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浪之歌》王君
不期而至的精彩 ――《浪之歌》教学案例
重庆外国语学校 王君
《浪之歌》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组歌》中的第一篇,作者纪伯伦。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语言并不艰深。加之作者是以热烈的爱情作喻,对中学生来说比较敏感。所以,我最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原则是:朗读为主,略谈感受,稍作点拨,点到为止。准备把教学重心放在第二篇《雨之歌》上。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一个孩子的发言引起,教学方向急转,反而催生了一堂很有特色的散文欣赏课。实录下来,作一典型案例,供老师们把玩。
教学的第一环节我要学生自己高声朗读,并要求大家选择至少五处地方作批注,准备进行交流。教学契机正是在交流的时候出现的。
生:老师,我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总觉得不太舒服。你看“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这首散文诗的语言整体给人的感觉都是非常雅致的,但最后这“工作”一词很口语化,和全文的风格不谐调。
生:我也有同感。结尾在一篇文章中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经常说“卒章显志”,我认为结尾不仅是作者的情感抒发的高潮,也应该是作者写作风格得以突出展现的时候。我也和伍勇俊同学感受一样,“工作”的意思表述是清楚的,但这个词很一般,力量不够。
师:有道理,这是语体风格不统一的问题,可能是翻译的原因造成的。那大家改一改。生:可以改成“事业”,你看,“这就是我的事业”,更庄重了,更神圣了。生:如果要表达神圣的化,我认为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使命”。生:还可以改成“这就是我的理想”。
师:那咱把大家改后的句子再朗读一遍,体会一下。(生动情朗读,改后结尾的表达效果果然增强了)【教学回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伍勇俊同学的发言,提醒我作为“翻译文学”,《浪之歌》还应该有另一个层次的阅读价值。我马上调整了我的教学思路】
师:伍勇俊同学的发现很可贵。老师没有去查阅过《浪之歌》是什么时候翻译成中文的,但是,同学们应该知道,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本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翻译者自身的文学水准思想水准以及时代的背景都可能影响到翻译的质量。所以译文中出现不太完美的地方是很正常的。说不定《浪之歌》中就还有一些地方表达不是最好的,刚才朗读的时候同学们有发现吗?现在咱们就来议一议如何?(学生精神大振,跃跃欲试)
【教学回顾:在学生的启示下,迅速改变教学方向,及时挖掘教材潜力,课堂教学就会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境界。】 生:有的,我刚才朗读的时候就觉得很别扭。比如第二句“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空气”是无所不在的,怎么把“使我们相离相分”的责任让它承担呢?这不合逻辑。师:有意思,改改。
生:可以改为“时间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浪和海岸只有涨潮的时候才能相拥,退潮的时候就必须分别,这难道不是“时间”让他们相离相分吗?
生:还不如改为“时空使我们相离相分”,既有时间的限制,又有空间上的阻隔,这样更准确。生:对,这样的爱情更无奈,更让人同情。
生:紧接着的下边一句也让人特别不舒服。“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津液”这词不对劲。
生:对,我查了字典,“津液”是指人体的体液,有时也特指“唾液”,唾液怎么冷却海岸的炽热啊?太少了吧? 生:还脏。(众笑)
生:还让人产生不文明的联想。
师:确实有道理,这个翻译不太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生:改成“汗水”。
生:不好,“汗水”是热的,怎么冷却?而且“汗水”同样不太干净。生:改成“泪水”,既美还有感情。生:“热泪”?不是还是热的吗? 生:“热泪”的热不是指泪水的温度,而是指情感的温度。(众笑)
师:漂亮!写这种散文关键就是要抓住所选之物的自然性特点,这样才能让人感觉浑然天成,不造作。来,读一读,体会一下。(生朗读: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生:我觉得“别那么过分炽热”也应该修改一下,这个句子表达不出浪对岸的心疼,反而有教训斥责的感觉。
生:还有这个句子有点短,读起来意犹未尽。师:尝试加点东西?
生:这样好不好?“我要用自己的热泪让他的心冷却一些,让他别因为过分炽热而伤害了自己”。生:“伤害”可以改为“灼伤”,更形象。师:看来同学们都很懂得心疼自己所爱的人啊!(众大笑)再读读。(生动情朗读这一句)
生:第二自然段也有不完美的地方。分号前边是“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而分号后边是“于是他将我亲吻”,前边用了修饰短语“紧紧地”,很有表现力,而后边只用一个“亲吻”,表现力就不强。生:那好办,也加点东西,改成“于是他深情地将我亲吻”。
师:“深情”这词很笼统,没有具体情景,表现不出特定的时间背景下岸对浪的情感。【教学回顾:现在孩子的写作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具体,只习惯用评价性的词语,没有细节描写。所以我希望通过比较让他们对这点能领悟更多。】 生:改成“依依不舍地将我亲吻”比“深情”好。这句写的是退潮时候的情景,浪和岸肯定是难舍难分的,他们应该是在吻别吧。
师:真聪明,知道联系前后文往深处品味这就是进步了。
生:第四自然段的“我围绕她们跳过舞”这句我觉得也不太漂亮。这段文字中除了第一句是这样用外,用分号隔开的后面的几个句子的结尾都用四字短语,你看“长吁短叹、衷情吐露、同席对饮、纹丝不动、嘻嘻哈哈、面无笑容、死里逃生„„”四字短语的应用让散文文字很雅致也很整齐,只有第一句翻译的是“我围绕他们跳过舞”,显得很单薄的。师:你读书真是很仔细!
生:改成“翩翩起舞”就整齐了。
师:不仅知道从意思上去考虑,还懂得从句式篇章上去考虑,咱们班的同学真是进步了。【教学回顾:评价很重要:既要热情洋溢,又要实事求是,还要具有“点化”功能。】 生:老师,倒数第二段的最后三句感觉很混乱,读不懂,是不是也是因为翻译的原因啊?
师:这句话是很费解,一直没有同学提出来,我还以为大家都读懂了呢!来,咱们先朗读几遍再说。(生反复朗诵: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师:先不管表达,说说你的理解,猜猜看,揣摩着说,不要怕说不明白。生:好像是表达浪对岸的一种无怨无悔的爱。师:爱到了一种什么程度? 生:形容憔悴的程度。师:那海浪后悔吗? 生:不悔。
师:就如我们学过的一首诗――衣带„„ 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笑)师:这句话中最费解的是哪个词语?
生:“清醒”!为什么说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师:问得好。先弄清楚海浪清醒什么?
生:清醒他和海岸不可能时时刻刻地在一起,他们只能够聚少离多,不能长相厮守。生:清醒他的爱情不可能朝朝暮暮,永远都在等在盼,是一份苦恋。
师:这种爱情有点像现在正热播的一部获得大奖的电影,徐静蕾导演并主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生:我看过,是那种执着而热烈,绝望而永恒的爱。(生大悟,感慨)
师:那咱们说说为何海浪认为这就是爱的“真谛”呢?海浪的爱情观是什么? 生:他认为爱就要爱得毫无保留,纯纯粹粹地去爱,对爱的结果不要求任何回报。生:只有明知痛苦而依旧热烈地去爱,这样的爱才是伟大的。生:没有私心,无怨无求才是爱的真谛。师:这样理解比较到位了。那再看看原文,再朗读一遍,为什么这个句子让我们觉得很拗口,甚至给理解造成了难度呢?
生:主要是关联词的应用没有形成搭配,不符合中国人的语言习惯。生:标点上好像也有点问题。师:那咱们重新组合一下。
生:可以把“纵使”改成“因为”。师:来,读一读。
(生动情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生:这样改不错,句子中就包含了两重因果关系,思路很清晰。
生:我还是不懂,两个句子之间的内在关系何在?为什么说有两重因果关系呢? 师:谁帮忙?在原句中再加点词语,把因果关系表达得清楚一点儿。
生: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我清醒地爱着,所以幸福和痛苦都让我憔悴。师:不错,理解得比较准确。
生:也可以这样理解: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憔悴是因为我满腹爱情。纵使我形容憔悴,但是我依旧决定爱到地老天荒。因为我深深地知道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我宁愿承受这份清醒的苦痛。
生:哦,原来是这样。不过如果作者真这样写语言就太罗嗦,诗味儿就没有了。看来散文还是要凝练一点好,给人回味的余地多一点好。师:还可以给原文动动小手术吗?
生: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把“憔悴”之后的句号改成破折号,也可以表达因果的意思,前后文的联系更紧密,还有一点递进的意味,又很简练。
师:好,有创意,咱们来再读一读,就当作“憔悴”之后的是省略号,停顿的时候短一点。(生动情反复朗读: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教学回顾:在每个语言点的处理上我争取遵循下面几个原则:由意义反省表达,再由表达回照意义,在对比中揣摩,在揣摩中深入,在朗读中完善。】
生:老师,海浪对海岸的爱情真叫人感动。我想起您常说作家写物写景往往是有寓意的,这篇散文是不是仅仅用来写爱情啊? 师(笑):你可真敏感。除了爱情,你觉得还可以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生:刚才伍勇俊的提问提醒我,我觉得还可以表达对自己事业的追求。把孜孜追求的事业想象成海岸。师:很有意思。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海岸”,你们的“海岸”是什么啊?
【教学回顾:又是旁逸斜出的一笔!我灵机一动抓住了“海岸”一词来作点文章,拓展也未必要在课堂的结尾啊!】
生:如果是我,我的“海岸”就是我那难以克服的数学。生:我的海岸就是我热爱的美术。
生:我的海岸就是我一生的理想: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众笑)生:我的海岸也是我的理想:我希望能有一家能战胜微软帝国的软件公司。师(笑):不管你的海岸是什么,孩子们,请记住浪的宣言:爱的真谛就是清醒。你要用百倍的努力实践自己的爱情,只要当把对海岸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终生的事业”之后,你才会享受到追求的幸福。(生若有所思)
不过,咱们还是更应该关注一下纪伯伦的海岸到底是什么? 请先朗读咱们中国的一首著名诗歌: 炉中煤
作者: 郭沫若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生共同朗诵)
生:老师,这首诗歌好像以前自读课本上有,是著名诗人郭沫若写给祖国的,表达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师:读过就好。纪伯伦的散文诗和这首诗歌应用的手法完全相同。生(大悟):哦,原来纪伯伦是把亲爱的祖国比喻成了海岸,他无怨无悔地爱着的是自己的祖国啊!师:是的,同学们,黎巴嫩文坛骄子纪伯伦在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之旅中饱经了颠沛流离。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为贫穷困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对国土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字深情。相反,他爱之深,思之也更切,他除了将旅居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外,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浪之歌》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地表达了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和火热的衷肠。
孩子们,让我们用动情的朗诵把这份赤字之情读出来好吗?(生动情朗诵,下课铃声响起。)【教后感悟】
比较喜欢这堂课,是因为感觉这堂课比起以前自己的许多课,有了一点重要的超越,那就是:比较灵活地利用了动态的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活动是非预设的、动态变化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上会出现的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而这些变化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动态的教学资源往往会成为教学的新的生长点,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由一个学生的发言而受到启示,我没有机械地按原先预定的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段时间我思考得比较多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循循善诱”的弊端。“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在这堂课上,受一个孩子发言的启示,我迅速调整的不仅仅是教学策略,改变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向的问题,这其中展示的更是一种教学观念:教学的起点不应该由老师来划,而是应该让孩子们自己来划!
让孩子和文本的对话先于教师与孩子的对话,当孩子在展示与文本的初步对话成果之时,教师要善于体会和把握孩子与文本的对话程度,并以此为根据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确定自己的教学方法。惟有如此,语文的学习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学习。
就《浪之歌》而言,它既是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一篇散文名篇,同时也是一篇普通的散文。就纪伯伦而言,他既是黎巴嫩文坛骄子,同时也是一位普通的作者。真正的对话是平等的。教师珍视学生对文本的第一感受,以此引导学生和文本(其实也就是和作者)进行了更为深层次的对话。这是对教学资源(就这篇文章就是指《浪之歌》这篇散文)的深度开发,也是对学生智慧的一种深度开发。有了这种开发,课堂才表现出了让人惊喜的生机和活力。华东师大的彭玉华老师说: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课堂理念,即课堂是动态生成的、充满变化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富有个性的情景化场所。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变化随时注意调整课堂的节奏、内容、进程,利用衍生的课堂资源动态地处理课堂,真正地改变见书不见人、人围书本转的局面,使课堂真正的成为“人”的课堂。此言甚为恳切!
这堂课还让我想起了一些名言:
――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
――应鼓励学生成为充满热情的、独立的、反思的读者。
――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呢?它的内涵有很多,比如:理性、自由、民主、公正、宽容等等,但是,其精髓恰恰是怀疑和批判(独立思考和探索),对权威和专家怀疑和批判,除了需要学术上的敏感外,尤其需要的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良知、勇气、正义和道德感。
――创新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安全的课堂、问题的课堂、情感的课堂
这堂课虽然还有很多缺点,但是,单就这方面来说,却让我沉甸甸的收获的幸福感。
第二篇:《浪之歌》赏析
炽热的恋情拟人的杰作
──《浪之歌》赏析
徐志超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也是纪伯伦著名散文诗篇之一。
读完《浪之歌》,透过浪花、海岸这些形象,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想起他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熟悉诗人的人都知道,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他少年时代,为了生存,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立志报国的诗人,又被“莫须有”地遭到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连立足之地也没有,不得不长期旅居异国,身老他乡。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面对她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异常感激的,他亲吻她,还容忍了她的“任性”。但与海岸连在一起的“山崖”,却不同情她,理解她,不管她如何向他献媚,微笑,倾吐心声,始终装聋作哑,置之不理。他这种态度,使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睡神怀抱中沉沉酣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然而,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出无限的忠诚。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
海浪除具有人的特点、能借以很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之外,还具有浪的特点。如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的情感的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的举动等等。都符合海浪的特性。由此也说明,这一拟人形象是塑造得很成功的,显示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
(选自《中外散文诗名篇大观》,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第三篇:《浪之歌》说课稿
《浪之歌》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但诗歌的语言有时难以理解,对这首诗,你还有什么疑惑呢?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第四篇:浪之歌教案
浪之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浪之歌》的作者和背景知识;
2、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3、分析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意义;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2、运用文学鉴赏理论进行解读。
四、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谈论海洋的神秘和浩瀚性质,引发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
2、讲授法:讲授小说的作者和背景知识,概述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
3、讨论法: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进行小组讨论;
4、解读法:运用文学鉴赏理论对小说进行解读;
5、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浪之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五、教学内容:
1、导入
通过展示有关海洋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海洋的兴趣,并与海洋、自由、探索等概念相联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海洋对于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何?
2、导入
谈论并引发学生对小说《浪之歌》的背景知识和作者背景的思考:
《浪之歌》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塞尔维尔(Joseph Sérivil)创作的小说,被誉为“海洋之诗”,曾荣获法国文学奖。“塞尔维尔”是该作品的笔名,实际作者是法国作家阿尔贝·弗朗索瓦·岩斯(Albert Franois Gaspard Grisar)。
3、讲授
讲述《浪之歌》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对小说进行整体了解。
4、讨论
提出以下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和进行小组讨论: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有何特点?
(2)小说中的情节发展如何?是否符合逻辑?
(3)小说中的语言和艺术手法如何体现了海洋的特质?
5、解读
运用文学鉴赏理论对《浪之歌》进行解读,揭示小说的主题和意义。
6、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浪之歌》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探讨小说所反映的主题和意义。
六、教学评价:
1、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2、布置小组或个人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浪之歌》的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小说主题的论文,以检验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七、教学拓展:
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塞尔维尔的其他作品,扩大对海洋文学的了解和阅读范围。
浪之歌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浪之歌》的作者和背景。
2、能理解小说主要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3、能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
二、教学重点
1、小说主题和内涵的解读。
2、小说中人物的感受和生活经历。
三、教学难点
1、对小说内涵的准确理解。
2、理解小说主人公在逆境中的生活经历。
四、教学方法
1、课前资料阅读。
2、授课讲解。
3、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
五、学习方式
1、课堂听讲。
2、讨论和合作。
3、个人思考和总结。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阅读有关《浪之歌》的资料和小说原文,准备课堂讨论。
2、课堂讲解
首先,让学生了解小说《浪之歌》的作者,介绍韩寒的生平,特别是他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知道其文学风格和主题。
其次,讲授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特别是主人公易云生的生活经历,让学生了解他的逆境生活、内心感受和变化。
最后,讲解小说的主题和内涵,让学生了解小说的深刻意义和生命哲理。
3、学生讨论和小组合作
让学生小组讨论小说中反映的主题和内涵,并列举小说的.长处和短处。让学生互相交流,得出一致结论。
4、个人思考和总结
让学生个人思考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从主人公的逆境和生活中寻找自己的进步之路,并总结小说中的生命哲学和思想。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浪之歌》教案的设计与实施,我认为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效果。通过对小说作者和主人公的生活经历的讲解,让学生对小说有了更深入和生动的认识;通过讨论和合作,培养了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个人总结,让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中更好地吸收了本次授课内容,从而达到了知识和情感的双重收获。
浪之歌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反复诵读,注意读出感情和节奏。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在读中感受诗中浪的形象。
2。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
四、课前准备:查字典解决字词,搜集作者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导语:
许多美好的事物都会让人浮想联翩,现在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海浪的图片,欣赏之后,请你来形容一下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的形象以及你的感受。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象与你的想象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2。检查预习作业。
读准字音。
炽热执拗憔悴馈赠夜阑人静彻夜不寐
关于作者及本文
纪伯伦,黎巴嫩诗人、散文作家、画家,生于黎巴嫩,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和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作品多以“爱”和“美”为主题,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高远的理想。
3。整体感知
(1)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想象课文展现的画面,体会诗的美好情韵。
(2)请大家自由朗读,模仿录音,注意语言流畅,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初步感知诗中浪的形象。
(3)思考:诗人在作品中把浪塑造成了一个什么形象?
运用拟人手法,塑造了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傍晚,她又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潮涨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寂静的夜晚,大地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她辗转反侧,难以安眠。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在这里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也是对更广阔的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
(4)海浪深情地爱着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表达了诗人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有时候诗人还可以借助诗来表达更深刻的内涵,这时我们就要结合诗人当时的写作背景。
熟悉诗人的都知道,诗人长期与故土别离,旅居异国,身老他乡。所以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那么这首诗中也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热爱。
(5)我们对诗歌的情感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了,现在请大家挑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带着感情朗读,并且思考下面的问题:作者笔下的海浪是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具体语句来说明。可以用如下句式来表达:
我选的句子是(文中语句)我从中看到了一个的浪,我的理解是:。
例如:我选的句子是“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我从中看到了一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浪,我的理解是:潮涨时,浪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潮退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倒在情侣的脚下。无论何时,浪始终依恋着自己的情人,和他不离不弃,这体现了浪的忠贞。
(6)诗人有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在他笔下,浪有了生命,有了灵气,他深情地爱着自己的情人,他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让我们带着深情的语气,舒缓的节奏再次朗读课文,感受诗人笔下全新的海浪的形象。
女生读1—4节,男生读5—6节,齐读7节。
4。诗人这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仁爱博大的胸襟不仅体现在这首《浪之歌》中,在《组歌》的其他几首中都有惊人的表现。让我们带着纪伯伦的深情来欣赏课文节选的第二首《雨之歌》。
(1)用深情的语气和舒缓的节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雨的形象。
(2)品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六、作业:
课下阅读《组歌》中其他三首,用旁批形式写下自己的评析,并摘抄诗中的佳句。
浪之歌教案4
【创意说明】
这两首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句式整齐匀称,字里行间充溢着咏叹调式的浪漫与抒情,也渗透出深厚的理性内涵。如此富有诗意的美文,需要精心设计、有序指导学生美读。在美读中尽享语言的独特魅力,激发和谐的情感共鸣,在美读中获得语感的、情感的、美感的熏陶,在美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步骤】
一、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美的散文诗需要美读。通过美读,体味诗的音乐美,品味诗的画面美,感受诗的语言美,体悟诗的情感美,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现在,让我们美美地读《浪之歌》!
二、配乐诵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1、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轻声和读。注意节奏、停顿、重音,尤其是韵脚的处理,标明韵脚,把握节奏。
2、全班配乐齐读,要求抑扬顿挫,体会诗在辞色、声音上的美感,读出诗的音乐美。
三、想像诵读,品味诗的画面美
同学们带着想像诵读,品味浪的生活图景,用我读出了这一幅美丽的画面领起,描述诗中的画面。
四、自由品读,感受诗的语言美
这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语言婉约清丽,极具美感。自由品读,找出你认为美的词句,具体品析,用美,美在________的句式表述。
学生发言交流,教师总结评点,重点突出:
1、用词之美:
文中一组拟人化的动词,如搂抱、亲吻、拥抱、扑倒等,生动贴切地描绘热恋中的浪与海岸相亲相爱、难舍难分的情态;一组成语,如碧海丹霞、长吁短叹、纹丝不动、死里逃生等,言简意丰,让人产生无穷联想;一组叠词,如相亲相近、相离相分、紧紧、嘻嘻哈哈,富有韵律,极具音乐的美感。
2、写句之美:
文中一组由语意对举与反衬组合的精美对称句,如第二、三段,对比鲜明,具有对称的美;第五段的排比句,层次分明地表现星空、美人鱼、礁石和情人组成的画面中浪的守护者形象。还有一些特殊的句子,如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等,或在语意层次上显得丰富而有气势,或形象准确地传情达意,显出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
五、深情演读,体悟诗的情感美
学生饱含深情演读,体悟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的情感。读后思考:
1、作者笔下的浪是怎样的形象?
(用给浪填充修饰语的方式,把握浪的个性及喻义。如热情洋溢的浪、无比忠诚的.浪、温柔善良的浪、守护人世间的浪等)
2、作者借浪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重点品味文章最后两段表达的感情)
六、学生学法实践:运用以上美读法,自主学习《雨之歌》
1、用配乐诵读的方式,读出文章的音乐美。
2、带着想像诵读,用我读出了这幅画面
的句式描述诗中的画面。
3、从用词、写句的角度,品味文章的语言。重点品读叠词、拟人句的妙用。
4、用深情演读的方式,体悟文中的情感。重点理解结尾一段的含义。
七、学法小结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见《教师教学用书》)。
2、课文扩读材料:
《美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
【使用建议】
《组歌》共包括课文与以上三首散文诗。这五首散文诗情思交融,婉约清丽,晶莹剔透,诗中的一组形象既给人审美愉悦,又寓含生活哲理,显示了纪伯伦散文诗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教学,可与课文联读,帮助理解浪、雨形象的情感内涵,体会纪伯伦散文诗个性化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五篇:《浪之歌》教案范文
奈曼二中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课题:《浪之歌》 课型:阅读课 审核人:吴润国
主备人:全守红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班级: 姓名:
一、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之歌》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纪伯伦。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2、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炽热()
祷词()
执拗()
俊俏()
衷情()
馈赠()
憔悴()
真谛()
天穹()
璀璨()
镶嵌()翱翔()
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3、走进作者 黎巴嫩文坛骄子
——纪伯伦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4、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并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5、美读课文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6、回答下列问题(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
(1)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
(2)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3)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
(4)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3)、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海岸若有言,他会对浪说些什么?
(4)、俗话说:“爱屋及乌”,浪爱海岸,也爱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那么,浪是如何对待礁石的呢?
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
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
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 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7、合作探究: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要求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三、美读体验
自选角度,品析课文的美点。(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美在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2)美在意蕴: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 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3)美在表达:《浪之歌》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四、课外延伸模仿创作
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请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200字以上)
五、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
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延伸阅读:《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 让我们拥有一双灵性的眼 让我们拥有一颗灵性的心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