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例谈重点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例谈 阳信县河流中学魏东云
【摘要】:从04年开始,课程改革进入了推广阶段,受此影响,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改革,教师和学生的态度都应该发生变化。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课程改革的目标。没有现成的理论教条,我们暂且只能在探索研究中发展信息技术课的教育活动。
【关键词】:建构主义计算机网络情景类比迁移评价开放性
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积极探索面向21 世纪的基础教育的新模式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计算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也是信息技术的核心。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应贯穿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个教学过程。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结合多年来的实践,就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谈谈一管之见: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斗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斗
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1.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2.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3.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4.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5.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又如讲到文件对象的选择时,可用Shift和Ctrl键结合鼠标选取连续和不连续文件,也可用鼠标拖动法画出一虚框将所选文件围住进行选取,再讲到Word时,我要求学生选择文字块时,也用选取文件的方法来试,学生很快发现了相似点和不同点,再对Word图形进行选取时,也发现了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学生不仅记得牢,而且在以后学习中容易进行类比,起到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突破新知识的迁移作用。再如讲文件移动和复制时,步骤是:1.选择对象(文
件或文件夹;2.剪切或复制;3.打开目标文件夹;4.粘贴。将它与Word进行比较:步骤是: 1.选择对象(文字块;2剪切或复制;3.将光标移动插入点;4.粘贴。当然也可直接用鼠标拖动法,两者非常类似。教师也可通过打开多种应用程序窗口,对菜单进行比较,发现通常情况下,“文件”和“编辑”菜单中的项目基本相似,所用的键盘命令也相同。学生通过比较,找出了相似性,为以后知识的迁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使用这种方法时,选择的类比对象要恰当,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三、观察对象,培养能力
对象的方法与理论在计算机科学中有着非常巨大应用,它被认为是计算机科学中的最重要方法之一。其实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动物它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物的环境不同,不同动物的窠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影像、动画等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跟其它学科相比,软件的操作变化多端,而且这些操作之间常常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如果仅仅单独的罗列这些基本操作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教师通过一些具体的实际问题来把这些操作串接起来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和掌握,在实际操作中碰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自己去分析解决。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可以提出事先打印分发一篇文章,设置相关问题,如标题的排版,文字的修改,段落的连接,分段,段落调整,段落排版,调整字间距和行间距,设置打印页面等等问题,让学生通过上机,依靠集体力量,自行讨论解决任务。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如拿一张已排版好的较为复杂的文章或表格,让学生尽量做到与样文或样表一致,通过自主完成的作业就是自己的一件作品,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可以激发学生进一
步学习电脑的兴趣。这种方法更能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拓宽认知,促进发展
信息技术课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应当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工具软件,进行拓宽知识面教学,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有限,而实际应用却上无限发展的,软件的开发应用日新月异,能否利用工具软件进行加工处理所需信息,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体现,如图形图象的制作、声音文件的处理、简单动画制作、网页制作、防毒杀毒等,拓宽这些知识面对学生的发展能起促进作用,因此,教学中要穿插工具软件教学,如看图软件Acdsee、豪杰图象浏览器,图形图象处理软件画图、Photoshop,动画制作软件Flash,视频播放器MediaPlay、超级解霸,Mp3播放器,音频处理超级录音机,防毒杀毒Kill、Kv3000、瑞星杀毒软件等,教学中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让学生对各种对象处理有一个了解也就足够了,这些工具软件的学习不仅不会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而且能巩固所学知识,促进各种基本操作及应用能力的发展。
五、开放评价,发展个性
将评价放到网络环境中,建构一个开放的评价情景,从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特征作为出发点,把评价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作为继续学习的一个起点,促进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评价内容开放
从本质上讲,信息技术教育更趋向于工具化,更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非理论知识的记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根据这样的学科特点,我们无法用简单化的选择题、判断题、问答题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有时也无法用分数来衡量学生。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时,应抛弃固有的评价观念,应设计出使学生不感到过强的压力、乐意去进行,又能客观地、确切地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开放性评价内容。如“文字处理”单元结
束后,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电子小报。但选择什么内容呢?教师应给学生一个评价的标准和广泛的内容选择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而不能把学生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独特研究的主题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比教师的“定制”更富有成效。
2.评价环境开放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评价集中在学生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贡献和意义建构的要求是否完成。情景是建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素之一。情景不仅在于教学过程中,也应体现在评价过程之中。评价的环境应是一种开放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在评价中能及时获取信息,修正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如《网页设计》模块单元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评价呢?一个网站的设计包含了网站的需求分析和内容设计、网页的制作、美术设计、文字内容设计等诸多方面,它需要若干学生的协作和会话才能完成。评价时不能以教师的观点来衡量打分,如果对于学生的作品我们在课堂中逐一评价,那么持续的时间很长,这种方式不能常用。我们把它放到局域网中自己建立的WWW服务器上,让学生边评价和被评价边修改自己的作品,让其他学生浏览评价,通过点击率、支持率和学生的留言评价来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这样评价的环境得到了放大,评价时间可以持续进行很长的时间。这样,学生可以在评价和被评价中得到长足的进步。
3.评价方式开放
在传统课程评价中,教师更多的时候是独立,或可以说是孤立的根据自己个人主观的感觉给出分数或等级。但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决定了我们不可以给一个多媒体作品或一个网站一个准确的分数,因为这其中设计到了信息技术、美术等各种学科的综合。因而我们可以依靠网络,将作品放到网站上,然后为作品建立留言板、投票系统等,让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全体参与,同时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4.评价过程开放
评价过程是单向的,从评价者向被评价者?不是。评价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应都参与其中。如多媒体演示文稿的制作,我们可以分小组,让被评价者就自己的构思、制作过程发表看法,然后边演示自己的作品边进行演讲,这样我们的评价过程不仅仅局限于作品本身,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集中展示。在评价过程中,被评价者可以就自己存在的问题阐述自己的想法或未完成的原因以及后一步的改进方向。
评价就是被动接受吗?不是的。如果学生能及时得到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根据意见和建议及时作出修改,这样评价的过程是互动的,是不断提高的过程。如前所述,我们将学生的网站放到网络环境中,被评价者在接受评价的同时,可以根据评价者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更新、更改自己的网站。有人说这样的评价结果不是在不停的变化吗?我们如何给学生评价结论呢?恰恰相反,我们可以不需要一个固定的评价结果,因为评价不是我们的目的,而只是检查、促进学生学习的一个手段。
5.评价结论开放
分数、等级就能确切反映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能力发展情况吗?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可以这样说。但对于信息技术教育来说,我们不能这样来说。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在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速度也存在差异性。评价的目的不是给结论。如学生的文字录入是一项基本能力,但学生由于环境、基础不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差异性更为突出。在不同时期,学生的录入速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某个学生的速度和其它同学比较很慢,但他在不停的进步,我们能说他是后进生吗?肯定不能,我们反而会说他的学习成绩很好。这就是我们现在正提倡的过程性评价。除了分数、等级,我们还可以使用文字性的描述。如网页设计中,我们可以选择学生留言的精华语句来作为评价结论,因为这样的语言更富有激励性。
一个开放的评价情景境,学生有一定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不是给学生定性,而是一种促进性的、竞争性的压力,学生乐意去不断修改与学习。而对其他学生来讲,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评价的过程是协作学习的另一形式。
信息技术教育在网络环境中的评价,不是网络考试,也不能简单地用各种各样的题型来评价。教师在设计教学环境时,应开放评价的内容、环境、方式、过程和评价的结论,应充分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运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方式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给每一个学生评价和被评价的机会,让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环节,促进学生个性特征的发展,真正把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
信息技术课,属于新兴边缘学科,有理科性质,也有人文特点,需要在研究中,涉及多门学科,当好一名信息技术课老师,应该说,不是件容易事。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希望自己能更投入地研究信息技术教学,很好的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总之,一句话,希望教师能教好,学生能学好。
第二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
● 曹恒来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复现、再现教材内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感知、记忆、理解教材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必须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演练法
信息技术课程以操作为主,动作技能的学习仅靠教师讲述是无法学会的,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演练法就是通过教师示范动作或操作,学生模仿和反复不断地练习,使操作达到正确或熟练的常用教学方法。
1.本过程
演练法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呈现任务 示范讲解 操作练习总结提高
教师首先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练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一些基本操作进行精当的示范和讲解,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仿练习。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反复操练。同时,教师通过网络监控或巡视,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拔提示。
2.例
修饰图表
师:图表的位置和大小调整好了,但我们对图表的格式还是不满意,如图表中文字的字体字号、背景的颜色、网格线等都还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如何修饰图表,使图表更加美观、整洁呢?下面老师以‚金牌柱形图‛为例给大家做一下示范。
教师示范:设置图表中的字体、字号;设置绘图区格式。(具体步骤略)
师:从我们的操作过程可以看出,选定的对象不同,‚格式‛菜单的图表项命令也不同。学生练习:尝试设置‚金牌柱形图‛和‚金牌饼图‛的字体字号和绘图区格式。
师:Office中的每个功能都有多种操作方法,老师演示的是菜单法,同学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操作习惯使用相应的方法。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打开自己文件夹下的助学课件,也可以使用Excel本身提供的‚帮助‛。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可能会出现只能更改单个图表项(如标题、图例格式)的情况。这是由于学生在选定图表时,单击某个图表项造成的。正确的方法是:单击图表边框和绘图区之间的空白区。
教师示范:如何设置图表选项。
学生练习:继续完善‚金牌条形统计图‛和‚金牌饼图‛。
师:请大家继续修改这两个图表,直至你对为止,如位置、大小、图表中文本的字体字号、背景颜色、坐标轴的设置等等。完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在你调整图表区的大小,会发现图表中文字的大小总是不停地在变化,为什么?如希望文字在大小保持不变,如何解决?
3.演练的基本策略
①动作特点、学生特点,选择或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动作,通过重放、慢放、定格等控制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细致的观察机会,教师亦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动作。
②注意把示范和讲解、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结合起来进行。教师示范的速度不宜过快,一次示范的内容也不宜太多。一般来说,教师连续讲解、示范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要力戒“两段式”(教师讲一半,学生练一半)的教学形式,虽然教学秩序很好,但是实际效果不佳。
③练习方式多样化。可采取问答的与实际操作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模仿的和创造的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增加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复杂的技能可以先分解为简单的局部的成分,分别掌握简单的局部动作后,再过渡到复杂的、完整的活动。
④教师示范后,学生很难完全记得相应的操作步骤,可以使用一些软件(如Multimedia Builder)制作一些助学课件,它总是浮动在工作窗口的上面,给学生操作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二、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一直是我国中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讲述法:指教师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等,一般用讲述法。
讲解法:指教师对某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当演示和讲述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联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讲解。如信息的基本特征,程序设计中算法,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形、图像的采样等知识的教学,常应用讲解法。
讲演法: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通过分析、论证来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如学校开设的网络安全、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1.基本过程
讲授法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逐步演化而形成的,它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①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主要工作包括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等。
②导入新课。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旧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③讲授新课。这是该方法的中心环节,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精讲少讲。
④巩固新课。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堂所学内容,及时消化和巩固。可采用提问、复述、归纳、练习等方法进行,要尽量重点突出,防止简单地重复学过的东西。
⑤布置作业。这是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独立作业能力。2.案例
信息及其特征
第四环节 讨论信息特征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通过讨论和提问,一起感受!(1)载体依附性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众生:看过!师:好,请听题:武侠小说里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但是有个叫令狐冲的学到的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 生1:‚思过崖‛山洞的墙上。
师:不错!令狐冲发现时,这些信息在墙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幸好没有发生火山喷发或是大地震,否则‚墙‛这个信息的载体碎了,这些剑法信息也就没有了。
师:下一题——有的同学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你们的座右铭通常写在哪些地方? 生2:写在日记本里。生3:写在铅笔盒上。
生4:存在文曲星上,打开就能看到。生5:老师我有手机,我放在开机画面上。生6:刻在课桌上。
师:刻在课桌上是不对的,要爱护公物!鲁迅当年刻在课桌上也是不对的,不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就不要追究了。但是,现在你如果随处乱写乱画,为你的座右铭这条信息乱找载体,我们就追究你的责任了。
总之,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板书),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尽管由于课程本身具有的强调“操作”的特点,出现了演练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能不和讲授法相结合。在这个案例中,授课教师通过运用生动机智的语言、贴近学
生生活经验的令狐冲、魔法书的故事、在课桌上刻写座右铭等行为,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信息的特征。3.讲授的策略
①讲授内容应正确,富有科学性和思想性。避免出现知识性或观点性的错误。
②讲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既不能一堂课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关键,主次分明地进行论述,做到详略适宜,切忌杂乱松散、平铺直叙。
③讲授的内容要同学生已有认识结构相衔接,有较强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概念用来同化新知,则可以设计一个概念包容水平高于新材料的“先行组织者”;如果学生难以接受概括水平更高的上位概念,则可以设计具体的模型,寻找与所学新材料极为相似的事物,让学生类推;如果学生原有知识不清晰、不巩固,新旧知识关系不清时,则可以设计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点的“组织者”,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④要教给学生听讲的方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预习有关教学内容,对自己感到困难的部分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课堂上听讲,就能抓住要点,理清层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边听,边记边听,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再加上大脑的积极工作,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听讲效果。⑤讲授时应讲究语言的艺术。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注意动作、表情和语言的配合。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适时、恰当的使用专业词汇。
三、类比法
类比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当人们发现某一不熟悉的事物和另一熟悉的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之处时,借助于类似的方法,从熟悉事物的属性中推论出不熟悉事物具有相同属性的方法,称为类比法。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发端于类比,例如,安培通过环形电流的磁场的类比,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类比也是人类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最好能找到一种联系,让新旧知识之间互相沟通。类比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一座桥梁,它能促进由旧知识向学习新知识的迁移。
1.基本过程
类比法要求教师首先给学生引导出所要研究对象的类比物(依据某类相似性),进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并组织学生运用类比进行探索活动,引导他们寻找相似的现象、属性和性质,查明结构的相似性,进而进入类比推理。例如,用邮政系统来类比Internet,能使学生轻松掌握协议的概念和OSI模型的分层思想:
①提供已知的类比结构。邮政系统借助分层系统保证了邮政业务的顺利进行,主要涉及三个子系统:用户子系统、邮局子系统和运输子系统,各层子系统之间(用户与用户间、邮局与邮局间、运输部门之间)和上下层之间(如用户和邮局之间)都要进行很好的约定,才能保证信件会被准确的送到收信人手中。这个分层既是技术(种类)的分层,也是人员分工的分层。
②发现未知的知识结构。同样,计算机网络也采用层次性的结构,这实际上是社会分工与分层状态的延伸。
③应用新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同化。为了有效地传递网络中的信息,计算机网络的每一个功能层中通信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相应的约定,这种约定就称为协议。各功能层之间,上一层对下一层提出服务要求,下一层完成上一层提出的要求(如同邮政系统分层模型中,邮局子系统完成用户子系统提出的要求,同时对运输子系统提出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网络世界产生了一种通用的概念模型——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
2.案例
数据交换技术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问题提出
问题:假设有一火箭需通过铁路从制造厂运到发射场,现有三种方案:专列专线、专列非专线、非专列非专线,现要求大家一起讨论这三种方案的优劣。
前提条件:假设使用每一线路所需费用均相等。
2、问题分析
甲线:专门使用一列火车来运输火箭,并使用专线,其他车次不得占用。
乙线:专门使用一列火车来运输火箭,但不使用专线,该火车按照正常的火车时刻表,服从铁路部门的调度。如:现按照正常的车次进入第一个站点停靠,听候调度,有合适的火车头和线路才能继续往下一站点,如此循环,直至将火箭运到目的地。
与甲线相比,使用乙线的优点、缺点有哪些?大家一起来分析。
丙线:不使用专门的火车来运输,而是将火箭进行拆分,拆分之后火箭与普通货物一样进行运输。可见这是在乙线运输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由于火箭拆分之后可看成与普通货物同等对待,对火车头的依赖较小,可挂靠在任一火车头上。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运输速度,二来可以提高铁路的利用率,与其他货物均担费用,降低了运输火箭的费用。由此可见,相对于乙线,丙线的方式更加灵活。但相比之下它也有个缺点:运输前后需要对火箭进行拆分和组装。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比较这三种运输方式的优劣。(表格略)
(小结:在这三种方案中是通过提高线路的利用率来有效地降低费用的。)
在现实生活中要运输货物,同样,在网络中要传输大量的数据。网络中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传输的呢?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原理和我们刚才讨论的三种运输方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二、三种数据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甲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2)举例:打电话。
2、报文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乙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说明报文交换技术采用‚存储-转发‛机制。)
(2)报文与电路进行对比。(3)举例:电报系统。
3、分组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丙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2)与报文交换技术进行对比(3)举例:IP电话
……
3.类比教学法的基本策略
①要考虑可比性。即所选的比方与要比的事物必须具有某种同一性和相似性,否则不仅起不到过渡启发的作用,反而会模糊学生思想。
②要考虑可接受性。所选的比方必须是学生熟悉、易懂的,最好是学生喜闻乐见、司空见惯的,否则所用的比方不仅多此一举,反而使学生越听越糊涂。
③比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起过渡作用。因此运用时,不应再在比喻本身上作过多的绘声绘色的具体描述与渲染,以免渲宾夺主。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索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从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最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1.基本过程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教师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与兴趣,提出一个恰当的能够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共同讨论任务分析 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与 评价
应用该阶段所学技能与知识的任务,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
②共同讨论、分析任务: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帮助,学生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
③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该阶段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由学生个人独立或者分组协作去完成任务。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应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④交流与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倾向性问题与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信息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信息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
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4.案例
师生相聚“网上邻居”
提出任务: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陈老师来为大家上这节信息技术课。这节课的内容非常简单,我给它取的名字叫‚师生相聚‘网上邻居’‛,就是让同学们通过网上邻居来认识陈老师,并让陈老师通过网上邻居来了解各位同学,同学们相互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
要了解认识老师有很多方法,可以是老师在上课时进行自我介绍,可以是老师将本人的图片文字资料印在讲义上发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询问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来侧面了解。我们这节课用到的方法与上面所提到的都不同,同学们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获取老师的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传送自己制作的个人介绍。
其实,这就是本堂课的两大任务:任务一是通过‚网上邻居‛找到教师的自我介绍文件并打开观看;任务二是利用自己熟悉的软件制作自我介绍,以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将文件存放到教师机‚学生交流‛文件夹中。
自我介绍文件的框架:(略)
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自我介绍的内容可以少一些,将重点放在掌握汉字输入方法上。对于已掌握汉字输入的学生,不受上面框架的影响,可将重点放在自我介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内容可写得风趣一些,形式可以活泼一些,做成图文并茂、个性化的自我介绍。在完成任务后观看教师机上‚学生交流‛文件夹中其他学生的自我介绍,选出觉得比较好的一份作品,并说出选择理由。
分析任务:
任务一:先打开‚网上邻居‛,找到教师机,找到教师自我介绍文件,打开并观看。任务二:利用熟悉的软件(写字板、Word、PowerPoint或Flash等)制作自我介绍,并用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先保存在自己的机器上,再把文件提交到教师机的‚学生交流‛文件夹中。
完成任务:
学生各自完成任务,如遇到问题可以与同伴交流、询问教师或听课者。教师进行巡视,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辅导,注意发现两头的典型事例,为下面的交流评价做准备。
在学案中给学生提供如下帮助:
帮助一:双击‚网上邻居‛,打开教师机,找到‚教师介绍‛文件夹,找到‚陈老师的自我介绍‛文件,单击选定,然后选择‚复制‛命令,再定位到自己机器的桌面上,选择‚粘贴‛命令。双击打开,观看介绍,注意记住一些内容,为后面的记录做准备。
帮助二:自我介绍做完后,用自己的名字作为文件名,保存在自己机器的桌面上,然后用复制和粘贴的方法把该文件存放到教师机中的‚学生交流‛文件夹下。
学习记录:(略)师生评价:
针对学生制作的作品,可以让作者谈谈创作想法,让同学进行互评,教师点评。
归纳总结:
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网上邻居‛找到教师提供的自我介绍,认识自己的老师;利用熟悉的软件制作自我介绍,存放在指定的地方。
3.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和编排,所谓“恰当”包括以下几点: ①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作学生的自我介绍。
②任务应当与学习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结合,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习新的技能与方法,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案例中将“网上邻居”的使用方法较好的嵌入到了任务之中。
③注意任务的分解和任务链的建构,使各个任务体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前后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设计每章完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大任务是若干个小任务的有机结合。
④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用探究式学习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⑤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交流与展示自己的作品,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以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保持学习信息技术的持久兴趣,也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曹恒来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_5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常用教学方法例谈
● 曹恒来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是指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具体地说,是指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复现、再现教材内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感知、记忆、理解教材内容,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要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必须了解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演练法
信息技术课程以操作为主,动作技能的学习仅靠教师讲述是无法学会的,必须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演练法就是通过教师示范动作或操作,学生模仿和反复不断地练习,使操作达到正确或熟练的常用教学方法。
1.本过程
演练法的基本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呈现任务 示范讲解 操作练习总结提高
教师首先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练习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对一些基本操作进行精当的示范和讲解,然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模仿练习。大量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反复操练。同时,教师通过网络监控或巡视,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必要的点拔提示。
2.例
修饰图表
师:图表的位置和大小调整好了,但我们对图表的格式还是不满意,如图表中文字的字体字号、背景的颜色、网格线等都还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如何修饰图表,使图表更加美观、整洁呢?下面老师以‚金牌柱形图‛为例给大家做一下示范。
教师示范:设置图表中的字体、字号;设置绘图区格式。(具体步骤略)
师:从我们的操作过程可以看出,选定的对象不同,‚格式‛菜单的图表项命令也不同。学生练习:尝试设置‚金牌柱形图‛和‚金牌饼图‛的字体字号和绘图区格式。
师:Office中的每个功能都有多种操作方法,老师演示的是菜单法,同学们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操作习惯使用相应的方法。在练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打开自己文件夹下的助学课件,也可以使用Excel本身提供的‚帮助‛。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可能会出现只能更改单个图表项(如标题、图例格式)的情况。这是由于学生在选定图表时,单击某个图表项造成的。正确的方法是:单击图表边框和绘图区之间的空白区。
教师示范:如何设置图表选项。
学生练习:继续完善‚金牌条形统计图‛和‚金牌饼图‛。
师:请大家继续修改这两个图表,直至你对为止,如位置、大小、图表中文本的字体字号、背景颜色、坐标轴的设置等等。完善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在你调整图表区的大小,会发现图表中文字的大小总是不停地在变化,为什么?如希望文字在大小保持不变,如何解决?
3.演练的基本策略
①动作特点、学生特点,选择或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动作,通过重放、慢放、定格等控制手段,让学生对动作有细致的观察机会,教师亦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动作。
②注意把示范和讲解、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结合起来进行。教师示范的速度不宜过快,一次示范的内容也不宜太多。一般来说,教师连续讲解、示范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要力戒“两段式”(教师讲一半,学生练一半)的教学形式,虽然教学秩序很好,但是实际效果不佳。
③练习方式多样化。可采取问答的与实际操作的、个人的和集体的、模仿的和创造的等多种方式进行练习,增加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果。复杂的技能可以先分解为简单的局部的成分,分别掌握简单的局部动作后,再过渡到复杂的、完整的活动。
④教师示范后,学生很难完全记得相应的操作步骤,可以使用一些软件(如Multimedia Builder)制作一些助学课件,它总是浮动在工作窗口的上面,给学生操作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二、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一直是我国中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方法之一,可用以传授新知识,也可用于巩固旧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讲述法:指教师充分运用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叙述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和概念,并从情绪上得到感染。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等,一般用讲述法。
讲解法:指教师对某些较复杂的问题、概念、定理和原则等,进行系统而严密的解释和论证。当演示和讲述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联系的时候,就需要进行讲解。如信息的基本特征,程序设计中算法,多媒体技术中声音、图形、图像的采样等知识的教学,常应用讲解法。
讲演法:是教师对一个完整的课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通过分析、论证来作出科学结论的一种方法。如学校开设的网络安全、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1.基本过程
讲授法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础上逐步演化而形成的,它的基本操作程序是: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布置作业
①组织教学。这一环节主要工作包括安定学生的学习情绪,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醒学生准备好学习用具等。②导入新课。根据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精要复习旧知,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③讲授新课。这是该方法的中心环节,以教师系统讲授为主。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精讲少讲。④巩固新课。这是帮助学生理解当堂所学内容,及时消化和巩固。可采用提问、复述、归纳、练习等方法进行,要尽量重点突出,防止简单地重复学过的东西。
⑤布置作业。这是对学生课外学习活动的安排,使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的独立作业能力。2.案例
信息及其特征
第四环节 讨论信息特征
师:我们已经处在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有充分的认识,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一些信息的特征。为什么呢?让我们先来通过讨论和提问,一起感受!(1)载体依附性
师:大家看过武侠小说吧? 众生:看过!师:好,请听题:武侠小说里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但是有个叫令狐冲的学到的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 生1:‚思过崖‛山洞的墙上。
师:不错!令狐冲发现时,这些信息在墙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幸好没有发生火山喷发或是大地震,否则‚墙‛这个信息的载体碎了,这些剑法信息也就没有了。
师:下一题——有的同学喜欢用座右铭来激励自己奋发学习、学有所成。你们的座右铭通常写在哪些地方? 生2:写在日记本里。生3:写在铅笔盒上。
生4:存在文曲星上,打开就能看到。生5:老师我有手机,我放在开机画面上。生6:刻在课桌上。
师:刻在课桌上是不对的,要爱护公物!鲁迅当年刻在课桌上也是不对的,不过已经过去这么多年,我们就不要追究了。但是,现在你如果随处乱写乱画,为你的座右铭这条信息乱找载体,我们就追究你的责任了。
总之,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板书),信息需要依附在一定的载体上存在,并且同一信息可以有不同的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尽管由于课程本身具有的强调“操作”的特点,出现了演练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法等各种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都不能不和讲授法相结合。在这个案例中,授课教师通过运用生动机智的语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令狐冲、魔法书的故事、在课桌上刻写座右铭等行为,生动形象的诠释了信息的特征。3.讲授的策略
①讲授内容应正确,富有科学性和思想性。避免出现知识性或观点性的错误。
②讲授要突出重点和难点。既不能一堂课从头到尾一讲到底,也不是所有的内容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关键,主次分明地进行论述,做到详略适宜,切忌杂乱松散、平铺直叙。
③讲授的内容要同学生已有认识结构相衔接,有较强的组织性和逻辑性。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上位概念用来同化新知,则可以设计一个概念包容水平高于新材料的“先行组织者”;如果学生难以接受概括水平更高的上位概念,则可以设计具体的模型,寻找与所学新材料极为相似的事物,让学生类推;如果学生原有知识不清晰、不巩固,新旧知识关系不清时,则可以设计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点的“组织者”,架起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
④要教给学生听讲的方法。教师通过指导学生预习有关教学内容,对自己感到困难的部分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课堂上听讲,就能抓住要点,理清层次。在指导学生听讲时,做到边看边听,边思边听,边记边听,多种感觉器官并用,再加上大脑的积极工作,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听讲效果。
⑤讲授时应讲究语言的艺术。语音准确,语词恰当,语流连贯,语速适中。注意动作、表情和语言的配合。应使用普通话词汇,避免使用方言词汇,适时、恰当的使用专业词汇。
三、类比法
类比方法是一种常用的逻辑推理方法。当人们发现某一不熟悉的事物和另一熟悉的事物之间具有某些类似之处时,借助于类似的方法,从熟悉事物的属性中推论出不熟悉事物具有相同属性的方法,称为类比法。科学史上很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发端于类比,例如,安培通过环形电流的磁场的类比,提出了分子电流假说,揭示了磁现象的电本质。
类比也是人类学习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在学习一个新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知识时,最好能找到一种联系,让新旧知识之间互相沟通。类比就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一座桥梁,它能促进由旧知识向学习新知识的迁移。
1.基本过程
类比法要求教师首先给学生引导出所要研究对象的类比物(依据某类相似性),进而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并组织学生运用类比进行探索活动,引导他们寻找相似的现象、属性和性质,查明结构的相似性,进而进入类比
推理。例如,用邮政系统来类比Internet,能使学生轻松掌握协议的概念和OSI模型的分层思想:
①提供已知的类比结构。邮政系统借助分层系统保证了邮政业务的顺利进行,主要涉及三个子系统:用户子系统、邮局子系统和运输子系统,各层子系统之间(用户与用户间、邮局与邮局间、运输部门之间)和上下层之间(如用户和邮局之间)都要进行很好的约定,才能保证信件会被准确的送到收信人手中。这个分层既是技术(种类)的分层,也是人员分工的分层。
②发现未知的知识结构。同样,计算机网络也采用层次性的结构,这实际上是社会分工与分层状态的延伸。③应用新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同化。为了有效地传递网络中的信息,计算机网络的每一个功能层中通信双方都要共同遵守相应的约定,这种约定就称为协议。各功能层之间,上一层对下一层提出服务要求,下一层完成上一层提出的要求(如同邮政系统分层模型中,邮局子系统完成用户子系统提出的要求,同时对运输子系统提出要求)。基于这样的思想,网络世界产生了一种通用的概念模型——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
2.案例
数据交换技术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1、问题提出
问题:假设有一火箭需通过铁路从制造厂运到发射场,现有三种方案:专列专线、专列非专线、非专列非专线,现要求大家一起讨论这三种方案的优劣。
前提条件:假设使用每一线路所需费用均相等。
2、问题分析
甲线:专门使用一列火车来运输火箭,并使用专线,其他车次不得占用。
乙线:专门使用一列火车来运输火箭,但不使用专线,该火车按照正常的火车时刻表,服从铁路部门的调度。如:现按照正常的车次进入第一个站点停靠,听候调度,有合适的火车头和线路才能继续往下一站点,如此循环,直至将火箭运到目的地。
与甲线相比,使用乙线的优点、缺点有哪些?大家一起来分析。
丙线:不使用专门的火车来运输,而是将火箭进行拆分,拆分之后火箭与普通货物一样进行运输。可见这是在乙线运输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由于火箭拆分之后可看成与普通货物同等对待,对火车头的依赖较小,可挂靠在任一火车头上。一来可以有效地提高运输速度,二来可以提高铁路的利用率,与其他货物均担费用,降低了运输火箭的费用。由此可见,相对于乙线,丙线的方式更加灵活。但相比之下它也有个缺点:运输前后需要对火箭进行拆分和组装。
下面我们通过表格来比较这三种运输方式的优劣。(表格略)
(小结:在这三种方案中是通过提高线路的利用率来有效地降低费用的。)
在现实生活中要运输货物,同样,在网络中要传输大量的数据。网络中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传输的呢?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原理和我们刚才讨论的三种运输方案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二、三种数据交换技术
1、电路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甲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2)举例:打电话。
2、报文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乙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说明报文交换技术采用‚存储-转发‛机制。)
(2)报文与电路进行对比。(3)举例:电报系统。
3、分组交换技术
(1)工作原理:略。(引导学生让其与丙线的运输方式进行类比。)(2)与报文交换技术进行对比(3)举例:IP电话
……
3.类比教学法的基本策略
①要考虑可比性。即所选的比方与要比的事物必须具有某种同一性和相似性,否则不仅起不到过渡启发的作用,反而会模糊学生思想。
②要考虑可接受性。所选的比方必须是学生熟悉、易懂的,最好是学生喜闻乐见、司空见惯的,否则所用的比方不仅多此一举,反而使学生越听越糊涂。
③比方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能起过渡作用。因此运用时,不应再在比喻本身上作过多的绘声绘色的具体描述与渲染,以免渲宾夺主。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问题探索来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从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最终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
1.基本过程
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①创设情境、提出任务:教师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基础与兴趣,提出一个恰当的能够应用该阶段所学技能与知识的任务,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积极性,从而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真实的学习情景。
共同讨论任务分析 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交流与 评价
②共同讨论、分析任务: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帮助,学生对该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和分解。
③自主探索、协作学习:该阶段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阶段,由学生个人独立或者分组协作去完成任务。教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应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或资源。同时,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学生对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
④交流与评价:在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发现倾向性问题与任务完成之后,要组织交流,相互介绍中间的成果或者最后的作品。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于信息作品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信息作品,另一方面是总结完成任务的过程与方法,讨论新技能的作用,促使学生进行反思,把所学会的知识与技能内化。4.案例
师生相聚“网上邻居”
提出任务: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由我——陈老师来为大家上这节信息技术课。这节课的内容非常简单,我给它取的名字叫‚师生相聚‘网上邻居’‛,就是让同学们通过网上邻居来认识陈老师,并让陈老师通过网上邻居来了解各位同学,同学们相互之间也可以进一步增进了解。
要了解认识老师有很多方法,可以是老师在上课时进行自我介绍,可以是老师将本人的图片文字资料印在讲义上发给同学们,同学们也可以通过询问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来侧面了解。我们这节课用到的方法与上面所提到的都不同,同学们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获取老师的相关资料,也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传送自己制作的个人介绍。
其实,这就是本堂课的两大任务:任务一是通过‚网上邻居‛找到教师的自我介绍文件并打开观看;任务二是利用自己熟悉的软件制作自我介绍,以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将文件存放到教师机‚学生交流‛文件夹中。
自我介绍文件的框架:(略)
对于基础稍差的学生,自我介绍的内容可以少一些,将重点放在掌握汉字输入方法上。
对于已掌握汉字输入的学生,不受上面框架的影响,可将重点放在自我介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内容可写得风趣一些,形式可以活泼一些,做成图文并茂、个性化的自我介绍。在完成任务后观看教师机上‚学生交流‛文件夹中其他学生的自我介绍,选出觉得比较好的一份作品,并说出选择理由。
分析任务:
任务一:先打开‚网上邻居‛,找到教师机,找到教师自我介绍文件,打开并观看。
任务二:利用熟悉的软件(写字板、Word、PowerPoint或Flash等)制作自我介绍,并用自己的姓名作为文件名,先保存在自己的机器上,再把文件提交到教师机的‚学生交流‛文件夹中。
完成任务:
学生各自完成任务,如遇到问题可以与同伴交流、询问教师或听课者。教师进行巡视,对学生的操作进行辅导,注意发现两头的典型事例,为下面的交流评价做准备。
在学案中给学生提供如下帮助:
帮助一:双击‚网上邻居‛,打开教师机,找到‚教师介绍‛文件夹,找到‚陈老师的自我介绍‛文件,单击选定,然后选择‚复制‛命令,再定位到自己机器的桌面上,选择‚粘贴‛命令。双击打开,观看介绍,注意记住一些内容,为后面的记录做准备。
帮助二:自我介绍做完后,用自己的名字作为文件名,保存在自己机器的桌面上,然后用复制和粘贴的方法把该文件存放到教师机中的‚学生交流‛文件夹下。
学习记录:(略)师生评价:
针对学生制作的作品,可以让作者谈谈创作想法,让同学进行互评,教师点评。归纳总结:
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网上邻居‛找到教师提供的自我介绍,认识自己的老师;利用熟悉的软件制作自我介绍,存放在指定的地方。
3.任务驱动教学的基本策略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和编排,所谓“恰当”包括以下几点:
①任务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完成有意义的任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作学生的自我介绍。
②任务应当与学习的信息技术技能与知识结合,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学习新的技能与方法,从而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案例中将“网上邻居”的使用方法较好的嵌入到了任务之中。
③注意任务的分解和任务链的建构,使各个任务体现的知识点形成一定的系统性,前后内容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设计每章完成一个大任务,同一章内再将大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小任务,每一节又由一个或几个小任务组成,大任务是若干个小任务的有机结合。
④任务设计要注意个别学习与协作学习的统一。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适当的比例分别设计出适合个别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任务。对于个别学习的任务,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用探究式学习
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对于协作学习的任务,则要求由多个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协作完成,旨在通过学习群体的智慧,完善和深化学习个体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⑤让尽可能多的同学交流与展示自己的作品,对学生作品的点评以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自信心,保持学习信息技术的持久兴趣,也应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曹恒来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第四篇: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例谈
英语课堂教学方法例谈
● 孙万芬
俗话说,教无定法,然而教又要得法。英语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最为传统的是讲授法和演示法,它们在英语教学中至今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不能忽视它们的作用,但我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以下的五种英语教学法更有利于我们的英语课堂教学,它们分别是相互批改订正法、栩栩如生的视觉材料运用法,泛读与精读结合法,背对背的默写过关法以及口头辩论法。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这五种常见的有效的英语教学法,不但能快速高效地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而且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情境、富有情趣,学生在课堂中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互动频繁。通过努力,师生共同构建了自主、高效、平等、和谐的英语课堂。
一、相互批改订正法
相互批改订正法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作业后,由教师统一组织,学生相互间互换作业,并找出相应的错误,同时又能独立自主地订正作业的方法。学生的书面表达、听写、时态填空及其他练习,都能使用这种方法。在批改订正中,学生动脑找出错误,动手纠正错误,动口说出理由,这就锻炼他们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和思维纠错能力,让学生成绩在纠错中得到提高。但是基于学生基础的差别,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地完成任务,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给予指导。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和基础差的学生结成对子,让优等生体验到做小老师及教学相长的乐趣,让基础薄弱的同学尝试学习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兴趣,调动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就能优化学习效果,提高有效教学的目标达成率。我想这种教学法尤其适应我们的农村中学,因为我们农村中学的班级学生数较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且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很不均衡。如果让任课教师一个一个的去批改,肯定是耗时多效率低,事倍功半。农村教师不妨用这种教学法,尝试摸索出一条省时、高效的英语教学之路。
二、视觉材料运用法
栩栩如生的视觉材料本身就非常鲜明生动,形象直观,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同时我们教师运用和寻找起这些材料来又很便捷。
视觉材料通常和可见可视的东西相联系,常用来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它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电影、图片、卡通画和海报等都是很有用的视觉材料,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英语教学中。举例说明,当我们在教有关慈善活动的话题时,我们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个有关地震的短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感受地震的悲惨剧烈、感受救护人员的勇敢无私,感受灾民的孤助无望。然后让他们分组讨论,谈谈他们的感受,并思考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该为灾区做些什么,最后让学生讨论他们应该如何为慈善事业做些事情,如向灾区的小朋友捐书、捐零花钱,做慈善义演等。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当自然灾害来临时的救护常识。
我想这些可视材料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学生能更加专注于所学的内容,并积极参加课堂教学活动,这能使我们的英语课堂生动有趣,同时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听说技巧,挖掘学生深层潜能,从而达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泛读与精读结合法
泛读是指快速浏览文章获得主要信息,最大限度地认识词汇,领会文章的中心意思,并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阅读方法。精读是指细读课文获得更加精确的信息,弄清文章中的情节冲突,任务描写,对文章中最好的章段、句、片段要反复咀嚼,慢慢品味,汲取精华的阅读方法。我认为它们是阅读课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可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学生阅读技巧。例如,我们教每个单元的“Reading”时,我们就能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让学生做泛读来回答像这样的问题,“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然后再让学生来做精读,来回答像“谁”、“何时”、“何
地”、“为什么”、“怎么样”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教师讲解起来也比较轻松,更重要的是这能更好地瞄准中考,做到有的放矢。中考中有大量的阅读理解,通常占40分左右,想要获得高分,我们就必须把这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这种方法还用以让学生博览群书,扩大知识面,培养自学能力,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背对背默写法
背对背的默写是指一种小测试的形式,它形式简单、操作方便、反馈及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默写教师所报的内容,同时禁止他们相互抄袭或偷看课本,独立完成。通常在刚上课时,我们采用这种背对背的默写方式,内容可以是最近才学的生词、词组或者重要的句型,这种方法是我们及时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最常见、最有效的形式,通常分为四步:首先是教师根据上节课或上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准备好默写的内容;其次是实施默写,采取老师报或课代表报的形式;三是批改,可以采取教师改或学生互改的方式完成;四是抓好反馈和纠正,教者要在第一时间掌握默写情况,反馈给学生,并要求纠正,对重要而易错的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或没有完全掌握的同学还要落实跟踪、督查的措施,以便他们彻底掌握这些内容,背对背默写法能促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内容,尤其对比较懒惰的学生更为实用。总之,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五、口头辩论法
口头辩论是指关于一个话题的讨论,通常在每一个单元结束时进行,它能培养学生在公众面前大声讲话并用英语思辨的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先给学生一个主题,或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让他们自己选择。确定好话题之后,我们再把学生分成甲、乙两方,然后让学生熟悉材料,了解讨论内容,明确所扮演的角色和小组讨论的任务,并独立思考。最后让双方代表陈述各自的观点和证据,让双方都有展示口才的机会,这必将是一场紧张又热烈,兴奋又激动的唇舌之战,它能使学生们保持高涨的情绪,跃跃欲试的举止。通过自由的辩论活动,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节奏,紧张的氛围又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说服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最终教师根据辩论的总体情况、相关问题的优缺点加以分析,作出总结和点评,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和要求。
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且它又能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交际能力,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果我们教师能灵活运用这五种常见的有效的英语教学法,就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是个人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拙见,仅供参考。
(孙万芬亭湖区桂英初级中学)
第五篇:例谈古诗词教学方法
例谈古诗词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本收录的古诗词,多是脍炙人口、清新寓意的精品。这些诗词的内容丰富深刻,情感积极健康,语言浅显易懂,朗朗上口,易记易背,儿童比较容易接受。吟诵古诗词,既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又有助于陶冶性情,激发积极向上的意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加生活情趣,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一、课前预习――扫清朗读障碍
古诗词具有“精、雅、神”的特点,篇幅短小但高度精炼;语言质朴但优美雅致;韵律考究但神清气灵。古诗词写作年代久远,寄寓着诗人特别的思想感情,有的古诗词引经据典,借物喻人;有的古诗词还与当时的历史、经济、文化密切相联。因此,对重点字词的准确解释及对语句的理解是学好古诗的前提。教学古诗词时,预习内容应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要求来设计。低年级学生的预习重点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认识诗词中的生字,把诗词读通顺,了解其在结构上的特点;中年级学生的预习可在读通诗词的基础上,结合押韵的特点读准多音字,利用书中字词的解释初步理解诗意;高年级学生的预习重点应在理解诗意的前提下,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导入揭题――激发学习兴趣
与现代白话文相比,古诗词不易被学生所喜爱,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完整的情节和华丽的词藻;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不理解诗人的写作动机而无法理解美妙的意境。所以,教师要凸显古诗词的结构美、韵律美,让学生理解诗人用词背后蕴藏着的博大高深的智慧。
古诗词揭题的方法很多,关键要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其有强烈的探究欲望。低年级应该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以编故事、做游戏、猜谜语等方式导入学习;中年级应该从诗词的韵律独特、寓情于理方面突出古诗词超凡脱俗之美,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爱古诗词;高年级应结合古诗词的相关历史资料,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课时,可抓住诗眼“绿”来让学生了解古诗中一字之妙,并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感悟诗词表达的情感。
三、初读质疑――感悟意境韵味
古人云:“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这说明“读”的重要作用。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出古诗词的意蕴,读出古诗词的精彩。
1.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古诗词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也是读一首新诗词的开始。学生在自由读诗词的过程中,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对诗中的“多音字”“通假字”,在自由读之后,由教师及时进行检查,相机纠正学生的错读问题。
2.读准节奏。对小学生而言,无须去深究古诗词在押韵和对仗方面的知识,但有必要让学生从诵读节奏中认识古诗词的音韵美。如:古人读五言诗词的停顿一般按“二一二”或“二三”的节奏划分,读七言诗词一般按“二二三”或“二二一二”的节奏划分;或者,古人还有“平长仄短”“踏歌”等读诗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先示范读,再让学生模仿练习读;也可以让学生先根据方法去练习读,然后示范读;还可以教师和学生互动,你读上句,我读下句,真正做到读准节奏。
3.读出疑问。在初读阶段,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认知,除读熟字音、节奏外,还应当关注在读中产生的疑问。如林升的《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都写了人,但他们各自写的是什么人呢?这就是需要让学生通过读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林升的诗中写了一种人,是游人,这里的游人专指当朝的达官贵人。而陆游诗中也写了一种人,是遗民,是北宋王朝灭亡之后遗留在中原大地上的子民,不是遗留,是遗忘,是遗弃!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两种不同的状态:游人状态一个字:醉,是烂醉如泥,是纸醉金迷,是醉生梦死;遗民的状态一个字:泪,是以泪洗面。是血泪斑斑。是欲哭无泪。)
4.读出韵味。古诗词是一种有曲调的语言,初读时要注意体会字句间的韵律。吟诗与唱歌不一样:唱歌重曲不重词,词只是一种提示,一种象征,所以听歌主要是听曲。读诗则不同,听的是词,读者要知其韵,听者要明其意。《毛诗大序》中说: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在通读中,学生能初步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从而准确把握全诗的灵魂――节奏。如岳飞的《满江红》,诵读基调应是悲怆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基调应该是雄视天下。
四、领悟诗意――充实言外之韵
1.结合注释、插图法。课本上的古诗词大都附有注释和插图。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后,可以结合注释和插图默读,一边读一边想:我读懂了什么,还有哪里是不明白的?然后通过汇报或小组交流,在交流互动中学习,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梳理出难理解的字词进行解释或组织学生通过讨论达成目标。
2.创设情境法。每一位诗人、词人在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或感于情,或感于境。因此,教师可以创设相似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在体验中用对话、用表情、用动作去解释诗词。如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其一)时,可以让一名学生扮演诗人,其他学生扮演孩童,利用书中的诗句对话。让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中去领悟诗意。
3.感知提问法。教师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可以出示两三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以达到串讲全诗的目的。但在理解诗意这个环节时不宜深究,不要让学生形成千篇一律的理解,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表述全诗意思就可以了。
五、吟诵明理――提升价值取向
根据王崧舟老师实现古诗词价值取向的观点,在教学时可通过三条实践策略进行吟诵明理,即:会心吟诵得其韵,诚心直观得其象,潜心涵泳得其意。自古汉诗吟诵,两千五百年孔子“弦歌”《诗经》,屈原“被发行吟于泽畔”,一直到九十年前,汉语的所有“诗、词、文、赋”都是吟诵的。比如,人们一直认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积极向上的奋发图强的,是激励人们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表达的是盛唐气象,从小学到大学讲法都一样。这就是诵读的结果,这就把古诗当成大白话文来理解了,实际上差之千里。因为朗诵,每个字都很短,不超过一秒钟,但诗的韵脚是:ou,如果拉长三秒来吟诵,还能积极向上、奋发图强吗?再看诗中的入声字,这首诗一共20个字,却用了6个人声字,太多了。人声滞涩、短音顿挫,多用来表达痛苦、转折、强调等作用。这首词的开头就用了两个人声字,定下了整首诗痛苦的基调。再结合字义来分析就很清楚了:那么大的太阳都落山了,那么大的黄河都人海了,我的生命已将流逝,可我多么想抓住时间啊!所以我要登楼,再登楼……“更上一层楼”隐含着多少的无奈。这是一首吟咏生命苦短的诗啊。我们朗诵这首诗,就感受不到它的意义;但当我们吟诵它时,体会就会完全不同。
六、巩固拓展――丰富诗词积累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词的美感呢?教师如果能选取一首或几首与本节课所学古诗词相同或相近的诗词(或相关史实)来进行拓展,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强化教师对古诗词的意境创设,还有助于当场检验学生是否能进行学法迁移,为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主题的系统阅读指明方向,激发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围绕作者进行拓展。(1)拓展作者的生平及相关时代背景资料。古人云:“诗言志”。每一篇诗(词)都是作者在某一特定时空的情绪宣泄,绝大多数的诗词作者,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课时,就要先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第一次变法始于宋神宗熙宁元年,因变法涉及官僚贵族的切身利益,得罪了很多人,王安石被迫辞职,变法就此失败。一年后,神宗皇帝再次召王安石进京主持变法,时值熙宁八年二月,对诗人来说这是个特殊的时节点,因为他又一次看到了改革的希望,于是才有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慨叹。至此,“春风”是谁?为什么“又绿”?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是“江南岸”?因为那“春风”吹的就是江南的王安石。通过以上拓展,学生便能贴近诗词作者的内心,对一些关键的意象的把握就容易多了。(2)联系拓展作者同期的其他诗词作品。古人的诗作往往都带有联系性,相同的作品可连成一组,这些组诗也是课堂教学中拓展的好材料。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可联系作者十年前所作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进行拓展,不仅丰富学生们对古诗意境的理解,也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3)拓展与作者主题相同的其他诗词作品。在教学白居易的《长相思》时,可对比李煜与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来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同一相思主题在不同诗人笔下的表达方法;教学王冕的《墨梅》时,可让学生联系王安石的《梅花》来认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质;学习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时,可先了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明白毛泽东反其道而行之的含义,让学生在诵读中更深刻地体悟到作者对梅花的赞美。
2.围绕主题进行拓展。中国古诗词都寄托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成了独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如“千里共婵娟”的月亮文化;“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杨柳依依”的送别文化;“忧国忧民”的处世文化;“正直高雅”的君子文化……在我们的古典诗词宝库里比比皆是,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主题同构拓展。如教学《渔歌子》之前,先以《小儿垂钓》导入,让学生明确《渔歌子》也是写垂钓的,并让学生把这两首诗词放在一起边读边比较:他们的相同之处是什么?不同之处又在哪里呢?通过对比着读,异中求同,同中辨异,并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去体会诗人的写作心境,最终让学生明白:同是写垂钓,心境不同,意境自然也就不同了。
3.围绕写法进行拓展。
在历代古诗词中,诗(词)人总是取材于现实生活,有借景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有借物喻理的……在这众多的古诗词中,有不少在写法上是很相似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从诗歌的写法上进行拓展,让学生从更多的感性材料、感性事例中悟出诗人的表达方式。如教学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时,在学生朗读、理解诗的大意后,学生对诗人借“梧叶、秋风、儿童、篱落、灯笼”等来衬托自己的愁绪有了初步的感知,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张继的《枫桥夜泊》,把两首诗作比较,学生便容易发现,两位诗人采用了相同的写法,表达了同样的感情,虽然两首诗所描写的时间、地点、环境都不同,但因两位诗人“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他们会有相同的感受。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教学,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去发现古诗词的美,得到美的体验,促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