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训练(资料)
浅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小练笔训练
收藏本文
分享到: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呢?下面谈些具体的做法。
一、变换角度,抓改写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都是浅显易性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诗人张继当时内心的孤独、寂寞、忧愁,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张继只身坐船来到江南,将船停泊在枫桥边,漫天霜华,寒气袭人,他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听着乌鸦凄惨的叫声和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肯定是愁绪万千、难以入眠,相信此时此刻的张继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能帮他把内心话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小练笔训练
[摘要]:小练笔是从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着手,作为作文教学的一种补充。教学中,教师可以变换角度,抓改写;空白之处,抓扩写;示例模仿,抓仿写;奇思妙想,抓续写;联系生活,勤练笔,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内训练和课外拓展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
[关键字]:练笔 改写 扩写 仿写 续写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习作练习。在阅读教学中,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训练,不仅可以减缓作文的坡度,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练笔训练呢?
一、变换角度,抓改写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如我在教学了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在学生理解了“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句诗的意思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跃然纸上。看来有效的练笔,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在现代文教学中,我们也同样可以采纳这种方法。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的写下来。这篇文章中的父与子都很了不起,父亲的表现课文中描述的非常仔细,而儿子的勇敢和富有爱心却不太详细,这一练笔正是对课文未尽情节的拓展,学生只要依据课文内容,对文中略写的情节进行拓展,在读中想象、体会,在写中巩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练笔主要针对的是故事性很强,情节生动有趣,学生很容易被故事情节吸引,而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却未必了解的课文,这是一种拓展课文情节式的小练笔。
二、空白之处,抓扩写
作者常常会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在课文中,有些地方写得很含蓄,或简练,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充分抓住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补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完整,学生通过填补这些“空白”,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詹天佑》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消息一传出来,全国都轰动了,大家说这一回咱们可争了一口气”。句子中的“轰动”一词义蕴深隧,内容丰富,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练笔:“轰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面?如果你置身于这一场面之中,能具体描述其“轰动”的情景吗?学生有的描述了大街上“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顿时,大街上彩旗飞扬,歌声震天,人们奔走相告,欢呼雀跃„„有的描述乡村“轰动”的情景:消息一传出,村里的男女老少,欢聚一起,老人捋着胡须笑,孩子乐得拍手跳,青年男女乐得边歌边舞„„这样挖掘语义,这样设计练笔,为引导理解詹天佑为国争光的坚强决心和爱国热情作了铺垫,在加深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发展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三、示例模仿,抓仿写
儿童都有着天然的模仿能力,仿写是从阅读到独立写作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可模仿的例子,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降低习作的难度,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习作能力。仿写可分为仿篇和仿段,在练笔训练中,可以以仿段为主。小学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范例。如《火烧云》这篇课文,课文中,课文中第四、五、六自然段对火烧云的形态作了具体描写,而课文的最后一段也有描写火烧云形态的句子,却简简单单,一笔带过,这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写法,按照火烧云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写下来,要写上变化快的词语。这样,学生就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空中遨游。除了进行句式的仿写外,还自然段的段式结构有好几种,例如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总分段式,学生对这种结构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所以在练笔前要先对这种结构方式向学生进行分析讲述。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当讲到第5自然段“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时,可先问学生:“你从哪里看出夜晚的香港是‘灯的海洋’?”学生说道:从“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和“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中可以看出,然后再告诉他们:这一自然段以“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一句为总起句,后面都是写灯的海洋的具体场景,这种结构段式就叫做总分段式。接着,可趁热打铁,让学生仿照第5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让学生活学活用,当堂掌握这种结构段式。
四、奇思妙想,抓续写
有些文章的结尾写得比较留有余地、耐人寻味,给学生留有巨大的猜想空间。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的想象把这样的猜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在教学完《穷人》一课后,我让学生为文章续写结尾。其中有的同学这样写道“„„在渔夫和桑娜的辛勤操劳下,七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的同学写“桑娜为了使西蒙的两个孩子过得更好,倾注了自己全部的爱,而自己的一个孩子却不幸夭折了„„”有的同学写“„„在一次捕鱼时,渔夫打捞到一箱珠宝,变卖成钱,从此全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学生的创造性是不可估测的,在他们清澈的童眸中装着许多个异彩纷呈的世界。小练笔打破了作文的神秘感,为学生创设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使课堂积极、活泼、开放,使作文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且最愉快的一部分,使学生见材料就写,有情便抒,自由为文。
五、联系生活,勤练笔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不会贫乏的,大至宇宙世界,小到学校家庭,许多事情都会拨动他们的心弦,他们有一个不停变幻色彩的生活领域。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以无目的性观察,无意注意占主导的思维方式关注世界,许多可供写作的材料,他们或不曾仔细观察而视而不见,或不曾真切感知体验而成为过眼烟云,大量重复繁杂的表像造成学生感悟上的迟钝和麻木,以至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我让学生把目光延伸到家庭、社会、日常生活中,告诉学生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处处都有可写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在活动中组织学生练笔。如让学生把在校内参加的过“六一”等活动情况写下来,让学生把在家耳闻目睹到的事物写下来,让学生把在社会上耳闻目睹到的事物和参加的活动情况写下来,更富真情实感。学生在参加了校内外活动后,要及时练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认识写下来。教师平时要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留意身边小事,培养对生活的关心和热爱。营造主动观察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意识到生活处处皆作文,养成主动观察的习惯,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学生不再怕作文了,通过小练笔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对集体的热爱,对他人的热爱,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总之,小练笔训练,可以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把课内训练和课外拓展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使理解和运用相得益彰。
第二篇:小学作文教学中小练笔训练
《小学作文教学中小练笔训练》研究方案
一、研究课题的提出
1.深化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
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针对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小存在的僵化和封闭的弊端提出来的。这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应试为小心,作文教学围绕着升学考试展开,结构讲究起承转合,四平八稳,内容上人为设置禁区,让学生走进思想的牢笼,语言多是假话空话套话大话乃至鬼话。学生在关乎前途命运的高考面前,战战兢兢,萎萎缩缩,不敢给思想松绑,不敢让心灵舞蹈,湮灭了个性,扼杀了创造。二是以教师为小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作”,作文教学设计理念都着眼于如何传授写作技巧,教学生怎样去写,很少涉及学生写什么的问题。须知切断了生活的源头活水,即便我们老师也“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更何况学生呢?三是以课堂为小心,作文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出题目,学生应命作文。也许有的作文题目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冲动,但更多的时候,学生则是抓耳挠腮,苦思冥想却不得起门而入。最终学生只能东借西凑拼成一篇交上去以敷衍塞责。试想这样一来面壁造车造出来的东西,又有何价值可言?封闭的作文教学,造成了高耗低效的严重后果,无法适应当代学生健康、活泼、创造性地发展的需要。
这一切表明,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要竭尽全力推进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把学生从狭窄的作文小胡同引向广阔的作文新天地,全面提升学生的作文素质。这是我们进行“小学作文教学中小练笔训练的研究”研究的初衷。2.立足于学生与教师发展的需要
从学生角度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这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学生头顶,小学作文教学唯理性与模式化倾向日趋严重。作文教学排斥个人的生命体验,追求起承转合的整齐划一,其结果只能使作文千部一腔,千篇一律,让学生进退维谷,苦不堪言。之所以造成作文这种贫乏与痛苦的现状,主要是因为作文教学的金科玉律给学生套上了重重枷锁,从而窒息了学生身上的艺术创造的细胞。若要改变此种状况,就必须砸掉套在学生身上的重重枷锁,让花样年华的少女纵情舞蹈,让风华正茂的少男自由翱翔。还学生以心灵自由,还学生以思考空间,这样他们才能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挥洒才情,张扬个性。
从教师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小学作文教学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一些教师认为作文无学,既然无学,也就无计可施,只能听之任之,顺其自然;另外一些教师对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状况忧心如焚,也急切地想找到一条切实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却又不得其门而入。所以尽管他们终日忙忙碌碌却所获甚微。分析其原因,即他们缺少理论学习,更缺少在理论观照下的对作文教学实践小所遇问题的思考,因此作文教学长时间徘徊不前。针对这些现象,我们想通过课题的研究,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同时,结合作文教学实际开展课题研究,以消除教师思想误区,普及教育科研工作,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这又是我们从“小学作文教学中小练笔训练的研究”入手进行研究的又一个出发点。
二、课题研究的假设、目标及其理论依据
研究假设:课外练笔的实践操作与理论探索,是以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为依据,通过教师树立开放的作文教学观念,实现写作内容的全方位开放,写作形式的开放,旨在探索课外练笔的一般规律,为作文教学提供可操作的范式,以期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确立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张扬学生的写作个性,丰富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辩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的目的。研究目标:
(1)探究小学生自由写作实践特点(2)探究小学生自由写作心理特点(3)探究小学生课外练笔具体操作模式(4)探究小学生课外练笔的教育功能 理论依据
1.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的素质要求看,知识经济社会对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作文教学封闭的课堂教学体系,使学生在自由写作实践小形成一种对自我、社会与人生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
2.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未来教育日趋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学生发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因此尊重每一个学生是作文教学实施过程的基本原则。作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而且注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持续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来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种种诱因或手段,成就动机则是普遍的、有效的一种。人本主义认为人总是现实社会小的人,具有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人的主动性和独特性,有自我实现的愿望和丰满的人性。实践证明,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学习小。自由写作实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在课外练笔小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释放自身的创造能量,从而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方法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以调查法,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下,以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整个研究过程。
行动研究法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将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将行动和研究结合起来,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使研究工作更符合实际。〈二〉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9月──2016年10月 主要工作:
1、进行文件检索,设计课题的研究方案;
2、进行相关调查;
3、学习教育理论,明确有关的概念及其界定。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6年11月──2016年12月 主要工作:
1、研究小组的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提高对该课题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2、每周开一次学生座谈会,分析各学科期中考试,写心得体会。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1月 主要工作:
1、进一步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理性地研讨我们的研究工作。
2、认真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撰写课题研究的论文,为整个课题的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
3、提炼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研究的总结。〈三〉课题研究对象及研究组成员 对象:本校四年级五个班的全体学生
第三篇: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
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
摘要:叙事性作品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在其中纳入小练笔教育教学,是引导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契机。但是其类型是多样化的,需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文章首先对于小练笔设计的依据和要求进行了诠释,接着结合实际教学案例,探究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技巧,以供参考。
关键词:叙事性作品设计;小练笔设计;小学语文
一、小练笔设计的依据
在语文新课标中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意见中,都对于练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认可要强化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练笔工作,使得学生的信息输入和信息输出之间的关系朝着和谐方向发展,由此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由此可见小练笔设计是符合新课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需求的。
叙事性作品中小练笔的优化设计,充分考量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激发其写作兴趣为出发点,遵循学生的写作心理,由此可以使得练笔训练展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来。尤其在特定情境下,可以依照文本的特点来进行设置,这样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文本内涵,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入点,是推动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所在。
无论是当前语文新课标对于练笔的要求角度来看,还是从叙事性作品小练笔的优势角度来看,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关注小练笔的优化设计,都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二、小练笔设计的要求
小练笔设计需要满足特定的要求,其主要可以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保证小练笔设计的目标性,首先要做到与课程教学目标之间保持一致性,就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应教学目标,实现小练笔的优化设计。除此之外,还需要站在学段目标的角度去审视小练笔,保证符合低学段,中学段和高学段的教育教学目标。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丑小鸭》教学中,涉及到的小练笔:丑小鸭感到孤单,想找个人说话的时候,只能(),这样的练笔是符合低段发挥学生想象力,保证在想象过程中实现词语意思的理解,继而引导学生有感情的去朗读。其二,保证小练笔设计是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处于丰富的想象空间中,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使得小练笔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想象力驰骋和问题探索意识培养的平台。比如在《钓鱼的启示》中假设自己功成名就回到故乡,看到父亲,和父亲谈起钓鱼的情形,此时应该会有怎样的对话?其三,保证小练笔设计是有利于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在小练笔中以欣赏语言,理解词汇,内化文字,积累语言库为目标,强化语言实践联系,有意无意的使得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不断培养和锻炼。比如在学习完毕《牧场之国》之后,可以以布置这样的小练笔的方式来进行:这就是真正的北京:()不愧为中国的首都,要求在此过程中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需要使用到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三、小练笔设计的形式
当前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体系中,有很多都是叙事性作品,虽然在文体性质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其都可以作为小练笔的重要素材。下面我们从不同文体的角度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对于对应文体中小练笔设计的策略进行探究: 1.童话的小练笔设计
童话是小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内容,因为这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系统,在虚拟的童话世界中,拟人,夸张,象征的手法会多次出现,并且情节也展现出曲折反复的特点来,是小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语言文体。也就是说在童话文体的小练笔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量到小练笔文体特征,从想象和拟人的角度入手,实现对应情境的创设,由此保证小学生有着充足的想象空间。比如以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的时候,在读完整个童话故事后,我们知道小女孩就这样被冻死了,此时可以假设小女孩进入到天堂,遇到了自己的奶奶,此时小女孩和奶奶会开展怎样的对话?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设置这样的意境,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童话的世界,处于天堂中,故事怎样去发展,故事中会出现多少人物,故事的结局是怎样,这些问题都是有小学生自己来构思的,比如有的学生觉得小女孩太可怜了,在他构造的故事中小女孩在奶奶的带领下去愉快的玩耍,去欢乐的跳舞,去认真的学习,有一个跟其他儿童一样的同年;当然也存在部分学生觉得故事太凄惨了,他觉得可以在天堂的背景下出现好心人,收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并且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她的爸爸妈妈,于是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由此可见,在童话叙事性作品教学中,小练笔的设计要在特定的童话情境中进行,这样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自由,其构造的故事情境也可以得到情感共鸣。2.寓言的小练笔设计
寓言,是在简短生动故事的背景下实现对应道理诠释的文学形式,其故事意境与道理诠释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寓言文体的特点:有着明确的寓意,有着生动的比喻,有着精炼的语言。在寓言的小练笔设计过程中要做到:人物形象感受和道理的感悟之间的融合,由此使得练笔练习与课文教学目标,与寓言文体特点之间保持高度的吻合。例如在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掩耳盗铃》的教学过程中,其在设计小练笔的时候,可以依照以下步骤来进行:其一,以“只要-就”句子为模型,开展小练笔活动,要求学生以填空拓展的方式来完成:他明明知道只要铃铛(),主人就会()。由此加深学生对于寓言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对于掩耳盗铃的深刻含义有着更加全面的认识;其二,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想想自己在平时生活中是否看到过掩耳盗铃的现象?此时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种情况,由此实现了教育教学课文向现实生活的转移,这样可以使得学生对于掩耳盗铃的理解提升到实践层次中去;其三,掩耳盗铃续写,文章主人公在会回到家之后觉得自己的方案存在问题,于是想到了别的办法去偷铃铛,第二天晚上他又去偷铃铛,他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偷盗计划是否实现了?要求学生由此开展续写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空间。在寓言小练笔优化设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寓言故事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融合规律,这才能够保证小练笔教育教学的有效性。3.神话的小练笔设计
神话故事,基于远古时代的想象和幻想,对于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矛盾,社会发展进行解释的故事。相对于其他文体题材而言,神话的最大特点集中体现在“神”上。具体来讲: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往往具有超凡的能力,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中的任务;神话故事情节也比较神奇,语言多数会运用到夸张或者拟人的修辞手法。面对着这样的问题,小练笔的设计也需要突出一个“神”字。比如在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小练笔的优化设计就需要从神话文体的特点入手,详细来讲,此次课程的练笔环节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来进行:其一,开展续写练习,在课文延伸内容中增加“盘古的头发变成了星星,盘古的经脉变为了山脉,盘古的肌肉变成了天地,盘古的牙齿变为了金子,盘古的精髓变为了珠玉”,同学们请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盘古的其他身体部位变成了什么?有的同学说盘古的血液变为了河流,盘古的双手变为了五指山,盘古的骨头变为了大陆板块,盘古的眼睛变为了太阳和月亮,盘古的嘴巴变为了盆地,盘古身体的毛发变为了树木等等,这样的拓展小练笔可以引导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神话故事情节,了解盘古做出的贡献;其二,设置故事情境,请问假设盘古醒来,来到我们身边,你会对于盘古说什么?此处最好引导学生从保护环境的视角入手,由此使得神话故事的启发意义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去,由此使得实际教育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得到全面的提升。从上述教育教学案例来看,神话的叙事逻辑为:处于神话的情境中,以神话人物为核心,构造能够启发人的神话故事,因此在小练笔的时候要将这样的特点纳入其中。4.小说的小练笔设计
小说,作为刻画人物形象为核心的,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形式,其特点可以概括为: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人物形象的塑造,具备完善的故事情节,对于故事环境描写比较详细,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被囊括其中。也就是说在此类型小练笔设计的时候,需要以人物形象塑造为主导。此处我们以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鲁滨孙漂流记》课程学习为例,作为小说,其主要在于塑造勇于冒险,不畏艰难,不向命运屈服的孤岛英雄,在开展此课程的小练笔的时候,可以依照以下的思路来进行:其一,比较视野下分析鲁滨孙乐观精神的具体体现,比如在遇到大风暴,所有同伴都死了的时候,他是怎样去面对的?比如在孤岛上生存困境重重的时候,他是怎样面对的?比如在感到孤单的时候,他是怎样面对的?这些都可以要求学生去进行探究,以小练笔的方式来寻找答案,进而在此过程中体会人物的乐观精神;其二,假设性故事情节,假如你也到了鲁滨孙的孤岛上,你会跟鲁滨孙怎样去沟通?你会跟鲁滨孙学习那些本领?这样的小练笔,在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并且在这种意境中更加主动的去了解人物形象,激发其对于小说情节的深刻理解;其三,假如有一天鲁滨孙看到了从海中行驶来了一艘船,他在这艘船的帮助下,回到了大陆,找到了自己的家人,他将会怎样与家人沟通,怎样给家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在这样的续写训练中,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小说的张度,于此更好的理解人物的形象。在上述教育教学过程中,小说故事情节的人物形象理解和剖析都会渗透到小练笔的活动中去。5.散文的小练笔设计
小学中的散文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其同样是小学语文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最自由的表达文体,表达的情感是主观性的,往往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表现手法也比较多样化,优美精悍是其突出的特点。详细来讲,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表现出形散神聚的特点;其二,表达的都是真情实感;其三,语言无比优美。实际上要想引导小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散文的情感,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工作,毕竟很多意境和很多情感体验是小学生没有经历过的,此时就需要以小练笔的方式来进行引导和疏通,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对于对应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就是说,在散文的小练笔设计过程中,语言的理解就成为重点所在。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为例,我在欣赏荷花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随着微风与荷花共舞,很明显,是运用联想的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对此小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想象的方式来深刻分析: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变成池塘中的小鱼,你看到的会是什么?听到的是什么?感受到是什么?在这样的小练笔中使得小学生可以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文章的内容,由此自然会使得其对于文章的理解提升到另外一个层次。由此可见,在散文类型的小练笔中,教师应该积极给予学生设定一个基点,可以是一个意境,可以是一个视角,由此就可以很快的引导学生进入到感受散文魅力的状态。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叙事性作品的类型是多样化的,在不同的文体中,小练笔的切入点是不同的,但是总而言之要与课程教学目标,学段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叙事性作品教学经验的积累,树立小练笔设计意识,采取多种方式找到小练笔的策划技巧,由此进入到全新的小练笔教育教学格局,这对于全面促进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升来讲,是非常有意义的。参考文献:
[1]李结贞.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练笔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16:132-133.[2]陈迎.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引导写小练笔的理论探索与应用[J].引进与咨询,2006,03:75-76.[3]薛颖.试论小学语文教育中课外小练笔的方法与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5:73-74.[4]冯惠敏.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的教学实践探究[J].学周刊,2013,20:192.[5]黄红霞.读写结合 妙笔生花——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练笔设计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10:67-68.[6]卓红华.小学语文课堂小练笔时机的选择[J].教学与管理,2014,26:39-41.[7]李建红.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小练笔[J].中国校外教育,2015,22:61.
第四篇:《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资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会写至、被、捡,区分捡、拣
2、理解甚至,学会用甚至说话。
3、感受到小鱼的可怜,能身同感受,伸出援助之手。
教学设计环节:
一、直接板书浅水洼里的小鱼
师:相信同学们一定预习过了。现在捧起书,再认真把课文读一遍。注意把圈出的生字读正确。读好后做端正。
二、检查读书此环节要指导学生抓住读书的机会
指名读(其余学生抓住读书的机会,可以挑战读)
三、交流识字学习
1、生自由读生字,对你认为难记的生字做上记号。
2、做小老师提醒同学。
四、教学第一小节。
当孩子交流甚至的读音时需要展开以下的教学:
1、写字教学
师板书、生书空甚;对于至的书写,先书空后闭眼在指名。以达到会书写的要求。
2、让生找到这个句子,做上记号。自己练读后指名读,其余学生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a 当学生交流到鱼多时a在理解甚至的基础上,拓展成语成千上万数以万计不计其数
b 理解被困,同时想象此时这些被困在水里的不计其数的小鱼渴望什么?再想象如果他们回不了大海的怀抱,会怎么样?从而理解吸干、蒸干、干死。朗读好这句话并能这句话中感受到浅水洼的形成特点。
3、指名读好第一节。再齐读。
4、利用板书中的课题加甚至概括第一节内容(多种答案)。可在学生不知如何时提供关键词(被困书空被、干死)假如浅水洼里的小鱼不能回到大海的怀抱,干死的小鱼,可能有几百条,甚至有几千条。
五、以读达成正确的情感体验,升华主题。
师引:假如你来到了海边,你会怎么做呢?
生可能:我会把小鱼捡进大海里。
此时,师要追问:水洼里有不计其数的小鱼,你根本捡不完,还捡他干嘛?谁在乎呢?
从而师不断地与学生个体或群体对话,以促成朗读中把握感性的认识。
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在乎,这条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六、再一次利用板书进行甚至的说话。
师:是呀,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珍爱生命。老师也欣赏你们这样做。
第五篇:浅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论文
在有的课堂上,片面追求学生的主体性,不定内容,不定规范,由学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结果失去控制,使课堂限入混乱。为什么我们善意的初衷却无法在实际中发挥有效的作用呢?经过冷静地思索,原因在于当前的语文人性化教学理念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
哲学中所探讨的“以人为本”是基于宏观把握人的地位和发展方向,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抽象的“人本”,它的核心是“人的发展”。而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学习主体——学生,是语文教育过程中个性独特的“这一个”,关注的是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哲学思潮中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以我们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做为取向,它是以精神导引的方式进入语文教育领域的,换句话说,它只是种理想的光芒,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因而不能直接搬进教学的目标体系。正是混淆了两者的内涵,将哲学中的“以人为本”抽象的概念等同于人性化语文教学的实际操作,将语文素养的外延无限扩展,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殊不知,这种无限化的实质就取消语文教育:我们说人文性是语文基本特点,但并不能扩展为凡是具有人文性的内容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并不能解决“人的发展”的所有问题,同样,“人的发展”的所有问题也不必全部搬进语文课堂,事实上,语文教育也无法解决所有问题。
二、人文教育不能只流于形式
语文教学的人性化是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绝非是装点门面的口号。在我们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今天,还有人拉大旗作虎皮,打着人文语文的幌子,却与人性化教学背道而驰。从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说,我们天天都在喊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但一到具体的课堂教学的时候就又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丢了,看似热热闹闹的课堂讨论,其实不过是老师挖了一个又一个的“陷阱”让学生们往下跳;说是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常是雷声大雨点小,或是虎头蛇尾没有下文:大纲要求重视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但在考试和检查的重压下,又何曾有过真正的平等?结果是,上头来检查了,外面来参观了,赶紧炮制两节热闹非凡的公开课,讨得一片赞誉。检查一走,马上恢复“题海战术”,重开“一言堂”,结果是学生疲于应付,越来越厌倦这种“表演秀”,进而对语文彻底失去兴趣。
三、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的目的在我们倡导人性化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我们的发展方向不至于有力偏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贯彻以下三个原则:
1、主体与主导并重。从人性化语文教学的角度出发,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得到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核心地位应当得到保障,更生之间理应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但当前我们反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时候,常常把老师的作用忽略了:一堂课下来,给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形同虚设。可有可无。虽然我们说,教是为了不教,但决不是否定老师在课堂上作用。教师的地位不能夸大,但也决不可抹杀。不承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中对学生的启迪作用不承认教师在课堂对话中有的组织作用和支撑作用,就会造成语文课堂放任自流以至瘫痪的严重后果。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却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职责那就是引导学生感悟、鉴赏、学习、提高。只有教师必要介入,为课堂探讨把好方向,对文本作必要的拓展,才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兴趣,也才能将探讨导入正轨,引向深入。放任学生在课堂上漫无目的、浅尝辄止地学习,就是老师的渎职。
2、个性与共性兼顾。近年来,语文教学的人文理念得到全面贯彻,不少人一提到以人为本,首先想到的就是发展个性为主,强调尊重学生个性的需要,张扬学生个体的生命价值等等。相对于过去我们片面强调了学生的社会公共性,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言,确实是一大进步。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片面走向另一个片面,要知道,真理多跨一步就成了谬误。学生的个性当然要尊重但讲究个性决不等同于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对教学规范的彻底抛弃。尊重个性,允许并鼓励学生敢于反判传统,但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靠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来体现与众不同,还美其名日:培养学生个性。
3、情感与双基共赢。今天在人文教育的感召下,全社会都在呼吁给学生减负,学生的负担要不要减?要减!但问题是怎样减?减哪些?是不是将所有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都弃呢?如果不分青红皂白搞一刀,造成的后果将是学生语文素养彻底退化。当前,就有人打着“以人为本”的口号,四处宣扬“淡化训练”,结果是学生字不会写、句不会造了,写一篇作文错别字俯拾皆是,通篇病句。难道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以人为本吗?人性化语文教育决不排斥基础训练,言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训练。文言文教学中,一些重点实词、主要的虚词、特殊的句式、部分成语以及意境、语言、手法上的主要特色等的确比较枯燥,但这些内容是学生继续学习、自主学习的基础。抛开对作品的人文解读,抛开对作品语言文字运用特点的充分扎实的处理,而孤立地追求情感价值和价值观的教育,那也只是一种空中楼阁。
总之,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纠正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确立科学的培养目标,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人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和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适应日新月异的知识经济的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