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内外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
国内外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诊断和教育
目前,国内外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鉴别、诊断和教育的方法主要有: l.学业成绩鉴别
(1)学科学习成绩。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若有部分或大部不及格或仅勉强及格,是评定学习困难的一项重要标准。
(2)学业成就测验。学业成就测验直接测量学生各门学科知识的掌握与技能发展情况。目前常用的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性学业成就测验,主要用于对已学知识与技能的总体评价,对学生目前状况或水平的总体估计。它几乎涵盖了所有学科的内容,如数学、语言、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同时也测量了一些基本学习技能,如听、说、算、拼、阅读等。具有代表性的测验有加利福尼亚成就测验、斯坦福成就测验、依阿华基本技能测验。
另一种学业成绩测验主要用于对学习困难的详细诊断。这种测验所测量的内容主要是某一学科或基本技能方面的,如阅读测验,测量儿童口头阅读技能、理解技能、词的获取技能、阅读率等;数学能力测验,主要测量儿童数的概念与知识、运算技能、数学应用能力等。具有代表性的测验有加利福尼亚阅读测验、Durell阅读困难分析量表、Gilmore口头阅读测验、斯坦福数学诊断测验及小学数学能力测验(张天孝教授主编)。2.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是对儿童的智力进行的一种总体的、全面的评价。在学习困难儿童的诊断中,它主要用于鉴别和筛查。常用的智力测验有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表、图片词汇测验等。3.各项认知能力的诊断测验
学习困难儿童往往有某种或某些认知能力的失调,如语言能力、感知一动作能力、知觉一运动能力等。这方面的测验主要有:
(1)CRT瑞文测验。测验共分五个水平,要求对图形的缺少部分进行填空。该测验主要测量视觉辨别、观察、思维推理等方面的能力。
(2)Woodcock—Johnson心理教育测验。主要内容包括推理、记忆、视觉运动技能、理解力以及亲社会能力等。
(3)儿童认知能力诊断量表(1--3年级)(浙江大学心理系吕静教授等编)。主要内容包括观察、记忆和思维推理能力。
(4)Bender—Gestalt测验(5岁~成人)。要求被试在一定时间内复制九种几何图形,以评价视觉运动能力、测量心理协调能力。
(5)视知觉发展测验(Frostig等)。测量手一眼协调、图形一背景知觉、形状稳定性、空间位置、空间关系等五方面的能力。
(6)语言测验。主要由口头语言测验与一般语言能力测验两大部分组成。口头语言测验主要评价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情况,如检测字、词、句的发育水平,对句法结构的理解,听与说的水平等。这类测验有Templin—Darley发音筛查与诊断测验、图片词汇测验(测量对词的理解)、西北句法筛选测验以及语言的听觉理解测验等。一般语言测验除了测量上述一些内容外,还涉及与语言发展和语言能力有关的一些心理能力。最著名的测验是伊利诺斯心理语言能力测验(简称ITPA,1968)。此测验的年龄范围为2~10岁,测量儿童对言语和非言语(如手势语)语言的理解、加工、产生能力。另外还有一些有关书面表达语言能力的测验,如图片故事语言测验,通过向儿童呈现图片,要求儿童把图片中的内容写成故事。4.神经——生理检查
这方面的检查主要是感觉筛查测验。感觉困难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一个原因。感觉困难可能会造成接受信息上的错误或不正确,直接影响学习的有效性。感觉困难大多表现在听觉与视觉方面,如弱视、弱听、色盲等。这主要是医学方面的检查,在此不作详细讨论。5.人格测验
学习困难儿童除了有学业问题外,还可能有一些行为或人格问题,如冲动、退缩、干扰他人、低自尊、自信心差等。所以,在对其进行智力、能力、学业等方面评价的同时,还应对他们的行为与人格做出评定,以便同时对这方面的问题进行教育或矫治。常用的行为与人格量表有影响学生学习因素诊断问卷(辽宁省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编)、儿童14种人格因素问卷(华东师范大学视蓓里教授等编)、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等。还有一些社会适应性测验,如 Vineland社会成熟量表、美国心理缺陷协会的适应性行为量表等,用来测量儿童自我服务、身体发展、自我定向、社会交往、社会化、多动行为、攻击行为、责任感、不诚实行为、自主活动等方面能力的发展水平。6.教师或家长使用的简易评定量表
教师和家长也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儿童的情况,来判别其是否属于学习困难。下面是一份非标准化的评定量表,通过5级计分进行判定。量表上的1、2、3、4、5分别表示不同的评定等级,5表示最好,4表示较好,3表示中等,2表示较差.1表示最差。此量表的最高分是120分,正常儿童的平均分为90分,而学习困难儿童的平均分为61分。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概述
(一)学习困难学生的定义和界说
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质量差的学生——双差生——“大脑损伤”——知觉运动障碍——差生特征——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发展缓慢——慢智思维型——“难教儿童”——学习失能儿童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类型 1.按学习困难程度分类
严重学习困难学生——中度学习困难学生——轻度学习困难学生 2.按心理特征分类
慢智型——懒惰型——自卑型——逆后型——模糊型——迟钝型 3.按学习动机分类
被动型——随波型——混日型——虚荣型 4.学习困难学生综合分类
智力型差生、非智力型差生——智力迟钝型、学习缓慢型、学习不得法型、外因致差型、缺少内驱力型、贪图玩乐型——好高骛远型、贪玩懒惰型、重理轻文型、死记硬背型、缓慢艰苦型
(三)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 1.学习困难学生特点概述
心理特征——学习心理倾向性特征——共同心理特点——主要心理障碍——差生心理发生变态——差生的学习特点——自卑、自专、自尊——观察力差——差生心理性行为——差生心理——在课堂集体学习中的心理特点——差生学习、认识活动的特点——学习迟钝的特征——后进生的注意品质——后进生的兴趣品质特征——后进生的情感品质特征——后进生和意志品质特征 2.学习困难学生特点的实证研究
学习成绩优差生心理特征比较研究——学习困难学生认识特点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焦虑心理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思维特点研究——初中学习困难学生和优生记忆活动比较实验——学习困难学生注意稳定性品质研究——学习困难学生注意警觉性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研究——优差生课堂表现差异研究——智力及非智力因素对不同成绩影响的实验报告——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实验——后进生同辈关系研究
二、学习困难学生的形成原因
(一)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综合原因
巴班斯基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对学业不良的典型原因的分析——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分类——何家铿的差生成因分析——万智儒的差生个案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分析——陈仙梅的结论——金星明、郭迪的调查——科尔曼报告——王敬国分层抽样调查
(二)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自身原因
学习困难的心理分析——怕失败心理——缺乏注意的稳定性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情感问题——吴锦骠对留级生调查——形成粗心的原因——不愉快的人际关系
(三)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学校原因
高考指挥棒——学校机制的形变——脑体倒挂——思想政治工作、教师职业道德——压抑有余理解不足——保姆式教育——无政府状态、早恋——指导与教育方法失误——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精神生活不丰富——学校教育与环境——学校教育工作的失误——“流生”产生的原因——留级问题调查——课堂教学中的失误——智力基础、非智力因素之间的矛盾——期望与低期望——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教学系统动态平稳的破坏
(四)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家庭、社会原因
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不同社会文化区域——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原因——家庭文化背景——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当激励、过分期望
三、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及对策
(一)我国“矫治” 学习困难学生的理论及对策 1.“矫治” 学习困难学生的综合对策研究
新的学生观——了解学和的认识状况——补缺补漏、矫正差错——尊重与鼓励——充分发挥教学功能、综合治理——转化差生“五结合”——教学反馈调节 2.“矫治” 学习困难学生的具体对策研究
加强困难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在教学中重视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矫治”——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转化学习困难学生——家庭教育中重视学习困难学生的“矫治” 3.我国“矫治”学习困难学生27种方法简介
单项突破法——骑虎法——强刺激法——目标转移法——榜样法——同伴相助法——情感自控法——个性诱导法——环境教育法——意志强化法——心理互换法——暗示法——自我平衡法——五步教育法——鼓励追求法——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行为矫正法——观察学习法——学生不良作业心理纠正法——“小助手”法——低速高频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层次教学法——教育会诊法——角色矫治法——个别教育法
(二)苏联“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理论及对策 1.苏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和实践
怎样对待学习困难的儿童——教给儿童观察和发现世界——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怎样研究和教育学习最差的学生——要课堂上的学习要求同时使用记忆和思考——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对智力落后学生如何实施教育 2.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
发展上下功夫——热爱“后进生”——赞科夫关于“后进生”的研究——赞拉夫五条教学原则 3.巴班斯基关于克服学生学业不良的理论和和实践
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注意学生个别差异——和社会团体一起帮助“后进生”——克服学生思维发展中的缺陷——克服学生基本学习技能中的缺陷——克服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克服学生知识上的缺陷
4.“合作教育”关于转变学习困难学生的理论和实践
不给学生打坏分数——确立学习动机——热爱学生——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相信儿童——差生的超前教育假说——在儿童可能跌跤的那儿辅一层“稻草”——教学面向谁? 5.苏联其他学派对学习困难学生“矫治”的理论和实践
“补齐班”——如何教育好“难弄”的学生——对心理发展缓慢儿童的教育工作
(三)西方“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理论和对策 1.自我归因理论中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
归因理论——“控制点”
2.角色理论中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
角色理论——成就动机模型——行为动力系统 3.罗森塔尔效应中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
皮格马利翁效应——期待——评价三因素 4.掌握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
掌握学习——乐观主义的教学论——教学的针对性原则——反馈——均等的学习机会——布卢姆要求家长和教师注意6点——五步骤——三大变量
5.西方其他理论中关于“矫治”学习困难学生的论述
美国对学习失能儿童的教学挽救模式——教师行为的改变——快速教学方案——三个适应——情绪异常——美国对学习迟钝者的教学——英国“特殊教育”——“扶持课程”——“按能力编班”——两种分班形式和四种区别对待——“个别学习”——加拿大三项措施——“特别班”——伊里茵 教学过程的形态—— 激发学习动机的做法——肯定的评定
第二篇:数学学习困难学生
数学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是指智力与感官正常,且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在同类群体中,数学学习水平较低,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的学生。学困生不仅时刻困扰着农村初中数学的教学,也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这些学困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学
学习困难生是指智力和身体发育正常,但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异质群体。学习困难的成因及教育干预措施一直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神经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环境层面。由于神经机能缺陷与特定的学习困难难以一一对应,又由于社会环境层面的因素对学习活动的影响并非直接,所以心理层面的研究,尤其认知特征的研究备受青睐。在学习困难生的认知特征研究方面,也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而呈现观点纷纭,各执己见的态势。有的研究者关心学习困难生的一般认知能力的缺陷,有的研究者关注学习困难生元认知的缺陷,也有的学者重视学习困难生的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图式的缺陷。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干预措施也千差万别。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影响学生学习水平的各认知成分和认知因素进行整合研究,以期更全面描述和分析学习困难生的认知特征,更准确把握学习困难的成因,为学习困难的教育干预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更有效的学习困难的教育干预措施。研究一,以鞍山市一所中等水平的学校67中初二年级的106名学生为被试,对他们在代数学习过程中反映一般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和图式水平的17项...《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实验研究方案 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主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得到发展”。新的课程改革标准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随着太仓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的需求强烈,太仓市实验高级中学应运而生;但生源的学习成绩处于毕业生中差程度,数学学力80%处于中下水平;升入普高后,两极分化日益加剧。这样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全面发展成为空谈,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不可能成为现实;如何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探索研究数学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新模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九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分化影响的研究》表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数学“学困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一个人才能的充分发展与发挥,只有经过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才能实现。新的课程改革方案也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本课题《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力图针对学生学力薄弱的实际,全面贯彻课改精神,提升普高段学生数学综合学力,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力求两个方面有突破:(1)探索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中教师可控制变量,即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及对策;(2)探讨“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
二、《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理论基础 1.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差生”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2.日本教育家北尾沦彦的研究表明,形成“差生”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一次性直接因素有:学习活动的失败,基础学力的欠缺,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欠缺等。二次间接相关因素有:性格和智能结构的缺陷,如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的丧失。三次间接因素有:对学校、班级的不适应,对教师的消极态度等。3.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教育理论已被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接受,布鲁姆认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机会等方面就会变的十分相似”。这里所说的学习条件就是指学生学习并达到掌握所学内容必须的学习时间,给予个别指导和全新学习的机会。4.“多元智力理论”把智力分为:语言智力、节奏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动觉智力、自省智
力、交流智力、自然智力等。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传递智能,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它含有四个因素:学生的背景知识;学生的情感;新知识本身蕴涵的潜在意义;新知识的组织与呈现形式。6.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条件、不同认识水平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7.新的高中课程改革标准要求根据学习内容和目标的不同采取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现代化的学习手段,使学生成为主动、有个性的过程;教师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禀赋和潜能自由,充分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8.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就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实践基础 1.“九五”重点教育科研课题《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一个人成材的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优秀者都超过非智力因素不良者。优秀生中智力中等和中等以下的占67%,而差生中智力中等和中等以上的占50%;对学生理想、动机、兴趣、意志和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非智力因素的调查表明,优秀生和差生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智力因素固然起重要作用,但导致学生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2.八十年代初期,上海的“愉快教学”实验,顾泠沅的“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九十年代搞的“成功教育”、“分层教学”实验研究,都是探索贯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教育思想,探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3.全国掀起的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教育思想或策略被教育界广泛认可,具体操作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4.中央教科所张熊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模式”。5.福建龙岩一中石碧希“导学式素质教学模式”。
三、《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实验设计 1.实验目标(1)把研究变量确定为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意志品质;在实验周期内对研究变量进行培养,使实验班研究变量正向迁移;“学困生”学习成绩明显提升,从而对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进行界定。(2)探索“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把实验班的学生按学习基础分为“A、B、C”三组,经过实验教师按照“三理整合”、“导学前置”、“诱思探究”、“分层评价”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过程,在教学实验周期内,使C组学生接近A、B组学生学习成绩,A、B组学生学习成绩有一个明显提高,探索界定防止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2.《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构想(1)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甚多,按照毛泽东哲学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善于抓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哪些是主因,哪些又是教师可控制变量;因此选定“学困生”成因中三个主要变量,包括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对“学困生”形成的影响及对策进行界定。(2)“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构想。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也是转化“学困生”的主渠道。因此探索有利于转化“学困生”课堂教学新模式在备课、上课、辅导、评价等几个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相互间的关系变的十分迫切而重要。I.“三理”整合,分析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使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优化,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正向迁移;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发展个性的目的; II.“导学前置”运用导学案,布置预习、自学材料、训练题等方式使学生提前进入知识准备、思维意境状态,自觉完成知识的建构,发展知识潜能; III.“诱思探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诱思、学生探究的教学程序; IV.“分层评价”,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分层教学思想,采取分层评价,使教学评价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积极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在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成就和问题,增强自尊和自信,改进学习方法,提高综合学力。备课:不仅要考虑三组学生的学习基础,还应考虑“三理”整合在三组学生中各自的不同状况;在导学案的设计上、教学过程设计上制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方案,使“导学”有效果、“诱思”达目的、“探究”遵程序;教案要展现设计过程。上课:依据“三理”整合、导学案反馈信息,对A、B、C不同的组,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设计出“诱思探究”目标;使学生真正做到自觉完成建构知识,主动进行探索研究,培养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每一个个体综合学力的目的。辅导: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运用“诱思探究”程序,加强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教师点拨各环节,从而扩大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的辅导面,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不能忽视课外辅导的补充作用,教
师应通过多渠道,接触各组学生,了解学生在“三理”整合、“导学前置”的反馈信息,解决知识上思想上各种问题;强化主因变量正迁移,并为下一节课提供信息,以便改进教学结构设计。评价:在实验周期内,对不同组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做到“分层评价”,包括课堂教学分层点拨、课堂作业分层布置、单元检测分层测试、综合评价分层评定等;使教学评价具有“实效性”和“激励性”。3.实验操作过程(1)实验准备。I.选定实验班;实验教师选定成绩相当的班作为实验班、对照班; II.实验班学生分组;根据升学成绩,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的分析考查,划分A、B、C三组学生名单; III.设计研究变量调查量表,建立研究变量变化轨迹库,学生个体成长档案。(2)研究分析;分阶段运用谈话、观察、问卷、测评等手段,分析A、B、C三组学生在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意志品质,学习成绩等方面发展状况,并及时登录实验数据库进行分析。(3)实验数据统计;用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手段,科学的分析“学困生”成因中主要变量转化情况,学习成绩变化情况,以及与对照班的比较情况。(4)实验效果的初步验证; I.实验教师根据研究的不同阶段写出研究总结论文; II.水平考试升学考试的成绩; III.主管部门的鉴定。4.实验计划 第一阶段:2005年1月30日——2005年4月30日,科学预测,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05年5月1日——2005年8月30日,培训实验教师,调查分析阶段; 第三阶段:2005年9月1日——2006年6月30日,实验阶段,形成初步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2006年7月1日——2006年8月30日,分析实验数据,写出结题报告;2006年9月1日——2006年9月30日,申请结题,主管部门鉴定验收。
四、实验教师及分工 1.选定实验教师、聘请专家顾问; 实验教师的选聘是实验研究成败的关键,不仅要求实验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教研水平和教育理论功底;还必须要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课题负责人:王树锋 课题组核心成员:马守奎高莉芳刘浩陈志清袁蕴芳王海英 2.实验教师分工;(I)王树锋全面负责课题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分工负责实验结论的界定,及 “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研究;(II)马守奎“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研究;(III)高莉芳负责“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对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实验研究;(IV)刘浩负责“学习动机”对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实验研究;(V)陈志清负责“意志品质”对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及对策的实验研究;(VI)袁蕴芳“导学探究式”数学教学新模式研究;(VII)王海英负责对比班学生的组织及档案管理。2005年2月16日
《普通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有人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面对众多初中学习的成功者沦为高中学习的失败者,笔者对他们的学习状态进行了研究、调查表明,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2.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4.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
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二.研究的价值:
1. 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科学发展史既是记录成果的历史,也是研究思维方法、学习方法的历史。著名科学家们对自己方法论的评价远比对科学成果的评价高得多。巴甫洛夫认为:“重要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的总结,认识一个科学家的方法远比认识他的成果价值更大。” 2.科学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是科学世界观的体现。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过程是辩证唯物世界观形成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开展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指导,是改革数学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对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影响。可目前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学中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和做法时有发生,为此更新数学教学思想、完善数学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迫切。
4.科学的方法是科学成果获得的重要条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不仅对当前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培养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科教兴国具有历史意义。三.实施的措施: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上述情况,教师应当采取以加强学法指导为主,化解分化点为辅的对策: 1.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1)制定计划使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扎稳打,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2)课前自学是学生上好新课,取得较好学习效果的基础.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主动权.自学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课的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3)上课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关键环节.“学然后知不足”,课前自学过的同学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什么地方可略;什么地方该精雕细刻,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而不是全抄全录,顾此失彼.(4)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上,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5)独立作业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灵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掌握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运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6)解决疑难是指对独立完成作业过程中暴露出来对知识理解的错误,或由于思维受阻遗漏解答,通过点拨使思路畅通,补遗解答的过程.解决疑难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错的作业再做一遍.对错误的地方没弄清楚要反复思考,实在解决不了的要请教老师和同学,并要经常把易错的地方拿出来复习强化,作适当的重复性练习,把求老师问同学获得的东西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长期坚持使对所学知识由“熟”到“活”.(7)系统小结是学生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有关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8)课外学习包括阅读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学科竞赛与讲座,走访高年级同学或老师交流学习心得等.课外学习是课内学习的补充和继续,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满足和发展他们的兴
趣爱好,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高中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识、发现新知识的积累过程,决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许多优秀的同学能取得好成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的基本功扎实,他们的阅读、书写、运算技能达到了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熟练程度. 3.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4.加强辅导,化解分化点 如前所述高中数学中易分化的地方多,这些地方一般都有方法新、难度大、灵活性强等特点.对易分化的地方教师应当采取多次反复,加强辅导,开辟专题讲座,指导阅读参考书等方法,将出现的错误提出来让学生议一议,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通过变式练习,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
第三篇:学习困难学生小组活动计划
学习困难学生小组活动计划
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以评价制度改革为保障,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 能力为关键,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
培养工作目标: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的创造创新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小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争光的雄心壮志。
培养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小养成相信科学,热爱科学,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力争把学生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有用人才。
措施与要求:
1.培养学生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2.严格进行指导,认真备课。
3.定期检查各小组的活动。
4.认真做好学生的家访工作。
5.搞好总结。
第四篇: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材料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材料
刘兴旺
每个人都有其薄弱的一面,都有其感觉困难的地方。例如有些学生就在学习上特别吃力,步履维艰。而学习,对于任何学生来说都十分的重要,是他们必须完成的任务。那如何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改进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首先,必须从心理上找原因,从思想上找突破口。人的活动受其内心活动的支配,只要从主观上认识到重要性,克服心理上的畏难情绪,才能在行动主动,一切才皆有可能。
每个人都不愿意去做困难学生,困难生从心底里自卑,以为自己困难到几乎不能改变的地步。必须从克服学习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入手。我曾经给我的学生讲过“上帝也会帮助你”的故事。说的是匈牙利著名作家凯尔斯泰·伊雷姆从小就语言基础特别差,人们都喊他“木头”。12岁时,有一次,他做了一个梦,梦见:由国王给他颁奖,说他的作品被诺贝尔看上了。梦醒后他告诉了妈妈。妈妈说:“假如这真是你的梦,你就有出息了!我曾听说,当上帝把一个不可能的梦,放在谁的心中时,就是真相帮助谁完成的。”他相信了妈妈的话。“倘若我经得起考验,上帝会来帮助我的!”有了梦中的希望,有了妈妈的鼓励,从此以后,他一门心思想当作家。他克服了种种苦难,因为他相信上帝会来帮助他,终于有一天他成功了------成为2002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实真正帮助他的是他自己,是他自己的信念,他的理想和在此支配下的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小故事给我的困难学生很大启发,亦是一大鼓舞。
克服困难生的自卑情绪以外,还要注意观察造成学生学习困难是否还有其他心理上的问题,例如家庭问题,生活问题„„
我们班有个学生叫管倩倩,语文学习及其他学科都十分被动,常常上课发呆走神,学习习惯非常不好。我观察她很长时间,了解了她的家庭情况。原来是她的家庭导致她的性格孤僻,极少于他人沟通,对一切都没有兴趣。我找了一个适当的时间把她找到办公室,和她做了一次长时间谈话。从她的学习、家庭到她的将来,我们说了好多。她刚开始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后来她哭了。虽然我不愿看到她伤心的样子,但我很高兴她能哭,因为我知道她听进我的话了。后来她的成绩在她的不断努力下,果然进步了许多。
其次,从知识体系上入手,解决学习困难学生最基本的问题。
基础知识需要从基础年级起就要认真去学,去掌握的。若一旦疏忽,就会造成学习上的吃力、被动,影响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形成学习能力。所以必须从基础知识入手,通过辅导的方式帮困难学生过关。
许多学生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上感觉吃力,回答的问题经常与题目所问的毫无关系。我开导他们首先要把每一篇文章先读上几遍然后再下手做题目。在做题目的过程中,对一些基础的内容要知道。比如要知道什么叫“修辞”,什么叫“说明方法”,什么叫“叙述手法”,如果这些弄不清楚、产生混淆的话,那么题目就无从下手,就会答非所问了。比如,“这像一张弓”,很多学生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比喻句,因此看到题目问这是一个什么说明方法时,便不假思索回答是“比喻”,但其实,说明方法里是没有比喻这一项的,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说明文里的说明方法是“打比方”。如果不掌握这些基础的知识,那么阅读理解题是无从答起的。
再者,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必须经过时时监督,随时克服不良倾向,防微杜渐,要求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尤其对于困难生来说,不良学习习惯太多,需要老师多提醒,多帮助,多鼓励。
没有一个天生俱来的学习困难学生,只是这样那样的原因造成他们暂时困难的局面。只要正确认识,勇敢面对,努力克服,没个人都会从学习困难生的行列中走出来,走向成功!
第五篇:中职学生学习困难分析
中职学生学习困难分析
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我好象已经用心学了,可还是学不会。有些学障学生很聪明,但在听、说、读、写、推理、运算的学习上,会出现一项或多项的学习困难,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仍常显得混乱无头绪。
(二)我有看但没有懂。阅读困难的学障学生,阅读时常有省略、赘字、替换、次序颠倒、念错字、缓慢不流畅、无法找出文章情节前后关系及重点的障碍。
(三)我有听但不理解。注意困难的学生通常会出现不理解课堂教学内容的问题,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或者不能顺利完成言语理解过程,这此现象背后隐含着更重要的情况是不能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四)我有写但写不对。书写困难的学障学生,手眼协调差、写字容易出现左右上下颠倒、字体比例错误、外型不易辨识、空间安排不佳及文字表达困难等现象。
(五)看到数学我就头大。数学学障学生对数学相关的符号辨识、空间、序列、顺序概念、文字阅读、记忆、处理速度、问题解决等感到困难。
二、中职学生学习“落后”现象
不能记住汉字和英语单词的拼法,会读错形状相似的文字,读文章跳行、跳字 不能按进度进行语文、算术的学习,完成作业、考试等比一般孩子需要时间长 在集体场合下不能理解别人的讲话
即使能听声音,对关键的音不能接受,常常将单词意思搞错 不能正确书写,常写镜像文字(反字)、漏字、错字
文章杂乱,容易搞错介词,只能写单纯的格式化的文章,不能写长文章 对图形的理解、定位困难
不能理解题意、逻辑思维差,推理判断困难 说话没有条理,词不达意,对方难以理解 现在时、过去时概念不清 容易被人欺骗
不喜欢做自己不擅长的事
容易产生恐慌和不安 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 内向、害羞
自我控制差,粗暴 固执、任性
健忘,常忘记值日等
不考虑时间、场合乱开玩笑、恶作剧,常引起他人的注意 不能够进行身边的整理,自理能力差
三、中职学生学习“落后”现象的分析
(一)志向性障碍。学习无目的性、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自己的日常学习抱自暴自弃的态度,把接受在校教育的活动看作是套在自己身上的精神枷锁。
(二)情感性障碍。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成天无精打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欠帐日益增加,成绩每况愈下。上课有自卑心理,不敢举手发言,课上不敢正视教师的目光,班集体生活中存有恐慌感。久而久之成为学习困难学生。
(三)能力性障碍。中学生学习能力障碍存在多项心理障碍和不同程度的人格偏离。
(四)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困难学生通常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把学习当作完成父母教师交给的差事。他们一般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较随便,上课不听讲,练习不完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甚至抄袭作业,拖拉作业常有发生,即使有不懂的问题也很少请教他人。不能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和合理的推理分析来对待学习。他们对自己要求不高,甚至单纯为应付老师家长,学习并没有变成他们内在的需要。
(五)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其中家庭教育因素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突出因素。父母的文化程度较低,期望水平低,他们大多缺乏辅导能力。有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乏耐心;有的缺乏教育,缺少关心,放纵孩子,甚至认为读书无所谓,有的说:“我不识字不也过得很好。”这大大挫伤了孩子的上进心。有的家长长年在外打工,孩子在家无人管束……总之,家庭的文化氛围差,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了干扰,造成了学习上的困难
(六)自卑心理。外在表现,拘谨,胆怯,放不开;疑心重,敏感脆弱;孤僻,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差;意志薄弱,遇难即退;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缺乏责任心,参与性差,缺乏激情;忧郁、消沉、悲观、消极。产生的原因大部分学生是较少的成功体验,获得赏识的机会有限,无法找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家庭中爱的缺乏或泛滥;传统家庭和学校教育忽视和缺乏心理教育,不善于使用激励方法;消极心理暗示强化了行动的低效率,加剧失败。
(七)戒备心理。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以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一旦出现误差,又极其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所以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或者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当作没听见,或者当面答应得很好,过后却还是老样子。
(八)逆反心理
1、标新立异。为了追求心理上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为了让社会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地位,他们往往表现出某种偏执,有意标新立异,以引起别人注意。不按要求去做,不接受批评教育。“你是否对班干部指手画脚很讨厌,而故意不按他们的要求去做?”肯定回答的有50%人。“你讨厌那些当班干部的同学吗?”肯定回答的有30%人。可见心理不平衡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不少学生会想,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你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因为这些想法,所以出现心理不平衡
2、态度上的对立,与老师对着干。很多学生的逆反不是针对于某件事本身,而是来自于老师安排这件事的态度和方式方法让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主要以“管、卡、压”的方式要求学生,对断乳期的职中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催化剂。⒊过分好奇,固执己见。“越是禁止的东西,你越是想得到吗?”肯定回答的有20%人。可见,好奇心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王某的挫折感主要来自于初二到初三的过渡,初二的班主任老师很宠爱他,初三更换的新任课老师和我都不太欣赏他,甚至对他有偏见,导致来导致来自老师的这种关注落差太大。所以王某本能的做出反应,一方面为了获取老师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为了掩饰心理上的不自信,便采取这种极端的方式和老师对话。
(九)惰性心理。惰性是为了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无奈。职业中学是一部分学生被社会遗弃之后无奈的先择。逃避现实生活的选择。但学校毕竟不是养老院。对于我们来说恐怕最主要的无奈是你无法拉住时间的飞逝。人的惰性决定了他总是倾向以最小的努力获得尽可能大的报酬。能维持现状,人就不愿再往前走一步。大部分中职生没有奋斗目标,缺少上进心。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四、学习能力的缺损与失调
(一)学习能力:指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力,最大限度地领会和掌握学习材料,使掌握知识简单化、快速化的活动方式。这一活动方式具有概括化、熟练化等特点,能有效促进学习的效果和进度。
(二)学习能力的构成
(1)知觉-动作统合能力——初级学习能力 1.视觉联想能力。这是由视觉经验决定了的联想能力。有的小孩子看见某一图形或形象,便能联想到相似的或者相反的图形或形象,有的小孩子则不能。有的小孩子能将破碎的图形联结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图形,运用联想弥补视觉信息的不足。比如,在建筑制图教学中学生对三面正投影的识读,许多人在三个影之间建立不起互相的关系。视觉联想能力对于孩子解决几何问题、应用题问题、形象思维问题等,均有很大帮助。视觉联想能力低下的孩子,经验贫乏,创造力低下,只能机械地学习。
2.视觉记忆能力。视觉记忆能力是大脑对眼睛所见到事物的印象保留的能力,有的学生视觉记忆力很强,对经历的事物过目不忘,对黑板上或教材中的文字与图形,能在看过一遍之后,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大部分中职生很少有这种学习体验。
3.视觉分辨能力。这一辨别能力与训练的多寡有关,并且可以通过训练而有所提升。视觉分辨能力常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正常的视觉分辨力,当从事抄写、阅读课文的学习活动时,自然是力不从心了。
4.手—眼协调能力。视与动作总是密不可分的。看见学习材料之后必有所反应,或是书写,或是言语表达。所以,手眼协调能力是视—动统合的重要内容。手眼协调能力主要体现在跳绳、丢接球、拍球、仿绘、剪纸等众多项目中,这些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写作业的速度。
5.视觉追踪能力。通过训练孩子眼球追视、检视物体的能力,提高视觉广度与速度。
视知觉―动作统合能力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许多学生理解问题并无困难,但在写和读及运算方面经常出现障碍,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视知觉―动作统合能力落后于同龄人的发展。视知觉―动作统合能力是学习的一个重要基础。
(2)理解与记忆——学习知识的基础。理解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基础。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久。
(3)学习策略——高级学习能力的体现。所谓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如记笔记、不断重复口述、分类和比较等,它是外显的可操作的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任务有关,但与学习者的人格特质等无关,其更多的是学习者对环境的适应。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方法选择和综合运用的意识和倾向,是学习方法正确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可见,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基础,没有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方法缺乏就不可能形成较高水平的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伴随着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而发生的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一种对学习过程的安排,这种安排不是僵死的固定的程序,而是根据影响学习过程的各种因素即时生成的一种不稳定的认知图式,这种图式可以被学习者接受而成为经验,也可以因学习者的忽略而消失。因此,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选择、使用和调控学习程序、规则、方法、技巧、资源等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是影响学习进程的各种因素间相对稳定的联系,其与学习者的特质、学习任务的性质以及学习发生的时空均密切相关,是一个有特定指向的认知场函数。(4)学习操作能力——综合活动、应用能力
五、学习困难的认知特征
(一)视觉方面的认知特征 : 区分视觉形状困难、区分形象—背景困难、寻找隐藏的图像困难、形象旋转困难、空间关系知觉困难、视觉记忆困难、方向感差、视觉想象力差、视知觉速度慢
(二)听觉方面的认知特征:听觉辨别困难、听觉记忆困难、听觉速度慢、听觉混合困难、听觉系列化困难
(三)注意方面的认知特征
学习困难学生的注意存在突出的问题。注意是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可分为保持注意、集中注意、选择性注意和分散注意等等。不少研究发现,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明显的注意缺陷。学习困难学生注意加工的缺陷,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难以有效地接受知识信息,在对新知识加工的前期就产生了障碍,又由于在认知加工的整个过程中始终需要注意的参与,所以注意的缺陷也直接影响他们信息加工过程的效果与质量。例如:听了老师讲的前一句,他们对老师讲的后一句话联系不起来,搞不清这两句话之间的关系,或者听了后一句却忘记了前一句。更有的老师问刚才讲了什么话,他们都说不上来。
(四)记忆方面的认知特征
感觉记忆中信息编码、提取的速度较慢。短时记忆中复述频率与复述策略水平低。长时记忆中语义记忆编码困难。
(五)问题解决方面的认知特征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面临问题情境时如何运用信息与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信息加工论把问题解决看作是个体对问题空间的搜索,以建立一种与问题对应的心理模式,确定一个最佳的行动方案的过程。
就学习困难学生同学习中等生相比,他们在制定学习计划,采用有效识别方法、有重点复习、利用工具书和课后复习五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学习困难学生一方面是不会在学习中运用这些策略,另一方面是不愿在学习中运用这些策略。这种状况的产生,很大一部分的责任在于教育者。特点:粗心大意。表现:写字经常多一撇少一划,或者把答案抄错。常漏掉许多明显的信息,考试时常漏题
六、先行知识和学习基础方面
学习困难学生信息加工能力与他们的知识背景有密切关系。个人的知识背景是储存在长时记忆里的。知识背景会影响学生的编码和提取的效果。学习困难学生知识背景的主要特点是:知识背景贫乏,知识结构紊乱。知识背景贫乏使他们对外来信息加工、分类显得困难,也不利于他们在回忆时激活长时记忆的概念图式。同样,知识背景组织结构紊乱也会影响编码和提取。不少研究表明知识背景对阅读理解有重要影响。
标本兼治是应对学习上暂时有困难的学生的一计良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是不行的,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的、立体的生活。
教师要真正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导师,就要关注那些学生的学业之外与学业息息相关的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