发学生感情朗读,或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人机对话”,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 借助信息技术,增强动感画面。

动态的事物往往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更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信息技术的课件,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平移、旋转、翻转等方式呈现出生动、有趣的动态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并能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有效地诱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教学双方始终保持昂扬、亢奋的心理状态。例如:《武松打虎》一课,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地记叙了武松打虎的过程。文章配有的插图是静止的,无法表现“打虎”的紧张激烈的场面。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武松镇定自若、机智勇敢地与大虫搏斗的扣人心弦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而武松的英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又如:《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是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是学习这篇课文的关键。课文中静止的画面无法表现“借箭”的扣人心弦,也很难体会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化静为动,通过播放计算机教学软件中的动画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当年硝烟弥漫的战场,诸葛亮是怎样镇定自若地指挥军士擂鼓呐喊,草船借箭。屏幕上诸葛亮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他的一举手,一抬足,无不流露出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与曹操的紧张、害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学生不禁感慨诸葛亮的知天文、识人心在这次战役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课件中动态图象的渲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达到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三 创设学习情境,丰富学生感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将探究——这人类的天性和创新的源泉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使学生主动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参与感知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发展智力,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从而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例如:教学《观潮》一文,教师可以通过放映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学生通过听觉,体会大潮的声音——“好象闷雷滚动”,“如同山崩地裂”;通过视觉,体会大潮非凡的气势。先是“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是大潮向前推移,通过画面,学生很快理解了“横贯”的含义;在画面中,观潮台上人山人海,与浪潮形成了对比,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为什么把浪潮比喻为“白色城墙”;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浪潮汹涌澎湃,铺天盖地地卷来的壮观景象,让学生理解全文的重点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省时、快捷、高效。它可以把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借助于多媒体的优化组合,使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不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而且大大增加了课堂密度,扩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巧妙利用资源,提高信息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教育的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课程倡导我们教师要有一双发现教育资源的慧眼,善于开发利用隐性资源,将宝贵的教育潜能挖掘出来,帮助孩子拓宽教材时空和知识领域,不断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例如,在进行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计算机课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融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整合。如在学习“文字处理”时,可以将其与写日记、写作文结合起来;在学习网络技术的相关技能后,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本地的“环境状况调查”综合活动,去收集处理有关信息,并录入计算机进行交流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相应学科的知识能力,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合作精神。当前,教学内容主要是以课本为载体,具有封闭性。我们可以将课本内容及其有关资料制作成网页,以建立校园网并接入互联网,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课前将所需资源整理为文件夹或内部网站,让学生访问、选择信息;或教师提供网址、搜索引擎等,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或课后延伸中去因特网、资源库收集信息。这样,教师成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运用网络技术收集和分析信息,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学习资源也由封闭变成开放。例如:学习完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单元题目:李白,你认识多少?让学生课后上网查找资料,了解李白的生平、性格、爱好与作品、风格及人们对他的评价等,并把内容及网址记录下来。这样,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通过交流合作,获得共同进步。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话过程。交流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个过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在网上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供学生利用BBS、聊天室等信息工具进行知识和情感上的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仅仅是交流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这就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提供了协作交流、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与条件。而合作学习则是培养学生个人竞争精神和集体协作意识的最好形式,它可以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间的竞争和组内人员之间的协作,有助于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及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此阶段,教师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的竞争、协作和角色扮演等合作学习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争论、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他们通过分工合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这时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协作工具,学习活动已成为学生带有创意的、真实的主体认知活动。学生在自主发现问题、实验操作、问题调查与信息的搜集、处理、交流、发布等探索活动中,获得了知识与技能,发展了情感与态度,培养了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不难看出,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程度的逐步加深,信息技术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教师灌输“教”的成分愈来愈小,学生主动“学”的成分愈来愈大。学生开始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人。

当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才能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

第二篇: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方法与实践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的方法与实践

时间:2002-8-27 15:35:06 来源:网络科技时代 作者:陈晓明 孙颖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要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整个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注重对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一、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变被动应考为主动测评,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总体学习目标。为此,信息技术课评价体系应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作品创作和综合应用。在测评过程的不同阶段,测评的重点和要求应有所不同。1.基本概念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规范和信息伦理道德等。基本概念属信息技术应知应会的常识性内容,为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应试负担,测评宜采用客观题题库测评的方法,将题目按学习阶段分类,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类测评。

客观题的测试可采用网上在线考试的方式,每次时间为20分钟~40分钟不等。因采用网络在线测试,题目可以是随机产生的,包括客观题选项的顺序也可以是随机产生的,这样,当题库的题量不断增大时,就可以保证不同考试中试题的低重复率,有效地提高了测评过程的客观性,从而使测评结果更加科学。测试结束后,可以立即得到测试成绩,减轻了教师的阅卷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多次测试,减轻了考试压力。

2.基本技能的测评

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测评是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熟练化的评价,因此,测评的重点在行动的定型化方面,即实际操作时要求迅速、流利,既要保证操作时的正确和切实可行,又要保证效率高,结果好。所以,测评过程中不仅要有不同时期阶段性的测评数据,更要用一个测评过程反映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幅度。通过过程测评,激励学生努力训练,迅速提高。以打字技能为例,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必须要过打字技能关,不管用什么输入法,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一种输入法,这一方面能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心理障碍,同时能为提高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打字,学生要了解不同的汉字输入法的概念、编码方法以及优缺点,选用什么输入法需要学生自己确定;提高打字技能只能靠学生的勤学苦练,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因此,测评可以采用分阶段多组测试的方法,从一开始训练就作测试,让每一位学生知道自己的初始状态,随后每周测评一次,记录每次的打字速度,最终的评定成绩不是以某一次的成绩为准,而是在要求达到基本速度的同时,综合考虑训练时的速度提高率来确定打字技能的最终成绩。可确定打字的基本速度为30字/分钟,这是人一般的思维速度,而打字速度突破每分钟30字,学生也基本已能做到盲打和对计算机操作自如。这样的测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刻苦训练的积极性,如果在练习中配合一些打字训练游戏和班内、年级内的小竞赛,则更能使枯燥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活动。3.创作能力的测评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测评,是评估学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目标,也是将信息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傻瓜化发展,学习软件的应用方法已不再是重点和难点,但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培养信息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测评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

创作能力可以随着学习不同的工具软件分别进行培养和测评,如在学习了字处理软件后,我让学生们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刚刚接触这样的题目,学生们都感觉有些无从下手,他们只想到要大量的输入文字,却忘记了网上的资料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在看到身边的个别同学下载网上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时,大部分学生也就豁然开朗了。于是,学生们的作品有的采用文字下面配有底图的方式,有的采用小块文字拼凑的编辑方式,有的利用表格来划分彩报各部分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要体现的多元化教育思想。接触信息技术课的首次创作,使学生们感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开始跃跃欲试地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在接下来学习数据处理软件时,学生们已经能够主动地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开始自己选题,用Excel软件解决父母身高与子女身高之间的关系、十年来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各队积分和球队相关数据等问题。而且,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开始不满足于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他们开始自学Excel中的其他函数,主动学习和研究的风气日渐形成。

创作能力的测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们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在前两次的创作中有部分同学的选题不是很好,致使所创作的作品趋于平淡,因此,在学习了图像处理软件以后的创作能力测评中,教师有意地提示学生们可以以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为主题(如北京申奥、环境保护、爱心助学和节约水资源等),设计一幅图像。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恰当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点,作品要有创意、有创新,图像的合成不要太生硬,注重图像的色彩搭配、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在让学生们了解了图像的创作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需要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美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和共同提高的氛围。在多种知识的组合下,在“成就感”这个内驱力的驱动下,每个学生都力争做出特色,显示才能。创造潜能的发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创作能力测评的宗旨。创作测评的时间一般较长,可以是一周的时间。测评结果以等级进行评定,对于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给予良好以上的成绩,但要鼓励有特色和创新的作品。在不同创作中,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应用技巧,另一方面也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测试使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这样的提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考完试就忘了的灌输的知识,它将是终身受益的“能力”。

4.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

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只有落实到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才能真正达到信息技术教学的这一目标。测评综合能力是激励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方法。

如学习了电子幻灯的制作后,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专题的讲演稿。测评时,要求学生用自制电子幻灯在全班就自己的专题做讲演,测评是对学生的整个讲演做评定,此时,信息技术仅作为讲演的工具。在讲演中,要求其他所有学生认真听讲,并按评价标准为讲演者打分,学生成绩由现场全体学生为其打分的平均分和自己为其他同学所打分与平均分的两个相关性因素构成。这样,学生为其他同学打分的质量也将成为自己成绩的一部分,学生既是受测试者,也是测试者,在评分的过程中,还能学习其他同学的优点。而在网页制作的测评中,除了方式上继续沿用讲演测评的方法以外,为了使网页的内容更丰富,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可鼓励学生以小组方式制作网站。在测评的一个周期内,几名学生自愿组合,分工完成一个专题网站,要求小组的每名成员要有明确的个人任务,测评讲演中每名学生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内容负责,也要考虑整个网站的总体结构和风格。在评定成绩时,除了讲演能力、网站内容和打分相关系数以外,合作能力也将成为测评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方面,我们不仅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学生的作品发布出去,把网友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为学生们的作品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

总之,课程评价体系作为教学中的激励导向,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中的教,更要服务于教学中的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激励作用。一套合理正确的评价体系将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三、几点体会 1.注重评价过程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看重评价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综合任务的完成没有统一的答案,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支持和帮助,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

2.多为学生们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

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评价过程较长,评价题目和方法也是较早公布的。学生们在长时间的个人创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制作技巧,在交流中会得到进一步提高。3.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评价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们在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许多是课本中不曾涉及的,要求教师能及时有效地给予指导和解答。这些实际问题不仅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还包括学生们选题中涉及的各方面、各领域的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所了解。以上是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点体会,整个测评体系仅是一个雏形,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作为先期抛出的一块砖,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导。

第三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法

不同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目的的指导下,采用合适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用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来学习,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性,特分析如下:

1、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改变过去那种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教师和学生从枯燥乏味的讲解和被动接受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只教师有没有交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时,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从哲学角度分析,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本。所以,课堂上我们要善于把学生推向主体,让学生唱主角。让学生通过自身积极的思维活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2、要体现学生的思维性

实践中我们发现,好的课堂时时处处闪烁着学生思维的火花,抓住了思维训练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注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思维素材,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思”和“辨”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活动中,逐步掌握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方法,从而有理有据有序地思考、解决问题。

3、要体现学生的感悟性

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时空,让学生有所感悟,进一步思考,思有所得,从而建立自信。教学活动不仅仅是活动环节的简单操作和实施,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生对活动过程的感受、质疑和反思,引导学生用“心”感悟,获得对教学内容的真切体验,绝不可为有活动而设计根本无灵魂的活动。

教学本身就是以人综合型的活动,其中,老师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没有了老师,课堂就是一盘散沙;老师设计并组织了活动,也未必有效;设计完善的活动,也需要老师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加以合理的引导、启发、鼓励性的评价,每一个小环节再作一最适宜的衔接(或习或引或愉),使学生设身处地、有兴趣、有动力、有目的、愉快地学习、思考、交流、协作,达到最快速度学会的最高最好的课堂效果。为此,老师积极主动地研究、分析每一课,课课都亲自设计,不是走形式,而是积极参与,积极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提高自己的整合水平。

第四篇:希望学校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与实践

希望学校

信息技术课程评价方法与实践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激励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评价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要有读、写、算之后必须具备的第四项基本能力。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将被动应考为主动。基本概念的测评:信息技术基本概念包括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网络的基本原理、基本常识,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网络文化、网络行为规范、信息伦理与道德等。基本概念是信息技术应知应会的常识性内容,为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和应试负担,测评采用客观题题库测评的方法,将题目按学习阶段分类,对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分类测评。客观题的测试可采用网上在线考试方式,每次时间为20分钟~40分钟不等。因采用网络在线测试,题目可以是随机产生的,包括客观题选项的顺序也可以是随机产生的,这样当题库的题量不断增大时,就可以保证不同考试中试题的低重复率,有效地提高了测评过程中的客观性,从而使测评结果更加科学。测试结束后可以立即得到测试成绩,减轻了教师的阅卷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多次测试,减轻了考试压力。

基本技能的测评:信息技术基本技能测评是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术熟练化的评价,因此,测评的重点在行动的定型化方面,即实际操作时要求迅速、流利,既要保证操作时的正确和切实可行,又要保证错误少,效率高,结果好。所以,测评过程中不仅要有在不同时期阶段性的测评数据,更要用一个测评过程反映学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幅度。通过一个过程的测评,来激励学生努力训练,迅速提高。以打字技能为例,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必须要过打字技能关,不管用什么输入法,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一种输入法,这一方面能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秘感和心理障碍,同时为提高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打字,学生要了解不同的汉字输入法的概念、编码方法以及优缺点,选用什么输入法需要学生自己确定;提高打字技能只能靠学生的勤学苦练,训练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要持之以恒,因此,测评可以采用分阶段多组测试的方法,从一开始训练就作测试,让每一位学生知道自己的初始状态,随后每周测评一次,记录每次的打字速度;最终的评定成绩不是以某一次的成绩为准,在要求达到基本速度的同时,综合考虑训练时的速度的提高率来确定打字技能的成绩。确定打字的基本速度为30字/分,这是人一般的思维速度,而打字速度突破每分钟30字,学生也基本已能做到盲打和对计算机操作自如。这样的测评过程可以激发学生刻苦训练的积极性,如果在练习中配合一些打字训练游戏和班内、年级内的小竞赛,则更能使枯燥的练习变为有趣的活动。

创作能力的测评: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测评,是评估学生对所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用于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创作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点培养的目标,也是信息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学习,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应用软件已向智能化、傻瓜化发展,学习软件的应用方法已不再是重点和难点,但对软件的应用,特别是应用工具软件创作自己的作品,是信息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的主要渠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测评中,应将其放在重要的地位。创作能力可以随着学习不同的工具软件分别进行培养和测评,如在学习了字处理软件后,我让学生们上机制作一份A4纸张大小的彩报,要求内容健康向上,版面设计不拘一格,文字优美流畅,色彩搭配美观大方。刚刚接触这样的题目,同学们感觉有些无从下手。他们只想到要大量的输入文字,却忘记了网上的资料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在看到身边的部分同学下载网上的文字和图片进行排版时,他们也就豁然开朗了。同学们的作品有的采用文字下面配有底图的方式、有的采用小块文字拼凑的编辑方式、有的利用表格来划分彩报各部分的内容,真是五花八门,这正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所要体现的多元化教育思想。接触信息技术课的首次创作,使他们感到获取信息的途径和处理信息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开始跃跃欲试的向同学和老师们展示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在接下来学习数据处理软件时学生们已经能够主动的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开始自己选题,用Excel软件解决父母身高与子女身高之间的关系、十年来人们消费水平的变化、全国足球甲A联赛的各队积分和球队相关数据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他们开始不满足教材中介绍的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自学能力得以提高,他们开始自学Excel中的其它函数,主动学习和研究的风气日渐形成。创作能力的测评过程同时也是同学们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在前两次的创作中有部分同学的选题不是很好,致使创作作品趋于平淡,因此在学习了图像处理软件以后的创作能力的测评中,教师有意的提示同学们可以以社会上的热点话题为主题(如北京申奥、环境保护、爱心助学、节约水资源等),设计一图像文件。要求主题明确,内容健康向上,恰当运用前面学习的知识点,作品要有创意、有创新,图像的合成不要太生硬,注重图像的色彩搭配,注重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在让同学们了解了图像的创作不仅需要操作技能,还需要自身的知识素养和美学素养的同时,教师还为学生们提供了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氛围。在多种知识的组合下,在“成就感”这个内驱力的驱动下,每位同学都力争做出特色,显示才能。创造潜能的发挥、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正是创作能力测评的宗旨。创作测评的时间一般较长,可以是一周的时间。测评结果以等级进行评定,对于能独立完成基本要求的作品给

予良好以上的成绩,但要鼓励有特色和创新的作品。在不同创作中一方面使学生掌握不同的应用技巧,另一方面也逐渐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样的测试使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而这样的提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是考完试,就忘却了的灌输的知识,它将是终身受益的“能力”。

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评: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只有落实到将信息技术的综合能力迁移到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才真正达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才为课程整合打好了基础。测评综合能力是激励学生自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信息处理能力的方法。如学习了电子幻灯的制作,可以要求学生做一个专题的讲演稿,测评时要求学生用自制电子幻灯做一个讲演,并在全班就自己的专题做讲演,测评是对学生的整个讲演做评定,此时信息技术仅作为讲演的工具;在讲演中要求其他所有学生认真听讲,并按评价标准为讲演者打分,学生成绩由现场全体学生为其打分的平均分和自己为其他同学所打分与平均分的相关性两个因素构成;这样,学生为其他同学打分质量也将成为自己的成绩的一部分,学生既是受测试者,也是测试者,学生在评分的过程中也学习了其他同学的优点。在网页制作的测评中,除了测评方式继续了讲演测评的方法以外,为了使网页的内容更丰富,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鼓励学生以小组方式制作网站,在测评的一个周期内,几名学生自愿组合,分工完成一个专题网站,要求小组的每名成员要有明确的个人任务,测评讲演中每名学生要对自己所负责的内容负责,也要考虑整个网站的总体结构和总体风格。在评定成绩时,除了讲演能力、网站内容和打分相关系数以外,合作能力也将成为测评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在实践中,我们将评价方式定位于基本概念的测试、基本技能的测试、作品创作能力的测试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测试;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方面,我们不仅将教师和学生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也利用网络的优势,将学生的作品发布出去,将网友作为评价的主体,参与评价,为学生们的作品提供建设性的指导意见。总之,课程评价体系作为教学中的激励导向,不仅要服务于教学中的教,更要服务于教学中的学;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全面信息能力评价的结果,更要注重评价过程对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激励作用。一套合理正确的评价体系将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实施评价过程的几点体会:

1、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看重评价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综合任务的完成没有归一的答案,结果是多元化的,在评价的过程中,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同学以支持和帮助,使之在评价过程中逐步掌握获取信息、筛选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才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

2、多为学生们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在于,它的评价过程较长,评价题目和方法也是较早公布的。同学们在长时间的个人创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制作技巧,在交流中会得到更有效的提高。

3、这种评价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学们在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许多是课本中不曾涉及的,要求教师能及时有效的给予指导和解答。这些实际问题不仅包括教师的专业知识方面的,还包括同学们选题中涉及的各方面、各领域的知识,这些都需要教师有所了解。

第五篇: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方法

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整合,建立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最优化。以下围绕课程结构要素,探讨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优化效果:

1.内容组织方法:通过将教学内容组织成主题单元,较好地处理了单元内容之间的共性与个性问题,将分散内容进行有意义的组织,解决了以往单课时、单课文设计的不足,提高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中观教学设计的好处是使教师获得教学时空资源的较大自由度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可能性。

2.思维引导方法: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绝不是让学生单纯掌握技术功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展高级思维技能。强调创新与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基于问题的方式来开发课程,在整合中无论采用什么具体模式、什么技术手段,它的重点都应该落在课程上,应该增进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3.学习活动设计方法:在整合中设计学习活动,需要结合学习内容,综合考虑学习活动的特性、技术工具的特性等,从多个方面来考虑学习活动的设计。

4.资源组织方法方法:主题与教学单元对应,能够解决各种分散、单一的有效应用问题,能够将资源与新课标联结,精简课程内容,展现学习的学科交叉性和拓展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将资源与学习活动相融合。

5.创设环境创设方法:信息技术丰富的信息化环境能够有效地充当拟真化的虚拟教学环境,它们共同构成教学的空间。

6.学习评价设计方法:学习评价是基于确保学习目标有效达成,而对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以及学习成果所设计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学习评价具有诊断指导、反馈调节、激励促进、目标导向等功能。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是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方法达到整合的最优化的。因此,采用“多维度”整合来促进优化综合。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信息素养? 什么是整合?整合的内涵是什么?很多教育技术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对整合内涵的认识。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探究 [摘要]本文界定了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整合的概念,根据数学教学的内容对其进行了分类,提出了整合的几个原则,并对整合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反思。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思考与练习1.您是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途径与方法的? 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论文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学科教学的整合姓名:xxxxxxxx 班级:xxxxxxxx 学校:xxxxxxxx目录一、摘要————————————————————3 二、正文 1、信......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笔记(2009-06-20 08:15:15)标签:教育 第一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与意义 1.1信息技术与教育信息化 1.1.1信息技术的内涵与现代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摘要:主要讲述的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教学整合的基本思想、目标、基本要求,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与......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A0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 黄潭中学 余杰 [摘要]本文基于已有研究成果来阐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 [关键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