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实验教学探索(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2:12: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启发式实验教学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启发式实验教学探索》。

第一篇:启发式实验教学探索

启发式实验教学探索

翟玉凤

众所周知,在职业教育诸教学环节中,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搞好启发式教学同样重要!只有注重启发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下面谈一谈这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启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兴趣是探求未知世界的动力,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科学家从小就强烈地迷恋于某一门学科,为日后他们的成长起了极重要的作用。伽里略违背父愿,一味钻研数学、物理,创立了力学的许多定律,成为一代科学巨人;诺贝尔废寝忘食,不畏牺牲,多次试验,终于发明了烈性炸药;达尔文从小喜爱收集动植物标本,日后立志于此,经过27年的资料积累和分析,终于写出了“物种起源”,从而创立了“进化论”。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如何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如何把实验教学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成了我们搞好实验教学的基础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强烈兴趣,本人在讲授实验课时,注意强调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具体实验,讲明该实验与其它有关课程的关系、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开设该实验的目的。例如,在做“电源输出功率与负载电阻关系”实验时,我曾讲了以下几点:

1.电源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践中,小到手电筒中的电池,大到一个发电厂都可视为电源。电源提供电能给负载,负载消耗电能而转变为其它形式的能,如机械能(电动机)、光和热能(电灯、电炉)、辐射能(X射线)等,以供实际应用。可以想象,我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一刻也不能离开电源这一电能供应设备。

2.电源输出电能供给负载,负载吸收电能而完成能量形式的转变,相当于马提供拉力,拉动车子载重做功。那么,就可能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车马相当,即俗话所说“小马拉小车”或“大马拉大车”,技术上叫做“匹配”;二是车马不配,“小马拉大车”或“大马拉小车”,技术上称做“不匹配”。研究电源输出功率与负载电阻的关系,就可以观察出在效率这个约束条件下,电源与负载的匹配关系。

3.在实际生活中,电源与负载匹配的例子很多。例如,一个小工厂的配电室的电力变压器远比一个大工厂的电力变压器要小;一个计算器中的两枚钮扣电池是3伏电压,而一个半导体收音机中的两节五号电池也是3伏电压,但前者的体积远比后者要小,原因是计算器消耗的功率远比收音机要小。

4.电源与负载不匹配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小电源带大负载相当于”小马拉大车”,要么拉不动,要么把小马累坏、累死,使负载不能正常工作,这在技术上是不可行的。大电源带小负载,相当于“大马拉小车”。虽然小车满载行驶,但大马仍有很多力气没有使出来,而购买和饲养一匹大马的费用远比一匹小马要高,这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因此,电源与负载的合理匹配,具有很重要的经济和技术意义,它也是工农业生产中节能增效的重要措施。电源以输出电能为用途,它是在既考虑有较大的输出功率,又要考虑有较高的效率,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因素相统一的匹配,不能偏向任一方面。通过这样一讲,同学们感到这个实验不再是孤立和枯燥无味的,它与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出他们认真实验、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倡学生独立动手与思考

我们实验课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当“机械人”,即按照书本或教师的指令,去扳扳开关、记记数据、写写报告就算了事,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手脑并用,克服障碍,发现和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此,本人采取了如下三条措施:

1.实验前,根据以往实验中总结出的难点、要点和注意事项,先向学生讲清楚,使学生有思想准备地进行操作,不致在枝节问题上耽误时间。即使有问题出现,也能尽快地排除,使学生尽快地获得满意的实验效果。

2.结合实验课内容,对低年级学生讲一讲科学发现的有趣故事,以提高实验兴趣,活跃实验课气氛,使学生放手大胆进行操作。如做“密度的测量”实验时,简要地讲一讲阿基米德测量皇冠的故事;讲到基本物理单位时,谈一谈计量科学的发展概况及当前计量科学的前沿问题。3.进行实验总结。实验总结不仅老师要搞,而且要让学生搞,让学生按组讲解各自的实验过程、体会、存在问题;问题是怎样通过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得到解决的,即使是很小的问题讲出来,也应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以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在今后的实验中敢于动手善于思考。

三、鼓励学生大胆发问

学生能够主动地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是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对学生所提到的问题,教师应当尽量给以圆满的答复,这就要求教师对与实验相关的知识、常识有较多的了解。如学生在做了“电源输出功率与负载电阻的关系”实验后,得出结论:当负载电阻与电源内阻相等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而此时电源效率仅为50%。上述结论究竟有什么实际意义呢?学生提出了问题。这一问题虽有些离题较远,但我还是鼓励了学生的发问,并结合学生将要学习放大电路的实际情况,把电源与负载的关系引入到前后两级放大器的关系上,给以扼要讲解。从信号传输意义上讲,前级放大器相当于电源,后级放大器相当于负载,由于这时的主要矛盾是将弱电信号放大,因此,总希望“负载”(后级)从“电源”(前级)取得最大的功率,也就是使后级放大器(负载)的输入电阻等于前级放大器(电源)的内阻,这样才能使微弱电信号得到最大程度的放大,而这时,放大器间信号传输能量极小,故效率是次要矛盾,可不考虑。这就是上述结论的实际意义,也是今后在电子线路中将要学到的“阻抗匹配”概念。经这样一讲,学生感到有所收获,觉得这个实验真是联系广泛。

通过启发式实验教学的探索,笔者认为:启发就是从已知认识出发,找出它与未知知识的相关性、相似性、联系性,给学生以诱导,促进其对未知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被启发对象的兴趣尤为重要,故要先从建立兴趣入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获得真知就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独立完成实验,并爱护和肯定学生的创造性;独立实践会使学生提出与实验有关的很多问题,教师应当及时联系相关课程或相关知识,给以解答,力求圆满。采用上述做法,学生会感到,做一个物理实验,不但可以巩固书本知识,强化物理概念,而且还可以从一个实验出发,扩大相关知识面,并能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成功与失败,真是其乐无穷。

第二篇:静电实验教学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静电静电实验静电产生

论文摘要:静电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叙述了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分析影响实验成功的各种因素,讨论了在实践中抓住主要矛盾是确保实验教学成功的关键。

静电实验是物理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属于较难在课堂上驾御的物理演示实验,原因是影响静电实验成败因素颇多。因此,就要求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又要在实践中研究静电实验的规律,分析影响实验的各种因素,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方能在一个具体实验环境条件下,把握试验关键,确保静电实验成功。

一、静电研究的历史

古代人们对自然界中的各种电现象,不了解他们内在的联系,认为它们是各不相干的。有些现象实在无法解释,只能求助于神的力量。16世纪英国御医吉尔伯特是第一个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静电现象的人,吉尔伯特的工作停留在定性的阶段,进展不快。1752年,美国社会活动家富兰克林用风筝将雷电引下来,把“天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从而弄明白“天电”和“地电”原来是一回事。18世纪后期,贝内特发明验电器,这种仪器一直沿用到现在。它可以近似地测量一个物体上所带的电量。另外,库仑发明了扭秤,用它来测量静电力,推导出了库仑定律。科学家使用了验电器和扭秤以后,静电现象的研究工作就从定性走到了定量的道路。经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对静电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对电的本质问题,一直到研究物质结构后,才算比较清楚。

二、静电中的电荷本质

电荷本身不是物质,但电荷与物质不可分离,自然界不存在脱离物质而单独存在的电荷,电荷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之一,它有正电荷与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导体上所带的电荷是可以自由移动的自由电荷,以传导方式实现电荷的转移;而绝缘体带电情况与导体带电情况大不相同,绝缘体所带的电荷是以束缚电荷的形式出现,不能以传导方式转移,而是以放电形式实现转移。所以,带电的绝缘体与导体接触后,导体上所得到的电荷是通过放电形式转移而来的,即金属中的电子在强电场作用下,从金属表面逸出,导体表面电荷集中部分最易发生这种现象。我们通过接触可以实现绝缘体与带电体上电荷的转移,但其本质上不是传导而是放电,这个问题的正确理解,有助于我们理论上正确分析静电产生的原因。通常物体由原子组成,原子中有带正点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由于正、负电荷相等,一般物体呈中性而不带电。但当物体经过摩擦、加热、感应、照射等变化,往往使物体获得或失去一些电荷(电子),呈现带静电状态。由此可见,静电产生是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实验中静电的产生

1.摩擦带电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起电方法。两种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由于两种物质原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不同,两者之间就存在着一个电位差,叫接触电位差。因电位差存在,常常有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物体,从而使前者带正电,后者带负电。两物体相互摩擦,摩擦的作用使两物体接触的点增多,接触更紧密,从而增加电子转移的机会,加之摩擦温度升高,加速了电子转移。但是,从物理本质上来讲,摩擦带电是一种接触带电,相互接触紧密时的接触电位差是主要矛盾,相互摩擦的两种材料之间挤压的越紧,越容易实现电子在两种材料的转移而使之带电,而只有快速.反复而不紧压的摩擦是不易生电的,有经验的教师是用紧压的摩擦来成功使物体带电的。实验中有时用丝绸摩擦两根玻璃棒,却得到两玻璃棒带电性质相反的反常现象。研究后认为,用丝绸摩擦第一根玻璃棒,因玻璃棒失掉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在空气特别干燥时,丝绸上的电子不易漏失。当与第二根玻璃棒一起摩擦时,由于摩擦次数较少或较轻,不仅没有使玻璃棒失掉电子,反而把丝绸上的多余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使第二根玻璃棒带负电,发生两棒相吸现象,为防止反常现象发生,第二次丝绸与玻璃棒摩擦起电前,应用手充分与丝绸接触,使丝绸原先所带负电荷放净后,再于玻璃棒摩擦。

2.感应带电也是静电实验中较常用的方法。静电感应是静电场中的导体内,自由电荷受到场力作用移动,电荷重新分布,最后达到静电平衡,从而使导体不同部位出现正、负电荷的现象。感应带电是在静电感应的条件下,使导体的一端接地后,去掉静电场,则导体另一端的电荷重新分布在导体表面,用这种方法使导体带电的优点是:导体容易带电且带电量也易控制,需注意导体是处于与地绝缘状态。

3.实验中注意静电的特征

静电具有高电压特征。例如,人在地毯行走或从椅子上起立时,人体静电电压可高达一万多伏,静电的电量小、电容小。为什么电压高呢?原来两导体之间的电容、电压与其上电量之间保持U=Q/C的关系,而C=εS/d.如果介电常数ε,极板面积S保持不变,则电容与极板间距离成反比。举例说明:如两物体紧密接触时,其间距离为25×10-8厘米,其接触电位差很小,当两物体迅速离开至0.1厘米时,由于距离增大为原来的40万倍,电容则减小为原来的40万分之。如果分离前后物体上电量保持不变,电压将升为原来的40万倍。即使接触电位差只有0.01伏,分离至0.1厘米时电压可达4千伏。因此,数万伏静电压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分析,不难看出,静电的高压特征主要来自电容,而不是来自电量。故其电量小,但电压高。

静电在高电压的特征下,对绝缘体材料性能的要求相应也很高。有些教师在流电实验范围形成的绝缘体概念,在静电范围许多材料却是亚导体,电荷易漏失,导致实验失败。因此静电实验要求使用高电阻率的绝缘材料。一般电阻率为107欧姆米以下的物体,在静电范围都属静电导体,而电阻率为107獈1014欧姆米的物体只能算亚导体。静电绝缘体,一般指电阻率为1014欧姆米以上的物体。因此,静电实验中,要选好用的静电绝缘体。如:有机玻璃,各种塑料,硬泡沫塑料,石蜡等等,而不能用亚导体:棉线,纸张,木材,橡胶,胶木,玻璃等做绝缘体,认识这一点是查找静电实验失败原因的关键。

在静电实验中,影响实验成功的因素:一是空气湿度,二是仪器的绝缘性能,绝缘材料表面受潮,不清洁导致其绝缘性能下降致使实效差或根本做不出来。解决的方法是,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在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最好用钨灯烘烤。经过研究发现,空气湿度对静电的影响处于次要地位,而仪器的绝缘性能处于主要地位。为解决这个主要矛盾,需要改善仪器绝缘性能,一是用清洁剂将仪器洗净,清除杂质,增加绝缘性。二是改善仪器中关键的绝缘元件的绝缘性。仪器的清洁是静电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总之,每个教师要确保课堂教学成功,就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静电实验教学的成功,要求教师既要从理论上掌握静电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又要在实践中研究静电实验的规律,要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才能确保静电实验教学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陈啡暇.材料物理性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2]马文蔚.物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3]张瑞琨.教学全书物理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

第三篇:启发式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浅析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对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同时进行文化传递、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社会性培养,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本学科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法的区别。

1、传统的体育教学法一般是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影响,主要是以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过程体系。笔者认为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学过程,是以体育动作技术形成为重点,只以传授动作技术和某些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主,进行重复练习达到巩固定型和提高运动素质的目的。而启发式教学主要以动作技术形成的过程为重点,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排队整齐安静、听话、有秩序,时间安排合理的就是好课,对学生只是根据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程度,某一运动项目的成绩好差来评价,这种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启发式教学的评价则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如何帮助学生去认识动作的形成原理,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而对学生则以学生对动作原理的认识及自我锻炼意识(包括自觉性、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启发式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认真指导,过程中不是教学生只学会某一个动作,而是教学生怎样去学会这一个动作,是引导学生将感知、思维、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过程中教的不仅是动作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动作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发现体育的真谛,体验运动的成功与乐趣,达到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目的。

1、教学中应用提问的方式,发展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能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如:推铅球时可以向学生提出最佳的出手角度是几度,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分析由于出手点高于落地点,因此出手角度略小于45°。

2、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己探索和实践所学的原理与方法。

三、启发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要通览各科教学内容,把握内在联系,才能融为一体。

2、要吃透教材,熟悉每一个动作的原理,并明确这一动作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物理学力学的生理学,解剖学等的原理分析跑的动作与身体姿势,分析呼吸在跑的过程中对身体机能的作用等重要因素,让学生明确怎样跑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3、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生理、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贯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确保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笔者认为,启发式教学法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第四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摘要:结合教学实际,从用好实验室、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用现代手段辅助实验等方面,对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进行研究。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实验室 1前言

生物学科的主要特点是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概念与实践技能,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等[1]。可见,上好生物实验具有重要意义。生物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生物实验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2合理开放实验室,创设良好实验环境

实验室是学生进行实验学习的主要阵地[2]。良好的实验环境有助于渲染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物教师应注重创设良好的实验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探究场所,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奠定基础。布置好实验室现在大部分学校的实验设备都比较齐全,应做到经常检查、适时更新,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在实验室中悬挂一块黑板,要求学生分组设计板报,对板报内容进行定期更换。实验室一角应放置玻璃橱柜,里面存放和展示学生收集的标本、模型、实验书籍等。讲台上不仅有讲桌,还应悬挂多媒体大屏幕,教师可以利用电脑呈现教学课件。除了丰富的实验器材之外,还应在实验室中摆放好小型动植物的标本或模型,如鸽子、兔子、青蛙、蚕、蜥蜴、昆虫等,让学生通过标本和模型直接观察动物的外形特征,促使学生了解动物的进化历程。通过真实生动的情境创设,可以引导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入情入境,充分感受生物世界的奇妙,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欲望。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利用好实验室由于学校的实验设施有限,在实验课堂上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而课堂教学时间也十分有限,导致许多实验无法顺利完成。教师可以为学生开放实验室,组织学生把课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到实验室亲自做生物实验。例如:讲显微镜的结构及用法,在课堂上不可能有时间让所有的学生进行操作,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后去实验室加以练习,同时在旁悉心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显微镜的成像规律,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教学根尖结构时,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小麦、豆芽、蒜等随处可见的植物的根尖,再引导学生结合显微镜观察根尖装片,明确了解根尖的结构,利用对根尖的感性认识,深刻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讲叶子的结构时,让学生用两个并在一起的刀片切菜叶,作为临时切片,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探究种子的萌发条件等,这类实验所需要的器材都不是高标准、高要求的,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就可以替代完成实验。因此,开放实验室,利用现成的实验设备,这是提高学生实验技能最便捷和最有效的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3指导学生正确观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

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给学生知识不如传授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正确方法,只要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将受益终身。为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确保学生顺利实验。在具体观察中应把握好如下几点。把握正确的观察顺序在观察生物实验材料时,一般可以遵循如下规律进行观察:根据观察对象的形体特征,应按照从上至下、从外到里、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步骤;根据观察对象的产生时间,应按照先后顺序进行观察,先观察营养器官,再观察生殖器官。如在观察实验“根尖的结构”中,应根据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顺序,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蚕豆的根毛,然后请学生陈述植物根的功能;再把根尖找出来,用小刀切下根尖,将其制作成装片,先从宏观上对根尖基本形状进行观察,再从上到下沿着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进行观察,重点观察根毛,与教材中的插图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自主观察的方式掌握蚕豆根毛的功能与特点。学会进行对比和比较对比和比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尤其在观察实验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正确对比和比较,从相同的特点中找出差异性,或者在不同中找到相同点。实践证明,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与分析,一般都能正确把握事物之间的异同点,以及相互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如在观察“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结构、形态”时,首先应给学生介绍这两种不同植物之间存在的差别:1)叶脉结构不同;2)茎的结构不同;3)种胚结构不同。再给学生介绍两者之间的相似点:两者都是绿色植物,所以受到光合作用的影响,导致叶序基本相似。

4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增强生物实验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自发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是高效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3]。为此,在探究实验过程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辅助手段以其自身的优势,则可以增强实验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真菌和细菌这部分内容的时候,由于教材中的解释多抽象简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效率较低,同时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展示真菌和细菌的图片以及介绍真菌和细菌的视频片段,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吸引学生注意力,强化学生对真菌和细菌特点的认识。另外,由于实验中的一些现象都是瞬间性的,因此不容易观察。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实验过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如可以模拟光合作用原理,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发生原理,不但理解起来轻松,掌握更加牢固,而且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微课与实验看似联系不紧密,实则互为补充。实验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实验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获得思维的拓展以及分析能力的提升。因此,当真实实验受到时间或空间条件的制约时,就可以通过微课加以弥补。比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实验,在课堂上难以完成,所以教师可以提前录制课外完成实验的过程,在课堂上以微课形式播放出来。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观察得更为清楚,而且能够节约大量课堂时间,顺利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5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小组实践调查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实践探究而得出的。每一个人都有创造天赋,但这种创新意识只能在相应的活动中得以激发与强化。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就不可能在任何一个领域完成任何重大的事情。”[4]因此,教师要保证学生主体的活动空间,促使他们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调查,通过实践调查的方式辅助课堂教学,营造生活化教学情境,给学生形成深刻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为此,教师要充分把握一切机会,结合实践调查,创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情境。如在教学“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营造这样一种情境:让学生分组调查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现象,并仔细分析污染源自哪里,对周围的生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在具体调查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也可以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项目,如噪声对动植物生长方面的影响,抽烟对身体的害处,污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等。当学生确定调查项目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调查方案,并在调查之后写出调查报告。这样的实践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一位学生的兴趣都非常高涨。比如探究“抽烟对身体的害处”的小组,到相关医院调查由于抽烟引发的多种呼吸道疾病的图片和病例,计算由抽烟引发肺癌的概率;此外,还到小区中调查香烟售卖点的数量,以及香烟销售的具体情况等。通过调查,学生深刻感受到人们对于自身生活环境的破坏,体会到由于环境遭到破坏,周围的生物由此受到严重影响。总之,生物实践活动的内容应丰富多彩,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能将学生引入社会,使学生在自我设计和操作中实现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素养。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分析、总结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6结语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生物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实验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生物教师应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与实验活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实现生物教学目标。

作者:李树涛 单位:淄博市高青县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明宇.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5(4):103-104.[2]谢娟.浅谈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98-99.[3]张春涛.中学生物实验教学在新课改下的挑战与对策[J].科学教育,2011(5):102-103.[4]王存祥.浅析农村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教育革新,2012(2):156-157.

第五篇: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探索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学中先进的教学模式之一,它的成功运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的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来统帅课堂教学,从而能进一步结合体育“三基”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以达到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维素质、运动技术素质都得到提高的目的。

目前,这种教学模式在诸多学科教学中已普遍被教师接受并运用,而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它与“精讲多练”的教学要求相矛盾,而依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模式,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但由于运用不当反成了“放羊式”教学。因此“启发式”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可不可行成了近年来体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既称“注入式”又称“三段式”,即准备部分(队列队形和准备活动)基本部分(主教材的教与练)结束部分(放松整理活动)为顺序进行的,运动技术教学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这种模式教学过程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的,它缺乏学生自我目标提出和追求的动力机制,教学环节偏重教师一方,单纯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方法。当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很重要的,不容忽视,但在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从备课到教案的实施一切都是教师在活动,学生只能根据教师所设计的方案被动地执行。

启发式体育教学法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对学生传授运动技术和技能的同时进行文化传递、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社会性培养,帮助和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掌握本学科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技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是结合有关通俗易懂,易于引起学生联想的具体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在观察中引起思考,悟出其中道理,并从中得到启迪,获得意念的变化,达到举一反三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目的。

一、启发式教学法的特点

1、传统的体育教学法一般是受前苏联教育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影响,主要是以技术、技能教学为主的教学过程体系。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的弊端在于教学过程,是以体育动作技术形成为重点,只以传授动作技术和某些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主,进行重复练习达到巩固定型和提高运动素质的目的。而启发式教学主要以动作技术形成的过程为重点,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竞争意识、集体观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传统体育教学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排队整齐安静、听话、有秩序,时间安排合理的就是好课,对学生只是根据掌握运动技术动作的程度,某一运动项目的成绩好差来评价,这种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启发式教学的评价则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如何帮助学生去认识动作的形成原理,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其他学科知识的渗透,而对学生则以学生对动作原理的认识及自我锻炼意识(包括自觉性、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二、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在启发式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认真指导,过程中不是教学生只学会某一个动作,而是教学生怎样去学会这一个动作,是引导学生将感知、思维、实践三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过程中教的不仅是动作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会动作技术的原理与方法,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发现体育的真谛,体验运动的成功与乐趣,达到身心健康自我发展的目的。

1、教学中应用提问的方式,发展学生逆向思维,让学生能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如:在教授前滚翻的时候,在学生面前展示滚篮球和滚一四方体物件,并提问为什么四方体物件不能象篮球那样顺利的向前滚动,从而地出在前滚翻中团身的重要性。

2、教学中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自己探索和实践所学的原理与方法。

三、启发式教学法的要求

1、要通览各科教学内容,把握内在联系,才能融为一体。

2、要吃透教材,熟悉每一个动作的原理,并明确这一动作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密切联系。如:中长跑教学中教师应利用生物学、力学、生理学、解剖学等的原理分析跑的动作与身体姿势,分析呼吸在跑的过程中对身体机能的作用等重要因素,让学生明确怎样跑才有利于身体健康。

3、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生理、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贯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原则,确保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4、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启发式教学法对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下载启发式实验教学探索(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启发式实验教学探索(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探索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探索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实现途径,化学实验中蕴含着化学原理、化学反应现象和化学探索思考基本点......

    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大全)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 课程研讨课程研讨 中学地理课堂实验教学探索⊙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陈皆兵......

    高职数学实验教学探索教育论文

    【摘要】数学实验的目的是以实验为载体,展示数学的探索发现过程,使学生亲历这个过程,从中发现数学、体验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开设数学实验是数学科学发展的需要,是高职院......

    浅析高等学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探索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等学校 开放实验教学 探索论文摘要: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开放实验教学更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潜能,也是提高整体教学质......

    启发式教学研究

    启发式教学研究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它经受了我国历代教学实践的检验,今天也正面临着现代化对它的挑战,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要能适应当前改革开放 对人才培养的......

    启发式教学法

    在春秋时期,老祖先孔子已经对“启发式教学”有了论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出自《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启发”的条件和时......

    启发式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的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式教学策略论述 学号:2013123034 姓名:于晓婷 启发式教学策略 启发,是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能够自己思考问题的答案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主导,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