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大事记
课题研究重点过程记录
(一)准备阶段:2006年9月至2006年10月1、2006年9月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数据。2、2006年10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科研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编制实施方案并申报课题。
(二)实施阶段: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1、2006年10月至2006年11月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究 2、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理论建构课堂教学模式 3、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教学实验 4、2007年1月至2007年2月分析调整
(三)总结阶段:2007年2月——2007年3月 1、2007年2月至2007年3月撰写结题报告
2、申请组织鉴定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本课题被确定为秦皇岛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一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小结如下:
一、观念上与时俱进
我们广泛深入地学习,改变了以往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上的错误认识,真正意义上认识了“信息技术”的内涵,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具体说来,做了这些工作:
1、自愿申报,组建队伍。
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2、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作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研究前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的现状有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广泛查阅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针对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及广大教师,设计了调查表,分别用于检测低、中、高三个年级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现状及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现状。然后对一、三、四、五、六年级学生进行了“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抽样调查,由参加本课题组的教师每班随机抽取学生参加检测(均不计名字),同时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检测表”,分年级段、随机下发给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完后将所有检测表上交课题组,由课题组随机抽取样表进行分析。调查共收回有效检测表120份,我们对随机抽样的样表进行统计分析(详细检测表及检测结果见《我校小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前测调查报告》)一个个真实的数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为什么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水平低?长此以往,我们为社会所输送的人才究竟是怎样的人才?我们的教育又失败在哪儿?怎样才能改变现状,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呢?同时,又如何提高我们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呢?这些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这也更坚定了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决心。
3、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为了使广大教师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各类培训。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培训;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有课件制作的培训;学校教育宽带网开通后,进行了网络常识和网络教学技术的培训;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网络教学的录像;教师的培训做到集中培训和分散自学相结合,为了确保分散自学的效果,每个教师要定期学习,课题组及时在《学习笔记》的“理论学习”一栏的记载中进行抽查。另外,我们还请了一些教科研专家和行家到学校做现场指导。
4、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坚持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会”,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每学期的实施计划,按计划上好实验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科研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要求实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在第一阶段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老师经历了一场艰难的思想磨合。什么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怎样认识学生的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怎样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我们边摸索边实践,在不断的学习、交流中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回顾这一个阶段的研究进程,发现我们开始时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认为就是上上网,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研究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然而正是这迂回曲折的过程,才使我们的研究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向前迈进。
二、实践中勇于探索
1、加强学习,提高能力。
这一阶段下发给教师学习任务,学校花钱为教师订阅资料,扩大了教师学习的面,提高了教师自学材料的质量。另外,我们还积极地“走出去,请进来”,向兄弟学校学习,向专家行家请教。外出学习习近平到中心校,远到秦皇岛,北戴河等教科研强校,参加学习的教师在集体交流中把其他学校的好课介绍给大家,把最新的教改动态带回了学校。为确保外出学习的质量,课题组成员每次学习回来后都要写好小结。在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还请县教研室对我们课题组的老师进行指导,促使课题组成员尽快成熟。
2、强化管理,严格制度。
(1)针对该课题特点,进一步完善课题组研究的管理,要求每一位研究成员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按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期末将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根据实际成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四个档次,跟年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正常、高效地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不光要学习一些理论材料,撰写一些学习笔记、研究小结或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真正落实为研究的主阵地,因而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校级公开研究课,反映研究情况。每月必须上交一篇实验课教案,由实验课教案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研究课过程中的得失。每学期上缴一份课件。(3)提高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的质量。这几年,我们的教师对论文比较重视,平时写得也比较勤,但在前几轮课题研究中,均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论文的数量是有了,但质量不高,与课题的联系不紧密。为了提高实验教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的质量,我们经过商量,经校长室同意,在原定论文发表、获奖发放奖金的基础上,所撰写的课题论文再提高50%的金额,促使课题组教师善于积累,积极思考,撰写反思自己研究动态的论文,课题组成员获电教方面的奖项(4)开展本课题研究时,我们确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几个课题组,意在全面地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但随着课题研究的进展,我们发现这个设想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在音乐、、美术、活动课题组的人员过于薄弱,而且随着新学期教职员工的调整,这影响了音、美、等课题组研究的深入开展,而且面铺得过于大,精力够不上,势必影响研究的深度。因此,我们及时对原来的研究思路进行了调整,重点抓语文、数学、英语三门主学科的课堂教学研究,在一年级试点逐步推进,争取扎扎实实地取得一些成效。
4、立足课堂,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着重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根据课题组人员分布情况(语文教师居多,高年级语文教师特多,数学、英语、老师较少),我们利用语文教师居多的人员优势,先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恰当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总结出了在语文课堂教学(包括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5、结合实际,资源共享。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创建资源库的必要性。一方面是实验教师平时制作的软件需要妥善保存,实验教师讨论交流的需要,另一方面是个人的研究范围毕竟有限,需要借鉴和学习,教学软件需要共享,基于这样的需求,我们课题组于2005年5月开始组建小寨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2、整理材料,收集成果。
2005年11月,我们进入中期评估阶段。课题组教师一方面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汇总研究成果。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应该倡导一种观念。引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信息科技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只要教师能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以最适当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其实最简单常见的Word和Powerpoint,就可以做出很有效的教材,达到所需的学习效果。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同样的教材,不同背景和特质的教师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与互动,就可以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第三篇:课题研究大事记
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编号201112020
“高中文科班‘后进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的课题研究大事记1、2011年10月,课题申报。
2、2011年12月,沧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我校课题喜获通过。
3、2011年12月,成立课题组,课题组长为周永各老师,并确定课题组成员,分配科研任务,安排工作日程,明确工作措施。
4、2012年1月,课题组召开理论学习会,并布置开题报告会的有关事宜。5、2012年2月---3月,拟定课题实施方案及计划,课题组在学校做问卷调查,并写出相关研究报告。
6、2012年4月——2010年5月,展开个案研究,确定研究对象,并对重点研究对象进行座谈、调查。
7、2012年5月-7月,开展家长座谈会对重点研究对象确定转化教育方案并实施。
8、,2012年7月-12月,课题组开展主题活动,确定一月一次专题研讨会,工作小结会,一学期不少于一次专题汇报会。
9.、2012年-2月,教研教师提供阶段性主题论文。
10.、2011年2月-----4月,逐级申请教科研部门进行课题考核鉴定,汇报研究情况,完成相关答辩,形成最终科研成果。
第四篇:课题研究大事记
课题研究大事记
迎秋里实验学校
《小学生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的研究》课题组
2013年9月:
1、组建课题组。
采取自愿报名的形式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其中,蒋红梅、陈智平、李爱玲、张楠、许静、冯茜、陈蕊、郭靖等几位老师成为了主要课题研究成员。
2、召开讨论交流会:
全体课题组成员参加,结合各位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确定本次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确定研究课题。
3、填写区“十二五”规划课题申报表,申报课题。课题组成员共同商议,最后由课题负责人签写申报表。4、9月29日在教师进修学校参加了课题开题培训会。
在这次培训会上,韩英成主任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座。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使我们对课题的研究有了清醒的认识,懂得了如何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及今后课题研究的方向,采用了那些教育科研方法等,为最后的结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13年10月:
1、接收海港区“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通知书。2、12日李爱玲老师讲《计算工具的认识》、郭靖老师讲研讨课《万以内的进位加法》 3、16日结合李爱玲和郭靖所做的课围绕研究主题开展交流。
4、张楠老师做研究课《大数的认识》。
2013年11月:
1、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教师都能满腔热情地参与到新课程实施中,新课程理念在教学行为上有所表现,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课堂结构缓解安排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从备课方式上从关注“怎么教”转变到“怎么学”,作业总量有负担,但不过重。存在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或不善于创设情境;
3、教学只求于表面活跃;
4、教师不知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5、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
6、对教材的理解出现偏差;
7、部分教师不能驽驾课堂;
8、课堂缺乏“数学味”。
2、写开题报告,全体课题成员共同讨论,由课题主持人写开题报告和课题实施方案。3、11月17日课题组活动,主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内容包括:新课程的概念及分类,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新课程的价值观,新课程的教学策略等。
4、冯茜老师讲了研讨课《笔算除法》。郭靖老师讲《有余数的除法》,其他组员参与听课、评课活动。
5、发放学习材料:《浅谈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等学习材料,开展自我学习。6、11月26日理论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内容包括:数学新课程标准及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及分析;学习和了解数学课程的内容标准及分析;数学课程的实施建议,最后由每位教师谈学习后的感受。
7、写月小结。
8、收集活动资料和记录。
2013年12月:
1、陈蕊老师讲《口算除法》、张楠老实讲《笔算除法》、郑方方老师讲研讨课《多位数乘一位数》。
2、总结前一阶段研究成果,收集资料。
3、制定下学期的研究计划。
2014年3月:
1、坚持隔周一次的课题教研活动,3月9日以“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论证”为内容,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讨。
2、通过讲研讨课,研究“小学生数学计算常见错误类型”。许静讲了《四则运算》一课,结合这节课深入研究整数四则运算中的常见错误类型以及应对的策略,最后达成了共识。3、3月22日理论学习:谈计算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4、写月小结。
5、收集活动资料和记录。
2014年4月:
1、坚持隔周一次课题教研活动,以“如何改进学生计算错误的措施”为内容,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讨。
2、通过讲研讨课,研究“小学生如何学好计算教学”。张楠老师讲了《乘法分配律》一课、郭靖老师讲了《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一课、陈蕊老师讲了《乘法结合律》,结合这三节课深入研究如何提高计算课教学的有效性,发掘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如何矫正学生计算中易错的类型等。
3、写月小结。
4、收集活动资料和记录。
2014年5月:
1、坚持隔周一次课题教研活动,以“导致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为内容,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研讨。
2、通过讲研讨课,研究如何避免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李爱玲老师讲了《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戴晶老师讲了《小数的简便计算》一课,张楠老师讲了《小数的大小比较》,结合这三节课深入研究导致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以及应对解决的策略等。
3、写月小结。
4、收集活动资料和记录。
2014年6月:
1、撰写学期研究总结。
2、召开了一次学术交流会。
3、每一名课题组成员上交课题研究相关材料:每人一篇论文,一篇反思或随笔,听课笔记,理论学习笔记。
4、写课题结题报告。
5、收集活动资料和记录,迎接区课题研究成果的验收。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模版)
利用多媒体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马素平
本课题被确定为呼伦贝尔市市级课题后,我们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了定向、连续、有序的研究。回顾历时两年的研究,我们的研究过程可以小结如下:
一、观念上与时俱进
我们广泛深入地学习,改变了以往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观念上的错误认识,真正意义上认识了“多媒体技术”的内涵,以现代教育思想指导实践。具体说来,做了这些工作:
1、自愿申报,组建队伍。
课题研究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求参加研究的人员必须有浓厚的兴趣,必须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奉献,围绕本课题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实践,才能使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按时完成,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在组建课题组的时候,我们依据自愿申报的原则吸纳课题组成员,目的在于吸纳对此课题感兴趣的成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进行研究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科研质量。
2、调查研究,了解现状。
作好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对我校研究前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现状、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学习能力的现状有较全面、客观的了解。因此,我们广泛查阅资料,并向一些专家请教,然后集体商量,针对高中三个年级段及广 大教师,设计了调查表,分别用于检测高中三个年级学生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学习能力现状及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现状。然后对学生进行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学习能力”抽样调查,由参加本课题组的教师每班随机抽取学生参加检测(均不记名字),同时用“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检测表”,分年级段、随机下发给位教师进行检测。检测完后将所有检测表上交课题组,由课题组随机抽取样表进行分析。调查共收回有效检测表300份,我们对随机抽样的样表进行统计分析。
3、组织培训,提高认识。
为能顺利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提高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多次的课题研讨活动。有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有课件制作的;有网络教学技术的;组织教师观看优秀网络教学的录像等。
4、规范制度,加强管理。
坚持每月一次“课题组交流会”,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每学期的实施计划,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科研教师的研讨意识,提高研究能力。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实践,写上课、听课的心得体会,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论文。
二、实践中勇于探索
1、强化管理,严格制度。
(1)针对该课题特点,进一步完善课题组研究的管理,要求每一位研究成员期初制订明确可行的实施方案,按方案扎扎实实开展研究,期末将对照方案检查每一位教师的研究情况,根据实际成果评出“优秀”“良好”“合格”“较差”四个档次,跟年终考核挂钩。这一措施对课题研究正常、高效地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
(2)将课题研究与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不光要学习一些理论材料,撰写一些学习笔记、研究小结或论文,更重要的是要将课堂真正落实为研究的主阵地,因而规定教师每人每学期要上校级公开研究课,反映研究情况。每月必须上交一篇实验课教案,由实验课教案为基础,课题组成员共同交流研究课过程中的得失。每学期上缴一份课件。(3)提高实验教师撰写研究论文的质量。这几年,我们的教师对论文比较重视,平时写得也比较勤.2、立足课堂,深入研究。
在研究中,我们着重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与课程有效整合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提高学习能力的研究进行了探索。
三、整理材料,收集成果。
2013年9月,我们进入中期评估阶段。课题组教师一方 面继续按课题要求开展好常规研究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总结活动,汇总研究成果。课题组对所有材料整理归档,对研究过程、成果等进行总结。
中期评估后,我们课题组的成员又进入了一下轮新的工作,进行成果的收集等工作,已经形成材料。
2015年我们审请了课题结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