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年级阅读教学建议
中年级阅读教学建议
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用于阅读教学,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2004年秋季,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将分别使用四年级和三年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下面就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年级阅读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
为什么要在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重新提出语文教学中的“双基”呢?“双基”问题这几年似乎被遗忘了。八、九十年代语文教学强调以训练为主线,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串讲串问、机械训练的现象,学生学习语文缺少主动性、对语文学习兴趣不大,从而造成了社会对语文教学的批判(1997年爆发的语文教学大讨论)。本世纪之初,强调对话、交往、尊重个性,正是当代社会对语文教育的一种渴望,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学科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使得语文教学对人文性近乎于顶礼膜拜的程度,言必是三维目标,并过分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忽略了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基础工具性”。语文的基础工具性是什么呢?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是个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著名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早在1963年发表的《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一文中谈到:“撇开语言文字训练进行语文教学,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忽略了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造成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是:三维目标中,往往偏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育”的成份多于“教学”,语文学科承担的教育功能大于语文学科本身所应承担的功能。忽略了语文学科处于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工具性,使得语文学科缺少个性,造成语文教学的盲目性,课程改革以来广大老师感到很累、很苦,但语文教学质量出现下滑的趋势。
语文学科的个性是什么?用叶老的话说,就是“听、说、读、写并重”,这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一)加强识字、写字
这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任务。低年级要牢牢抓住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这个重点,帮助学生认记生字,认真地做好写字的指导。2001年刚开始搞实验时,有的人提出小学生写字不讲究笔画、笔顺,甚至说初学写字多一笔少一笔没有关系,这是很不对的。关于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的问题,“识字写字专题”中有专门的介绍,不再具体阐述。
中年级仍然不能忽视识字、写字。识字、写字教学应该低年级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加强识字的交流,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老师对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给予指导,同时提高写字的速度,重视引导学生将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识字、写字的学习中,尊重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准许学生在一定的时间以内在识字数量、识字能力上有差异。
随着学生识字、写字量的增加,识字的巩固是识字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经常要做的一项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所学的字让学生多接触、多见面,除了引导学生阅读一些课外书,还应根据中年级的特点,在小练笔和习作中,在具体的运用中来巩固,也就是在读写的过程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字。另外,也可以采取一些归类复习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做一些归类整理,教材在这方面的安排意在引导,老师可以从这些安排中受到启示。
要继续加强写字的指导。在指导写字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板书示范,指导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结构以及容易写错的笔顺,要求学生把字写端正,写美观。为避免学生的疲劳,每次写的字不要太多,适当分散写。在写字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握,不是字写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讲求写字的质量。
另外,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单独编写钢笔字教材和毛笔字教材,使用写字教材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执笔和运笔方法。因学生初学钢笔字、毛笔字,运笔技能常常掌握不好,教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二)重视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理解,二是积累,三是运用。
1.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许多词句的练习,如,读词语,用学过的熟字组成新词,反义词练习,形容词叠词的练习,词语的搭配练习,句式的练习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多练习,不断复习巩固,举一反三,防止形近字、同音字混淆。
2.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
低年级学生会遇到许多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弄懂词句的意思,不提倡以词解词、解句,应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即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用一些图片、音像资料,将抽象的内容变成具体形象可感知的内容;或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如,《笋芽儿》一课的教学,陆虹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春天的画面,感受美好的春天,从而理解课文中的“多美好的春光啊!我要快快长大!”这句话的意思。
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对于词语的理解,也可以利用动作语言(三种语言:口头、书面和动作),经常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演一演,以达到理解的目的。
如,《笋芽儿》一课中有许多表示动作的词语,如“弹奏、敲、伸懒腰、撒娇、钻”等,教学时陆虹老师很善于运用动作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胡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胖乎乎的小手》中的“看了又看”时,让学生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再如,《两只小狮子》一文中那只勤快的狮子练功时的动作:滚、扑、撕、咬;《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等,以上动作都可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出来。
人教版教材到了中年级,更加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理解词句的方法。如,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准确理解词语,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
如,三年级上册《风筝》(我查词典知道了“憧憬”的意思。)
《科利亚的木匣》(联系上文,我明白了“果然”的意思。)
《陶罐和铁罐》(“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
《孔子拜师》(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思。)
《矛和盾的集合》(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
到了三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理解词句的方法,教材中提出了运用两种方法或者只提出理解的内容,对运用何种方法不作要求,目的是综合运用学过的多种方法。
如,三年级下册《翠鸟》(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鲜艳”的意思。)
《亡羊补牢》(通过查字典和联系课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
《一人小村庄的故事》(我知道“大雨没喘气儿”的意思。)课文后面思考练习题:我们来找出意思深刻的句子,体会体会,再抄下来。比如,“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也是一种方法的引导,哪些是含义深刻的句子。)
《和时间赛跑》(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语句,比如,“虽然明天还会有新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让我们找一找,体会体会,再下来。)
3.重视积累语言。
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同时培养对好词佳句的敏感,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中年级以后,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较灵活的有一定弹性的安排,体现了让学生自己选择练习内容,自己选择练习方法的思想,教师要注意这一编排特点,落实词句训练的基本要求,扎实进行训练。词句的积累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引导得好,会使学生的语言积累更符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而且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对今后的学习是终生受益的。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的教学,很注意引导学生摘抄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并做成书签,既达到了积累的目的,又有教育价值。
积累语言的另外一条途径就是:引导学生积累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新鲜语言材料。
教师要重视指导他们选择好的读物,提供交流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如,学生到了一年级下学期,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已经掌握了近1000个常用字了,初步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尽早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适合的儿童刊物,这也是巩固识字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到了三年级,已经掌握了2000多个常用字(包括课外识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要多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课外书,增加积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4.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在习作中运用。
学习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还要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 “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人教版教材的编写正是体现这一思想,重视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
如,三年级上册
《盘古开天地》中反义词的巧用
《赵州桥》的过渡语
《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围绕一句话写具体
《美丽的小兴安岭》中关于枝条的描写
三年级下册
《燕子》(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P4课后第3题
《荷花》(“冒”用得真好。)
《争吵》(这里的“挨”字用得真好!)
《太阳》(我知道这样比较的好处。)
(三)阅读教学,要始终坚持“以读为本”
1.要加强朗读的指导。
(1)要重视示范朗读。
低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长句子往往不会断句或者读不通,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指导朗读,应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技术性指导;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教师要重视示范朗读。示范朗读,既可以是长句子或者学生不易读好的句子,也可以示范朗读全篇课文。陆虹老师在教学《笋芽儿》一课时,学生在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对“笋芽儿扭动着身子,一个劲儿地向上钻。”读得不太好,陆老师就及时地示范朗读。
(2)朗读要体现层次性。
每一次读书的要求、读书的目的都应该有所不同。如,第一课时的朗读,要能够读得正确、流利,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第二课时,要达到有感情地朗读。当然,这是通常所说或一般而言,不是说所有课文的朗读都要这样做。有的课文往往只需要一个课时,有的需要三个课时,还有的课文不太适合有感情朗读,可以不提感情朗读这一要求,着重引导学生学习默读。
(3)要重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例,《笋芽儿》一课的教学,陆虹老师在朗读的指导上重视营造一种良好的情境,学生和教师共同进入到情境之中:
(1)第一自然段春雨姑娘的呼唤—— 教师做沉睡的笋芽儿,学生做春雨,请学生唤醒老师。朗读的指导就融入在春雨和笋芽儿的交流中。
(2)读到第二自然段笋芽儿撒娇地说一句时,请学生联想自己平时撒娇的情景,达到很好的移情效果。
(3)学习第四自然段时,突出“一个劲儿”这个词语,再请学生配上动作感受着读。
无论是老师的范读,还是学生朗读,老师都应该提出明确的听、读要求,如,认真听听,看看发现什么问题;认真倾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评价。
(4)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要考虑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性。现在老师在引导全班学生读课文的时候,对于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读完了课文后干什么,往往重视不够,使得学习较好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之后,无事可做。在这一点上,教学《笋芽儿》一课陆虹老师在引导学生读书时,既注意到全班学生的统一要求,又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差异,注意教给读书的方法和提出弹性的要求,如,学生自由读课文时,可以读一遍、读二遍,若有时间也可以读三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利用课堂学习的时间。
此次三位老师上的《胖乎乎的小手》《笋芽儿》《和时间赛跑》三节阅读课,总的来说,学生读书的时间还是不够的。像以情感为线索的《胖乎乎的小手》《和时间赛跑》这两篇课文,如何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读出感情来,老师重视得不够,特别是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的朗读。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要处理好课文的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我想,对今天的阅读教学还是有指导作用的。这个“整体”应该包括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朗读。
那么,有的老师要问,课堂上只有40分钟,哪有时间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设计时,明确哪些是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的内容,用什么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的内容,也不要扳开揉碎、反反复复地去讲。(刚才上第二课时的两节阅读课,还是存在这个问题的,所以没有时间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整篇课文。)
现在课堂上虽然学生读书的形式多样,但每次朗读的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候,老师试图在课堂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但实际上还是牵着学生走。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的教学,既然老师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赛读课文,就没有必要绕着弯子让学生选择读书的形式,老师完全可以直接提出来,我不知道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发给代表的光盘上有这一教学环节)
此外,一些学校指导学生读书,要求学生用手指指着字一个个读,这是一种很不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把课文读通顺、连贯,还会影响阅读的速度,这种做法危害不浅。
2.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
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人物,学生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的感受和反映。只要没有方向性的错误,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不要用单一的评价尺度限制学生。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多元化,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想法、体会,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是在课堂上漫无边际地求新、求异,不等于放手不管。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价值观,也反映着教材编写者的价值观。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达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
3.要留给学生自己交流阅读感受的时间。
教学在这方面,往往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或仅流于形式。学生读书以后,有了体会、感受,却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交流。
4.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
低年级开始要注意引导学习默读,要求学生不指读,不动嘴唇,不发声音。中年级仍然要重视加强默读的指导,提高默读的速度。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也更利于思考。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默读课文,一般要对学生提出默读的要求,读完后,要交流感受,质疑问难,组织讨论,解决问题。
▲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目的是听听学生有什么问题,教师对于学生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要善于疏导,进行归纳,明确哪些问题学生之间能够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师生共同解决,要突出重点、难点问题,“顺学而导”、“以学定教”。
例如,天津和平区万全道小学的姜宁老师教学《和时间赛跑》时,第一课时在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在小组内交流、解决部分问题。
第二课时一开始,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小组内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各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写好的问题条。学生的问题如下:
(1)“受益无穷”的意思是什么?(教师及时解决)
(2)为什么“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
(3)为什么“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4)这个谜为什么让作者感到可怕?
(5)他说不出的滋味是什么?
(6)作者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
(7)爸爸说的谜指的是什么?
老师将重点问题疏理好后,引导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生提出:联系重点语句,读课文,同学间讨论、交流等,再引导学生读读课文,进一步去体会,去理解,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全班共同解决问题。
应该说,这位老师的这种教学设计是富有新意的,也很符合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精神。但这种教学设计对老师的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对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要强。
(四)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现在语文界有一种观点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好书、写好字。
语文教学绝不单单是为了读好书、写好字,培养阅读能力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阅读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中、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少问“为什么”这样的问题。
▲分析概括能力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核心。
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学。过去阅读教学偏重于串讲、串问,偏重于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教学用的时间较多,收效却不大。现在阅读教学又偏重于感悟、体验,至于感悟什么,体验什么,教师往往把握不住、目标不太明确。我认为,虽然语文课程标准没有提出给阅读的文章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不等于说这方面的训练就不要了。有的课文,较适合分段,段落大意也容易归纳,我想,是可以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一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掌握这种方法。我们反对的是给每篇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安排了读写例话“读文章,想画面”。就是引导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将文字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这是对学生进行再造想象能力的培养。读文章想画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再造想象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应该具备的一种阅读能力。人教版三年级实验教材虽然没有安排“读文章,想画面”这一读写例话,但我们在问题的设计上充分体现这一思想。
如,三年级上册
《我们的民族小学》(我好像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盘古开天地》(我仿佛版了这样的画面。)
《美丽的小兴安岭》(我仿佛版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
三年级下册
《燕子》(我能想象出“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景象。)
此外,▲阅读教学要有一定的模式,但不要模式化。
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教学既要有一定的方法,也要有一定的模式,但不要模式化。如,阅读教学的写字安排,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一般要求将每课的生字分散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每堂课让学生都动动笔,降低学生写字的疲劳。我在进行教材培训时,有的老师问我:是不是低年级每篇课文的生字都在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结束时让学生写一写。其实,可以灵活掌握,也可以在第二课时课文学完后写一写。这应该根据学生学的情况,根据每篇课文的实际情况而定。
如杭州市胜利小学的陆虹老师在处理写字时,就做得很巧。
一是在揭示课题的过程中,利用“实物笋芽”巧妙地引导学生书写“笋芽”一词,音形义相结合,语文学习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要注意的笔画,再提出要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老师进行板书示范。最后通过展示学生的字,进行及时评价,既巩固了新学的字,又达到了将字写好的目的。
二是课文中多次出现“呼唤”,在学生对“呼唤”的意思理解之后,及时地板书示范,指导学生书写,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三是随课文第六自然段的学习,由句子“笋芽儿看看这儿,看看那儿,怎么也看不够”,引出词语“世界”让学生书写,并引导学生用“世界真是______”说话,发展学生的语言。
三个词语适时地在课前、课中,用不同的形式,在创设的语言情境中将对词语的理解和书写巧妙地结合起来。
四川乐山的胡桂容老师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一课时,在字词的处理上也很有特色。首先,以词的形式复习、巩固上一节课所学的生字。用卡片这一简便易行的教具,引导学生认读词语,词语中学生不认识的字用注音的方法解决,同时让学生用“帮”“等”字组多个词语,丰富了学生词语的积累,达到了交流的目的。
说到阅读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我是不主张多用的。现在的阅读教学,很少看到老师运用课文中的插图或教学挂图辅助教学;过去老师常用的小黑板现在不多见了;有的甚至将课文中的内容一段段地做成多媒体让学生读屏幕,却不让学生读课本。教学也要讲“成本”,现在有的多媒体课件做得很不经济,或者可以说只是样子而已。在阅读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好奇心强,极易被课堂上的一些新奇的、鲜艳的东西所吸引,新奇的、鲜艳的东西往往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如,《和时间赛跑》一课的教学,学生在读书的时候,最好不要同时播放有声音、有画面的课件,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实际上学生不在听其他同学读课文,而是看着画面。因为学生这个时候是很难进入老师创设的情境中的。
(五)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在发展学生语言方面,人教版实验教材提供了许多空间。
如,一年级上册《比尾巴》,有的老师在学生学完课文《四季》后,引导他们仿照课文试着编一编:
▲“桃花片片,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鲜花朵朵,他对蜜蜂说:“我是夏天。”
桂花黄黄,他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雪花飘飘,他玩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有的老师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的儿歌《天上的小白羊》时,就注意引导学生试着编一编:
▲“天上的小白兔:天上一群小白兔,蹦蹦跳跳真可爱。小白兔啊下来吧,不要在天上着了凉。地上草儿密,地上蘑菇多,地上才是你们温暖的家。”
▲乐山市实验小学的胡桂容老师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时,注意利用课文后面的练习:“说说做做,用替、给、帮、为”练习说句子,并选择一二个句子写一写,发展学生的语言。但是,学生练说时,很多学生说的内容仅限于家庭生活,此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丰富说话的内容。
对于一年级学生到底写多少,老师的要求不要过高,能写多少就多少,不会写的字允许学生用拼音代替。阅读教学要尽早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一是刚入学的儿童有与别人沟通的愿望;二是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成就感。
再如,三年级下册教材:
《一个村庄的故事》(我想对小村庄的人们说„„)
《南辕北辙》(我想对那个楚国人说„„)
《太阳是大家的》(我想对别的国家里的小朋友说几句话„„)
▲ 教材的这种安排,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提供很多平台。教学时要很好地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实现自主性学习,调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但是,这种创造性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语文学习阶段性的特点。
如,五年级教材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就较好地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重视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能力。可以说,这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的一个亮点。
在“有趣的汉字”部分安排有:搜集、编写字谜,开展猜字谜活动;查找利用汉字谐音特点的古诗、对联、歇后语等;搜集汉字来历的资料,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历史。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神奇有趣。
在“我爱你,汉字”部分安排有:建议学生开展社会用字调查活动,写调查报告或建议书,引导学生为纯洁祖国语言做点实事。
内容上也有开放性,既有规定内容,又有弹性安排,给学生留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更大空间。
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学习型社会将迎来一个“知识人”时代。现代社会知识经济高速发展,个人的发展与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能力与知识储备量。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乐趣;二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研究表明,在学校的最初几年,儿童是否能培养起阅读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第一学年的教学活动。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低年级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培养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教学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
当然,在教学中开展活动、开展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在小学阶段,我认为三维目标应该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方法和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现在的语文教学从一个极端往往又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语文课上成了“快乐大本营”,轰轰烈烈,热热闹闹,但是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看来看去不像语文课。
语文学习光“乐”不行,教学不能由着学生的性子,不能只是鼓励,批评不得。现在的学生往往自我感觉好,缺少挫折感。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育学专家孙喜亭说:“孩子很喜爱吃的食品,如冰激棱,不一定是最有益的食品。课程犹如食品,课程设计就是挑选最有利学生发育成长的食品。当然,好食品也应吃得得法,吃得适量,吃法与适量就是教学问题。”
下面谈谈习惯。
习惯是一种养成教育,不是一下子就能培养起来的,只是要求老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如,胡老师在教学《胖乎乎的小手》时,很注意及时纠正学生写字的姿势,读书的姿势等,如果一个老师在学生一入学的时候从一点一滴做起,学生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的。
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哪些学习习惯呢,上面已经提到一些习惯:
如,▲低年级要“养成积累词句的习惯”;
▲中年级要引导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读书看报的习惯”;
▲“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等等。
时间的关系不展开说,仅例举三年级下册教材中如何体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习惯的培养,在九年义务教育教材中是以“读写例话”的形式编排的,而实验教材是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和课文之后,以吐泡泡的形式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的时候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和怎样想。
如,三年级下册
《惊弓之鸟》(真有这样奇怪的事情吗?引导学生思考更羸的话。)
《画杨桃》(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呢?)
《和时间赛跑》(“我”为什么“着急”“悲伤”,又为什么“高兴”“快乐”呢?)
《可贵的沉默》(这“极为珍贵的东西”会是什么呢?)
《一面五星红旗》(这时“我”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年级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后关键时期,如果学生在高年级,即五年级以前还没有形成任何特别的阅读兴趣,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以后就很难改变学生的这种情况(指的是对阅读没有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这一时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
三、树立单元组备课思想
简化头绪,加强整合,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教材是以专题形式编排的,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内容也都围绕专题设计,所以备课时胸中要有全局。
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教材的导语里,就用诗一样的语言,引导学生爱地球、爱自己的家园。4篇课文《两只鸟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失物招领》都是围绕环境保护这一主题来写的。在《美丽的小路》一课后,提示学生关注自己周围的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这些垃圾又到哪里去的,引导学生主动去了解、去观察身边的垃圾情况,目的是提醒学生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在“语文园地”里提供了交流、展示自己发现的平台。我们在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留心周围的环境,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做好准备。如果在整个单元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安排了解、观察活动,口语交际活动就很难开展。
▲在每单元教学中,什么时候安排什么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进行哪些学习准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课时的安排上,教师教学用书只提出单元教学时间,没有每一课的教学时间,目的是引导老师从单元的整合上灵活安排每一课的时间。
四、搞好低、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衔接
三年级上册是进入中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对于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学习目标,要把握一定的度,即不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级学习目标来学习。
三年级具体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从知识能力、方法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方面提出的,可以参看教师教学用书。
需要说明的是:三年级提出的学习目标,有的是在低年级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如,低年级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而三年级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年级提出“结合上下文,了解词句的意思”,三年级在此基础上提出“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
再如,课程标准规定,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养成默读的习惯,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这些规定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关于默读的训练过程,低年级是起始学习阶段,中年级是初见成果的阶段,高年级则比较讲究默读。中年级的课文与低年级相比,篇幅显然长多了,内容也复杂多了,如果此时的默读还停留在出声的或无声的短时间思考的训练中,学生就无法面对和承受中年级的阅读学习任务。因此,默读不仅是一种阅读手段,更是一项发展学生内部语言,提高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语文训练。
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出“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标的起始、达到程度以及要求上的差异
第二篇:浅谈中年级作文教学
浅谈中年级作文教学
在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尊重学生习作感受,关注学生习作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见闻感受的兴趣,让习作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是激发学生习作欲望的一种好做法。
一、观察,实践,开启习作教学源泉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习作教学要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走进广阔的社会,融入生活,体验生活,让习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我们的做法是在习作课前一周(也可以是前几周)给学生明确的习作要求,放手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搜集习作素材,进行构思。一次习作的酝酿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两周,甚至是一个月,学生所写的习作大多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与生活。
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让学生多一些实践体验,增加一些素材储备,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写观察、习作。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一写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写课余参加的活动,可以写课余发生的有趣的事情,高兴的事情„„”在新学期预备课上,老师就可以结合综合性学习布置学生注意观察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留意自己最喜欢的一项课余活动。一周后,语文老师可以和班主任协商开展“我露一手”的活动:唱歌、跳舞、演奏乐器、十字绣、读书等适合在室内展示的课余活动;还可以与体育老师沟通,展示室外课余活动成果:踢毽子、掷沙包、做游戏、打篮球、踢足球等活动„„语文老师随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活动的环节、氛围、成效及人物的举止等。通过活动既愉悦了学生身心,提高了观察力,又丰富了习作素材,让学生真切地意识到习作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为习作教学做好准备,开好头。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和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都是写景。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写“自己去过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这一习作我是在国庆节前布置的,学生可以在国庆长假期间出外游玩,拍下一些以景为主的照片,或录下一段风光优美、情趣盎然的影像,带回美好的回忆,写出更美的景色。
不能远游的学生也可就近走走,欣赏秋天的景色,分享秋天的收获与快乐,你会发现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秋天的图画”把秋天的天高气爽、云淡日丽、香飘四野和谐勾画出来,摘果子、放风筝、捉蛐蛐、看红叶在习作中被描写的是那么富有情趣。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是“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可以写著名的旅游景点,也可以写身边的景物”。当时我在处理“自然景观”习作时,是作为暑假作业提前两个月布置给学生的,我要求他们进行插图作文,就像语文书的课文一样,给自己的习作配上照片。暑假里,学生在家长的陪同、指导下进行观察、实践,写出自己在暑假旅游过程中的切身感受。暑假里没有外出的学生也可让室内活动变得精彩。弄些小动物、小植物回家养,写写观察日记,寻找惊喜,留下值得纪念的瞬间。这项活动对于我们后面的习作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是写观察日记。
二、阅读,积累,夯实习作教学基础
学生要在平时的阅读学习和生活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积累。积累感悟,积累素材,以厚积薄发。
我结合年级特点和文本教学开展了专题阅读:如三年级的“名人故事”,四年级的“走进童话世界”“乡村生活”等专题。这样的专题既是对课堂文本教学的有效延伸,同时又扩大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我所在的四年级班还建立了班级网站。“读书破万卷”专栏里面是我根据课文、单元学习内容推荐的书籍、网站或文章。学生可以在线阅读,也可以到书店、网上买来推荐书籍阅读。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国的世界遗产”时,我链接了相关网站,还推荐了图文并茂的九寨沟、黄山等导游词。学习这一册第三单元“童话故事”时,我推荐了王尔德童话及代表作《快乐王子》、张天翼《大林和小林》、叶圣陶《稻草人》、《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等;学习这一册的第四单元“作家笔下的动物”时,我们还通过网站“结识”了丰子恺、老舍。另外我还推荐了一些名著《爱的教育》《昆虫记》等作品给学生。这种学习与推荐对学生的“厚积”是大有裨益的。
我还在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好书伴我成长”,小组交流读书的感受,交流粘贴阅读记录卡,主要是采用各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做好语言的积累工作。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我还配合“阅读积累”活动,设计了阅读记录卡,方便了学生的课外积累和素材的归类整理,提高了他们阅读、积累的兴趣。
同时,我还在班级开展了“读书笔记”活动。从周一到周四每天记一则新闻,一个好词,一个好句,____________写100字的感想,主要是希望学生养成每天阅读、每天积累的习惯。实验两个月后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三、表达,引导,开创习作教学天地 三、四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是这个学段的重要任务。在这一学生作文的起步阶段,教师首先要做是让小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对习作产生兴趣。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情境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扣习作的具体要求,课前要精心准备,充分利用资源,创设最佳教学情境,做到情境与“目标、情感、生活、情趣”相结合,形成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学习状态。学生通常都喜欢游戏。但在教学中,我们要思考怎样的游戏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怎么组织游戏才能让学生产生和保持学习兴奋,收获到自信与成功,还需要考虑从游戏顺利转化为“乐写”“善写”的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内容是“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我在设计这一教学内容时,始终围绕一个“趣”字,并始终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发现精神的培养。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了解动物特点。配乐展示一组可爱动物的照片,教师欢快的导语: “在我们的身边有许多可爱的小生灵,它们已经成为了人类的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正因为有它们的陪伴,我们的生活才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接着揭示课题,询问学生最喜欢哪种动物以及喜欢的原因;然后和学生一起做猜谜游戏,自由读一读三段话,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动物,是从哪儿知道的。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小结: “因为这些话分别抓住了猫的外形特点,鹅走路的特点和兔子吃白菜的特点来写,所以,我们一下子就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因此,我们在观察动物的时候也要抓住它们不同的特点。”
第二个环节是教师出示乌龟图片,提供观察范例,并全程细致指导。从观察外形入手,注意引导按顺序观察,抓住各部分特点,点拨学生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别看它个子小,还有绝活呢”,精练的导语把我们引向乌龟翻身的视频,伴随着欢快的音乐,乌龟笨拙的表现惹得学生不时发出笑声,学生情绪高涨,大家急切想表达乌龟翻身的过程,喜爱之情在语词中流淌。
第三个环节主要是学生自主发现写动物的方法。让学生猜谜的三个片段是从不同的方面描写动物的特点,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探究猜谜的过程: “怎样抓住特点猜出来的?”寓习作方法于游戏中,怎能不让学生爱上习作?在观看乌龟翻身的视频后,比较两段文字的描写,抓住描写动作的词语形象传神指导细节描写。
第四个环节播放六段极具特点的动物活动视频,让学生选择一个方面先说一说,再写一个片段,培养了学生对有趣瞬间的捕捉。精彩的语言至今难以忘记:“狗狗一口咬住拖把,趴在地板上,四肢自然垂放,任凭主人怎么摆弄也不松口,手不时划动一下,好像在游泳一般,还挺惬意呢!” “那绅士穿着黑色的西服,神态严肃的端坐在黑色的长椅上,小手掌在钢琴上拍打,不时弯腰把耳朵贴在琴键上,仿佛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 学生有了切实体验,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后,自然会有话想说,有感要发,有情可抒了,此时“写”已不是一件苦事。因此,教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要花些心思、动点脑子、多点智慧才能让学生自然贴近习作。
四、交流、修改,延续习作教学的灵魂
教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要让学生大胆去尝试习作。教师还要在习作评批中给予学生以激励,使其体验到收获与成功的快乐。在习作评批中,等次的评定不要一锤定音,应实施动态性的等次评定法,促进优生更优,差生变优。具体做法是:得“良”或“优”的习作,经学生成功的修改后,我们可以把这篇习作重新评定为“良+”或“优+”,若学生再作修改,习作等次还可再作进一步的提升,直到学生自我满意为止。我在班级开展了百分制评定实验,分层评阅,动态评定,增强了学生写好习作的自信心。
(三)从生活细节入手,解决语言问题。
学习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学习。从生活入手,获得鲜活的语言,始终是作文的源头。
1、化虚为实,先做后写。
做,就是直接参与,做是学生积累材料的最好途径。大多数的好文章都是作者亲身实践后写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第一手资料,我平时很重视在学生中开展各种活动,引导他们留心观察活动的过程,然后布置学生作文。比如第五册第一单元作文是描写学生的课余生活,学生可以写我的课余爱好,也可以写自己学会的本领。如果写自己学会的本领就要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出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于是,我布置学生回家学做家务:跟家长学习包饺子或者捣大蒜,因为做这两件事要比洗衣服、洗碗有趣得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看清家长是怎么做的,听清家长是怎么说的,说清自己包饺子——煮饺子——尝饺子的过程。在写作时,简单交代自己学煮饺子的原因、准备过程,写出家长的教,重点写清自己操作的过程,对于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失误或者发生的有趣的环节要作为重点,写出前前后后的心情、想法;最后写自己的收获。
学生陈一百这样描述自己的快乐心情:该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了!我专门挑自己做的饺子吃,别看它们一个个外表不咋地,可是很实在,它们个个胖嘟嘟的,里面的馅儿特多,吃起来真是满口流油、香气扑鼻啊!我想:这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运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的最真实的感受,2、画面为点 还原细节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充分体味生活,也要培养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让学生有捕捉文字、捕捉素材的能力。上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我检查了学生的作业,给学生发了新书,然后让他们选择同座。我给同学们讲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有利于互帮互学,有利于增进友谊,有利于课堂秩序。第一轮:女生选。第二轮:男生选。学生十分兴奋,男女同学开始自由组合,最后有两个被组合掉的同学尴尬地垂下了头,等着我给他们安排座位,可能是平时个性太要强了,同学们都有点惧怕他们。而那时那刻,他们显得十分无助。我给他们安排了座位,两个孩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后来,我让同桌之间写下五条约定。他们热烈交流,有的甚至还三击掌。看到这情形,我灵机一动,这不是一个很好的习作素材吗?放学的时候,我布置孩子们回家写日记,围绕着新学期第一天写出自己的所见、所做、所感。结果学生写得十分生动,很多孩子描写了自己等待被同桌挑选的复杂心情,有的写出了自己的紧张,有的写出了自己的兴奋,还有的写出了自己的失落,大家都写出了同桌之间的相互约定和美好的祝福。
这是我摘录的其中一个学生的一段:
该我选同桌了。我四处张望,看见远处的何一飞在向我招手。他是在叫我吗?他脸上微笑着,好像在说:童一凡,选我!选我!快选我!我迟疑了一下,心想:要和他坐吗?如果能和成绩最好的张明浩坐在一起不是更好吗?我看了他一眼,他还在看着我呢!其实,他发言声音洪亮,普通话很标准,从来不欺负女同学。我和他坐应该符合老师的要求吧。于是,我赶紧跑到他身边,牵着他的手高高兴兴在三组坐了下来。我们三击掌:一定要遵守纪律,在学习上、生活中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我还记得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上晚间活动时,忽然停电了。教室的角落里传来一声尖叫,接着是嬉闹声,教室里骚乱起来,孩子们开始相互议论。过了会,领导送来了蜡烛,教室里又恢复了平静。蜡烛的烛光在教室闪烁,非常柔和,我们在教室里轻声背书。发生了这样一个偶然事件,我没有放过。当天晚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片段,要求写出同学们在停电前后的不同表现。学生刘易安这样写道:
我们刚吃完晚饭,准备上语文晚自习。
突然,电灯闪了闪,停电了。我的同桌王某某是个胆小鬼。她拉着我的手,大声喊:“啊!救命呀,救命!我不想被鬼捉走呀!”班上胆大的同学说:“世界上哪有鬼呀,只有你这个胆小鬼!”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哎!堂堂的男子汉的声音听起来细声细气的,像个女孩子一样,有的同学笑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这时,老师来了,送蜡烛的老师也来了。老师点燃了蜡烛,我推推“胆小鬼”,说:“蜡烛点燃了,不用害怕了。”“胆小鬼”这才抬起来,一看,果真如此,他抬起头,松开我的手。这时,教室里安静了,老师开始让我们背古诗,一切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瞧,平凡的事、平凡的生活,抓住一个小片段,学生也能让笔下的文字泛出一些漂亮的浪花来。
3、化整为零,各个击破。(1)小小练笔 乐趣无穷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部分中明确提出:“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这一指导思想,对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同样,这一指导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作文起步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年级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但是刚从高年级下来教三年级时,往往会不习惯学生的作文,怎么那么短,那么简单。不要忘了,那还是些八九岁的孩子,他们才开始学写作文。从说到写,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需要一个过程,对他们过高的要求势必会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产生惧怕作文的心理。在课文教学中,我会经常考虑课文的空白点或者有争论的部分,要求学生写下饶有趣味的练笔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积累学生的语言。如在学习第五册课文《给予树》过程中,讲到金吉亚给援助中心陌生的小女孩买布娃娃。金吉亚在卡片上会怎样给小女孩留言呢?我让学生拿出作业本写一封短信,表达金吉亚的心愿: 同学们在卡片上写道:
亲爱的伙伴,你好!这个圣诞节我非常幸福,我将得到哥哥姐姐给我的礼物和最好的祝福。我来到这里,看到了你的心愿。我拿妈妈给我的二十美元钱给你买了一个漂亮的布娃娃。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我希望它能陪伴在你身边,消除你的寂寞,给你带去快乐!这个圣诞节和你同在,圣诞老人和你同在,我的祝福和你同在!
你陌生的朋友 金吉亚
12月23日
课文学完了,小女孩拿到了金吉亚的布娃娃,又会怎样感谢金吉亚呢?如果小女孩有幸得到一部手机,她会给金吉亚发一封短信表示感谢,手机短信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经验,发挥想象,代替小女孩给金吉亚写短信。
在这里,我教给了学生发短信的几个要点:一是文字简略,二是表达感情。这个小练笔,不仅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情感,也使学生掌握了一个与人沟通的方法。
(2)零存整取 盘活段落 作文应该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但是,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许多困难,比较多的两种:语句啰嗦,写的不具体生动。如何克服这两种毛病?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说:他的办法就是把短的变成长的。他的一节作文课《找手机》十分有趣,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们看看他是这么做的:
第一步:出示“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情”这个提示语。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爷爷可能会做或者曾经做过什么糊涂事情。
第二步:出示六句话,让学生读后排列顺序:
()于是,奶奶、爸爸、妈妈都忙开了。大家翻箱倒柜,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爷爷刚要出门,发现手机找不到了,这下可急坏了。
()原来爷爷吃饭,把剩余的菜放进冰箱里的时候,连同手机一块儿放进去了。
()我问爷爷,手机是开着还是关着,爷爷告诉我“开着”。于是,我心里有谱了。
()我连忙拨通了爷爷的手机,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寻找,终于在冰箱里找到了手机。
()爷爷年岁大了,他常常会干出一些糊涂事情。
第三步:按照编辑部的温馨提示展开故事,将故事写生动具体。编辑部的提示是这样的:
1、爷爷真糊涂,是怎么糊涂的,举例说明,比如拿着眼镜找眼镜。
2、找不到手机,爷爷很着急,他着急的时候是什么样神态、动作,他说了什么。
3、大家是指谁,怎样帮他找手机,分别找了哪些地方?
4、我问爷爷时爷爷是什么态度?我做了什么?爷爷的表情动作怎样?大家找到了手机,怎么评论爷爷的。
第三步:全班分组,每组负责扩写一句话,按照提示写具体。第四步:汇报,指导。集体修改。
第五步:将同学们扩写的段落整合为一篇作文。
贾志敏老师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最后再将零集合为一个整体。我曾经模仿他的做法上过几次类似的作文,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三、三年级作文教学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内容与技巧的关系。内容是建造一座大厦的砖石水泥钢筋,技巧是它的图纸。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教写作技巧吗?这一直是一个争议的热点问题。我自己的看法是:写作知识和技巧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对于写作技巧,指导课当讲则讲,但要讲得巧妙,要结合例文适当讲授。、写作与创作的问题。写是对全体学生的要求,但是偶尔让学生创作一些小诗歌、小品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才能,生长他们的灵性。
3、个体和全体的关系。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个别优秀的学生,能写出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详略得当的文章;中等学生,文章会写得勉强合格;程度差的学生,可能只会写出一段话来,或者仅仅开个头;有的甚至是抓耳挠腮。面对这些情况,作文课上,老师面向全体授课时,如何照顾全体同学呢?我的观点是根据课标要求,我们培养的是合格学生,不是把他们都培养成为小作家、小诗人因此应该允许学生的个体差异存在,但要尽量缩小差距,达到课标的基本要求。
第三篇:中年级音乐教学总结
中年级音乐教学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又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成绩,也有一定的不足。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以便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弥补不足,精益求精。
这学期学校安排我上中年级音乐课,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我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了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启迪了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一、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为教学的新理念。
课改实验教学工作展开以来,新的理念使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进行了反思和重新审视。在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一板一眼的教学模式以不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积极学习和贯彻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改变教学观念,以音乐的五大“基本理念”作为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通过各种手段使学生懂得“爱学”与“如何学?”培养学生热爱音乐及高尚的情操。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音乐欣赏课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我运用范唱方式于音乐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艺术形象思维,使他们做到了有感情地歌唱,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完成了思想教育。
以新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课程改革攻坚战中的重要战役。更新观念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体现在“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缺一不可的落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张以新的教学理念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在管理中,我们尊重并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为了让大家群策群力,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活学”,“学实、学活”。
在唱歌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词,另一方面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懂得音准的和节奏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在教唱一首新歌时,为了使学生能达到学会全歌,利用示范教学法,都是先将全歌唱一遍,作为一次示范,然后教唱歌谱,最后讲解歌词大意,教唱歌词,这样利于音乐程度的提高,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后自学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不足之处是侧重了情感、兴趣的培养,稍微忽略了对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毕竟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特别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比较多一点:
1、为了赶进度,有时有点急。
有时,课堂设计的内容相当的多,由于急于要把知识教授完,我不得不放弃学生自由回答的时间,而把课堂的主动权牢牢的抓在手里。
2、学生活动时,容易太死板
我总想在每一课中给学生一点激情,一点肢体运动的时间,但总是事与愿违。因为学生太激动,课堂变得闹哄哄的。这时的我总爱发火,或示意学生安静,良好的激情被磨灭了,这也是我不愿看到的结果。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课堂控制是一门艺术,人是活的,而机器是死的,我们教学的难度也就在此,虽然把课堂的主动权给了学生,但老师的角色也就在此发挥他应有的作用。
三、改进措施
1.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2.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
4.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自费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
四、其他:
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自费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要是条件允许的话,还让学生适当地接触一下电脑音乐。此外,我还很注意自身的学习。如:参加市里的音乐教研活动;练习专业技能;阅读一些音乐、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报刊、杂志;上英特网里上的教育工作站与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交流。但做得非常不足的是出去听课太少,出去直接学习的机会不多。
综上所述,这学期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有不足之处,希望以后自己能多多学习,努力充实自己,做一个对学生负责,更对自己负责的好老师。
第四篇:中年级识字教学
浅谈小学中年级识字教学
陈森
近几年我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发现:中年级是小学生错别字形成的高峰期,屡禁不止,和同事们交流,他们也颇有同感,不少家长也反应孩子错别字较一、二年级增多。由此可见,新教材的使用,虽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但也带来了一 些问题,一些学生对有些字不明其义,把字音相同、字形相近的容易混淆,即使 我在上课时对易错的字一再强调,但一旦真正运用了,他们却 “盛在碗里就是菜” 错误百出,如“因该”、“西阳”、“令天”等等。这些现象固然有学生的习惯 问题,但我们中年级的语文老师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熟悉课标要求,正确认识识字教学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 1~2 年级的教学重点。因此我们的教师就认为:学生进入中年级,语文教学应该以阅读教学为重点,课堂上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读书、感悟、拓展;识字、写字(特别是写字)教 学退到了课堂非常不起眼的角落——通常不会多于十分钟,有的甚至连一分钟也 不给,这样就造成学生识记能力与课堂训练严重脱节的现象。试想:没有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哪有学生的良好表现呢?三年级学生大量错 别字的出现不是他们能力失常,而是教师没有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没 有掌握好学生的知识成长规律,结果“欲速则不达”!
《课标》中第二学段(3~4 年级)识字、写字目标指出: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 2500 个,其中 2000 个左右会写。
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 字帖。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我们可以看出:中年级识字的要求比低年级更高,课内识字主要集中在精读 课文内,每课要求识记的生字多,字形结构也相对较复杂;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 字、词的意义,并学会积累好词佳句,加以运用。汉语变化多端,一个词汇,在 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其意义就不一样。因此,中年级的识字、写字 任务非常重,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虽不像一、二年级那样作为教学的重点,但也不容忽视,我们绝不能认为中年 段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就蜻蜓点水式地处理识字、写字。
二、纠正错误认识,重新定位识字教学 在刚接触三年级教学时,对于中年段的识字教学也曾困惑过:《课标》强调 识字是 1~2 年级的教学重点,到了中年段如何定位?中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教师在课堂上有没有必要在识字上花费过多时间,是否可以完全以学生自学为主?在识字教学中强调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对要求认识的字是 否要引导学生逐字进行字形分析,达到每个部件、笔画的精确记忆?进入计算机 时代了,写字在低年段已经进行了指导,中年段还要继续指导吗? 后来仔细研读了《课标解读》,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学阶段,中年级起 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低年级是以识字教学为重点,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逐步向加 强阅读感悟转移。”这句话提醒我得注意“逐步转移”。现在的三年级学生 刚从二年级升上来,在认知能力、语文水平等方面跟二年级没有明显提高,他们 也是在“逐步”提高。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年龄特点与个性差异,认为一、二 年级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只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以学生自学中年 段教材中的会认 700~900 个生字,会写 1000 个生字,对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是 完成不了的,尤其三年级学生更难以完成。若我们还像低年级那样,虽提高了识 字的质量,但花费的时间多,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降低了识字量,影响了学生的 尽早阅读,违背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做好识字过渡,多方位引导识字教学 怎样才能既做好低、中年级的识字过渡,又能保证课堂上的阅读时间?我认 为中高年级的学生仍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识字任务,同时在识字过程中积淀 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1、引导学生独立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重 点培养预习的能力。如低年级的识字预习,是学生“读、画、说”等口头或动手 作业占多数;到了中年级段,识字预习就可以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动脑思考。写出生字的音序、音节、部首、找出课文中的词再扩两个词,这是全班同学都必 须做到的,而字的解释以及课文中词的解释只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做。这可以促使学生自主的有意识有目标的去分析字形,既记住了字词,又可让 学生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对字的音、形、义有一个全面的把握,这种自主学习所取得的效果是单靠四十分钟来学习所远远不能及的。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识字的目的不外乎“读”和“写”两方面,而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识字,进而在阅读实践中巩固识字应成为中高年级词语教学的主要方法。讲解 “舒服”一词时,我没有简单地解释词语的意思,而是让学生反复地读。开始,学生并没有找到“舒服”的感觉,后来在我的巧妙引导下联想到了金色的 沙滩、轻柔的海风,感觉有了,再放到句子中反复读,在朗读中建立起抽象的文 字符号与具体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种词语教学的方法既有利于积淀语感,又容 易进入课文情境。
3、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一般来说,生字在课文中是分散的,如果把生字抽取出来逐一学习,不仅学 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费时低效。把零散的生字整合在一段话中,学生的识字 便成了扫除阅读障碍的过程;而且有了语境的支撑,学生的识字过程成了有意义 的识记,更容易在相应的语境中复苏。再利用它们在文中的意义联系,可以牵一带二,相互增益。
总之,识字教学不宜零打碎敲,应注重整合,编写词串也好,编写语段也好,目的是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语境。在语境中指导学生识字应成为中高年级识字教学 的一条重要原则。
4、引导学生在积累中识字 学生的识字量大了,必然会尽早阅读、独立阅读,而阅读量的扩大又促进识 字量的增加,识字与积累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中年级可以开展“词海拾贝、成语集锦、格言警句、对联歇后语”等多个积累项目,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情况 实际选择项目,制定积累方案,每周由学生进行汇报。这些语言文化的积淀,必 将对学生素质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积累诵读中遇到的生字,不要操之过急,刚开始就要求“四会”即会读、会理解字义、会写、会用,这样 不仅难度大,而且影响识字量的积累,也会影响学生阅读量。因此,学生遇到的 生字,只需“两会”,即会读、会基本理解,这样既可以提高识字兴趣、拓展知 识面,还可以减少生字回生率。著名的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指出:“无论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 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自拼字音、自解字义、自行书写能力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中年级的识字教学也同样精彩。
第五篇: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之我见
小学中年级作文教学之我见
平和县霞寨中心小学 周胜雄
中年级作文着重是训练写片断,是向高年级练习写成篇的作文的过渡阶段。打好这个基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由于中年级作文是从低年级写话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这种由句到段的转化中,由于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还很低,作文还很幼稚、粗糙,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审题、选材、遣词造句、构段谋篇等多方面的问题。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有的学困生只能写五十个字左右,大部分学生作文内容贫乏,结构混乱。作文教学又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总结的过程,传统的写作模式过于约束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作文过程中往往缺乏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与生活脱节。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就是指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怎样才能提高中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使学生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下生花呢?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总结出如下几点心得:
一、降低要求,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训练的起步阶段。万事开头难,从口头言语到书面言语,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大的飞跃。此阶段作文训练重点应在词和句的训练基础上,进行连句成段的片断练习。而有的老师不顾学生的客观实际,人为地拔高要求,不仅要做到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有中心、有条理,还要讲究结构的安排,首尾的呼应等等,这样就会使学生害怕作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中年级习作的目标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这一目标,从“兴趣、内容、成就”三个方面阐明了中年级作文的教学方向。因此,我们对中年学生的的习作要求不能过高,只要学生把字、词写正确,把自己真实的情感表达清楚,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就是好作文,教师就要加以肯定,就不吝啬高分。不要用优美的辞藻来限制学生的作文,更不要横加指责,要
使学生敢写、乐写,而不是怕写、厌写。不求高而全,只求小而实。字要规规矩地写,文章要认认真真地作,标点符号要仔仔细细地加。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写文章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事,写文章就是说话,要说诚实,自己的话,怎样想,就怎样说,必须把它看成一件寻常的事,用笔,是小学生都会的,说话也没人当作困难的事,只要会说话,加上会识字写字,就能够写文章了。教学中不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神秘感和害怕情绪,要降低写作内容、结构上的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要淡化作文概念,采取简易浅入的教学方法,不必过多地生硬地向学生讲述文章知识和写作的技巧,要将作文态度的严肃性和表达艺术的严肃性暂时“隐藏”起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适用一些简单有趣的方式方法,把他们领入作文大门。例如:我在上三年级的一次习作,要求学生记一次劳动。有一位学生写打扫卫生区,这样写道:我双手紧握住扫帚把,弯下腰,用力地扫着,不一会儿,树叶和纸屑都被我们扫起来装进桶里了。我们又做了分工:宁宁和刚刚收拾工具,我负责把桶里的垃圾提到垃圾坑倒掉。我提起桶,飞快地朝垃圾坑跑去,可是桶里的一张纸飞了起来,掉进操场旁边的水沟里。不捡吧,负责扫水沟的班级会被扣分;捡吧,我现在手上又没有工具,难道能用手去捡吗?水沟的水是从校外的村子里流下来的,挺脏的。我犹豫了一会儿,从桶里挑了两片大树叶,把纸屑挑了起来。我心里可高兴啦!把纸屑捡了起来,又没有弄脏手。我在班级里表扬了这位学生的习作,不仅动词用得准确,而且写出了当时心里的真实想法,非常好,这篇习作我给了他很高的分数。从那以后,这位学生在习作中,总会把一系列的动作写具体,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习作进步很大。降低了习作要求,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的表达欲望,使他愿写,想写,消除了害怕作文的心理。
二、勤写日记,写出真实感受
孩子是最真实的,可许多学生的作文却缺乏真实感。“真实”是作文的生命。学生的作文必须如实地“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大纲》指出:文学作品允许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学生的作文却必须是客观真实的反映。如四年级教材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讲到,叶老先生对修改肖复兴的《一幅画像》的评语是:“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 2
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简短的评语就树立了肖复兴写作的信心,这与他后来走上写作生涯有很大的关系。作文来源于生活,优美的语言往往是建立在真情实感的表达上,没有真情实感的优美的语言,使得作文就像是一个人化了浓妆,怎么也掩饰不了那些不美的痕迹。
有的是所写的东西不是学生所见所闻,亲身经历的,但还是硬着头皮捏造起来了。难免内容贫乏,学生即使凭着自己仅有的一些生活经验、知识水平去杜撰、编造,也只能是空泛的叙述或简单的描摹。如让孩子回顾以前的生活,只能是记流水账,或 “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怎么也写不出具体内容。正如一个不在现场的人或物,一件已经发生过的事,它们所留存在学生头脑中的只有印象,学生只有靠自己的记忆再现这些东西,时间越长,也就越模糊、抽象。如果这个物体的形状构造再复杂些,这个人的性格再多面性,这件事情头绪再繁多些,就更为难他们了。写生活中的一件事,不一定非得惊天动地,往往那些小事才是我们要抓的素材。鼓励学生练习写日记、周记、写身边事。学生,可以自制一个小本子,每天把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小事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长期的积累必会为他们的作文提供大量的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无需一番苦思暝想地去搜索那些人和事了,写作文就不会无话可说,或者写不具体。
三、培养阅读兴趣,写好阅读笔记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好的范文对学生会产生吸引力。充分利用范文的感染作用和诱导作用,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有很大帮助。语文教材的课文是祖国语言文字的典范,在讲读时要注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把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摘录在自己准备的摘抄本上,把优美的段落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这样学生从课本中收集了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在大脑里储存下来,长期下去就为习作奠定了基础。
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既要充分利用教材,又要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作文和阅读的熟练技巧„„”要让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掌握写作技巧,要先让学生凭借教材,掌握教材中这个例子的特点。学完课文后,引导归纳写作方法、学习写作技巧,最后指导学生进行读写对应训练。阅读兴趣的培养,3
不能只局限于课本内容的阅读,这样就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语文教育家说他的成功,课内知识占30%,课外阅读70%。广泛阅读,可使学生开阔视野,积累知识,发展思维,提高鉴赏能力。知识的海洋是浩瀚无边的。为了给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我就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箱、班级剪报等阵地的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阅读材料。同时指导学生写好“阅读笔记”,深化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在阅读中遇到优美的词句、好的片断、文章就摘抄下来,针对问题写自己的认识、感受;根据阅读内容续编故事、改写故事„„,这样,这样就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使写作素材丰富灵活起来,解决了学生没啥写和不会写的难题,大大提高了作文水平。
四、培养观察能力,注重个性化语言表达
习作中,提倡自作、张扬个性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点。应告诫学生可以模仿,但坚决不能抄袭,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人云亦云,千人一面。要充分肯定和展示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他们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倾听,用皮肤感触,用心灵抚摸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学会“生命体验”,培养其张扬的个性,在写作中要鼓励学生用个性化语言表达。
总之,要提高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就要适当降低要求,激发学生习作的欲望;鼓励学生勤写日记,写出真实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观察能力,提倡用个性化语言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