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数学教学的特点
中国数学教学的特点
[摘要]中国数学教学的传统中,积极的作用与消极的影响并存,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共存。中国数学教学的五个特点:注重教学的具体目标;教学中长于由“旧知’’引出“新知”;注重对新知识的深入理解;强调解题,关注方法和技巧;重视及时巩固、课后练习、记忆有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特点
我国的数学教育教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基本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征的数学教育教学的传统。在这些传统中,积极的作用与消极的影响并存,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共存。然而从总体上,国人对自己的数学教学传统褒少贬多,往往一语“传统的中国数学”就将其打人十八层地狱,代之以外国教学如何如何先进之类的种种褒扬。可如今,国外尤其欧美国家由于“中国数学教育悖论”的发现,而出现了仿效中国数学教学模式(必做性质的家庭作业、地区性的统考,甚至有地区性的排名等)的趋势。这种现象引起了我国高师院校部分数学教育研究者的关注,开始了关于中国数学教育教学特点的研究。
面对“自贬和外褒”,我们须以冷静的心理、客观的态度、科学的精神从容应对,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是潜心研究自己的现实,认真办好自己的事情。中国数学教育教学的传统中,其积极的一面在于,对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基础与基本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起到了有效促进的作用;其消极的一面在于,对学生培养个性品质、发展创造力产生了某些阻滞制约的影响。深刻反思、分析和总结中国数学教学的特点,对坚持和弘扬中华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克服和改革我国数学教学的陈俗,对改变我国教学研究基本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的数学教育研究现状(如“题海战术”“熟能生巧”“双基训练”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学教育理论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数学教育教学的特点,是在中国几千年历史文明的传承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自己生长的文化“土壤”和民族“根基”,因而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中国数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作深入的研究、深刻的反思、客观的认识和理性的概括。这样数学教育教学的研究才能在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方面扬长避短,在学习和引进国外教育理念方面有的放矢。
一、中国的数学教学突出知识性的具体目标
(一)大纲、课标对知识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我国对数学教学起指导作用的纲要,过去称为教学大纲,现今借用美国的名词改称课程标准(民国时期也称为“课程标准”)。无论大纲还是课标,都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出了明确要求,并突出具体的目标描述。如:《教学大纲》中不仅明确了总体教学目的,而且分章、节详细罗列了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课程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目标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陈述,横向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数学思考目标、解决问题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纵向的课程目标则是根据上述四个目标提出分学段目标。
(二)教学过程中对目标细化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使大纲、课标提出的目标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各级教研部门用带有具体特征的各种行为动词对目标的具体涵义作了详细的描述,从而使目标要求的实现具有可操作性。例如,用行为动词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灵活运用”四个等级的层次,再就各个层次中每一个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要求,用行为动词作出更加细致的刻画。像“了解”这个层次的目标,就用“叙述、复述、表述、默写、记住、指出、知道、识别、填写、解释、改写”等行为动词来刻画。具体地诸如复述有关数学知识的定义、定理、法则、性质、公式;指出、认识具体数学符号、图形的直接意义;正确默写有关数学公式、法则;记住重要的常用数学符号;在教材内容文字相同的条件下,模仿式地完成作业习题;等等。
再如,通过与每个层次及水平对应的“行为动词”,以及对应的习题来达到对教学目标的落实。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教师一看就懂。教学中的这种落实,是能看得到的落实,在考试中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三)每章、每单元和每节课都有细致的目标
我国在落实教学目标上对双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教学目标细化到每章、每节、每课,教师严格按照这些层次的目标教学,而且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设计切实可行的步骤,一步不落按部就班地进行。这些做法与布卢姆目标教学(认知、能力、情感)在形式上有某种联系,似乎获得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课堂教学中对各个目标的落实,还体现在教学的例题和练习题中,用“模仿性练习题”“干扰模仿性练习题”“选择运用性练习题”“选择组合性练习题”“综合运用性练习题”等体现不同目标层次的数学习题的训练,以确保各个目标要求落到实处。这些细致的目标实质上以知识、技能为主,而教学成效的检测最终仍以考试成绩来评价目标是否达到,虽然也兼顾能力目标,实际是辅而不为。在很大程度上目标的细化还是应试的产物。
(四)忽视育人的大目标
国外的数学教育更看重育人的大目标。例如,美国数学教育目标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其数学素养包括: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和学会数学推理,强调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英国2000年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学生教育上的重要性是:数学为学生理解和改变世界提供了一套独特而有力的工具,数学提供促使学生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发展的机会。荷兰将数学课程目标确定为“获得性目标”,并分为跨学科目标、每个学科的一般性目标和具体课程目标三个目标层次,跨学科目标是总的发展目标。
比较而言,中国的大纲、课标虽然也重视育人的大目标,但仅仅在前言部分作比较简短的描述,而现实的教学实践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对数学教育给予人的思想启迪、精神感悟、人格塑造等人的发展大目标关注甚微,具体目标与人的发展大目标之间的联系基本处于割裂状态;另一方面,我国的数学教学目标主要局限于数学学科知识的内部,范围比较狭窄,而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数学教育教学的目标,则对于与数学有联系的数学学科的外部范畴有更多的关注,范围比较宽泛。
二、中国的数学教学长于由“旧知”引出“新知”
(一)由“旧知”引出“新知”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
我国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新知识是由旧知识引入的,这基本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也与现代认知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思想一致。课堂教学多以复习提问的形式开始,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在学生对与新知识相关的已知内容的“温故”中,让新知识的内容意义逐渐露出端倪,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由“旧知”引出“新知”可能导致两种可能的教学形态。一种形态是:使学生由旧知中产生困惑或新的情境一形成和激发认识新知、发现新知、获取新知的欲望和行动一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这无疑是应该追求的理想的教学形态。另一种形态是:淡化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甚至会由旧知识直接把新知识告诉学生,只要所谓“会用”就行了。这很容易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成为事实上的灌输知识的容器。这当然是应该竭力避免的教学形态。
(二)需要适当加强由“实际问题”引入“新知”的方法
源于欧美的西方数学教学比较注重数学新知与现实生活及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并且力求在教材编写上也体现出来,使得数学的有关内容与多门学科和社会活动建立联系,其中包括科学、艺术、地理、气象、健康、消费和生活常识等。由“实际问题”引入“新知”,本质上也是由已知引出未知,但其中不仅包括已有知识,由于带有实际情景材料的介入,还包括已有的生活经验、实践经验和元认知感悟。这样,新知的引出既来自数学知识内部,又来自数学的外部,大大拓宽了“以旧引新”的意义,从而扩大了新知与已有知识、经验联系的范围,更容易建构起新旧意义的联系。因此,中国的数学教学有必要在由“实际问题”引入“新知”方面适当予以加强。
三、中国的数学教学注重新知识内部的深入理解
(一)新知建立后,还要对新知识进一步辨析和深层次理解
在新知识的意义建立起来以后,往往还要对新知识进行深入的意义辨析,以期达到对新知识的深层次理解。采用的方法:或是对新概念或新命题中关键性语句进行咬文嚼字的分析,特别对关键词的理解更是突出强调;或是利用变式教学(辨析题、变式题)深入认识新知识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新知识的要义或注意点,梳理斯旧知识间的联系,在辨析中加强理解。
例如,对数定义建立以后,往往要进一步挖掘新的认识。
(1)认识对数与指数之间的联系。
(2)认识对数是指数与幂的逆运算。
(3)认识对数定义中关于底数。和真数N取值范围的合理性。
这种深入理解可能导致对立的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是可以促进学生新旧知识的继续同化,加强对新旧知识内在的非人为和实质性的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网络;消极方面是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内部,停留在字面意义的理解,脱离实际,削弱了知识对提高人的认识水平的作用,很容易演化为仅仅为掌握知识而教学,削弱对人的认识能力的培养。
(二)对新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对知识内在意义的联系中获得的认识,在认识水平上很可能低于从数学与现实联系中获得的认识。新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具有与实际情景密切相关的真实性、多变性、广泛性、复杂性等特点,这对提高认识能力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数学教育,更加重视解决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问题的能力,强调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理解。因此西方的数学教材中往往提供富有挑战性的设计题作业,这些作业题是在联系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设计的,在难度上要求不高,强调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四、中国的数学教学重视解题和关注方法、技巧
(一)重视解题是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特点我国的数学教学十分重视解题。解题必须以概念和定理为依据,因而是对概念、定理的再学习。强调解题有利于对解题基本方法的熟练掌握,这有利于夯实基础。我国还非常重视解题思路的探求,注重一题多解,一法多用,这些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是我国的解题教学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所解的题,绝大部分是源于数学内部的常规问题、形式化问题,缺少对方法中所蕴涵的人类认识问题的基本思想规律的渗透和感悟。这种解题容易变成僵化刻板的套路,虽应试效果好,但无益寸: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需要重视源于数学外部非常规题的问题解决
源于欧美的西方数学教育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教材也介绍许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向学生展示数学如何在多种学科中发挥作用。对于问题的设计趋于鼓励学生走向社会,亲自收集信息,甄别筛选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而后归纳总结出结论。在这种非常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的是研究精神和一般科学方法一大观念(bigideas)、大方法(bigmethods),[2]而解常规题则拘泥于具体操作和具体技巧。无疑,在注重小方法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大方法,逐步实现向育人的大目标转变十分有必要。
五、中国的数学教学重视巩固、训练和记忆
(一)及时巩固、强化练习是我国数学教学的重要特点
中国的数学教学每课有练习,每节有习题,每章有复习题;课内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单元有小考,学期有大考。基本理念是:趁热打铁,熟能生巧,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种对基本功训练的重视,从巩固练习的角度看有一定道理,有其必要和正确的一面,但“度”很难把握,很容易走向反面。数学教学的现实已经可以证明对“双基”的强化很容易过度,并且在中国现今的中学数学教学中已经过度,如果不注意发展和创新,就会发生“基础过剩”。
(二)我国数学教学强调记忆有法
我国的数学教学强调记忆有法。常用的记忆方法有:意义记忆、口诀记忆、图表记忆、对比记忆、联想记忆等。这些记忆的方法很多属于意义记忆的范畴,对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是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方法,但是难在适度。过分强调记忆,即使强调意义记忆,也很容易异化为机械记忆,力·法模仿,僵化操作,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练习性、记忆性的学习比较少,鼓励自由探索,个性发展。这比较有利于按照学生个人的兴趣、特长成长,有利于按照个人智力强项自由发展,为学生创造力培养搭建比较合适的平台。缺点是容易导致学生数学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必要的基本技能不能过关,这也会阻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教学特点阶段总结
特点内容课堂检测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把握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教学效果的反馈,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堂检测尤其重要,所谓当堂检测,我的理解就是在课堂上实施目标教学,重视在教学新课后,让学生进行目标检测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把握情况。由于数学固然是一门很有联贯性的学科,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是每节课一个小的知识点,然后由这一个个的知识点联贯起来,构成一个完全的知识体系。这一个个看似分散的知识点又是一环套一环的,假如中间欠缺的多了,就会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把握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牢固的把握好每节课所讲的内容非常重要。我们面对的是整个班级很多个同学,怎样才能知道每个同学把握知识的情况呢?当堂检测就可以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题目。数学课堂教学中引进改错卡这一特点,即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各种错误作为新的信息源,对学生进行再教育。以寻求课堂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巩固应用新知为主要任务,目的是及时针对学生作业中输出的错误信息,集中分析订正,使学生正确把握新知识。并在改错中化知识为能力。特点情势当堂检测的情势可以多样化,根据本节课所讲授的内容,可以是记住几个公式,也能够是做几道计算题或是利用题;可以在书上填几个空,也能够是在作业本上做一次作业;可以是口答,也能够是笔试。只要是紧扣本节课的知识点,能够检测出学生的把握情况就可以够。改错卡练习的情势应结合具体内容而定,练习情势的设计也应围绕这一系列要求安排得有坡度。可 做单项练习,如判定题、找出各题错误处、改错题等练习;也能够综合练习;可以把各类错题印在作业纸上,课上发给学生改,也能够让学生建立改错卡,对自己作业中的错题重新分析订正;还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人轮番当小医生,给别的同学作业中的错题进行诊断、改错等。特点做法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由于理解得不好,假如不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矫正,就会构成错误的定势,以后将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气力才能纠正,有的学生乃至很难弥补首次认知的不足。对那些普遍存在的题目,我们可和时地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讲授订正,而对个别存在题目的同学,由因而当堂检测,老师只要指出,学生就可以很轻易地改正过来,避免了由于时间拖得太久,学生以为自己的理解是对的,构成了思惟定势就麻烦了。对做错的题目,学生在改错卡上认真改错,再让老师检查确认正确即可。实施措施
1、引进改错卡,优化课堂效力。
2、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检测,弄好知识落实。特点成效
1、当堂检测对培优补差也很有帮助。在老师了解学生检测情况的同时,优生会完成得比较快,我们可以在肯定他成绩,让他取得成功喜悦的同时,看他能不能找出多种方法来解决题目,也能够让他再攻克更难一点的题目。同时差生也能够取得更多地关注,发现他的错误,并由此了解他在知识的把握中还存在的题目,面对面的指导学生更轻易理解和把握,并且也能够帮助差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
第三篇:体育教学特点
体育教学特点2009-09-22 14:40:52| 分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字号大 中
小 订阅
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
体育教学是学生的认识活动,具有学生认识活动的一般特征。由于体育这门学科技术性强,体育教学又有它自身的特点,认识和掌握这些特点,才能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和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严密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建设祖国。锻炼身体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掌握锻炼方法,同时,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就体育技术和知识而言,教学内容中,体育技术的比重要大大超过体育的理论知识。
把体育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作比较,其他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各门课程的文化知识为主,学生掌握这些文化知识,将来用于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而体育课是技术教学,主要是用于身体实践。两种课程的比较,就鲜明地体现出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二)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和教学组织的多样化为其特征
文化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去掌握科学知识,体育课教学也要通过思维活动,但学生还要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理性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
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
体育教学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身体、心理都处在发育、成长过程,精力充沛,求知欲旺盛,活泼好动,而且一个几十人的班集体,男女生性格各异,素质水平、活动能力各有差异,还有环境的干扰和场地、设施等制约,这许多因素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体育教学要运用教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去精心组织一节体育课教学,使体育教学过程符合教学规律的要求。
(三)体育教学以对学生品德、心理品质培养的特殊作用,显示其鲜明的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有它自身的特点,体育的竞赛性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当代社会的竞争精神。体育的规则,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律的品质。运动要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自然条件的困难,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体育活动具有群体特征,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当代社会需要年青一代具备的品质,是许多学科所难以做到的,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在跨世纪的人才培养中,体育教学显示了其鲜明的教育功能。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一场新技术革命。这次技术革命,既给各国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也迫使各国面临严峻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穷国和富国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正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与发达国家缩小差距的极好机会。科技的进步,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关键是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在这场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中取得主动。
体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担负了思想素质培养的重要使命。体育教师在从事体育教学的时候,要站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把体育教学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改革联系起来,体育教学才不会迷失方向。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的特点认识越深刻,就越能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功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才培养的光荣使命中。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一对一教学特点
1对1个性化辅导实实在在提高孩子成绩
1、个性化咨询诊断,找出学习难以提升的根源:学大1对1咨询:根据科学的评测方法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提供1对1咨询诊断
2、根据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定制个性化辅导方案:1个孩子1套学习方案,选择最适合孩子的专业教师和特色教材
3、特聘全职一线资深教师,1对1专职辅导:1个老师辅导1个学生,10多位特/高级教师,100多位重点中学骨干教师,随您选择
4、全程跟踪,课后24小时答疑解惑:课后学生的学习情况由学习管理师跟踪督导,一个学生享有一个教师团队
第五篇:初中政治教学特点
哈尔滨天材教育
初中政治课教学应联系时政热点 内容摘要:
初中政治课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师讲解占了大多数时间,学生主要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导致许多学生对本学科不感兴趣,成绩不理想。我觉得作为一个政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到:超越教材,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把时政热点引进课堂。
关键词:政治 教学 联系 时政
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经常有学生问我:“老师,政治学科究竟怎样学啊?我背了很多原理、路线、方针、国策等,可一到考试,我的成绩就是提不高,怎么办呢?”学生问的这个问题的的确确是困扰很多学生的一个难题,也是摆在我们政治教师面前的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而没有把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相结合。因而功夫没少下,可是效果却不明显。作为教师必须重视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困惑,让学生“学的博”。在教学实践中,宜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第一,超越课本。采用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的方法,有时不免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去。如教学“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联系当地实际找出党和国家哪些政策体现了这一原则。学生如果找起有困难,可以分小组讨论,教师也可以提示。最终让学生知道:党和国家进行的西部大开发、免除农业税、义务教育免收杂费等等都体现了共同富裕这一原则。使学生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中理解“共同富裕”这一原则,掌握了更多知识,开拓了眼界。我以为在课堂上经常恰到好处地向学生“灌”一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他们把课本知识与实际相联系是有极大帮助的。
第二,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以各种时政热点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一个广阔的领域中学习政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在授新课前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当然,由于政治课的地位、在中考中所占的分值,不可能每一堂课前都要求学生预习,但尽量要求对一些重要课时进行预习),独立阅读,发现问题,找出自己预习中不清楚、有疑问的问题。教师可以在每堂课后(有晚自习的可以利用晚自习)提出下一节课的预习要求或提纲。
学习任何一个学科,没有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领悟,都是事倍功半的。而纵观政治教学的现状,教一新课,其中1/2到2/3的时间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分析占用了。学生缺乏自己的咀嚼品味。因而很难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更不用说去应用了。第三,课后作业的布置要注意综合性。根据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及中考要求,课后作业的布置不能简单布置几个书面作业,让学生做了,再去背到。课后作业不一定每节课都有,也不一定要当天完成,也不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的布置要根据《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要避免题目简单,题型单一,缺乏创新性,机械重复,浪费时间。作业题要注意启发性,选题要有新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如学习了《资源和环境问题》一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利用节假日去调查当地的环境状况,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比简单的布置几道书面作业让学生做了再背了要好得多,学生在调查、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的过程中,无一不用到教材的知识点,不但有利于知识的识记,而且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应用。
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如此,一对一天材教育 哈尔滨天材教育
本来就枯燥的政治知识加上呆板乏味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政治需识记的内容很多,这让许多学生感到厌烦,而这种消极的情绪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想品德课是我们对中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个课程。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中,必须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
现就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谈谈自已的认识:
一、转变教育观念,当好一名“引导者”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强调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将学生引入学习之门,引上方法之路。新课改之后,随着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政治课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应随着发生改变。课堂上,教师应由“主导者”变为了“引导者”,教师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各种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社会情感交流等方面上来。只有清醒地意识到自已的角色,当好一名“引导者”,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
二、创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供良好环境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目前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基本上仍是主角,尽情地对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使学生完全丧失主体作用。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美国的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剌激即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如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诱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源泉,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前提条件。现在使用的初中思想政治教材,虽在以前基础上作了修改,但总体上仍显得较空泛、枯燥。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首先要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达成此目的:
首先,教师以师德感化学生,做到课上是老师,课后是朋友、是长辈,尽心
一对一天材教育 哈尔滨天材教育
尽力为学生着想,赏罚分明。让学生由喜爱这科的教师从而喜爱这一门课。
其次,教师应尽量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往往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好的理解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这一门课的兴趣。
四、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差异化教学方法的实质是以新课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为基础理论,突破性的把学生进行“分类”,“分类”的真正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开展教学。也就是说,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对政治知识了解的基础之上获得新的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区”体验自己的成长,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
一个合格的教师必定对自己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深刻的了解,从而也便有了优、中、差等生的分类。相对应的教学中也要采取分类要求,分类指导的方法。一是设计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奔头。二是课堂提问由浅入深,富有层次,难度大的问题让优等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并尽可能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作为分层练习,习题要有一定的梯度,使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有所获,尽情发展。
一对一天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