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气的流动》教学设计
《空气的流动》教学设计
《空气的流动》教学设计
曾宝俊
教学资源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第二课。本课主要是指导学生探究空气是否是流动的,空气流动的常见原因,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空气流动的路径,并了解风的成因。
学生对空气是流动的有许多感性的生活经验,但对其流动的原因并不清楚,本课以学生平常所见物体随空气运动的现象和上一课的挤压气球、塑料袋的实验感知为基础,启发学生提出本课探究的问题——空气是不是会流动的,并作出假设,说出依据,设计实验进行
验证。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空气流动的常见原因有挤、压、吹、扇、加热等,通过实验可以看到蜡烛火焰上方的空气在往上冲,由此可知热空气会上升,反之,冷空气比热空气重,会下降。
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遵循儿童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以简单明了的科学探究活动来展开整个的教学过程:提出问题——讨论研究方法或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交流研讨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本课的实验设计简单,现象明显,易于操作,学生在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中既能获得直观的信息又训练了动手能力。本课从科学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的。
教学准备:
1.证明空气的流动:
气球、塑料袋、扇子、纸、小风车、蜡烛、火柴等。
2.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1)大小相同的两个纸袋、支架、横杆、蜡烛、火柴等。
(2)有关孔明灯、热气球等的多媒体课件。
3.寻找空气流动的路径:
透明水槽、线香、线香座(可用胶泥代替)、火柴等。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有依据地对空气具有流动性作出假设,并能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会记录;
●能借助烟雾观察空气的流动,并能描述;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围绕”空气的流动”进行科学主题探究活动,获取有关流动物体的特性的经验和知识。
知识与技能
●知道空气是流动的及流动的常见原因;
●知道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会上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资料收集、处理能力和动手设计操作能力;
●了解风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待实验实事求是的态度,得出结论要以收集到的证据为依据;
●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问题,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培养科学的能力与态度;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认识到进行信息、观念、思考的分享和相互启发的意义,获得交流合作的经验和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课前准备:课前,教师在教室的走道上喷了些香水,之所以用香水,是因为香水的气味浓一些,喷一些在地上,让全班的同学都能闻到,便于教学。另外,每个小组的同学各准备4支线香,并系在一起,这样冒出的烟多,便于观察。
一、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1、谈话:今天教室里有什么不同?
2、学生回答(闻到了香味)
3、提问:香味是怎么被我们闻到的?
4、学生回答。
5、提问:香味我们只是闻得到,却看不见,怎么办呢?
6、谈话:我们拿桌上的材料(香)做个实验吧!
二、亲身体验空气的流动
1、关闭门窗,把各组的香集中在讲台上点燃。(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使学生看得更清楚,二是亲身感受空气的流动。)观察烟怎么飘的?都飘到哪里?
2、学生回答:有时向上飘,有时向左右飘,都飘到教室里。
3、提问:怎样能使烟飘得快一些?
4、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用嘴吹,有的学生说用书扇,又有学生说用电风扇吹。)
5、学生实验
6、提问:为什么在电风扇底下吹,烟就飘得快些?
7、学生回答。
8、提问:用电扇吹了这么长时间,现在你们有什么感受?那么怎么让烟出去呢?
9、学生回答。
10、提问:大家现在又有什么感受了?
11、学生回答(开窗通风)
12、师生小结: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香在电扇底下吹时,烟在教室里流动的图,其他同学照着黑板上的图在记录本上画。风使烟、香味到处飘,风实际上就是空气的流动。
三、探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1、出示书上P7的实验装置。
2、讨论:两只纸袋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点燃蜡烛后两只纸袋可能会产生的现象?
3、学生讨论,交流。
4、演示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提问:为什么底下点蜡烛的纸袋会上升?
7、学生回答。
8、师生小结:点燃蜡烛后,会使纸袋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袋往上升了。
9、电脑出示孔明灯、热气球:你知道它们是什么?是谁发明的?利用了什么道理?
10、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经验,进一步认识冷空气会下降:观察打开的冰箱,会看见什么现象?
【评析】提出问题就是让学生提出要了解的内容,选择可实施的内容,确定实施方向。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认知的过程也要遵循这一规律。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
键、要害。”在课堂教学中要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因为在科学课中,学生在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时,只有从疑开始、以疑引思,才有可能在解疑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教师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学生在提问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四、探究空气流动的路径
1.提问: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风是什么?风是怎么形成的呢?
2.学生思考、讨论
3.谈话:为了研究风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把透明水槽倒扣在桌面上,里面点燃一支香,观察水槽内的空气是怎样流动的。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提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与自然界里风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6.学生讨论
7.(演示多媒体课件)小结: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就形成了风。自然界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评析】让学生根据问题自己确定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学习热情高,课上积极举手发言。自己确定实验目的,自己设计实验方法的意识大大提高。
学生在自主实验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有所提高。学生不在依赖老师,迷信书本。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学生设计出来的实验方法,就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培养学生自主实验能力就要增加学生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学生有了实验的材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明确实验目的和方法的基础上,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实验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在实验设计、操作、结果的记录与分析 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
教学片断赏析
师:今天教室里有什么不同?
生(不约而同地):闻到了香味。
师:你知道香味是怎么被我们闻到的吗?
生:风一吹一搅,我们就闻到香味了。
生:我们要呼吸空气,香味随着空气被我们闻到的。
师:香味我们只是闻得到,却看不见。到底空气会不会流动呢?
(关闭门窗,把各组的香集中在讲台上点燃)
师:观察烟怎么飘的?都飘到哪里了?
生:有时向上飘,有时向左右飘,都飘到教室里。
师:怎样使烟飘得快些?
生:用嘴吹。
生:用书扇。
生:用电扇吹。
(师演示:打开电扇,把香端到电扇底下吹,结果,烟直往下飘,烟一下子就弥漫到整个教室。)
师:为什么在电风扇底下吹,烟就飘得快些?
生:电扇下风很大,烟飘得快,风可以加快烟的扩散。
师:现在有什么感受?
生:教室里有好大的烟味,呛人,而且还熏眼睛,有点难受。
师:那么怎么让烟出去呢?
生:可以打开窗户。
(学生打开门窗。)
师:现在,大家感受怎么样?
生:打开门窗后,外面的空气可以流到教室里来,教室的空气流出去了。
生:烟淡了,教室里的空气新鲜多了。
【片断评析】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亲身看到、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再不是
纸上谈兵了。最后,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香在电扇底下吹时,烟在教室里流动的图(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教室立体图,然后让学生画烟的流动路径,如果完全让学生自己画,他们无法画清楚)。其他同学照着黑板上的图在记录本上画。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研究内容。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成为某一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学生真正被置于主体地位,探究才会有积极的内在动力。
现阶段,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在国外发达国家的影响下,我国的科学教育目标在”着眼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提出”让受教育者理解科学”,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研究性学习活动突出的就是注重学习的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第二篇:《流动的空气》命题设计
《流动的空气》命题设计
教材来源:小学科学大象出版社20019年7月第一版
内容来源:小学了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
主题:《流动的空气》
适合对象:三年级学生
设计者:丁茹梦+新郑市孟庄镇双唐完全小学
(一)考点分析
本单元流动的空气共有《空气占据空间》《会上升的热空气》《空气的流动》《大自然里的风》《我们来制造风》五节内容。
第一节《空气占据空间》中,教材选用“在瓶子里吹气球”、“纸杯倒扣在水中”等实验,使学生明确空气和固体、液体一样占据一定的空间,并充满各处这一考点。这一节考点比较单一,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生也比较好理解。
第二节《会上升的热空气》在第1课学生认识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基础上,通过“转动的纸蛇”和“放飞塑料袋”两个实验对热空气进行专门的观察,最终在实证的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热空气会上升这一知识点。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的情况下,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通过实验观察出来的结论能更使学生印象深刻。
第三节《空气的流动》是在已知热空气会上升的事实性知识后,开始从运动的视角关注空气的流动。本节的主要考点为热空气上升后,周围的冷空气会流动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空间。
第四节《大自然里的风》中第一个活动是调查大自然里空气流动现象;第二个活动是以海陆风的成因分析,初步了解大自然里风的形成也是由于热空气上升、较冷空气流动补充有关。最后得出空气流动会形成风这一考点。
第五节《我们来制造风》讲授了人们可以借助哪些工具制造风、利用风力发电和风的好处和坏处等知识点,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而且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可以充分引起学生共鸣。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活泼天真,探究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认识到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这对学习本单元课程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这单元的概念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老师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建立认知冲突,通过观察、假设、实验、分析、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的理解。实验过程中,大部分三年级学生具有初步的归纳、概括实验现象的能力,但实操能力还不熟,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发他们联想,通过推想和验证,聚焦问题,并且要从学生的原有认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最终使学生理解本单元知识点。
(三)试题设计
一、填空(11分)
1、空气占据着一定的(),并且充满各处。从“转动的纸蛇”和“放飞塑料袋”这两个实验中发现,热空气会()
2、大自然中,空气的流动总是从()(填“冷”或“热”)的地方流向()(填“冷”或“热”)的地方。
3、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
4、大自然的空气流动和空气的()有关
5、风能是()的能源之一,而且风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缺少()、()的沿海岛屿、草原牧区、山区和高原地带,非常适合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二、判断(5分)
1、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人和动植物的生活都离不开空气。()
2、我们周围的空间并不是真空的,而是充满了空气。()
3、袋子里鼓鼓的,因为里面除了零食,还有空气。()
4、人们把排风口设在窗户的上部是为了防止小偷进来。()
5、炉子下方的风门开的越大,炉子里的火越旺。()
三、选择题(14分)
1、()里的空气最新鲜。
A 居民区 B 森林里 C 教室里
2、生活中,()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
A 吹肥皂泡 B 盒装饮料 C 篮球
3、套在瓶子里的气球,只能吹起来一点点,是因为()
A 用的力小 B 气球一定漏气了 C 瓶子里有空气
4、下面的现象不能说明热空气上升的是()
A 蒸馒头时向上冒出来的热气
B 热气球升上天
C 从墙壁上方制冷空调吹下来的冷气
5、做空气是流动的实验时,我们必须要用到的材料是()
A 蜡烛、线香、带孔的玻璃箱
B 细线、线香、带孔的玻璃箱
C 蜡烛、安全剪刀、带孔的玻璃箱
6、下列选项中,与空气流动关系不大的是()
A 红领巾在胸前飘扬 B 夏天扇扇子乘凉 C 美丽的风景
7、做“风的模拟实验”,当我们点燃试验箱中的蜡烛后,线香的烟()
A 继续向上 B 飘向箱内 C 飘向与洞口相反的方向
四、简答题(20分)
1、夏天,如果把冰箱门打开大约20厘米,此时冰箱内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是如何流动的?为什么?
2、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制造风?
3、夏天扇扇子会让人感到凉快,有人说是扇子扇凉了屋子里的空气,真的是这样的吗,请做出解释。
4、暖气片为什么一般设置在房间的低处?
(四)技术支撑
在布鲁姆原教育目标学为主的技术支撑中,主要分成了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认知维度。在我的试卷设计中,填空题多以识记和理解为主,主要考察书上通过实验得出的概念、原理等,如大自然中,空气的流动总是从()(填“冷”或“热”)的地方流向()(填“冷”或“热”)的地方和热空气上升后,周围较冷的空气会()过来,补充热空气上升后留下的()等问题,这类题目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低,只需对实验得出的结论理解、记忆即可;选择和判断题更考察学生的应用和分析能力,需要结合所学概念、原理具体分析题目,而且题目的灵活性较高,如生活中,哪项运用了空气可以被压缩的性质和下面的现象不能说明热空气上升的是等题目,学生光靠死记硬背是无法得出正确答案的;最后简答题对于学生的认知维度要求更高,着重考察学生的分析、创造能力,学生需要将本单元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
(五)拓展变化
结合试题可以在班内举行一个关于空气的流动的知识比拼,除了试卷中出现的题目,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再列举出其他运用到本节课原理的例子并详细解释;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演示试卷中所涉及到的实验,自己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加深学生的原理概念的理解,同时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
(六)评价、反馈的形式及合理性分析
评价的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做题情况划分不同等级,记录学生错误点,探究学生是在哪个认知维度下的题目出错多,对于错题着重分析,帮助学生更好的查漏补缺,从而不断取得进步;另外还要进行态度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对于各种自然现象是否有兴趣、有求知欲等。因为我们的科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我们要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反馈可以以逐个学生情况逐个分析的形式展开,一对一分析反馈,学生更能充分认识自己的薄弱点,也便于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补救或改进措施
可以先抽取部分学生做该套试题,根据做题情况调整试卷的难度,如学生普遍在问答题上做题吃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或者学生对于一些原理概念有疑问,可以再给学生进行实验的演示帮助理解。
第三篇:《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教学设计
东方市铁路中学
化学学科
谢辉阳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处分;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利用教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进行科学探究;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通过了解空气成分发现的简史,让学生知道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保持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空气的组成三.教学难点
难点:设计并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观察→分析→结论。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过程。交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设问
讲述
板书
设问
讲述
阅读
多媒体
板书
猜谜语:生来本无形,走动便有声,夏天无它热,冬天有它冷。
谜语中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风实际上是什么?
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片刻都离不开的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我们有必要一起来学习和研究它。
课题1:空气
桌上有一个空烧杯,它真的是“空”的吗?如何证明。
空气是如此的重要,它的成分有哪些?又是怎样发现的?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来感受二百多年前科学家们的发现和研究的。
拉瓦锡对空气的研究实验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谜底: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比较各种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的方案及优缺点,并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最后得出结论。
阅读课本P26
观看、思考
情境激学
诱思
培养兴趣
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
板书
信息
展示
讲述
板书
我们能否模仿科学家的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是多少?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木炭+氧气
点燃
二氧化碳
硫+氧气
点燃
二氧化硫
常用仪器及用途介绍:集气瓶、燃烧匙、导管、大烧杯等等。
所需的药品
根据以上提供的仪器、药品,请大家设计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并适当地引导、点拨、评价。
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学生分组讨论,组织交流,达成共识,选出较好的设计方案:(1)选择红磷的燃烧
(2)装置
(3)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得出结论汇报结果、分析成、败原因。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设计实验能力培养
动手操作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培养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问
演示
板书
讲述
板书
小结
课堂检测
作业
(1)水为何能进入集气瓶中?进入的水与什么物质体积有关?
(2)为何进入瓶中的水不等于总体积的1/5?
剩余的气体是什么物质?能支持
红磷燃烧吗?
红磷燃烧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是由多种物混合而成的,它是一种混合物。而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分别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是纯净物。
3.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的物质。如空气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看下页)
P334、5、6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观察
学生阅读27页
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例子。
学生回答
思维能力的培养
规范实验操作。
区分两者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六、板书设计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红磷+氧气
点燃
五氧化二磷
2.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
氮气(N2)
78%
氧气(O2)
21%
稀有气体(He、Ne…)
0.94%
二氧化碳(CO2)
0.03%
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
3.混合物、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海水等。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课堂检测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2、澄清的石灰水长期敞口在空气中会浑浊,是因为空气中有()
A氧气
B氮气
C水蒸气
D二氧化碳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
空气
B人呼出的气体
C稀有气体
D冰水混合物
4、若一个成年人每分钟呼吸消耗8L的氧气,则需要的空气是多少体积?
第四篇:空气 教学设计
空气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题主要研究空气的成分及空气污染的有关知识。小学自然课中学过有关空气的知识,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从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把“空气”作为较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开始,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化学殿堂。教材首先讲述了拉瓦锡发现了空气成分的故事,然后采取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空气的成分。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将重点放在对现象的分析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图片来介绍几种气体的用途。最后还提供了颇有趣味性的漫画来介绍空气污染,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空气的必要性。
课标分析:空气是身边最常见的化学物质之一,学生已有初步认识,但还不系统。因此课标要求能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建议进行试验来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法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完成“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的探究实验,因此教师在课前要提供一些必要的背景信息和试验装置及原理,为课上的探究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了解空气的组成,培养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学习态度。
学情分析重难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 2 空气的组成 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便能很快适应化学课的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到了危机人们正常生活的地步。许多城市每天都要进行空气质量报告,以便及时控制污染程度。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我们也应了解这一情况,为了未来美好的生活应努力学习,将来用科学的力量来改变现状。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还要从我们周围的空气来开始学习。推进新课:
【过渡】
因为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中叶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8世纪,通过对燃烧现象和呼吸作用的深入研究,人们才开始认识到气体的多样性和空气的复杂性。一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志0.03% 【过渡】
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我们把他叫做混合物。而空气中的氮气或氧气都只由一种物质组成,我们把他们叫做纯净物。二
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
【分析】
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用于生产化肥,化工产品,炼钢,石油加工,运输,电光源等领域,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三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 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 2 氮气的用途
(1)重要的化工原料
(2)保护气
(3)提供低温环境 3 稀有气体
(1)保护气
(2)电光源
(3)激光技术
(4)冷却剂
(5)麻醉剂 四
保护空气
【分析】
少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我净化能力,仍能保持空气的洁净。如果进入空气的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数量超出了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就会造成空气的污染。
【图片展示】
大气污染 【讨论】 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结论】 汽车尾气,工厂废气,沙尘暴,酸雨,使用含氟冰箱造成臭氧空洞,温室效应等都属于大气污染。使人发生呼吸道疾病,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水中生物濒临死亡,温室效应使沿海城市下陷,酸雨使建筑物被腐蚀,臭氧空洞使人受到紫外线的伤害而易得皮肤病和影响视力等等。3 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爱护花木,向周围的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及保护空气应采取的措施。
【思考】
加入你当了市长或省长,你会如何去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呢?
第五篇:《空气》教学设计
《空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化学与化工系的 号选手赵景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空气》,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来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和构想。
一、说教材:
我选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上册化学教科书。《空气》选自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本单元从我们熟悉的空气入手,从空气的学习进而进入空气中氧气的学习,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学习。这是本单元的设计思路。而《空气》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达到今天的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了解空气的组成。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有所认识。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二)、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一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3、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体验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2、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学中难点】
1、教学重点: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教学难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区分
二、说教法:
一堂好课,关键就是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本节课我将采用如所图示的一个流程图,兴趣引导→演示实验→讨论归纳→实验探究→对比总结→得出结论→拓展视野→提高兴趣。但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引导,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本和老师只是辅助学生学习的。本节课我将会在上课之前,将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积极回答;同学们有不懂不会之处,我会鼓励他们积极提问,这便体现出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
首先,我会让同学们猜一个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同学从生活经验出发,便可以回答出“空气”。我会给与一定赞赏与引导:“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从化学的角度,来学习一下我们所熟知的空气。”(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到课题所学习的内容中来。)
(二)内容讲解:(用时30分钟)
在这个环节中,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第二部分是“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第三部分是“保护空气”。
1、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拉瓦锡实验】
首先,我会通过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我们所熟悉的空气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而人们又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本26页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化学史实,并且提出三个问题:(1)拉瓦锡是怎么知道气体体积减少1/5的?(2)写出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3)拉瓦锡的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这种带着问题去学习、有目标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还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很快便快能得出答案。然后,我会给与一定赞赏和鼓励,通过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然后引导他们:“那么,既然我们知道了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了氧气越占空气总体积的1/5,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从而进入下一个内容实验2-1的探究。
【实验2-1】
实验2-1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会先介绍一下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什么?(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见到什么现象?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会有什么现象?为什么?(4)通过该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5)该反应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然后播放一个红磷燃烧的实验视频,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看实验,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课本21页的表格。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实验结束后,我会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学生通过观看实验,便可以很快的回答出来,然后我把学生的答案做一个总结:
(1)盛放红磷的集气瓶内,除了水,还有水。
(2)将红磷点燃后放到集气瓶里,发出黄光,放出热量,冒出白烟。
(3)红磷熄灭冷却后把弹簧夹打开后,水通过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4)得出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5)原理: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分析讨论】
从简单直观的实验现象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知识,这便是我们为学生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因此,我会让学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如下几个问题:(1)集气瓶内水的作用是什么?(2)燃烧匙内放过量红磷的目的是什么?
(3)为什么实验开始前要关闭弹簧夹?如未关闭,可能的后果是什么?(4)如果装置的气密性不好,结果可能是什么?(5)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什么?有什么性质?
我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与讨论,最终得出结果,每组找出代表来回答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通过实验我们便验证出了:空气中氧气约占21%,而通过科学家的近一步实验测定,得出了如图所示的结论。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空气中含有多种气体,那么我们就给空气下一个定义:像空气这样,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而像氧气、氮气等这种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纯净物。”
2、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我会先让同学们自由讨论一下,生活中氧气有哪些用途,再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到空气中氧气、氯气、以及稀有气体都有多种多样的用途。
3、保护空气
我会给同学们展示一些近年来有关空气污染的图片,再通过展示“空气质量日报”,让同学们意识到空气污染问题日益加重,并提倡同学们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空气。
最后,让同学们说一说,在生活中如何保护空气。
(三)归纳总结:(用时5分钟)
1)空气的成分:氧气:21%、氮气:78%、稀有气体:1% 2)物质可分为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四)课堂巩固:(用时5分钟)
最后,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练习,使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巩固练习,让知识的学习更加扎实。
【板书设计】
本节课采用总结式板书,即边总结,边板书,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使半节课的内容一目了然,而且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