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关规定
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有关规定
一、第一遍铃响后及时走出办公室,到所教班级教室门前等候,待第二遍铃响后,立即走进教室上课,不得迟到。
二、上课铃响后,教师教室站在讲台中央,学生起立后,教师应立正、还礼、并示意学生坐下。
三、教师要在走进课堂前将手机等通讯工具放在办公室,严禁将手机带入课堂。
四、上课要衣着整齐、庄重、大方,不准穿奇装异服,不准染异色发,冬天不戴帽子、围巾、手套,不穿大衣,夏天不穿无领汗衫和无袖衫,不穿拖鞋,不穿奇装异服,不留怪发型,女教师不化浓妆,不戴首饰。不准穿拖鞋上课,男教师不准穿跨栏背心和短运动裤上课。
五、仪表端庄,教态自然,态度和蔼,语言准确、精练、生动,声音宏亮。言谈举止文明大方,没有特殊情况不许坐堂讲课,不准在教室做与本节教学无关的事。
六、尊重每一个学生,不准辱骂学生;不准对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不准随意将学生轰出教室。
七、教学目的明确,重点突出,能抓住关键,突破难点,对教材的深度、广度把握准确。
八、遵守课堂教学时间,不准随便离开课堂、提前下课或拖堂。
九、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密度。
十、教师要按学生课堂常规严格要求训练学生,上课下课要有必要的仪式。
十一、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不上无准备的课。上课时教师要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十二、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程序严谨,讲授、分析、巩固、小结、作业等各教学环节要充分体现,有条不紊,教学节奏感强,教学密度得当。
十三、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清楚,教学有法,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能力培养,体现学法渗透。精心设问,巧妙点拨,提问有梯度,兼顾各层次的学生,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十四、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尤其是相反的意见,不准歧视、挖苦学生。
十五、下课铃响后,结束教学活动,教师应立正站在讲台中央,发出下课口令。学生起立后,教师要还礼,按时下课,不要拖堂。
第二篇: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十不准
师德师风十不准
1、严禁传播、散布反动言论和迷信邪教学说;不准违规表达诉求。
2、严禁殴打、侮辱学生;不准谩骂、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3、严禁打架、赌博、酗酒滋事和参与色情活动。不准吵架和饮酒后从事教学活动。
4、严禁工作时间参与打牌、下棋、网络游戏等活动。不准上班时间
干私活,非周末和节假日不准进茶馆打牌和通宵娱乐。
5、严禁随意停课、调课、缺课,不准对教学“六认真”敷衍塞责,不准随意增加学生课业负担。
6、严禁在课堂上抽烟,使用移动电话和说脏话;不准上课期间擅离课堂。
7、严禁以各种名义和各种形式收费补课;不准作招生虚假宣传和收取招生中介费。
8、严禁利用职务之便向学生或学生家长索要或变相索要财物;不准向学生推销、代购教辅资料和学习用品;
9、严禁在各类考试中参与作弊;不准在学校工作中或个人评优、评职、晋级、晋职以及请假时弄虚作假,欺骗组织。
10、严禁侵占国家资产;不准损坏学校利益及荣誉,不准无理拒绝学校正常的工作安排。“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十不准”
1、不准带手机进入教室。
2、不准穿奇装异服、拖鞋、背心、短 裤(裙)进入教室。
3、不准酒后上课。
4、不准在教室内吸烟。
5、不准带小孩在教室内玩耍。
6、不准在上课时接待任何来人来访。
7、不准体罚、辱骂、讽刺、挖苦学生。
8、不准上课迟到、早退、拖课、随意 离开教室。
9、不准私自调课、换课、停课。
10、不准在课堂上闲谈、聊天,或做其它与教学活动无关的事情。
第三篇: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探讨
思政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素质对于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保障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
1.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进行不断的学习,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实现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要对教材进行熟悉和钻研,有效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中的资料对政治学科的新知识和新动向进行准确把握,在丰富自身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教师的积极影响,实现政治学习目标。2.树立先a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起先进的教学理念,满足新的教育要求。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能够获得共同的进步和发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能力,以实现教学目的。例如,在进行货币这节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商品价值以及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这些现象采用政治知识进行讲解,同时列举相关事例,使学生在对产生的现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了解到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3.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收集、对于课堂的控制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能力。教学过程有着动态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中存在很多不可预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中产生的信息加以掌握,将其作为教学参考进行使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情况对教学环节做出积极调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二、做好教学准备,丰富教学课堂
在教学准备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教材重点进行教学安排,而不仅仅是对教材中的知识进行照搬。在备课过程中,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教材中存在的难点,从而提高备课效率。1.在备课过程中以苏教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为主要参考,对教材中的政治观点进行积极钻研,选择当下的政治材料进行教学。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教学资源,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会中的有效资源进行分析,从而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2.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备课,新课改的目标在于能够使学生获得共同发展,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学生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发展特点进行备课,对学生容易掌握的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对于易混、易错的知识要进行重点讲解。3.教师要制定出全面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活动按照一定的目的性进行展开,保证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采用互动教学模式
1.课堂导入。教师在课程进行前编写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学案,供学生作为预习参考,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学,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标注,教师通过学案了解到学生的预习情况和产生的主要难题。之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情景预设,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准确了解到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创设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进行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参与,减少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学习疲劳。
3.复习巩固。在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习题进行练习,同时进行知识的拓展,组织讨论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巩固。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改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优质教学。
第四篇:教师行为“十要、十不准”规定
教师行为“十要、十不准”规定
十要:
1.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方针、路线、政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和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提高思想素养。
2.要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服务意识,具有敬业奉献精神。
3.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关心热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维护血红色呢个合法权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4.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刻苦钻研业务,按教育规律办事,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5.要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严格遵守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6.要严格自律,廉洁从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7.要当好德育工作者,把德育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和其他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8.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自重、自强、谦逊质朴。9.要具有文明的道德风范,仪表端庄,衣着整洁,语言文明,礼貌待人。10.要遵守和维护社会公德,积极参加学校和社会开展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一个遵纪守法的模范公民。
十不准: 1.不准利用教师身份,向学生宣传和教授违背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内容。2.不准辱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3.不准歧视后进生,随意停课或经任何借口将学生赶出教室。4.不准以中小学生为对象搞有偿辅导。
5.不准在正常工作时间内从事第二职业或未经批准私自在校外兼课。6.不准乱办班、乱收费、乱罚款或利用教师职务之便擅自向学生推销资料、商品。
7.不准在课堂内携带、使用通讯工具。
8.不准以任何理由让学生代替教师批改教学作业及让学生或学生家长为自己谋私利,办私事。
9.不准以不文明语言和行为对待学生家长。10.不准参与任何违反是的规范的不文明活动。
第五篇: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新课程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课改的出发点;对问题的情境创设、教学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新知识学习后的运用与反思,以及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作业布置等是从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激励进步等方面考虑的。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设计和实施教学。为了改进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中的教学行为,给教师提出一些可供操作的教学建议。
1.学习课标,明确要求
(1)了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2)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学习目标。
(3)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教学要求。
(4)明确课程标准对评价的建议以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2.分析教材,确定目标
(1)通读整套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设计思路和教材的知识体系及整体结构。(2)泛读本章本单元教材,了解本章或本单元教材的主要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整套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3)精读本节、本课时教材中的课题引入、新知识形成和例题的分析过程,明确新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挖掘可能蕴涵的教育价值。
(4)仔细解答练习和作业中的每一道题,体会其中用到的知识、解题方法及蕴涵的学科思想。
(5)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时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6)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既符合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3.了解学情,把握起点
(1)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和个性差异等状况。(2)了解学生学习本节课内容所需的前期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相关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的具备情况。
(3)用绝大多数学生熟悉的事例和能理解的问题引入新课;用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和解答的问题作为例题和练习的基础题。
(4)对多数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问题,通过问题细化、分解等方法作适当铺垫。4.呈现问题,激发思维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呈现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探索新知。(2)从学生实际出发,呈现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学科实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3)从学科在生产、生活及其他学科中的实际应用出发,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以致用和探究新知的积极性。
(4)通过讲学科故事、设置问题悬念、多媒体动态演示等手段,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5.关注过程,促进内化
(1)设计游戏、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学科规律,经历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2)按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的原则,设计猜想、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究和发现过程。(3)在例题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分析题意寻求解题思路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4)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交流,从中辨析概念、辨析问题、剖析思路,找到思路受阻或产生错误的原因,交流问题解决的方法。
(5)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论结果正确与否,要让学生阐述思考过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讨论。
6.尝试运用,巩固提高
(1)新知识学习后,让学生及时练习,体验新知识的应用,掌握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知识运用中的易错问题,让学生辨析,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
(3)对例、习题作适当变式,让学生尝试举一反三。
(4)选择能直接运用本课知识解决的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练习,提高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题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引导反思,归纳提炼
(1)活动后,引导学生反思,归纳和揭示活动中隐藏的规律。(2)新知识形成后,引导学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例题教学后,引导学生归纳知识要点、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题的基本步骤和书写建议,形成正确的解题策略。(4)巩固练习后,引导学生归纳应用新知识可以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中所用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
(5)对用多种方法解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势和特点,从中择优。(6)在课堂小结中,引导学生归纳、交流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以及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整理知识、提炼方法、感悟思想、积累经验的目的。8.多元评价,有效激励
(1)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等,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态度,对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激励,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运用口头问答、书面测验、活动报告、课内外作业等,了解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肯定成绩,激励进一步发展。
(3)运用有层次的问题,了解和评价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激励学生有差异地发展。(4)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评价起点,允许再次评价,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的信心。
(5)当学生回答问题有错或解答不完整时,鼓励学生自己反思解答过程,其他学生评价补充,教师引导激励提高。9.精选作业,分层落实
(1)精选与本课时内容配套、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习题作为课内外作业。
(2)适当精选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或适度开放、需要多角度思考和表达自己观点的问题,或需要动手实践的问题,以及富有趣味性的问题作为课内外作业。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布置不同层次要求的作业,既要布置使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必做题,又要布置适应学生个性发展需要、适合不同水平发展需求的选做题。
(4)控制作业的题量难度,反对机械操练、题海战术。
(5)及时检查、批改作业,指导学生积极反思、自觉订正作业错误。(6)记录和分析作业中常见的典型错误,及时查漏补缺、改进教学。以上建议,前三个方面属于教学准备,后六个方面是课堂中按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操作性建议。望教师参考这些建议,着手课堂教学行为的改进。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学习创设一个好的氛围和问题情境。倡导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择能反映学科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且是现实和有意义的问题创设情境,由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尝试探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