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备课

时间:2019-05-15 02:40: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备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备课》。

第一篇: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备课

第六单元备课

《快捷的物流运输——解决问题》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和对速度时间路程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生进行教学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庭用车数量日益增多,大部分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车辆行驶速度、行驶时间和所行路程的生活经验。教材在此基础上构建行程问题的数学模型,并应用这个数学模型引入解决相遇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概念以及数量关系。

2、运用模拟演示和画线段图等方法理解数量关系,初步构建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4、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单元教学重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用画线段图的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起数学模型;教学难点是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数学模型“速度和×时间=总路程”和“路程+路程=总路程”。因为相遇问题牵扯到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其中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并学会用统一的符号来表示速度。

2、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与路程关系”的模型,并学会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在发现、提出问题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构建路程模型,并体会路程模型的价值。教学难点:自主构建模型的过程。教学准备:前置性作业、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2014.12.1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几个二、三年级时经常遇到的问题,看看谁的反应最快?最先说出答案?

1、小明平均每分钟走80米,小明从家到学校共用7分钟,小明家离学校()米。

2、从聊城到济南共100千米,李叔叔开车从聊城出发用2个小时到济南,李叔叔平均每小时行驶()千米。

3、小红参加60米短跑比赛,平均每秒跑10米,跑完全程共用()秒。师:看来这几个问题对大家来说都是小菜一碟,其实这都是我们常见一些行程问题(板书:行程问题)。有的同学就问老人,老师,这么简单地问题你还拿出来考我们干什么啊?今天啊,我们就通过解决类似的问题来总结归纳出一种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今天,物流公司的一个快递员叔叔也遇到了一些类似的问题,我们一齐来看看。(出示情境图)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师:骑摩托车的快递员要从车站出发去物流公司拿他要配送的快件,那同学们我们首先找一下他的数学信息并根据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谁来?、、、好,请你。

生汇报:摩托车平均每分钟行驶900米,从车站出发经过8分钟到达物流中心,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

师:汇报的真完整!那这个问题谁来列式子解决一下?

生:900×8=7200(米)

师:恩,式子在这里,那么这三个数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呢?接下来请大家结合81页上方的橘色框里的内容自己思考一下。一会咱们找同学汇报。

生自主思考。

生汇报:

预设1:900是每分钟行驶的米数,8是行驶的时间,7200是一共性的了多少米/是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师课件展示)

师:大家听明白了没有?(明白)老师非常同意你的想法。那么还有其他更简洁的表述吗?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这个回答有点意思。那你能说一说“速度、时间、路程”在这个题目中具体值得是什么吗?其他同学可要认真听好了!生汇报。

师:900在这里表示是每。。

生:每分钟行驶的米数。(师板书:每分钟行驶的米数)

师:8是行驶时间(师板书行驶时间)7200就是。。

生: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师板书

师:刚才说了有为同学的汇报有点意思,看看谁听他讲解的最认真。他说摩托车每分钟行驶的米数就是摩托车的?

生:速度

师:行驶时间就可以叫作?

生:时间。

师:车站与物流中心的距离就是摩托车行驶的?

生:路程。

师:根据上面这个关系式,我们可以得出速度、时间与路程的什么关系呢?

生:速度×时间=路程

师:我们得出了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速度很特殊,特殊在哪里呢?在它的写法、它的单位。下面我们一摩托车的速度为例,每分钟行驶900米,我们呢可以怎么写?

生汇报:900米/分。

师讲解“/”的含义。

师:既然每分钟行驶的米数可以称为速度,除了每分钟,还可以是每什么?

生汇报:每小时、每秒、每天、每月、每年......生汇报大货车和小火车的速度,师板书。

师总结:像这样,每分钟行驶或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我们在数学上称为“速度”。

师:刚才我们得出了这样一个关系式,并且对速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可帮了快递员叔叔一个大忙。课时陈老师认为大家可以做的更棒,所以,老师把题目稍微改了改。(出示前置性作业4)

1、摩托车8分钟行驶了7200米,平均每分钟行驶()米。

2、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师7200米,摩托车平均每分钟行驶900米,需要()分钟到达。

生交流讨论,得出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另外两个关系。

生上台汇报。

师板书: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师总结:经过大家的共同探究,我们得出了速度、时间与路程的这三个关系。其实上课前我们做的那三道简单的题目也可以运用这三个关系式解决。

三、巩固练习

同学们的大脑都告诉运转了一节课了,下面我们放松一下,老师做个调查。过山车、电动小火车、水上汽艇。出示练习题。

生解决并说明利用的是哪个关系式。

四、课堂小结

生谈收获。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相遇问题》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实例,运用模型表演策略帮助学生理解“两个物体”“两个地方”“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结果相遇”等关键词的含义,逐步提炼形成相遇问题,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运用摘录、表格、画图等策略引导学生整理信息,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初步构建起相遇问题的数学模型,进而自主解决问题。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积极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及运用只是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用画线段图策略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构建数学模型。教学难点:理解“相遇问题”的基本特征,构建“速度和×时间=总路程”这一数学模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授课时间:2014.12.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感知情境,收集理解信息。

师:同学们呢,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物流中心车来车往,忙着运输货物。看,大货车、小货车也在城市与物流中心之间载着货物行驶着。(课件展示情境图中除摩托车之外有关大、小货车的信息)。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大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5千米,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5千米。

生2:我发现大货车从西城往物流中心走,小货车从东城往物流中心走,他们呢对着头走。

师:你很善于观察,发现了图画中的信息。

生3:他们同时出发,相向而行。(板书: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生4:在物流中心相遇。(板书:相遇)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有关大、小货车行驶情况的信息,那谁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表演一下他们的运动过程呢?

师:好,你来!老师当大货车,你当小货车,讲桌上的物流中心就当物流中心,好吧!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就是评委,大货车我和小货车xx分别从东、西两城出发,你们说预备我们就准备好,你们说开始,我们就开始走,行吗?

生(齐):行!

师:xx,同学们说预备咱俩就开始走,可以吗? xx:可以。

师:老师站xx那边,有什么问题吗?

生:应该从两个不同的地方。

师:哦,大货车从西城出发,小货车从东城出发,我么应该从两个地方出发。(板书)

师:好!我们再重新走,我站到西城,xx站到东城。你们说预备我们就准备好,你们说开始,我们就开始走。

师:待会儿,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次又会出现什么问题?

生:老是晚走了。

师:有问题吗?

生:应该同时出发。

师:哦!对啊,我们两个必须同时出发。(在“同时出发”下面划横线。)同学们棒极了,又发现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师:好,我们改正错误,我们俩从两地同时出发,再走一遍。有问题吗?

师:哦!我们应该面对面走才对。

师:面对面在我们数学上称之为相对而行,也可以叫做相向而行。(在“相向而行”下面划线。)

师:咱们俩就按照各位评委指出来的正确走法再走一遍吧!

师:这次走得怎么样?我们同时到达物流中心了,也就是说我们在物流中心——相遇了。

师:现在请同学们边打手势,边描述大小货车的运动过程。说给同桌听一听。(学生同桌互说,教师巡视。)

师: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生:大货车和小货车分别从东西两成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在物流中心相遇。

师:说的不错。

师:我们一起看一下它们的运动过程,仔细观察,你还有什么发现?(课件播放“行驶4小时”)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行驶了4小时到达物流中心。

师:观察得很仔细,我们再来看一看,它们是不是行驶了4小时。

师:怎么样?是不是行驶了4小时到达物流中心了。

生:是。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语言描述一下它们的运动过程。(学生试说)师:现在你能完整地描述一下它们的运动过程吗?

生:大货车和小货车分别从东西两城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4小时在物流中心相遇,大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5千米,小货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5千米。

二、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图中给了我们这么多信息,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生:大货车行驶了多少米?

师:其实要求大货车行驶了多少千米?也就是求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谁会口头列算式?

生:65×4。

师:东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

师:怎样列算式?

生:75×4。

师:还有其他问题吗?

生:两辆货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师:其实要求两辆货车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也就是要求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板书)

师:谁来把问题给大家读一读?(生读。)这个问题就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解决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三、探究方法,构建模型

1、运用解题策略,自主整理信息——构建起相遇问题的图形模型。师:这个题目的信息比较复杂,为了让题目简单、明了。现在请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和问题整理出来。开始!(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师:现在请同学们小组交流你们组内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组长注意作好记录,我们看哪个组的方法多。开始!(生活动,师指导)

师:谁愿意代表你们小组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1:我们组有3种方法,一种是把信息和问题按照顺序写了下来。师:它们组用的这种方法,我们数学上称之为摘录法。

生1:我们组还画了一个表。

生: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表格法。

生1:还有一种是画图。

师:有问题需要问问他们吗?

师:好!我们鼓掌通过它们组的3种方法。

生2:我们组还用了“摆一摆”的方法,先摆大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摆小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合起来就是一共行驶的路程。

也可以这样摆,先摆大货车和小货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行驶了4小时就有这样的4段。

生3:我们画了一个这样的图。

师:知道他们组用的这种整理信息的方法叫什么方法吗?他们已经画出了线段图的雏形,在以后的学习中线段图经常帮我们分析题意,理解题意。线段图的用处非常大。线面老师画一个标准的线段图,请同学们看黑板。(教师边讲画线段图的要领,边板画。)这样我们就把已知信息和问题都在线段图上整理出来了。

2、独立列式计算,自主解决问题——构建相遇问题的算式模型。

师:好,同学们,现在你们能根据我们分析的过程解决这个问题吗?在练习本上动手试一试。

师: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交流想法。

生1:65×4+75×4=560(千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先求大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小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把他们加起来就是总路程。

生2:(65+75)×4,先求大货车和小货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行驶4小时,所以再乘4,也就是它们4小时行驶的路程。

3、分析比较法,抽象出数量关系——构建相遇问题的本质模型。

师:先求大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再求小货车4小时行驶的路程,把他们加起来就是总路程。也就是大货车行驶的路程加上——

生:加上小货车行驶的路程等于总路程。师:先求大货车和小货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行驶了4小时,所以再乘4,也就是速度和乘——

生:时间等于总路程。

师:请大家看屏幕,我们一起梳理一下第二种解法的分析思路。(课件演示)

师:刚才我们通过动手、动脑,用多种方法解决了大货车、小货车行驶的问题,你能用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生:能。

四、应用模型,解决问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小芳和小丽同时从家出发,经过6分钟两人在少年宫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两列火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开出,5小时后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100千米。甲、乙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先画图整理条件和问题,再解答)

2、拓展练习,揭示本质

师:生活中,除了走路能相遇,还有一些相遇的例子——引出工程问题。(课件出示)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师:像工人修路、开隧道,农民挖水渠,这样的问题是我们以后要研究的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也能用相遇问题的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是:工效和×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3、发展练习,灵活运用

师:相遇问题的类型还有很多,比如相背而行。请同学们看:

甲乙两个工程队从同一地点分别向东、西两个方向铺设管道。甲工程队每天铺设管道140米,乙工程队每天铺设管道150米。5天后,两个工程队一共铺设管道多少米?

师:相遇问题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许多,希望同学们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感兴趣的同学下课解决这个问题。

五、引导总结,构建网络

师谈话: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谈收获。板书设计:相遇问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关系的认识。

2、能熟练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加深对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认识。教学难点: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教学准备:小黑板 授课时间:2014.12.3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上节课学到什么?

生谈想法。

师板书如下: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师强调指出:在以上三个数量关系中,我们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关系式(如:速度=路程÷时间),就容易推导出其他两个。(让学生把上面的式子边理解边自己读两遍)

二、巩固复习

(一)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在括号里打×)

1、一列火车的行驶速度师110千米/时。“110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驶110千米。()

2、速度÷时间=路程。()

3、飞机飞行速度为12千米/分,汽车行驶速度为80千米/时,所以汽车速度比飞机速度快。()

(二)填空

小明骑电动自行车速度为20千米/小时,从家底到异地需要4小时。1、20×4表示()2、80÷4表示()3、80÷40表示()

三、巩固练习

1、课本自主练习第1题。

教师说明本节课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让学生了解路程、速度、时间与因数、因数、积之间的关系,并板书。

2、指导练习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本题线段图,指名说一说从图中获得那些信息(小方每分钟走70米,走了6分钟到少年宫;小丽每分钟走60米,走了6分钟到少年宫),然后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参考方法:

(1)70×6+60×6=780(米)

(2)(70+60)×6=780(米)

3、生自主探究自主练习第3题。

线段图示意。(必须掌握)

参考方法:

(1)110×5+100×5=1050(千米)(2)(110+100)×5=1050(千米)

4、自主练习第4题。

归一问题。

生自主探究后汇报方法。

参考方法:

(1)240÷2×12=1440(千米)(2)240×(12÷2)=1440(千米)

四、课堂小结

生谈收获。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和之间的关系,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会把不同的速度改写成简写形式、把简写的形式改写成原意。

3、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分析速度×时间=路程的原理,会解决与速度、时间、路程有关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的数学意义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问题全过程表述不完整,学困生会比较难。教学准备:前置性习题 授课时间:2014.12.4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三个数学概念:速度、时间、路程。看看你学得怎么样。

1、用线段图画出下面的条件:

(1)速度:50千米/小时,时间:4小时;路程:200千米。

因为速度是50千米/小时,也就是表示(),所以每份线段表示();因为时间是4小时,表示走了()个50千米,所以线段要画()份;因为总路程是200千米,所以所有线段的总长表示()千米。

(2)速度:30米/分钟,时间:5分钟,路程:150米。

因为速度是30米/分钟,也就是表示(),所以每份线段表示();因为时间是5分钟,表示走了()个30米,所以线段要画()份;因为总路程是150米,所以所有线段的总长表示()米。

(3)速度:12米/秒,时间:6秒,路程:72米。

因为速度是12米/秒,也就是表示(),所以每份线段表示();因为时间是6秒,表示走了()个12米,所以线段要画()份;因为总路程是72米,所以所有线段的总长表示()米。

2、请你编一道与速度、时间、路程有关的实际问题,上课时考考其他组的同学。

二、课堂学习

1、交流课前准备情况,并选出一道题,分析了解题过程和结果后,准备考其他组的同学。

2、汇报并组间互考,按昨天分析问题的要求完整回答。(划出重点词句,根据题目中的什么怎样画线段图、也就是求什么,用什么法计算,数量关系是什么,列式计算)

教师板书:速度 时间 路程

(下面对应着写上学生所列的算式,为后面观察关系铺垫)

3、选择其中的一道题要求全班会将过程完整复述

(好生帮差生,教师抽查差生,检验好生的指导效果)

4、教师准备的题目(根据学生堂上互考的情况酌情出示)(1)声音传播的速度是340米/秒,3秒钟传播多少米?

(2)蝴蝶飞行的速度是500米/分钟,它飞行5分钟一共飞行多少米?(3)小红爸爸从家里开车到单位,20分钟到达。他的速度是600米/分钟,小红家离爸爸单位有多远?

要求:画线段图并解释每段的涵义、分析也就是求什么(几个几),再说出公式,列式计算。

5、稍难题。要求:先画图,解释图意,用乘法的意义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

(1)爸爸开车去从化奶奶家,去时用了3小时,回来时用了2小时。如果去时的速度是44千米/时,回来的速度是多少?爸爸家到奶奶家有多远?

(2)小明从家出发,到购书中心时一共走了5分钟,后来坐车坐了10分钟到达体育学院。如果他走路速度是30米/分钟,坐车的速度是250米/分钟,小明家离体育学院有多远?

(3)一辆摩托车的速度是40千米/时,一辆跑车的速度是摩托车的3倍,跑车的速度是多少?如果跑车开5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三、课堂小结。

我们遇到与人行、车行有关的题目时,速度在线段中就是每一份的长度,时间就是有这样的几份,路程就是合起来的总和。所以求路程可以用速度×时间=路程的方法。如果反过来,求时间也就可以怎样?求速度呢?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几篇课文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展开,内容包括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

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教学目标:

1、认识25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39个词语。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读懂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5、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6、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7、看图作文,要求学生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画,并根据画面内容展开想象,写一篇习作。

教学重点:目标1、3、4、5、7 教学难点:目标3、5、7 教学准备: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时数: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教学后记: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五.小组交流。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教学后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哪些桥?(自由发言)

你们见到过生命桥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生命桥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导语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老师心中感慨万千。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4、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生字?出示:

凋零 绽放 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海峡彼岸 空旷 暂停 身躯 白血病 同胞 血脉亲情 空旷

5、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并对难以读通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6、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布置分层作业:

1、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走入教学

18岁的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缓啊!然而,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这其中的故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二、深入文本,深刻体会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词语。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将它们画出来。2.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句

⑴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理解“同一时刻” “步履匆匆”

②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有感情朗读

⑵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理解“沉着”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小结: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三、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导语: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齐读最后一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3.你能给这座生命桥取名吗?说明理由,教师巡视合理的名字写在桥下。4.教师小结: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四、拓展写话

1.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跟哪些人说?(小钱、李博士、台湾青年)播放《爱的奉献》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小钱—————年轻人

杭州 台湾 教学后记:

23*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深情地):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随即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同学们,母亲,是给我们最温暖呵护的人,母亲,一个最温暖的名字。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

(板书课题——23*卡罗纳 ——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2.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生1:卡罗纳应该会很悲伤。生2:也许他把眼睛哭肿了。

生3:我读了课文,知道卡罗纳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打不起精神听课;在座位上不时哭泣着。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他来到了学校上课,等待他的是什么呢?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评析]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怎样的,让学生借助想象或凭借预习获得的初步印象,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2.生畅谈感受:

生1:善良的老师,善良的同学,善良的同学的妈妈,他们用爱心鼓励和关爱卡罗纳

生2:我感受到的是真诚,人们真诚地理解别人遭遇的痛苦,真诚地安慰卡罗纳。

生3:我想说,卡罗纳是不幸的,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爱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周围的人。生4: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被感动了。„„

师:课文中强烈的爱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也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

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

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给(jǐ)予是快乐的

2.释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题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2.检查自学效果: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4.质疑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学生读课文后,讨论交流:两次惊讶。3.以两次惊讶为线索,给文章分段。4.讨论交流:

第一段(1——7);第二段(8——11);第三段(12、13)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第二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圈画出写小男孩面对新车的表现的句子和写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3.讨论交流:

(五)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小男孩向保罗提出了什么要求?保罗怎么想的?

2.小男孩到家做了些什么呢?画出小男孩的动作

3.小男孩对弟弟的话又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4.练读,指名读。

(六)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他们三人各自难忘的分别是什么?

2.齐读课文第三段。

(七)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误解)懂得 小男孩

有哥哥

当哥哥

炫耀

承诺

语文园地六

学习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3、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4、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1、课前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如:

(情景1):下午放学回家,我发现钥匙忘记带出来,只好坐在家门口等,可爸爸、妈妈今天偏偏迟迟不回家。这时,邻居的阿姨回来„„

(情景2):放学了,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我站在校门内的大厅里,冷得瑟瑟发抖,焦急地望着天。这时,爸爸顶着风,冒着雨为我送来了雨伞和外套„„

2、四人小组合作:两个同学配合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另外两个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派代表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4、小结:平时我们肯定碰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现在我们进入“心灵沟通室”,也来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心灵沟通,感受真情

课件出示:“心灵沟通室”字样,播放轻音乐。

1、四人小组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2、分角色模拟对话,其他两个当听众进行评议。

3、在同学老师中自由选择交谈对象,向他(她)表示感谢或安慰,倾诉情感。

小结: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讲评

指导看图写文

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引导观察:图上画着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读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胜”是什么意思?“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想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引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引导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老奶奶的亲人呢?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想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引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

2、引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指导写细节抒真情:把老奶奶的表现,小姑娘的表现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体现“亲”字。试写片段,评议修改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指导写自己身边的事 明确要求,口头交流

1、读作文提示,明确要求。

2、四人小组交流藏在心中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振代表发言,组织评议。评议要点:a.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

b.是否把重点部分说具体。

c.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这件事的看法。

范文引路,学习表达

1、提供片段供学生赏评,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如:

(片段):我望着阿姨,明亮的眼睛,白皙的面庞,这是一张善良的面孔。我又一次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雪仍铺天盖地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仍呼呼地刮着,而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冷。我想,这苹果可能是阿姨给自己的孩子买的。我感到这苹果虽很常见,这时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引导学生赏析,初步理解表达感受的多种手法:直接抒发,借景色描写抒发,对比衬托„„

习作与修改

1、学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把习作读给同学或家长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

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发现。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

a、学生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b.他们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体会。

a、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你也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验,或还有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请你回忆一下,举个例子与同学交流交流。

b.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

c、班级交流。

3、小结: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经验,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情景等方法,只要我们肯动脑,善于总结,就能自己排除“词语”障碍的。日积月累

1、激情导人。

我们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向来以助人为乐,乐善好施为高尚美德,古代许多贤人学士写了许多这方面的警句,劝勉世人做个善良的有道德的人。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练读名言。

a.学生练读,及时正音。

b.尝试理解:学生交流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大致理解。

c、学生质疑,组织解疑。

3、背诵名言。

4、励学导行。

a.尝试运用:老师描述情景,让学生选用这些名言加以运用。

b.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毛笔或钢笔写下来,或制作一张贺卡,送给朋友共勉。

5、扩充积累。

摘抄、背诵颂扬高尚情操的其他名言。成语故事(杏林春满)

1、了解内容,明白含义

a、学生自由读“杏林春满”,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b.交流阅读收获:“杏林春满”这个成语是怎样来的?

2、联系生活,畅谈启发。

a、从这个故事,你体会到什么?

b.你知道哪些医生称得上“杏林春满”?能说说他们的事迹吗?(如:李时珍、林巧稚、抗击“非典”的医生„„)

3、激发动机,练讲故事。

这样有意义的故事,好多比你们小的同学还没听过,说不定,你们的爸爸、妈妈也还没听过,请你们回去讲给他们听听并告诉他们这个成语的含义。

4、课后延伸,积累成语。

读更多的成语故事,井把读过的成语摘抄下来。“杏林春满”用来说明什么?

第三篇:第六单元备课(新)

22、卖火柴的小女孩 备:5.6 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自主阅读、合作交流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

大家听过《皇帝的新装》这个故事吧,你能简单介绍故事内容吗? 安徒生是作者。

二、谈话导入

1.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大年夜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三、新授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二)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仔细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

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四、巩固练习:写会本课生字词语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体会到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五、六、作业布置:把课文读熟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出示重点词语,不同形式的认读。

二、导课

小女孩在寒冷的大年夜最需要温暖、食物、疼爱„„女孩的命运会有转机吗?

三、新授

(一)学习“擦火柴”部分

1、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三)感情朗读,体会“幸福”

1.她曾经看到过哪些美丽的东西,使她感到幸福,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的第二部分,画出来。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大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3.观看表现美丽幻想的动画片,找生朗读,感受女孩虚幻的幸福。4.选择你认为女孩看到会感觉最幸福的部分,练习朗读,把它的美丽与美好读出来。

(四)感情朗读,体会现实

1.火柴再温暖,再明亮,带来的幻觉再幸福,总是要消失的。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2.交流:现实的残酷,女孩命运的悲惨。

3.比较句子:(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2)她又擦了一根。(3)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4)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体会:女孩由开始的不敢到敢,从抽出一根到后来的抽出一把,表现出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这种美好,只有在虚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满足。所以,“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在死亡中,在另一个世界中,女孩终于摆脱了现实的残酷。

4.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段。

四、课堂小结:

本文用对比的写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与残酷的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对照,让我们对女孩悲惨的命运有了深切的同情;详细的刻画,女孩的外貌、衣着和动作,深刻地写出了女孩的可怜;合理的想象,种种的“美好”,实际是那样平常与普通,对女孩来说却可望而不可及;悲剧的结局。这篇童话让我们感动。

五、巩固练习:

读完这个感人的童话,我们一定有许多话想对那个可怜的小女孩说。请同学们先来读一首9岁儿童刘倩倩的诗歌《你别问,这是为什么》。再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六、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作品。

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丹麦童话作家,一生为孩子们撰写了168篇童话,他的作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100多年过去了,仍在世界各国流行。《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装》《人鱼公主》等,你读过了吗?

板书设计:

卖火柴的小女孩(丹麦 安徒生)美好的幻觉

残酷的现实

23凡卡 备:5.7

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能正确读写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叙述、信、回忆穿插来写、苦乐对比的表达效果,体会课文结尾“梦”的含义。

思维情感目标:体会凡卡悲惨的命运,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的苦难生活,通过凡卡的神态动作联想,了解凡卡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的回忆交叉在一起,同时交替使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这种复杂的穿插和变化人称的写法是学习上的难点。

教学方法:读书自悟 合作讨论 教学用具:课件 课 型:新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俄国的伟大作家契诃夫的《凡卡》写于1886年,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无数破产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 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按要求自读课文。(1)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画出文中出现的人名及人物的身份。

(3)将凡卡写信的段落标记出来。(3.8.10.11.12.15自然段)(4)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凡卡。2.检查自读情况。

三、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1.快速默读课文,从凡卡的信里找出哪些段落是写他的学徒生活的。(8.11.15自然段)

2.轻声读第8.15自然段,说一说凡卡在老板家里受到哪些虐待,画一画有关的词句。

3.结合词句,汇报交流。

(1)挨打:结合挨打时的动作--“揪、拖、揍、戳”;工具--老板“拿皮带”“拿楦头”老板娘“捞起青鱼”;程度--“昏倒”,来体会他们对9岁的小凡卡肆意随便地殴打,毫无人性地对待。

(2)挨饿:结合“简直没有”“一点儿”“一点儿”来想凡卡一天到晚饥肠辘辘,可能饿到什么程度的表现。

(3)挨困:结合“一„„就„„只好”来体会凡卡即使在过道里也无法好好睡一觉,可能会困得怎样。

小结:凡卡在老板家里忍受着非人的折磨,吃不饱睡不好,还要挨打。联想他每天会怎样生活,没人的时候凡卡会怎样做(如,偷偷地哭,想念爷爷,伤痕累累,捡东西吃等。)所以,凡卡才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4.自由读,说说你从感叹号和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无法忍受、绝望、哀求等心情。)展开想象,把静止的省略号变成实在的生活内容。如:凡卡还受了哪些折磨?还可能怎样请求爷爷?

5.练习把凡卡的悲惨的生活和对爷爷倾诉的情绪通过朗读表达出来。6.快速浏览第11自然段,说说你的发现。(莫斯科,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

四、巩固练习:写本课生字。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整体把握主要内容,了解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体会他极度痛苦的心情。

六、作业布置:熟练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感受凡卡“美好”的乡村生活

1.这篇课文除了写信,还写了什么。(还写凡卡对乡村生活的回忆。这些内容放在写信中间,就是插叙。)

2.快速默读,找到与乡村生活有关的段落,作出标记。

3.读一读,说说爷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有感情朗读4.5自然段。4.结合具体语段,来说说乡村生活给凡卡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家乡美丽的夜景。(2)守夜和砍圣诞树。5仔细探究,乡村生活真的是美好幸福的吗?

爷爷已经65岁还要给老爷家守夜,只能睡在大厨房里;守夜时要挨冻,砍圣诞树时爷孙俩都要“冻僵”了,体会到他们的生活是非常贫困劳累的。否则,爷爷也不会把他唯一的孙子送到城里去做学徒。在小凡卡的心里却如此美好,正是因为他现在的学徒生活太悲惨了,已经到了他无法忍受的程度。

二、讨论写法的作用

1.加入插叙部分,更加衬托出了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和他迫切要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

2.小说除了运用插叙,还采取了哪些方法,使我们如此感动?

在文中找到几处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来体会其真实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自学结尾,体会表达的特点

1.找找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说说细节描写的作用。

2.美好的梦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让人对凡卡悲惨的命运产生了更深的同情,更加愤恨造成这种命运的社会制度。3.讨论:凡卡的梦会实现吗,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作者叙述凡卡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五、巩固练习:

指名读凡卡的联想,围绕凡卡的联想,提几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为什么会想起这些?)

六、作业布置:

契诃夫是与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创作活动是从短篇幽默作品开始的,其中《变色龙》、《套中人》还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建议同学们课外阅读《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板书设计:

凡卡(俄 契诃夫)

学徒生活悲惨 乡村生活“美好” 渴望得到关爱 心愿无法实现

鲁滨孙漂流记 备:5.8 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鲁滨孙漂流记》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思维情感目标: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文字片段。课 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插图)仔细观察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防御。(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2.快速默读,了解主要内容。(主要写了鲁宾逊在绝境中的心理活动过程,用理智战胜失望,改善生活。)3.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 改变不幸的命运;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4)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

六、课堂小结:

在当今的社会中,只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掌握的知识,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不轻言放弃,就能克服任何困难。

学了这两篇文章,老师深有感触,千言万语就化作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七、巩固练习:

鲁滨孙现在“漂流”到了同学身边,假如你是一名记者,你会采访他 哪些问题?只限问一个问题呢?

八、作业布置:同学间互相讲讲鲁滨孙漂流记中发生的故事。板书设计:

遇到的困难 吃

住 安全

鲁滨孙漂流记

怎样战胜

打猎、捕鱼、畜样养活山羊、种小麦搭简陋帐篷

插杨柳桩、分养羊群、救“星期五”

25汤姆·索亚历险记 备:5.9

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初步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思维情感目标:了解汤姆·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教学重难点: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学方法:引导自学法 教学用具:课件 课 型:新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兴趣

1.今天,我们要阅读的是一部美国的长篇小说,认识一个叫汤姆·索亚的小男孩(出示插图),他惊心动魄的历险连大人都称羡不已。(板书课题)这部书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马克·吐温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2.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这部小说中,汤姆·索亚的天性得到充分发挥。让我们来看看他为我们实现了怎样的梦想。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快速浏览梗概,说说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小说描写了以汤姆·索亚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浪漫的生活。他们为了摆脱枯燥无味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

2.在汤姆这些冒险的经历中,你觉得最惊险的是什么?(如,半夜到墓地去试胆量,亲眼目睹凶杀案;三个人到杰克逊岛上过无拘无束地“海盗生活”;鬼屋寻宝;山洞迷路等。)

三、浅显探讨小说

1.你觉得这部小说值得一读吗,为什么?2.在梗概中,汤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阅读精彩片段

1.快速浏览精彩片段,具体描写的是梗概中的哪部分内容。

2.画出文中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与梗概相对照,哪些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3.在这段历险中,你对汤姆又有了怎样的认识。乐观勇敢、足智多谋、有爱心、顽皮、喜欢冒险 4摘抄你认为精彩的语段。

五、课堂小结:

在历险中,你对汤姆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具体的内容来简单说一说:如,是个乐观勇敢的孩子,当山洞中迷路,贝琪绝望时,三次探路,最终找到通道;是个足智多谋的孩子,在已经迷路的情况下利用风筝线探路;是个有爱心的孩子,恢复后即看望朋友哈克;是个顽皮的孩子,讲精彩历险过程,还不忘夸张地吹嘘一番;是个喜欢冒险的孩子,当有人问他是否还想再到那个山洞走一趟时,他说自己不会在意的。)

六、巩固练习:

小说第二章中有关出让刷墙权的那段描写充分展现出汤姆具有杰出的领导才能。本不知不觉地自愿成了汤姆的“俘虏”,他不仅替汤姆刷墙,而且为了能刷上墙,连自己的苹果也赔上了。当孩子们抢着刷墙时,汤姆却暗自高兴。汤姆是个多种角色的复合,他身上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征,也许有着你的影子。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七、作业:

查找资料,了解作家马克·吐温;阅读小说,标记好你认为最有趣的段落,结合对汤姆的认识写一篇心得体会,也可以摘录精彩句段,准备参加班级读书会。

板书设计:

25、汤姆.索亚历险记

1、半夜里墓地练胆

2、杰克逊岛当海盗

3、鬼屋寻宝

4、墨客托儿山洞迷路

5、再次洞中寻宝

汤姆的性格:贪玩、渴望冒险,不喜欢被约束

回顾·拓展六 备:5.16 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从中悟到阅读文学作品要善于积累的读书方法。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二是通过交流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

思维情感目标:了解几个外国作家的故事,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教学重难点:积累文学作品中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学习一些读外国文学作品的方法,体会他们语言的幽默和巧妙。教学方法:引导体会、读书自悟 教学用具: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课 型:练习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交流平台)

一、导语:这一段时间我们比较深入地阅读了外国文学名著,了解了名著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今天我们就开一个小型读书交流会。

二、从四个方面交流:

1.交流外国名著及名著中的人物,可以说说读了什么名著,简介名著内容,交流读后感受,可以介绍名著中印象深刻的人物。2.交流读中国名著和外国名著不同的感受。

3.交流阅读外国名著和长篇的方法、遇到的困难,及解决困难的方法。4.交流怎样做读书笔记:摘录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话语、摘录优美的片段,写梗概等方法做读书笔记。

三、巩固练习:回顾课文内容。

三、课堂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在灾难面前,生命显得如此脆弱。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四、作业布置: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日积月累

一、自读文学大师智慧的话语。边读边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二、说说打动自己的句子,并试着说说自己的感悟。

三、背诵句子。

四、交流自己阅读外国作品积累的值得记忆的句子。

五、简要介绍几部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内容,鼓励学生阅读这些作品。飞鸟集:泰戈尔代表作之一, 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 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 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 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

玉米人:伊龙大地是土著印第安人世世代代主活繁衍的地方,林木蓊郁,莽莽苍苍。山下的皮希古伊利托村里住着几十户拉迪诺人其(即西班牙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他们计划放火烧山,种植玉米,出售玉米。这完全违反了印第安人的传统观念。当地印第安人认为,人是玉米做的,卖玉米就是出卖自己的子孙。围绕着种玉米发生了一个离奇的故事。

老人与海:一个精神沮丧的老渔人,在他对职业的自豪感的支持之下,冒险远航至墨西哥湾流并在那里钓住了一条该水域中从未见过的最大的马林鱼。他孤零零地、在因奋力叉住这条大鱼而耗尽了力气之后,被迫投入一场和一群海盗似的鲨鱼的绝望的搏斗之中,结果是那些鲨鱼只给他留下了猎获物的一具骨架。

趣味语文

一、读几则小故事,想想趣在哪里?

二、分别就三则小故事交流。

1.《巧问巧答》巧在什么地方?你能把问号和感叹号变成语言吗? 2.《一个逗号》说明了什么?(作家创作的严肃和认真)3.《文豪和蚊子》马克·吐温的话巧妙在哪?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同学们收获的很多。

作业布置:背过这些名人名言。

第四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四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两篇略读课文《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语文园地六》有五项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5、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6、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

7、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勤于动脑、勤于练笔。重点、难点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会写本单元的生字。

2、积累好词,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感谢和安慰别人。

3、懂得关爱别人,互相帮助的思想品德。教学措施:

1、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2、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3、教学古诗,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

之间深厚的友情,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 2课时 21 搭石 2课时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课时 23 卡罗纳 1课时 24 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 语文园地六 4课时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_____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

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祝福

关切期盼

王维——————元二

依依惜别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

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板书设计

风景 有声有色 一句话,一幅画

21.搭石 美

心灵 理所当然 一个词,一颗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哪些桥?(自由发言)

你们见到过生命桥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生命桥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导语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老师心中感慨万千。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4、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生字?出示:

凋零 绽放 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海峡彼岸

空旷 暂停 身躯 白血病 同胞 血脉亲情 空旷

5、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并对难以读通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6、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布置分层作业:

1、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回顾课文内容。

1、学生交流有关白血病、台湾、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走入教学

18岁的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缓啊!然而,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这其中的故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三、深入文本,深刻体会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词语。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将它们画出来。

2.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句

(1)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理解“同一时刻” “步履匆匆”

②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有感情朗读

(2)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理解“沉着”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小结: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四、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导语: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齐读最后一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3.你能给这座生命桥取名吗?说明理由,教师巡视合理的名字写在桥下。4.教师小结: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五、拓展写话

1.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跟哪些人说?(小钱、李博士、台湾青年)播放《爱的奉献》 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六、总结诗朗诵

宝岛台湾同大陆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

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在此,老师借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上课。钢琴曲伴奏,朗诵《乡愁》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小钱—————年轻人

杭州 台湾

23*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4、激发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世上只有妈妈好》和《爱的奉献》两首音乐,做好幻灯课件。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爱的教育》有关资料并阅读。教学流程(6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深情地):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随即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同学们,母亲,是给我们最温暖呵护的人,母亲,一个最温暖的名字。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

(板书课题——23*卡罗纳 ——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2.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生1:卡罗纳应该会很悲伤。生2:也许他把眼睛哭肿了。

生3:我读了课文,知道卡罗纳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打不起精神听课;在座位上不时哭泣着。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他来到了学校上课,等待他的是什么呢?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评析]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怎样的,让学生借助想象或凭借预习获得的初步印象,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

2.生畅谈感受:

生1:善良的老师,善良的同学,善良的同学的妈妈,他们用爱心鼓励和关爱卡罗纳

生2:我感受到的是真诚,人们真诚地理解别人遭遇的痛苦,真诚地安慰卡罗纳。生3:我想说,卡罗纳是不幸的,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爱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周围的人。

生4: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被感动了。„„

师:课文中强烈的爱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也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23卡罗纳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不幸)得到 同学的爱(幸福)

长辈的爱

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给(jǐ)予是快乐的

2.释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题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

交流读课文

交流学词心得

交流疑难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2)释词。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学生读课文后,讨论交流:两次惊讶。

3.以两次惊讶为线索,给文章分段。

4.讨论交流:

第一段(1——7);第二段(8——11);第三段(12、13)

(四)指导写字。

(五)习字册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帮助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文章可以分成几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第二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圈画出写小男孩面对新车的表现的句子和写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一个小男孩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2)“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4.教师引导:

(1)小男孩看到新车会想些什么?

(2)当小男孩看着这部漂亮的新车时,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5.教师引导:

(1)保罗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注意强调的词语。

(2)相机说说强调“圣诞礼物”和“哥哥”的理由。

6.教师进一步引导:

(1)小男孩吃惊的表情谁来示范一下?

(2)谁来读一读小男孩的话?看看强调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这车”“哥哥”“送给”)

7.“天哪,我希望„„”他“希望”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的?

8.小男孩的想法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读一读小男孩的话?(板书:当哥哥)

9.你听了小男孩的话,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10.你们的想法和保罗想的差不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1.小男孩为何吃惊?保罗为什么惊讶?

12.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当保罗,另一位同学当小男孩,请看这是一部新车,我们来表演一下,注意二人对话时的表情。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小男孩向保罗提出了什么要求?保罗怎么想的?

2.小男孩到家做了些什么呢?画出小男孩的动作

3.小男孩对弟弟的话又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4.练读,指名读。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他们三人各自难忘的分别是什么?

2.齐读课文第三段。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学习本课以后,我知道,保罗的哥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我也曾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2.讨论交流。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复述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复述。

1.以下列提纲为线索,练习复述。

2.线索1:办公室门前——回家途中——家门口

线索2:误解——又误解——终于理解

3.学生自由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误解)懂得 小男孩

有哥哥

当哥哥

炫耀

承诺

语文园地六

学习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3、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4、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5、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第一课时(68)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a、分角色模拟对话。

b.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

二、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1、课前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如:

(情景1):下午放学回家,我发现钥匙忘记带出来,只好坐在家门口等,可爸爸、妈妈今天偏偏迟迟不回家。这时,邻居的阿姨回来„„

(情景2):放学了,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我站在校门内的大厅里,冷得瑟瑟发抖,焦急地望着天。这时,爸爸顶着风,冒着雨为我送来了雨伞和外套„„

(情景3):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只有莉莉坐在位子上,趴在书桌上,闷闷不乐。原来这次语文单元测试,她考得极不理想,正难过呢!(情景4):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踢足球,兴高采烈走在路上,住同一条街的张婆婆双手提着菜呀、肉、鱼,远远走来,走一步,歇一步,十分艰难„„

2、四人小组合作:两个同学配合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另外两个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派代表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4、小结:平时我们肯定碰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现在我们进入“心灵沟通室”,也来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三、心灵沟通,感受真情

课件出示:“心灵沟通室”字样,播放轻音乐。

1、四人小组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2、分角色模拟对话,其他两个当听众进行评议。

3、在同学老师中自由选择交谈对象,向他(她)表示感谢或安慰,倾诉情感。

4、指名表演对话情景。

小结: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感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第二、三课时习作指导、讲评

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写文

(一)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着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读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

“胜”是什么意思? “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二)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想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引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引导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老奶奶的亲人呢?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想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三)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引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苗汉亲如一家)

2、引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指导写细节抒真情:把老奶奶的表现,小姑娘的表现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体现“亲”字。

(四)试写片段,评议修改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

(片段1)小姑娘晾好衣服了,老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激地说:“孩子,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片段2):小姑娘晾好衣服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这时,老奶奶扶着墙壁颤巍巍地从里屋走了出来,望着架子上的衣服,眼角有些湿润了。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枯瘦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姑娘油亮的秀发,又爱抚地拍拍,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姑娘白嫩、红润的脸蛋。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老奶奶一个劲地说:“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这两段话的赏评重在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

二、指导写自己身边的事

(一)明确要求,口头交流

1、读作文提示,明确要求。

2、四人小组交流藏在心中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振代表发言,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a.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b.是否把重点部分说具体。

c.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这件事的看法。

(二)范文引路,学习表达

1、提供片段供学生赏评,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如:

(片段):我望着阿姨,明亮的眼睛,白皙的面庞,这是一张善良的面孔。我又一次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雪仍铺天盖地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仍呼呼地刮着,而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冷。我想,这苹果可能是阿姨给自己的孩子买的。我感到这苹果虽很常见,这时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引导学生赏析,初步理解表达感受的多种手法:直接抒发,借景色描写抒发,对比衬托„„

(三)习作与修改

1、学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把习作读给同学或家长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

(四)习作讲评 我是小小鉴赏家

教师推荐几个写得较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我是啄木鸟医生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病例。

2、引导诊断“病因”,并进行修改。a.图意是否抓得准; b.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c、小女孩Jb理活动与她的所作所为是否相吻合; d.在语文文字的表述上是否恰当。

3、个人自诊或互诊:学生自己评析、修改自己的作文,或找要好的同学交换互评、互改。

(也可提供表格引导评改)妙语连珠妙手回春 最满意的片段(最妙的细节描写)(最羌的情感抒发)自我欣赏最不满意的句段(最不具体的描写)(不通顺的句子)(最平淡的情感表达)修 改 后理 由

(五)修改誊写,习作展览

将修改誊写后的习作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中。

第四课时(71)

教学目标

1、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2、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3、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发现。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a、学生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的发现。b.他们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善于使用工具书;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体会。

a、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你也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验,或还有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请你回忆一下,举个例子与同学交流交流。

b.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c、班级交流。

3、小结: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经验,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情景等方法,只要我们肯动脑,善于总结,就能自己排除“词语”障碍的。

第五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教材简析:

爱是理解,是宽容,还是力量。有关爱的主题在前六册教材中已有所涉及,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再次安排了“人间真情”的专题,选编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和两篇略读课文《卡罗纳》《给予是快乐的》,是为了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人与人相互关爱,生命才有意义,人生才更幸福。《语文园地六》有五项内容,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25个生字,会写其中30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5、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6、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体会爱的真谛。

7、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勤于动脑、勤于练笔。重点、难点

1、认识本单元的生字、会写本单元的生字。

2、积累好词,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感谢和安慰别人。

3、懂得关爱别人,互相帮助的思想品德。教学措施:

1、教学本组课文,应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联系自己读过的和身边发生的感人故事,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使学生在情感上有所触动。

2、同时应引导学生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通过体会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

3、教学古诗,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

之间深厚的友情,培养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古诗两首 2课时 21 搭石 2课时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课时 23 卡罗纳 1课时 24 给予是快乐的 1课时 语文园地六 4课时

20、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5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盛景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心随送

(4)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 黄鹤楼_____广陵

李白 依依惜别 孟浩然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情朗读。最后把静态的画面更具体化,让李白对友人说话,活跃课堂,开阔想象。

第二课时(59)

教学目标:

1、巩固已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的7个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3、比较课文中的两首送别诗和收集到的其他送别诗,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4、继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回顾第一首诗,导入第二首诗。

1、回顾第一首诗内容,并背诵。

2、导入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二、运用学法,自学悟诗。

1、自由组合,学习《送元二使安西》。

(愿意绘画的组一个组,愿意表演的组一个组,愿意编成故事的组一个组,愿意理解诵读的组一个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2、各组汇报交流。

(创造美、表达美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用自己擅长的各种方式学习可以进一步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3、指导朗读全诗,并熟读成诵。

三、迁移学法,拓展思维。

1、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

2、引导学生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3、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

(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让学生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如:边塞诗)一类诗歌,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板书设计

送元二使安西

祝福

关切期盼

王维——————元二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一改以往的逐句讲解和整体串讲的方法,让学生在老师深情的诵读声和《阳关三叠》的旋律中想象诗中的那些画面。学生你说一个,他说一个,组成了完整的诗歌画面。虽说打乱了诗句顺序,但真正做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从而感知诗的意境。

21、搭石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0)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二.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词。

2.小组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课前准备一套生字词卡片。

(2)组内互相检查,字字落实。

3.重点指导。

“涨”和“间”是多音字。

4.要求写的字,学生先自己字形,然后临写,比较。纠正。

5.教师根据学生写字时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你觉得哪些词写出了老人一心一意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无论怎样”“只要”“一定”“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行

动地刻画了老人认真细致的动作,表现了老人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优秀品质。

3.指导学生想象画面。

(1)老人踩到了不稳的搭石,心里会怎么想?表情、动作又会怎么样?

(2)在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

(3)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4.学生交流各自想象的画面,体会老人的心灵美。

5.指导感情朗读。

四.小结。

第二课时(6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学习课文3、4、5自然段。

1.学习第3自然段。

(1)指名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2)讨论:作者是怎样描写一行人走搭石时动作的协调有序的?

“像轻快的音乐”“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引导体会“构成了家乡的地道风景”。

2.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思考:作者写了哪两个事例?

(3)指导回答。

(4)交流: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直到溪边„„”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这两个事例中,我们不但能看到一幅幅和谐的画面,也能够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美好心灵。

3.学习第5自然段。

让学生结合前文畅谈对这段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赞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个性美。

三.指导朗读全文。

四.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

五.小组交流。

六.全班交流。

鼓励学生对不同意见展开争论,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板书设计

风景 有声有色 一句话,一幅画

21.搭石 美

心灵 理所当然 一个词,一颗心 教学反思

我在导入中,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到了作者的家乡,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深深地体会到了美,兴趣被激发起来,教学也就在这浓浓的美中开展起来了。而在理解“协调有序”的时候,我又让学生模拟走搭石的一群人,通过朗读,来“身临其境”的体会,从而由衷地感受到什么才是“协调有序”。我还让学生抓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等重点词语,想象画面,把抽象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通过一次次地朗读、积累、感悟,品味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体会人间的真情,感受人性的美。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2)

教学目标

认识8个绳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曾经见到过哪些桥?(自由发言)

你们见到过生命桥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生命桥的文章。看老师写课题,字要写得横平竖直,端端正正。(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导语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老师心中感慨万千。请同学们也来感受一下,好吗?

二、初读课文,学会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标记,多读几遍。

2.学生自学,教师随机指导。

3、小组内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4、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我们读一读生字?出示:

凋零 绽放 辗转 步履匆匆 突如其来 海峡彼岸

空旷 暂停 身躯 白血病 同胞 血脉亲情 空旷

5、交流不明白的词语或句子,并对难以读通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6、再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三、布置分层作业:

1、搜集有关台湾、白血病、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

第二课时(63)

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回顾课文内容。

1、学生交流有关白血病、台湾、骨髓移植等方面的资料。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知道了哪些内容?(学生交流)

二、创设情境,走入教学

18岁的小钱因为患了白血病而挣扎在死亡线上,年轻的生命危在旦夕,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刻不容缓啊!然而,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这其中的故事怎能不令我们感动呢?

三、深入文本,深刻体会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令你感动的句子或词语。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将它们画出来。

2.自己独立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重点句

(1)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台湾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①理解“同一时刻” “步履匆匆”

②为什么李博士会步履匆匆?

③有感情朗读

(2)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①齐读,你读懂了什么?

②理解“沉着”

③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为什么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青年还静静地躺着?他们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危险?

④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⑤小结:李博士和青年急小钱所急,想小钱所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们的精神多么难能可贵啊!

四、升华情感,体会“生命桥“的含义

1.导语:经过李博士不分昼夜的奋战,由于台湾青年那血浓于水的无私奉献,小钱得救了。

2.齐读最后一节。你又读懂了什么?

3.你能给这座生命桥取名吗?说明理由,教师巡视合理的名字写在桥下。4.教师小结: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那血脉

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五、拓展写话

1.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心中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跟哪些人说?(小钱、李博士、台湾青年)播放《爱的奉献》 2.教师巡视,学生交流

六、总结诗朗诵

宝岛台湾同大陆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读)。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将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在此,老师借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诗来结束我们今天的上课。钢琴曲伴奏,朗诵《乡愁》 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骨髓

小钱—————年轻人

杭州 台湾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上,有多个情境的创设,如课前谈话的情境、体会小钱痛苦心情的情境、感受地震可怕场面的情境、角色转换体会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情境创设。情境的成功创设充盈了课堂,最大限度地为教学服务,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视频出示地震场景,再如补充李博士资料及一天工作时间表,再如多媒体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再通过教师激情讲解,轻松突破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3*卡罗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情的描述,通过品读、批注、交流,感受师生对卡罗纳的真切关爱之情。

3、懂得在别人遭遇不幸时,同情体贴给予关爱。

4、激发阅读原著《爱的教育》的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大家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是怎么做的,并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世上只有妈妈好》和《爱的奉献》两首音乐,做好幻灯课件。

学生课前利用网络收集《爱的教育》有关资料并阅读。教学流程(64)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深情地):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随即响起歌曲那清澈的童声)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离开妈妈的怀抱,幸福哪里找?

同学们,母亲,是给我们最温暖呵护的人,母亲,一个最温暖的名字。可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这位小朋友,他,却失去了自己亲爱的母亲,他就是——卡罗纳

(板书课题——23*卡罗纳 ——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2.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 生1:卡罗纳应该会很悲伤。生2:也许他把眼睛哭肿了。

生3:我读了课文,知道卡罗纳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座位上,打不起精神听课;在座位上不时哭泣着。

师:这个可怜的孩子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他来到了学校上课,等待他的是什么呢?老师和同学们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评析]熟悉的歌曲和教师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扣击学生的心弦,为本课的教学做好情感的铺垫。想想说说: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怎样的,让学生借助想象或凭借预习获得的初步印象,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感受“爱”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可以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

2.生畅谈感受:

生1:善良的老师,善良的同学,善良的同学的妈妈,他们用爱心鼓励和关爱卡罗纳

生2:我感受到的是真诚,人们真诚地理解别人遭遇的痛苦,真诚地安慰卡罗纳。生3:我想说,卡罗纳是不幸的,他失去了亲爱的母亲,但是他又是幸运的,他有爱他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周围的人。

生4:课文写得真感人,我被感动了。„„

师:课文中强烈的爱感动了同学们,同学们也很真诚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板书设计: *卡罗纳

——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

老师的爱

痛失母爱(不幸)得到 同学的爱(幸福)

长辈的爱 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有两条主线:一,描写卡罗纳万分伤心的句子.二,描写老师,同学和家长关心卡罗纳的句子.通过讲读卡罗纳的伤心句子让学生感受到此时身边人的关怀对卡罗纳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在理解的卡罗纳伤心的句子时,我让学生深入课文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他的目光里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那神情仿拂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学生运用“感同身受”的方法理解的很深刻,感受到卡罗纳的痛苦.24*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炫耀”、“懂得”造句。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真切体验,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从小男孩的言语行为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理解保罗的心理感受。教学准备:幻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6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题:给(jǐ)予是快乐的

2.释题:“给予”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一个成语来解释题目吗?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要求:

交流读课文

交流学词心得

交流疑难

2.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2)释词。

圣诞节轿车兜一圈炫耀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4.质疑问难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看看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学生读课文后,讨论交流:两次惊讶。

3.以两次惊讶为线索,给文章分段。

4.讨论交流:

第一段(1——7);第二段(8——11);第三段(12、13)

(四)指导写字。

(五)习字册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6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帮助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文章写了保罗的几次惊讶?

2.文章可以分成几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默读课文第一、第二段,想一想:课文主要写谁?

2.自由朗读课文第一段:圈画出写小男孩面对新车的表现的句子和写保罗由此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句子。

3.讨论交流:

(1)“一个小男孩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2)“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4.教师引导:

(1)小男孩看到新车会想些什么?

(2)当小男孩看着这部漂亮的新车时,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4)学生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5.教师引导:

(1)保罗是怎样说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注意强调的词语。

(2)相机说说强调“圣诞礼物”和“哥哥”的理由。

6.教师进一步引导:

(1)小男孩吃惊的表情谁来示范一下?

(2)谁来读一读小男孩的话?看看强调哪一个词最能表达小男孩当时的心情?

(“这车”“哥哥”“送给”)

7.“天哪,我希望„„”他“希望”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的?

8.小男孩的想法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读一读小男孩的话?(板书:当哥哥)

9.你听了小男孩的话,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呢?

10.你们的想法和保罗想的差不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1.小男孩为何吃惊?保罗为什么惊讶?

12.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当保罗,另一位同学当小男孩,请看这是一部新车,我们来表演一下,注意二人对话时的表情。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小男孩向保罗提出了什么要求?保罗怎么想的?

2.小男孩到家做了些什么呢?画出小男孩的动作

3.小男孩对弟弟的话又要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

4.练读,指名读。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思考:他们三人各自难忘的分别是什么?

2.齐读课文第三段。

(五)总结全文。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思考题:

学习本课以后,我知道,保罗的哥哥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小男孩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保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我也曾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感到快乐。

2.讨论交流。

第三课时(67)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复述

二.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指导复述。

1.以下列提纲为线索,练习复述。

2.线索1:办公室门前——回家途中——家门口

线索2:误解——又误解——终于理解

3.学生自由练习复述。

4.指名复述。板书设计: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误解)懂得 小男孩

有哥哥

当哥哥

炫耀

承诺 教学反思

在开课时能抓住阅读提示,让学生自己寻找学习目标并针对两个目标进行教学。讲解课文时,我首先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先对整篇课文有个大致了解,然后围绕“这个故事中有哪些是你意想不到的事情”而展开的。并进行了引读,在想象“这个夜晚,他们三个人在一起做了什么”这里,让学生先同桌说说再全班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探究性,最后是一个拓展延伸,在学生充分阅读后,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爱心,并产生关爱他人的愿望,从而体会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语文园地六

学习目标

1、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2、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3、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4、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

5、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课前准备

1、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

2、收集学生习作常见的错例。

第一课时(68)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感受人间真情,倡导乐于助人的社会风尚;通过模拟生活场景,分角色对话,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再现课文情境,模拟对话

1、假如有一天,小钱跟那位台湾青年相遇,他们会说什么呢? a、分角色模拟对话。

b.指名上台对话,引导评议。

2、假如你是卡罗纳的同学,你想怎么安慰他?(方法同上)

3、师小结:生活不可能总是那么一帆刚匝的,难免会碰到困难、烦恼的事,我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安慰;别人碰到了困难,送去一句安慰的话,伸出援助之手,是多么温暖人心呀!

二、模拟生活情境,引导交际

1、课前收集或拍摄学生有关的生活情境,如:

(情景1):下午放学回家,我发现钥匙忘记带出来,只好坐在家门口等,可爸爸、妈妈今天偏偏迟迟不回家。这时,邻居的阿姨回来„„

(情景2):放学了,天气突变,狂风骤雨,我站在校门内的大厅里,冷得瑟瑟发抖,焦急地望着天。这时,爸爸顶着风,冒着雨为我送来了雨伞和外套„„

(情景3):下课了,同学们都跑出去玩,只有莉莉坐在位子上,趴在书桌上,闷闷不乐。原来这次语文单元测试,她考得极不理想,正难过呢!(情景4):我和同学约好一起去踢足球,兴高采烈走在路上,住同一条街的张婆婆双手提着菜呀、肉、鱼,远远走来,走一步,歇一步,十分艰难„„

2、四人小组合作:两个同学配合选择其中一个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另外两个认真听,听后进行评议。

3、派代表上台进行口语交际,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好评委。

4、小结:平时我们肯定碰到过不少类似的事情,现在我们进入“心灵沟通室”,也来讲述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三、心灵沟通,感受真情

课件出示:“心灵沟通室”字样,播放轻音乐。

1、四人小组介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2、分角色模拟对话,其他两个当听众进行评议。

3、在同学老师中自由选择交谈对象,向他(她)表示感谢或安慰,倾诉情感。

4、指名表演对话情景。

小结: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时时暖人心。让我们学会感谢,感谢我们的亲人,感

谢关心、帮助过我们的人;让我们学会关心,多一些安慰和奉献。

第二、三课时(69——70)

习作指导、讲评

教学目标

看图作文,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要求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写清楚事情经过;表达真情实感;学习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指导看图写文

(一)观察画面,整体感知

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图上画着谁和谁?她们在干什么?她们也许是什么关系?

2、读提示,理解题目的含义。

“胜”是什么意思? “胜似亲人”说明了什么?

(二)合理想象,丰富画面

1、想象老奶奶与小姑娘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

2、引导根据周围的景物进行推想。(木盆子、脸盆、衣服、被单)

3、引导进一步思考:她为什么要为老奶奶洗衣物?

4、老奶奶的亲人呢?小姑娘平时是怎么做的?

5、想象画面上的人物会讲些什么,想些什么,让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三)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1、引导观察她们的服饰各有什么特点?想想这反映了什么?(苗汉亲如一家)

2、引导仔细观察图上老奶奶、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她们的内心活动。

3、指导写细节抒真情:把老奶奶的表现,小姑娘的表现用一段话表达出来,体现“亲”字。

(四)试写片段,评议修改

1、学生动笔写片段,教师巡视及时指导。

2、现场点评该片段:可选择学生写的几个片段进行点评,也可用老师写的“下水文”进行点评。

(片段1)小姑娘晾好衣服了,老奶奶走过来,一把把她紧紧地搂在怀里,感激地说:

“孩子,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片段2):小姑娘晾好衣服了,湿漉漉的双手在围裙上擦了擦。这时,老奶奶扶着墙壁颤巍巍地从里屋走了出来,望着架子上的衣服,眼角有些湿润了。她抬起手,用袖口擦了擦眼角,一把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朵盛开的菊花。她枯瘦的手轻轻地抚摸着姑娘油亮的秀发,又爱抚地拍拍,满是皱纹的脸紧紧地贴着姑娘白嫩、红润的脸蛋。小姑娘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嘴巴抿着,双手不自在地绞着围裙。老奶奶一个劲地说:“孩子,总是让你忙着,奶奶真过意不去!谢谢你,谢谢你!”小姑娘的两颊飞起了红云,洋溢着快乐的笑意。

(这两段话的赏评重在指导学生把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具体。)

二、指导写自己身边的事

(一)明确要求,口头交流

1、读作文提示,明确要求。

2、四人小组交流藏在心中的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3、小组振代表发言,组织评议。

评议要点:a.是否把事情的经过说清楚。b.是否把重点部分说具体。

c.是否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这件事的看法。

(二)范文引路,学习表达

1、提供片段供学生赏评,学习表达情感的方法。如:

(片段):我望着阿姨,明亮的眼睛,白皙的面庞,这是一张善良的面孔。我又一次望了望窗外,白皑皑的雪仍铺天盖地地下着,凛冽的西北风仍呼呼地刮着,而我却一点也不感到冷。我想,这苹果可能是阿姨给自己的孩子买的。我感到这苹果虽很常见,这时却凝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冬天是寒冷的,而我却感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2、引导学生赏析,初步理解表达感受的多种手法:直接抒发,借景色描写抒发,对比衬托„„

(三)习作与修改

1、学生起草初稿,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2、把习作读给同学或家长听,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

(四)习作讲评 我是小小鉴赏家

教师推荐几个写得较精彩的片段供学生欣赏。我是啄木鸟医生

1、出示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病例。

2、引导诊断“病因”,并进行修改。a.图意是否抓得准; b.语言是否符合人物身份;

c、小女孩Jb理活动与她的所作所为是否相吻合; d.在语文文字的表述上是否恰当。

3、个人自诊或互诊:学生自己评析、修改自己的作文,或找要好的同学交换互评、互改。

(也可提供表格引导评改)妙语连珠妙手回春 最满意的片段(最妙的细节描写)(最羌的情感抒发)自我欣赏最不满意的句段(最不具体的描写)(不通顺的句子)(最平淡的情感表达)修 改 后理 由

(五)修改誊写,习作展览

将修改誊写后的习作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园地中。

第四课时(71)

教学目标

1、学习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鼓励学生善于运用和总结各种方法学习词语。

2、熟读、背诵有关“乐施好善”美德的名言,积累语言。

3、了解“杏林春满”的成语故事和用法。教学过程 我的发现

1、读小林和小东的发现。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a、学生读对话,谈谈“小林”和“小东”的发现。

b.他们的读书方法给我们什么启发。

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善于使用工具书;懂得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体会。

a、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你也可能有过类似的体会或经验,或还有其他理解词语的方法,请你回忆一下,举个例子与同学交流交流。

b.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c、班级交流。

3、小结: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不理解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同学们的经验,如: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情景等方法,只要我们肯动脑,善于总结,就能自己排除“词语”障碍的。

下载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备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备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音乐第六单元备课

    第六单元 八音盒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愉快的梦,八六拍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习歌曲《愉快的梦》,指导学生用轻柔连贯的声音进行歌唱,表现 歌曲美丽恬静的意境,感受6/8拍轻盈、摇荡......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教材分析: 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使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爱是理解,是......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人间真情“为主题,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古诗两首》、《搭石》、《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两篇略读课文《卡罗纳》、《给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一个习作和一个练习。《诚实与信任》,记叙“我......

    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备课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 热的传递 单元分析: 本单元包括《杯子变热了》、《水变热了》、《它们会生热吗》、《谁热得快》和《太阳能热水器》五课内容。 因本单元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

    新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 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 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单元由一个信息窗组成,呈现了小学生在图书馆查阅到四种动物的体重情况,引出克、千克、吨的认识。此情境具有......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备课

    第 六 单 元 备 课 主备:张晓旭 辅备人:王艳芳 齐凌燕 常艳霞 魏学英 赵旻英 李军梅 李军英 【单元教材分析】 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备课

    第六单元教学计划 (课文16-20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小松鼠找花生》、《雪地里的小画家》、《借生日》、《雪孩子》和《小熊住山洞》5篇课文、语文园地六和口语交际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