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压题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
2007年阶段性总结
依安二中 张宝成
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整合
2007年阶段性总结 依安二中 张宝成
“生产工具的革新往往会引发生产力的革命。”这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和必然规律。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长期以来沿续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唱到尾。”,这也是对传统历史教学最真实的写照。这种教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师需用大量的时间描述情景、写板书等)、学生负担重、效率低下、枯燥乏味(因无法直观感受,而只能更多地死记硬)。客观地说,在科技水平较低下的时代,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这种教法本身也无可厚非。但近年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这为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多媒体”进入历史课堂后,明显地节约了学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增加了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作为历史教师的我,深切的感受到: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有着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历史资料异常丰富。实物的、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数不胜数,这为我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素材和资料。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两个有利”,现将本学期的实践和体会,做一下总结:
首先,多媒体技术运用,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一套教法不仅学生学得枯燥,同样教师也教得乏味。现在,从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到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在开发多媒体课件上奋力开拓,乐此不疲。有的教师为了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晚睡早起,到处查阅,寻找所需资料。以开发多媒体课件为契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奉献精神和潜在的创造力都迸发出来。我本人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学到了许多未知的知识,并学会了简便、使用的幻灯片课件制作,自己不仅获得了制作课件的成就感,而且越作越乐于去做。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也愿意向年轻教师请教,虚心学习。学会制作课件,是我这学期的工作中,收获最大的一项成就。
其次,多媒体技术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现以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一目为例,谈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新航路的开辟》在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前讲授本课内容的传统方法是教师在讲述内容时将历史挂图或地图册及课本上的插图适当运用即可,但本课地理知识及概念较多,学生始终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模棱两可。而我现在借用多媒体讲本课内容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对一些地理知识及概念的掌握通过感性认识的方法取得了突破,效果非常理想。如讲述“资本主义萌芽“一目时,只需用鼠标点击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屏幕上一清二楚,学生一目了然。在介绍四位航海大师时,为了加深同学印象,鼠标点击一个出来一个,教师根据每位航海家的特点,点评为:健壮的迪亚士,老成持重的达·伽马,温文尔雅的哥伦布,粗犷的麦哲伦,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很快识记四位人物。
经过实践,我认识到: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结合,无论对教与学都大有好处。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带着好奇心情、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更为稳定,使课堂教学也更加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趣乐之中,短时高效。
在讲述他们的航海路线时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特点:即与地理知识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地图。因此,此目运用动画效果(flash)配上解说,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将每位航海家的路线标示得明明白白,学生对方向、对地图有了准确地把握,这是以往上课所无法相比的,而且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所支持的航海家的航海各有什么特点,看着地图学生能迅速地观察出西班牙往西开辟新航路,而葡萄牙则是往东开辟新航路的,这为讲下一目两个国家所建殖民地的分布又埋下了伏笔。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学生对四位航海家所到的地方,好望角、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海峡都有了深刻印象,这在处理教学重难点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完全得益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多媒体功不可抹!通过以上事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优点之一便是摆脱了以教师抽象描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生动直观的图象及恰到好处的解说、说明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的思维能力及创能力,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好的结合点,有效地避免了以前历史教学中那种枯燥、乏味的弊端。本节教学获得了圆满成功,许多同学对四位航海家所开辟的路线印象深刻,甚至是终生难忘的;而对教师来说,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原定教学目标,又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素质,真是“一石多鸟”。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毕竟是“辅助”教学,所以我们在制作课件及运用时,首先要想到教学效果,这是制作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这一原则。既不能滥用多媒体,也切忌在制作课件时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第二篇:初中历史与社会课题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坎山镇中 陈飞
一、课题的意义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拿到2013年新版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小镇水乡的封面图片呈现在我们面前。七年级下册的《历史与社会》主要包括四个单元——《中华各民族的家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的变化》《文明探源》。本册主要学习的是人们的生存生活环境,封面的小镇风情展示了水乡地区人们的生活景象,贴合本册内容。可见,图片是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历史与社会》中,图片的类型主要有地图、景观图、历史资料图、人物头像语言图和数据图表等几大类。各类图片承载了大量的知识信息和思想内容,在课本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和亮点。图片在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为数量多,占幅面大。《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课本,全书分为四个单元,设有编号的图片就对多达两百多幅。具体分布在各个单元为:第五单元50幅,第六单元101幅,第七单元26幅,第八单元53幅。其他,还有一些没有编号的图片多幅。如课本封面上,各单元前言的插图,一些人物头像语言图和课本后面附录上的图表等等。课本每篇课文,每一页上都有一幅或几幅图片。
课本中的图片,以其色彩鲜艳,图面美观,直观性、形象性强,内容丰富,且贴近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等独有的特点,紧紧地吸引学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启迪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片与课本紧密结合,图文并茂。图片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并为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学生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师生互动等教学活动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2、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据教育心理学专家研究发现,一节课40分钟时间,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在20分钟左右。那么,剩下的20分钟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更好地完成教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就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注意力理论告诉我们,注意力分为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在课堂教学上需要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的完美结合。不随意注意的影响因素包括客观的刺
激本身的特点以及人本身的状态。当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的时候,适当的刺激能够唤回学生的注意力,例如颜色鲜艳、形象生动、趣味十足的图片。
同时,读图教学是《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读懂图,读活图,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宋代郑樵说:古之学者,左图右书,不可偏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中尤显重要。七年级历史以地理知识为主,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各类型的地图与图片,地图上贮存的信息,有些是学生可以直接从地图上获得的,如居民点、山脉、河流的分布等;有些是需要学生经过分析判断,利用思维活动才能获得的,如学生看地形图,就可以通过分析等高线的疏密来判断山坡的陡、缓等。这就意味着通过地图,学生不仅可以知道图上点线符号的意义,山川河流的位置,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而且可以从符号中发现地理规律,总结区域差异、区域联系和发展等更为复杂的东西,使学生的地理能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些难以解释的知识点,相较于讲解,图片有更大的优势。第一图片更生动,更加容易接受;第二,对于简单的图片更容易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各抒己见,对于图片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第三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推动学生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问。
3、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提高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知识储备等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传统“老夫子”教学方式被彻底摒弃,需要教师探索更多优秀的教学方式、方法。同时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成为一个需要攻克的难关。
教材的改革,新教材的编写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书本上众多的图片是潜力巨大的教学材料。图片教学引导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用复杂的文字进行教学,而变成用丰富的图片和简单的言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新课程实施多年,在全国各地教师的努力之下有了巨大的成就。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对于图片教学也有了很多专业、科学、深入的研究。
但本人作为新教师,各方面教学能力有待提高与精进。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新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更好地成长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
三、课题的界定
《历史与社会》课堂中的图片运用与学习主要针对教材中图片运用是否充分、恰当。对于不同类型的图片能否按照图片特性加以区别处理。对于一些图片是否可以探索出富有新意的处理方法。
教师在课前深入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将课文图片合理地加入教学设计之中,让图片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部分,帮助学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书本内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遵循教育学注意力的科学理论,合理分配随意注意与不随意注意,利用图片等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关注备课,选择恰当的图片。
2、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不随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
3、通过图片来引导和启发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探索出教师利用图片有效传授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策略,以期形成较为系统的图片使用方法与原则。
4、通过教师各种途径的培养,提高初中学生读图、辨图的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历史与社会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的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1、图片设计的研究。主要研究教材中图片选取与设计的意义,设计符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教学环节与使用方法。注意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准确性等。
2、图片功能的研究。分析教师课堂引导学生理解图片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图片引导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吸引学生注意力;第二,体现教学内容,揭示教学任务;第三,激发高层次思维活动、控制教学节奏以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等。
3、在图片的选择中必须注意图片数量的合理性,切忌贪多、花哨。
偏差时,藉由老师的语言等手段进行逆向引导,让学生思维步入正轨。
六、课题研究的措施和研究方法
(一)本课题研究措施:
4、图片出现后主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路,正确时,让学生思维自由发散;
在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都积极推广新课堂教学,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通过课堂实践进行深入研究有效学习的方法、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具体落实下列措施:
1、理论学习作支点
从四方面着手,一是学习新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尤其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倡导教学的民主;二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只有了解学生的现实状况才能对症下药,合理安排;三是课堂引导学习类型和技巧,通过多种渠道的学习来充实自己;四是边发现问题边进行演绎归纳,然后开展研究。
2、深入研究教材
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使用必须严谨、合理,只有了解教学材料才能更好更充分地安排使用这些教学材料。作为新教材,教师对于教材的认识还有待加强,深入研究教材是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对于教材的研究不能只停留教材的设计思路、书本线索等文字上,书本中占有大量篇幅的图片也是非常重要。对教材的研究不能只看到教科书,在《历史与社会》的学习中,图册与作业本是教学设计与研究的一大重点。七年级地理学强调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特征,图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拓展学生的视野。
通过系统分析教材用图的几大特点,使我们可以更清醒地认识到,历史与社会教师不仅要熟悉和研究教材,还必须认清地理、理解地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历史、理解历史发展空间环境,辨明政治、行政运行流程等,不断地加强对历史、地理和其他社会学科的学习,并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的影响。
为实现有效课堂学习,教师应该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的引导方式,选择相适应的图片引导。同时,慎选图片,注意图片的准确性、典型性、社会性等。
3、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进行课堂引导时,在图片展示或问题提出,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独立思考是学生提高思维能力、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如何读图、辨图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学生的读图能力在独立思考中慢慢锻炼与提高。在图片引导和教学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分析,耐心等待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读图技能并加以熟练内化,完善其知识结构与技能。能力的获得才是学习的重点。
(二)本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等方法进行。
录、整理工作。
提供依据。
1、行动研究法。根据实际情况,在任教的班级中进行实验性教学并作好记
2、调查法。实验前期、中期、后期用问卷、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
3、文献法。搜索并学习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情况,不断补充、完善本课题。
4、测评法。在课题进行到某一阶段的时候,针对参与课题的班级进行测评
以获取阶段性数据与实验结果,提高课题结果的科学性。
七、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现代社会印刷技术、绘图技能的不断进步都为图片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教育技术在知识表示这一基础方面的重大突破。知识可以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图形等多媒体表示。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记忆是大脑系统活动的过程,一般可分为识记、保持和重现三个阶段。根绝研究,记忆课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每一种记忆当中都有图像编码,这就说明图像、图片在记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些儿童通过视觉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有些则通过听觉以及教科书较容易认识和记忆所要学习的内容,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现代教学论认为教科书应当利用认知心理学的这一研究成果,全面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专业能力,合理设计与安排学生的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触发学生的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八、课题研究对象
坎山镇中七年级(4)(9)、八年级(7)(8)(9)。
九、课题的研究步骤及分工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两年的研究:2013年5月---2014年9月
1、准备阶段:2013年5月---2014年9月
主要工作:
(1)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2)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4)调查教师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现状及分析。
2、实施阶段:2013年10月---2014年3月
主要工作:
(1)按实施计划进行课题研究。
(2)理论学习和研究。
(3)做好阶段总结工作。
主要工作:
3、总结阶段:2014年4月---2014年9月
(1)总结调查教师课堂图片引导和启发现状及分析。
(2)撰写研究论文。
(3)完成课题实验和各项成果资料整理工作,撰写结题报告。
本课题研究分工以陈飞为主要负责人。
十、课题研究成果形式
2、教师论文。
十一、参考文献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3、其他有关材料。
1、汤红琴.初中课程《历史与社会》教材用途研究.[J].中国知网,20082、张颖.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J].深圳市龙岗区历史与社会学科园地,第十一期
第三篇:压题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doc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getting increasingly mature, and gradually infiltrated into all kinds of industries.Network information-seek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search information.However, as there is a mass of information on internet。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刘广平男 中一 本科 合肥市龙岗中学*** [摘 要]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使物理中的一些内容由静变为动,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微观变为宏观,由呆板变得活泼,使学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将来揭示物理世界的无穷奥秘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是现代教学媒体应用于课堂的产物,它源于传统教学,又丰富了传统教学,以其独特的、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特性,有效运用电教媒体,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求知欲望,启发学生的观察、思维、实践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初中物理课是使刚入中学阶段学习的学生深入现代科学殿堂初级阶段,是否上好初中物理课,对能否培养具有现代科学思想的建设者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突破重点、难点
物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特别是对《电学》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导和应用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初中学生偏重于形象思维,教师多做演示实验,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可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所学内容。在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便能化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依据,促使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达到突破重点和难点的目的。比如在讲述直线电流的周围磁感线环绕方向、磁场方向、以及摆上小磁针的指向等问题时,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可使这一在同一空间发生的几个物理现象得到简洁、有序的表现和阐述,使教学手段得以进一步优化。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差,对这类物理现象,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使他们达到全面彻底理解,成为学习难点。电教媒体投影仪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教学实践中,可以制作直(基片)、电流流向(抽拉片)、磁力线环绕方向(复盖片)、某几点磁场方向(抽拉片)、放小磁针时磁针的指向(复盖片)等多种投影底片组成复合片进行投影,通过复盖、旋转、抽拉等多种演示手段,把各个物理现象展示在学生面前,此难点就轻而易举突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变微观物理现象为宏观物理现象,便于观察。
视觉是人们获得信息和感知的主渠道。物理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实验学科,视觉尤其重要。在教学中,概念的建立,规律的验证,都要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物理现象,而不少物理现象是发生在微观世界中的,难以观察,有些虽不是微观世界的,但肉眼难以直接观察到,这是传统教学中遇到的又一个难题。怎么办?运用电教媒体可以比较顺利地予以解决,反映在投影屏幕上的物理图像,将微观现象变成宏观现象,可见度大,便于学生观察、记忆、理解和掌握。比如在学习摩擦起电时,原子失去电子使物体带正电,原子得到电子而使物体带负电这一物理现象,可运用投影方法,描述电子的得失清晰而明朗,从
而将微观现象变成可直接观察的宏观现象,让每个学生都能形象地感知这一对现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物理现象,从而有效地掌握这一知识。又如学习“温度计的使用”,温度变化是细微的,课堂上很难做到每人一支温度计,操作起来又可能极不统一,使用投影仪就方便多了。可将画有温度计及其刻度的投影片逐一投影出来,则可使全班学生均能看见,效果显著。
三、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实现信息的即时反馈 教学是双边活动,要使教师传授的书本上的科学知识转变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这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目标,这就需要反馈。传统的教学方法,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往往采用让学生上黑板演题、书面检查、收缴作业等,最后的手段是考试。在课堂上,当场了解学生学习的即时效果,既费时又费力,而且又不全面。投影仪不应成为老师的专利,学生同样可以利用投影仪来反映学习效果。实践中,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空白明胶片,学生在上面做练习,教师可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练习,用投影演示出,即时讲评,及时更正,同时,也能使学生的新颖解题思路得到展示和推广。这种方法省时、省力、检查面大,又能使学生学习的正确和错误信息当堂反馈,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可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
心理学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人才成长的起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电教媒体在这
方面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物理“序言”课的教学,除了演示有趣的物理现象外,还可以通过电脑播放一些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如火箭、卫星、核电站等)的录像;讲“机械运动”时播放地球自转、绕太阳公转及整个太阳系运动影像;讲惯性时播放“小女孩脚踏香蕉皮会摔跤”的影像;讲“杠杆”时,播放“两个小孩跷跷板”等,这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学生看时如临其境。这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望,为以后的物理内容学习准备了无尽的动力。
五、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评价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看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是已知的科学结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仅要使学生懂得知识本身是什么,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需要通过教师的传授、演示、现场教学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探究精神。例如,在讲述“大气的压强”时,不只是将其定义写出来讲一下就可以了,而是先让学生看一段形象生动的录像“马德堡半球实验”,接着分组讨论,几分钟后再把录像图像放慢,甚至停留在某一变化过程,按其变化分步剖析,最后得出结论。可见,多媒体为教师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使学生易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使物理中的一些内容由静变为动,由抽象变为具体,由微观变为宏观,由呆板变得活泼,使学
生对物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将来揭示物理世界的无穷奥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2,(9).郑春和,中学生物理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1
初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蔡红梅 河北省邯郸市第十一中学 056200 历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巨大信息世界,历史知识特征与信息技术多媒体性是对应的,对于历史学科来说,信息技术大有用武之地,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技术相比,有着更强大的优势。以下,笔者就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学科整合在教学中的优势,谈几点看法。
一、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整合,能让多媒体功能全部展现出来。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如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用大银幕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这样做,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而且能轻而易举地让学生理解当时林则徐用海水、石灰来销烟的方法,较之传统教学法,效果更加到位。
二、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要实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重难点,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
比如: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一个重点,而战争的尾声——日本和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更是学生关注的热点。然而,让学生了解战争全过程,仅仅让他们倾听教师精彩的讲述显然是不够的。如果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让学生操作计算机,选择所需了解的战争片段进行思考、研究,那么,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海战役、平壤战役、与日本签定不平等条约等所有这些活生生的场面,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这段历史刻骨铭心。同时,借助课件交互功能,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动态演示历史战争的具体过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过程”时,制作一个Flash课件,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按钮,战船就会沿着预先设计好的路线走下去,并且会在每一个重要战场闪烁和模拟爆炸声。这样,真实而动态的演示过程就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战争的具体过程,从而突破难点。
三、增加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以往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如果想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知识是很难的事情。自从多媒体信息技术出现在历史课堂之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大大的改观,教师可以利用教学课件在课堂上补充大量与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用这些内容来充分论证课本上的观点和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分析,理解课本知识,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譬如,在讲到鸦片战争的背景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放映一段《晚清风云》的内容,让学生对当时的中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从影片中的镜头归纳一下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因为影片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各方面都有描述。这样,学生能够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归纳出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发展情况,然后教师再结合课本进行讲解,学生接受知识就比较容易,还可以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知识。
四、强化思维力度,提高记忆效果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的电影电视画面与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例如讲述 “朝鲜战争”内容时可播放资料片《抗美援朝战争》,让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概念。
五、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传授之中
历史教学的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来激发培养学生的情感。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氛围,从而进入历史的角色,受到感染和教育,其作用往往优于教师的口述。如讲“虎门销烟” 内容时,可播放电影《林则徐》中的几个镜头:官兵吸食鸦片,战斗力削弱;政府白银外流,出现银荒;人们吸食鸦片,造成家破人亡。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灾难,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了解了毒品的巨大危害,让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防毒反毒的教育。总之,信息技术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已展露出端倪,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之与历史教学进行整合,能更好地达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使历史课堂充满灵动的光彩。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机整合“生产工具的革新往往会引发生产力的革命。”这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和必然规律。作为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长期以来沿续的是“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从头唱到尾。”,这也是对传统历史教学最真实的写照。这种教法带来的直接后果是课堂教学容量小(教师需用大量的时间描述情景、写板书等)、学生负担重、效率低下、枯燥乏味(因无法直观感受,而只能更多地死记硬)。近年来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这为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多媒体”进入历史课堂后,明显地节约了学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增加了教学容量,激发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自从多媒体进入课堂,作为历史教师的我,深切的感受到: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有着其他许多学科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历史资料异常丰富。实物的、文字的、图片的、音像的,数不胜数,这为我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了大量的多种多样的素材和资料。同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有“两个有利”,现将本学期的实践和体会,做一下总结:
首先,多媒体技术运用,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老一套教法不仅学生学得枯燥,同样教师也教得乏味。现在,从白发苍苍的老教师到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在开发多媒体课件上奋力开拓,乐此不疲。有的教师为了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晚睡早起,到处查阅,寻找所需资料。以开发多媒体课件为契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奉献精神和潜在的创造力都迸发出来。我本人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计算机技术培训中,学到了许多未知的知识,并学会了简便、使用的幻灯片课件制作,自己不仅获得了制作课件的成就感,而且越作越乐于去做。遇到技术上的问题,也愿意向年轻教师请教,虚心学习。学会制作课件,是我这学期的工作中,收获最大的一项成就。
其次,多媒体技术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现以人教版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新航路的开辟》一目为例,谈谈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
《新航路的开辟》在教学中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以前讲授本课内容的传统方法是教师在讲述内容时将历史挂图或地图册及课本上的插图适当运用即可,但本课地理知识及概念较多,学生始终印象不深、理解不透、模棱两可。而我现在借用多媒体讲本课内容时,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对一些地理知识及概念的掌握通过感性认识的方法取得了突破,效果非常理想。如讲述“资本主义萌芽“一目时,只需用鼠标点击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屏幕上一清二楚,学生一目了然。在介绍四位航海大师时,为了加深同学印象,鼠标点击一个出来一个,教师根据每位航海家的特点,点评为:健壮的迪亚士,老成持重的达·伽马,温文尔雅的哥伦布,粗犷的麦哲伦,学生觉得生动有趣很快识记四位人物。
经过实践,我认识到:将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结合,无论对教与学都大有好处。运用电教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带着好奇心情、带着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更为稳定,使课堂教学也更加生动活泼,达到寓教于趣乐之中,短时高效。
在讲述他们的航海路线时紧紧抓住历史教学的特点:即与地理知识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地图。因此,此目运用动画效果(flash)配上解说,在一幅世界地图上将每位航海家的路线标示得明明白白,学生对方向、对地图有了准确地把握,这是以往上课所无法相比的,而且就此可以让学生进一步分析西班牙与葡萄牙两国所支持的航海家的航海各有什么特点,看着地图学生能迅速地观察出西班牙往西开辟新航路,而葡萄牙则是往东开辟新航路的,这为讲下一目两个国家所建殖民地的分布又埋下了伏笔。最大的收获还在于学生对四位航海家所到的地方,好望角、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海峡都有了深刻印象,这在处理教学重难点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完全得益于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多媒体功不可抹!
通过以上事例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大优点之一便是摆脱了以教师抽象描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生动直观的图象及恰到好处的解说、说明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的思维能力及创能力,并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个极好的结合点,有效地避免了以前历史教
学中那种枯燥、乏味的弊端。本节教学获得了圆满成功,许多同学对四位航海家所开辟的路线印象深刻,甚至是终生难忘的;而对教师来说,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原定教学目标,又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素质,真是“一石多鸟”。
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运用于历史课堂毕竟是“辅助”教学,所以我们在制作课件及运用时,首先要想到教学效果,这是制作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这一原则。既不能滥用多媒体,也切忌在制作课件时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喧宾夺主,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依靠一张嘴、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来完成。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其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介入学校教育后,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将彻底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作为教师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利用丰富的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促进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教学目标由“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转变。那么怎样做才能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尽量大地发挥
信息技术的优势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发挥信息技术的资源优势,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源泉,学习的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条件。初中生的形象思维丰富,他门对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事物最感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正可以给学生造成以上的情景,因此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浓缩时空、超越时空、声像结合,犹如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美国的南北战争时,利用课件及多媒体影像讲述、介绍南北战争前美国种植园里落后的野蛮的黑人奴隶制,黑人奴隶被奴隶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着,他们只不过是一个说话的工具而已。由于奴隶制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终爆发了南北战争,而战争后期正是林肯政府解放黑人奴隶扭转了战局,最终获得了战争的胜利。学生在上课时通过多媒体目睹了黑人奴隶的悲惨生活,奴隶当然对奴隶主产生极大的痛恨与仇视。而当林肯政府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时,他们不但自由了,并可以参加到北方军队与南方作战。当我上课时提出了下列问题时“你说他们谁不去参军呢?谁作战不勇猛呢?”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这时的效果那就显而易见了。所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其积极思维,强化其记忆效果,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
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媒体演示,可以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通过大与小、远与近、快与慢、动与静、整体与部分、外表与内观等多方面的相互转化,使历史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均能清晰而形象地显示出来,促使学生知识的迁移,形成清晰的认识,有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
例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我剪辑播放了电影《甲午风云》中的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殉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命令舰队躲进威海卫军港;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彻底战败。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等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丰富的影像资料和积极的引导,促使学生原有知识的有效迁移。
再次,以信息技术为契机,努力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历史课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之一,如何上好历史课,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渴望,是许许多多历史教师长期探索的课题。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进入现代化教学时代,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得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成为可能。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别出心裁而富于创意的课程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营造情趣盎然的教学氛围,而计算机的辅助参与和应用,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欣赏到更美好的物象,为其审美素质、思维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例如,在讲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的诸子百家时,我们就利用播放诸子百家影像及他们的代表的各自思想、学派等的整合文件,让学生初步认识他们的各自思想和代表,然后在再让各小组进行讨论,并选派小组代表上台扮演各个学派的代表任务,并利用各自学派的思想进行辩论。通过教师的精心的设计、学生精彩的表演,丰富了课堂学习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零距离接触历史生活,打开了学生想象的心扉,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这节课的知识。这样的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反之,那种千篇一律的泛讲空讲,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最后,利用好信息技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传统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由于教师把相当一部分时间用在板书上,以致于教学时间过多,课堂40分钟,讲课30分钟,留给学生的时间只有10分钟。10分钟内要消化30分钟讲述的知识,其困难可想而知。课堂上掌握不了,无疑就是增加学生课外负担;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学生被束缚在书本上,限制了个性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使用多媒体教学,我们若把复习题或上节课的重要内容用PowerPoint等工具制作成动画幻灯片,用多媒体播放出来,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给学生以极大的吸引力,能加深学生的印象。这就比口述或板书要优越。特别是教学一些以自学为主的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同时把问题以设问、选择、填空等题型投影出来,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自学自然有了学习目标。虽然课前把问题写在黑板上也一样可以节约时间,但不能长期保留。而用计算机制作的幻灯片软件不但能长期保存,还
我们认为在初中历史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要注意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不能滥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是初中历史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却走入了这样的误区:即现代信息技术成了课堂的中心,不论教学内容是否恰当都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现代信息技术这台“机器”的“灌”。其实,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认为: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教师在课堂上成了一个单纯的首尾兼顾的机器操纵者,看不到其教学机智;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且很难在稍纵即逝的信息中把握一节课的知识结构、线索及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教师教育观念不更新,不论内容是否适合,一味追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就会“穿新鞋,走老路”,用先进的教学技术为旧式的教学服务,变“机灌”代替旧式的“人灌”,让现代信息技术只起到电子黑板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技术只有“适时、适当、适度”地加以应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多种新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以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如除电脑演示外、还可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幻灯片上写板书、写副板书;或直接把课本上的人物、实物、地图、表格、史料和课文内容投影到大屏幕上,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记忆的效果;利用录音机放一段轻音乐以调节课堂气氛,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有,设计现代信息技术课件时,应注意声音文件、视频文件、图片文件和文本文件的结合问题。声音文件不宜太多,应以轻音乐为主,注意音量的控制;视频文件也不宜太多,以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准;图片文件应与文本文件相结合,色彩不宜太鲜艳,以免分散学生对文本文件的注意力。也不要太简单,太简单了会显得枯燥,吸引不了学生。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密切结合,配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初中历史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教学工具的教学。但计算机毕竟是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它不能代替人类进行所有的工作,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因此,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必须与传统的、常规的历史教学密切结合,配合使用,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更不能使两者脱节,或互相排斥。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采用讲述法、谈话法、阅读法、集体或个别提问学生、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划课本等传统方法。此外,教师要注意发挥身体语言的应有作用。如使用抑扬顿挫的声调,丰富多彩的面部表情,配合课文内容的手势,更可以摆脱麦克风的限制,直接走到学生中间边走边讲,用眼光与学生接触,就好像与学生在平时聊天一样,给学生以亲切感,以提高和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总之,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不能完全没有教师的板书。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知识的一些重点,教师往往会把它板书在黑板上的某个位置,以便学生在整节课中有所参考。优秀的板书能较完整、科学地展示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具有概括性、合理性、持久性、完整性、操作简便性等特点。这样的板书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思维,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虽然运用CAI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在教学中也具备“板书”的功能,但由于它的画面经常变动,“板书”具有短暂性与局部性,因而它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的功能。
5、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节奏,合理安排,避免哗众取宠、走马观花。讲课时应注意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和时间控制的问题,要合理安排。因为电脑课件演示的速度太快
了,会导致走马观花,有些课本没有的需要记下来的课外知识或学习方法,学生做笔记时来不及写。所以在课件设计时应注意留足给学生记笔记和思考问题的时间。但又要注意课件演示的时间控制问题,不要影响教学的进度。现代信息技术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连续演示中被挤掉了。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来的信息,学生要不停地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适应,来不及对知识内容做深入细致的思考,事实上他们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现代信息技术剥夺了。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技术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展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突破时间、空间、抽象的限制,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开拓学生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优化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