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数学必修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2.1函数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 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1.2.2函数的表示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函数的表示形式,其目的不仅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的需要,而且是为加深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表示的必要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1.2.2 映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结合简单的对应图表,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函数推广为映射,只是把函数中的两个数集推广为两个任意的集合;(2)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映射的概念;
(2)会利用映射的概念来判断“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一一映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映射在近代数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各类映射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到函数的最大(小)值,实际上是函数图象的最高(低)点的纵坐标,因而借助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可得出函数的最值,有利于培养以形识数的解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1.3.1函数的单调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建立增(减)函数的概念 通过观察一些函数图象的特征,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具体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认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减小)的规律,由此得出增(减)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2)函数单调性的研究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以图识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真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与证明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单调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到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函数的紧迫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1.3.2函数的奇偶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2.1.1指数(第1—2课时)
第1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根式的概念;
(2)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
(3)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理解;
(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
§2.1.1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互化;
(2)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指数幂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训练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指数幂运算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指数幂性质进行化简,求值.难点:有理指数幂性质的灵活应用.§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个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
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二.教学重点、难点
§2.2.1对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1.知识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
(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与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4)让学生理解平均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2.2.1对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及对数的性质
难点:推导对数性质的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例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准确地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运算,求值、化简,并掌握化简求值的技能.②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决有关问题.③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经历并推理出对数的运算性质.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觉对数运算性质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运算的性质与对数知识的应用
难点: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规律.②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2.2.2对数函数(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函数图象,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差异.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指数函数与指数;
(2)进一步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联系
难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2.3幂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幂函数的概念;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类比研究一般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过程与方法,后研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与类比的思想方法;
(2)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及蕴含其中的对称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中认识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从幂函数的图象中概括其性质
§3.1函数与方程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一、教学目标
第2章 函数的应用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函数(结合二次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要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并计算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找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
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
零点的确定.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用二分法求解方程的近似解的思想方法,会用二分法求解具体方程的近似解;
(2)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为算法的学习作准备。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求解方程近似解的实例中感知二分发思想;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二分法的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认识二分法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2)培养学生认真、耐心、严谨的数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二分法求解函数f(x)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难点:为何由︱a - b ︳< 便可判断零点的近似值为a(或b)?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意义, 理解它们的增长差异性.2.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信息技术, 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 对几种常见增长类型的函数的增长状况进行比较, 初步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性;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 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运用函数思想处理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实用价值.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收集图表数据信息,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体验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函数拟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数学模型在现实生产、生活及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建立函数模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对数据信息进行拟合,建立起函数模型,并进行模型修正。
必修2
第3章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1.3.2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了解推导过程中所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分割——求和——化为准确和”,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微积分和近代数学知识。
(2)能运用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到一种推导球体积公式V=3/4πR3和面积公式S=4πR2的方法,即“分割求近似值,再由近似和转化为球的体积和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我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难点:推导体积和面积公式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第4章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1平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理解并掌握公理4;
(4)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
(5)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师生的共同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异面直线的概念;
2、公理4及等角定理。
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难点:判定定理、例题的证明。
§2.2.3 —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性质定理。
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
(2)性质定理的正确运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2)使学生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
(2)探究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 确性的认识;
(2)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
本章小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第5章
第6章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3)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4)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2)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3.1.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
难点: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
(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直线和直线的交点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以及判断两直线位置的方法。
(2)掌握数形结合的学习法。
(3)组成学习小组,分别对直线和直线的位置进行判断,归纳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的联系。
(2)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
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3.3.2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两点间距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更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难点,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几何问题。
§3.3.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第7章 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1 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能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圆的
(2)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4.1.2圆的一般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
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王新敞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3)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直线l:axbyc0,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DE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22点:
(1)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离;
(2)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切;
(3)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用坐标法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l,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lr1r2时,圆C1与圆C2相离;
(2)当lr1r2时,圆C1与圆C2外切;
(3)当|r1r2|lr1r2时,圆C1与圆C2相交;
(4)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切;
(5)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性质;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必修3 算法初步
1、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了解算法的含义。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与循环结构)。
3、经历将具体问题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4、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一、课程目标
(2)五种基本算法语句;
(3)算法思想与逻辑思维能力。
难点:(1)算法思想的体会与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2)实际问题解决过程的算法表达。
统计
1、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学习随机抽样、样本估计总体、线性回归的基本方法,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及其特征的思想;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较为系统地经历数据收集与处理的全过程,体会统计思维与确定性思维的差异,形成对数据处理过程进行初步评价的意识;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为体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随机抽样的方法;
一、课程目标
(2)样本数据的处理;
(3)用样本估计总体;
(4)数据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与统计思想方法的应用。
难点:(1)数据的表示、处理与解释、估计;(2)统计思想方法的初步应用。
概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及概率与频率的区别;
2、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一、课程目标
3、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通过实验、计算器(机)等,用模拟方法估计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
4、初步学会将一些实际问题化为古典概型,体会随机现象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1)互斥事件与古典概型;
必修4(2)随机现象与概率的意义。
难点:(1)随机现象与概率意义的认识与理解;(2)实际问题转化为概率模型。
一、课程目标
(2)能进行弧度和角度的互化 2.三角函数:(1)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2)会利用三角函数线推导诱导公式
(3)会画三角函数的图像,并能进行图像的变换,准确理解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会应用
(4)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并熟练应用
(5)会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体会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变化现象的重要函数模型
3.三角恒等变换:(1)会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次来推导 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并熟练运用
(2)能利用和、差公式推导倍角公式,了解内在联系,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
4.平面向量:(1)了解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向量的概念、相等向量、相反向量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
(2)掌握向量的线性运算,即加、减、数乘运算及几何意义,理解共线向量的含义
(3)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会进行向量的正交分解,会用坐标表示加、减、数乘运算,理解向量共线条件
(4)理解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会用数量积判断平面向量的垂直关系
(5)会用向量的方法解决某些简单的几何问题,力学问题及其他一些实际问题 1.任意角、弧度:(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的概念
必修5 解三角形
一、课程目标
1、在已知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过程,发现新的三角形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
2、掌握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3、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4、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推理运算能力。二)重点、难点分析
1、解三角形(1)重点:
(a)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三角形的度量;(b)测量和计算实际问题。(2)难点:
(a)探索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b)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灵活应用和实际应用。
数列
一、课程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感受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并感受等差、等比数列模型的广泛应用。
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归纳,抽象出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基本特征,经历探索等差、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的过程,感受倒序求和、错项相减等思想方法。
3、掌握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会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体会归纳、演绎方法,进一步培养推理运算能力。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a)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求和公式;(b)概念、公式、性质的应用。(2)难点:
(a)探求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b)有关知识的灵活应用;(c)数列建摸。
一、课程目标
1、通过具体情况,感受不等关系的广泛性,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与价值。
不等式
2、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能用二元一次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并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认识、掌握基本不等式,并会进行简单应用。
5、通过简单应用,体会不等式、方程、函数之间的联系。
6.进一步培养代数推理论证与运算求解能力(不等关系下的推理论证、运算求解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
(a)不等式基本性质
(b)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c)简单线性规划及应用;(d)基本不等式 及应用。(2)难点:
(a)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证明;
(b)基本不等式的探索、证明、几何意义;(c)函数、方程、不等式的联系;(d)一元二次不等式、二元一次不等式、基本不等式的建模应用。
第二篇: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全)
第1章 集合与函数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2.1函数的概念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 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高中阶段更注重函数模型化的思想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2)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
(3)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4)能够正确使用“区间”的符号表示某些函数的定义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难点:符号“y=f(x)”的含义,函数定义域和值域的区间表示;
§1.2.2函数的表示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习函数的表示形式,其目的不仅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的需要,而且是为加深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表示的必要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分段函数的概念.
难点: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函数,什么才算“恰当”?分段函数的表示及其图象.
§1.2.2 映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映射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结合简单的对应图表,理解一一映射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函数推广为映射,只是把函数中的两个数集推广为两个任意的集合;(2)通过实例进一步理解映射的概念;
(2)会利用映射的概念来判断“对应关系”是否是映射,一一映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映射在近代数学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各类映射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
§1.3.1函数的最大(小)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使学生体会到函数的最大(小)值,实际上是函数图象的最高(低)点的纵坐标,因而借助函数图象的直观性可得出函数的最值,有利于培养以形识数的解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小)值.
§1.3.1函数的单调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建立增(减)函数的概念 通过观察一些函数图象的特征,形成增(减)函数的直观认识.再通过具体函数值的大小比较,认识函数值随自变量的增大(减小)的规律,由此得出增(减)函数单调性的定义.掌握用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2)函数单调性的研究经历了从直观到抽象,以图识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的真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能够熟练应用定义判断与证明函数在某区间上的单调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到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函数的紧迫感.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函数的单调性及其几何意义.
难点: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判断、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1.3.2函数的奇偶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第2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
§2.1.1指数(第1—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分数指数幂和根式的概念;
(2)掌握分数指数幂和根式之间的互化;
(3)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等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数指数幂的概念,进而学习指数幂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3)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简洁美和统一美.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分数指数幂和根式概念的理解;
(2)掌握并运用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指数幂及根式概念的理解
§2.1.1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根式与分数指数幂互化;
(2)能熟练地运用有理指数幂运算性质进行化简,求值.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训练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指数幂运算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和科学正确的计算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指数幂性质进行化简,求值.难点:有理指数幂性质的灵活应用.§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2个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际问题了解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根据图象理解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③体会具体到一般数学讨论方式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2.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②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
展示函数图象,让学生通过观察,进而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归纳,概括及其应用.§2.2.1对数(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对数的概念,了解对数与指数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对数的性质;
(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与指数式的比较,引出对数定义与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能力.(2)通过对数的运算法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思维品质.(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4)让学生理解平均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及对数的性质
难点:推导对数性质的
§2.2.1对数(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实例推导对数的运算性质,准确地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进行运算,求值、化简,并掌握化简求值的技能.②运用对数运算性质解决有关问题.③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意识和科学分析问题的精神和态度.2.过程与方法
①让学生经历并推理出对数的运算性质.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感觉对数运算性质的重要性,增加学生的成功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数运算的性质与对数知识的应用
难点:正确使用对数的运算性质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第一、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对数函数的概念,熟悉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规律.②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数函数的图象,发现并归纳对数函数的性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难点:底数a对图象的影响及对数函数性质的作用.§2.2.2对数函数(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思想的理解.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函数图象,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差异.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指数函数与指数;
(2)进一步领悟数形结合的思想.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联系
难点:反函数概念的理解
§2.3幂函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幂函数的概念;
(2)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能进行初步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
类比研究一般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过程与方法,后研幂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进一步渗透数形结合与类比的思想方法;
(2)体会幂函数的变化规律及蕴含其中的对称性.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五个具体的幂函数中认识的概念和性质
难点:从幂函数的图象中概括其性质
第3章 函数的应用
§3.1函数与方程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函数(结合二次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要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并计算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找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
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
零点的确定.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用二分法求解方程的近似解的思想方法,会用二分法求解具体方程的近似解;
(2)体会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为算法的学习作准备。
2.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求解方程近似解的实例中感知二分发思想;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的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二分法的程序化解决问题的思想,认识二分法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2)培养学生认真、耐心、严谨的数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二分法求解函数f(x)的零点近似值的步骤。
难点:为何由︱a - b ︳< 便可判断零点的近似值为a(或b)?
§3.2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3.2.1 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意义, 理解它们的增长差异性.2.过程与方法
能够借助信息技术, 利用函数图象及数据表格, 对几种常见增长类型的函数的增长状况进行比较, 初步体会它们的增长差异性;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 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函数是描述宏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函数模型,比较常数函数、一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模型的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数学模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3.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找出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式,初步体会应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模型的过程和方法,体会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在数学和其他学科中的重要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运用函数思想处理现实生活中和社会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实用价值.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模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将实际问题转变为数学模型..2.2 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Ⅱ)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感受运用函数概念建立函数模型的过程和方法,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利用给定的函数模型或建立确定性质函数模型解决实际问题.难点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并对给定的函数模型进行简单的分析评价.§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够收集图表数据信息,建立拟合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体验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函数拟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数学模型在现实生产、生活及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收集图表数据信息、拟合数据,建立函数模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对数据信息进行拟合,建立起函数模型,并进行模型修正。
第三篇: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1.3.2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了解推导过程中所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分割——求和——化为准确和”,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微积分和近代数学知识。
(2)能运用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到一种推导球体积公式V=3/4πR3和面积公式S=4πR2的方法,即“分割求近似值,再由近似和转化为球的体积和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我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难点:推导体积和面积公式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1平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理解并掌握公理4;
(4)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
(5)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师生的共同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异面直线的概念;
2、公理4及等角定理。
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难点:判定定理、例题的证明。
§2.2.3 —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性质定理。
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
(2)性质定理的正确运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2)使学生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
(2)探究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 确性的认识;
(2)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本章小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3)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4)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3.1.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难点: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
(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直线和直线的交点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以及判断两直线位置的方法。
(2)掌握数形结合的学习法。
(3)组成学习小组,分别对直线和直线的位置进行判断,归纳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的联系。
(2)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
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3.3.2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两点间距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更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难点,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几何问题。
§3.3.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1 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能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圆的
(2)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4.1.2圆的一般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
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王新敞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3)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直线l:axbyc0,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DE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22点:
(1)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离;
(2)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切;
(3)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用坐标法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l,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lr1r2时,圆C1与圆C2相离;
(2)当lr1r2时,圆C1与圆C2外切;
(3)当|r1r2|lr1r2时,圆C1与圆C2相交;(4)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切;
(5)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性质;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第四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也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教学难点,即是新内容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较大的落差。课堂教学要讲究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落差的距离,搭建合适的台阶。这正是教学艺术性之所在。
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互动目标。
新课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分解、细化了的一小部分。当完成和落实了每一个课堂小教学目标的同时,课程需要关注的大目标也就实现了。
课堂教学目标在45分钟之内,是可以达到的。不是理想目标那样的遥远,可望不可及。平时人们常说的教学目标,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实际上指的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常常被人们简化为:“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的主要内容,就是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双基”。那就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后来,又勉强地加上了一个学科情感。这就是如今在教案、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的三个方面:①知识。②技能。③情感。
有了课堂教学目标,教案中的教学过程的撰写,就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了。教学目标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中的某一个教学环节,即:一对一的关系。教学目标也可以对应着教学过程的某几个教学环节,即:一对多的关系。
当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分别完成的所有的教学目标时,这节课的教学工作也就结束了。不是吗 隐含的教学目标就是在教案中,不能写出来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隐含目标的内容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如果将隐含目标在教案中写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就容易使得本学科的课堂教学目标产生混乱,以至于不知道是哪一个学科了。
如: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等。这是要求各个学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每时每刻都潜移默化地、细雨无声地,灌输给学生的。
如果写出来,每一节课都差不多一样,不但是违反了教学目标的唯一性原则,还会写大了、写多了、写偏了、写远了。有可能就成了是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了,如:政治学科、哲学学科等。
隐含的教学目标不但要有,更重要的是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能体现出来,又不能影响教学主线。还要能够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顺利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隐含目标的实现,可以借助于教案中的活动主题、活动任务、列举的案例等来实现。如: ①图形图像课中,对比今昔天安门广场全景图的技术实现。
②电子表格课中,判断刚刚设计、输入的公式对错与否,不是某一个,某几个学生、老师的判定的,也不是什么民主投票决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运行一下,就知道了!
③声音信息感觉媒体课上,举例音乐的曲调和歌词的传播信息的特点和效果时,举例“日本鬼子投降后,曾克林帅部入关,在沈阳火车站唱《国际歌》”“抗日时期,冀中平原夜间老百姓让门外来人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过程中,还要设计有对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等的评价分数,如:百分制的5分。
如何确定教学重点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确定教学重难点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避免教学中的主观主义和盲目性,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科学切合实际的静态和动态重点难点。例如,当原来确定的难点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感到难以理解时,教师就不必再在这个问题上花过多时间和精力。再如,当学生提出教师事先未估计到的疑难问题,又需教师的很好的引导和思考。
如何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
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导”、“联”是突破教学重难点最有效的方法。
善于引导。善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疑难、重点问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引导手段的多样性。一方面,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也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另一方面,由于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决定了教师引导方法需要多变。所以,教师须多备几手“导”的技能,以便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例如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讲故事法、观看影视法、类比法等。
善于联系联想。善联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尽快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对学生来说,书本知识都是间接经验,它只有和直接经验相结合,获得直接经验的支持和帮助,才能学得牢固扎实。所以,教学不宜空讲知识,尤其是不宜照本宣科,枯燥分析,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那样只能弱化教学效果。善联,一要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将时代的气息引入课堂。二要联系学生以前学习并掌握的旧知识。这些旧知识既是新知识的生长点,也是新知识的固着点。因而在教学中要着眼于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结,注意教学内容的整体与局部、前与后、因与果的衔接与递进,在联系中将新知识融为一体。三要联系教师自身的学习感悟。教学既是教与学的传导过程,也是师生双向交流沟通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感悟,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自己化解难点的做法和体会,必能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学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彻,听得有味,学得有趣,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总之,教学方案的编制,教学方式的选择都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紧紧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以效益为核心。唯有如此,实现有效教学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第五篇:教学目标,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的作用。并通过人物形象地描写理解高尚的含义。(不分地位、身份、职业、条件、环境等所表现的道德水平高的情操;有意义的,不是低级趣味的)。
2、能用简练的语言准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在写作中学会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进行细节描写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学习选择小事例以小见大突出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学习、尊重并成为善良诚实的劳动者。
单元重难点 能用简练的语言正确说明文章所写的事例;
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对揭示人物品质
习作教学目标:通过一两件事写自己身边高尚的人,把事情写清楚,内容要具体,做到详略得当。教学建议:
学习本单元课文可采取精读和品读的方法,或采取学生自读为主的学习方式来探究阅读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康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自己不懂的词,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
3、掌握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坚持做摘录笔记和写阅读笔记,在摘录中注意词句的积累和运用。
4、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文章脉络,领会写作意图,学习表达技巧,并联系生活实际陶冶美好情操。单元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培养朗读能力,能在朗读中注意重音、语调和语速。
2、阅读时应抓住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学会品味形象生动、富于表现力的词句,增强语言感受能力。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长江之歌》《古诗二首》和《三峡之秋》的有关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长江、黄河的地理状况、历史演变,以及作为母亲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4.组织学生召开歌颂母亲河的诗文朗诵会,激发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通过拓展阅读课文的学习以及查阅资料,了解母亲河的现状,学习写《倡议书》,激发学生树立起“保护母亲河”的意识,自觉保护环境。第四单元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体育颂》中的部分段落,理解什么是体育精神,了解中国女排积极奋进、刻苦训练、团结拼搏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热爱体育,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2、写摘录笔记,独立识字学词,认字23个,写字30个。理解“匀称、协调、刚毅、关键、搏击、深思熟虑、荣誉、清晰、启迪、较量、机敏、聪慧、幽默、化险为夷、弱不禁风、不解之缘、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忍辱负重、默契、眼花缭乱、惊心动魄、过关斩将、梦寐以求”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3、体会反复、比喻等手法在课文中的表达作用。
4、学习记史类的说明文的写法。
5、开展综合活动,在规定的时间内写作班歌班词、班徽说明书、运动员誓词、广播稿、解说词、挑战书等实用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第五教单元学目标
在知识上:了解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理解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人物品质的意义。
在能力上:阅读教学中抓住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写作上要学会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及环境等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的形象,学会抓住典型的材料,来以小见大,以平凡见深刻,以旧事反映时代的意义以及揭示人物品质。
在情感上:唤起学生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以及积极向上的做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抓住人物的典型的言行、心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社会环境,《荷塘旧事》的自然环境,《花脸》的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的性格、品质的作用,理解选择典型的材料突出人物品质的意义。第六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字词.2.体味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悟.3.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4学会用宽容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认识到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应该礼让,和平共处.教学重点: 体味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第七本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上:
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了解倒叙、插叙侧面描写手法的作用,了解诗歌深刻的含义。在能力上:
继续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写作中学习使用含蓄性结尾突出中心的方法。情感上:
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对民族团结、种族平等、做人要有爱心这种责任的深刻理解。
单元教学重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典型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本单元主题在今天的时代意义。习作;教学目标:
1 在理解诗歌《欢乐颂》的基础上放声朗读,熟读成诵,读出颂歌的热情和豪迈。
2 围绕“地球家庭”,召开主题班队会。教学重点:
目标二 第八单元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把课文读懂读通。了解文中反映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若学生有兴趣,引导他们课余时间找一些类似的文章读。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理解本单元诗中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人品和情感。习作 教学目标:
自由表达,可写感受最深的人或事,可写自己的心理话,也可写读书笔记。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不写错别字。内容完整,重点突出,写完后认真修改。教学重、难点:把内容写具体,写清楚,不写错别字,写完后认真修改。
第一单元 第一课《一夜的工作》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蒙眬、咨询、浏览、一小碟。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教学重点:
了解周总理一夜的工作情况,体会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从看似平常的事情中体会周总理社会“公仆”的崇高品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按照要求预习课文,初读课文,理清脉络。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第二课《穷人》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搁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第二段。理解桑娜内心的矛盾是本课的难点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导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讲读二、三段课文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品质,指导读写 第三课《白桦林的低语》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崇敬与热爱。
2、学习看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3、采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第四课《杨震暮夜却金》教学目标:
1、课下让学生找一些体现古人高风亮节的小故事,课堂上可交流一下。
2、本文的故事性强。教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先讲一遍,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铭记于心,然后仔细揣摩语言。
3、教学中可以和现实生活联系一下,让学生谈谈对当今社会中“慎独”现象的感受。
4、本文短小精悍,可让学生体会简约、精炼的写法。教学重点:
杨震的高尚行为表现在哪里。联系实际体会“慎独”的深刻内涵。
第五课《尊敬普通人》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写一篇赞美普通人的文章。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应该尊敬天底下一切善良的普通人,一切诚实的劳动者。
综合活动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计划性。
2.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倾听,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进行人际沟通,学会合作,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资料的能力。3.通过活动,对高尚精神又明确的认识。
教学建议:
一、提出要求:
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情况的评价要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过一段就要“回头看”,进行总结,如发现不足,就要调整学习方法。一个单元学完了,做一个小结。
二、评价过程:
1.自评:说说自己开学以来的进步与不足。要求:语言要通顺一些,说具体一些。
2.小组互评:组员们互相评价进步与不足,要实事求是,不能以主观意愿去评价别人。
3.老师评价:客观的评价每个学生的进步与不足。
根据同学老师自己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在这一单元的学习小结,语言要通顺,可以从学习这方面,可以学习,习惯等多方面总结。及时总结自己的进步与不足,可以使自己进步得更快。第二单元 第一课《做一个最好的你》教学目标:
1.通过多样的教学活动以及对文章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把握文章中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运用。3.体会文章亲切、自然的文字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
第二课《惟一的听众》教学目的: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知道老教授是一位能给予他人真诚无私帮助的慈祥可敬的老人,体会作者对老教授的感激与敬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关爱品质,使他们懂得帮助别人,学会关爱。第三课《寓言二则》教学目标: 1.读懂字音,疏通字义,感知课文。
2.反复诵读,体会作品的美感,明确寓意,人知什么是真正的美。3.理清思路,提高阅读能力。关键处处理:
熟练背诵、正确默写课文。并能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并能将寓言扩展并活学活用。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东施效颦”反复诵读,疏通词义,明确寓意。把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指导写清楚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复习并背诵《东施效颦》。学习《楚王好细腰》 第四课《有些人》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新词:妨碍、谦逊、挖掘、衣衫褴褛。2.理解重点句。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
(三)德育渗透点
正是这些普通人不经意的行为,触发了“我”心灵最深处的思索。全文以我情感上的感动、感悟为线索,连接四件小事,使得本文十分生动、感人。关键处处理:
(1)感受人性美的魅力。
(2)品味几件小事中蕴含的丰富情感。(3)学习本文人物描写方法的多样性。
(4)学习本文以情感为线索连事成文的方法以及作者用看似平淡的语言,表达细腻、敏锐的心灵感悟,揭示善良与美的主题。第五课《丑公主》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剧本的编写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
2.基本技能:能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认识剧本作品,并能学会丑公主的优秀品质
3.思想教育:感受卡米拉公主她自信、朴实、坦诚率真、不慕虚荣,不喜欢别人的恭维。西蒙王子勇敢、机智、诚实、谦逊,不贪图妇女子外表姿色美,不喜欢被“宠坏”的女孩儿,不以貌取人,欣赏内在美,追求真正的心灵美。关键处处理:
1.从他俩之间的对话来体会卡米拉公主和西蒙王子的美好心灵。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并能编一本好的剧本,能演好课本剧。3.动手制作道具,辅助表演。
4.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评选表演优秀者,在全班表演。综合活动教学目标:
1.在表演中,辨别美与丑,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提高团结合作的精神。3.了解剧本的编写特点。
第三单元 第一课《长江之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第二课《三峡之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4.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三峡秋天的美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背诵课文,理解比喻句,品味语言
第三课《古诗二首》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3.体会诗人是怎样展开丰富的想象的。关键处处理:
利用教学课件,直观演示,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律,加深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凉州词》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教学《浪淘沙》
第四课《黄河之水天上来》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我们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河”的意识。关键处处理: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2.品味语言并体会黄河的雄壮,增加民族自豪感。第五课《最后的“淇淇”》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长江频危珍稀动物的生存保护情况,了解长江环境的变化对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树立保护长江,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意识 综合活动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母亲河的诗歌文章,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认真练习、排练,有感情地朗诵诗文,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3.写一写参加朗诵会的感想,以“保护母亲河”为题,写一份倡议书,培养学生写作、表达能力。
第四单元
第一课《体育颂》教学目标:
:让学生体会文章主旨,理解体育所蕴含的伟大精神;理清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段与段之间的内在关系;训练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准确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第二课《把掌声分给她一半》教学目标:
⒈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从而认识到“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⒉掌握多角度塑造人物的方法。⒊揣摩文中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⒋培养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所体现的团结、拼搏、奋进的体育精神,从而认识到“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表达个人情感体验的能力 第三课《学弈》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2.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3.背诵课文。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2.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教学难点:背诵课文。第四课《足球史话》教学目标
1.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加文化底蕴,引领学生去思考足球精神的魅力;2.把握足球发展的脉络;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教学重点:抓住表示时间的词,把握足球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理解为什么中国最早发明足球而英国却是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国家。综合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自体验体育的魅力,同时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及班级的凝聚力。
第五单元
第一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字词、有关知识、理解用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物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精读能力;情感目标:崇敬鲁迅先生的人格; 德育目标:爱憎分明的思想。重点 用几件事表现一个人物 难点 重点句的理解 学习方式 讨论式 1教学目标:字词、常识、结构内容与中心思想。2教学目标:赏析写法、深入研究 第二课《花 脸》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如何通过任务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能力目标要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需用准确生动的描写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童真童趣的美好。
4、德育目标珍惜亲人之爱。
教学重点 通过人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结构的巧妙之处(设置悬念、安排线索、巧做铺垫)学习方式 研讨式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整理字词、归纳结构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研读探讨、总结收获
第三课《荷塘旧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字词积累。
2、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3、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情感目标: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重点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难点 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
学习方式 质疑——研讨——探究
第六单元
第一课《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回眸、殉难、继承、雷棣、泣不成声、了如指掌。2.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人物内心情感。3.深入理解雷棣自强部新的动力,学习雷棣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4.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课《黑孩子罗伯特》教学目标 1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时代背景。
3感悟罗伯特对残酷生活的积极、豁达的正确的人生态度。4学会正确、积极地实现自己的梦想,造福他人。
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刻画及生活在种族歧视阴影下儿童心灵的创伤。教学难点: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伯特生活在种族歧视阴影下的画面。第三课《别挤了》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字词.2.有关背景知识.3.体味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悟.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应该礼让,和平共处.德育目标:学会用宽容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教学重点: 体味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悟.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第四课《瑞恩的井》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3、培养学生浏览、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2、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2、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 第五课《阳光皮肤》教学目标 1.有感情、熟练地朗读课文。2.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3.能够感悟并有所启示。理解一些重要语句的含义,感受爱国情
第七单元
第一课《古诗二首》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诗歌理解诗句含义,体会诗歌的艺术境界
3、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不幸,加强对和平生活的热爱。
4、体会边塞诗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学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4及背诵、默写 教学方法:诵读法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十五从军征》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出塞》
第二课《夜莺之歌》教学目标
1、积累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认识小男孩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激发向他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目的2、3 教学难点:
1、肖像、语言、动作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结构特点。
第三课《雨来没有死》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训练学生速读文章,并在短时间内能够把握文章中心的能力;学习对景色、环境的优美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学习反复的修辞手法。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勿忘国耻;激起学生对小雨来为代表的英雄们的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训练概括能力;学习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景物描写在文中起到的作用 第四课《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目标
1、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铭记历史。
2、体会英雄们的感受,理解英雄们的壮举。
3、激发学生们的想象能力,进行简单的写作训练。第五课教学目标
1、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第八单元
第一课时《墨竹图题诗》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3.德育目标:体会作者的胸怀和气概。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教法: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
第二课时《苍松怪石图题诗》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不屈权贵,不阿谀奉承,耿直廉洁的英雄气概。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第三课时《墨梅图题诗》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2.能力目标: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 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第四课时《竹颂》教学目标
阅读这篇抒情散文,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竹的情操和美德,体会作者对于竹的赞美之情 教学方法:研体式
第五课时《黄山松》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 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4. 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教学方法:研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