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三年级科学流动的空气
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的: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
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
4、了解风力的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44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
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
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
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
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
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第二篇:科学三年级上湘教版5.15流动的空气教案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5.15流动的空气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自制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2.能运用多种感官对流动的空气进行观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制作纸风车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的习惯。
2.学习用尝试的方法来探究热空气的流动,初步培养学生百折不饶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空气能够流动。2.知道热空气会上升。3.知道风是流动的空气形成的。4.了解风力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制作、体验、实验来研究空气流动,认识空气能够流动,知道热空气会上升。
教学难点: 制作纸风车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圆规、图钉、竹筷、剪刀、蜡烛、火柴、电风扇。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1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玩过纸风车吗?这节课我们利用纸风车来研究空气的流动。教学新课
(一)制作纸风车
1.开书44页看图学习纸风车的制作。2.老师教学生制作。强调剪刀的使用安全。3.分组制作。
4.相互评价制作的纸风车。
(二)旋转的纸风车
1.根据你的经验使纸风车转起来。
2.说说你用的什么方法。鼓励用更多的方法。3.想一想,是什么推动纸风车旋转的? 4.怎样使纸风车旋转得更快?
(三)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1.讨论:将纸风车靠近点燃的蜡烛,它会转动吗?
2.有几个可以放的位置,猜想在各个位置时可能发生的现象。3.分组动手实验让纸风车转动。注意别将纸风车点燃。4.讨论交流: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拓展
介绍走马灯、孔明灯 流动的空气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2页
《恒谦教育教学资源库》
教师备课、备考伴侣 专注中国基础教育资源建设
1.热空气轻,冷空气重.
2.空气的流动形成风.风是在空气有冷热差别的条件下形成的。热地方的空气向上升,冷地方的空气就会流过来补充,从而形成风(冷到热)。
3.风有力量
适用于新课程各种版本教材的教学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715-6688
第3页
第三篇:三年级科学空气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找空气,感知空气的存在与性质。
2、初步确立做前思、多试试才知道的科学意识。
【活动准备】
1、大号食品袋若干:数量多于幼儿数,透明度越高越好,事先应至少打开过一次。
2、教具:活动室的二维图一张,红色水笔1支~3支。
【活动过程】
一、猜猜、说说,引发第一次认知冲突。
1、用言行吸引幼儿的注意和参与。教师拿出一个食品袋,自顾自地正面看、反面看、拎高看、张开袋口朝里看……当幼儿忍不住要问时,抛出问题:袋子里面有东西吗?
(一般情况下,绝大部分孩子会回答“没有”,极个别的孩子会说“有”,是“气”“空气”。)
2、回应幼儿。教师一边问“到底有没有”。一边慢慢收紧袋口,让幼儿判断。
(刚才回答“没有”的孩子会出现分化,他们中的大多数会改变初衷,相信袋子里有东西。)
3、针对幼儿不同的看法,教师采用不同的回应。比如,让还是认为袋子里没有东西的孩子拍拍、捏捏鼓着的袋子;让认为有东西的孩子说说“里面是什么”。
4、揭示词语:空气。
(至此,孩子初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与“空气是看不见的”这—性质,他们的第一次认知冲突得以解决。)
二、找找、捉捉,引发第二、第三次认知冲突。
1、教师第二次捉空气,并用夸张的语气说:“空气被我捉到袋子里喽,我好厉害。”然后,重新拿个袋子,提出问题:“我还能捉到空气吗?到哪里捉?”
(这是第二个冲突点。一般情况下,有孩子会说“捉不到了”,也有孩子会说“能”,并告诉教师到哪里捉,比如到活动室某个地方。教师顺应某个幼儿的参与,到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再捉一次,装、收口、拧紧等动作要夸张,起到隐性示范的作用。孩子会很期待地关注教师的动作、结果,并会因此而欢呼。这时,教师一定要点拨一句:“到底有没有,试试才知道!”然后,教师用红笔在二维图的相应位置上画圈做标志,边画边说:“我在某某地方又捉到了空气。”)
2、幼儿捉空气。
教师提问:“你们认为还有空气吗?哪里有?”
让孩子先说出他认为有空气的地方,然后再次强调“到底有没有——”,让幼儿跟说“试试才知道”,并要求幼儿到刚才猜想的地方去捉。
教师关注幼儿:一是捉的地点。二是捉的过程。针对个别旋转着捉或跑起来捉的孩子,多问一句:“为什么这么做?”三是有没有捉到。
3、幼儿回到座位,组织交流。
(1)孩子相互交流:捉到了吗?在哪里捉到的?
(2)集体交流,并在空间图上作标志,可以让孩子自己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孩子的交流语言,提醒、帮助孩子尽可能找对参照物,用对“前后、上下、旁边”等方位词。)
(3)对比观察,引发思考,让孩子自己发现“空气会流动”的特点。
在捉到以及没有捉到的幼儿中,各选一人展示他们的成果。请没有捉到的孩子说说原因,一定要让其边说边演示过程,而后大家一起分析:为什么没有捉到呢?让孩子们从“袋口抓紧与否”的行为中发现秘密,感知空气的流动性特点。
三、看看、说说,用孩子的语言表达对空气的认识。
结合二维图,师幼一起看看、说说,共同完成诗歌《神奇的空气》。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空气空气,你在哪里?
(以开火车方式让孩子接——)
我在桌子下,我在空调前,我在窗台上,我在……
空气空气,我看不见你,空气空气,我要抓住你,(师幼一起边做边说——)
一不小心,你又跑了。
这次我要抓紧、抓紧、再抓紧……
哈哈,你跑不掉啦!
(教师带幼儿拍着鼓鼓的袋子,由轻拍、稍重拍,到用力拍。)
嘭——!袋子“炸”破啦。
第四篇:三年级 科学 空气的成分 教案
三年级 科学 空气的成分 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气体混合而成的,空气中含着氧气和二氧化碳;知道人类的活动离不开空气。
2.技能目标: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品质和交流合作的科学态度,喜欢大胆想象。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不同的气体混合而成的。教具学具的准备:
培养皿、火柴、蜡烛、去底的饮料瓶(一大一小)、红墨水等。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演示:点燃蜡烛,用杯子罩上,观察有什么现象。
讨论:为什么罩上杯子后,蜡烛会慢慢熄灭?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
二、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燃烧只用去了一部分气体。
(1)制定方案:用一大一小两个去掉底的饮料瓶,分别罩住两支燃烧的蜡烛,另一支燃烧的蜡烛置于空气中。
(2)猜想哪只蜡烛先熄灭。
(3)学生实验,观察现象并做好记录。(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5)对产生的现象提出问题。
(6)师生共同交流分析,达成共识:燃烧只用去一部分空气,这部分空气支持燃烧。2.探究燃烧后剩下的气体不支持燃烧。(1)猜想剩下的气体是否支持燃烧。(2)讨论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a.先把培养皿内的水加到比瓶内水面略高的位置。b.然后再拧开瓶盖迅速插入燃烧着的火柴。
(4)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5)汇报实验结果。
(6)通过现象,提出问题:
a以上现象说明燃烧剩下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b被用去的气体有什么性质?
c你认为空气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吗?其中至少含有几种气体?它们各有什么性质? 3.阅读材料,认识空气的组成。(1)学生看课本第61页内容。
(2)教师结合空气成分比例图小结: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其中支持燃烧的气体是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剩下的主要是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此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三、交流深层,自由活动 1.学生体验生命与空气的关系。(1)让学生短时间内憋气。(2)让学生做短暂的室内运动。
2.人们在生活、生产中对空气的应用。
观察课本六幅图,结合资料卡,认识到人类活动离不开空气。四课堂总结,拓展创新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课下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
板书设计:
21、空气的成分
空气不是一种单纯的气体,它是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的。
主要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看不见的空气》教案(通用)
《看不见的空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粤教科技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认识空气》单元第六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通过各种实验活动,认识空气的性质
3、通过观察、操作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和科学素养。
4、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的性质。教学准备:
纸扇子、小砖块、塑料瓶、保鲜袋、水槽、烧杯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与大家一起来研究问题,(出示一个装满水的的饮料瓶)捏一捏问,为什么捏不动?(出示一个空的饮料瓶,拧紧瓶盖)用力捏瓶子,观察现象。提问,里面空了,为什么捏下去又起来呢?
回答:因为瓶子里面有空气。提问:看得见吗?
出示课题:看不见的空气。(板书)
二、探究
活动一:空气在哪里?
谈话: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它在哪里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纸扇子、小砖块、饮料瓶,同学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吗?怎样证明?
实验:扇动扇子、把小砖块放入水里、把空的饮料瓶放入水里,注意小组合作,观察现象。
谈话: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 交流:说说各组所见的现象。活动二:“捕捉”空气
谈话:知道了空气在哪里,同学们想不想捉一些空气来玩一玩?用什么方法能把空气装起来呢?
交流:先小组,后班级。
提问:老师想用保鲜袋“捕捉”空气,怎么做?用保鲜袋“捕捉”空气后,怎么玩呢?(阅读教材46页)
操作:用手摸一摸、压一压、拍一拍、抱一抱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 操作:用手捏一捏,放松,有什么现象? 操作:用手敲一敲,听一听有什么声音?
操作:用铅笔把袋子刺穿(注意安全),用手挤压塑料袋,脸,鼻,口放在洞口,有什么感觉?
汇报交流:同学们的感觉。讨论:空气占据空间吗?
谈话:看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老师也很高兴,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好不好?(做一个“纸团不湿”的实验给同学们看)
提问:为什么纸团不会湿呢?水槽里的水为什么跑不到玻璃杯里去呢? 活动三:转移空气。
谈话:我们知道空气是可以“捕捉”的,空气可以占据空间,我想把塑料瓶里的空气装到杯子里?你们有没有方法?
讨论:交流方法。
演示:把塑料瓶里的空气装到杯子里。操作:把塑料瓶里的空气装到杯子里 交流:发现了什么?
结论:证明空气会流动,从而说明空气可以占据空间。
三、小结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关空气的许多知识,知道了我们的周围存在着空气,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空气会流动。其实,今天我们对空气的研究只是开了一个头,空气里面的学问还大着呢,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