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绍兴东湖游记
绍兴东湖游记
10月2日早上,晴空万里。我和爸爸、妈妈乘车来到绍兴东湖游玩。
走进大门,就是一湾湖水。走过一段弯曲的湖边小路,我们看到一座大石拱桥,像一轮弯月横跨在河面上,桥中央的扶栏上镌刻着三个鎏金大字“揽月桥”。
走过“揽月桥”,路边桂花树散发着幽幽的清香,路上游客来来往往,湖水在微风中荡起了阵阵波纹,我们都被这样的美景吸引住了。爸爸说:“我们去坐乌篷船吧!”我高兴得蹦了起来,连连拍手叫好。
来到码头,等待坐船的人已经排了很长的队伍了。不知道等了多久,终于爸爸把我抱上了船。船上有两排凳子,最多能乘3人。我、爸爸坐在一起,妈妈跟我们迎面坐着。给我们划船的是一个大约六十上下的慈祥的老爷爷,头上戴着一顶很特别的帽子,妈妈说,那叫乌毡帽。老爷爷等我们坐好了,就开始划船了。老爷爷划船动作也很特别,是手脚并用摇两根桨,脚推大的桨,手摇小的桨。船就稳稳当当地出发了。我看着身边深不可测的湖水,真有些提心吊胆,抓住爸爸的手不敢放松。船平稳地向前驶着,渐渐地,我就胆子大了起来,还伸出手去玩水。老爷爷看见了,马上提醒我别把手伸出船外去。
不久,船停了下来。我往远处一看,哟,黑压压一片,都是乌篷船。老爷爷说,前面要进石洞了,只能一艘艘的通过。船儿驶进里面,光线一下子暗了下来。我抬头看,只见两边都是悬崖峭壁,高不可攀。听老爷爷介绍,这儿有三个洞,第一个洞叫“喇叭洞”,第二个洞叫“仙桃洞”,因为这个洞的形状有些像桃子,真是太神奇了!穿过“仙桃洞”,到了渊深石险的“陶公洞”。里面很狭小,船儿掉头也花了不少的时间。四面是几十米高的峭壁,向上看,最顶端是个窄窄的洞口,我们在船上就像坐在井底一样。离开陶公洞,我们就上岸了。
最后,我还在水上乐园,体验了一把划船的滋味。尽管玩得满头大汗,可我一点不觉得累。
这一次的游玩,我既看了风景,又玩了游戏,真的好开心。
第二篇:绍兴游记
绍兴游记
上周五,随着同学与老师去参观了浙江绍兴。早晨5点就起床,大概六点半就踏上了此行的客车。车开的很快,透过车窗的玻璃望去,天空很晴朗。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鲁迅先生的故居。
在其故居外的围墙则有一副他的肖像:大多是短发直立,目光犀利,眉头紧促,面容消瘦,一撇人字胡,抽着烟沉思着,没有笑容。于是在人们的心中,鲁迅都是严厉的,高大的,战斗的,横眉冷对的,也正如萧红笔下《回忆鲁迅先生》文中所描述的一样,此行更拉近了我与鲁迅的距离。
进入鲁迅故居,只见一条窄窄的青石板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口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
德寿堂在正后方的右边有一扇门,当然进去后也是一样宽大的房子,一样有的仓库,书房,卧室,而厨房让我记忆犹新。听导游说就是鲁迅跟闰土认识的地方,所以我多看了好一阵子,我在想象当年的鲁迅和闰土,瞬间感觉他们好象突然活了,就站在灶台前说话一样,一起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课本上的文章,在初中时已经读过了。那时凭着鲁迅对百草园的描写,百草园里该有许多树木与花草,该有像人形一样的何首乌,该令我回想起蛇精的故事。听说鲁迅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之一便是在这地方度过的,其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只有一步之遥,并且里面没有像我想象中的花草,只是一些杂草与普通的花罢了,这与我想象中的差别甚大,也许是意境中的百草园比现实中的更好,或者说被纷繁的世事与喧闹所覆盖了的双眼一时不能看透这其中的美吧!
出了鲁迅故居在外面稍作歇息,与同学买了一些臭豆腐与茴香豆,顿时想起了鲁迅写的《孔乙己》,仿佛让我身临其境:“多乎哉? 不多也„„”这时免不提起鲁迅的作品,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是一笔留给后人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他是一个倔强的人,从不屈服,性格孤僻,对下层人民却充满了热情。鲁迅先生不论在政治上,文学上,人格上,都有值得我们纪念的地方。鲁迅先生生时,在困难当头或局势摇荡时,绝未动摇或妥协过。
一生的铿锵有力,全身的铮铮傲骨!黑瘦的身躯里是不屈不挠。他为我们民族灵魂而呐喊,他的存在让我们过人不再彷徨。他用一生的经历书写下两个大字:“不朽!” 他就是我们的民族魂!
第三篇:绍兴游记
为了增加我们的人文素养,学校组织了绍兴文化考察活动,让我们能切身实地的感受绍兴的人文历史以及风土人情。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绍兴,这是一座独特的城市,自古以来就是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之地,也是诗书簪缨之乡,近代更因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的故乡而备负盛名。
这个城市打出“跟着课本游绍兴”的口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鲁迅故居、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兰亭、沈园等,这些都是我们从课本上学习了解过的。以前只在课本上听说过这些地方,心向往之,而身不能至。如今亲自去参观了以后才知道和书本还是有一定的出入。听着导游的讲解,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不了解绍兴这个地方的人文风俗,那些特有的礼节和习俗,我们根本无法想象是如此精细复杂。
绍兴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城,说这里是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并不为过,因为从古至今,许多名人志士都与此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越王勾践、王羲之、陆游、徐渭、徐锡麟、秋瑾、鲁迅、周恩来等。他们不仅为绍兴写下灿烂的历史篇章,还留下了众多的纪念地,供后人寻访瞻仰,缅怀凭吊。绍兴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记得上小学时,在语文课本里读过鲁迅的文章,其中《祝福》和《孔乙己》给我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从那时起我对绍兴充满了敬仰和向往。
八月的绍兴热浪袭人,让人透不过气来。我不顾旅途的疲劳,迫不及待地游览街景,去寻找孔乙己常去的咸亨酒店,品一品醇香的加饭酒以及那入味的茴香豆;看一看祥林嫂常去洗衣的小河,还有那河上的石头桥,感受这里的人文氛围。步入小街,两侧白墙黑瓦的旧式民居,给人一种古朴久远的感觉,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穿过水巷,站在石砌拱桥旁,忘记了酷暑,汗水顺着衣衫往下流,这些我全然不顾。桥下湾湾流水,乌逢船从小桥下驶过,荡起层层涟漪,听朋友说说绍兴是桥的博物馆,这话不假,造型各异的石孔桥随处可见,目不暇接。一幅幅充满动感的水墨画出现在眼前。一座文采风流名扬宇内的历史文化名城扑面而来。虽说已过容易心潮澎湃的年龄,但这诗性景观仍令我心底涌起难以言状的愉悦。没带纸笔,不然我要痛快淋漓的描绘一番,现在只好静静用眼去看,有耳去聆听,用心去领悟。走进鲁迅故里的大门,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眼望去游人如织,为本已炎热的夏天又增添了几分热烈气氛。顺着人流往里走“三味书屋”的牌子便清晰可见看,黑底金字非常醒目。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这里求学。鲁迅的座位,在书房东北角,一张硬木书桌是鲁迅使用过的原物。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塾师寿镜吾,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三昧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书屋
后面有一个小园,种有两棵桂树和一棵腊梅树。三味书屋旁另有三余书屋,摆放仿照“三 味书屋”,游客可以和当年的鲁迅一样坐在弥漫着淡淡墨香的“三味书屋”中,聆听着“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的谆谆教诲,做一回私塾里的读书郎,感受鲁迅儿时的生活场景和旧时私塾氛围。
再往前走就是鲁迅纪念馆,鲁迅纪念馆环境幽雅,广场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绍兴传统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厅和鲁迅祖居毗连的绿化巷,栽竹叠石,花木扶疏,更是绍兴的典型传统天井庭园。还有一条水景系列,从序厅西侧开始逶迤北上,在馆址西北方形成开阔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积石理水,配置绍兴特有的廊桥、乌篷船舫等建筑小品,营造出一派江南水乡意境。陈列厅庭园植物以文化含义深厚的樟、松、兰、梅为主,再现鲁迅当年的环境氛围。现在的鲁迅故里已经成为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成为一个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在这里的一百二十多年前,一个男婴诞生在这两扇黑漆漆的石库台门里,谁会知道,他的一声响亮的啼哭日后竟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一声最有力最震撼人心的呐喊!谁会料想到,他的笔尖就是日后直刺黑暗腐朽的封建残余的利器!他的祖宅是一座气势不凡的深府大院,所有的陈设——从天井防火水槽到大石台上的盐缸——所有的陈设无一不在诉说这个大家族曾经的辉煌和今日的落寞。这样一个家庭的孩子,由于祖辈官场上的沉沦,要在很小的时候受着冷眼当了衣服为父亲抓药,但他一开始的成长及显示出一个真正的“长子”的品性。之后他的创作也明显地记录了这段时期的心境。尽管鲁迅也有着所有孩子的天性,也会在三味书屋读书时耍耍小孩子的天真,但毕竟家道中落是现实,小小年纪的他便要来回奔波于药店与当铺之间,备尝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兰亭因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变得富有历史文化感,永和九年的曲水流觞,到了兰亭你才有略微的感触。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那浓厚的文化历史足以让我驻足观赏。作为文化名城,绍兴有很多头衔。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书法之乡,因为中国史上赫赫有名的“兰亭”就在绍兴。亭以书传,兰亭成了古今中外一切习书法者的朝圣之地。实地所见,兰亭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看来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描述的并不夸张,真是个自然与雅致相结合的好地方。王羲之爱养鹅,故兰亭第一景便是鹅池。只见碧绿的池水中,真有几只大白鹅在水里游荡……旁边一座三角形的亭内碑石上刻有“鹅池”二字,气韵非凡。传说这碑石父子碑,一碑两字,字体遒劲。父子合璧,被传为千古佳话。
从鹅池再往北走大约十多米,就到了王羲之他们饮酒作诗的地方。一块略显倾斜的绿地,曲水蜿蜒,十分典雅。遥想当年曲水流觞的情景,不禁悠然神往。
再往前走,我们我们看到了兰亭石碑,是康熙手迹。“文化大革命”中受损,“兰”字缺尾,“亭”字缺头。因是皇帝手迹,因此未补。其实这字本有一种雅韵。也许这就是缺憾美吧。兰亭里有很多种类的竹子,看着就能让人想起那种文人高洁的品性。这优美的场景实在是一个陶冶性情的好地方,如果在这里居住,或许也能去除一些世俗之气,而多一丝清灵之气吧。除了王氏父子的洒脱俊逸,绍兴,还记录了一段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往事,让人禁不住唏嘘感叹。沈园寄托了陆游和唐婉的爱情,来到沈园,好像也聆听到当年放翁的喃喃低吟,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词写的陆游自己的爱情悲剧。在沈园,断云悲歌、残壁遗恨、宫墙怨柳和鹊桥传情等景色,无不传递了他们之间的思念之情。虽然园子里景色很多,布局结构精巧,但是无处不传达出一种哀伤的情绪,可怜一双璧人,同心却难白头,这不能不说是那个时代的一个悲剧。这次绍兴文化考察之行,让我们受益匪浅,不仅仅欣赏了秀丽的人文风光,更深深领悟了绍兴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好一个绍兴,不仅培育出了文学巨擘,更以它的一方水土滋养了千千万万的绍兴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离开绍兴之际,鲁迅先生的这两
句话一直在我脑海中回想,我想这便是对艾青那两句诗最好的体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第四篇:绍兴游:沈园鲁迅故里东湖
绍兴游:沈园·鲁迅故里·东湖
东南吴越,历代崇尚书香,轻视武风,虽然走出了天下的大多数状元和进士,却也因此向来被人认为是文弱之乡。然而远在春秋时代,吴越都是著名的好斗强国,曾凭勇悍的武力迫使中原诸国承认它们的霸主地位。当时,吴甲仅三万,却杀得兵力更多的北方诸侯们望风披靡,而那个曾称雄一时、屡屡逐鹿中原的强大楚国,更被吴军蹂躏得几乎倾覆灭亡!越人之比吴人更胜一筹,是因为它的国王勾践发明并实践了艰难卓绝的卧薪尝胆之计,成功灭了诸侯闻之色变的吴国。
2500年前扬名四海的越王城今天还在,它就在绍兴的府山东麓。
绍兴古称会稽,历来是英豪辈出之地。据说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大禹,他的故乡就在会稽山下。庄严肃穆的大禹陵,是炎黄子孙的公共祭祀处之一。绍兴人在古代,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勾践、王羲之、陆游、徐文长;在近代,先是出了一位巾帼英豪、辛亥先烈秋瑾,后有周氏三兄弟活跃文坛,特别是其中的周树人——鲁迅先生。
现代绍兴发展也特别迅猛,市容变化很大。由于绍兴市区点缀着山山水水,葱绿的山间镶嵌着黄墙绿瓦的寺庙和秀丽玲珑的宝塔,妩媚的湖泊上往往配建有狭长的长堤,满城古色古香的小河处处古名桥跨越,与众不同的乌篷船蕩桨其中,使绍兴城显得分外多姿多彩。
二环北路上有一座巨大的城雕。据了解,这座取名为“泉”的城雕,寓意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是绍兴人民脚踏实地的精神和水乡、酒乡文化的交融。该城雕高21.8米,长轴为77米,短轴为61米,由中国美院设计,于1999年9月竣工。但它非鼎非爵的造型,我怎么也看不出“泉”的意象何在?倒是认为“酒”的寓意更深些。(中兴中路街景)
旅游车顺着中兴中路一直开到鲁迅中路口的鲁迅故里,目的地到了。
中兴中路可能也是绍兴的中心商街之一。当然,在中国,现代化的商街建筑物基本上都是互相克隆的模式,有种大同小异的感觉。如果你把这条街的照片打上宁波的某某路字样,说不定会骗过很多人。
让我们先到沈园看看吧。
沈园位于鲁迅中路,西距同一条路上的鲁迅故里200米,门前有一郭沫若题字的石坊。(沈园简介)
沈园,顾名思义,就是宋代一个姓沈的富人修的一个私家花园。据说当时面积是现今的几倍。宋式园林,国内并不多见,所以值得瞧一瞧,走一走。
(断云石)
断云石在沈园入口处,“断云”(谐音“断缘”)此石中间断开,但依依不愿分离,向人们诉说陆游和唐琬的爱情悲剧,点明沈园的主题。
进门,有一小庭院,茂密的花草藤蔓拥簇着几块假山石,最高那块露出“诗境”二字。这是后人为纪念陆游这位宋朝大诗人而立的吧。曾发生在沈园的诗人陆游的爱情故事,有点像“孔雀东南飞”。(冷翠亭)
翠亭临水而筑,夏天看一池荷花,秋天听雨打残荷,坐在冷翠亭,独吟《钗头凤》,诗人的悲哀便会慢慢走入游人的心底。荷塘秋色。
沈园有着一个大大的荷花池(宋时池塘,清代复称高池,1988年改为现状,北边池岸上假山大石,石刻有“天地间”三字),几座古朴的亭轩围绕着它。荷花都已凋谢,唯有硕大的荷叶依然顽强地展露着显示生命力的绿色。与我们常见的江南明清园林不同,这几座亭轩代表了宋朝及之前的朝代,所以风格各有特色。绍兴人讲究“修旧如旧”,不动声色地尽量保留沈园的久远特征。于是,我们得以看到了难得一见的六朝井亭、苍劲的宋式孤鹤轩、冷翠亭、冠芳楼。(六朝井亭)
位于孤鹤轩边有一个别具特色的亭子。一九八五年在沈园原址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六朝古井。井身用绳纹平砖错缝而成,井内出土汉代至六朝时期的陶瓷器残片。一九八七年重建沈园时在井上建六朝井亭,亭顶采用斗拱承托结构,既解决了承重问题,也确保了它的美观。站在六朝井亭,透过亭顶可望到天空,亭顶中空首先可以“承天露”,使雨水落入井。其二,可以
“承天花”,使阳光照入井内。其三,由于古人打水是用竹杆往上提的,所以,当井水打上来时,竹杆就会从井亭中间伸出去,非常有趣。(双顶亭)(孤鹤轩)
亦称“孤鹤哀鸣”处,是陆放翁的自喻。诗人陆游因南宋朝廷昏庸,壮志难以实现,发出孤鹤的哀鸣,隐喻诗人在人生中痛失伴侣,事业上报国无门、爱民有罪、屡遭贬职的坎坷一生。亭内有“亭池”遗址,1985年在此发现唐亭阁和明代的假山、鱼池遗址。轩名由著名书法家和文物鉴定家谢稚柳书写,下面是华东师范大学肃挺教授撰,著名书法家钱君匋先生书写的对联: “宫墙柳,一片柔情,付与东风飞白絮;六曲栏,几多绮思,频抛细雨送黄昏”。(宋井亭)(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词)
孤鹤轩之南,在假山石与花木竹林烘托之下,特意用出土旧砖砌成的断垣上,刻有当代词学家夏承焘书陆游的《钗头凤》词。
沈园闻名的原因当然是与宋代大诗人陆游(公元1125—1209年)的一桩悲剧有关。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后来唐琬改嫁赵士程,陆游再娶王氏。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词:“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琬看到后感伤之余也依律赋了一首《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雨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询问,咽泪妆欢。瞒,瞒,瞒!”。(葫芦池)
宋井亭边有一处宋代遗留下来的水池,由于它的形状酷似葫芦,人们称为葫芦池。此间曾是陆游与唐琬相见之处。陆游在七十五岁重游沈园时曾作《沈园》诗,回忆当年在葫芦池边与唐琬漫步的往事:“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东偏门外粉墙小径)
古人有见景触情挥笔题诗的传统,可惜现在不能了。如果允许游客随意题写,那些自我感觉良好却毫无自律的游客留下的将尽是些“XXX到此一游”之类无聊垃圾文字,令保洁工揩都来不及。毕竟,古人知耻,如觉得自己不行,断然不会拿自家的歪诗劣字留壁献丑的。今沈园东偏门外有一堵粉墙,如果真有天下高士题诗其上,亦不失为一处诗境天地。(沈园东偏门)
之前,总觉得中国的园林基本雷同,无甚多看。到得游完绍兴沈园,始觉个中还是有差异的。特别是,当一个美丽凄婉的爱情故事印迹其中,二首得人六百年回味长咏的不朽名词还时时能叩开大众心扉,沈园可谓难得别具一格。
中午,在鲁迅中路靠近中兴南路的一家绍兴风味快餐店自费吃了一顿午饭。(食乐味绍兴风味快餐店)(自助自选菜肴)(小黄鱼12元,豇豆5元,千张包7元,2碗饭2元。)
鲁迅故里,是绍兴一处免费旅游景点,位于中兴南路鲁迅中路。绍兴市的旅游服务中心也在此地。由于鲁迅是中国人最熟悉的文学家,作品常常在课本中出现,关于鲁镇的描绘几乎人人皆知,所以到这里就如“照着课本游鲁镇”。
AAAA级鲁迅故里景区。(游客中心。类似上海旅游集散中心)(鲁迅文章写意雕塑)(鲁迅故里导游图)(很夸张的土特产商店)(小港里的乌篷船)(鲁迅故居)(这就是课本里描绘的百草园)(周树人在课堂里的座位)(鲁迅纪念馆)(周家食品小吃店,我们在这里品尝了绍兴特色点心)(木莲攀、臭豆腐干、甜酒酿。每份各5元)
臭豆腐干是绍兴名牌特色点心,每个游客到绍兴必吃的小食;木莲攀其实就是“果冻”,是冰镇的,薄荷味,挺爽口,暑天吃忒舒畅;与其他城市工厂化生产的酒酿不同,这里酒酿是用民间传统方法制作而成,有一股特别让人回味无穷的醉人的甜美。(孔乙己怎么成了小丑怪样?似乎有点歪曲了鲁迅笔下那个可怜虫形象。)(绍兴黄酒甲天下)
许多商店摆满了不同级别的绍兴特产梅干菜。可惜正渐渐失去讲究饮食营养的现代游客的喜好。许多游客只是饶有兴致地打量这从前用于搭配红烧肉的菜干,却不想掏钱购买。
下一个景点是东湖。这是绍兴两个古采石场变成的奇特风景区之一(另一个是柯岩),号称放大了的山水盆景。东湖公园门外的石雕景观。(公园简介)(进大门后所见景色。这里尚未到达真正东湖之“太虚仙境”。)(揽月桥)
好一座难得一见的单孔大跨度石桥!(从高高的揽月桥上眺望)
会稽人陶睿宣见此地风景绝美,但河湖相交,河水浑浊而湖水清澈,便在河湖之间筑了湖堤。将河水和湖水一分为二。从此东湖可以保持清澈。这条河就是揽月桥下的浙东运河。
寒碧亭畔是乌篷船码头。每船可坐三位游客,一次周游东湖(来回)的航行票价90元。这里的广告是:游东湖要乘乌篷船,不坐船游不了山下三个神仙洞。其实,游客也可以选择到扬帆舫的半程船游,票价是50元。这里有攀岩场。湖光山色。
满目形如刀削的山崖和绝壁。这儿,我们不再是惊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而是赞叹我们祖先用双手改变自然的伟大力量。(绝壁下的长长水桥)(静趣亭。看来后面的民居迟早得搬迁,因为太抢镜头。)
游人沿山脚下小径和水桥前行游览东湖,一边感受嶙峋怪石扑面而来的震撼,一边欣赏乌篷船悠悠漂过的怡然。
中秋晚上,这里可以欣赏秦桥秋月,与别处不一样的幽美。
秦始皇三十七年辛卯(公元前210年),始皇渡浙江(即钱塘江),以正月申戌到大越,留舍都亭,停车喂马箬篑山下,秦桥因此得名。此桥依势而筑,南北首各构三孔平桥,中间是高高的由14级石阶组成的形似满月的拱桥。
远远望去,小石桥那头有好大一个幽暗的山洞。
巨石层叠,几乎可以感受到它的千钧之重。古人千百年来,已搬走了多少巨石?
雄奇。
小堤上的小石板道。
双桥。(万柳桥和霞川桥)
霞川桥采用板墩板桥式样,轻灵简洁。“三桥洞,两桥墩”将湖水巧妙地分成三行,使小桥在晚霞映照之下隐约在平静的湖面上映出“川”字,“霞川桥”因此而得名。桥的两侧为楹联一副“剪取鉴湖一曲水,缩成瀛海三山图”,瀑布的痕迹。
仙桃洞附近的山岩,如巨大的怪兽俯身饮水。
洞在山中,洞中有湖,洞中有门是仙桃洞的显著特点。传说中王母娘娘曾在此种下一棵仙桃树,为防仙桃被盗,故派天将来此把守,天将椅就在石门上方,呈镂空状,又因洞口外形如桃,故名“仙桃洞”,清代名士陶浚宣在洞门两侧题联一副,上联为“洞五百尺不见底”,下联为“桃三千年一开花”。
喇叭洞。可以试听回音。
稷寿楼和扬帆舫。稷寿楼是我国著名的园林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亲手设计的,总建筑分上下两层。
山脚下的树,好像都是石头里蹦出来似的。山石、湖水和绿树,配合得那么和谐。
“此峰自蓬岛飞来”。
这儿宛如蓬岛仙境,令人心广神怡。
扬帆舫船码头。从这里坐船到寒碧亭要价50元(包括钻三个洞)。
一看就知道,扬帆舫就是一个传说中的绍兴社戏戏台,扬帆舫内还留有陈从周先生撰写的对联:“洞中藏洞泉流隐,桥外有桥水更幽”。如乘坐于乌蓬船上,来一盅正宗的绍兴黄酒,嚼一盘地道的茴香豆,相信真的会遨游在鲁迅先生《社戏》的作品情景中。
此景曰“华山一条道”。端的是悬崖绝壁临百丈深潭,若无石阶小道边的护栏,能有几个好汉果敢攀登?据说,50多年前的电影《智取华山》就曾在此借取了外景,镜头里险峭的景象与真正的华山几可乱真。
沿小道兜了一圈回到大门出口处,费时一个多小时。总的感觉是:单单乘船游览东湖,会少一份脚踏实地远近浏览东湖山川的感觉,且失去寻觅摄影的最佳位置和角度的自由;但不乘乌篷船,却又不能享受山洞穿行时的神秘情趣。所以,建议大家不妨先步行到扬帆舫,一路饱览湖光山色和亭桥楼阁。然后在稷寿楼喝水休息后乘船穿洞回寒碧亭,达到最好游览效果。
游东湖最好选择上午。因为阳光照射角度的关系,上午的山体和湖水景色最美,也最便于摄影。
呵呵,一天的绍兴游结束了。带着一把充满绍兴味的纸折扇,二包闻名遐迩的茴香豆,登车“打道回府”。以后有机会,再来悠游著名的兰亭、大禹陵、柯岩和老城景点。
2011-9-14随悠哉旅行团一日游。
(特价39元/人,东湖+沈园门票60元。上车后导游说:60岁以上门票只收40元;70岁以上免门票。)
第五篇:绍兴游记
有人说绍兴是漂在水上的一本书,也有人说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绍兴那浓厚的文化氛围,那悠久的历史足以让我们驻足观赏。
跟很多人一样,因为小时候读教科书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绍兴,我基本上在小学里就已经耳熟能详了:酽酽的绍兴酒,古朴的乌篷船,喧闹的社戏台,戴着毡帽的老船工,身着长衫赊酒喝的孔乙己,刻着“早”字的三味书屋书桌以及住在土谷祠里的阿Q„„有关绍兴的种种或真实或虚构的意象,都曾不止一次地勾起过我对于这座城市的无限向往。如今,终于有机会亲自去绍兴走了一遭,了却了多年心愿。然而,正如山阴道上行,走马观花,注定只能留下一鳞半爪的印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到绍兴,打小就知道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自然不能不去。就像北京和上海的民居分别叫做四合院和石库门一样,绍兴城乡民居的主要古建筑唤作“台门”,所谓的“百草园”实际就是鲁迅故居——周氏新台门后面的一处菜园。平日里种些瓜菜,秋后则用来晒稻谷。从实地来看,景致相当平常,然而在鲁迅先生笔下却是那样的情趣盎然,生机勃勃。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 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因为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名文,如今这个百草园恐怕早已是中国最负盛名的菜园了。世上很多景观其实都是这样,看来尽管平常无奇,但是因为名人的活动而获得了独有的灵魂,进而也就是具备了别样的审美价值。沿小径绕着园内的菜地转了两圈,边走边找寻先生文中提到的诸如石井栏、皂荚树等事物。这样的印证自有一番乐趣。据资料介绍,现在所存的百草园其实只是鲁迅童年时代的一小部分而已,因为周家家业败落,这个园子在1919年的时候卖给了邻居朱姓人家,后来朱家人又对园子的结构布局作了重大改动,园子的一大部分被挪作它用,因此包括鲁迅文中提到的“泥墙根”等景物现在已不复可见。新砌的园子墙上,镌刻了鲁迅那篇文章的手迹稿,倒是挺有纪念意义的。鲁迅的字看起来很漂亮,典型的文人字。
鲁迅故居出门向东,走不到三百米,过一座小石桥,就是寿家台门,也就是著名的“三味书屋”的所在地了。三味书屋是寿镜吾老先生开的私塾,在鲁迅年少时绍兴城内颇负盛名,鲁迅12岁到17岁时在这儿就读过。书屋属于寿家的边屋,坐东朝南,面积大约三十几平方米的样子,基本上如鲁迅文中描写的那样:屋正中上方悬挂“三味书屋”匾额,下面是一幅《松鹿图》,没有孔子牌位,学生只向匾和鹿行礼。真不知道那位寿老先生是怎么想的了,两边柱子上有“至乐无声难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的对联。中间陈列的方木桌和高背椅是寿镜吾先生的讲台,两排椅子专供来客歇坐,学生书桌放在两边墙角根。鲁迅的座位在书屋的东北角,是一张自备的两抽屉硬木书桌,右上角确实刻着一个一寸见方的“早”字,据说是鲁迅当年因为有一次上学迟到,受到寿老先生严厉批评后才刻下此字用以自勉的,过后谁也没有发现,直到1958年鲁迅夫人许广平参观三味书屋时才被指认出来。
三味书屋景区很会做文章,每天定时安排一位老先生身着长衫 头戴瓜皮帽,打扮成寿镜吾老先生模样,然后邀请众游客扮成学生,再现当年私塾先生上课的情形。那天我们去时,正好赶上表演了,看得饶有趣味。
沈园 孕育中国式的爱情悲剧
从鲁迅故里到沈园,路程很近,游人一般都在三味书屋门前的小河坐乌篷船前往,这样最多10分钟即可到。从故居出来时已近黄昏,坐船到沈园门前的码头上岸时,游人更见稀少,薄薄的暮色中,由郭沫若手书的“沈氏园”三字大幅牌匾很是醒目,郭老的字在现代文人中算是好了的,只是看上去有些张狂,是我喜欢的那种,“鲁迅故居”四字亦有郭老题。
沈园始建于宋代,原为沈氏的一处私家花园。宋代时池台极盛,园内有假山飞瀑,芳轩台阁,后来历经沧桑,景色渐衰,到民国初年已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旧园子了。其实就那天我实地看来,也确实不见得有多少出色之处,如果不是因为大诗人陆游与表妹爱情悲剧,相信今天不会有这么多人涉足此地。
经过三个小时的车程,我终于站在了绍兴的土地上,导游安排下午的游览景点是鲁迅故居,我就要见到我多次讲课时提到的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了。不知土谷祠在不在就近,还有咸亨酒店﹒﹒﹒﹒﹒﹒
鲁迅的故居,坐落在咸欢河畔,在午后的喧嚣的人潮中显得是那么静穆,我怀着虔诚走进了那扇大门-----一个毫不起眼的台门,也走进了鲁迅的一段生命。导游在讲解着周家台门曾经有过的辉煌,它的规模、格局以及鲁迅家人的概况,但我却站在一旁,静静地打量着这座老宅子,在那略显残破的表面下,因为鲁迅,似乎有了精神,鲁迅从这个日渐没落的旧宅子走了出去,却打开了一个中国文学的新天地。如果没有这个宅子给他的挫折,不幸,欢乐,悲哀,又那能有鲁迅伟大的创作呢?
于是,我更加关注甚至是在寻找这老宅子与鲁迅创作的联结,在百草园,我看到了少年鲁迅的乐园,虽然已是改变了模样,但在这依稀残存的荒园里,迅哥儿不也找到了他的乐趣了吗?还有那三味书屋,书桌上的“早”字,以及书屋后那窄窄的、小小的后园。不正是让我们感悟到鲁迅创作底蕴的由来了吗?是这个老宅子灰暗的压抑,是那个时代的黑暗,才有了鲁迅的伟大精神。
望着周围日渐现代,商业化气息渐浓的鲁迅故居,我不禁沉思,在这人潮来去的人流中,又有谁愿意去感觉或者触摸一下“鲁迅”的脉搏呢?如果能多一份静仡,少一份喧嚣,如果能多一份感悟,少一丝俗念,也许,我们会离鲁迅,鲁迅笔下的绍兴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