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生物下册《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学案
《7.1.3 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2.能力目标:学会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青蛙的发育过程与变态发育方式。
三、教学过程
任务一: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自读课本P13—14页第二段,结合课本图Ⅶ-6各小组完成: 1.青蛙繁殖一般在什么季节?
2.所有青蛙都能鸣叫吗?雄蛙鸣叫有什么意义呢?
3.雌雄蛙抱对是在进行体内受精吗?这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4.蛙卵有什么特点?蛙卵的这种特点有什么意义?
5.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青蛙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
6.青蛙的发育过程经过了哪几个时期,这种发育方式叫什么?哪一个时期特别像鱼?
任务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⒈“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幼体发育必须在水中进行,是导致两栖类分布范围较小,种类也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的说法是否正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呢? 【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典例1】辛弃疾的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指的是()A.雄蛙的鸣叫 B.雌蛙的鸣叫 C.雌蛙和雄蛙的鸣叫 D.蝌蚪的鸣声
一、达标自查:1.青蛙的生殖方式是()
A.有性生殖 B.无性生殖 C.孢子生殖 D.分裂生殖
2.下列关于青蛙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水陆两栖动物 B.体内受精、不变态发育 C.庄稼的保护神 D.变态发育
3.青蛙从蝌蚪到发育成成蛙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变化是()A.尾消失 B.体表出现鳞片 C.长出四肢 D.鳃消失
4.青蛙的生殖和发育是在()。A.水中和陆地进行 B.水中进行 C.陆地进行 D.母体中进行
二、拓展探究
1.小明在调查某地动物资源中发现,该地的两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比较多,那么当地的环境可能是怎样的?()A.温暖多雨 B.常年寒冷 C.炎热干旱 D.工业化城市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景象已越来越少。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造成蛙类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的是A.栖息地和繁殖环境遭破坏 B.环境污染口趋严重C.1
青蛙之间的生存斗争加剧 D.人类的大量捕杀
3.下列关于青蛙的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A.蝌蚪不仅用鳃呼吸,还用肺呼吸,因此青蛙是两栖动物 B.蝌蚪和成蛙在形态结构上有显著差异,但生活习性完全相同 C.青蛙是陆生动物,它的生殖和发育摆脱了水的限制
D.雌雄蛙抱对后同时排出卵细胞和精子,可提高卵细胞受精率 4.请分析回答下列有关青蛙生殖发育及结构功能的问题:
(1)在宋朝诗人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诗句中,“雨”和“蛙”的内在联系有:①青蛙的受精方式为_______________,发育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上述两个过程均在水中进行;②青蛙皮肤裸露,能分泌黏液,具有_______________功能,因而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2)为提高受精率,青蛙依次发生的繁殖行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青蛙发育经历的四个时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蝌蚪很像小鱼,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南宋辛弃疾的著名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不仅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也寓示了“丰年”与“蛙声”的某种联系,你认为这种联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学案
八年级生物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
育》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初中生物人教版教材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包括青蛙的生殖和发育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两方面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和昆虫的生殖发育,接下来将了解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而两栖动物是生物进化链条上承上启下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生殖和发育有其独特性,这就使其成为“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六个单元的学习,已经对生物圈中各类群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大致的了解,为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做了良好的知识铺垫。此外,学生已初步具有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可以针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这一主题,作阅读探究,只是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仍以经验型为主,需要以青蛙为例来探究这一内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以青蛙为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自行选择感兴趣的研究题进行调查探究,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在科学探究中发展了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升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举例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难点:
青蛙和早期蝌蚪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导入阶段展示《蛙声十里出山泉》图片,激趣并凸显美育价值。
探究式教学法: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前完成相关调查研究,上进行汇报交流。
合作学习法:不同的小组探究不同题,小组内部成员也分工协作,提高合作交流能力。
六、教学准备
提前两周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对不同的题设计调查方案、实施调查。
小组1:查找资料,探究青蛙的生殖过程,搜集青蛙繁殖过程的录像片。
小组2:实地考查,青蛙生殖过程,捕捞适量蛙卵以便饲养观察蛙发育过程。
小组3:社会调查,本地区青蛙、蟾蜍数量的变化。
在学生探究调查期间,我会及时了解各小组调查进程,进行指导。制作辅助教学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上一开始我会在PPT上展示齐白石先生《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著名作品: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请学生欣赏,并提出问题:齐白石老人将这幅画命名为蛙声十里出山泉,同学们看这幅画妙在哪里?
学生很容易从蝌蚪联想到青蛙,进而想到远处的蛙声。我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赞扬,提出: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其实这里面还蕴含了生物学知识,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
通过这样的方式导入新,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领略了国画大师的风采,不仅体现了生物学科与美术学科的交叉,也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新知探索
青蛙的生殖
由于前已经让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因此我会请生物兴趣1组为大家播放青蛙繁殖过程的录像片,同时请学生思考:青蛙鸣叫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得出齐白石先生的画中,有蝌蚪就证明了青蛙的存在,而青蛙的繁殖必然要鸣叫吸引配偶,因此对这幅画的联想是有科学知识为依托的。
接下来我会请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视频中青蛙抱对的意义。
学生不难发现:抱对是为了授精,从而得到青蛙体外受精的特点。
最后我请1组同学再次为同学们播放青蛙繁殖过程的视频,总结出青蛙繁殖的大体过程:鸣叫→抱对→排出生殖细胞→水中受精。
这一教学过程充分凸显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将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学生探究兴趣浓厚。
2青蛙的发育
学生对青蛙的生殖过程有了清晰了解后,我继续启发学生思考:受精后的蛙卵是怎样一步步变成青蛙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认真听2组同学介绍孵化蛙卵、饲养蝌蚪的情况,并观看蝌蚪的发育过程FLASH影片。此后我会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尝试描述青蛙的发育过程,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得出青蛙的发育经过: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四个阶段。
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展示蝌蚪和青蛙的形态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找出早期蝌蚪和青蛙的形态结构区别,蝌蚪有尾,用腮呼吸;青蛙有四肢,能用肺呼吸。再让学生将前面学到的昆虫的发育过程与青蛙的发育过程进行对比,最终得出青蛙的发育过程也是一种变态发育,从而突破了难点。
我之所以采用学生调研汇报的学习方式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多媒体展示FLASH动画和图片能够将知识直观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最后又采用了对比的学习方法,使前后学习的知识进行联系、辨析,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3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条
在突破了本节重难点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使学生了解两栖动物的生存现状,提高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我首先在PPT上呈现几种重要的两栖动物的图片,学生辨别指认:蟾蜍、大鲵、蝾螈。然后启发学生:这些两栖动物与青蛙一样,它们的生殖和发育都离不开水和陆地,那么什么样的环境条更适宜它们生存呢?
紧接着生物兴趣3组汇报本地区环境以及青蛙和蟾蜍数量的变化调查情况。学生通过具体真实的数据得到水源充沛干净的地区青蛙蟾蜍数量较多,人类活动频繁污染严重的地区青蛙蟾蜍数量减少,而且青蛙和蟾蜍的数量整体上正在逐年减少。我则补充红色箭毒蛙、非洲胎生蟾蜍等世界濒危两栖动物资料,学生感受到两栖动物正在面临艰难的生存现状,从而树立保护两栖动物以及环保的意识。
总结提升
对本节知识的归纳总结,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使每个同学都有机会总结这节的重要知识内容。
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请学生讨论对“两栖”这一概念的理解:
我加以归纳总结:幼体生活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在水中生活,也可在陆上生活,主要用肺呼吸。
外拓展
后搜集资料制定具体措施保护当地青蛙和蟾蜍。
第三篇: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分析蝌蚪与鱼的相似之处,认识两栖动物生殖发育过程受到水的束缚;比较蝌蚪和成蛙的不同之处,认识青蛙的变态发育;
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和资料分析,关注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参考时:1时
教学策略: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两栖动物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可都必须生活在水中。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激情、质疑
激发兴趣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认真观察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阐述观点
说明道理
表述交流
补充说明
得出结论
进一步明确
巩固新知
创设情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导入新。
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
问题:、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
得出结论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解释说明
知识回顾
感悟与收获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教案分析
八年级下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调查和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增加保护我国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青蛙的生殖过程和发育特点。
2难点
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点。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本节以蛙为例,着重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来反映两栖动物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和特点。
从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题,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可以通过图片、标本或录像片来展示蛙生殖和发育的过程。在学生观看录像片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从提高体外受精率,适于蛙个体发育的角度,来认识蛙生殖和发育的环境特点,蛙的繁殖行为──如鸣叫、雌雄蛙抱对对种群繁衍的意义。
2通过观察,能够描述蛙卵受精的方式和环境条,蝌蚪与幼蛙在形态结构上的特点,分析蝌蚪的形态结构特点对适合于水中生活的意义,从而理解蛙的生殖发育为什么离不开水?为什么两栖动物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3从两栖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和脊椎动物演变过程,来正确理解两栖动物的概念。
有关两栖动物的生殖与环境的关系,可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或调查活动等来获得结论。也可以让学生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如蛙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从而使学生培养保护环境、关注环境变化的意识。
前准备
教师:准备青蛙发育的过程录像片或标本,其他两栖动物的图片或录像带。
后实践与调查:任选其中一个。
1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参考时
1时
教学过程
引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分析。
、青蛙的生殖和发育
水中受精,水中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为变态发育。
卵→蝌蚪→青蛙
蝌蚪:像一条小鱼,用鳃呼吸。
青蛙: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巩固训练:列表比较早期蝌蚪与成蛙在外部形态上的不同。
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生活在陆地上,又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兼用皮肤辅助呼吸。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等。
2、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
资料分析:分析环境的变化对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的影响。
环境影响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青蛙的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成体生活在水中或陆地。
两栖动物可能是由鱼类进化来的。
布置外实践与调查:、调查身边的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2、收集资料,进行分析两栖动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原因。
3、观察青蛙从卵到成蛙的发育过程。
激情、质疑、激发兴趣。
讨论与交流。
带着问题阅读P13内容。
观察图Ⅶ-6蛙的生殖和发育。
观看媒体播放:青蛙生殖发育的过程。
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什么是两栖动物?
观察图Ⅶ-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阅读资料P14资料分析123。
思考、讨论、交流:P1讨论123。
分析比较。
任选其中一个,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分析在什么环境条下能听到蛙的鸣叫,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同时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评价与点拨。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青蛙生殖发育过程的特点。问题:
1、青蛙都能鸣叫吗?
2、雌雄蛙的抱对对生殖有什么意义?
3、青蛙的受精发育过程在什么环境中进行?
4、青蛙的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没有差异?
评价、释疑、小结、拓展。
评价、小结。
质疑:青蛙、扬子鳄、龟都是两栖动物吗?
点拨指导,得出结论
简要介绍、拓展。
引导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
质疑: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与环境有关吗?
评价、释疑、小结。
拓展
提供一定的资料,进行方法指导。
第五篇:山东省肥城市王庄镇初级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第17课 奇妙的克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重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难点)
3、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重点)
【知识链接】作者谈家桢,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是我国遗传学发展的奠基人之一,获得首届上海市教育功臣的殊荣。1934年赴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摩尔根实验室深造,跟从多布然斯教授从事果蝇进化遗传研究,1936年获哲学博士。1937年回国任浙江大学生物学教授。1946年在亚洲异色瓢虫发现色斑嵌镶显性遗传现象,受到国际遗传学界重视。1952年担任复旦大学生物系主任、遗传研究所所长等职。
【自主预习】我的学习我做主!
1、给下列词语注音:繁衍()囊胚期()蟾蜍()蝌蚪()性腺()胰蛋白酶()分泌()濒临()孵化()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繁衍:濒临:
神通广大:拍案叫绝:
相安无事:难能可贵
3、熟读课文,找出(1)、究竟什么叫做“克隆”?联系课文的有关介绍,你能用简洁的语言对它下个定义吗?
(2)课文使用了四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3)“克隆”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4)第二小节写了许多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5)“多利”的诞生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和影响?
(6)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学法指导】:课文内容比较长,要学会默读的技巧。学生自主批注,小组内合作探究,然后班上交流。
【我的疑惑】预习中你还有哪些疑惑,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先在小组内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在班内解决)——---------------------------【合作探究】我合作,我收获;我展示,我快乐!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找出。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研人员的努力?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盘点收获】对照“学习目标”,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拓展延伸: 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
请你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几个要点。辩论的要求:
(1)、语言清晰、流畅,声音洪亮;
(2)、观点鲜明,论据充足;
(3)、驳斥对方观点时既要有“理”,又要有“礼”。
作业:以《假如我被克隆了》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达标检测】 在括号里写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渡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我的反思】(请学生从“自主预习是否充分、课堂是否积极参与、分层目标是否达成”等方面进行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