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19-05-15 02:0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一篇: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高中生学好《生活与哲学》非常重要,因为生活处处有哲学,学好了哲学可以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学会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解决问题。但哲学的理论性太强又过于抽象而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并不高,不去主动学习,而是被动的识记。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呢?我的做法是把俗语引入到《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在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有不少通俗易懂、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且富有哲理的俗语。选择其中一些常用的俗语引入政治课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空洞的哲理变得具体化、通俗化,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和理解知识。近几年的文综高考政治题中,用一些常用俗语设计的题型也屡屡出现。因此,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注意一些常用俗语的收集和整理并予以运用,是十分必要的。下面我把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常用的俗语做了一下整理,盼有益于老师和同学们的教与学:

一、在“探究世界的本质和把握思维的奥妙”教学中可选用以下俗语

1、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客观存在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

2、谈虎色变;望梅止渴;心灵手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我思故我在;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属主观唯心主义。

4、听天由命;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主观决定客观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5、取薪救火;画蛇添足;邯郸学步;郑人买履;按图索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生搬硬套。

6、生命在于运动;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7、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物质的运动有其客观规律

8、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片面地看问题。

9、刻舟求剑——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不懂得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10、朝令夕改——否认事物的相对稳定和静止。

11、顺藤摸瓜;顺水推舟;疱丁解牛;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揠苗助长——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尊重并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违背客观规律,必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12、谋事在人;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科学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二、在求索真理的历程教学中大家可使用以下俗语

1、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凡事要好,须问“三老”;百闻不如一见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真知。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放之四海而皆准——讲解真理的客观性;科学认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促进作用时使用。

3、精通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以致用——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4、屠龙妙术;纸上谈兵——割裂实践和认识、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不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5、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真金不怕火来炼;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6、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下马观花——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三、以下俗语可用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的教学中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山外青山楼外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唇亡齿寒;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鱼不离水,瓜不离秧;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与多样性。

2、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3、喜鹊叫喜,乌鸦叫丧——否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5、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从整体和长远方面看问题,事情就很难办好。

6、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坐井观天——只见部分,不见整体,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

7、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

8、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牵一发而动全身——部分对整体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沧海桑田;斗转星移;物竞天择;——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2、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推陈出新;吐故纳新;新陈代谢——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我们要支持和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3、青少年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新陈代谢;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必然战胜旧事物。

4、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上甜;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好事多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防微杜渐;循序渐进;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事物的变化发展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要重视量的变化和积累。

6、朝三暮四;田忌赛马,——事物的构成成分及其排列组合的变化,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7、当机立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优柔寡断——事物的量变达到临界点,就要抓住机会,促成其质变;否则就会相反。

(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时: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不见高山,不显平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2、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因祸得福;合则两利,分则两害;乐极生悲;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失败乃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居安思危;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典型引路,示范引导;白马非马;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4、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行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十个手指有长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5、看问题、做事情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打蛇要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画龙点睛;好钢用在刀刃上,工作做到点子上。

6、既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事物的次要矛盾: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7、胡子眉毛一把抓;舍本求末;本末倒置;隔靴搔痒;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没有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办事情抓不住重点,颠倒了主次矛盾的关系。

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白璧微瑕;瑕不掩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9、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症下药,辨症施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四、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可使用以下俗语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可引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众人划桨开大船。

2、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时可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见利忘义;唯利是图;人不为已,天诛地灭。

3、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我们应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有国才有家;国富民强;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无水大河干。

4、人生价值和远大理想的实现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爱拼才会赢;卧薪尝胆。

5、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饿死不是嗟来之食。

6、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人民服务;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巧妙运用民间俗语教学,只是我的一点尝试,归纳出来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目的在于找到一些比较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生活与哲学》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第二篇:论俗语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论俗语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作者:赵汉林 单位:文坊中学

电话: *** 第1/5页

论俗语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俗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俗语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形成的。①它是群众中广泛流行的通俗而定型的语句,的经验和愿望。它大量存在于口语交际与书面表达当中。以教学生使用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自然要对其予以重视。

随着社会的发展,俗语在言语交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内容相当广泛,构思很有特色。内容上有关生产经念、生活现象、人生哲理等

1.农业生产的预示:“立夏不下,高田不耙”、“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2.社会生活的折射:“龙游浅水遭虾戏,落毛凤凰不如鸡”,写尽世态炎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写出旧时的等级之分。

3.人生哲理的点拨:如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用辩证观点的“尺有所长,丈有所短”…… 俗语的艺术特色

言简意赅,多用修辞。

俗语大多是生活现象的总结、道理的提升。如“河水不犯井水”、“树倒猢狲散”、“蛇有蛇路、鼠有鼠路”、“姜是老的辣”,“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等。这些俗语大多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将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即使目不识丁的老妪,也能领会其中的含义。口头语体,自然亲切。

“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会比长篇抒情散文更实在;“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会比“梁园虽好,却非久留之地”更通俗;“烂泥糊不上壁”不像“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也”那样文绉绉,这些俗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雕琢的痕迹,似

第2/5页

乎与读者在唠叨家常,是那样的随意自然。琅琅上口,易于诵记。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爸矮矮一个,妈矮矮一窝”、“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些耳熟能详的俗语,正是因为押韵,富有音乐效果,读来琅琅上口,自然就记住了。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②可见从运用祖国语文及丰富语言的角度上看,俗语教学是极有必要的。

学习俗语是丰富词汇量的需要。

语文是学习使用语言的科目。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③。可见掌握词汇量的多少影响语言的运用。无词汇量的语言是无本之水、无源之水。词汇量又有其民族文化背景,俗语是这背景的一部分。因此俗语教学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从而更利于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2.学习俗语是语境教学的需要。

根据言语教学论的观点分析,语言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运用。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的课程,而言语能力的基本内容就是对语境的准确把握④,语境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所以在具体语境中使用些俗语能使交际双方明白言下之意。电视中层女方的台词“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言下之意是不答应婚事,且嘲笑男方。

生活中两人发生争执,一人说“狗急也要跳墙”,其意不是狗跳墙,而是人急了也要拼命。“兔子不吃窝边草”话外音是不在当地或近处干坏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在具体的语境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莫望文生义,而应读懂言外之意。3.是教师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第3/5页

没有很强的言语能力的教师是不可能当好一个语文教师的的,相反,那些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很好成绩的教师,无一不是自己本身就有很好的言语修养的教师⑤。所以语文教师要最大限度丰富自己的知识。若能掌握大量俗语且自如运用也是言语能力强的表现,课内外与学生的言语交际中能将俗语信“口”拈来,学生的言语能力也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学好俗语是可能的。俗语来自于群众生活。

前文已述,俗语是群众中广泛流行的通俗定型的语句,它来源于生活:街头巷尾说“张家长李家短”;春往秋来谈“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同学们生活其中,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领会,自然能习得。《新课程标准》谈到:“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向街坊邻居搜集俗语,从而提高言语交际能力。俗语来自于各种课内外读物。

只要稍留心下课内外读物,就会发现它们大量使用俗语。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瓜菜半年粮”、“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吴伯箫《菜园小记》)“月晕午时风,日晕三更雨”、“东虹轰隆西虹雨”(《看云识天气》)“真是俗话说得好‘不是冤家不聚头’”(《红楼梦》十九回)

“山不转路转”没有说不到的事(赵树理《李家庄变迁》二)这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巴金《春》十)

鉴于上述,由俗语的客观存在性、学习俗语的必要性、学好俗语的可能性,可以得出俗语在语文教学中有很重要的意义。注释: ①温端政《汉语谚语小词典》商务印书馆1991.5第1页。第4/5页 ②《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③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第1页。④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第372页。⑤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第415页。参考书目:

《言语教学论》,李海林著。《教育研究方法初探》,叶澜著。《语文学概论》,邢公畹主编。《现代汉语》,胡裕树主编。《走进新课程》,朱慕菊主编。《汉语谚语小词典》,温端政主编。《言语幽默技巧》,罗昕如、谭达人著。注:姓 名:赵汉林

通讯地址:江西省贵溪市文坊中学 联系电话:***或3661094

第三篇:《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生活与哲学》在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生活与哲学作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一个模块来说,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教,学生学,比较头疼的一块知识。有不少老师教完后感慨,自己都被搞糊涂了。学生更是不知所云,上课感觉都听懂了,可是一做练习就不知道从哪下手,没有方向感。

自从2006年以来,安徽省实行新课改,我就一直进行着高中政治这门学科的教学,《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这三个模块学生总体把握的较好,可是到了《生活与哲学》,就不知所措了,总结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和与学生的交流,对原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效果有了一定的提升。

首先,让学生整体上感知《生活与哲学》这个模块,再填实知识,最后回过头来再让学生整体感知知识。

讲简单一点,我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生活与哲学》,要求把它比作是美术课堂中的素描,先是把框架描绘出来,再填实知识,最后再润色,一副好的素描就展现在眼前了。

所以,这几年在教学《生活与哲学》模块时,别的老师用一节课就开篇讲解,但是我却要用四至五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先梳理知识体系,让学生将《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先形成体系,核心知识分成四个模块:辩证唯物论(第4、5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6课)、唯物辩证法(第7、8、9、10课)、和历史唯物主义(第11、12课),这项工作做好后,虽然学生对具体的知识仍然很模糊,但只要他们先把握有哪几个方面内容就可以了,有一个整体印象。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对具体知识的一一讲解,将知识一点一点填入到这个整体框架中去,让知识体系逐渐丰硕起来,当所有的知识讲解完成后,带着学生再回忆知识体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我在其中只起到引导作用,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完成后,学生基本上把知识把握的较透彻,且不会出现模块上混淆。

其次,将理论性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

《生活与哲学》最大的特点是理论性特别强,很抽象。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地用理论解释理论,最终的结果,越解释越迷糊,学生到最后不知道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所以在教学中,对于一些理论性的知识,尤其是难懂的知识,我会采取举例法,举身边的事例,举学生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比如,我在讲解“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时,我就用上课时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状态来举例,“因为你是怎么想的所以你就表现出什么样的状态,你的状态体现出你心里是怎么想的”。既简单学生又容易把握。当讲解,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时,我就用一个班级,每个学生以及整个

学校之间的关系来形容,班级相对每一个学生来说它就是一个整体,但是班级相对于整个学校而言又变成了部分,整体与部分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学生在片刻之间就可以把知识把握、理解。如果我们换成理论来解释理论,既枯燥学生又听不懂,最终是越解释学生越听不懂,何苦呢?可见,在教学中,将理论化的知识形象化、生活化的确很重要。

第三、对教材中几处知识在教法上的思考。

第一个值得思考的地方是:教材第16页 “第三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个课标题,我觉得有点问题,既然是精华那就必须是真正的哲学,而这样的标题无疑让学生产生迷惑,应该将其写完整“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免得学生犯不必要的错误。

第二个值得思考的地方是:教材第17页小标题“社会变革的先导”既然是先导,那肯定是积极方面的,如果没有这个限定性条件就不能用先导这个词,必须要标明哲学的性质。

第三个值得思考的地方是: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既然这节课介绍的是世界的物质性,所以下面的内容应该从世界角度介绍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三个角度,只有这三个角度都是物质的世界才是物质的。但是教材在知识排列时,只介绍了自然界物质的、人类社会物质的,而人的思维是物质的内容却在教材的第35页关于意识的内容时才讲解,我觉得在上新课时完全可以跳开章节的限制将这个知识点先搬到这个位置来讲解,以保证世界的物质性讲解的完整性。否则学生在以后的答题中容易遗漏这个知识点,造成知识不全面。

第四个值得思考的地方就是:教材第70页“矛盾的特殊性”,教材中在这个位置对矛盾的特殊性进行了原理的讲解,从三个方面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应该来说讲解的比较透彻,学生把握的也比较好。但是我觉得在这个位置上有一点处理的不够恰当。因为我们学习哲学是为了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否则就失去了学习哲学的真正意义。我们在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一般先用原理说明某个问题,然后再用对应的方法论来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对应的方法论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方法论在教材的第73页讲解了,无非就是要说明它是一个矛盾分析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当我们把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讲解完成后,必须要紧接着介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这样的话,学生在答主观题时就可以坚持“原理+方法论+材料”,而不至于产生迷茫状态。并且在第九课第二框我们主要介绍了矛盾分析法,在整个教材中就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文字,但在练习和考试中却经常性的出现,教师在讲解时需点出。

总之一点,教师在生活与哲学的教学中不能仅仅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的调整,以真正满足教学的需要,让学生真正听懂,这才是最关键的,最后在高考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挥。

第四、对安徽卷近三年《生活与哲学》两个主观题的思考。

从2009年安徽省新课改第一年高考以来,已经过去三年了,《生活与哲学》一直以来都占据了28分,选择题3个共12分,主观题2个共16分。作为主观题,学生得分的结果分析,要么是高分,要么是很低分。究其原因:学生不会审题,学生不会作知识的筛选。最终导致不得分或者少得分。

针对上述现象,我对近三年安徽卷中的《生活与哲学》两个主观题作了一定的分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三年安徽卷中的两道哲学主观题的设问:

1、“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安徽省的做法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09年安徽卷37题第2问)

2、“在探究活动中,同学们体会到网络的发展以及应用有着广阔的前景。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探讨怎样更好地利用网络服务于社会生活。”(09年安徽卷38题第3问)

3、“在解答上述两个问题的过程中,你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的?”(10年安徽卷37题第3问)

4、“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低碳世博”。请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一探究活动的认识。“(10年安徽卷38题第3问)

5、“并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知识说明打造企业知名品牌对提升国家形象的作用。”(11年安徽卷37题第2问)

6、“结合材料,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本次探究活动对我们的启示。“(11年安徽卷38题第3问)

通过对以上六个近三年安徽卷中出现的主观题分析来看,我们不难得出一些特点。第一个特点:每年两个主观题中必然有一个广度型的设问,一个深度型的设问。广度型的: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实践的观点、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深度型的: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矛盾分析法、整体与部分关系。

第二个特点:一个直接问型的(显性范围),一个间接问型的(隐性范围)。直接问型的(显性范围):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的观点、整体与部分关系。

间接问型的(隐性范围):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矛盾分析法、“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通过对以上三年试题分析,得出的两个特点,对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很大的帮助。针对广度型和深度型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在对相关知识记忆时必须要从整体框架再到细节知识点,将知识形成体系,再由线索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既做到整体性又要做到细化处理,由点到面,再由面到点。

针对直接问型(显性范围)和间接问型(隐性范围)的特点,我们要求学生既要从我们教材最明显的四个模块去认识哲学,又要重视单元和章节的标题,因为他们将是间接型主观题的一个重要命题范围,同时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细化知识点的归类、称呼必须要全部把握。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将这些特点落实在平时中,我们的学生的解题能力将会大大提高,想在高考中将哲学主观题的16分拿到大部分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

以上,就是我在这些年的教学中对《生活与哲学》的几点思考,希望这几点思考能够为我们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一些帮助,让我们师生一起进步。

第四篇:《生活与哲学》教材名言俗语成语哲学道理

1、“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再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推动哲学家前进的,决不像他们所想象的那样,只是纯粹思想的力量。恰恰相反,真正推动他们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4、下列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气者、理之依也”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 “水是万物的始基”。

5、下列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 “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6、下列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 “物是观念的集合” “心外无物” “我思故我在” “万物皆备于我”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掩耳盗铃” “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活力、我的经验” “万物是我们的表象”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谢”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

7、下列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神创论、宗教、封建迷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理生万物、理在事先” “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客观思想与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

8、“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和革命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2、“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正确的价值观是客观规律与人类根本利益的统一。

13、恩格斯:“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发展观点。

14、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15、“田忌赛马”体现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塞翁失马”体现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刻舟求剑”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是离开运动谈物质;“郑人买履”违背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邯郸学步”违背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拔苗助长”违背规律的客观性,遭受规律的惩罚;“围魏救赵”体现联系的观点。

16、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哲学的产生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7、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意识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18、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他的工作方向”——哲学对具体科学具有指导作用。

19、爱因斯坦说:“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要是这真是可以设想的——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1、“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22、“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3、“仁者心动”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这些观点都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2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

25、“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26、“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属于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7、“飞矢不动”、“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该观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陷入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论(或不变论)。

28、赫拉克里特:“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29、“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30、“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1、鲁迅曾说:“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脖子二三尺而已。”——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32、“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33、“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反作用。

34、“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3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工业街道,需要科学来查明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弄清自然力的作用方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6、“齐是非”、“是非莫辩”的思想。——这句话强调主观认识不能检验主观认识。任何人的意见都是主观的,所以不能以人的意见来检验是非。而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7、“如果我们达到了我们的目的,发现事物符合我们关于事物的观念,并产生我们所预期的效果,这就肯定地证明,至此为止,我们对事物及其特性的知觉符合在于我们之外的现实。”——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8、“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决定认识。

39、“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0、“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前两句体现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后两句体现实践决定认识。

41、“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2、“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我们要求犯得少一点。犯了错误则要求改正,改正得越迅速,越彻底,越好。”——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4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44、“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遵循客观规律。

45、“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联系观点。

46、“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变化发展的观点。

47、“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学》——反映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

49、“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副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恩格斯)——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50、“亚里士多德说,只有那只活着的能工作的手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假如是一只死手,那就不算是人的一个部分。”——部分是整体的部分,离开了整体也就无所谓部分。

5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52、“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约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列宁)——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5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4、“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赫拉克利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55、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56、“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兵强则灭,木强则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7、孙武说:“乱生于治,怯生于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8、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强调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59、“成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60、“毛泽东: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1、“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普遍性。62、:“福楼拜:世界上没有两粒相同的砂子,没有两只相同的苍蝇,没有两只相同的手掌。”——矛盾的特殊性。63、牵牛要牵牛鼻子——抓主要矛盾。

64、“朱熹: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陈献章: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要有怀疑和批判精神(辩证否定观)。

65、《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转》“日新之谓盛德。”——追求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6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万物独化”,“物各自生”——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67、“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形而上学的静止观点。68、“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了矛盾,它才会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69、“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70、“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71、“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72、“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73、“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75、“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每个人的行为选择都是受其特定价值观支配,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76、“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会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

77、“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人的社会地位和需求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同。

78、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在小学中的运用

课程论在小学中的运用

带着对觅小的留恋,带着对孩子的不舍,带着那份沉甸甸的收获,我们结束了为期两周的见习。如果说第一次见习是一次试水,那么这一次的见习就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捆绑。在第一次见习时,我们要知道的仅仅是教师的职能与执行中的注意事项(在我的认识里);而这一学期的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班主任工作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汉语等专业课程的开设,为我们这次见习提供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我们是带着问题与目的来参与这次的见习,相当多的专业课程都为我们这次的见习设计了很有针对性的问题,这就使得我们这次见习更有意义,更为深刻。怀着这种期待,抱着一种积极学习的心态,我们可以这样说:这次“旅程”收获颇丰!

觅渡桥小学是常州市最优秀的小学之一,觅渡桥之所以能够成为觅渡桥,在我们看来真的有其必然性。首先,这是一所极具历史底蕴的小学,它是革命烈士瞿秋白的母校,又与瞿秋白纪念馆仅仅一墙之隔,时时刻刻都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当然这也是这所小学的独特与优势,或许也是其他小学无法强求与效仿的。觅渡桥还有深厚的人文气息与科学的设计与教学管理。觅小内有自己独立的图书馆,并且藏书非常的丰富,同时教学楼的每层都有一个“漂流书吧”,每个教室也都有一个小小书库,我想这也与为什么觅小的孩子们小小年纪知识面却如此广博有深刻的联系吧。觅小还开设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几乎可以说是每个小朋友都有一项特长,多位同学在英语、作文比赛中获得江苏省乃至全国性的大奖,还有同学小小年纪就举办了画展,小学更是每个月有主题的组织各种文艺表演与比赛,针对不同年级,设计不同的活动内容,让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觅渡桥课程开设丰富,时间安排合理,并且严格按照课表上课,校本课程开展的也是如火如荼,有篮球、厨艺、象棋、养蚕、诸子文学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自由的选择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树立了民主课程的观念,当然相对应的硬件设施也非常的完备,有专门的科学室、电脑室、美术室、栽培室一应俱全。学生的自由度非常高,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多维才能,例如学校在校内专门建造一个地方——“红领巾商店”完全有学生自主经营,还不定期的开“跳蚤市场”,培养学生的经商头脑。

听第一节语文课,我就被震撼了。老师教学手段非常丰富到位,普通话、黑板字都非常好,上课时能够不露声色的将各种教学方法结合灵活运用,浑洒自如,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设问则是深入浅出,层层递进,适时的一句点拨,就效果就非常的明显,同学们的就能立刻找出问题的关键,课堂秩序严谨的同时课堂气氛又非常的活跃,同学们知识也是出乎意料的广博,经过相互之间的讨论,能从战国时期讲到当今社会,完全没有一点怯场与小家子气,完全是侃侃而谈,气场不亚于我们大学生,“这就是我的舞台!”相信每位同学在潜意识里都这么认为。而老师那些鼓励性的话语,也触动了我“你真棒!”“***小朋友,你真会学习!”“很好,你可真有眼光!”“恩,这就是学习,我们用掌声表扬他!”“大家读得真好,可以偷偷给自己一个大拇指!”有了这样的鼓励,让学生在掌声与鲜花里进步,让他们知道学习不是沉重的作业,学习也可以很快乐,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在陈老师这种教育方式的引导与激励之下,学生们个个都是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可以说没有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是停止思考的,而且每一个问题都有思考的印记在里面,都是有质量的。陈老师教学非常的严谨,即使读错一个字都会负责地指出来,并且会反复地认读纠错。小学生最主要的还是其阅读能力的提升,所以上课时就需要多读多认,但小朋友们完全不会感到枯燥,因为陈老师的教学手段非常多,她会让学生自由读,默读,分角色朗读,挑喜欢的段落读,开火车读,男女分开读,所以陈老师的课堂永远那么新鲜,致趣盎然!陈老师课堂板块非常的清晰,每一个板块目标非常明确,每个版块又都有巧思特色,而课外延伸是非常值得借鉴的,每堂课在最后八分钟都会根据这堂课的内容并且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一些拓展延伸与运用,强调的更多的是学以致用和人生哲学,让同学们在学习中学会成长!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更是细致入微,学生上专用教室,中午吃饭,放学都是由她亲自接送。我们见习的第一天,有位学生感冒了,陈老师立即为他倒开水,并及时打电话通知家长,时时处处都能看到老师的那种爱心责任心。作为班主任,班级的文化与教学课堂氛围的营造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自己的中队名字,相应口号,特色课程,学习的班级小明星,班主任寄语都贴挂在教室门前。每个教室板报设计的也非常漂亮,既能给学生一个很好的视觉效果,又是反映了学生的校园生活与特色特长(运动会掠影、剪纸展、优秀

书法、漂亮的手抄报等)。陈老师还将班级分成五个小分队,在各项常规中进行比拼,让学生在竞争中成长!我非常喜欢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那种相处模式,无论作为班主任还是语文老师,她做得都非常的出色。在这样的模式下,不仅是学生会健康成长,老师也会随着学生不断地进步!当然陈老师只是觅小众多班主任之一,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班主任对学生都充满了爱!

在见习中,我们几乎经历了作为一个教师所要经历的所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等,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这次非常高兴的是我们指导老师给了我两次上课的机会,让我在听完课后把我所有的想法有机会实践到课堂当中去!从读课文明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到资料的搜集,到备课写教案,再到真正的上课,其实当中要注意的付出的真的很多,对老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很高,对老师的知识面也是一种挑战,这也是老师自我调整与充实的一个过程。例如我上的语文课——《剪枝的学问》就是关于农业方面的,这就需要我在课前对这方面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才会有信心对学生讲课。真正来到课堂里与备课又是不一样的了,你备的内容与学生的临场反应又是不一样的,站在那个时候就要学会应变,或者说不仅仅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第一次站上讲台讲语文课,开始时还是非常紧张的,担心自己记不住,担心学生不配合不能调动课堂的气氛,担心时间控制不好,担心自己读错字„„课一结束,就感觉肩上的担子卸了好多,回想上课时没有注意的一些小细节有些不满意,但至少还是把一节课完整的上了下来还是很高兴的,上课是需要经验的,相信会越上越好的!陈老师为我们的课也做了非常到位的点评,真的非常感谢她!见习结束了,但它给我们的教益还会让我们受益良久,至少我们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指航标,一个榜样,让我们知道了一位优秀的教师班主任是如何炼成的?让我们知道如何将所学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见习,我们又向教师这个指标靠近了一步,我们在实践中明白我们离教师之路还有多远,还需要付出多少分的努力!

下载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俗语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的运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活与哲学》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回答(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看法,将哲学划分为两个派别,即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什么是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可知论——凡......

    生活与哲学教学中(精选五篇)

    浅谈《生活与哲学》教学中“辅助文”的独特效用 湖南省宜章一中:刘洪江 新课程高二的《生活与哲学》教材中有大量的“相关链接”、“名人名言”、“专家点评”,这些称之为“辅......

    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初探

    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初探 王艳军 摘 要 在哲学课堂中运用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

    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初探

    古诗词在哲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初探 摘要 在哲学课堂中运用古诗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而且能 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笔者分析了......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论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办事才能获得成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

    俗语谚语古诗口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5篇

    俗语谚语古诗口诀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生活中我们常常碰到一些有关化学知识的俗语、谚语、古诗、口诀,如果我们将其巧妙、恰当地运用到化学课堂教学中,这样既能提......

    游戏在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在生活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游戏在生活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思维能力发展了,其智力水平就会得到提高。通过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其......

    《生活与哲学》教材名言俗语成语哲学道理[大全五篇]

    《生活与哲学》教材名言俗语成语哲学道理 1、“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