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矫治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张馨元 东北农业大学
一、接案原因及途径:
案主所在村镇社区试行矫正试点工作,结合村镇的实际,加大对非监禁刑罪犯和监禁刑罪犯的监督管理和教育改造工作,2013年3月初经过村长的介绍,司法矫正社工第一次和矫正对象接触,通过交谈,建立初步关系。
二、基本情况:
张某某:男,64岁,初中文化程度,2005年7月曾以少量现金引诱的手段,对本村一位村民的7岁女儿进行了强奸,后以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缓刑一年。矫正期限为2013年3月3日至2014年4月12日。
三、个案背景资料:
张某某今年64岁,据了解,张某某家境贫寒,长相丑陋,没有兄弟姐妹,在家务农,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自他成人后,媒人为他介绍了许多对象,但一个也没有谈成,从而导致了他心理失衡,性格自卑孤僻,不常与人交流,可以说没有什么朋友,但是村里人没有歧视他,村委还每年发给他1200元的生活费。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身体情况变的不好,患有高血压,冠心病。周围的邻居看他年迈,身体状况欠佳,就帮他一起下地干活。当生活情况变好了,他又想找老伴了,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于是他绝望了。在2005年7月的一天,他通过以少量现金引诱的手段向一名7岁的女孩发泄了兽欲,2005以强奸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缓刑一年。张某某在监禁期间坚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了守法意识,法制观念有所提高。在他监禁期间,政府对小面积土地进行了收购,村镇进行了全面建设,村民大量搬迁,等到他出狱后也搬到了新居,但是由于土地被收购,无田可种的他成为了失业游民,经济问题突出。出狱后虽然能够认真守法,按时报到和参加公益劳动,但很少外出,人较敏感,谨言慎行,性格更加的孤僻自卑。
四、问题分析:
(一)、优势:
1、张某某曾经得到过村民的帮助,感受过温暖。有助于矫正工作的进行。
2、张某某在监禁期间坚持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增强了守法意识,法制观念有所提高。有法律意识,端正了态度,为矫正社会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3、出狱后他能够认真守法,按时报到和参加公益劳动。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出张某某改过的决心,有利于促进矫正社会工作的效果。
(二)、问题:
1、社会适应困难:张某某在监狱服刑多年,外面的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村里村民的搬迁,瞬间变为无业游民的困境,社会关系的瓦解,使其在社会适应上存在问题
2、社会交往出现障碍:张某某以前性格孤僻自卑,但是在村民的帮助下,生活上并没有什么沟通不适,可是这次出狱,村民大量搬迁,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善于人际交流的缺点就暴露无遗,感受不到周围的关爱,有被社会“边缘化”的感觉,所以出狱后很少外出,人较敏感,谨言慎行,性格更加的孤僻自卑。
3、心理压抑问题突出
(1)以前张某某家境贫寒,长相丑陋,没有兄弟姐妹,在家务农,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自他成人后,媒人为他介绍了许多对象,但一个也没有谈成,从而导致了他心理失衡,性格自卑孤僻,不常与人交流,可以说没有什么朋友,但是村里人没有歧视他。可是出狱后,他和周围的人没有什么交流,社会关系的瓦解带来的不适应感让他很少外出,人较敏感,谨言慎行,性格更加的孤僻自卑,心理压抑问题突出。
(2)由于他在日常生活中人际交流少,很少外出,所以接触到积极健康文娱活动的机会较小,娱乐项目往往局限于看电视,单调狭隘的生活使得他容易胡思乱想,产生一种无所事事的感觉,同时容易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或个人没有价值,性格更加的孤僻自卑,最后造成了心理压抑。
(3)长时间的找不到伴侣,内心孤独压抑。加之农村性观念保守以及不良文化渗透,造成他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压抑严重。
4、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张某某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身体状况不佳,不宜出行。
5、经济问题严重:张某某以种地为生,现在由于政府的政策,土地被收购,无田可种的他成为了失业游民,经济问题突出。
五、矫正服务目标及计划:
(一)、目标: 整体目标:对他进行情绪疏导,舒缓情绪,使他提高自我形象帮助其顺利度过矫正期,防止重新犯罪,发掘其自身优势,协助其重塑自信,重新融入社会。
阶段性目标:
1、信任: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加强引导,淡化矫正色彩,着重了解张某某的思想动态情况,疏导其情绪,帮助他解开思想上的症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通过与张某某的倾心交谈及实际行动化解相关疑虑,让其接受矫正,使张某某感觉到工作者是真心帮助他的,能够理解他的处境,他的行为,他的压力和痛苦。从而获得张某某的信任,打开心结,接受工作者的帮助。
2、重建社会关系:帮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安排张某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和各种集体活动,增加他的社会参与度,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张某某与他人接触,减小其与他人相处的戒心,同时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3、生活能力恢复:工作者协助其发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资源,重新就业,减缓经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他排斥社会交往、自我认同低下、心理压抑大等各类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在引导张某某分享过往村民的帮助时,发掘陈某兴趣爱好所在,寻回自信,寻找生活重心意义重大。
4、自己设计人生目标:工作者帮助张某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思想上的鼓励,鼓励张某某把握现在的机会,政府的宽大一定要好好地珍惜,不能再做出违法的事情,有一种对自己好的追求,希望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体现自己的能力和进取的决心。最终得到完好的自助理念。
5、帮助张某某找到合适的伴侣:张某某的一系列行为都与家庭的不完整有密切的关系,让其伴侣为张某某的矫正工作创造一下良好的家庭和亲情气氛。
6、整合医疗资源,关心张某某的健康:工作者主动为张某某在网上搜索高血压、冠心病病人日常生活的禁忌,寻找饮食和养身良方,获取最新的医疗信息,积极为张某某联系社区免费医疗。整合医疗资源,为他提供热心细致的服务。同时还积极跟他讨论如果保养和锻炼身体,让其感受到工作者的关心,真正接纳矫正工作者。
(二)服务计划:
1、由司法所工作人员介绍社工与张某某相互认识,明确相互之间的角色;社工运用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识和工作经验按照张某某的意愿向其讲授涉及其案件的法律知识,让其了解可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达成口头服务协议。
介入重点:双方角色定位及了解张某某是否需要协助的意愿。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支持性技巧和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和对质等影响性技巧了解张某某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及面对困难的处理方法。达成口头协议。
2、发掘张某某过去生活中的闪光点,了解其犯罪的原因,对犯罪的看法,找出缺点,激励他做一名守法公民。
3、家庭支持系统的加强:工作者为张某某找寻合适伴侣,通过妻子的支持来鼓励支持张某某的改变,强化张某某的家庭责任以及对生活的信心。
4、解决经济困难:工作者协助其发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资源,重新就业,减缓经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结合张某某体弱多病,害怕社交的客观实际。工作者将张某某的公益劳动安排在社区图书馆担任临时管理员协助做好社区图书管理工作。使其可以与更多的人接触,一点一滴的融入现代生活。另外工作者借助他在图书馆工作的机会,适时给他布置了参阅法律书籍的家庭作业,使其从法律的角度对自身的案子有更全面的认识,安心配合改造
六、理论依据:
(一)社会互动理论与活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强调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的沟通、理解及支持对个人的发展的重要性。伯吉斯、哈维格斯等人的活动理论也强调,社会互动对每一个人都有同等价值。个人的角色建立在工作、婚姻和与社会联系及社团参与的基础上,如果失去工作和社交活动,又不能在其他地方找到替代角色或建立新角色。这种情况无论是自愿还是所迫,最后终将导致其放弃身份,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也会变得模糊。张某某的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都比较模糊,对于自己究竟应该定位在何处的问题上可能会存在误区,所以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在这方面对其进行需要评估。活动理论的观点认为:活动是作为主体的人和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多种影响。活动是人类认识的起点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心理发展源于人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张某某排斥社会交往,排斥与他人互动,最终会导致其再社会化过程受挫,社会价值及自我形象的模糊,个人定位偏差,从而产生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矫正工作者应主动采用各种方法帮助陈某扩展社会交际面,积极参与社会,提升社会互动的能力。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张某某现在60多岁,从人生的社会发展阶段上看,已经步入老年,当他在成年中期的时候没有解决好婚姻家庭问题,所以陷入了“中年危机”,导致心理以及生理上的一系列不正常反应,作为工作者应该关注张某某家庭上的需求,为他寻找合适伴侣,使他感受到家的温暖,有助于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社区社会工作理论:服务对象主要是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进行反思,而现在服务对象张某某正处于暮年可能会对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表示产生人生的失败的悲观念头。矫正工作者就必须要采取积极倾听的方式来跟他象、接触,通过积极的倾听让他感受到接纳和理解,使得服务对象加深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感,而社会工作者通过对张某某的有效倾听分辨出他的观念、情感和行为鼓励、提供帮助与支持,肯定张某某的成就,提升其整合意识,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七、介入过程:
(一)工作初期:
1、工作理念:司法所矫正工作者在与张某某初次接触后,针对张某某思想负担过重,循循善诱,正确看待其罪行,对其平等对待,不存歧视,让其消除对矫正工作防御、戒备心理。与其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加强引导,淡化矫正色彩,着重了解张某某的思想动态情况,疏导其情绪,帮助他解开思想上的症结,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通过与张某某的倾心交谈及实际行动化解相关疑虑,让其接受矫正,使张某某感觉到工作者是真心帮助他的,能够理解他的处境,他的行为,他的压力和痛苦。从而获得张某某的信任,打开心结,接受工作者的帮助,找寻切入点。
2、工作重点:尊重他的人格、同情他的处境作为沟通的桥梁,从了解其最关心的自身案件入手,并协助其分析该案件的审判程序和针对该案件的有关法律规定,取得他的信任。
3、分析与诊断:张某某不善交际,心理压抑,性格孤僻自卑,出狱后周围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对社会产生了强烈的不适应感,性格更加自卑孤僻,在接受矫正时有些许畏惧。
4、过程:张某某第一次来所报到,是因为告知他要接受矫正管理,他有一个很好的改过态度,虽然不善交际,性格孤僻自卑,说话的时候唯唯诺诺,目光躲闪,但是还是表达出了要认真接受矫正教育,遵纪守法,好好接受改造的意思。对于工作人员的询问和告知的有关矫正事宜,惟命是从,给人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工作人员意识到他内心的恐慌,以及对矫正工作的疑惑,没有将其作为一名曾经犯错的人对待,而是与其平等对话,以谈家常的形式了解其家庭情况、生活工作情况,让张某某与工作人员的接触、谈话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下进行,初步消除了张某某的是顾虑,让其感受到社区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的模式,消除其抵触情绪,心甘情愿接受矫正。
5、所采取的专业行动: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鼓励等支持性技巧和提供信息、自我披露、建议和对质等影响性技巧,营造一个安祥、无威胁性的气氛,减少张某某的防备心理,了解张某某的工作与生活状况及面对困难的处理方法。同时,通过给张某某提供实质性的帮助,进一步巩固与张某某的专业关系,让他进一步认同社工。
6、工作初期效果评估:通过工作人员循序渐进,以情感召,以法服人的工作方针,张某某从一开始对社工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转变为有疑问即与社工一起探讨的局面,对社工充分信任,并能推心置腹交流沟通,十分配合工作。并且他思想上有了重要转变,不再表现出自卑孤僻的性格,生活态度上变得积极。
(二)、工作中期:
1、工作理念:进行情绪疏导,协助张某某挖掘自身潜能,恢复自信,珍惜机会,反思过去,帮助张某某发现过去生活的闪光点,相信他有反思错误行为的能力,并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相信A有社会责任心,有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并能根据自己的现状择定相适应的努力目标。
2、工作重点:重建社会关系,帮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生活能力恢复,工作者协助其发掘自身潜能,充分利用周围环境资源,重新就业,减缓经济压力,改善生活质量。自己设计人生目标:工作者帮助张某某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通过思想上的鼓励,鼓励张某某把握现在的机会,政府的宽大一定要好好地珍惜,不能再做出违法的事情,有一种对自己好的追求,希望通过自己辛勤的工作体现自己的能力和进取的决心。最终得到完好的自助理念。
3、分析与诊断:张某某以前性格孤僻自卑,但是在村民的帮助下,生活上并没有什么沟通不适,可是这次出狱,村民大量搬迁,生活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善于人际交流的缺点就暴露无遗,感受不到周围的关爱,有被社会“边缘化”的感觉,所以出狱后很少外出,人较敏感,谨言慎行,性格更加的孤僻自卑,通过矫正工作,工作者要帮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增加他的社会参与度,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张某某与他人接触,减小其与他人相处的戒心,同时增强他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4、过程:在张某某接受社区矫正后,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其进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及矫正工作相关知识的教育。在接受教育后,张某某多次表示要认真改造,争取早日回归社会。通过几次谈话,可以了解到他的家庭状况和平时的生活情况。并且能感受到他对国家大事都是很关切的,而他自己对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未来并没有完全灰心。在与张某某建立矫正关系后,工作者与他不间断的进行联系。通过家访和张某某每天的电话汇报和思想汇报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关心他的身体健康。鼓励他外出活动,游玩与附近居民多多交流等。在给张某某安排到图书馆担任临时管理员后,张某某非常感谢,他表示这是他出狱以来的第一份“工作”,他一定会认真做好,尽心尽力为居民服务。在肯定张某某认真工作的同时工作者还同他一起整理图书,参加公益劳动,使张某某感受到了平等被重视和尊重。
每月将张某某的表现情况及评分告知他本人,通过评语、评分、加分、表扬、升级等肯定他的表现,平复其自我无用感及挫败感,采用认知疗法,鼓励他正视自己,肯定自己,能够积极的面对过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在特别的节日矫正工作者亲自上门送去节日的慰问和慰问品。对张某某表示关心。
当地举行一些集体活动,如法制大课堂,全民普法教育,派发法律问卷、法律案例讨论会等活动时,工作者会主动邀请张某某参加。张某某均会欣然应往。在法律案例讨论会中,他也学会了发表一些独到的观点和看法,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5、工作中期效果评估:在矫正工作开展以来,张某某都能认真遵守日常管理规定的要求,按时汇报和报到,积极完成公益劳动。矫正工作者对张某某的表现是肯定的。这几个月来,工作者也明显感觉到了张某某的变化:从最初的敬畏和说话小心谨慎,到目前能够较为信任工作者,会与工作者谈起他的一些经验和感受,每次报到也不再畏畏缩缩,交完思想汇报就走,而会主动找工作者坐下聊聊近况。工作者发现张某某开始懂得关心他人,他对音乐颇有研究,还时常向工作者介绍他新谱的乐曲。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矫正工作,工作者认为达到了帮助他重建社会关系,恢复生活能力,自己设计人生目标的任务。
(三)工作后期:
1、工作理念:对他进行情绪疏导,舒缓情绪,使他提高自我形象帮助其顺利度过矫正期,防止重新犯罪,发掘其自身优势,协助其重塑自信,重新融入社会。
2、工作重点:帮助其找寻合适伴侣,通过妻子的支持来鼓励支持张某某的改变,强化张某某的家庭责任以及对生活的信心。整合医疗资源,关心张某某的健康,让其感受到工作者的关心,真正接纳矫正工作者。
3、分析与诊断:张某某在接受社区矫正管理以来一年多时间内,服从管理,遵纪守法,积极参加公益劳动,认真接受思想教育,思想觉悟明显提高。在接受矫正过程中,他逐步拾回了信心,树立了重新做人的勇气,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4、过程:张某某今年64岁,据了解,张某某家境贫寒,长相丑陋,没有兄弟姐妹,在家务农,没有固定经济来源.自他成人后,媒人为他介绍了许多对象,但一个也没有谈成,从而导致了他心理失衡,性格自卑孤僻,长时间的找不到伴侣,内心孤独压抑。加之农村性观念保守以及不良文化渗透,造成他的性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心理压抑严重。在肯定了张某某在矫正过程中的行为改变的同时,工作者为他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位和他有过同样经历的大龄女性,他俩在相处的过程中比较融洽,后来组建了家庭。张某某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工作者主动为张某某在网上搜索高血压、冠心病病人日常生活的禁忌,寻找饮食和养身良方,获取最新的医疗信息,积极为张某某联系社区免费医疗。整合医疗资源,为他提供热心细致的服务。同时还积极跟他讨论如果保养和锻炼身体,让其感受到了工作者的关心,真正接纳了矫正工作者。
5、工作后期效果评估:通过个案辅导工作,张某某改变了原先的一些错误认识,在增强其守法意识的同时,让其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权益,通过社会公益劳动的参加,增加了他的社会参与度,更好的促进其更好的融入社会,增强了张某某的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个案辅导工作,借助家庭的支持力量,疏导了其消极情绪,帮助张某某解开了思想上的症结,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
八、反思与进一步跟进:
(一)、反思:对张某某一年多的矫正过程现在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张某某已经接纳了社工,能够积极的配合社工的工作,并且听取社工的建议开始改变人生态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这次工作在老年人犯罪还有矫正工作的进行上还是有几点要反思的:
1、关于老年人犯罪:
(1)要加强对老年群体的普法教育。加强对老年群体的普法教育。从老年人犯罪调查情况来看,普及法律教育在老年群体当中存在盲区,农村地区更为严重。农村群众的法制观念淡薄,老年人中法盲的比例更是甚高,老年人一般年纪较大,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能力也较差,旧的思想和观念难以改变,加上普法工作不到位,法律宣传不积极,从而使众多老年人法制观念淡薄。因此,建议今后普法工作应当关注老年人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犯罪的特点趋向,增强普法教育的针对性,如对引诱、容留、卖淫罪、强奸罪等性犯罪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针对普法教育工作比较弱的乡镇,采取各种形式,注意方式方法,采取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递法律知识。
(2)要建立完善老年人教育服务机制。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农村仍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人教育服务事业相对比较落后,老年人会感到无处可去,无事可做,从而为他们走上犯罪道路提供了可能。所以乡镇各村庄应根据老年人的生活特点和心理变化的特征,从总体上规划、建设老年人活动设施,并吸引他们参加一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和陶冶性情的文化娱乐活动,开展灵活多样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保持乐观向上、豁达的心态,消除老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3)要建立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体制。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扩大老年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农村地区老年人社会保险水平。大力发展社会救助,加强对孤寡老人、农村五保户等困难家庭的救助力度。
(4)加强对受害人尤其是未成年受害人的保护。在老年人犯罪的案件中,强奸和猥亵儿童的犯罪现象尤为突出,应该加强校园法制宣传,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杜绝类似侵害行为的发生。
2、关于矫正工作:
(1)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矫正工作人性化管理。要及时并充分掌握矫正对象的家庭、生活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积极有利因素,坚持以人为本,以情感人的原则,尽可能为矫正对象排忧解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调动矫正对象的积极性,提高矫正对象适应社会,自谋出路的能力。
(2)要尊重矫正对象人格,平等对待,不存歧视。矫正对象虽然是违法犯罪人员,但有部分人员素质较高,自尊心极强,完全是因为一时糊涂,放松了警惕才导致犯罪,其主观恶性不大,并且在犯罪后都有悔过心理,因此我们不能将其等同恶性很大的罪犯看待,心存歧视,恶意训斥,践踏人格。这样容易造成对象自卑、自闭心理,阻碍沟通,不利于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跟进:陈某的个案还在继续跟进中。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工作者已经能取得了张某某的信任,引导张某某顺利的走出封闭的自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工作者将适时调整矫正计划,继续从如何整合资源为张某某服务的角度出发,帮助张某某寻找社会定位,重塑社会角色,很好的完成矫正。
第二篇:矫治社会工作案例
一、案主基本情况
姓名:殷某某;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0年1月;
文化程度:初中;
婚姻状况:离婚;
户籍所在地:X区y路x号;
职业:目前无业
1990年5月因盗窃被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1997年7月因吸毒被强戒三个月。)
1998年3月因注射毒品收容劳动教养一年六个月。
二、工作情况
(一)专业关系的建立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殷某某所住居委干部的充分走访,社工对殷某某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清晰的掌握,根据其特点制定了相应的计划,开展工作。
社工:你好!互相认识一下,我是禁毒社工,我的工作是帮助需要帮助的原吸毒人员彻底远离毒品。
案主:我要你帮什么?以前街道干部谁来关心我?
社工:我们是自强社团派驻在街道的,与街道两回事。我们是禁毒专业人员,以后我们会互相了解。
案主:吸毒真是害人啊!想当初做生意有点钱,感觉上档次才抽起
这个。朋友圈里都在弄,自己就跟着弄了。
社工:你是跟他们接触到毒品的对吧?
案主:是的,那时候吸海洛因是有钱人做的事情。我又喜欢炫耀,觉得光有钱却不做有钱人做的事情很没面子,然后就在朋友的劝诱下试了试。一开始还没有上瘾,后来就不行了。
社工:吸毒是个无底洞,你辛苦赚来的钱就是这样没了吧?
案主:可不是啊!毒品这玩意不要太费钱!我很快就变的一无所有。
社工:你现在家庭怎样?孩子多大了?
案主:老婆88年离婚去日本了,小孩85年生的。
社工:小孩跟谁?
案主:跟我,他妈妈不要,都是我带他。
社工:那你真不容易!觉得生活上很艰难是吗?
案主:对啊,工作没有,又没有经济收入,靠女人吃饭!这种日子也不好过
社工:又有女朋友了?打算结婚吗?
案主:结啥婚?在一起玩玩呗。这东西我有三年多不碰了,你们可以随时带我尿检,绝对没问题。
社工:好的,谢谢你对我们工作的配合!今天就这样,改天再聊?
案主:谢谢你们,今后有人关心了!
通过与案主谈心,找到工作切入点是帮助其彻底戒断毒瘾、改善经济困难。
(二)主观资料的采集
简评案主:(综合民警、居委会干部及禁毒社工观点)
1、案主长方脸,身高180,比较结实。性格外向,容易冲动、脾气急躁。
2、案主初中文化水平,没什么技能,从未参加任何企业事业单位工作,从事过“美金黄牛”生意。
3、案主吸毒史有五、六年,至今虽戒断近六年多但仍旧存在复吸的可能,需继续巩固。
4、案主家庭关系简单,父亲基本断绝往来,母亲是外地人,与其父仅是同居关系,案主2、3岁时母亲就离开上海。案主自小就生活条件都不太好,父亲对其也不闻不问,为了生存案主十几岁就与不良少年混在一起,直至被判刑。
5、案主房子于八十年代末为了老婆出国卖了房子,目前租房居住,月租金600元。目前吃低保,儿子无业。)
6、案主没有其他的亲戚,有一姑妈平常不大来往。
7、案主比较坦诚,根据多方反映及具体核实,现在案主能面对过去,表现出对社工工作的积极配合。
案主自述:
我出生在上海。父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分开了。我从小就没感受到父爱母爱,为了生存,从小就与一些差不多大的小朋友混在一起,只是为了吃饱饭。最后违法被送进监狱。出来后我也想好好过日子,就去倒卖美金,赚了点钱,最后在朋友的影响下吸了毒,又进了监狱。85年我结婚了,有了儿子,一家三口过的还好,后来我老婆要到日本去,我把永康路房子卖了,但后来又离婚了。我自己命苦罢了,谁知我儿子与我一样的命,从小也没娘疼。这么多年我一人带着儿子生活,吃了不少苦。从来没人主动关心过我,宋老师告诉你,有时人家问我吃了吗?我说吃过了,其实我在饿肚皮。现在我难找工作,就是有工作一月几百元也不够。现在房租一月就要600元,上班后再去除低保300元,怎么生活下去?
(三)分析与诊断
1、案主如今对毒品的认识与态度:
现在案主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对过去所走的弯路有深刻的悔悟。他希望彻底戒断毒瘾,恢复身体健康,最好能有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能够自力更生,本份的生活是他目前最向往的,一定要远离罪恶的毒品。
2、案主的家庭环境及成长经历对其的影响:
案主有家庭成员少,他的父母亲是同居关系,在他3岁时母亲离开家。父亲对其不管不问,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童年非常缺少关爱,每天都在为寻找食物而惶惶度日。从小的经历让案主对人缺乏信任感,多次的进出监狱养成了不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曾经在朋友的劝诱下沾染了毒品,主要是为了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和想赢得别人的“敬重”,因为他认为“毒品是有钱人享受的东西”,家庭中父母角色的缺失导致案主缺少管教与引导,吸毒后又进入了恶性循环。
3、剖析案主的核心问题:
案主在99年走出监狱后,感受到为了儿子也需要过正常人的生活。
在儿子这个精神支柱的支撑下,案主出狱后,基本上安分守己到至今。但生活的现实、经济的困窘使案主压力极大。虽然他从思想上能够正确认识过去,在行动上也可以以坚强的毅力战胜毒瘾,但经济的困难让案主焦虑、脾气暴躁,甚至与居委发生冲突。所以现在案主最主要的核心问题是改变其不正确的人生观,帮他解决实际面临的困难。
(四)目标与计划
目标:
1、帮助案主巩固戒断期,防止复吸。
2、增强其生活的自信心。
3、改变其目前生活状态,帮助他尽快走出困境。
计划:
1、禁毒社工与案主建立平等、尊重、信任的专业关系。
2、通过对案主的关心、交流,调节他的心理,促进其改变世界观。
3、在禁毒社工与居委会干部等人员积极主动与案主交往过程中,增强其对社会的信任感,解决案主的困难,帮助他真正地回归社会。
4、促进案主思想、行为的改变,提供持续的服务,包括辅导、指引等,帮助他彻底戒除毒瘾,杜绝复吸,重新被社会接纳,树立新生活的目标。
5、整合社区资源,尽快助其子找到工作。
(五)理论基础与干预模式
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概念”,即人在内心深处对于自
己的看法和评价,以及“自我实现”即指人对天赋、能力、潜力的充分开发和利用;并且相信人是理性的,可以对自己负责。
2、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在不断的处理从本身内部和环境外部所获得的讯息,并将其解读为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和追求个人生存意义的行动依据。认知和行动是互相影响、互相决定的两者,通过改变个人的认知可改变其行为。
3、交流分析理论:是为了了解我们在交往过程中,双方的关系是相辅的、互补的还是矛盾的、冲突的,帮助人们了解自己与别人互动的本质,对人际交往获得深刻的领悟力,从而促进当事人改变生活态度,建立根成熟、更有自尊的人际关系。
干预模式:
1、针对本个案的特点,社工采取的是任务中心模式。
2、任务中心模式的基本假设:
1)相信案主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帮助过程中要求发挥案主本身的能动性;
2)认为所确立的目标是有限的、外在的,这使得目标具有达成的可能性;
3)认为人的生活与成长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社工所要做的就是帮助案主界定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完成的任务。
3、介入程序:
1)工作者与案主一起确定目标问题;
2)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就服务的时间和安排达成协议;
3)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就解决问题确定案主的任务;
4)工作者与案主一起完成任务;
5)工作者检验任务完成情况并做出评估,以及就结案后案主的任务进行辅导。
(六)具体实施过程:
1、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关系
社工经过详细的资料研究、实地走访掌握具体的案主信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建立关系,逐步获得案主信任与接纳,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主动交谈、求助,工作一点一滴地取得了成效。
2、利用多方资源,集中为案主服务
社工充分运用社区资源,经常为案主的儿子推荐工作,让其感受到社工的关爱,并联系居委干部经常与其沟通,改变案主的敌视态度。经过半年的工作,案主已基本按照我们所努力引导的方向发展,对待居委干部的态度明显转变,并且积极参与社区禁毒宣传。
3、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工作计划并实行
社工在工作中定期总结、分析,密切关注案主的实际情况,制定下一步的计划为案主服务。案主今年上半年的尿检结果为阴性,社工及时肯定他的努力,并鼓励他继续保持。
4、运用专业技巧服务于案主
社工采用了任务中心介入模式等理论为指导,界定问题、提供案主发展方向,提高工作的效果与效率。并且博采众长,一切为了案主。
(七)实践结果
通过禁毒社工的努力,案主基本上已戒断毒瘾,能够主动配合社工继续加强身体、心理的恢复,从身心上都开始远离毒品。生活上,案主违规做起洗车生意,社工在与城管、街道协调后,暂时让其洗车维持生活,但强调了在需要时必须听从管理。案主十分感激社工人性化的帮助,在社工的指引下逐渐改变了对社会的仇视心理,理解了政府部门的工作,不再到居委街道吵闹。
(八)评估与总结
在个案服务过程中,社工运用了专业方法与技巧,如任务中心介入模式,沟通中的倾听、同理心等,并积极借助社区资源,结合对案主的生活、小孩的关心等工作,跟进案主的发展。
案主从最初的消极、沮丧、难以理解现实社会,在社工来到了他的身边,给他带来希望,让他感受到政府和社会依然在接纳他、关爱他,社工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他。案主的心理上得到了慰藉,舒缓了面对生活的压力与焦虑。
社工针对三个核心问题:案主的小孩、家庭和工作,帮助案主逐步摆脱生活困境。当案主出现好的行为时社工及时、充分地肯定和鼓励他,有犹豫时给予解疑和引导。对待案主的工作社工尽心尽力,协调了相关部门,得到了暂时缓解,解除了他目前的生活困难,这些改变也让案主增强了生活的信心。
整个个案过程中社工注重案主的感受,鼓励他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以坚强的意志、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社会。该个案反映了为了我们的案主更快更好地回归社会,社工在他们的心理矫正上要多做工
作,改变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指导他们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向好的目标不断迈进。
第三篇:学雷锋,树新风-张馨元
学雷锋,树新风
五年二班 张馨元 指导教师:王志芳
每当春风送暖,万物复苏的三月到来时,总会有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战士浮现在我们眼前,那就是雷锋。
雷锋,一个熟悉而又响亮的名字,他的一生打动人心。雷锋,一个未满七岁就成了孤儿的人;一个很小就当了儿童团长的人;一个曾被记过无数次功,做了无数次件好事的人;一个年仅22岁就牺牲了人,却为人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雷锋还在世的时候,有一次坐公交车,有一个妇女抱着孩子,拿着行里,很累。雷锋看见了,对她说:“我来帮你拿吧!”那位妇女点点头说:“谢谢!”车站到了,要回车上,这时,妇女说:“您叫什么名字?”雷锋回答说:“我们做这些事都是应该的,您不用问我的名字。”说完就回到了车上。
这就是雷锋精神,一个做好事从来不留名的人。
今天,我发自内心呼唤大家:弘扬雷锋精神,踏踏实实的生活,从点滴做起,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为心灵播下一颗崇高的种子!
第四篇:家风助我成长 张馨元
家风助我成长
高二(3)张馨元
指导老师:马凡华
风,何为风?风尚、风气、风格。家风便是家中的风气,是一家的道德标准。而这么长久以来伴随我成长的,便是我的家风。
家风之基础——人之初,性本善,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人之所以为人,除了会思考,还因能辨是非,明事理,惩恶扬善。不必是救国救人的大善,只需做到细小之处便好。人落泪时,一声安慰。人失落时,一声鼓励。凡看在了眼里的,若能相助,便不必犹豫。
在这家风基础的最中心的,便是——孝。百善孝为先。乌鸦甚知反哺,若人在世做不到孝,倒不如自己去树上吊一吊。一家人一起吃饭看节目时,常看到令人心酸的孤寡老人,儿女似白眼狼,榨干了父母便抛之任之,实在令人心寒。但若在心中立了善,那“孝”自是必不可少,我在道德教育的熏陶下长大,便尽力做到,常存仁孝心。
家风之第三点——敬。这个“敬”,不仅仅是尊敬长辈,更是要尊敬身边的每一个人。要学会敬他人的想法,敬他人的品行,当然是好的品行。遇到有才之人,更是要尊重别人的才华。与人为敬,君子之交。
除了这些,父母教育我最多的,便是与人相处之道——学会换位思考与事事不必过于计较。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认为这是最好的换位思考,常替他人着想,或许有一天你会发现,你不再常愤怒,不再常哭泣。而“不计较”这一说,并不是真的什么都不计较,坏了自己原则的,那自是要计较到底。“不计较”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摩擦,把他们当成调味剂,打翻时也不过是为生活添了些酸甜苦辣。百味人生并不一定不好,尝试过,也算没有遗憾。之后,一笑而过罢。要知道,不计较,才能活得宽心。
现我已十七,成长算是顺利,无疾病缠身,无家务忧思,在“家风”的陪伴中,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也更加能领悟这“善、孝、敬、换位思考与不斤斤计较”。
愿在往后的日子中,我能与“家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五篇: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1
学生小敏,小学六年级时从农村小学转学到某城镇一流中学。上学第一天因为将字典放在课桌下面查生字,受到语文老师的批评。从此看到语文老师就害怕,总担心老师会批评他。他觉得过去学校的老师好,现在学校的老师都很凶。现在学校的同学都很优秀,自己比不过他们。一个学期下来,他只认识两个新同学,不敢与新同学玩。他感到胸闷、憋得慌,要求回到原来的学校读书上学。每天上学前他都说胃痛,不肯到学校。经医生检查他的胃没有器质性问题,属于心理障碍。第一学期,他陆陆续续到校不满50天。父母出于各种原因考虑,还是希望他留在现在的学校上学。第二学期开学后,第一天一切还比较正常,但第二天早上他就不愿进校门,勉强进入教室后哭了一天,中午饭吃不下,手冰凉。第三天依然如故。家长请求学校帮助。
问题:小敏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请尝试运用整合社会工作的治疗模式制订一个介入方案,帮助小敏这一类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
小敏案介入方案
一、主要问题 小敏的学习、交际以及适应新环境面临困境,由于小敏从农村小学转学到某城镇一流中学,对新的学习环境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的紧张和担心学习跟不上而产生心理障碍的问题。
二、问题分析
小敏从小生活在农村,在农村上小学,之后转入某城镇一流中学,学习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其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产生的。
其一,在新环境里,由于受到老师的批评,小敏特别害怕老师,总担心老师会批评她,学校的老师对小敏缺少了解与关怀鼓励。因此出现觉得现在的老师比较凶,过去学校的老师好。
其二,由于学习基础比现在的同学差,现在学校的同学都很优秀,总担心自己比不过他们,抗挫折能力较低,没有很清楚的认识这个问题,因而产生学习压力。
其三,由于学习成绩跟不上班上同学,因此可能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进而影响了与同学的交往,人际交往面非常窄,不敢与新同学玩,因此会产生孤独,不能融入新环境。
其四,由于难以融入新环境,人际关系不良,因此感到胸闷、憋得慌,从而想逃避现有环境,总希望能回到以前的学校进行学习,而父母针对这个问题没有同小敏沟通,没有给予小敏足够的情感支持与协调帮助。
三、理论基础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不同的社会系统构成了人所处的具体环境,而人与他们所处的环境被视为互相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个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塑造。当人与环境产生“非适应性契合”时就引发了人们生活中的问题。换句话说,问题的出现和产生并不完全是“人”本身的原因,人们的生活“环境”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这种“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出发,社会工作将介入焦点放在:第一,增强个人的生活适应能力;第二,增加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个人需要的回应,包括环境的改变和政策的倡导与实施。
四、治疗模式
人与环境模式特别注重个人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和谐与均衡,认为问题出现的原因往往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适应不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一模式特别注重挖掘和利用服务对象及其环境自身拥有的正向资源,来推动个人与环境的共同改变。人与环境模式的主要工作目标有三个方面:1)帮助服务对象自如处理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充分利用环境中的资源;(2)通过对环境的积极评估实现上述目的,特别强调通过周全的思考调动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3)通过集体行动将对服务对象个人的关怀与促进社会增权相结合。
三、介入方案 介入目标:
1、建立接纳与信任的专业关系,倾听小敏的困扰,疏解小敏的情绪困扰,提供情感支持;
2、增强小敏人际交往能力,与同学老师进行更多的良好的交流;
3、改善小敏学习成绩,提高小敏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 介入安排:
1、接案:本案是学校提供的个案。我们先了解基本情况,并约定上门走访的时间;
2、初次接触,资料收集并研究;
3、建立接纳、尊重、关怀、温暖的专业关系;
4、着重注意小敏的心理情绪变化,时疏解小敏的情绪困扰,提供情感支持,时给予关心、引导和帮助;结合青少年阶段的特征,提高小敏认知情绪、辨别情绪、掌控情绪以及正确处理情绪的能力,使之不会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造成影响;
5、帮助小敏分析目前的状况,并与其共同克服可能存在的困难;与小敏一起探讨和分析目前的状况,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共同制定介入方案。
6、积极帮助小敏与老师和周围的同学搞好交流沟通,让其感受到现在老师同学的温暖;强化小敏现有的社会支持网络。主动联系学校老师、同学及其他重要他人,及时对案主提供改变所需要的支持与鼓励;
7、对小敏学习进行辅导,积极帮助小敏提高学习成绩;协助小敏制定一份学习计划书,并督促小敏有效完成;联系学校老师同学,对小敏学习进行课外辅导;还可帮助小敏联系介绍专门的辅导机构。
8、跟进服务,如果案主的状况良好,工作员结案。
案例分析题2 退伍兵林杉因所在单位倒闭下岗了,居委会根据林某家的收入状况,打算为其申请低保,但被林某断然拒绝,他表示自己只想继续工作,不愿意吃低保。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针对林某的状况进行了介入。请制定一套评估方案,以确保社工的服务品质及成效。
林杉案评估方案
一、评估目的
评估的目的在于考查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是否实现了计划的目标,测量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行为是否发生了积极的改变,改变的程度如何。以确保社会工作的服务品质及成效。本案例的具体评估目的为: 案主家庭经济状况是否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经济来源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达到当地最低生活消费水平。
案主能否坦然面对单位倒闭下岗的事实,并积极寻求再就业。
二、评估类型
从评估程序的角度出发,对林杉案进行结果,对个案工作完成的最终成果进行评估。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意即对服务结束后,案主最终的经济状况、就业状况、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三、评估方法
1、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
(1)利用档案记录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对服务对象所填写的有关接受服务的资料和他们对服务效果的叙述进行研究评估,例如从他们对问题的说明、感受、看法中研究社会工作介入的效果、目标实现的程度、介入的方法是否有效等;
(2)收集服务对象对介入过程和结果的意见与看法,包括访谈、观察和记录等。例如对服务对象的非语言行为的直接观察,对服务对象与亲友之间互动的直接观察,从服务对象的亲友、社区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处获得的间接信息等。
2、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测量
实际工作中服务对象的目标是被分解成许多具体的行动和任务的,通过探究服务对象和工作者完成完成哪些既定的介入任务也能确定介入的影响。
方法:按照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轻重缓急,制定出几个目标,安排了任务,然后使用一个大家认可的等级尺度,例如5级制,来测量和计算出服务对象实现个人化目标的情况。如对服务对象进行心理辅导,面对单位倒闭下岗的事实;提供就业辅导等相关任务进行测量。运用5个等级尺度来测量任务的完成程度方法如下:
(0)没有进展(1)很少实现(2)部分实现(3)大体上实现(4)全部实现
将每项任务的最后得分加到一起,然后除以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就能确定完成或者介入行动成功的百分比。例如,如果有三个任务要去完成,而可能获得的最高分数是12(4×3),用得到的总分除去12,再乘100%就是完成任务的百分比。
3、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
由服务对象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包括填写问卷来表达到介入的看法。通过访谈、观察、记录已经服务对象对问题的说明、感受、看法中研究服务对象对社会工作介入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