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四上2.5《角的度量》导学案2

时间:2019-05-15 02:01: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学北师大版四上2.5《角的度量》导学案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学北师大版四上2.5《角的度量》导学案2》。

第一篇:数学北师大版四上2.5《角的度量》导学案2

《角的度量》

导学目标:

1、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角的计量单位,建立1度角大小的表象。

2、认识量角器的结构与功能,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会量角器量角的方法,学会量各种方位的角。

3、在活动中积累一些常见的角的大小表象和估计意识的培养。导学过程:

创设情境,产生矛盾冲突

1、学生进行画角活动,教师任意的选两个角进行比较,提出问题:角1和角2比,哪个大?大多少?有谁知道?

2、揭示课题: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但光用眼睛我们是看不出来大多少,这就需要我们去进行测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

二、建立1度角的表象和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课件演示:讲一个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所对应的角就是1度角,将1度角用红色显示并抽离出来,让学生感知他有多大,再看看自己量角器上的1度角。出示量角器:学生观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些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抓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圈读数、外圈读数、90°刻度线。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的计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任意地出示角,你能利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出示30°角,谁来试一试?(学生尝试读角,并说明自己读角的方法。)情况一:30°:同意吗你是怎样读的?(从0开始10、20、30)

第1页

情况一:30°、150°,哎呀出现了几个答案,意见不统一了,这样好了我们分别请他们来说说他们的想法:从0开始,0在内圈;钝角、锐角

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会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看来角的读数时,首先看看角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那一个0°刻度线重合,从0开始数起。分别出示60°、90°、120°这些角让学生读,并说方法。再来一个角,这个角的开口方向变了,你还会读出他的角度吗?

四、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量角出示两个角到底有多少度呢?我们就要用量角器来量一量,在量角之前请你静静的思考一下,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呢?想好了吗?

2、请你们小组讨论:怎样测量这两个角的度数?

3、交流方法,从而得出量角的方法。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4、教师小结:放下手中的工具,我们将刚才的量角方法进行梳理:两重合,一读数。分别用课件演示

5、现在我再给两个角,谁愿意上台来用用给老师的量角器量一量? 你的勇气可嘉,看你失分测量成功。看清楚了吗?测量的对不对? 只要做到两重合,再看读数,都能准确读数。

6、刚才的角都是水平的角,如果我把角的开口换个方向,你们还会测量吗?出示两个角(角的开口一个朝上一个朝下)学生上台操作,教师再次强调两重合再读数。

7、练一练:判断题。同学们真棒,会用量角器读出各种角的度数,我这里还有一些角已经读出了读数,请你们帮忙分析一下,看看这些说法对不对,请用手势表示学生判断后说明理由。

8、出示一个边很短的角,这个谁来?怎么了?出现问题了?怎么办?需要帮助吗?

第2页

量角器放上去无法清楚地看准读数,学生想办法。

9、实际操练:练习四第三题 学生先估一估,再动手测量

五、全课小结: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堂作业

1、练习四第四题

2、做一做第二题

第3页

第二篇:四年级上册数学学案-2.5角的度量(一)(2)-北师大版

《角的度量(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P24-25

教材简析:

“角的度量”包含量角的单位和实测两层含意:一是“单位”,单位本身是规定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规定性,是学会测量的关键。“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和规定性”是源自人类通过不同的途径,长期摸索之后形成的共识,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对学生来说有很大的讨论、活动和探索的空间;二是“实测”。本单元主要涉及到角的度量单位,用量角器量角、画角,三方面内容。作为测量对象的角并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由于角的意义的抽象性,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度量角的经验,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角的度量”分成两节课来学习。而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有关角的度量单位,知道1度角,初步学会度量与估计角。为下节课理解量角与画角的方法奠定基础。

教材没有直接让学生认识角的度量单位,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索度量角的大小问题,呈现了学生尝试用刻度尺度量的做法,意在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产生对度量工具的需要;接着呈现学生用∠1做标准去度量,意在通过操作,发现用不同工具、不同单位的选择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产生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更好地体会角的度量单位的意义。

学情分析:

“角的度量”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在实际中,学生似乎没有度量角的需要,对角的度量的知识生活中接触很少,他们所掌握的完全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很少能应用到生活中。显得比较抽象。

学生之前已经学习过长度和面积单位,有一定度量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如何度量角,建立角的度量单位,为后面学习表面积和体积的度量做好准备。学生虽然已经知道长度、面积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但是没有把度量的相关内容建立起体系。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直观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角的度量单位和梳理迁移相关度量知识,培养学生的度量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结合生活实例,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产生度量角的需要,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了解1°角实际有多大。(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并会估测生活中角大小。

能力目标:经历角的度量单位的探索过程,体会角的大小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发展估计意识和合情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在逐步精确的探索过程中,体会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极限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三个角大小的过程,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用小角度量大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刻度尺,一副三角板、滑梯中的三个角55°、35°、15°的纸片,360等分的圆。

2.PPT课件。“角的学问”学习网站、以“角1为标准去测量”word文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欲求新知。

1.生活情境引入,体会角的作用

(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

师:还有不同吗?具体说说。

生:角有不同

(课件抽象出滑梯中的三个角)

2.引出学习主题。

师:对,滑梯面与地面形成了的角,这些角的大小决定滑梯的坡度,影响下滑速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滑梯中“角”的知识。板书“角”。

(设计意图:从孩子们熟悉的滑梯入手,引出角。有趣地体现了角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角度的探索欲望。巧妙地埋下了伏笔。)

二、尝试探索、构建新知。

1.探寻度量三个角大小的方法。

(1)比较角的大小关系

师:这三个角有大有小,你能给它排排队吗?

(2)探究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师:究竟大多少?小又小多少呢?可以用什么方法比较出他们的大小呢?

①学生活动,并展示比较方法。

②反馈:学生操作情况。

方法一:重叠法.方法二:量开口

方法三:量边长(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方法四:用固定角去量。

小结:同学们很有智慧,这些方法,能比较出∠3最大,但无法比较出大多少?看来我们要探索出一种新方法,进行角的度量。完善板书:的度量.(设计意图:应用手机的拍摄功能,将学生用刻度尺量角的动态操作静态化,将活动画面利用大屏呈现,很好凝固孩子们的思维瞬间,这是类比后寻找到的度量路径,很有价值。在充分交流后发现现有操作工具和方法已无法量出角的具体大小,激起探索度量角方法的欲望与需要。这一活动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探索量角工具的有效途径)。

2、回忆、类比引出“用小角量大角”的方法。

师播放一段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回忆与梳理。

内容:以前用刻度尺测量铅笔长度时,就是以1厘米的长度为标准,看铅笔的长包含几个1厘米,用标准长度去测量长度;测量课桌面的大小时,就是以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为标准,看课桌面包含几个这样的正方形,用标准的面去测量课桌面大小。

师:量大长度用小长度来量,量大的面积用小面积来量,量大角呢?(用小角来度量这个大角。)

(设计意图:为培养学生度量意识,最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线”“面”“角”的度量结构,本环节借电脑微课视频,启发学生根据线和面的测量联想、推理得到角的测量方法。长度的测量是用较小的线段作为标准去测量,后来产生了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面积的测量是用较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作为标准去测,也产生了测量的单位,并推导出计算面积方法。学生通过联想推理不难得到角的测量也应该用较小的角作为标准,也应该有自己的测量单位、工具和方法。数学知识是普遍联系的,联想学过的知识,通过类比推理出解决角的测量的新方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借电脑带领孩子跨越时间与空间,直观牵引到“

过去”,帮助学生更好地回忆与梳理。)

3、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做准备。

(1)用滑梯情境中最小的角去度量较大的角

师:滑梯中有3个角,用哪个角合适呢?

先用∠1去度量∠2和∠3,看结果如何?

①、学生在电脑平台上操作∠1度量∠2、∠3的大小。

②、反馈:摆角1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这些小角的共同顶点要和角的顶点重合(指∠1和∠2);摆第一个小角的起始边要和角的一条边重合(指∠1和∠2)。

生:小角和小角要靠紧。

③、反馈测量结果。

师:结果怎样?∠2、∠3有几个∠1大?∠3比∠2大多少呢?

(2)为了让结果更准确,将∠1对折后再去度量,结果如何?如果再对折呢?

教师直观介入,帮助学生理解标准越小,测量越准。

发现:同一个角,用大小不同的角作单位去测量,结果不一样。角度越小测量的结果越精确。

(设计意图:利用计算机的便捷,学生先在电脑平台上操作“∠1度量∠2、∠3的大小”,再借电脑直观介入演示,用“小角、小小角”来比较∠2的大小,学生更好地对比、思考,悟出用小角测量的操作要点和优越性。体会到角的度量单位的意义。这样的设计新颖独特,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4、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度。

师:你们的想法与科学家的想法一样。科学家们经过反复实验,发现一个统一标准的小角,你们想知道吗?

生:1度角。

(1)师出示微课视频。

解说度量单位1度。引出度量角的单位。

(2)建立1度角的表象

单独出示1度角,演示观察,1度角的意义,(3)利用电子计算机演示,感受10度角多大?20度?50度角?理解周角、平角、直角的度数。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微课,介绍1度角的产生。体会人类的智慧和数学的魅力。为了让学生在脑海里深深留下对“1度”的感知,利用课件将1度的角单独抽取出来,在1度角的感知基础上,又借助圆周图动态的演示角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知10度、20度、90度角的大小,为后面的估计做铺垫,也为下一课时“量角器”建构雏形。接下来的周角、平角的大小,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来了。)

三、深入实践,深化思想。

1、玩角。

动手操作,根据360等分的圆,做个你喜欢的角。并介绍度数。

2、估角。

根据圆周图和1度角的规定,估计滑梯中三个角的度数。

3、估测身边的角。

师:身边有角吗?找一找,说一说。

(设计意图:

“玩角”,学生在“剪、折、摸、画”中既直观感受角的大小,又切身体会到数学的几何美和趣。估一估滑梯中三个角的大小,并借圆周图验证,解决前部分提出的“大多少”的问题,首尾呼应。也为下一节课“实测”做铺垫。)

四、借网络资源,拓展视野。

学生进入学习“角的学问”网络平台,了解生活中角的作用。

(设计意图:将与角有关的生活常识,整理成“角的学习网页”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网站,了解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不仅拓宽学生视野,还让学生了解现代化的获取信息的渠道、手段与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五、全课总结,布置作业。

1、从研究滑梯中的三个角入手,学习与“角”有关的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呢?

2、作业:

(1)进入网站,完成“课后小测”和“游戏”环节

(2)写一篇与“角”有关的数学日记。(谈收获,发现或生活中“角”的问题)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充足的时间、空间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活动、体验、总结、提炼,在经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以掌握,能力得以提高,情感得以熏陶,思想得以升华,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构建属于每个学生自己的数学。)

六、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附:“课后小测”。

1、填一填。

⑴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其中一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叫做()。

⑵小于90度的角叫做(),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的角叫做()。

⑶直角()度,平角()度,周角()度。

⑷1周角

=()平角

=()直角。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⑴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⑵锐角都小于钝角。

()

⑶两个锐角一定能拼成一个钝角。

()

思考题:下面的每个图中的∠1和∠2相等吗?为什么?

第三篇:导学案2

☆库车二中 高二历史一周复习知识整理及试题精选☆(第八期)高考一轮复习题目:《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本期知识点归纳整理:杨倩华使用日期:2014年4月7日——2014年4月13日试题精选汇编:杨倩华组内审核:日子湾教研室审核: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试题

【课堂反馈练习】

1、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当前的主要任务之一。毛泽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政治基础,主要体现在① 树立当家作主的政治理念② 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 确立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④ 制定了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A、①②③④B、①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2、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之间的关系是

A、后两者是国家机关,应该接受前两者的指导B、中国共产党,各级人大均有他们的代表

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多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提供了渠道,他们都是统一战线组织D、各民主党派和人大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协对党的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代议制的本质区别是A、性质不同

B、机关组成人员阶级基础不同C、职权不同D、政党制度不同4、200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成立60周年,中共中央在给内蒙古自治区的贺电中说:“内蒙古自治区的成立,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民族实际相结合的一个伟大创举。”这里的“伟大创举”是指

A、率先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B、率先赢得了民族独立

C、率先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D、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课后反思】

第20课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答案

【课堂问题探究】 问题探究一: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人民民主、民主集中、政治协商、民族自治

(1)贡献:设立专门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即《民法大全》;

意义: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2分)

(2)罗马法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皆以罗马法为法制基础,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法国《1971年宪法》《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等。(言之成理,列举史实两项,即得3分)

(3)英国《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标志着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整体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为美国联邦制和总统共和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证,有利于美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法国《1875年宪法》: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有利于法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标志着近代资产阶级政体在德国的确立,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任选两项回答,4分)

(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分)

问题探究二:

(1)影响:奠定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分)

启示: 法制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法,为近代民主政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3分)

(2)不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资产阶级共和制。(4分)

(3)原则:民主集中制。区别:经济基础和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大制度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由全国人民行使权力;欧美代议制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由资产阶级行使权力,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5分)

(4)题目要求:切题,体现探究性,有探究价值,如西方政治制度初探等。方法:查阅文献资料;网上搜索;求教专家学者;观看音像资料等。(7分)

【课堂反馈练习】ADAA

第四篇:四年级上册数学学案-2.6角的度量(二)(3)-北师大版

《角的度量(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册实验教材关于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安排了“线与角”一个单元。这个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第一学段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角、平行四边形等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提高,加深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对图形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这些内容不仅对学生理解、把握、描述现实空间,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有着重要的价值,而且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和探索空间。

活动目标:

“角的度量”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直观过渡到抽象。本节课活动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认识量角器,在量角器上找到相应度数的的角,加深对角的意义的理解。

2.探索交流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3.自主探索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重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各种角的度数、正确画出指定角的度数。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学生分不清该读哪圈,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要想对重难点问题进行实质性的突破.我认为“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基于以上重难点的分析,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什么是1°的角?

2、三角板上各个角都是多少度呢?

3、要度量角的大小需要什么工具呢?(量角器)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角的度量(二)》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可以巩固旧知识,使没有完全理解的学生做到进一步理解,理解掌握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更深刻的意义。)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观察量角器

把你们带来的量角器拿出来看一下,他长什么样,他的身上都有哪些特点呢?

形状:半圆形

特点:1.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都是1°。

2.包括内圈刻度(逆时针排列)和外圈刻度(顺时针排列)。

3.在每圈刻度上都能找到0~180度的角。

4.中心点、刻度线

5.0刻度线被中心点分成两部分(左边部分是外圈0刻度线,右边部分是内圈0刻度线)

(强调内外圈零刻度和刻度)

2.在量角器上找角

量角器上有这么多特点,那他的上面有角吗?有多少个1°角呢?这些1°角有个共同的顶点在哪里?(量角器的中心点)

你能在老师的量角器上找到50°的角吗?(学生到前面演示)

用你的手指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比划出来。

我们是在内圈刻度还是在外圈刻度上找到的?你能在外圈刻度上找到吗?

同样的方法,你能分别在内圈和外圈刻度上找到140°的角吗?

(找两名学生板演,下面的同学在自己的量角器上找到140°用手指比划给同桌一下。)

总结:选择的是内圈刻度找角,角的开口方向向右。反之,方向向左。

3.探究量角的方法

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角分别是∠1和∠2,(估一估)它们的度数?到底谁估计的更准确呢?

下面同桌两人相互交流量角方法,试着度量出∠1、∠2的度数?

分享结果和方法:∠1是多少度?能对同学们说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吗?

(∠2略)

强调两个重合,一个注意(角的顶点和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和量角器的一条0刻度线重合,注意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不能混淆)

在量角时,在什么地方容易出错,或者你有没有提醒同学们需要注意的地方?(内外圈刻度不能混淆)

练习:27页3题。

4.探究画角的方法

给同学们任意一个角,你们都能用量角器测量出它的度数,那么怎么用量角器画一个角呢?同学们把数学书翻到26页,自学并试着画一个60°的角。

你们会画了吗?大家把笔放下,谁来介绍画角的方法:

在画角时,也有两个重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也是(内外圈刻度不能混淆)

在画角和量角时,大家一定要记住两个重合,一个注意

练习画出35°、160°的角。(两名学生黑板演示)

三、分享数学小故事《量角器的由来

同时延伸

“几何四宝”知识。

半圆形的量角器,顾名思义,其功能是用来度量角度的。说到这个将圆周分割成360等份的角度单位的发明,可要归功于中亚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人。据说,当时的认知是一年360天,因此古巴比伦人发明了60进制的计数法则,并套用在角度的表示上,把半圆分成了180等份,每一份记作1度,这样的习惯仍沿用至今。所以,量角器可以说是几何四宝中名副其实的舶来品。(直尺、量角器、三角板、圆规被称为“几何四宝”)

四、实践拓展练习

1.量一量生活中的角

2.画一画钟面上的角

五、课后实践性作业

试着用三角板拼出不同度数的角。

六、分享小结

第五篇:《蜀道难》导学案2

《蜀道难》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教学方法:朗读法、串讲法、探讨法。教学时数: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他就是李白。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知识链接: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2、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梳理探究:

一、朗读 诵读提示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面试分层加以解说:

1.“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1、听录音,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yixūxi)鱼凫(fú)秦塞(sai)萦绕(yíng)

石栈(zhàn)猿猱(náo)参(shēn)峥嵘(zhēngróng)抚膺(yīng)巉岩(chán)

飞湍(tuan)咨嗟(zījiē)喧豗(huī)砯崖(png)崔嵬(wéi)吮血(shǔn)

2、学生齐声朗读本诗,教师检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音和句读,在学生有失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朗读的基础,师生共同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二、诗歌赏析

(一)总体把握结构

1、主旨句出现了三次,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有三“叹”,分别叹的是什么?

一叹:高 难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二叹:险 可畏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山水险恶 三叹: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二)诗歌鉴赏

1、本诗意境阔大,气势逼人,气象宏伟,画面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试结合具体 诗句分析体会。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教师总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三)难点探讨

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参考答案要点: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2、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3、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扪参历井”是诗人的想像。是夸张。

4、诗人给这个“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5、写剑阁的那一段包含哪些内容?联系当时的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

答案要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化为狼与豺”,搞地方割据。如果割据势力之间出现矛盾冲突,难免要发生混战,结果必定是“杀人如麻”。诗人这番预言在十多年后就得到了证实:从上元二年(761年)到大历初(766、767)即有段子璋、徐知道、崔旰等人相继发动叛乱。

诗人的意图是要严防野心家发难。

补充资料: 诗歌寓意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采用,但不足信。按:严武镇蜀共两次,时间都不长。第一次自肃宗上元二年(761)冬至宝应元年(762)夏,如真有此事,则当发生在此期间,但除范说外,没有其他史料可以证明这一点,从杜甫这期间的诗作中也找不到佐证。至于第二次镇蜀,已在代宗广德二年(764)之后,这时李白已经故去(房亦病卒),如真有此事,也跟李白无关了。

一说:为讽刺章仇(zhāng qiú,复姓)兼琼而作。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也缺乏根据。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径。

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yūn)《分类补注李太白集》的注语中,其说甚详,各句均依此作了解释。主要之点是,仿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如“恐君有遗失”“君诚中兴主”)之例,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这就纯属臆测了。

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

“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可当斯语(按:指‘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而言)。而严武出镇在至德(唐肃宗第一个年号)后,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见赏贺监(指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岁亦皆不合。则此数说似并属揣摩。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文中着重号系编者所加。)

我们认为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精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跟那些用“一人一时之事”来解诗的做法相比,胡的见解确实高明得多。

随堂练习:

(1)这是一首乐府诗,以七言为主,却有不少杂言句,节奏多变化,与散文句法相似。试给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朗读几遍,说说它们对本诗的风格起什么作用。

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诸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参考答案:

1.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是复合叹词,须一气读出,中间不得停顿。“危乎高哉”亦当一气读,“乎”有延长音。“之”“于”皆当轻读。)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表示极短停顿。“有”有余音。“之”轻读。)

3.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也”后声断气不断。“∥”表较长停顿。)

4.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轻读。)

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2)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A.开国何茫然

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B.畏途岩不可攀

畏途:对路途感到害怕。

C.扪参历井仰胁息

胁息:鼻不敢出气,唯两胁运动以换气。D.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使凋谢,这里指憔悴。

(3)阅读李白《登太白峰》,完成1~7题。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1.诗中两个“太白”的含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阳穷登攀”中一个“穷”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怎样描写太白峰的高峻雄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想象的乘风而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矛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蜀道难》中与“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出同一机杼的两句诗句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前者为山峰名字,后者是星宿名称。作者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2.太白山高峻,但诗人攀登到夕阳在山也要登上峰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3.首先,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侧面烘托了山的高峻。随后写他和太白星倾耳密语、接谈融洽的情景,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夸张地表现出太白山直插云空的雄姿。

4.诗人想象自己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飞升,自由轻快,飘飘然有出世之思。他举起双手飞向皎洁的明月,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光明理想。5.诗人在朝廷“格言不入,帝用疏之”,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反映。但作者毕竟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这句诗细致的表达了作者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矛盾心理。6.①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②连峰去天不盈尺

下载数学北师大版四上2.5《角的度量》导学案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学北师大版四上2.5《角的度量》导学案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1导学案 2

    生活与哲学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识的本质制定人:王发刚审核人:张作生王韬 班级:小组:姓名: 〖引言〗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

    作文导学案2

    作文导学案2 一、作文材料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西西弗斯因为触犯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而由于自身的重量,巨石还总是滚下去,西西弗斯不得不下......

    光合作用 导学案2

    第五章 第一节 《光合作用2》导学案 年级:七 科目:生物 主备老师:严小勇 课型:新授 审批: 学习目的 1、探索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检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2、验证植物进行光合作......

    2。匆匆导学案

    2.《匆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和作者的表达方式,积累语言。......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倒数》导学案

    德源中学自主探究导学案德源中学自主探究导学案 课题:《倒数》 一、自主学习1、知识准备: 说一说下列每对数有什么规律? 35和52794153 7和2 4和9 5和1 2、揭示课题: 3、自......

    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下第四章4.1函数导学案

    4.1函数 例题:一定质量的气体在体积不变时,假若温度降低到了—273℃,则气体的压强为零,因此,物理上把—273℃作为热力学温度的零度,热力学温度T(K)与摄氏温度t(℃)之间有如下数量关系:T......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小数点搬家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 “小数乘法” 《小数点搬家》导学案(1) 学习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课本第40—41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 通过“小数点搬家”这一情境故事,能......

    金太阳导学案数学

    金太阳导学案数学 精品文档 金太阳导学案数学 课题:13.2.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姓名: 班级: 座号: : 1.知道与已知点关于x轴或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 2.能作出与一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