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情绪管理策略(5篇)

时间:2019-05-15 02:16: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情绪管理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情绪管理策略》。

第一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情绪管理策略

论文题目: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情绪管理策略 本科毕业论文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情绪管理策略

内容提要: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的有意识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特征。情绪管理,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管理效果。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有效教学方案而发生在课堂内外的一系列行为。

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是教学行为的重要资源,对教师的情绪管理策略进行探究,使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高自我控制力,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立足于教育领域中情绪管理的现状,通过对情绪管理的文献梳理和案例分析,并结合情景实验的结果,初步探索出促进教师进行有效课堂教学情绪管理的应对策略:(1)社会建立稳固的教师情绪管理支持系统(2)学校建立完善的关怀系统(3)教师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

关键词:情绪 情绪管理 课堂教学行为 应对策略

I

Abstract Emotion is an individual's subjective conscious experience from external stimuli and feeling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Emotion management, refers to through the study of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that their awareness of their emotions and others' emotions, cultivate the ability to control the emotions, and the resulting good management effect.The 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r, mainly refers to the teacher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effective teaching plan and produce a series of behavior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The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mood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in the teaching behavior, to explore the teacher's emotion management strategy to improve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by self-control,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quality.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motion management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analysis of emotion management, and combining the situational experiment results, a preliminary explore effectively promote teachers' classroom teaching emotion management strategy:(1)Society should build a solid teacher emotion management support system(2)Schools should set up perfect care system(3)Teachers should take a self-management of emotional

Key words: Management Emotional managemen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r

II

目 录

目录

一、绪论............................................................1

(一)选题缘由..................................................1

(二)研究意义..................................................1

二、研究设计........................................................1

(一)研究思路..................................................1

(二)研究方法..................................................2

(三)研究对象..................................................2

三、基本概念及理论背景..............................................2

(一)基本概念.................................................2

(二)有关情绪管理的理论........................................3

四、案例分析........................................................5

五、情境实验:教师情绪管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6

(一)教师积极情绪下影响的课堂教学行为..........................6

(二)教师消极情绪下影响的课堂教学行为..........................7

(三)总结.....................................................7

六、教师情绪管理的途径与方法........................................7

(一)社会建立稳固的教师情绪管理支持系统.......................7

(二)学校建立完善的关怀系统....................................8

(三)教师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9

III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佛经道:人有七情六欲,所谓七情,即喜、怒、哀、惧、爱、恶、欲,也是我们常说的情绪。情绪是一个感性的词,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每个人每天与情绪如影随形,控制情绪,受情绪控制,与情绪周旋,可以说,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在很久以前却被冠上了神圣的光环,从此,教师成了社会各界日渐关注的群体,而这个被社会日渐关注的群体,在得到关注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但由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这种压力是不应该在课堂上宣泄出来的,压力所带来的消极情绪是不应该出现在课堂上的。因而,课堂上教师的情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情绪管理得当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行为的质量,同时,出于情绪的相互影响作用,教师情绪的管理也会影响学生的情绪管理,因而,课堂教学行为的质量在教师情绪与学生情绪的双重作用下,如何才是良性发展,教师的情绪如何管理,学生情绪如何管理,通过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是作者希望通过本次选题弄清楚的问题。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希望通过对此次情绪管理的研究,能够对教师情绪管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丰富教师情绪管理的理论系统。

(2)现实意义:首先,为教师更好地认识情绪、管理情绪奠定基础;其次,以课堂为情境,以学生问题为对象,使研究更切合实际;再次,为教师在不同情绪下,处理学生问题行为事选择的方式方法提供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1、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与老师交流访谈,得出教师课堂情绪管理的粗略对策。

2、通过情景分析法,探讨情绪管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

3、分析相关的案例,基于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分析案例,查找原因及寻出对策。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情景实验法及案例分析法

文献分析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这是一项经济且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通过对工作相关的现有文献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获取工作信息。

情景实验法,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来诱发被试者一定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达到实验的目的。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本研究中运用这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找出案例中与研究的相关性,从而判定情绪管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

(三)研究对象

情景实验法对象是罗定中学东校区高一(2)班师生

三、基本概念及理论背景

(一)基本概念

1、情绪

关于“情绪”的确切含义,心理学家还有哲学家已经辩论了100多年。情绪有20种以上的定义,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都承认情绪是由以下三种成份组成的:1.情绪涉及身体的变化,这些变化是情绪的表达形式。2.情绪涉及有意识的体验。3.情绪包含了认知的成分,涉及对外界事物的评价。

综合这三点,情绪的概念可以定义为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

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

2、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

简单地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其核心必须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进行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情绪管理就是善于掌握自我,善于调制合体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适可而止的排解,能以乐观的态度、幽默的情趣及时地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

3、课堂教学行为

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行为。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生活中的生命活动方式,是教师的职业行为,是教学活动的实体部分,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课堂教学行为的质量之间决定了教学的质量。课堂教学行为是联系教学系统中观念因素和物质因素的纽带,可以改造教学观念,选择合适的物质条件,主导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学系统的核心部分。

(二)有关情绪管理的理论

1、情绪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家对情绪理论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早期的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s)认为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坎农(Cannon)认为情绪经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两者无直接关系。“情绪二因论”则提出生理反应先于情绪经验,但产生何种情绪经验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

当代认知理论强调认知在情绪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还认为评价是情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代表有沙赫特(S.Schachter)、阿诺德(Arnold)和拉扎勒斯(Lazarus)。

阿诺德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景的认知分析,而这种认知分析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情绪产生取决于人对情境的认知和估价,通过评价来确定刺激情景对人的意义。

沙赫特认为情绪状态主要由认知因素决定,具有以下特征:交感神经系统的广泛唤起,这种唤起形式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之间存在细微的差异。生理唤起后,我们会根据自身对是什么引发这种唤起的认知为生理唤起设定精确的方向。他的基本观点就是通过生理唤起和认知评价之间非常紧密的相互关联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对情绪进行控制。

拉扎勒斯也主张认知评价是情绪中最关键的因素,不同的认知评价导致了不同的情绪。他认为存在三种首次评价:与目标相关的评价、与目标一致的评价和自我卷入型评价。此外,还有三种再次评价:与责备或信任有关的评价、应对潜能的评价及对未来期望的评价。每一个评价过程的结果,均可能引发个体不同的情绪,或修正原有的情绪。

由上述几种情绪理论观点,可以看出情绪与生理反应、认知评价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进行情绪管理可以从生理反应和认知解释来着手,籍由生理的松弛或者认知的改变来缓和和转换情绪。

2、情绪智力理论

1990 年,美国心理学家彼德•萨洛维(Peter Salovey)和约翰•梅耶(J.Mayan)首先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他们把情绪智力描述为由三种能力组成的结构:①准确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②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③将情绪体验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行为过程的能力。1993 年,他们对情绪智力概念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界定:①区分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②调节自己与他人情绪的能力;③运用情绪信息去引导思维的能力。这两次对情绪智力的界定都停留在描述的层面上,基本涵义没有太大变化。1995 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撰写了《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一书,他认为,“情绪智力包含了自制、热忱、坚持以及自我驱动、自我鞭策的能力”,[25]具体包含五个主要方面:①了解自我,即自我觉知的能力。它是情绪智力的核心。②管理自我,即调控自己的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达出来的能力。该能力建立在自我觉知的基础上。③自我激励,即能够依据活动的某种目标,调动、指挥情绪,使之能够积极热情地投入为达成目标而进行的各项活动的能力。④识别他人的情绪,即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需求与欲望的能力,突出地表现为情感的自我觉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能力—移情。⑤人际关系的管理,即调控与他人的情绪反应的技巧、和谐互动的能力。戈尔曼认为,情绪商数是一种智力,是个体与心理素质相关的人格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各项指标中的情绪方面的素质。高情商者,表现为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丰富而稳定的情感,稳定持久的注意力,坚强的意志品质,完整和谐的 人格特性,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及面对挫折与失败的良好的耐受力等;相反,低情商者,表现为情绪自制力差,情感贫乏,注意力涣散,意志品质差,人格障碍,缺乏交际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受挫能力差等等。情绪智力理论将人对情绪的觉察与掌控作为了一种智力因素,这不仅说明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而且明确了培养情绪管理能力的主要途径。

3、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理性情绪治疗理论,他认为人的情绪和想法可以分为健康和不健康两类,而理性的想法属于健康的,非理性的想法属于不健康的。理性的想法是有弹性的、合乎逻辑的、与事实相一致的,并且有助于目标的达成,而非理性的想法则是顽固而无法变通的、不合逻辑的、与事实不一致的,而且会阻碍目标的达成。人的情绪受个人的想法、态度和价值观所影响,引起我们产生某种情绪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一事件的想法。

ABC 理论是理性情绪治疗理论的精华,它不仅说明了情绪与行为困扰的原因,也阐释了解决情绪及行为困挠的方法。A(activating)代表引发事件;B(belief system)代表想法,即对于 A 的内在语言;C(emotional consequence)代表情绪13结果,即对 A 的情绪反应。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引发事件 A(activating)引起了情绪结果 C(emotional consequence),而艾利斯认为情绪结果 C(emotional consequence)是由想法 B(belief system)直接引起的[26]。这也就是说,不同的想法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所以要改变非理性的想法,就要质问、反驳非理性的想法,找出其中的错误所在,然后建立正确的合理的想法,即理性想法,这样就可以使心情得到改变,情绪也会好转。理性情绪治疗理论说明情绪与认知有密切关系,通过改变认知可以改变情绪反应。

四、案例分析

老师体罚学生为何恰是“优秀教师”

据央视报道,青海师大二附中教师张明明暴力打学生,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下午第四节课是初二(2)班的自习课,该班英语老师张明明到班里批改作业并检查学生的英语课文背诵情况。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黎明(化名)同学没有完成作业,张老师便把他叫到讲台前询问不写作业的理由,黎明同学说不出任何理由,由于他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张老师有些着急,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便抬手打了下去。

根据早期的詹姆士·兰格情绪理论(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s)认为: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使人激动的外部事件所引起的身体变化,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感觉。而阿诺德强调情绪的来源是对情景的认知分析,而这种认知分析是在大脑皮层产生的。情绪产生取决于人对情境的认知和估价,通过评价来确定刺激情景对人的意义。综合可看出,张老师暴力大学生的行为,来源于她对学生黎明没有完成作业这个行为的反应,她对这个行为的认知分析是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是没有听从老师安排,没有做到尽一个学生应尽的义务的行为。而情绪激动动手打人是生理反应先于情绪经验的表现,正如“二因素论”所说,“情绪二因论”则提出生理反应先于情绪经验,但产生何种情绪经验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这样的一个暴力事件,反映出来的是老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对学生的认知不足,对自我控制能力不足的体现。老师的暴力行为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使得课堂上其他学生产生了阴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激发,对老师心生忌惮,会变得所有事情都做的小心翼翼,对学生的成长留下心理影响。

五、情境实验:教师情绪管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Aibote·Meilabieen)通过大量实验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言语行为只占学生获得的信息总效果的38%,非言语行为则占信息总效果的62%,这一结论说明了非言语行为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作为非言语行为之一的教师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在教学中的面部表情、声调、手势、动作等非言语行为的表现。根据这种情况,结合对罗定中学东校区高一(2)班师生进行情境实验,发现在不同情绪条件下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行为。

(一)教师积极情绪下影响的课堂教学行为

在积极情绪下,教师处理学生课堂行为问题也是呈现积极状态的。在面对学生课堂问题时,对学生采取各种措施以消除问题,选择处理方式的时候会考虑到学生的个性特征,处理的方式会以暗示、提醒为主,表达的方式委婉有艺术。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的质量为目标,顾及到大部分同学的利益。

(二)教师消极情绪下影响的课堂教学行为

在消极情绪下,教师处理学生课堂行为会呈现出消极状态。由于教师不良情绪的反应,使他们的思维迟钝,记忆困难,课堂显得没有生气,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教师情绪还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同时学生的情绪又反作用于教师,从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教学情绪回路。最终,在面对学生课堂问题时,教师会对学生采取各种措施以消除问题,但行为均指向学生,处理方式以公开、对外、严厉为主要特征,而且在课堂教学行为过程中以立即消除某问题为目标。

(三)总结

对比两种情绪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上的处理方式,我们会发现积极情绪影响下的教师行为是对学生有利的,是以课堂为主的;而消极情绪影响下的教师行为事针对学生的,是以解决问题为重,忽略课堂的。由此可见,教师情绪的好与坏,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的得当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行为。

六、教师情绪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一)社会建立稳固的教师情绪管理支持系统

教师的情绪状况问题某种意义上是社会问题在教师身上的反映,因此,解决教师的负面情绪问题必须标本兼治,整体联动。要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1、完善政策,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的社会地位状况会对教师的情绪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的社会地位包括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声望。因此,要使教师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就要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来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使教师的各种权利得到落实。比如国家和社会可以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法律的颁布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福利待遇,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这些对教师的教学情绪都会形成良性的影响。

2、对教师期望的合理化

教师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的同时,却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支持。社会对教师的 期望及社会地位的不匹配,使教师情绪压力过大,因而,从社会角度出发,公众应该给予教师适当合理的评价与期望,对教师给予更多的理解。

3、全社会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

一方面,从社会的角度形成尊师重道的良好风尚,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这是一种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情绪的一个关键因素。另一方面,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教师负担,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如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考核项目和继续教育的内容,在学校保健所内开辟“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教师心理保健咨询热线,为教师缓解压力等等。

(二)学校建立完善的关怀系统

学校作为教师的工作场所,学校环境的良好与否对教师的情绪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的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课程教学制度、校园文化以及日常管理。

1、学校课程安排要合理

学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不能够单单从学生出发,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也应该成为被考虑的对象。合理的课程安排不仅应该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应该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降低教师情绪压力。

2、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宽松、和谐的学校工作环境

在生活上,工作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教师的情绪不佳,为了避免教师把这种不良情绪带进课堂,学校应该经常与老师保持沟通,以了解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需求,有针对性的给予一定的帮助。因此,在针对教师职工的管理上,学校应该采用“人性化的管理”,要以人为本,重视“感情投资”,实行民主管理,关心教职工的学习生活,主动为他们排忧解难,调解人际关系,从而营造出民主、平等、薄重、和谐的心理工作环境和群体心理氛围,同时,学校还应从关心教师生活出发,适当地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如联欢会、体育比赛或旅游活动等,从而愉悦教师的身心,增进教师间的交往与沟通,释放心理压力。

3、学校应把教师心理辅导纳入学校管理工作中

学校要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要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增设一些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项目和活动,如学校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得进行一些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举办心理讲座或座谈会,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研修班学习,或者要求教师在各种岗位培训学习中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等等,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心理素质,促进教师的心拥成径。同时,学校还应还应深入地了解每个教师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对于教师正当的心理需求要想方设法予以满足,对于不切实际的心理需求要细心加以引导,防止出现心理挫折。对于有一定程度心理症状的教师,要尊重理解和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解开心结。注重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要使教师知道生活是多彩的,工作不应成为教师生活的全部。要尽量让教师们的生活更和谐、更完美,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三)教师进行情绪的自我管理

教师是情绪管理的主体,那么,教师自己又如何来提高自己的情绪管理水平呢?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

1、劳逸结合

教师工作8小时的内外界线常常是不分明的,很多工作要回家去做,如备课、批改作业、家访等,因此如何把工作与休息处理好、休闲与发展结合起来,有张有弛,养成良好的工作与生活习惯,良好和稳定的情绪来自健康和规律的生活方式。

2、教师要讲究处理课堂突发事故的策略

课堂上面对学生的无心之过时,教师可以采用暗示的方法予以提醒或制止,这样不仅没打断整个教学过程,而且也没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又照顾到这位同学的面子,也许学生心理反而感到不好意思,马上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进入角色。

3、教师要有“包容的心”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而可能产生不良情绪时,作为成人的教师完全没必要发火,主观上要有“学生是孩子”的心理暗示,从而以宽容的心来包容学生的犯错。方法上可以采取冷处理,配合班主任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一起搞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

4、教师要学会自我调节

面对可能引起教师不良情绪的事件时,作为教师要学会调节,一是在发怒之前给自己找一个间歇,利用这个间歇对情绪作一番调节。二是可以试着把心思转移到其他方面,通过转换情绪,转移注意力,来进行自我调节。三是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这样有利于增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可以消除一些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 廖丽娟,幼儿教师情绪管理的现现状研究【D】,广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2] 焦丽敏,论教师的情绪管理[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9-20 [3] 王飞飞,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6-4-10 [4] 孙野,教师课堂情绪管理能力及其应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2-4-6 [5] 陈时见,西方课堂行为理论的主要理论简析[J],第6期,第18卷,56-59页 [6] 马建华,新课程理论下的有效教学行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

论文,2004-4 [7] 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 [8] 裴娣娜,《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 [9]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10]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2004年修订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11] 肖宜宁/张梅,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初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12] 周青,教师教学情绪与课堂教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第5卷第3期,2007(03)[13] 李红等,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第12卷第3期,2000(05)

[14] 孙泽军/何乔,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初探,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22卷第6期

[15] 陈琦刘儒德/主编,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3)

第二篇: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

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

【摘 要】随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和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已使人们意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十分重要。为使教学顺利进行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就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对教师的教学情绪进行合理调节,然而,目前从理论上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节策略的探讨明显不足,更缺乏可靠的直接实验论证。本文仅从相关研究及经验上对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情绪因子 教学效果 教学情绪

一、影响体育教学情绪的主要因素

体育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所少见的。因此老师良好的情绪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影响体育情绪的主要因素:

1.教学效能感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示范动作、语言行为,教学组织和教法运用是否合理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效能感强的教师,其情绪状态多为肯定的,教学效能感弱的教师,常常表现出否定的情绪状态。

2.人际偏好

教师往往喜欢那些运动成绩好的学生,或对自己教学有帮助的学生;学生往往佩服示范动作优美、语言风趣或在某方面吸引自己的教师。这些人际偏好经常被带进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情绪、行为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学生集体不仅对教师的教学会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而且会产生“社会干扰作用”。此外,教师的个性及其他因素对老师情绪的影响有时也会被带进课堂,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

3.情境

从活动的形式看,课堂教学是“人――情境”互动的典型模式。情境的心理意义对教师有决定作用,如决定该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不不仅如此,情境对有目的的行为是一个必要条件,如要达到教学法的目标必须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情境有能动作用,如个人对情境的选择与改变等。体育老师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创设某一种情境,其主要表现在:(1)选择与改变不适宜的场地器材条件及练习内容和方法。(2)注意用语言和身体语言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情趣。(3)提高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4.内在素质

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运动能力。一个具有处事热情、情绪稳定、宽容大度、对人亲切、运动能力强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5.教材

适宜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相对教师自身而言,优势教材或学生喜爱的教材,能使师生双方产生良好的心境,并能产生自觉的、积极的行动。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厌烦消沉的心境。

6.突发事件

指不可预测的事件。如恶劣天气、身体伤病、场地器材、教学失误和其它干扰因素,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情绪。

二、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

1.心理匹配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不改变教学目标和动作结构情况下,恰当灵活地处理教材,并运用适当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情绪与教学内容、课堂情境、教学行为相匹配,进而让学生从主观上感到满足需要(如降低动作难度等),从而达到有效调节教师教学情绪、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心向,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心理匹配策略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诱因,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该策略会引发学生愉悦情绪,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取得有效的促学作用。

2.归因控制

拉塞尔于1982年提出了个体归因三维模式,即控制点、稳定性、可控制性,并将三个维度搭配起来,构成8个归因组合类型(见下图):即稳定的、可控的内部原因(如教师自信心,职业兴趣等);不稳定的、可控的内部原因(如动机强度、注意状态、努力状态等);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原因(如体质和健康、体育能力);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原因(如身体疲劳、疾病等);稳定的、可控的外部原因(如教师的事业心、师生的友情等);不稳定的、可控的外部原因(如师师、生生和师生之间努力帮助程度等);稳定的、可控的外部原因(如动作难度、教学条件等);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外部原因(如机遇、运气等)。根据以上观点分析认为,只有当人们相信行为在个人控制之下时,才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符合个性倾向的归因:个人做出归因分析是为了对环境有一种预见感和控制感。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的内外部原因,带来的益处是提高了课堂事件的可预料性。如果失控,则威胁着教师的自尊和动机。

3.自我暗示

暗示可以发挥调节功效,如体育老师在处于焦虑、困惑、不知所措以及极度兴奋或愤怒等心理状态中极易受到暗示的影响。有意的自我暗示一般具有积极的倾向,它是克服怯懦、自卑、冲动等不良心理,提高自我心理素质的自我修养方法,对于体育教学效能感弱的教师是有效的方法;无意的自我暗示大多具有消极的倾向,通常表现为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人对自己有不满情绪、自己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不能在现有环境中继续活动,如身体疾病、运动能力差等致使示范不完美,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等等;无意的自我暗示对老师的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沟通

沟通的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学、学习及其它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信息。师生的不良情绪对课堂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此时需要师生进行情感沟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运动心境和激情状态,防患于未然,并及时进行情感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师生的信任感、亲近感,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氛围,消除干扰老师情绪的不利因素。

5.排解

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能遭受某种挫折,在挫折压力过大时还会产生情绪紊乱和行为异常,引起一种情绪唤起状态(即攻击行为的准备状态,如教师对学生调皮行为的体罚、打骂等现象的发生)。因此老师要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并采取一定的途径、方法,正确评价自我和环境,进行换位思维,减轻挫折压力,恢复心理平衡,是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方面。自我安慰是不自觉地进行的,并不能充分地说服自己。但对于排解不良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的心理出防御机制之一。

6.规避

规避即暂时地回避、转移、冷淡,再择机而发。当教师对课堂的某一方面,如示范动作、语言行为、教学方式、练习方法等把握不好或不能把握,甚至出现失误时出于教学的有效性的考虑,教师可设法暂时“避重就轻”,或转移到其它方面,或延时处理(如篮球课的投篮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三思而后行”,当激情爆发时,依靠理智,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利用灵活的教育机制加以解决。其目的是避免教师教学上的尴尬,以免引起不良情绪反应。

体育教学中适时的应用情绪调节策略,始终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临场运动情绪,学会掌握课堂指挥艺术,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分析表明,对教师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有助于教师自觉培养这种职业素养和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作者单位:贵州毕节市鸭池中学)

第三篇:体育教师课堂教学情绪调节策略论文

【摘 要】随着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和体育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已使人们意识到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情绪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十分重要。为使教学顺利进行产生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就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对教师的教学情绪进行合理调节,然而,目前从理论上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调节策略的探讨明显不足,更缺乏可靠的直接实验论证。本文仅从相关研究及经验上对这一问题作一些探讨。

【关键词】情绪因子;教学效果;教学情绪

一、影响体育教学情绪的主要因素

体育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次数之多,频率之高是其它学科的课堂教学所少见的。因此老师良好的情绪会对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影响体育情绪的主要因素:

1、教学效能感

已有的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人们把教师对自己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定义为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个人教学效能感主要是指教师对自己的示范动作、语言行为,教学组织和教法运用是否合理所产生的教学效果的认识和评价,教学效能感强的教师,其情绪状态多为肯定的,教学效能感弱的教师,常常表现出否定的情绪状态。

2、人际偏好

教师往往喜欢那些运动成绩好的学生,或对自己教学有帮助的学生;学生往往佩服示范动作优美、语言风趣或在某方面吸引自己的教师。这些人际偏好经常被带进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情绪、行为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学生集体不仅对教师的教学会产生“社会促进作用”,而且会产生“社会干扰作用”。此外,教师的个性及其他因素对老师情绪的影响有时也会被带进课堂,对课堂教学产生影响。

3、情境

从活动的形式看,课堂教学是“人——情境”互动的典型模式。情境的心理意义对教师有决定作用,如决定该情境下的情绪和行为;不不仅如此,情境对有目的的行为是一个必要条件,如要达到教学法的目标必须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另一方面,教师对课堂情境有能动作用,如个人对情境的选择与改变等。体育老师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有目的的创设某一种情境,其主要表现在:

(1)选择与改变不适宜的场地器材条件及练习内容和方法。

(2)注意用语言和身体语言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情趣。

(3)提高学生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

4、内在素质

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运动能力。一个具有处事热情、情绪稳定、宽容大度、对人亲切、运动能力强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够表现出强烈的责任心,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

5、教材

适宜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能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相对教师自身而言,优势教材或学生喜爱的教材,能使师生双方产生良好的心境,并能产生自觉的、积极的行动。反之则产生消极的、厌烦消沉的心境。

6、突发事件

指不可预测的事件。如恶劣天气、身体伤病、场地器材、教学失误和其它干扰因素,影响教师课堂教学情绪。

二、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

1、心理匹配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不改变教学目标和动作结构情况下,恰当灵活地处理教材,并运用适当教学方法,促使教学情绪与教学内容、课堂情境、教学行为相匹配,进而让学生从主观上感到满足需要(如降低动作难度等),从而达到有效调节教师教学情绪、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心向,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心理匹配策略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教学成为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诱因,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该策略会引发学生愉悦情绪,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绪背景,取得有效的促学作用。

2、归因控制

拉塞尔于1982年提出了个体归因三维模式,即控制点、稳定性、可控制性,并将三个维度搭配起来,构成8个归因组合类型:即稳定的、可控的内部原因(如教师自信心,职业兴趣等);不稳定的、可控的内部原因(如动机强度、注意状态、努力状态等);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原因(如体质和健康、体育能力);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原因(如身体疲劳、疾病等);稳定的、可控的外部原因(如教师的事业心、师生的友情等);不稳定的、可控的外部原因(如师师、生生和师生之间努力帮助程度等);稳定的、可控的外部原因(如动作难度、教学条件等);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外部原因(如机遇、运气等)。根据以上观点分析认为,只有当人们相信行为在个人控制之下时,才会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符合个性倾向的归因:个人做出归因分析是为了对环境有一种预见感和控制感。稳定的和不稳定的可控的内外部原因,带来的益处是提高了课堂事件的可预料性。如果失控,则威胁着教师的自尊和动机。

3、自我暗示

暗示可以发挥调节功效,如体育老师在处于焦虑、困惑、不知所措以及极度兴奋或愤怒等心理状态中极易受到暗示的影响。有意的自我暗示一般具有积极的倾向,它是克服怯懦、自卑、冲动等不良心理,提高自我心理素质的自我修养方法,对于体育教学效能感弱的教师是有效的方法;无意的自我暗示大多具有消极的倾向,通常表现为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人对自己有不满情绪、自己不能胜任现在的工作、不能在现有环境中继续活动,如身体疾病、运动能力差等致使示范不完美,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等等;无意的自我暗示对老师的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4、沟通

沟通的内容主要是课堂教学中关于教学、学习及其它与教学活动有关的信息。师生的不良情绪对课堂有极大的破坏作用。此时需要师生进行情感沟通。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体察学生的运动心境和激情状态,防患于未然,并及时进行情感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师生的信任感、亲近感,创设良好的体育课堂心理氛围,消除干扰老师情绪的不利因素。

5、排解

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可能遭受某种挫折,在挫折压力过大时还会产生情绪紊乱和行为异常,引起一种情绪唤起状态(即攻击行为的准备状态,如教师对学生调皮行为的体罚、打骂等现象的发生)。因此老师要冷静地控制自己的愤怒情绪,并采取一定的途径、方法,正确评价自我和环境,进行换位思维,减轻挫折压力,恢复心理平衡,是情绪调节策略的重要方面。自我安慰是不自觉地进行的,并不能充分地说服自己。但对于排解不良情绪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个体的心理出防御机制之一。

6、规避

规避即暂时地回避、转移、冷淡,再择机而发。当教师对课堂的某一方面,如示范动作、语言行为、教学方式、练习方法等把握不好或不能把握,甚至出现失误时出于教学的有效性的考虑,教师可设法暂时“避重就轻”,或转移到其它方面,或延时处理(如篮球课的投篮教学)。对于突发事件,要“三思而后行”,当激情爆发时,依靠理智,自觉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并利用灵活的教育机制加以解决。其目的是避免教师教学上的尴尬,以免引起不良情绪反应。

体育教学中适时的应用情绪调节策略,始终保护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稳定的临场运动情绪,学会掌握课堂指挥艺术,能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以上分析表明,对教师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和管理能力,有助于教师自觉培养这种职业素养和促进其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第四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研究

四川省南充市阆中市护垭中心校 齐良利

问题的提出

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其今后工作、生活的质量。纵观我们的语文教学,虽然老师们在历次的教学改革中也作出了种种努力,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指责还是此起彼伏。原因何在?教学的高耗低效还是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各方面成长,教师的主宰意识还是很难得到彻底改变,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认可度还不甚满意。据一项调查表明,在问小学生最不喜欢的是哪一门学科时,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语文„„”令调查者寒颤与咋舌。课堂教学有如下问题:

1、教学目标盲目。

在备课时很多老师往往照着教参抄,没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在课堂实施时目标性很差,全凭“感觉走”。有些教师备课时,目标制定没考虑“三维目标”,没有把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情感、学习的态度放在学习的首位,然而在实施课堂教学时也往往置这些目标于不顾,致使学生兴趣索然,课堂气氛沉闷。

2、教学预设单线。

一些老师在预设教学时,往往关注的是每篇课文的字、词、句、篇,然后是写作方法、写作特点等,使应该充满鲜活生命色彩的语文课演变成繁琐的条分缕析课。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严密的问题,让学生追求老师头脑中的标准答案,直到回答到老师满意为止,整堂课充满了繁琐的分析。

3、教学过程封闭。

课堂上教师习惯用自己的设计思路去统一学生的学习,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学生得“一切行动听指挥”,既不能在自己感兴趣地方“细嚼慢咽”,也无法在没意思的地方“囫囵吞枣”。教师似乎只喜欢那些顺从听话的学生,而对提问的学生表现出厌烦、敷衍,或以为在刁难自己。教学的专制,漠视了学生生命个体的鲜活蓬勃与缤纷多彩,钳制了学生的活力与个性的张扬,压抑了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欲望,挫伤了学生探索和创造的信心和热情,学生成了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学习木偶”。过分强调教学过程的预设和封闭。由于教学本身缺乏对学生智慧的足够挑战,学生的生命活力无法在课堂彰显,教学过程成为演“教案剧”的过程。

4、一些公开课,为展示而展示,成了众人精心“包装”后“成果”的集中炫耀。

这样的课,虽然表面上看似热热闹闹,一帆风顺,实质上已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影响了学生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以上现象导致了现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低质、低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行为有效性策略的研究”正是基于此而提出。

一·研究此课题的目的意义:

1、让学生通过文本教材中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获得语文学习的兴趣与热情,通过对生活的理解,对心灵的启迪,获得某种意义与启示,获得品格和人格的提升,找寻生存的尊严和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语文学习的美好境界。

2、通过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力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成为生态的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绿舟。

3、可以寻求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深入推进新课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4、让新课程理论真正地贯彻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努力缩短理念与实践的差距,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与专业水平。

二、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要求,“改变课程过于追求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合作、对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所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只有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学生才能真正完成知识意义的构建。

3、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认为人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是相统一。

三、课题中有关概念的界定

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再说得具体化一些,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启发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有效的语文教学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愉悦心情,放飞心灵,张扬个性,师生激情澎湃,思维灵动,情感交融,通过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的对话,能引领师生亲身体验语文的内在美,让语文进入师生的内心世界,进而内化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生命成长的课堂。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有效的标准,如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那样:“让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有效教学,体现在教师要有效地讲授、有效地提问、有效地倾听、并有效地评价学生。

有效的讲授:是指教师讲授能够吸引学生,教师讲授总能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又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讲授的时机、内容、方法、时间恰到好处。有效提问与有效倾听:有效教学的基本课堂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在这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总不能只有一个声音。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问”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避免“封闭”的问题,避免“满堂问”、“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带来的问题就是教师表面上似乎时时在关注学生、提问学生,但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其实没有领会是因为没有认真倾听,真正有效的提问,肯定也是从“倾听”那里得来的。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的资源。倾听也是一种对话,好的老师总善于倾听。

有效的评价: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很大,当然除了对文本的分析、阐述的语言外,教师的课堂调控语言也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课堂调控语言大部分是以评价学生的分析、理解为主的,所以其评价语言的作用不可小视。评价语言要以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为主,把学生情感的变化作为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感情的发展确立教学进度,评价语言要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对学生的心灵产生震撼,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的教学评价语言要丰富,其次教师要把握好评价时机,采用适时评价与延缓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还要启用多元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课堂高效。

四、课题研究目标:

1、增强新课程三维目标意识,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关注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实现课堂多向互动,让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溢彩,使语文课真正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2、探索出一些师生互动、高效、简约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策略、新做法。

3、通过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与专业水平,提高教师处理教材、运用教材、活用教材并有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

五、研究内容

要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要使学生发挥课堂主体精神,使课堂成为师生勃发生命溢彩的精神乐园,要着重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施,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有助于教师选择和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对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指引、操作和调控等功能,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2、教学预设的有效性。教学预设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备课。备课就是指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过程,设计好一份教学方案的过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也强调不备课不能进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作出周密的策划。没有教学预设的课堂必定是无法实施有效教学的。因此,教师在教学预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实质;要心中有学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考虑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探究尝试、拓展开发,要为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积极创设条件。

3、动态生成的有效性。如果说预设是枝,那么生成是叶,二者相辅相成。有枝无叶不丰,有叶无枝不实。精心备课是一种预设。有了精心的预设,上课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而如果有了精心的预设,教师却按部就班,仅仅是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又显得太枯燥,课堂缺少了一种灵气与活力。课堂的生成,有教学资源的生成,还有教学过程的生成。而生成有效的关键因素是要求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做学生平等中的首席,时刻关注每位学生的一举一动。只有教师用自己的智慧与学生的思维轻轻碰撞,才能产生静池中的一缕缕波纹,或激起一阵阵浪花。课堂生成的价值,就在于让课堂荡起理性的清风与诗般的涟漪。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动态过程的有效。

六、研究的具体策略

1、根据学情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目标指向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语文学科方面的总目标是:“„„学生喜欢学习语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即不仅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不仅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重视知识与能力的习得,而且更要注重习得的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情感的发展。当然,目标可能很多,但也并不是处处都要一应俱全,面面俱到。每篇课文,每节课都可以适当增删,有所侧重。目标不要过多,过滥,不要宽泛。在一篇课文中,或一节课中,哪些知识只要一般了解,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并会运用。要着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中的哪一项能力,达到什么程度等等,教师都要了然于胸,心中有数,明确到位。力求克服老师们在制定目标时照抄教参、随意制定目标的现象。

(2)目标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等目标,也要有明确的规定。一般应根据本班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与能力制定一堂课、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当然一个班级中学生的各方面知识与能力是参差不齐的,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一般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这样可提高教学效率。

(3)目标确定根据学情而定。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每个学生情况各异,所以备课时要考虑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提出较高的要求,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较低的要求,也可以由学生视自己的情况自定学习目标。这样,使得不同层次群体的学生都能达到相应的目标,都能得到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因人而异,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恰当提出教学目标,以期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实行充分、开放的预设。

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是进行充分的预设,没有预设的课肯定不会是一堂优秀的课。缺少精心预设的教学是不完善的,而不认真进行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因此要获得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要进行有效的预设。

(1)钻研教材透彻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新课程强调教师是课程,教师是教材,倡导教师依照自己的专业理念与水平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进行反思性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和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所以教师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立足大语文的角度和语文课的总目标对教材中的文本材料进行深度地钻研,对文本内容融会贯通,再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角度或切入点对文本教材进行深加工、预设,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并充分有效地将教材中的文本知识激活、串连,形成教师的教学个性、教学特色,从而达到高效。

(2)了解学生全面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会经常性地遇到被学生中涌现的意外问题而牵制教学进程,一时老师会可能很尴尬,究其原因,除了老师教学机智不够丰富外,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不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学生认知能力与实践基础的过高或过低要求,都可能导致课堂意外的发生。所以预设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实际认识水平,然后在这基础上预设教学板块与流程。如果教师教学经验还不够丰富,在开放性的预设中就要多考虑几套预案。只有在了解学生基础上的教学预案,才能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与情感,学生才会反复地品味、琢磨和交流,才会产生出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才会有创造思维的闪现,才会实现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全发展。

(3)教学设计板块化。现在的课堂教学倡导开放、民主,所以板块化的教学流程比较适宜这样的教学。这里的板块化是指教学结构板块。一堂课总是有几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教学结构,这些结构大多由几个或多个问题情境组成,这就构成了教学板块。然后就在板块的牵动下,由教师、学生共同商讨,以交往互动为主要方式确定教学思路,生成教学过程,达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发挥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的整合优势,将培养目标整体推进。板块式教学把语文教学看成一个有机的、不可肢解的整体,每个板块都有一个集中的问题情境,有较大的课文覆盖面,有较强的对外辐射力,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功能。它与传统的线形教学思路不同,能变原本单一性的语言训练为综合性言语实践活动,能力求改变分散为集中,繁杂为简约,单一为综合,慢节奏为高效率,从而使语文三维目标在整体中优化,在整体中推进。

3、坚持适度有意义的教师讲授。

讲授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讲授的优点是教师能很经济地同时向许多人传授知识,还能用学生易懂的形式有效概括教学内容,从而有助于理解。但要使讲授有意义,教师的语言必须要准确、简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逻辑性强,讲授的时间也不宜过长。适度的讲授中其实也有师生情感的交流,也有师生的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根据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学习是否有意义,并不取决于教学或学习的方式,而决定于是否满足学习者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和条件。只要教师正确、适度地运用讲授,它也是一种传授知识的有效方法。

4、构建生态、平等的过程。

(1)教学环境和谐化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像,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许多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之所以取得教学的高效率,基决窍之一正是贯彻教学民主原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扬民主教学思想,让学生始终拥有安全、自由、开放的心境,无拘无束,敢疑敢问,敢说敢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2)教学过程生态化 钟启泉教授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所以我们的教学要注重课堂上即时生成的东西,课堂上学生的表现,不管多么的正确或多么的错误,都是一种很好的教育资料,我们教师要利用并开发好这些资源,努力追求教学过程的生态化。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胸有预期目标外,还可根据教学活动的变化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更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所以可从“学生的开口说话”中生成,找准起点,因人施教;也可从“学生的回答”中生成,由此及彼,趁热打铁,还可从“学生的提问”中生成,顺势延伸,乘胜追思,这样就有可能达到“无法预约的精彩”。

课堂上,我们不在于教师解开了学生头脑中多少个问号,而在于学生产生了多少新问号;不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多么严密,而在于是否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的探究欲。不在于学生接受了多少现成的知识,而在于获得知识的同时是否培育了足够的自信。要突破课堂中心的局限模式,向社会拓展,向生活渗透,向所有蕴含着真、善、美的文化领域开放。

(3)教学地位平等化。我们的教师就是心肠太软,而对一篇篇意蕴丰富,情感灵动的课文,恨不得把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和感受一古脑儿地传递、输送给学生,殊不知,教师头脑中的东西只不过是他从教参那里学来的,然后再加上一些自己的看法而已,所以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学生们的诉说,拼命地追求在他们认为无疑是标准的答案。然后居高临下地评价。但是在追求这正确的背后,教师却忽视了儿童的思想和情感,忽视了儿童是活生生的有着丰富情感的独立的个体。在教学中,这种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的做法,禁锢了多少鲜活的思想,泯灭了多少创造的火花,教师在教学中始终把自己放在思想主宰、知识权威的神圣地位,试问,这样的课堂“对话”会产生心与心的交流吗?会有思想与思想的交锋吗?真正的对话首先要做到师生平等,教师要蹲下身子细心地聆听学生的声音,真正的教育应该从心与心的对话开始,而心与心的对话又必然从真诚的倾听开始。在蹲下身子的倾听中,我们将听到学生思想的“抽穗”,思维的“拔节”,情感“裂变”的声音,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对话。

4、实施煽情、愉悦的评价

(1)教学评价煽情化。教师的教学语言、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在教学中,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组织者、促进者、启发者、帮助者、激励者,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同时评价要注意适时、适度。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去鼓励,“雨”要下得及时。适时适度的激励表扬,学生学得专注,也学得开心。同时教师语言也要又幽默风趣,评在关键处,煽在动情点,这种煽情性的评价,能让学生的学习热情迅速升温,有利于更好的学习语文,增强实效性。

(2)教学心情快乐化。快乐不仅仅是课堂表面上的那种“活跃”,快乐应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状态,对生活充满了向往和激情,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生命需求。而语文课上的“快乐”追求的是一种语言的诗意,思维的灵动,个性的张扬。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向快乐。它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学生喜欢语文课,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心灵深处的愉悦;二是喜欢阅读和写作,在此其中能够感受到读写的快乐,能够欣赏到语言文字内涵的哲理美、诗意美;三是能够积极参与创造性的语文活动,并从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如果学生能始终怀惴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上述的教学活动中,其效率肯定提高。

5、寄希望于教师素质的锤炼、提升。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现在大多教师对一些新理念还只是一知半解,很难有效指导教学实践;再加上现在的班级人数多,学生的管理和教育耗去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教师处于新旧观念的过渡时期,观念碰撞上的矛盾也在困扰着教师。现在虽有部分名师,他们有较高的理论素养,有灵活的教学机智,能够捕捉课堂上随时出现的动态课程资源,去实现“无法预约的精彩”,但这样的老师只是凤毛麟角。大多的一线教师,教学目标不能准确制订者有之,教学设计杂乱无章者有之,重点、难点偏移者有之,照本宣科、机械串讲者有之。更有部分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还不强,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等都不到位。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素质的磨炼、提升已是迫在眉睫。可以通过培训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也可以发挥学校教研组、备课组的力量提升。当然只有教师的真正内需才会有不竭的动力,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素质。

七、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主人,要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2、实践性原则:由于方案还只是一个预案,能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还必须亲自实践才知道。尤其是在课堂动态生成的把握与驾驭上,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与锤炼。

3、全体性原则: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发展。所以教学中要兼顾中下学生,不让每个学生掉队,让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

4、动态性原则。由于教学活动的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进程,会有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存在,而且活动的主角是学生,学生的行为变化也是不可预设的,因此,教师要灵活动态地处理实施过程中的小细节而又要不违背文本目标的实施。

5、开放性原则:指内容、空间、教学方式方法的开放。根据活动的需要,可以大胆打破原有的课堂座位的格局,多种组合,使得活动的氛围更协调,更有利于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角色互换;有利于互相合作,共同发展。

八、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实验法、经验总结法、理论学习法等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改年级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分别在课题组成员所教的班设立实验班进行实施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实验,并设立相应平行的对照班级进行比较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5、理论学习法:边实验边学习相关理论,用以支撑教学实践。

九、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1)探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针对问题,提出研究课题。(2)学习相关理论。(3)撰写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按照课题方案进行实施。并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不断改进、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收集实验过程材料进行汇总整理。写出成果报告。

十、研究对象

各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各个班级,涉及低、中、高各个学段。

十二、课题成果的表达形式:成果报告、优秀教案设计

第五篇: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策略

课堂组织与管理策略

概要:课堂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师生进行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随着

新课改的推行,课堂管理就越发显得重要。教师在这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课堂管理的技巧也是衡量一位好老师的标准之一。教师应从课堂环境管理和课堂纪律管理两方面入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课堂学习环境。课堂教学管理必须紧张有序,管理过程应是师生之间信息、思维、情感、人格精神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自我价值、创新精神和人格魅力得到充分展示。管理应努力做到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的统一。

关键词:课堂管理,环境,纪律,差异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由课堂的权威者、主宰者变为组织者、促进者,相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断在提升,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课堂中的主人,这样就要求教师要重新关注课堂管理问题。那么什么是课堂管理呢?通俗的来说,课堂管理就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调控人际关系,和谐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学习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其实我们从刚入学开始就天天经历着老师的课堂管理,只不过是没有察觉到罢了。一个好的课堂环境无论是对于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力,课堂环境越好,老师教的也越起劲,学生自然就吸收的越好,这个是良性循环。学生是否对学习有兴趣,是否对班集体有归属感,取决于老师对课堂的管理艺术.一个老师如果对学生实行的是强制性的,学生也许会听话,但会人在心不在,久而久之就会厌学.反之,如果一个老师凡事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对学生以朋友般对待,必然也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课堂纪律也会跟着好起来。所以我认为老师应从两方面进行课堂管理:

一.课堂环境管理

课堂环境氛围分两部分,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物理环境就是指座位,教室空间,灯光等,而人文环境是指课堂气氛,课堂人际关系等等。我们的课堂一般都在教室中进行,教室是一个大的空间,因此座位的编排是一大艺术。我们传统的一般是矩形,这样的空间距离感就会产生交流的障碍,特别是后排的同学容易开小差,脱离与老师同学的联系。老师上课时不能一直站在讲台前,要融入学生之中,可以时不时地走进学生之中。一来可以提醒开小差的同学,二来也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但要注意频率不能太频繁,这样会给学生造成压力。此外,老师也可以通过调节座位的编排方式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如现在国外的许多学校都是环形或是马蹄型的座位形式,这样有利于是全体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的物理环境为课堂管理的运行提供了一个外在物质基础,课堂规则与课堂纪律的制订则为课堂管理活动提供了制度规范,这些都是形成良好课堂管理的外在条件。课堂管理良好运行,我们还需要从师生之间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条件,即课堂气氛的营造。教师应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呢?首先要放下传统的教师架子,和学生做朋友,融入他们之中;另外要把握全局,洞悉课堂上所发生的一 1

切,防止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发生;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轻松搞笑的教学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如讲讲笑话等,寓教于乐。二.课堂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是顺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保证。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纪律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活动是向学生进行课堂纪律管理的基本途径之一。组织教学必然包含着课堂纪律管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运用到多媒体、游戏、故事等形式,此时学生的兴趣点会不断地提高,情绪也会越来越高涨,在这一时刻教师能马上调节学生情绪把他们带回课堂,进行下一步教学环节,此时课堂纪律管理能做到收放自如,将会是一节完美的课。课堂纪律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了教师施教时每一个关节的衔接。

影响课堂纪律最重要的因素我认为是老师的教学结构。所以老师要合理组织教学结构,保证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衔接自如,授课方式要有吸引力。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因为无聊而进行一些破坏课堂纪律的事。对于课堂中的违纪行为老师也要正确对待。可以先用目光交流达到提醒的目的,若学生不理会,可以走进或采用言语的方式加以警戒。但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的自尊心,不能太过分。

总而言之,课堂管理是教学的关键部分,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果,在新时代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课堂管理技巧,保证课堂的顺利有效进行。下面我就谈谈我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几点看法:

一.强化课堂管理要在抓纪律上下功夫

课堂气氛要和谐,并不等于放弃课堂管理,学生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若是那样的话,就变成了放任自流。因此,任何一个班级要想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都要制定纪律规则,当然,规则也不能太多,要简明扼要,易于操作。有了规则就必须严格执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要是自己违反规则,就必须承担责任,就必须得接受批评和惩罚。尤其是小学以及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小、天性活泼、爱动贪玩,自我约束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差。各班都有严明的班风制度,但仍有同学自控能力差,时不时的会乱发言,摆弄钢笔或铅笔转着玩的,交头接耳左顾右盼的,故意起哄喧哗的„„。学生不良习惯,打断教师的上课思路,教师教学方案的实施,从而也就影响了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教师上课时要强调课堂纪律,规范学生听课的坐姿、语言等,培养学生的课堂教学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课堂上的种种不良习惯,教师视而不见、听之任之,那么课堂教学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如何对待这些不良行为,也许每个教师都有各自的办法,但无论是什么办法,最起码的是要遵循两个原则,即消退原则和相反替换原则。根据H.B克鲁姆博尔茨的说法,消退原则就是教师要采取行动,使学生不能从不良行为中得到奖赏,从而自己停止不良行为;相反,替换原则就是奖励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这样做,既可以避免教师与问题学生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又能赢得全班绝大多数学生的支持,教师的形象也因此变得高大起来,二.强化课堂管理要在培养习惯上下功夫

现在的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优越,生活安逸、懒惰滋生。年龄小,惰性强,缺少学习的自觉性。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学生将自己形成的需要调动起来,以提高学习积极性的过程。它是一个潜存在学生心里的东西,我们做为教师只是将它调动,使其发挥有效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培养勤思考、好思辩等的学习习惯,教育学生继承传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设计问题注意层次,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的创意回答。科学告诉我们,每个人的潜能开发是巨大的,有95%的潜能尚需等待开发。当学生在学习上有成就感时,学习的欲望就会迸发,不良的学习习惯就会得以矫正。

三、强化课堂管理要在教法上下功夫

众所周知,教有法无定法,贵在得法。为课堂教学改革需要,为培养和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就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来钻研教材和教法,是教师学生的情况,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喜爱的教学法,教师还需要在自身的语言修养上下功夫,多一点幽默,多一点婉转,多一点呵护。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的变换方法,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便于,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的目的。

四.是要积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

友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安全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良好课堂心理气氛,使恬静与活跃相统一、热烈与凝重相统一、宽松与严谨相统一,营造课堂教学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和谐的心理背景。教师要切忌讽刺、挖苦学生或一直板着面孔、时而训斥学生、时而大发雷霆,使学生带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学习,并一直处于担心受怕的心理状态,那必定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当用自己的行动向学生证明,他(她)乐意做学生的朋友。

充分发掘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心理学因素,应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时机设置悬念、适度渲染、适当夸张、丰富情感、突变情节、修辞技巧、反接技术等,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握课堂教学管理节奏,轻松愉快地达到目标。.融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通情达理,情感育人,创设良好氛围,教管结合,突出正面教育,多表扬鼓励,少惩罚打击,激励学生学习。教师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多种子方式创设浓郁的趣味情景、民主情景、激励情景、主动学习情景、探研情景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主动学习的行为,感受民主、和谐氛围、教师期望、同伴的鼓励,体验成功的欢乐。

五.重视教师的人格力量,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教师要衣着整洁,仪表端庄,精神饱满,责任感强,知识面广,生动风趣,有组织能力;尊重学生,以民主、平等的思想看待学生,任何情况下都不得羞辱学生,不得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不布置惩罚性作业,更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教学管理语言要准确精练、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形象生动;板书要工整规范、科学合理;教态要亲切自然。

六.创设动手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不喜欢死记硬背,也不喜欢乖乖地听老师讲授,他们都爱动手操作,爱自己发现、探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平台,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做一做,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并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的目的。这样,探索、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就能更快的得到培养与提高,而且给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课堂教学管理万象,需要在工作中摸素

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落实使每个学生在每节课上有所得、有所获,为学生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注入后劲,真正地实现双赢。

总之,组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更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与思想。中小学低年级正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开始,也是迈向成功的起步阶段,我们教师课堂教学中好的组织教学方法自己受益,学生也必将会铭记在心。

参考文献:

⑵吴志宏.教育行政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⑶罗斯·韦伯,吴思华等译.组织理论与管理.台湾:长桥出版社,1979:399.⑷西蒙.管理行为:管理组织决策的过程研究.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213.

下载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情绪管理策略(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的情绪管理策略(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的情绪管理策略

    如何开展挫折教育? 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挫折教育: 一、利用晨会和班会,向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没有知识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是会处处碰壁......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提问策略研究》 柳河县长青小学 付丽春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效率,确切的说是要在学生减负的前提下,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课堂教学中教师“追问”的策略研究 追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在课堂上经常为教师所运用。《教学方法与艺术全书》是这样给“追问”下定义的:“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

    教师情绪管理随笔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教师情绪管理随笔,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一、教师魅力在班级上的......

    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策略

    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策略 一、拥有心理学知识,调整教学方式 学生的注意力:幼年3-10分钟,少年10-20分钟,成年最多60分钟。 学生的注意力是教师必须关注的。 如果注意力分配恰当,学生......

    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行为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教师的职业行为中,“备”“教”“批”“辅”“考”“研”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并以......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低效行为分析及解决策略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低效行为分析及解决策略王伟苗(原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秀水小学 现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学小学部)摘 要: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以......

    常态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

    (重点)常态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及改进策略 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低效行为包括:课堂结构不合理,时间安排不合理,情境创设流于形式,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差,课堂提问太随意,教学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