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故事精选--- 让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定稿]

时间:2019-05-15 02:15: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教学故事精选--- 让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教学故事精选--- 让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定稿]》。

第一篇:教育教学故事精选--- 让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定稿]

让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

——以九年级《概率》课堂教学实录为例 作为一名理科老师,我经常会跟我的学生说,学数学使人更聪明,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可以让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变得更强大。但我也常常跟我的学生说,不管你们以后学理还是学文,你们都应该爱好文学,多读书。很多人会认为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哪用看书,随便百度搜索就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但我认为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读完一本书不一定就要学到什么。读书就是一种放松,一种修心养性,在繁忙的一天中让我们的内心能得到片刻的宁静。我热爱读书,我也希望我的学生热爱读书,于是我经常会把我看到的好书或好的片断在数学课堂上和我的学生分享,让我的数学课堂充满着浓郁的文学色彩。以下是我在上九年级《概率》时和学生分享的内容: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概率。通过昨天的自学,你们说说什么是概率? 生:概率是指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这个数值。

师:很好。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概率的世界里,在正式研究我们数学中的概率之前,我想和同学们分享几句话。(在屏幕中投影)

★有的同学虽然有99%可以刻苦学习的概率,但却战胜不了自身1%惰性的概率,从而导致他青春流逝,悔恨当初。

★有的同学有99 %想在学习上出人头地的概率,但却选择了1%等待的概率,这一等就是一生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了,你还在等什么!?

★同学们,请珍惜你生命的每一天,从现在做起,用心奉献出一份真爱,用行动去解说你的生活,不要放弃万分之一的希望。

———这便是概率的真谛。师:亲爱的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有些事情看起来实现的概率很低,但我想对同学们说,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有一丝一毫的机会,我们都不应该放弃!最后再送给大家一段话。

★屠呦呦获奖感言

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春暖花开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你挑选;不要刻意去巴结一个人,用暂时没有朋友的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待到时机成熟时,就会有一批朋友与你同行;用人情做出来的朋友只是暂时的,用人格吸引来的朋友才是长久的。所以,丰富自己比取悦他人更有力量: 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在我读上面那段话时,全班静得可以让我们感觉到每个人的呼吸,我从同学们的眼里读到了一种感动,一种决心和一种钦佩。

时代发展到今天,学科之间早已打破界限,相互整合渗透.如果能进一步采用“数文(学)结合”,给数学课堂增添更多的文学色彩,逐步与语文学科渗透整合,允许诗词、散文、小说故事、电影等文学形式走进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学”在数学中的独特艺术魅力的同时,增强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和能力,也是必然趋势。

第二篇:让思想政治课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

让思想政治课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

社会飞速发展,事物之间逐步融合。时代发展到今天,学科之间早已打破界,相互融合渗透。以前我们总说“政史不分家”,现在看来,各门基础学科之间都是分不开的。

由于新课程标准和“双开”考试的全面实施,思想政治课和语文学科的相互融合渗透尤为重要。要增加政治课语方言的美感,得靠文学的色彩熏陶;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得靠语文课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的训练。如今民主运动、对联、名言、警句、成语事故、寓言、通俗歌曲等都已走入政治课堂,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例如,讲《坚持“一国两制”,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时,笔者请同学们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茔/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笔者设计了以下3个问题,让学生来思维:(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愿望?(2)作者这一愿望能否实现?(3)你能为实现作者的愿望做些什么? 欣赏这首诗,让学生感受到台湾问题是中国现代历史的“痛”,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痛”,进而引导喾一了解这个“痛”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明确它不会是永远的“痛”,进而使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方针、原则、立场,及我们收回台湾的坚定决心,从而在行动上为实现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这首诗的运用就巧妙地把文学知识和政治课内容结合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又增加了政治课的美感和文学色彩,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讲“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时笔者引用对联——“众人皆穷我独富,此为真富”;讲“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引用对联“昔日靠山吃山,人贫空贫;今朝退耕还林,民富国强”;讲“认识自我”时引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艰苦奋斗”时引用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讲“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时借用古代名言警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诗句、对联及名言的运用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文学气息,增加了政治课语言的文学性、灵活性、趣味性。

此外,脍炙人口的歌词也可运用在政治课教学中。例如,在学习《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这一课时,我们共同欣赏了歌曲《走进新时代》,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据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请写出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时间。(2)我国人民“富起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目前我们“开创未来”应高举的“旗帜”是什么?(4)这首歌的歌词体现了课本哪些经典的历史结论? 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歌词中这几组关键词:“东方红”、“站起来”,“春天的故事”、“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高举旗帜“。在分析歌词的过程中,使教材抽象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便于掌握;使学生在欣赏自己喜爱的歌曲中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抽象理论。再如,学习《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和睦团结》一课,欣赏歌曲《爱我中华》,分析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我爱中华。”从而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亲如一家的浓浓气氛。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注重积累文学素材,并应用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增强政治课语言的美感和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多一点文学色彩 让哲学走近生活 作者 危和明

哲学是大智慧大思维,是人文是生活。哲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哲学与其说是以各门具体学科为基础,不如说以生活为基础,对整个世界问题最一般的归纳和总结。哲学抽象艰涩,但又是在形象具体事物基础 1

上的抽象。鲜活的生活为丰富哲学提供了取之不完的材料佐证,也为哲学教学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文学是对现实生活反映,说有也无,说无也有。多点文学色彩,让哲学走近生活。

一、多一点文学色彩 把哲学教活

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灿烂如星河,诗、词、歌、赋、故事、小说等塞屋充栋,其中不乏包含丰富哲学思维的名篇佳作。如果在课堂上恰当运用,不仅引人入胜,加强学生对哲学思想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还能展示教师的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

1、诗、词、赋等作品中的句子言简意赅,哲理深遂,在教学中灵活运用,一语中的,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则反映了人们站的立场不同,认识也不尽相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则蕴含了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哲学道理;又如泰戈尔的一句诗:“无论你走得多么远,你的心总和我连在一起;无论是黄昏时树的影子有多长,它总是和树根连在一起。”则反映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哲理。

2、用诗词、歌曲导入新课,余音绕梁,增强课堂视听效果。比如在讲授《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框内容时,我引用了台湾作家蔡智恒小说中的一首诗开头:“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没办法飞。/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能。/所以我并不爱你。”这首诗折射出人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物质和爱情追求的矛盾心理,也能反映高中生对爱情的朦胧追求的心理,引起了学生的共鸣。我深情背诵着,而后设计了几个问题,作品中的我买了房子吗?没有买,为什么?我能飞吗?没办法,为什么?我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来了吗?不行,为什么?在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引导,采取剥竹笋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又如我在导入《矛盾是对立统一的》这一框题时,我播放《北京人在纽约》中的插曲片段:“如果你爱他,把他送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把他送纽约去,因为那里是地狱”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在欢悦的心理状态下,让学生切入正题,为下一步学生理解对立统一的哲学观点做铺垫,最后我套用了歌词的组合格式写了一句话,即:“你爱你的孩子,把他送进网吧,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你的孩子,把他送进网吧,因为那里是地狱。”并要求学生对此进行哲学分析,正确对待上网。

3、用诗、名言名句、格言箴语结束新课,增强教学语言的震撼力。如在讲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课时,我引用了臧克家为纪念鲁讯而作的《有的人》诗稿全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引诗的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在讲授《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受主观因素影响知识点时,我引用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一句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渡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虚度年华的而悔恨,也不会因庸庸碌碌而羞耻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装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课堂教学达到了高潮,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实现人生价值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的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乃至对人类的贡献。

笑话可以放松学生的紧张的情绪,故事可以吊起学生胃口,名人轶事可以使学生铭刻在心,让哲学思想在欢悦的气氛的跳跃。我曾经在教学过程中讲述过希腊著名寓言家伊索年轻时的一段故事,加深学生对一分为二的哲学观点的理解。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天,他的主人设宴请客,客人都是当时希腊的哲学家,主人命令伊索备酒席要做最好的菜招待客人,于是伊索专门收集各种动物的舌头,准备了一席“舌头宴”,开席时主人大吃一惊问:“这是怎么回事?”伊索回答说:“你吩咐我为这些尊贵的客人置办最好的菜,舌头是引领各种学问的关键,对这些哲学家来说,‘舌头宴’难道不是最好的菜吗?”客人们都哈哈大笑起来,主人又吩伊索:“那明天我要再办一次宴席,菜要最坏的。”第二天开席上菜时依然全是舌头,主人观状,2

大发雷埏,伊索却镇定地回答道:“难道一切环事不是从口而出吗?舌头是最好的,也是最坏的东西啊!”弄得主人无言以对,此故事充满了睿智和情趣,引领学生进行哲学思维。

名人轶事有时能够突破教学难点。如在突破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质变的教学难点时,例举明代河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为一个财主写的士一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财主见后气急败坏,便到县衙告状,说祝枝山用对联辱骂他。县令派人传来了祝枝山,祝枝山却说:“我写的是吉庆之词呀!”于是他念了一篇:“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县令和财主听了后,都目瞪口呆,无言以对。紧接着再一次引用了一古人宴请宾客时遇下雨天留客的事。“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有两种不同的断句读法,不同的停顿表明主人待客态度性质截然相反,一种是“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另一种是“下雨天,留客天,我不?留”。这两个例子说明了断文读句的重要性,更深刻蕴含了结构的变化会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这样,学生在笑声中掌握抽象的哲学变得富有情趣。

二、多些生活和时代气息 让哲学走近生活

1、典故、成语、俚语,特别是俚语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从小到大掌握了不少典故,成语。把它们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接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即可解决例举事例怕学生理解不了的烦琐,又可节约教学时间,巩固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削足适履”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道理;“刻舟求剑”否定了绝对运动的哲学思想;“守株待免”是不懂得必然和偶然的关系。生活本身就是哲学,俚语是百姓在生活中对哲学通俗理解。如“一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扛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就充分了说明了当部分组合无序,整体功能就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又如“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就反映了办事要抓住关键和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却道出了办事情分不清主次要矛盾,抓不到重点。

2、哲学走近学生的心灵,点燃生命之花。哲学需要课堂上的人文关怀。哲学教学并非是完全为了达到高考的目的,最高的境界是让哲学思想指导人生——这是哲学教学的归宿和落脚点。上面选用的诗歌《有的人》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至理名言,泰戈尔诗歌语言片段等资料,用意就在于此。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学生也难免遇到困难。我们可以用哲学思想以诗一般的语言去感染学生。面对得失,面对挫折,面对升学,面对自我,是学生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也应该是哲学课堂最应该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实问题学生最感兴趣,把它引入课堂最受学生欢迎,引进它等于引进一股生活的清泉,课堂教学会有显得具有生活气息。

3、把社会焦点、时事热点引入课堂,满足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心理需求。2003年非典问题是国人也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关心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以此为契机,我及时把它纳入课堂教学。SARS病毒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我给学生分析了它反映了事物是普遍联系。要求学生暂时隔绝与外地人员特别从疫区回来的打工人员的接触。针对当时全国上下把防止SARS工作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而不是经济工作,分析了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的。面对疫情一度蔓延和扩散,学生产生了恐慌心理,我分析了全国人民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科学防治,同舟共济”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发展主观能动性,并随着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深化,新事物一定会战胜旧事物,并要求大家树立战胜非典必胜的信心。“嫦娥1号”2007年10月16日发射成功,国人振奋,世人睹目,我深情地为学生说道:“神舟飞翔,嫦娥梦圆,这是十多年来航天人尊重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也是航天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然结果!这是综合国力提高的集中反映,这是全国人民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豪,也是全世界华人的骄傲!”话音未落,群奋激昂,掌声雷动。

温家宝总理曾到美国访问,在哈佛大学发表了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精彩演讲。当时我摘取了温家宝访美期间的精彩言论,以飨学生,并要求学生进行哲学思考。关于政治理念,他说:“如果美国朋友要问我的政治理念的话,我可以告诉你们,我和我们国家的人民,要用自己的双手,把我们国家健设好。”(强调内因);关于中美关系,他说:“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铸就了一个重要哲学思想,那就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我们加强改善中美关系也是建立在这一基点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关于在国家中扮演的角色,他说:“我就像大树上的一片树叶。”(整体与部分);然后他借用一句诗人的话说:“你的眼睛为什么总饱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一片土地爱的深。”(爱国主义思想)。在哈佛大学演讲他说,“滔滔长河有时会卷起漩涡,漫漫历史进程难免会发生波折。”(前进性与曲折性);“多么小的 3

问题乘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很小。”(量变与质变)。这些精彩的言论充满了哲学思辩,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把它纳入课堂教学达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充满了时代气息。

文学性语言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政治课教学中恰当运用文学性语言导入,突破重点难点,归纳总结教学内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抽象的理论说教还原为生动鲜活的现实生活,从而提高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关键词:政治教学文学性语言运用 教师的语言艺术极其重要,可以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艺术性。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学科历来给人们一种板着面孔说教的印象。除了受到政治课内容的制约之外,政治课教师缺乏艺术性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其课堂语言仅具知识性和科学性是不够的,枯燥的说教会加重学生的倦怠,削减学习的兴趣,进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具有生动的艺术性。

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具有艺术性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使笔者认识到恰当地使用文学性语言,是提高政治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果政治教师能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注重发挥课堂教学文学性语言的作用,政治教学就会因此而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一、文学性语言在政治课教学各环节中的作用

所谓文学性语言,即教师要运用多种文学性的手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鲜活、生动,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一)导入新课!!引人入胜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要使学生觉得政治课有趣 ,教师须在导课环节上下功夫,设疑激趣。笔者以为,政治教学的课堂导入环节,应该在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而运用文学性的语言来设计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文学性语言的生动性使导语变得熠熠生辉。教师可以借用诗歌、词赋等引发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思考。例如,在讲述内因与外因 时,笔者用东风无力百花残 这一著名诗句,引出问题:为什么东风无力百花残呢?学生答:因为到了落花时节。笔者顺势启发学生思考百花残 与东风 之 间的关系,弄清百花残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东风 这个外在因素,而在于万物依时令荣枯这一内在因素。从而引出这节课探究的问题:内因与外因。这样学生就带着诗意走进了内因与外因辨证关系的学习中。其次,文学性语言的比拟性使导语设计形象贴切。在学习神奇的货币 一节时,笔者引用诗人歌德对货币的描绘:它能使真的变成假的,使美的变成丑的,使善的变成恶的,老太太变成漂亮姑娘,老头子变成英俊小伙∀∀ 然后问学生你认为歌德所描绘的是什么东西。由学生的回答,笔者顺势引导:金钱的原形现身就是货币,它是多么神奇呀∀∀ 学生跟神探揭秘一样进入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这样导入,不仅新颖、有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货币的认识,还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再者,文学性语言的工整性使导语设计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一方面它的工整性体现在排比上。在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的教学中,笔者借用学生搜集的挪威作家易卜生的名言钱能买来食物,却买不来食欲;钱能买来药品,却买不来健康;钱能买来熟人,却买不来朋友;钱能买来奉承,却带不来信赖∀∀ 引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另一方面它的工整性还体现在对仗工整上。在讲授政治权力要依法行使 时,笔者借用了一副简洁的对联公生明,廉生威 和俗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学生发笑的同时,笔者顺势问如何行使政治权利呢? 引出标题政治权利要依法行使。这样的导入语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切入到问题的实质,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二)重点难点突破!!点石成金

一堂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重点的落实、教学难点的突破。政治课中的理论、观点往往是对生活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因此,政治课的重点难点往往在于对理论实质的理解。如何让抽象的理论还原为生动 4 的现实生活,成为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贴切、生动的文学性语言,其魅力足以使重点难点俯首帖耳,让理论的高深变得通俗易懂,使它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容易应用,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文学性语言的生动可感性,可以把抽象的理论观点还原为具体可感的生活,使重点难点不攻自破。在讲述世界贸易组织的最重要原则!!非歧视性原则时,笔者引用了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 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这个国家会站起来,讲出这个真理!!我们相信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我有一个梦想,此前奴隶的后嗣和奴隶主的后嗣,有一天,可以在佐治亚州红色的山峦上,平起平坐,兄弟相称;我有一个梦想,即如蒸发着热气的密西西比州,蒸发着不平等的热气、蒸发着欺压者的热气,有一天,将会转化为自由主义的绿洲;我有一个梦想,有一天,再没有人以肤色来评价我的孩子,而单单看重品格内涵,因为他们将活在一个平等的国家,再没有种族歧视。

从生动可感的描述中,学生总结了与非歧视性原则相关的关键词,如众生平等、种族平等、自由、正义、歧视等,使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深刻理解了这一原则的必要性和实质内涵,同时,也从马丁路德#金对梦想 的追求中,懂得了在现实中真正实现平等、没有歧视是多么不易。这一节课,学生学习状态积极,效果不言而喻。再如,在讲述政务需要有效的监督机制,尤其是行政系统内部需要建立监督机制 时,笔者引入了学生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扁鹊与蔡桓公%,由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病入膏肓,一病不治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接受监督指导、及时改正弊端的重要性。这样,通过类比,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形象地理解了教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余味悠长

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提炼升华,因此至关重要。它好比文章的收尾,收得好,满堂生香,余韵无穷。文学性语言具有产生艺术空白的作用,正是文学性语言言尽而意无穷 ,艺术空白,给人以自由想象的空间,带给人无尽的余韵。譬如在讲授静止与运动的辨证关系 时,笔者在结束语中运用汪国真∃秋景%中的两句诗:低头瞧瞧落叶,抬头望望天空 ,让学生从中体会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学生非常感兴趣。文学性语言的时代创新性,也会使政治课课堂小结别具一格。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自主创新进入科技领域,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言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兴语汇的介入能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时代。在概括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时,笔者运用了这样的结束语:这个观点不是单纯克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也不是复制粘贴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是更新的高配置的,是用&以人为本∋为文件命名的。

总之,在政治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恰当地运用文学性语言,可以使教学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政治教师应结合学科特征,利用文学性语言,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提高教学质量。

二、在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文学性语言的注意事项文学性语言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越华丽越好,而是要本着贴切、恰当的原则,灵活运用。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忌拖沓。文学性语言在政治课教学中只是起辅助作用,因此应画龙点睛、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如果拖沓冗长,不仅起不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反而脱离了课堂教学主题,结果会事倍功半。

第二,忌牵强。政治学虽讲究普遍联系的观点,但在引用材料方面切不可牵强附会,一定注意不可矫揉造作,必须贴切形象,否则学生会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难以正确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第三,忌偏差。文学性语言既是辅助教学的手段,同时又传递了相关知识,因此必须对引用材料的出处、内容仔细核实,使材料准确无误,确保学生获得正确信息,并有真善美的感受。

第四,忌滥用。一堂课如果用的过多过频,则有哗众取宠之嫌,从而使听课者产生厌烦,降低学习兴趣;如果仅仅为了追求语言的生动性,忽视了学习内容本身,则使教学与实际脱节,不利于知识点落实。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此,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更好地运用教学语言艺术,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政治论诗学在今天已声名狼藉,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与政治就毫无关系,放眼几千年的中外文学史,我们将发现,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是一种无法割断也无须割断的关系。首先,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覆盖面最大、最重要、最普通而恒久的现象,几乎每一个人的生活、命运、行为、心理构成、生存环境,都与政治直接或间接关联,都有政治的因素渗透其中。如果是一个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对人类生活世界有强烈关怀的作家,就不可能不关注政治,他的创作也不可能不直接或间接涉及政治,并对特定政治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和评价。其次,中外文学史上许多著名作家作品都是有强烈政治意识、政治倾向、政治效果的,政治不仅没有使其贬值,反而是其创作的重要特征和价值的重要保证。又其次,就新时期的文学来说,一方面,理论界政治论诗学正受到质疑并被贬黜,而另一方面创作界从问题文学、到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文化小说的登场,都恰恰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政治关怀,它们不仅在客观上迎合了当时社会政治走向的需要而因此受到政治家的赞许和读者的好评,而且作家们主观上大多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评论界对这些文学现象的政治意义和效应的阐释与肯定更是不遗余力,他们的默契配合造就了一个辉煌的文学时代。即使是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先锋派小说,尽管那些作家有意无意地在作品表层极力淡化政治意识,但在评论家眼里,其政治内涵和效应仍被极度发掘和放大,认为经历了“语言之自觉”、走向“纯文学”的先锋派小说家的创作中仍然隐含着政治意识。一方面在理论上激烈批判和否定政治论诗学,另一方面在评论具体文学现象时又有意无意地采用政治视角,这种矛盾是意味深长的。它至少说明要真正从文学创作、文学理论与批评中抹去政治维度,那是极其困难甚至不可能的事情。

《辞海》是这样定义文学的:“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外古代都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所以又称为‘语言艺术’,现代通常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影视文学等体裁,在各体裁中又有多种样式。文学具有、社会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和真实性等,其发展受文学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影响。”

兼答“lisongrui(学长)”:

1,文学当中必然包含知识,知识是文学当中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构成因素之一;

2,即使是幻想作品也不可能脱离客观现实和人们的社会生活,比如,没有鸟儿,人们不可能会设想飞行;没有日月星辰,人们不可能“创造”出神鬼仙怪;没有梦境,人们也不可能幻化出魔幻;

3,即使是拙劣作品,只要它符合文学的定义,就仍然算文学范畴,总不能因此就说它不属于文学吧。

教师的语言艺术极其重要,可以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具有艺术性。由于种种原因,政治学科历来给人们一种板着面孔说教的印象。除了受到政治课内容的制约之外,政治课教师缺乏艺术性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作为一名政治课教师,其课

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学都是关注“人”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导人们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它以人的思想行为形成变化的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优秀的文学作品则以艺术的形式反映人的思想问题,它们都在某种程度上准确地把握了人性的本质及人和

让文学的魅力在政治课堂上绽放

一提到政治课耳边就会想起一句歌词“想说爱你不容易”,老师厌教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常态。新课标下新教材的实施迎来了政治教学的春天,在新增文化生活这个模块的同时,别的模块也添加了更多的文学元素,政治与语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为我们改变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状态提供了契机。为了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有意识地引入了如诗词、名言、成语故事、寓言歌曲等一些文学知识,使政治课更艺术化、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一、以名言、诗词、故事导课先声夺人

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少不了引人入胜的开头,教师巧妙的导入一定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为整堂课的顺利推进做好坚实的铺垫。例如:在讲征税和纳税时,出示了民国诗人袁水拍《万税》:“这也税,那也税,东也税,西也税,样样东西都有税,民国万税,万万税。最近新税则,又添赠予税,既有赠予税,当然还有受赠税。贿赂舞弊已公开,不妨再来贿赂税和舞弊税,强盗和小偷恐怕也要缴盗窃税。实在没办法还加好几种,抽了所得税再抽所失税。印花税,太简单,印叶印枝也要税。交易税不够,再抽不交易税,营业税不够再抽不营业税。此外抽不到达官贵人的遗产税和财产税,索性再抽我们小百姓的破产税和无产税!”通过这首诗的运用巧妙地把文学知识和政治课的理论结合起来,既增强了课堂的幽默感和文学色彩,又启发了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巧用文学语言,升华主题

在教学中阐述原理时,适时加入诗词等于把深奥的原理形象化,把枯燥的理论趣味化,从而起到升华主题之妙用。在讲解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时,讲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讲完人类社会更替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经历曲折过程,最后总结:“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最终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在讲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原理时引用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的一段词:“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

往矣,数风流人物,还在今朝。”使学生明白了创造历史,推动历史进步的是人民群众,他们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在讲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时借用古代名言警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使学生明白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应防微杜渐。这些诗句名言的运用使课堂充满浓浓的文学气息,增加了政治课语言的文学性、灵活性、趣味性。

三、纵横穿插,水到渠成

上一节成功的课就像写一篇优秀的文章。精巧的设计,恰当的材料,有滋有味的开头,不紧不慢的收口,都会使一堂课色彩斑斓,浑然一体。诗词、寓言、歌曲在政治课中的纵横穿插,常常会使课堂别开生面,前后呼应,融会贯通;同时,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欣赏性、积极性。在讲感受文化影响这一节时,整堂课都穿插诗词、名言、故事。用孔子的名言“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闻其臭,亦与之化矣”。孟母三迁的故事使学生体味到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用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体味到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整堂课在文化的熏陶下水到渠成,效果不凡。

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致参与课堂,从而演绎了课堂的精彩。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矛盾体,再好的预设也不得涵盖课堂教学的全部,恰恰是那些弹性灵活的成分和始料未及的体验使得课堂精彩纷呈。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教学的创造空间也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他们主动探究、发现,通过一系列、多形式的互动,不仅学生感到上课的乐趣,而且我也不时被学生的热情所渲染。文学的力量是无穷的,让文学的魅力在政治课堂上绽放,使学生心目中的 8

说教课成为陶冶情操、培养能力的舞台。

第三篇: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斯宾赛主张“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从数学本身来看,它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也有情感性。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下工夫,让数学课堂时时、事事充满乐趣。有的老师认为无法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因为它既没有语文课优美生动的词句和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物理、化学课引人入胜的实验操作。同时,学数学必不可少的是练习,能丢掉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题吗?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确保不减质量呢?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想学好数学,在数学课上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了尝试: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有的时候,虽下了一番苦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程序,但是学生还是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昏昏欲睡。好的产品不畅销,得想想包装是否有问题,有内容还得有表现形式。利用一些活动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1、分组竞争初中生好奇心强,对新颖的、带竞争性和游戏性的活动,兴趣很高。利用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接受和巩固知识。如在几何概念的复习上,可先吧全班学生分为红蓝两队,每队基分为0分,凡答对一个问题者加10分,答错者扣10分,规定复习时间为15分钟,之后由教师提问。再如可改变以往练习课堂上学生练,教师评的老传统,按组比赛。每人一题,做完往后传,看哪一组先做完,而且最正确。这一类的活动,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小奖品,发给获胜的组。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愉悦,而且对数学课充满兴趣。

2、奇妙数学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吧古代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或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穿插讲授,使学生感到玄妙,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等比数列之前,先把印度舍罕王失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们会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以一粒麦子为基础,每格多一倍,64格后麦粒的总合竟然是***079551615,是当时全世界两千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和!惊诧之余,不免要问:舍罕王为何会失算呢?这时再顺势讲等比数列,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再如可以请同学们帮助解决这样一个问题:“V字型酒杯,酒宴上,甲喝了8个半杯,乙仅喝了一杯,他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喝的多,那么究竟谁喝的多?”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学生当然有兴趣思考,结果他们会以外地发现:两个人喝的一样多。

3、巧借顺口溜有的数学知识逻辑性强,有的数学知识又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可巧借顺口溜,化难为易,变枯燥为乐趣。如: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集的确定,学生常常听得头大,虽辛苦却不得要领,既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又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妨利用顺口溜:“大大取大(如X<7,X<3取X<7),小小取小(如X<7,X<3取X<3),大小小大中间找(如X<7,X<3取3

4、快速抢答一堂课分钟上到三四十分钟以后,学生已经感到疲惫,有些心不在焉了,利用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争强好胜的心理,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再次振奋起来。“快速抢答“能达到这一效果。具体做法是教师课前准备几道能巩固新知识的基础性题目,可以让学生举手,也可以直接起立回答,一般采用不举手直接起立回答问

题的方法。如: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为什么。

(1)-6×(-2)(2)-6×2(3)2×(-6)(4)-1.5×3(4)-1×0(5)0×(-10)(7)×(-)(8)(-)×(9)(-6)×0.25(10)(-0.5)×

(-8)(11)a×0(12)(-a)×(-1)这些题都是有理数乘法运算最基本的题目,利用快速抢答,既提高了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效率,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堂充满乐趣。

5、是真是假 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重点知识要不断反复出现,才能达到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如对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可编一些综合性强的 题目,每节课花几分钟的时间,用真真假假的判断题巩固易错的问题,在扑朔迷离中得到乐趣。二、教师语言要幽默,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何其芳曾回忆他的两位哲学老师:“我们那位康德和黑格尔的教授,在国外曾获得博士学位。他每次讲课必定从头到尾把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精心读一遍。然而他却无法把他的课教得让人可以听懂,在课堂上他总是翻着康德和黑格尔的书,东念一段,西念一段,然后半闭着眼睛,象和尚念经似的咕噜起来,要抵抗这种催眠术是很困难的。我们另一位教中国哲学的教授,他的讲义倒是事先写好的。上课的时候,总是拿着稿子一句话念两遍,要大家静静坐着默写。上这样的课实在太闷了,所以我就有计划地缺课,准备缺到不至于被取消学籍为止。”这两位教授都颇有学问,讲课也很认真,但效果却很差。可见教学的成败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学问的多少,语言的艺术性起着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数学课上成功地运用教师语言艺术,能有效地做到让学生乐学、想学。

1、用幽默的语言让课堂充满乐趣有些数学问题,若干巴巴地讲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既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掌握好,又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时,教师只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鸡兔同笼,头100个,足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这是一个传统的数学问题,题虽不难,但初接触这类问题的学生却不得门径,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这时我就说:“大家可以这样想,我们勒令兔子立正,象人一样两脚着地,这时共有多少足?”学生立即回答:“200只”。我再启发:“兔子立正,使足少了40只,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20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句“兔子立正,”马上见奇效,真如“拨开迷雾见青天。”再如:几何课上,讲授线段公理时,如何让学生牢固掌握而又不靠死记硬背呢?让学生预习完课文后,不妨提一个这样的有趣问题:“如果你在平坦的操场上把一个肉包子扔出去,身边的小花狗发现后,时绕着圈跑过去,还是直奔肉包子跑去呢?”学生当然回答直奔肉包子跑去。这时可趁机问为什么,让“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自然而然地得到应用。几句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话,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教师语言要有鼓励性没有学生不爱接受老师的表扬。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会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汲取力量,攻克重重难关。一节课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不管回答得是否正确,都要对学生的勇气予以赞扬,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如每节课的提问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把稍简单的题目留给程度稍差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要回答就要给予表扬,“不错”,“很好”,“继续努力”等饱含教师赞扬、欣喜之情的话语,要始终赠送给学生。对于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努力回答正确的,教师的表扬更不可缺少,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太棒了!”“你太聪明了!”“你真行!”和赞赏的目光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真是学习数学的“料”,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3、善用语言的期待效应这里有一个小故事:“陈景润上高中时,有位数学教授到他们学校讲学。他江到:“明清以后,中国落后了,然而中国人对于数学好像时特具禀赋的。中国应当出大数学家,中国会出大数学家。1742年,歌德巴赫发现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写成两个素数的和。他对许多偶数进行了检验,都说明这是正确的。但是这需要给予证明,因为尚未经过证明,只能称之为猜想,他自己不能够证明,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请他来帮忙证明它。一直到死,欧拉也不能证明它。从此,这成了一道难题,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数学家的注意,两百多年来,多少数学家企图给这个猜想作出证明,都没有成功。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歌德巴赫猜想便是皇冠的明珠。你们都知道偶数和奇数,也都知道素数和和数,我们小学五年级就教这些了,这不是最容易的吗?不,这道题很难很难,要是谁能证明出来,不得了,那可不得了啊!真的,昨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你们中间有一个同学,他不得了,他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同学们轰的一声笑了。但是,陈景润没有笑,他被老师的话震动了„„后来,经过他的努力,在那位教授的教育和勉力下,刻苦努力,终于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而当年教授的那句“你们中有一个学生证明了德巴赫猜想”,成为他奋斗的动力。在教学中,常常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对学生产生恒久不变的动力,促使学生朝着老师期待的目标努力奋斗,这就是期待效应,在课堂教学中,对于羞于发言的学生要说“我相信你一定能答对”,对于学习成绩比较好,脑子又很聪明但缺乏扎实稳重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就要让他们先思考成熟后再回答,并对他们说:“相信你经过思考以后回答得会更准确”,让学生通过教师的语言产生一种持久的情感,每一节课都能兴奋而充实地度过。总之,作为素质教育下的数学教学,不能着眼于教师讲,学生听;不能把“题海战术”当作法宝。提高教学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把学生看作主体,在课堂教学中,用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吸引学生,用幽默、富有激情的语言启迪

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愉快。

第四篇:让数学课堂充满趣味(定稿)

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动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驱力,而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在于构建趣味十足的数学课堂。

一、探究新知:以疑诱趣

学贵有疑,疑则有思,疑是思维的起点,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针对疑点探疑。

如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做了一个“考老师”的小游戏——让学生说数,老师作答。当学生说735时,老师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学生又说2576,老师马上说出了准确答案;学生不服气,说出更大的数(如85763、1098752……),老师仍然对答如流,正确无误。学生感到惊奇,疑问自然产生,“能被2、3、5整除的数有什么诀窍”,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并想知道这个“诀窍”是什么,又转化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经过老师的点拨,很快掌握了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知识再现:以动引趣

高度的抽象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而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解决这对矛盾的方法是: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教具、学具的操作等各种“动”的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鲜明的感性材料,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引发学生兴趣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教学圆周率,教师事先布置学生先去测量鼓面、圆盘、自行车轮等的直径与周长,并求出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再把其结果让学生在课堂上作一次“交流”,发现得到的商相同或相近:周长都是直径的三倍多。最后老师点明商是一个常数3.1415926……用“π”表示。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对圆周率概念的记忆就更加深刻。

三、难点突破:以思激趣

知识难点如何突破?一味地讲解,绝对不是好办法,关键在于以思激趣。教学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并能通过学生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时,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我们把全班学生编上号,引导学生将自己学号的所有约数说出来,用约数个数的不同来区别“质数和合数”这两个概念,学生对于自己参加到教学活动中很感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去思考。

只有富有趣味的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也才会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由“会学”向“善学”发展。

第五篇: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毕业论文

安阳师范学院成人教育本科生毕业论文

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气息

—体验数学,应用数学,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刘萍萍 安阳师范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摘要: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 , 两者关系密不可分。

本文从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启示中,感悟出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继而从“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两方面对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初步阐述。

关键词: 数学生活化实践应用

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中有着广泛应用。学生知道 1米=10分米,1千克=1000克,也知道1升=1000毫升,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但在学生的作业、练习中经常出现:一个西瓜重15千克,小明的身高1.6分米,爸爸体重80克,一瓶可乐的容积是500升等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这是因为我们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以及学习结果却忽略了学习过程,割裂了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如果数学教学中教师仅仅是为了讲授数学知识而教,把知识生硬地教给学生,学生他们就会越来越感到数学是枯燥和冷冰冰的,认为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在数学考试中获得较高分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样的教学欠缺了鲜活有趣的、具有 “ 现实意义 ” 的问题认知与学习,使数学与生活脱节,失去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意义,学生也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一、对数学生活化的理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一)数学计算本身就是数学应用的一个方面

例如:①你要去商店买两双袜子,每双4元钱,一共要用多少钱?②39位师生去游泳池游泳 , 门票每人 4 元,带 180 元够不够 ?③家里要盖房子 , 估算要用多少吨水泥?在生活中,不管大事还是小事,都与数学息息相关。

(二)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数学应用的关键所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的过程,体现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它不仅包括数、式的运算,还包括推理、分析、判断、选择、估算、统计、绘制图表、数据分析、空间与图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如设计活动方案过程中

第1页

考虑乘车路线的选择、时间安排、人员分配、资金运用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些都离不开数学的应用。

(三)实践、创新是数学应用的价值体现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我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实践过程中,数学得以创新、发展;而数学的应用,又 “优化”了我们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由此可见,数学应用与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即在“实践—创新—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体现数学应用的价值。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二、如何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

(一)课堂学习问题生活化、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中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更贴近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例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感受数学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其感悟所学习的知识。如:在学习有关价钱问题的数量关系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购物经验进行编题,并让其他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其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练习生活化,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数学成为必要的日常生活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有趣的生动情境中活学活用,更容易接受与理解数学知识。

(二)课外生活问题数学化、做一做,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运用所学知识去认识生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既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孕育了创造的灵感。例如:学习了“时、分、秒的认识”之后,让学生记录自己平常的作息时间,然后计算每天吃饭、睡觉、作业、玩耍各用了多少时间,并自我评价时间安排是否合理。这样不仅把“时、分、秒”的知识运用到了生活中,而且还学会了合理安排时间,提高了效率。又如:学习了“厘米和米的认识”之后,布置学生“量一量你家里的物体并记录下来”,既给了学生充分认知、学习的空间,又锻炼了动手能力,同时学生对于这样的作业也是兴致勃勃、乐于完成。在学习了 “ 普通计时法 ” 和 “24 时计时法 ” 的互换后,我让学生用两种计时法记录自己双休日其中一天的活动情况,再尝试为自己设计一份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在练习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两种计时法的联系和区别,而且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思想教育,使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学会了珍惜时间。作为教师应坚持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喜悦,逐步养成从数学的角度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更加热爱生活的思维习惯。、找一找,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培养从数学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买东西、玩、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的生活中 “ 找 ” 数

学,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和思考生活问题。如在购物时计算一下要多少钱;在玩乐时比较一下距离远近;在家里合计一下家庭开支情况等等,都是让数学生活化的体现。

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用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前可引导学生搜集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不仅可以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例如,在讲授“利息”前,我让学生做了两个准备工作:一是到银行存一次钱,二是调查一下一年期、二年期、三年期的年利率分别是多少。学生交头接耳、跃跃欲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他们或邀同学,或请父母,或独立操作,兴致盎然的完成了这一 特殊的作业。上课的时候,学生们纷纷带来了他们的存单,还七嘴八舌的告诉我他们的发现:自己回家与父母以前的存单比较了一下,发现利率下调了;甚至还有同学告诉我他还计算了一下,发现存单上填写的本息合计少了,是不是银行弄错了„„这样,既避免了利息的教学公式化,使学生从中懂得怎样支配家庭的开支,又感受到勤俭节约的可贵也从中得到了乐趣。

在这节课中,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或者贴近生活的素材,修改或补充教材,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中浓浓的生活气息,把知识提炼出来,将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而且也增长了学生的见识,渗透了从细节关注生活周围事物的思想教育。

3、演一演,在生活中再现情景

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教师平时要留心捕捉“生活素材”,采撷生活中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如:计算“ 228-88=228-100+12”,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12,难以理解。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例创设一个数学情境:妈妈带了228元钱去药房买了一盒88元的花期参,准备给奶奶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228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12元(应加上12元)。所以,多减去的12应该加上。这样抽象的数学运算便获得了生活经验的支撑,具体的生活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真切情景。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数学原理的奥秘原来就是对生活的感悟,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体验,捕捉贴近学生的生活素材,选取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人、事、物,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生动有趣与丰富多彩,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授“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这节课时,作者把教学内容全部改编成本班同学出生月份大小的分布情况,并画成平面图贴在黑板上,学生从平面图中一眼就看出自己的出生月份位于在哪一部分。为了表示得更形象具体,还可以用条形图来表示。怎样用条形来表示?条形图有什么优点?哪一月出生的同学多?哪一月出生的同学少?„„师生围绕上述展开讨论,学生个个热情高涨,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到情境中进行自主建构。通过捕捉生活素材,把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作为学生进行主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的有效载体,使学生在生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对数学的体验与感受、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与方法。

4、想一想,在生活中构建模式

布鲁姆曾经说过:“情感是认知的原动力”。积极的情感投入,能极大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促进各种智力情感因素的充分发挥。所以,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质量水平,我们就应该努力创设出具有“亲和力”的人际情境,以此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并在情境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组织、参与活动,通过其间更多的人际交往与沟通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激起创新的潜能,点燃智慧的火花。

在讲授《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过程中,笔者拿出一瓶自己调剂的果汁,面对全班孩子问道:“这是什么?” “汇源!”“果汁!”孩子们一见,不由大声地回答着。老师:“想喝吗?”孩子们听了哄堂大笑,“想!”几名孩子高声喊着,只怕老师没听见。霎时间,几十双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老师,有几个干脆撅起屁股,伸长了脖子。老师:“来,每个组分点,品尝品尝,评价一下,我称得上调剂师吗?”边说边将一壶饮料分别倒入每个组组长的大杯中,于是几名组长便在一阵催促声中很负责地将饮料分给每位组员。孩子们拿到饮料,便迫不及待地拿起杯子品尝了起来。有几名心急的孩子动作过猛,差点将饮料晃出杯子。老师:“品尝师们,千万别噎着,慢慢喝!”孩子们又开心地大笑起来。老师:“好喝吗?大师们,该你们一展身手了,我刚才这一壶中的饮料一共是 700克,请你根据口感,猜猜饮料中的纯果汁、水各有多少克呢?口感怎样?”

“老师,我感觉偏涩,所以估计纯果汁为 200克,水为500克,建议多加些纯橙汁。”“老师,我感觉偏淡,可能你把水加得太多了,所以没有买来的果汁好喝,建议你少放些水,再加些糖。”

“老师,我也建议你多加些纯果汁和糖,那样口感会好些。饮料好喝的关键还是要注意配方。”

老师又取出一壶饮料:“我听了同学们的建议,改进了配方,再请大家尝尝。”于是孩子们又开心地品尝起来。即刻,不少孩子高声发表起自己的评价:“口感不错,可以跟外卖的果汁相媲美了。”

“估计现在纯果汁有 300克,水有350克,糖有50克。味道好极了!”

“我估计纯橙汁有 350克,水250克,糖100克。口感很好„„”

孩子们兴奋地发表着自己的看法。“三种成分分别是多少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按比例分配”,作者边说边在黑板上写出了课题。就这样,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经历了尝一尝、评一评、议一议、猜一猜、算一算的过程,心甘情愿地“做”起了数学,研究起“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如此贴近学生的心灵,怎能不激起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情感共鸣呢?熟悉的生活背景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调整了课堂的教学节奏,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使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和谐统一。这哪里像上数学课?在孩子们的眼里,也许更像一堂游戏课。这又哪里有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在孩子们的心里,也许更像是与大哥哥,大姐姐在交流。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自主地投入到探究中去呢?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信息,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使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还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令数学教学生活化,使数学学习充满生机。让数学与生活结伴同行,联系生活学数学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致力于使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起来,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只有这样,才能使传统的教材再现生机与活力;才能使传统的课堂充满个性与灵气;才能使数学教学更加丰富多采;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叶尧城、向鹤梅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学概论》金成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4]《小学数学教学论》李晓航主编中国化工出版社

[5]《小学教学新课程教学设计》王祖琴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6]《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人教社小学数学室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下载教育教学故事精选--- 让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教学故事精选--- 让数学课堂充满浓郁的文学色彩[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数学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那么,怎样营造创新氛围,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使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

    让数学课堂充满笑声(5篇)

    让数学课堂充满笑声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就要多使用教学策略和方法,为学生创设轻松诙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数学课上畅所欲言,对数学知......

    让课堂充满民主-教学教案

    (为了听到来自班级的真实的声音,华老师常常让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给老师提意见,这是学生给华老师的一封信。) 华老师,您好: 在批评和建议您之前,我先要对您说的是:这封信只有天知......

    文本细读,让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芳香(小编推荐)

    文本细读,让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芳香 但凡名师,他们都有着解读教材的细心与耐心,都经历过对文本长时间的触摸,对文字反复地咀嚼的过程,这个过程之后的心得便是他们呈现给我们的独......

    让故事走进数学课堂

    让故事走进数学课堂 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镇中心小学郝凯丽 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往往很多,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让数学故事走进课堂 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对学生说:“小猴子的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又遵守纪律,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

    教育故事:转化后进生,让教育充满爱

    教育故事:转化后进生,让教育充满爱 转化后进生,让教育充满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是那些无可挑剔的模......

    教学论文:让历史课堂充满梦想

    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与梦想高中文综组王琦多少年来,听到铃声走进课堂也成为约定俗成的戒律,为了考试走进课堂这是不用言语的共识。于是,课堂成为求学者的牢笼,厌学者把他它看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