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行为

时间:2019-05-13 01:28: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行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行为》。

第一篇: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行为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的基本途径。在教师的职业行为中,“备”“教”“批”“辅”“考”“研”等一系列活动都是围绕着“教”,并以提高“教”的质效为目标。换句话说,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中心。教师的言行是教师个体职业道德具体表现。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言行,无疑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集中体现。

新时期,我们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良好职业道德的诉求,要以教育部重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为依据,规范课堂教学的师德行为。新《规范》是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教师与国家、教师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在新《规范》中,对师生关系的要求集中在第三条:“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关爱学生,需要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只有尊重学生人格的教师,才会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和谐的良师益友般的师生关系,关心爱护学生也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关爱”“尊重”,是教师的责任,是课堂教学中教师师德行为的核心要求。

一、把阳光洒向每一扇心扉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尊重学生是师生关系之基。在课堂教学中,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师就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片绿叶,把阳光洒向每一扇心扉。只有这样,课堂教学中才能做到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教师才不会出现以下师德缺失行为:

1、偏爱少数学生,尤其是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漠视其他学生的存在,用语言伤害给自己“麻烦”的学生,甚至袒护出错的“关系生”。

2、偏心少数学生,给予他们较多的回答、练习、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不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不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主动性的帮助。

于永正在给初作教师的女儿的建议中,是这样说的: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你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感到每个孩子都有可爱之处,即使长得丑的学生,慢慢也会看顺眼,更要关心学困生„„

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克服偏爱偏心行为,教师应起码做到以下两点:

1、阳光普照。这需要教师从人格平等的角度看待每一个学生,并给予充分的尊重。教师应把每个学生都当作天使,不唯学习成绩的好坏,不讲私人感情的深厚,不以貌待生,更不受利益驱使而跪着教书。

2、机会同等。这需要教师从权利平等的角度对待每一位学生。课堂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等,要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平等对话、分层练习等途径,尽可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同的学习空间和表现平台。

二、精心呵护每一棵嫩苗

学生如果是一棵棵禾苗,教师的言行就应是阳光雨露,是和风细雨。精心呵护每一棵嫩苗,依靠的是教师对学生心灵的关照,需要的是教师的谨言慎行。

1、把握好严格要求的度。严格要求学生,是师爱的应有内容。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是对学生成长发展的极大戕害,是不尊重学生生命的一种表现。如果把握不好度,往往会走向“严厉”,甚至“严酷”,因此发生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不尊重学生生命的极端表现。

2、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需求,用心体会学生的个体特点,是尊重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不根据学生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师,一定不会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不依据学生个体特点进行教学的教师,必然在课堂教学的学习活动组织方面缺乏针对性、层次性。

3、认真倾听,耐心等待。倾听是对人的一种尊重。学生发言时,教师的动作、神态和目光等,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学生回答时,教师不注视着学生,来回走动,甚至做其他事情(如板书)等,在不经意间伤害着学生的自尊心。对于不能立即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不要急于叫别人回答,而要用真诚信任的目光注视他、等待他。

4、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很大。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语言,要时刻注意起到积极的引导激励作用。一定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切忌训斥、指责,更不可把答对与答错的学生进行对比。“我们请一位学生站起来,一定要让他体面地坐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呵护。”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洒向学生的都是爱。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内在需求,让博爱、平等造就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成就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吧!

第二篇: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课改的出发点;对问题的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新知识学习后的运用与反思,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作业布置等是从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激励进步等方面考虑的。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和实施教学。为了改进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给教师提出一些可供操作的教学建议。

1.学习课标,明确要求

(1)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2)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学习目标。

(3)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4)明确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以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2.分析教材,确定目标

(1)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设计思路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整体结构。(2)泛读本章本单元教材,了解本章或本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精读本节、本课时教材中的课题引入、新知识形成和例题的分析过程,明确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挖掘可能蕴涵的教育价值。

(4)仔细解答练习和作业中的每一道题,体会其中用到的知识、解题方法及蕴涵的学科思想。

(5)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6)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既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3.了解学情,把握起点

(1)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个性差异等状况。(2)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所需的前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具备情况。

(3)用绝大多数学生熟悉的事例和能理解的问题引入新课;用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和解答的问题作为例题和练习的基础题。

(4)对多数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通过问题细化、分解等方法作适当铺垫。4.呈现问题,激发思维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探索新知。(2)从学生实际出发,呈现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学科实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3)从学科在生产、生活及其他学科中的实际应用出发,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4)通过讲学科故事、设置问题悬念、多媒体动态演示等手段,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5.关注过程,促进内化

(1)设计游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科规律,经历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2)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设计猜想、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3)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4)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从中辨析概念、辨析问题、剖析思路,找到思路受阻或产生错误的原因,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法。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论结果正确与否,要让学生阐述思考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

6.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新知识学习后,让学生及时练习,体验新知识的应用,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知识运用中的易错问题,让学生辨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对例、习题作适当变式,让学生尝试举一反三。

(4)选择能直接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练习,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题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引导反思,归纳提炼

(1)活动后,引导学生反思,归纳和揭示活动中隐藏的规律。(2)新知识形成后,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例题教学后,引导学生归纳知识要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建议,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4)巩固练习后,引导学生归纳应用新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中所用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5)对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特点,从中择优。(6)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以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整理知识、提炼方法、感悟思想、积累经验的目的。8.多元评价,有效激励

(1)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等,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对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激励,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运用口头问答、书面测验、活动报告、课内外作业等,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肯定成绩,激励进一步发展。

(3)运用有层次的问题,了解和评价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激励学生有差异地发展。(4)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评价起点,允许再次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的信心。

(5)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或解答不完整时,鼓励学生自己反思解答过程,其他学生评价补充,教师引导激励提高。9.精选作业,分层落实

(1)精选与本课时内容配套、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题作为课内外作业。

(2)适当精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或适度开放、需要多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问题,或需要动手实践的问题,以及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作为课内外作业。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布置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既要布置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必做题,又要布置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合不同水平发展需求的选做题。

(4)控制作业的题量难度,反对机械操练、题海战术。

(5)及时检查、批改作业,指导学生积极反思、自觉订正作业错误。(6)记录和分析作业中常见的典型错误,及时查漏补缺、改进教学。以上建议,前三个方面属于教学准备,后六个方面是课堂中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操作性建议。望教师参考这些建议,着手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好的氛围和问题情境。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能反映学科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且是现实和有意义的问题创设情境,由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课堂教学行为负面清单

课堂教学行为负面清单

学院为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实效性,结合正在开展的群众满意度调查活动,针对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列出了负面清单。

具体内容如下:

一、不备课就上课。

二、在校期间不讲普通话,用方言与学生交流。

三、汉字书写不规范。

四、穿着不合宜(拖鞋、背心、短裤等)。

五、没有执行候课制度,上课迟到。

六、擅自离开教室做私事。

七、不到下课时间提前离开教室(早退)。

八、拖堂,影响学生课间休息。

九、上课接打电话或玩手机。

十、坐着讲课。

十一、酒后上课。

十二、上课期间将学生赶出教室或因迟到将学生拒之门外,随意停学生的课。

十三、课堂上播放与教学无关的视频。

十四、未经教务处批准、登记擅自调课。

十五、个别学生违纪,全班学生停课挨批。

十六、利用教师身份,在课堂上向学生宣传和教授违背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内容或者对社会不满的牢骚以及道听途说的网上传言。

十七、课堂上过多关注优等生,对于学困生缺乏关注。

十八、室外课“放羊”式教学或者让学生自由活动(需要自学时,教师必须提出自学要求并进行指导),致使学生脱离老师视线。

十九、上课期间截留学生在办公室或其它地点写作业或帮老师做其它事情。

二十、上(下)课师生不相互问候。

学校组织全体教师逐条进行解读和学习,同时强调,教师要严于律己,照章办事,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提高课堂效率;教务处要严格督查考核,发现问题,限时整改。课堂教学行为负面清单,从制度层面上管理和规范教师行为,使学院管理更规范,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更具理性。

第四篇: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

[摘要]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行为研究已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之一,得到普遍重视。本文通过考察教学行为的内涵和定义,了解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框架和范式,从而对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教学行为、内涵、研究框架与范式、问题与思考

教学行为问题自古就借助于其他教育问题,以经验的形式存在于教学研究之中。但一直未在独立领域得到专门的研究。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课堂教育行为问题才从其他教育问题中浮现出来。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学行为研究已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有效方式之一,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所以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的形成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都是基于教学行为的发生得以实现的。

一、教学行为的内涵和定义考察

(一)教学行为的内涵考察 基于教师教学效能的研究。关于教学行为的研究,早期没有一个专门研究领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主要特点是:一是通过探讨教师的教学行为,来寻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玉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二是通过对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为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提高[1]参考。(2)基于师生互动的研究。英国学者文雪黎等人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2]教师中心式反映的是师生之间控制与顺从的关系;学生中心式反映的是师生之间是主体与主体的关系;知识中心式反映的是师生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目标而结成特殊伙伴关系。(3)基于教师角色的研究。教师角色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将教师角色行为置于角色规范、角色期望和角色冲突等常用的角色观念下进行的,并且这些研究几乎都与教学效能关联[3] 在一起。

(二)教学行为定义的考察

施良方教授等人的研究认为,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引起、维持以及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把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的主要行为分为:主要教学行为、辅助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行为。[4]广义的教学行为泛指教或学的行为。狭义的教学行为指教师“教”的行为。那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可观察的外显的活动方式,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细节和内容。它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直接指向教学内容的各种行为,二是为了使上述行为得到顺利实施而对自己和他人行为进行组织管理的行为。现在所说的教学行为是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基于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个性、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学实践知识与实践智慧,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表现出的教学行为操作方式。

二、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框架

(一)影响教学行为因素的研究 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教育理念、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是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的具体应用。而教学效果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直接体现,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也必然影响到教学行为。因此,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可以以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直接决定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影响教学行为的方式和教学效果,对教学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教师素质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体现课程和教学理论,另一方面以自己的经验、智慧和反思来提升教学行为的针对性、有效性。(2)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是有效教学行为发生的基础。(3)教学情境。和谐生动的课堂有利于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教师通过控制教学节奏,创设教学情境,完成教学任务。(4)教学内容。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应当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行为策略。

(三)教学行为的归类研究 基于教学行为的复杂性、个体性和情境性,进行分类加以研究是必要的。(1)从教学行为的发生机制上看,教学行为可以分为三类:1常态教学行为,教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教学常规操作行为。2动态教学行为,指在具体的课堂情境下,教师根据课堂即时情况,采取灵活应变的教学处理行为。3教学机智,指在教学中,教师及时、机智地处理偶发教学事件并赋予特殊教育意义的行为。(2)从表现形式看,教学行为可分为主教行为、辅助行为、管理行为和反思行为。

三、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三种范式

从1986年克雷茨的研究开始,到目前为之,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先后经历了三种范式:(1)过程结果范式。该范式是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第一范式,核心任务是探查教师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寻找最有效的教学行为。(2)认知—对话范式。它是课堂教学研究的第二代范式,核心任务是探查教师认知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并试图通过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式来提高教学行为的有效性。(3)情境一生态范式。该范式是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的第三代范式,主要任务是从生态学的视角考察真实情境中课堂教学行为的组合方式和演化特征。

四、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存在的问题

(1)对课堂教学行为认识的片面性。国内的研究也把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师行为等同看待,忽略了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其他要素的研究,更没有以整体上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全面地探讨,寻找出课堂行为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彼此分离的状态。虽然由于目前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已经有个别学者开始关注课堂中学生学习行为的现状。调查上仍处于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起步研究阶段。(2)研究方法与课堂教学行为特点不相宜。出现国内研究则往往采用经验总结和简单的现象描述的方法,既缺乏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提升,又缺乏理论的实践验证,难以对实践起到切实的指导作用。

(二)个人的思考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具有高度实践品质的问题,是一个随内外教学情景而变化的问题。个人认为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看待,对于学生来说,是否喜欢这门课程以及授课老师等问题也会对课堂教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从老师方面来说,教师的素养和品质、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技能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行为。之前听过一个讲座,是关于魏书生老师的讲座,他讲到了如何来教它的语文课。他教学的方式主要是民主和科学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他说每个学生都是我的助教,把教学的各个内容都交给学生,学生最后不会的再问老师,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提高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的科学方面和民主方面,研究学生的起点以及学生的可接受,他不强迫学生,让学生做自己能够做的事,事事让学生自己商量解决对策,从而建立互助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郑燕祥.教育的功能与效能.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第67-69 [2]陈奎熹.教育社会学研究.台北:师大书院有限公司,1992.155-156 [3]张建琼.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教育研究.2005(3)

[4]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第149页

第五篇: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模版]

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课改的出发点;对问题的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新知识学习后的运用与反思,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作业布置等是从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激励进步等方面考虑的。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和实施教学。为了改进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给教师提出一些可供操作的教学建议。

1.学习课标,明确要求

(1)了解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2)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学习目标。

(3)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4)明确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以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2.分析教材,确定目标

(1)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设计思路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整体结构。

(2)泛读本章本单元教材,了解本章或本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精读本节、本课时教材中的课题引入、新知识形成和例题的分析过程,明确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挖掘可能蕴涵的教育价值。

(4)仔细解答练习和作业中的每一道题,体会其中用到的知识、解题方法及蕴涵的学科思想。(5)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6)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既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3.了解学情,把握起点

(1)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个性差异等状况。(2)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所需的前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具备情况。

(3)用绝大多数学生熟悉的事例和能理解的问题引入新课;用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和解答的问题作为例题和练习的基础题。

(4)对多数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通过问题细化、分解等方法作适当铺垫。

4.呈现问题,激发思维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探索新知。(2)从学生实际出发,呈现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学科实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

(3)从学科在生产、生活及其他学科中的实际应用出发,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4)通过讲学科故事、设置问题悬念、多媒体动态演示等手段,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

5.关注过程,促进内化

(1)设计游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科规律,经历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

(2)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设计猜想、探究等活动,让学 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

(3)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4)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从中辨析概念、辨析问题、剖析思路,找到思路受阻或产生错误的原因,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法。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论结果正确与否,要让学生阐述思考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

6.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新知识学习后,让学生及时练习,体验新知识的应用,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知识运用中的易错问题,让学生辨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对例、习题作适当变式,让学生尝试举一反三。

(4)选择能直接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练习,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题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引导反思,归纳提炼

(1)活动后,引导学生反思,归纳和揭示活动中隐藏的规律。(2)新知识形成后,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例题教学后,引导学生归纳知识要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建议,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

(4)巩固练习后,引导学生归纳应用新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 问题中所用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5)对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特点,从中择优。

(6)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以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整理知识、提炼方法、感悟思想、积累经验的目的。

8.多元评价,有效激励

(1)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等,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对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激励,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运用口头问答、书面测验、活动报告、课内外作业等,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肯定成绩,激励进一步发展。

(3)运用有层次的问题,了解和评价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激励学生有差异地发展。

(4)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评价起点,允许再次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的信心。

(5)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或解答不完整时,鼓励学生自己反思解答过程,其他学生评价补充,教师引导激励提高。

9.精选作业,分层落实

(1)精选与本课时内容配套、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题作为课内外作业。

(2)适当精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或适度开放、需要多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问题,或需要动手实践的问题,以及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作 为课内外作业。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布置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既要布置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必做题,又要布置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合不同水平发展需求的选做题。

(4)控制作业的题量难度,反对机械操练、题海战术。

(5)及时检查、批改作业,指导学生积极反思、自觉订正作业错误。(6)记录和分析作业中常见的典型错误,及时查漏补缺、改进教学。以上建议,前三个方面属于教学准备,后六个方面是课堂中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操作性建议。望教师参考这些建议,着手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好的氛围和问题情境。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能反映学科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且是现实和有意义的问题创设情境,由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载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行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行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 专题七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创新 很高兴和大家聚集在这里交流学习,今天聊专题七 语文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创新(板书)其中有四个话题,先谈话题一课堂组......

    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课堂教学12种低效行为 1.讲评课上学生“爬黑板”无目的。 解读:讲评课课前在黑板上公布选择题答案无可厚非,但如果在讲评课中间,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选择题的答案,那就是纯粹为......

    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功能和意义《改》范文

    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功能和意义单 位:郑州二十四中 姓 名: 孙 捷 1 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互动的功能和意义 【摘要】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要把握......

    《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也是课程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乃至课程......

    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探讨

    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保障教学效果。一、转变教学......

    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行为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新课改要求培养师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既看教,更......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十不准

    师德师风十不准 1、严禁传播、散布反动言论和迷信邪教学说;不准违规表达诉求。 2、严禁殴打、侮辱学生;不准谩骂、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3、严禁打架、赌博、酗酒滋事和......

    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基本规范

    铜山县润杰学校课堂教学规范 (2008年9月修订) 1.教师在上课前应认真备好课,认真观看优质光盘,精选可用优质教学资源,根据教学设计写好教案,准备教具或实验仪器。没有教案不能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