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用时政材料的四要
谈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用时政材料的四要
摘要: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打造高效思想品德课堂是每一位思想品德教师不懈的追求,高效课堂,要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的有效参与,才能实现。笔者结合粤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和课堂教学实例,以时政材料为切入点,突出时政材料的针对性、鲜活性、正能量、实效性,探讨时政材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参与,增强课堂活力,提高学习效率所起的作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时政材料;参与课堂;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046-01
时政材料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用时政材料,可以弥补教材相对滞后的不足,使教学更富时代气息,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参与,使课堂更有实效,可以说,时政材料的作用得天独厚。要使时政材料散发其独特魅力,笔者认为使用时政材料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时政材料要有针对性
我们面对的时政材料纷繁复杂,不是所有的时政材料都对教学起积极作用,所以要对时政材料进行筛选,选用时政材料首先要看其有没有针对性,如果不符合这一要求,再好的时政材料也不能入选。针对性是指时政材料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要紧扣教学目标,并与课本知识联系密切,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学情。选用时政材料注重针对性,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提升学生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教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我呈现时政材料:粤剧、古琴艺术、剪纸和皮影戏四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播放了皮影戏的一段视频作为新课的导入。当时,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探索热情,很自然地把时政材料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进入了学习状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紧接着我又展示了一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各省市馆的精美图片,学生无不感叹,无不被各地的文化所吸引,参与的欲望进一步激发,纷纷表达他们所了解到的中国文化,几名少数民族学生还与同学们分享了他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学生在享受中华文化 “盛宴”的同时,也体会、感悟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最后设计了几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交流,在师生的互动中,在对情境的体验中,理解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增强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学生分析和表达等能力也得到锻炼。由于两则材料都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情、智慧都得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大胆表达,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实现有效参与,促进教学目标实现。
2.时政材料要鲜活
“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源头活水”。教育家陶行知提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这提示我们,教学不仅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更要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对生活的认识、感悟、体验和实践中学习和成长。由于教材的相对稳定和滞后,而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新鲜的时政材料就像桥梁,选用其来组织教学,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使教学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凸显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使用鲜活的时政材料,课堂教学就犹如注入了新鲜血液,教学内容得以丰富的同时,学生也感觉亲切、可信,从而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惑可探,乐于参与,在参与中增强各方面的能力。因此,选择的时政材料要尽可能是现实生活中最新的、典型的现象以及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等。
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恰逢2013年第四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揭晓,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选用了何?h的事迹。何?h是一名六年级学生,因患脑瘤晚期被确定为脑死亡。她父亲根据她生前的意愿,将她的肾脏和肝脏进行捐献,被分别移植到了两名尿毒症患者和一名肝病患者体内,使3名患者的生命得以延续。何?h的义举感动了无数人,被称为“最美女孩”。课堂上,从学生看完何?h事迹后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也为何?h的义举所感动。此时,学生的情感心灵被触动,思维之门被开启,学习的主动性得到调动。我因势利导发问:何?h美在何处?学生思考片刻,自己归纳出:何?h美在延伸了生命的价值,关爱了他人生命,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最后,学生不仅轻松地归纳出知识点,还列举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迹,如“最美司机”吴斌、“托举哥”周冲等。可见,鲜活的时政材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还有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延伸、拓展,使其更加丰盈。材料来源于生活,新鲜、典型、真实,贴近学生的“最近生活区”,选择其来组织教学,不仅提高教学的可信度,而且学生身同感受,体会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思考更加深入、参与更加充分,课堂更加高效。
3.时政材料要传递正能量
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它催人奋进,给人以力量,让人充满希望。“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是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现在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存在多元价值。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与人生阅历的限制,面对多样的价值观,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初中时期也是学生思想品德、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引导不当,容易背离教育的宗旨。这就要求教师选用的时政材料应该是正面的、阳光的,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良好思想品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诚信中学生”徐砺寒骑车上学不慎刮蹭路边豪车,在原地等待车主近半小时后,选择留下一张写有赔偿联系方式的道歉纸条,他诚信、善良、承担责任的高尚品德;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路玉婷坚强、独立、乐观、孝敬长辈的良好道德和自强不息的品质;用生命托起战机的航空英模罗阳的敬业、奉献精神;落水救人英雄郑益龙的见义勇为;2013年以来,广东省在全省范围内深入开展文明餐桌行动所倡导的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等。都是我们要向学生传递的正能量,这些包含正能量的感人事迹,给人信心与力量,催人奋发向上,学生能从中学会做人、做事,能使学生的心灵有所触动、思维有所碰撞,当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现象中,面对不同道德观和价值观时,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有助于学生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确立正确价值观。
4.时政材料要有实效性
时政材料具有实效性是使用时政材料的最终目的。实效性即使用时政材料确实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时政材料的运用是否有实效,取决于切入角度的选择,取决于是否创设新颖、生动、有效的问题情境。“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时政材料只有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并且精心设疑,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达到教学目的。德国一位学者讲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汤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知识与问题情境,知识犹如盐,问题情境就是汤,知识需要融入问题情境中,学生在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时吸收知识。
讲授“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时,选用了时政材料《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的决定》明确提出,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将广东建设成为森林生态体系完善、林业产业发达、林业生态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如果不把它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设问,学生只是为了看而看,不会有什么感受,也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去思考,更不会有知识的生成,时政材料的作用发挥不出来。因此,我把课本的知识(盐)融入问题(汤)中,创设了以下问题情境:(1)材料反映了我省面临哪方面的问题?我国这方面问题的状况是的怎样的?(2)广东省为什么大力开展绿化广东活动?(3)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绿色生态第一省,你准备如何做贡献?这样,学生在情境体验中,经历对问题的分析、思考和解决这一过程(享用汤),自然而然地把课标知识(盐)吸收。在问题1中,学生体会到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我国环境形势的总特点,增强了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在问题2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本节课”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还把前面学习过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等知识联系起来,有利于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环保意识。问题3,促使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行为,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最终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
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关心时政,要重视时政材料的储备,才能更好地把时政材料引入课堂,并做到时政材料”针对性、鲜活性、正能量、实效性"的统一,才能让时政材料的作用实现最大化,提高课堂实效。
第二篇:思想品德时政专题专题三、四
专题三
学习先进人物
收获心灵感动
一.背景材料
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典礼在北京举行。李长春出席颁奖典礼。郭明义等54位同志荣获“全国道德模范”称号,李桓英等260名同志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2011年3月5日是第48个“学雷锋”纪念日和第12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各地组织围绕“弘扬雷锋精神
做时代好少年”、“颂雷锋精神 让青春闪光”、“爱心献社会,真情暖人间”等主题广泛开展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2011年是中共中央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十周年,9月20日是第九个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各地相继掀起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热潮,群众性公民道德宣传活动蓬勃开展。全国上下,干部群众提倡文明礼仪、弘扬良好道德风尚、自觉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蔚然成风。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记者许雪毅)以“我们的感动
我们的力量”为主题的“中国网事•感动2011”网络人物颁奖典礼16日在北京举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10位草根英雄以自己的爱心和壮举,被近千万网民“顶起”,从无数感动人物中脱颖而出,登上了璀璨舞台。2012年2月3日晚,CCTV感动中国2011人物揭晓,分别是朱光亚 两弹元勋、吴菊萍 最美妈妈、张平宜 跨越海峡的希望之翼、杨善洲 一生奉献给人民的好、阿里木 烤羊肉串的慈善家、吴孟超 人民医学家、刘伟 身残志坚的精彩人生、孟佩杰 照顾养母12年的孝女、胡忠 谢晓君夫妇 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支教者、刘金国:两袖清风、一心为公。
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1.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3.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生命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4.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5.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精神,关爱他人,见义勇为的优秀品德。三.命题角度
1、评选《感动中国》人物有什么重大意义?
2、他们感动中国的原因:
3.学习先进人物的意义?
4.青少年如何向先进人物学习,化感动为行动?
5、这些英雄模范人物有什么共同品质?
6、了解了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后,某校立即为此开展系列“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活动,现请你参与进来,完成下列任务:(1)请你设计几种活动形式
(2)请任选一种形式,设计出活动主题和活动步骤。(3)结合材料谈一谈开展这次活动有什么意义。、7.“感动中国人物”身上都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8.评选表彰和学习宣传全国道德模范有什么重要意义?
9.全国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
10.我们青少年如何向全国道德模范学习?
11.你参加了哪些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有啊些收获和体会,12.目前,我国青少年存在哪些不良道德倾向?有什么危害? 13.当前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何重要意义?、14.请你就如何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几条合理化建议。15.作为志愿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16.在日常生活中,你准备怎样做一个文明的中国公民:
专题四
太空“亲吻”,中华再续辉煌
一.背景材料
“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是我国掌握空间站技术的第一步,继美、俄之后,中国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站技术的国家,这将为我国今后开展更大规模的空间探索、建造中国载人空间站奠定扎实的技术基础。
2011年11月1日5时58分,“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随着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3日凌晨在茫茫太空紧紧“相拥”,中国航天人成功叩开通向空间站时代的大门。从“牵手”到“相拥”,交会对接历时7分12秒。它标志着,继掌握天地往返、出舱活动技术后,中国突破了载人航天三大基础性技术的最后一项———空间交会对接。这次对接成功,让中国继美国、俄罗斯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突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二、与教材知识结合点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当今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我们的民族、国家具有前进的动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提高整个中华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教育创新和科技创新。
(4)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5)弘扬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尤其是开拓创新精神等等。
(6)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7)说明党的正确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8)发扬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9)提高我国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民族凝集力(10)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命题角度:
1、从神一到神八,中国人的问天之路不断有捷报传来,说明了什么?
2.发射成功给我们国家提供了哪些重要启示?
3.列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主创新的具体事例。
4.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向科技工作者学习?
5.这些重大成果的取得能否表明我国已经成为科技强国?为什么?对此国家采取什么对策?
6.胡锦涛总书记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的各个方面。”从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中,你能得到哪些结论?
7.我国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8.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青少年,我们能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做些什么?)我们青少年怎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
9.建立太空站工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全国多个部门、单位的通力协作,也需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内部多加单位的通力协作。阅读材料后你对团队协作有哪些新的认识?
10.我们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必须加强哪些方面的创新?为什么?(为什么要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就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11.新世纪,新要求: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
12.请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宣传口号或公益广告。
第三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反思
品德课堂教学反思
――如何做到放手教学,且放而不乱
有人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认为,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也应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以标扣本,而又不唯教材,因此,这不仅需要教师为教学补充一些时事热点的案例,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拘一格,敢于放手,这也是贯彻新课改以人为本理念的需要。
我在进行九年级教材《不言代价与回报》教学时,教材上有这样一个案例:学校组建舞蹈队,小青被推举为队长。正上初三的小青,学习任务相当繁重,而且她还是市少年宫舞蹈团的成员,每周都要去参加排练。于是,小青找到老师,希望换别人当队长。老师为难地说: “舞蹈队刚刚组建,一切都需要从头做起。你能力强,舞也跳得好,你就先干吧。”虽然小青也感到为难,但她还是积极投入舞蹈队的工作当中。从帮助老师挑选舞蹈队员、安排训练时间、组织排练,到与队员所在班级老师进行沟通、协调等,她都做得井井有条。为此,她牺牲了许多娱乐与休息时间,学习成绩也有些下降。
结合案例回答:你认为,小青这样做值得吗?这个问题刚一抛出,学生们就炸开了锅,有的说:值得,有的说:不值得,见状,我马上趁热打铁,到底值得不值得,要以理服人,现在请你们赶紧想想你的理由。随后,这两大阵营的学生都详细叙述了自己的理由,而且认为值得的这一观点的学生还结合了教材中苏珊的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场激烈的辩论中,持值得这一观点的学生逐渐占了上峰,最终全班学生达成了共识:对于那些不是我们自愿选择的责任,只要我们把它们当作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在肩头,全身心地投入,同样能够把事情做得出色。
我认真地回顾了一下这堂课,首先,教师不要随意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定论,不能把可能出现的不同的观点提前进行统一,对于问题要敢于放手,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动起来,思维的火花才能跳动起来,激情才能在课堂上点燃,而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也不能彻底放手不管,要掌控好局面,把握好火候,适时的点拨收网,引导学生体味生活中蕴含的道理,规范自己生活中的行为。
针对思品教学中关于放手教学这一问题,我有以下的感悟:
一是,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在思想上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以自己为主体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接收知识的机器,要尊重学生,以人为本,在教学中要敢于放手,敢于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起课堂的活水。
二是,要解决放而不乱的问题,也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放手课堂才没有顾虑,才能大胆放手,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必须有驾驭教材,掌控课堂的能力,在上课之前,尽量多的预想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打有准备之仗。当然,要提高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学习去锤练。
三是,随着新教材改革的深入,教材所设置的问题越来越开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很多问题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性的结论,学生们完全可以各抒己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教师,就要认真学习,作足上课的准备,在课堂上要认真倾听,细心拨正,耐心引导。
第四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
开卷考试已成为今后初中政治升学统一考试的方向和趋势,这一趋势对我们初中思品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学观念要更新,转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是思品课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主流,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了严肃刻板沉寂的气氛,学生正襟危坐,不得随便乱动,不许私下谈论,由教师从头讲到尾,造成的结果是教师讲起来滔滔不绝,学生听起来索然无味,这种课堂教学的效果是显然易见的了。所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二):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主体转变;
(三):由维护“师道尊严”的观念向平等,民主的教学观念转变;
(四):由单一的教学目标向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转变。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就具体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学方法上的尝试
下面,我就谈一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通过提问,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思维从问题始”,提问既包括教师的提问,也包括学生的提问。
1.教师提问
教师道德的.核心是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尤其是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面向全体,贯彻分层教学,分层要求的教学思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特别要积极诱导和鼓励“差生”发言,对他们发言中的正确部分或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增强他们发言的自信心。
2.学生提问
古人云:“不耻下问”,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知的丰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真正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使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提出来后,先由其他学生或集体讨论来解答,学生解答不了的,再由教师来点拨,教师应作讲解和区别。通过双向提问使学生在理解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提高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通过讨论、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思品课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学科内的联系和学科间的联系,在开卷考试中较多,在平时教学中要围绕教学内容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相关或相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使系统化和条理化,并进行比较综合理解运用,达到融会贯。通过比较、归类、综合等形式将分散在各章节,各学科中独立的内容串连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体把握初中课堂教学。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2
今年我们市里思品这科中考变动很大,听说中考要开卷考试,还听说考试分数不计入中考成绩,带着满腹的疑问我们到沂南三中参加研讨会,想在这个研讨会上把疑问一一解开,各学校的老师们一见面也是这些疑问,开卷就开卷吧,为何不计入成绩呢?老师和学生为之三年的努力和奋斗不都白浪费了吗?
接下来是各个学校的.老师代表说说自己对这次中考改革的看法和感受,一些老师说的真实真切,道出了我们思品老师的迷茫,何去何从成了我们讨论的焦点,中考改革变化之大谁也没想到,总是在想开卷就开卷吧,我们教师任务重就任务重吧,我们会努力陪学生做好中考的准备,虽然这样的改革形式上解放了学生,但学生真正解放了吗?我个人认为一个学生的思品成绩不及格,只能说明这个学生的思品理论知识不合格,并不能断定这个学生的思品道德有问题,就是个坏人。
总之,路在脚下,就在于你如何走,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面临再大的变化也会坐镇不乱,我们学会适应,顺其自然,努力拼搏的脚步不会为谁而停留,祝愿每个学生都考出好成绩!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3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课堂强调教学效率,在培养兴趣同时,提高分析能力。
课堂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场地,也是老师传授知识、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堂的教学效率直接关系学生成绩的好坏,下面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1、引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分析引申,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各章节、各知识点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在学习新知识之前,适时引导学生对已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引申,并创设一定的课堂情境,提出延伸性问题,这样就使学生轻易接受新知识,并能将新旧知识有机联系,与此同时,分析能力也有所提高。
2、课堂穿插时事趣闻,提高学习兴趣。
思想品德课理论观点多,学生听课易有厌烦疲惫心理,这时,老师需要有适当的招数刺激学生。我常用的方法是“时事法”。具体做法是上课之前先明确本节课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如大家学习态度认真,教学任务完成且效果良好,在剩下时间将讲评时事。讲评时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事。因此为了能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来讲评时事,学生之间就会彼此互相监督、督促,使教学顺利有效就行。讲评时事时间,应该是让学生最兴奋的时刻。当然这一时刻,老师不能就事说事,应该引导学生就所讲时事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评论,哪怕是一两句都行,这么一来,教学任务完成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分析能力也逐步得到提高。
二、课后引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
善于整理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课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而这一工作,应该由老师配合学生共同完成,老师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几种方法整理知识。
1、构筑知识结构图法,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知识可用这一方法整理。
2、归类分理法,如我国基本国情的有关知识可按初级阶段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方面进归类。
另外还有图文整理法和比较整理法等。
三、做好试卷分析
试卷分析工作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
1、学生分析、学生讲评、老师补充。学生分析包括学生分析试题的命题意向和自己的答题情况,特别是错题的相关情况。学生讲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主要是点明对方存在的问题,最后才是由老师进补充,总结大体情况。
2、注重审题技巧与答题技巧。
试卷分析过程也是提高率题技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如何正确审题,找准题眼,抓准关键词。答题技巧主要是书写规范,条理清楚,答案要点序号化等这一系列细节性的事情,以避免不必要的意外。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4
一、把握新教材的特点与脉络
20xx年暑假期间,笔者通过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和个人研读教材的方式,逐步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精神特点与脉络,为有效开展教学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培训与研读,笔者认识到,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更好落实了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思想性和人文性,新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解决,注重传统文化在教材中的渗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议题,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每一课以“运用你的经验”开始,希望将学生的个体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随后的“探究与分享”“相关链接”“阅读感悟”“方法与技能”等活动设计,在不同层面促使学生个体生活经验得以表达、分享、交流,进而引导个体对自身经验的反思,通过师生经验、生生经验的冲突、碰撞、共认等促进学生个体经验的调整、扩展;最后均以“拓展空间”结束,希望使教学能够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
二、认真备课,为有效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备课是教师教学中的基本环节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作为新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备课环节更为重要,备课要做到“四备”即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备课标就是要把握每一课时教学的三维目标。备教材主要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难点,理解教材活动设计意图,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取舍课本中的小栏目,利用有代表性的栏目辅助教学,同时要关注热点问题,将课本与时事热点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教育资源,选取一些具有鲜活价值的生活资源为教学服务。备学生就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知识体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爱好和对教学的期望,选择符合学情的教学内容与教法。备教法既要熟练掌握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等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更要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实施自主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的学习策略,并且在备课中挖掘和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以期优化课堂教学。
三、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一)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中“运用你的经验”栏目,要求学生课前做好个人情况的搜集,为新课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上,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即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或布置的思考题,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案解惑、知识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以“做情绪情感的主人——情绪的管理”为例,学生通过教师上传的视频了解到本节的基础知识,如积极乐观的情绪会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哪些影响,消极悲观的情绪又对我们有哪些不利影响,然后针对我们应该怎样避免不良情绪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怎样化消极悲观的情绪为积极乐观的情绪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使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二)创设情境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喜欢照本宣科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来授课,所讲的内容没有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联系在一起,导致整节课下来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高。我们都知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好《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的关键,新课改下的创设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材内容,灵活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形式,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如:创设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教学法都是理想的选择。
以“走进法治天地———生活需要法律”为例,在讲述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学生生活中的案例,通过具体生活中的案例告诉学生要懂法、守法,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等。
(三)开展合作探究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标强调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环节,合作探究有助于激荡思想的共鸣,提高学习效率。《探究与分享》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栏目。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展示自己的观点,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教师应根据《探究与分享》栏目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问题或要求,明确探究方向,避免偏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教师亦可在此基础上,细化或延伸问题,让探究话题更深入、更贴近学情。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以“憧憬美好集体”为例,学生在探究为班集体建设提合理化建议时,有个班的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班级纪律,不服从班干部的管理,甚至还跟班干部对着干,经常给班级带来麻烦。这样笔者就让他来当纪律委员,目的是让他来换位思考,体验一下身为纪律委员管理班级的艰辛,体会纪律委员的职责。当时请班主任老师配合让他来管理班级,一周之后,笔者再来让他说说当纪律委员的体会时,他终于理解了当纪律委员的不容易。经过反省后,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前检讨自己的行为,表态以后愿意服从班干部的监管。这样从教材走向学生真实生活,从完成教学任务走向学生问题解决。
(四)开展互动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激情彭拜、满腔热血,而学生则在台下死气沉沉,甚至出现打瞌睡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仅仅重视自己讲的内容,而忽略了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的专注和接受程度。有效的教学是一个师生、生生良好互动的过程,新课改下的互动教学是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就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沟通,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教师明白学生哪个知识点已经学会,还有哪些知识没有学会需要加强巩固,从而达到教与学的高度统一。
以“在集体中成长——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例,教师可以针对“集体生活”这个话题和学生展开互动,通过互动,发现学生对集体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然后通过“篮球比赛”、评选“学习小组”以及“流动红旗”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生活,从而使学生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团结精神等等。
当然,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去完善和摸索,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这样才有可能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心得体会5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巧妙融入情感教育,对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具有积极作用,是加强学生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的基本条件,也是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率的关键点。而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依然存在些许问题,这便要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给予其足够重视,制订相对应的措施将其优化,保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因此,本文主要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巧妙融入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一、在教学设计环节明确情感教学目标
开展道德与法治课能够切实影响学生情感与心理,使学生的价值理念、兴趣爱好以及思想观念发生一定转变,这便是情感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每节课的教学都要有一定的计划与目的,在目标的有效引导下,以教材为中心,辅以高效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加强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基于此,能够看出,在实际教学中确立目标十分重要,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明确情感教学目标要与学生具体状况相结合,可以以下述两点为切入点:其一,情感目标的层次。一般情况下,情感目标分为三层,主要包含反应、接受以及态度。其中接受指的是学生通过沟通与观察,在情感上发生积极变化;反应为应用特定情境,在道德与知识的方面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对学生心理起到正面影响。其二,道德与法治课的情感目标。其具体包含人生价值感、道德感、美感以及理智感等[1]。其中,美感指的是人对事物所产生的实际情感体验,如满足、开心等;道德感指的是个体对周边人群或是社会持有的感情;人生价值感指的是想拥有良好品质与持有积极心态的想法;理智感指的是人在评价过程中创设的情感体验,如成就感、自豪感等。
二、在课程导入中巧妙渗透情感教育
課堂导入环节为建构高效课堂的核心部分,所以若想实现巧妙地将情感教育渗透到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在课堂导入环节中融入情感教育就至关重要。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责任与角色同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合作活动,如你画我猜、成语接龙、两人三足等,让学生充分体会团队意识以及共同努力的重要性,如此不但能够有效活跃道德与法治课堂氛围,还能提高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对该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全面了解,进而加强学生责任意识与团体精神,从而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在课程导入中巧妙渗透情感教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是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之一[2]。
三、在实际教学中展现情感教育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切实把情感教育全面融入课堂之中,让学生感受到情感教育的效用与价值。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与网络案例相结合讲解这节课的知识,教师可以课前上网搜集一些素材,并将其制作成课件,在课上为学生展示,使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观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影响,为学生合理利用网络提供有利条件。再比如,在教授《诚实守信》这一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一段故事,故事的内容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老丁头,他管老王头借了200元钱,借期为一周,当一周过后,老丁头并未将200元钱还给老王头。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老丁头是否守信用?”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究,当探究结束以后,每组指派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综述小组观点,当所有小组阐述结束之后,再由教师统一总结归纳[3]。此种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吸引学生注意,还能加强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另外还能加深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记忆,为学生成长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做铺垫。
四、在课外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来讲,课外实践活动为核心组成部分,是达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的主要展现流程,在该期间可以全面地把情感教育渗入其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的才艺得到有效展现,使其情感充分地释放出来。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人遵守规则》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中提升自身道德素养,成为一个遵守规则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来讲,巧妙融入情感教育十分重要,是丰富学生情感意识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师需对巧妙融入情感教育给予高度重视,促使其存在的效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充分地发挥出来,为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提升提供有力依据。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反思
九年级思想品德教学反思
罗大山
自从上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以来,自我感觉费了不少的心力,一段时间下来,可学生根本不领情,总有学生违反纪律,批评教育、谈话谈心,但收效甚微。我时常问自己:“怎样才能上好九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经潜心学习和实践,认真反思,我有了新的认识。
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作为老师,虽然费了不少的心思上好每节课,可学生根本不领请,不认真听课、开小差,课后抄作业,不把学习当回事,学习观念和态度不端正,认识不到学习得重要性。二:作为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过于追求理性化,知识化,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学习,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的起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尝试让学生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为学生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极为重要。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打开学生的思维,要让他们自主学习,从小具有创新精神,就要求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首位。作为教师应该要勇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探求问题的启发者,而不应该再是带着问题进课堂、留下答案出教室的灌输者。而我现在做得不够,原因在于自己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育教学观念,思想中还有传统观念在支配着自己,以后要尽量留时间给学生探究问题。
三:课堂上忽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产生既可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大量观察现象引起。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可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利用书本知识观察生活、观察社会,通过观察发现和原有知识经验不一致或相矛盾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把好奇心发展下去,引导他们发现事物现象后面的本质,揭示事物规律是教师的任务。而之前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好奇心的激发,导致课堂上出现学生精神不集中、发言人数少的现象。今后在教学策略上还需要加强和提高,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去学习。
四:给学生提问、探究的时间不够
以前上课时,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来展开讨论,大多数学生根本不愿意参加这样的讨论,在课堂上发言人数少,讨论不热烈,时常有学生“开小差”。原因是让学生提问不够,表达不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不能积极的投入精力去讨论探究,但学生对知识是渴望的,很多问题是他们不明白的,今后应该给学生更多提问、探究的时间,让学生先自己主动提出问题,然后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才会被调动起来,参与的愿望才会变得更大。
通过课改,我明白了要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学生质疑、讨论和辩论,把思维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活动的权利交给学生,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学会自主探究,集思广益,从而以极大的热情,去探究未知世界,去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获取未知的知识。只有如此,学生才会逐渐养成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也只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才会显出生机,显出活力。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