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上册《统计量的选择和应用》教案
八年级上册《统计量的选择和应用》教
案
本课(节)课题
4.5
统计量的选择和应用
第
课时/共 1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知识目标:会根据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2、能力目标:初步会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
3、情感目标:体会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根据反映数据的集中程度、离散程度的不同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教学难点:例1教学过程.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课
一、知识回顾、学习过的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方差、标准差。
2、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程度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是描述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3、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仅关注数据的集中程度,也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但反映集中程度的三个统计量也有局限性,如①平均数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②中位数不能充分利用全部数据信息;③当一组数据出现多个众数时,这时众数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要对统计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恰当的运用
二、例题讲解,知识应用、引例:下列各个判断或做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1)篮球场上10人的平均年龄是18岁,有人说这一定是一群高中生(或大学生)在打球。
(2)某柜台有A、B、c、D、E五种品牌的同一商品,按销售价格排列顺序为A、B、c、D、E,经过市场调查发现,对该商品消费的平均水平与c品牌的价格相同,所以柜台老板到批发部大量购进c品牌。
分析:(1)平均年龄18岁并不一定人人都18岁左右,也可能是几个年龄教大的带着几个年龄教小的在一起打球。
(2)平均消费水平与c品牌的价格相同,并不代表消费者都喜欢购买品牌,比如消费者大量购买了B、D品牌后,其平均消费水平有可能与c品牌的价格相同,但在消费者心目中,c品牌并不是首选商品。
解:(1)错,比如2名30岁的老师带着8名15岁的初中生在一起打球。
(2)错,如消费者在分别大量购买了价格比c品牌高和比c品牌低的其他商品后,其平均消费水平也有可能和c品牌的价格相当。
注:(1)中最好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一起判断更为精确;
(2)中进货的依据应该是众数,而不是平均数。
练一练:
(1)公园里有一群游客正在做团体游戏,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0岁。根据这一统计量,你能估计这群游客的身份吗?为什么?
(2)某面包房在一天内销售100面包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
面包种数
奶油
巧克力
豆沙
稻香
三色
椰茸
销售量(个)
0
在这个问题中,如果你是店主,你最关心的是哪一个统计量?
2、p86例1:
问题情境:某工程咨询公司技术部门有总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技术员7人,见习技术员1人;现需招聘技术员1人•小壬前来应征•总经理说:“我们这里的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是每月1900元,你在这里好好干!”小王在公司工作了一周后,找到总经理说:“你欺骗了我,我己问过其他技术员,没有一个技术员的工资超过19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900元呢?”总经理说:“平均工资确实是每月1900元•”下表是该部门月工资报表:
员
工
总工程师
工程师
技术
员A
技术员B
技术员c
技术
员D
技术员E
技术员F
技术
员G
见习技术员H
工资
5000
4000
800
700
500
200
200
200
000
400
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该部门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总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
问题: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分组讨论:
(1)确定定额时,如果定额太高或太低,会带来什么后果?(定额太低,不利于提高效率,定额太高,不利于提高积极性。)
(2)算出15名工人这一天生产的机器零件的平均个数,如果以这个平均数作为定额,那么有多少工人完不成定额?把平均数作为定额合适吗?(以平均数10作为定额,那么将有8名工人可能完不成任务。)
(3)再求出众数、中位数,若将中位数、众数作为定额,与平均数做定额相比较,你认为哪个更适应?(工人生产零件个数的中位数是9个,如果以中位数9作为定额,那么可能有7名工人完不成任务。工人生产零件个数的众数是8个,如果以众数8作为定额,那么大多数工人都能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有利于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因此把定额定为8个。)
小结:在根据判断决策的需要选择应用统计量时,首先应确定知道的是数据的集中程度,还是数据的离散程度。
3、p87例2:某公司计划从两家皮具生产能力相近的制造厂选择一家来承担外销业务。这两家厂生产的皮具款式和材料都符合要求,因此只需要检测皮具质量的克数是否稳定。现从两家提供的样品中各抽查10件,测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g)
甲:500,499,500,500,503,498,497,502,500,501;
乙:499,500,498,501,500,501,500,499,500,502。
三、知识巩固,练习拓展:、有两个代表队各四人,进行答题竞赛,现把数据统计如下:
第一组
编号
号
2号
3号
4号
做对题数
第二组
编号
5号
6号
7号
8号
做对题数
0
现要发两个奖项,一个是个人金牌,另一个团体金牌,请问该把两块金牌怎样发放?说说你理由。
2、某市为了制定参加中考女生一分钟仰卧起坐项目合格的标准,抽取了50名初中生毕业班的女生进行一分钟仰卧起坐测试,测试情况统计如下表:
次数
人数
0
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该市中考女生一分钟仰起坐项目测试以多少次以上定为合格较为合适?请简要说明理由。
3、课本P88
:课内练习、作业题
四、小结回顾,反思提高、知识小结:描述一组数据通常从两个方面入手:
(1)数据的集中程度:描述的统计量有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数据的离散程度:描述的统计量有方差和标准差。
2、方法小结:
根据判断、决策的需要来选择、运用统计量:首先要知道的是数据的集中程度,还是数据的离散程度,还是两者都需要;再求相应的统计量,根据相应的统计量,做出判断与决策。
板书设计
例题解答过程
小结
作业布置或设计
课后作业题1,2,3,5和作业本上的作业
教后整体反思
第二篇: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地形和地势》教学设计
授课人:周扬
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江山如此多娇》
引导学生自学课文22~23页图文,然后实物投影《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问学生,这是一幅什么图?(生:《中国地形图》)
师:顾名思义,地形是指地球表面各种各样的______。(学生:形态)
师:那么,我国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和探讨的问题。[讲授新课]
再次投影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后,启发学生:从这幅色彩斑斓的高低起伏的地形图面上,我们可以发现深色集中在哪里,而浅色又集中在哪里?
(学生:图中的深色集中在西部地区,浅色集中在东部地区)
从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我们看看,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地形有什么不同呢?(学生:我国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以平原和丘陵为主)那大家说说看,我国有几种地形呢?(五种)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地形有什么特点呢?(地形类型多样)板书:
一、地形类型多样 [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地形分布图
大家观察这幅图,里面提到一个词:山脉。什么是山脉呢?(延着,某一个方向延伸,呈现脉状有规律分布的山体。)
很好,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大而绵长的山脉,就像我们民族的脊梁一样,纵横在中华大地上,把祖国江山妆扮得雄伟壮丽,多姿多彩。大家知道,山脉总体上是延着某个方向延伸的,那么,这个延伸的方向叫就叫做山脉的走向。山脉的走向主要有以下的四种。(展示右下图片,学生回答四种走向)
好。我们来看一幅图:陆上山脉主要分布。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山脉都是什么走向呢?哪种走向居多呢?小组相互合作讨论一下。
[学生活动]1.分确定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比赛看谁找得快,准确率高,并推选出代表发言。(东北—西南,东西,西北—东南和南北走向的较少)
分析归类主要山脉及走向: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教师活动]2.读教材25页“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图,按照活动2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分别将走向一致的山脉连接起来。大家可以发现什么呢?
(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教师活动]3.“我国地形的分布”图上分别找出我国主要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学生活动]3.分组讨论,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完成25页活动3。
[教师活动]4.展示“形态各异的高原景观”;青藏高原地形地貌及资料;黄土高原的地貌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杰作--窑洞图;内蒙古高原地貌和景观图;云贵高原景观图。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和阅读四大高原的图文资料。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
总结:我国五种地形都有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各种地形区形态各异,我国人民也充分利用各种地形发展各具特色的生产和生活。
[教师活动]5.课件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读图了解我国各种地形面积的比例,其中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
明确: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探究问题:
1.山区有哪些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针对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山区应怎样开发和保护,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如何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学生活动]4.全班学生分成A、B两大组,每个大组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展开讨论。A组讨论有利条件,B组讨论不利条件。A、B两组讨论后,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
[教师活动]6.展示本节课思维导图,带领学生共同完成。展示本节课课堂习题。[学生活动]5.完成教师所示思维导图和习题内容。[教师活动]7.布置课后作业。
《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授课人:周扬
本节课通过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地理,从地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课堂每分钟都发挥最大效益,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绘图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最终达到全面进步和发展。
现对于本节课教学的反思如下:
一、充分运动多媒体教学系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课时我用微视频《江山如此多娇》导课,为学生展示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更激发了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在新课程下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一基本理念。这短短的2分钟的视频为这一节课的学习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简洁明快,令学生耳目一新。
二、通过读图、析图、画图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地图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信息载体,特别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地图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识图、填图,分析地图上各个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对教材进行了整合,思路清晰,设计新颖。在本节课授课时,我打破了教材的编排程序,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出发,先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我国的山脉→分析出山脉是地形骨架这一特征,引导学生找出“骨架”的中间是“地形区”,分析出地形复杂多样这一特点,又由地形看地势而分析出中国地势的特点。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理论联系实际,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突破了教材的重难点,改善和优化了整个教学流程,提高了学生综合联系的能力。
虽然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即时评价的多样性、过渡性语言的有效使用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改进不足,让地理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学习圣殿。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时 复习上期内容
教学目标
复习上期内容,熟悉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格式的设置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过程;
一、展示练习目标 学生上机,完成下列练习:
1、打开Word并新建一个文档;
2、输入教材P3页步骤1——学习单之间的文字。
3、按下列要求进行格式设置:
A、将“步骤1”设置为黑体、小三,粉红色底纹;
B、将“确定网页的制作目的与标题”设置为楷体、小三,蓝色; C、将第二、三段设置为宋体、四号;第四段设置为楷体、四号; D、所有段落设置行距26磅,首行缩进2字符。
4、以“网页制作”为名将文件保存到“C盘”下。
二、学生上机,完成练习目标(不明白可以相互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练习情况
1、分别请五位同学完成练习目标3中的4个要求及练习目标4。
2、师小结(1)打开Word A、双击桌面上的Word快捷方式;
B、开始——程序—— Microsoft Office —— Word 2003(2)输入文字
选择位置——选择输入法——输入(3)字体设置 选择文字——格式——字体——设置字体格式——确定(4)底纹设置
选择文字——格式——边框和底纹——底纹——设置底纹格式——确定
(5)段落格式设置
选择段落——格式——段落——设置段落格式——确定
四、学生上机练习
打开Word,输入李白诗《赠汪伦》,并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格式设置。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初识Excel 教学目标
初步认识Excel,了解其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Excel功能的理解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打开一份成绩表,要求同学们考虑如何计算出每个同学的总分。
生:用计算器将每科成绩相加即可得到总分;
师:一个同学的可以用这种方法,现在我们九年级一共有1000多位同学,如果每个同学都要这样加一次,会加到什么时候呢?
师演示用Excel公式快速计算的方法。引入课题
二、新授 1.Excel产生
由美国微软公司推出的一种电子表格软件,可以进行繁琐的表格处理和数据分析,主要应用于财务软件、工程数据等方面
Microsoft Excel是微软公司的办公软件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之一。直观的界面、出色的计算功能和图表工具,再加上成功的市场营销,使Excel成为最流行的微机数据处理软件。在1993年,作为Microsoft Office的组件发布了5.0版之后,Excel就开始成为所适用操作平台上的电子制表软件的霸主。
2.版本
Excel97、Excel2000、Excel2002(XP)、Excel2003、Excel2007 1985年第一款Excel诞生,它只用于Mac系统。1987年第一款适用于Windows系统的Excel也产生了
1993年Excel第一次被捆绑进Microsoft Office中时,Microsoft就对Microsoft Word和Microsoft Powerpoint的界面进行了重新设计,以适应这款当时极为流行的应用程序。
1995年Excel被设计为给您所需要的工具。无论您是做一个简单的摘要、制作销售趋势图,还是执行高级分析,无论您正在做什么工作,Microsoft Excel能按照您希望的方式帮助您完成您的工作。
1997年Excel97是Office97中一个重要程序,Excel一经问世,就被认为是当前功能强大、使用方便的电子表格软件。它可完成表格输入、统计、分析等多项工作,可生成精美直观的表格、图表。
2001年利用Office XP中的电子表格程序--Microsoft Excel 2002版,您可以快速创建、分析和共享重要的数据。
2003年Excel 2003使您能够通过功能强大的工具将杂乱的数据组织成有用的信息,然后分析、交流和共享所得到的结果。
2007年推出EXCEL2007。3.功能(1)制作表格
在EXCEL中可以使用表格边框工具栏、格式对话框等多种方法绘制表格。一般需要大量计算(如工资表,成绩表等)或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如查询符合条件)的表格大都在EXCEL里完成。而WORD中更适合完成文字为主的表格,如成绩表,简历表,学籍表等。
(2)表中计算
在EXCEL中可以使用公式,函数完成数据的运算。并且EXCEL中包含几百个函数用于完成不同类型的数据计算,如数学和三角函数,财务函数,概率分析函数,查找引用函数等。
(3)数据处理及分析
像其他数据库软件创建的数据库一样,EXCEL数据也可以方便的对数据进行修改、添加、删除、排序、查询、分类汇总等。
(4)图表制作
图表比数据表格更能直观的体现数据的变化趋势。在EXCEL中,用户可以方便地将数据表格生成各种二维或三维的图表,如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等。
三、学生上机练习
自由浏览自己感兴趣的网站。
第三课时 Excel基本操作
(一)教学目标
1、掌握Excel启动与退出。
2、认识Excel基本界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
Excel工作界面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学习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1、能采用两种常用方法启动和退出Excel;
2、能准确说出Excel界面组成。
二、学生自学
师介绍登录学习文件夹方法
打开网上邻居,输入学习文件夹地址(192.168.0.3),然后选择“信息技术——Excel——第二节)。
学生登录学习文件夹,对照学习目标,完成自学(老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练习情况
1、分别请三位同学完成下列操作:
A、用开始菜单方式打开Excel,并通过菜单方式退出Excel; B、通过桌面打开Excel,并通过“关闭”按钮Excel; C、打开Excel,请说出Excel各个界面组成;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组织学生评议,并进行简单点评。
2、师小结(1)启动
A、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 2003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B、双击桌面上的快捷图标 C、双击扩展名为XLS的文档(2)退出 A、Alt+F4 B、直接单击标题栏上的“关闭”按钮 C、文件/退出
3、窗口的组成
A、标题栏
显示当前程序的名称 B、菜单栏
命令的集合
C、工具栏
常用命令的快捷按钮形式 右击可显示或隐藏相应工具栏(视图/工具栏)
D、编辑栏 用于向单元格中输入内容或显示选定单元格中的内容
E、名称框
显示所选单元格的地址 F、状态栏
显示当前程序所处状态
G、列标
用英文字母表示(例:A、B、C„„IV)
H、行号
用数字表示(例:1、2、3„„65536)
H、工作表标签 Sheet(N)
1≤N≤255,用于切换不同的工作表
四、学生上机练习
1、采用两种常用方法启动和退出Excel;
2、两人一组,相互提问,说出Excel界面组成。
第四课时 Excel基本操作
(二)教学目标
掌握Excel建立文件、打开文件、保存文件的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保存文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学习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1、能采用两种常用方法建立空白文件;
2、能采用两种常用方法打开文件;
3、掌握文件的保存。
二、学生自学
打开网上邻居,输入学习文件夹地址(192.168.0.3),然后选择“信息技术——Excel——第三节)。
学生登录学习文件夹,对照学习目标,完成自学(老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练习情况
1、分别请两位同学完成下列操作:
A、打开Excel后,建立一个新的空白文件,并将其保存到“E盘”,文件名为“我的工作薄”;
B、打开“D: 成绩表.xls”,并将其保存到“我的文档”。;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组织学生评议,并进行简单点评。
2、师小结(1)新建 A、文件/新建 B、工具栏上的“新建”按钮 C、Ctrl+N 使用菜单法新建会弹出对话框,而其它两种不会出现。(2)保存 A、文件/保存
B、工具栏上的”保存”按钮 C、Ctrl+S/SHIFT+F12 保存时,如果工作簿已存在,将以最新内容代替原来内容,保存完毕不做任何提示;如果工作薄是新建的工作簿,则弹出另存为对话框,输入新名称。
(3)打开 A、文件/打开
B、工具栏上的”打开”按钮 C、Ctrl+O
四、学生上机练习
打开Excel,建立一个空白文件,然后以“我的第一个Excel文件”为名保存到“C盘”中,然后再将其打开。
第五课时 数据编辑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单元格的选择方法;
2、能输入各类数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数据输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学习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单元的选择;
2、学会输入各类数据;
二、学生自学
打开网上邻居,输入学习文件夹地址(192.168.0.3),然后选择“信息技术——Excel——第四节)。
学生登录学习文件夹,对照学习目标,完成自学(老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练习情况
1、分别请两位同学完成下列操作:
A、请在A2:A7中输入下列数据:星期
一、8.26、07467234503、1/
3、2009年1月8日,10点40分;
B、请在A2:F2中输入下列数据:湖南省宁远县第八中学、—
25、***087、2又1/
3、2009年12月1日,11点23分;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组织学生评议,并进行简单点评。
2、师小结(1)单元格选定 A、单个单元格的选定:单击 B、多个不连续的选定:Ctrl+单击 C、多个连续的选定 ①按住左键直接拖动 ②按shift键+单击
大范围的选择通过上述两种方法都不方便。如选择A1到E50000。快速完成大范围选定的方法是在名称框中输入左上角地址:右下角地址,如A1:E50000 D、一行的选定:单击行号 E、一列的选定:单击列标(2)数据输入
A、文本:选择单元格/直接输入/回车
B、数值:选择单元格/直接输入/回车(负数前加负号或括号)C、分数:以“0”加空格开头,再输入分数(直接输入会变为日期)D、日期:用“/”或“—”隔开;年/月/日 或 年-月-日
例: 2010/4/4或2009-12-4
E、时间:用“:”隔开 例
19:47
四、学生上机练习
打开Excel,尝试在其中建立一个课程表(要求输入课程表的数据即可)。
第六课时 数据编辑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序列数据的填充;
2、能对数据进行修改、查找、替换等操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序列填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学习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1、掌握序列数据的填充;
2、能对数据进行修改、查找、替换等操作。
二、学生自学
打开网上邻居,输入学习文件夹地址(192.168.0.3),然后选择“信息技术——Excel——第五节)。
学生登录学习文件夹,对照学习目标,完成自学(老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练习情况
1、分别请两位同学完成下列操作:
A、请在A2:A101中输入1、2、3„„100;在B2:B21中输入1、6、11„„96;在C2:C21中输入1、2、4、8„„;在D2:D8中输入从星期一到星期日;
B、打开成绩表.xls文件,查找并报告“157班 ‘周许好’”同学的成绩;将该表中所有“实综”改为“综合”。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组织学生评议,并进行简单点评。
2、师小结(1)序列数据填充 A、等值填充(含文本序列)输入/选定/点击“填充柄”/拖动 B、等差序列填充
什么是等差序列?举例说明
①差值为1的等差序列:输入第1个值,按CTRL+拖动填充柄 ②其它差值的等差序列:输入前两个值并选定,拖动填充柄 C、等比序列填充
什么是等比序列?举例说明
输入序列的第一个值/选定填充范围/编辑/序列/填充/选择等比序列,选择步长值/确定
(2)数据修改
A、部分:双击目标单元格/选定/输入修改或直接利用编辑栏修改
B、全部:选定/直接修改(3)删除数据 A、选中/Delete 只删除内容,保留格式
B、选中/编辑/清除/内容、格式、批注、全部(4)移动
A、选中/剪切/定位/粘贴 B、选中/拖动到目标位置
移动复制时,将指针置于选区的边缘拖动(5)复制
A、选中/复制/定位/粘贴 B、选中/Ctrl+拖动(6)查找和替换
A、查找:选中要查找区域/编辑/查找(CTRL+F)B、替换:选中要替换区域/替换(CTRL+H)
四、学生上机练习
打开Excel,尝试在其中建立一个课程表(要求更正输入错误的数据,并且节次、星期采用序列输入)。
第七课时 格式编辑
(一)教学目标
掌握单元格格式的设置,如字体格式、对齐格式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齐格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学习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1、能利用菜单、工具栏两种方式进行字体、对齐格式设置;
2、合并单元格、自动换行的应用。
二、学生自学
打开网上邻居,输入学习文件夹地址(192.168.0.3),然后选择“信息技术——Excel——第六节)。
学生登录学习文件夹,对照学习目标,完成自学(老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练习情况
1、打开老师下发的“课程表.xls”,请两位同学完成下列操作: A、请将A1:F1六个单元格合并,然后输入“XX班课程表”,并将其用菜单方式设置成“黑体、红色、20、加粗”,对齐方式“水平居中、垂直居中”;
B、将从A2:F10区域字体格式设置成“宋体、蓝色、16“,对齐方式“水平居中、垂直居中”;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组织学生评议,并进行简单点评。
2、师小结 ①字体格式设置 A、菜单方式:选择单元格——格式——单元格格式——字体——设置——确定;
B、工具栏方式:选择单元格——选择格式工具栏上相应工具 ②对齐格式设置
A、菜单方式:选择单元格——格式——单元格格式——对齐——设置——确定;
B、工具栏方式:选择单元格——选择格式工具栏上相应工具 ③合并单元格
合并单元格即把多个单元格合并成一个单元格。
A、菜单方式:选择单元格——格式——单元格格式——对齐——勾选“合并单元格”——确定;
B、工具栏方式:选择单元格——选择格式工具栏上“合并及居中”工具
④自动换行及缩小字体填充
自动换行即在单元格内内容超出单元格宽度时自动换行,呈多行显示。
缩小字体填充即单元格内内容超出单元格宽度时自动缩小字体,以保障在该单元格内显示完全。
这两项操作分别在“对齐”选项卡中勾选相应选项即可。
四、学生上机练习
打开Excel,将上节课建立的课程表设置其字体、对齐格式。
第八课时 格式编辑
(二)教学目标
掌握单元格式的设置,如数字、边框格式等及行高、列宽的调整。
教学重点与难点
边框设置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系统、学习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习目标
1、能利用菜单、工具栏两种方式设置数字格式、边框设置;
2、会调整行高、列宽。
二、学生自学
打开网上邻居,输入学习文件夹地址(192.168.0.3),然后选择“信息技术——Excel——第七节)。
学生登录学习文件夹,对照学习目标,完成自学(老师巡回指导)
三、检查练习情况
1、请三位同学完成下列操作:
A、打开老师下发的“课程表.xls”,请将A2:F10单元格区域加上边框,要求外框粗框,内框细框;
B、打开老师下发的“信息表.xls”,请在D3单元格中输入该同学的身份证号“***038”,在G3单元格中输入该电话号码“07467531189”,观察输入完成后的情况,看能否输入正确,如不正确,又怎么处理?
C、打开老师下发的“课程表.xls”,尝试对行高、列宽进行,以 确保课程表充满整页。
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组织学生评议,并进行简单点评。
2、师小结 ①边框格式设置
A、菜单方式:选择单元格——格式——单元格格式——边框——设置——确定;
B、工具栏方式:选择单元格——选择格式工具栏上相应工具 ②数字格式设置
选择单元格——格式——单元格格式——数字——设置——确定;
③行高调整
A、菜单方式:选择行——格式——行——行高——输入行高值——确定;
B、快捷菜单方式:选择行——右击——行高——输入行高值——确定;
C、直接调整方式:将鼠标指针移到行号下方,当鼠标指针变成双向箭头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动鼠标,到需要高度松开鼠标即可。
④列宽调整
A、菜单方式:选择行——格式——列——列宽——输入列宽值——确定;
B、快捷菜单方式:选择列——右击——列宽——输入列宽值——确定;
C、直接调整方式:将鼠标指针移到列标右边,当鼠标指针变成双向箭头时,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动鼠标,到需要宽度松开鼠标即可。
四、学生上机练习
打开Excel,将上节课建立的课程表设置其边框、数字格式,并 17 将行高、列宽调整到一个适当的值。
第四篇:八年级生物上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青蛙和蜥蜴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注意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看图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通过对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的学习,培养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习惯。教学重点: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学难点:
1、青蛙的观察实验。
2、为什么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教学流程
一、导入
青蛙和乌龟既可以在水中游泳,也可以在陆地生活,然而,青蛙属于两栖动物,而乌龟属于爬行动物,这是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内容。
二、互动授课
(一)两栖动物
教师出示青蛙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第25页“观察与思考”的内容仔细观察,回答以下问题:
1、青蛙的身体表面是什么颜色的?这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2、青蛙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它的皮肤有什么特点?
3、前肢与后肢有何区别?这与它的运动方式有什么关系?
4、他靠什么呼吸?
学生找出问题并回答,教师总结。
1、与环境保持一致,引导学生总结出这种现象是生物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 1 方向。
2、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青蛙的皮肤具有辅助呼吸作用。提出问题:青蛙冬眠时用什么呼吸?
3、引导学生观察青蛙幼体,幼体用什么呼吸?像什么?指出两栖动物与鱼类的关系。让学生找出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并默记。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通过回答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二)爬行动物
多诶提延时蜥蜴的生活,学生观看图片,自学教材第27~28页并思考以下问题:
1、蜥蜴生活在哪里?
2、蜥蜴的身体分部有何喝点?有何好处?
3、蜥蜴的四肢有什么特点?
4、蜥蜴的皮肤是怎么适应陆地生活的?
5、蜥蜴用什么呼吸?
6、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学生观看图片讨论、分析题目。找出答案;教师检查自学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做简要讲解。师:请同学们找出并记住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学生背诵,同桌互查,教师抽查。
师:同学们知道历史上曾经出现的最大的爬行动物吗? 生:恐龙。
学生自我展示,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恐龙灭绝的原因,并请学生总结出生物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纠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提前查阅网络上关于恐龙的资料,培养学生多途径学习的习惯以及对不明实物不断探究的行为。
三、课堂小结
(一)、两栖动物
1、青蛙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爬行动物
1、蜥蜴
2、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八年级上册《平均数》教案
本(节)题
平均数
第
时/共 1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知识目标:理解并会计算平均数、加权平均数.
2、能力目标:会视具体问题用适当的方法秋平均数,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3、情感目标: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去感受计算平均数,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一种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平均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例2的问题情境比较复杂,还涉及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是本节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
个人二度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王大爷为了估计某水库中鱼的条数,第一次捕捞出120条鱼,做上标记后放回水库中,过了一段时间后,第二次又捕捞出300条鱼,发现其中带有记号的鱼有10条。你能帮他估计这个水库中共有多少条鱼吗?在这个问题中,你运用了怎样的统计方法?
2、水果在收获前,果农常会先估计果园里果树的产量,你认为应该怎样估计呢?
二、启发诱导,探索新知
、合作学习
某果农种植的100棵苹果树即将收获果品公司在付给果农定金前,需要对这些果树的苹果总产量进行估计
果农任意摘下20个苹果,称得这20个苹果的总质量为4千克这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是多少千克?
果农从100棵苹果树中任意选出10棵,数出这10棵苹果树上的苹果数,得到以下数据:
4,10,1,1,19,10,12,1,13,17你能估计出平均每棵树的苹果个数吗?
根据上述两个问题,你能估计出这100棵苹果树的苹果总产量吗?
2、引出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用符号
表示,读做“拔”,计算平均数公式:
=
指出:在实践中,常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用20个苹果的平均质量02千克来估计100棵苹果树上苹果的平均质量,用10棵树的平均苹果个数14个来估计100棵树的平均苹果个数
3、做一做p78
练一练:为了调查某一路口某路段的汽车流量,交警记录了一个星期同一时段通过该路口的汽车辆数,记录的情况如下表:
星
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汽车辆数
00
00
那么这一星期在该时段通过该路段的汽车平均每天为
辆。
三、学以以致用,体验成功
、讲解p78例1
方法:直接根据平均数的意义来计算,这里的,…指的是什么?等于多少?
方法:1个数据中有几个6,几个7,几个8,几个9,几个10?
=1与这些相同数的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所求的平均数的算式还可以写成怎样的算式?
2、由上例中的方法概括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权的意义
3、讲解p79例2
分析:第题只需求一般的平均数,学生容易理解
第题涉及加权平均数,不妨以801班为例,表中相应的3个数据为=80,=84,=87,给定三个项目的权的比为1:3:0,即表示::=1:3:0,因此可设=1,=3,=0,加权平均数
×80+3×84+0×87_
×80+3×84+0×87
=
4、本内练习第1,2
四、总结回顾,反思内化
通过这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知识小结,这节我们学习了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计算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会用样本的平均数来估计总体的平均数
板书设计
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公式
例题和学生板演练习
作业布置或设计
本作业题1,2,3,4,6和作业本上作业
教后整体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