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火山和地震》教学实录
《 火山和地震 》教学实录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图片(出示课件)„„同学们看,图片上展示的是什么现象? 生:火山喷发、地震。
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1:火山喷发很壮观。生2:火山喷发和地震很可怕。生3:火山喷发和地震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生4:火山有死火山和活火山„„ „„„„„„„„„„
师:同学们,火山喷发和地震是地球上较为显著的地质灾害,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身伤害,灾难的画面是那么得令人触目惊心,至今心有余悸。
那么,你知道火山喷发和地震是怎么形成的吗?我们在这样的灾难面前应该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火山和地震的知识。(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师:我们先来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的。你认为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说说你的想法。生:我认为火山是地下的岩浆喷出来的现象。
生:我认为火山是地壳的运动。
生:我认为火山是地底下有压力而形成的。
师: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来看图片(火山的成因)。
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师:谁来说说看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生:是因为地壳深处的熔融的岩浆,在很大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裂缝上升,有的岩浆 在上升的过程中,冷却下来形成了岩浆岩,有的岩浆,冲击地面就形成了火山喷发。
师:你讲得很好!掌声鼓励(鼓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类似火山喷发的 现象呢?
生:烧开水的时候,没有及时关煤气,水会从壳口流出来。
生:我喝饮料的时候,拉开拉环时,有泡沫喷出来。
生:我在吃火锅的时候,等把放进去的菜烧熟时,看到锅里直冒泡,还翻滚。象火山喷发。
生:我有一次在烧煮稀饭时,不小心,稀饭喷出来把锅盖都顶掉了,象火山喷发。
生:我也是烧稀饭时,发现稀饭在锅里直冒泡、翻滚,稀饭也流出来了。
„„
师:请大家联想火山喷发,说说模拟实验分别代表什么?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出示挂图:火山的成因)地球内部温度很高,有些地方的岩石变成了粥状的岩浆。灼热的岩浆沿着地壳的裂缝或地壳薄弱的地方喷出地表,就是火山喷发。
2、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师:刚才通过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你对火山喷发是不是有了更深的理解呢?那么,地震是 怎样形成的呢?说说你的观点。
生:地震是地壳的运动。
生:地震是地壳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磨擦。
师:下面让我们来图片。
师:构造地震是怎样形成的?
生:是地壳岩层受到挤压产生褶皱,褶皱断裂时就是地震。
生:地壳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产生褶皱,当地壳承受不了这种挤压和拉伸时,褶皱就会突然 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就发生了地震。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好吗?
师:我这里为你们准备的实验材料是筷子。我们就来用筷子模拟构造地震。
(边讲边边演示)
我们把这根筷子想像成地壳岩层。实验方法是:每人先拿一根筷子,慢慢用力弯曲,体会手上有什么感觉,观察发生的现象,联想“构造地震”是怎样形成的。然后再同时用两根筷子试一试。
注意两点:实验中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把筷子全部清理到托盘里。组长给每人发三根筷子,实验开始。
生:分组模拟实验、体会、观察、联想。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你有什么感觉?有什么发现呢?
生:我用力弯筷子时,先是变弯曲,后来就断了。
生:折断筷子时,我听到了“啪啪”的响声
生:我在折筷子的时候,当筷子快要被折断但没有断的时候,我就感觉到有响声了。
师:你观察得真细,很好。
生:我知道了,是筷子承受不了我用的力时,就断了,这就象地震。
师:刚才我看到有的同学做完实验后在甩手,这是为什么?
生:是我用力太大,感到手疼。
师:噢,说明要用很大的力,筷子才能被折断。
师:联想地震的形成,说一说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筷子相当于地壳的岩层。
生:被用力弯曲就象地壳受到挤压产生褶皱,当筷子承受不了你用的力时就会突然断裂,这 就象地震。
师:同学们讲得不错!地壳中的岩层,受到挤压或拉伸产生褶皱,当地壳承受不了这种挤压 和拉伸时,褶皱就会突然断裂,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使大地猛烈地震动起来,这就是地震
3、火山和地震有哪些危害
师:火山和地震都是自然现象。那么火山和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生: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火山熔融的岩浆流会淹没周围的一切。
生:火山和地震都会造成人员伤亡。
生:地震会使房屋倒塌,会有人死亡。有很多活下来的人失去亲人。
师:我这里有一段“地震危害”的图片,请大家来看一看。
师:地震的危害有:
直接地震灾害(是指由于强烈地面振动及形成的)地面断裂和变形。引 起建筑物倒塌和损坏,造成了人身伤亡及大量社会物质的损失,例如震惊全国的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整个唐山市变成一片废墟,共死亡24.2万人,损失达100亿元。
4、怎样监测地震?
师: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那么有没有办法来监测呢?你知道世界是第一台监测地 震的仪器是谁发明的吗?叫什么?
生:侯风地动仪,是张衡发明的。
师:让我们来看一下张衡发明的侯风地动仪以及现在人们用来监测地震的仪器。
师:人们利用精密的仪器监测到的地震是正在发生的地震。那么在地震前有没有什么异乎寻 常的自然现象呢?
三、本课小结
师:对于这个问题,以及还没有研究完的其它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另外请你们在 课后继续去查找资料,好不好?
第二篇:地震和火山-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了解我国主要地震区的分布和原因,并初步了解有关地震监测、预报和抗御地震灾害的常识;了解我国火山的分布。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和对待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态度和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地震区的分布,并在此基础上能正确对待地震灾害。教学方法
谈话法。
教具
投影片(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图)、中国地形挂图。课时 1课时。讲授提纲
一、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
1.从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图看 2.从历史上的地震记录看
二、我国主要地震区
三、地震的抗御
1.地震的监测和预测 2.减轻地震灾害的办法
四、火山的分布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 我国地形的特点有哪些?你能用板块构造的道理说明这些特点的成因吗?(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师归纳] 正像同学们所说,我国地形的特点与板块之间的运动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疆域地处亚欧板块的东南部,其南临印度洋板块,其东有太平洋板块。从东、南两侧受到挤压,因而使我国疆域内的板块断裂破碎,就形成我国地形复杂的特点。特别是印度洋板块对亚欧板块的强烈挤压,抬升了青藏高原。而我国大部分领土正在这高原的东侧,才形成了西高东低阶梯分布的地势。同时,在与东侧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下,使我国地形更复杂。而且还影响着我国的地震区与火山的分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我国地震和火山的知识。学习新教材
一、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板书] [提问] 为什么说我国是多震的国家?你能从板块运动和世界地震、火山带的分布图上说明“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吗?(展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地震、火山带分布图”,让学生在明确我国的大致范围后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 正是由于我国处在几大板块相互挤压的集中地区,地壳很不稳定,特别是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喜马拉雅—阿尔卑斯地震带)都经过我国境内,所以我国是一个多震的国家。那么事实是怎样的呢?
[阅读课文] 指导学生读课本23页“多地震的国家”一节课文。
[过渡] 可见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但是,我国地震常发地区主要在哪里呢?
二、我国主要地震区[板书] [读图] 指导学生识读“我国主要地震区和火山分布图”,并且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区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名称。
[教师归纳] 教师按照课本24页的课文,将学生回答的地区,归纳成为四个主要地区。[过渡]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24页最后一段课文及25页“读一读”的材料,并且观察“地震后的唐山”、“重建后的唐山”两幅图。使学生认识到地震是一种破坏性很强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认识它,尽力减轻它带给人们的灾害。
三、地震的抗御[板书] 1.地震的监测和预测[板书] [阅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25页的“选讲课文”及课本26页的“读一读”。2.减轻地震灾害的办法[板书] [讨论] 当我们了解了有关地震的知识后,为了减轻地震的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教师小结] 地震虽然至今仍然是我们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但是只要我们按照科学道理去做,还是可以减轻它给人类带来的灾害。例如,在震区加固建筑物,使它能抗拒可能发生的最大的地震;在地震期间,疏散居民到开阔安全的地方;普及地震常识,使人们遇到地震时能立即采取相应措施,避免或减轻伤亡。当然最根本的办法,还是我们人类完全控制它,这又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这就需要同学们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彻底控制地震灾害,造福人类。
[过渡]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地震的知识,大家知道,地震是地球内部力量作用的结果。那么还有一种地球内部力量使地形突然变化的现象是什么呢?(火山)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火山的分布。
四、火山的分布[板书] [读图] 指导学生识读“我国主要地震区和火山分布图”,找出五大连池、长白山天池、大同、腾冲、新疆南部、台湾、海南岛等地的火山分布地。[读课文] 指定学生朗读课本26页最后一段课文。
[展示图片] 让学生观察我国著名火山的景观图片(或投影片)。复习巩固
1.按照课本的“目录”,回忆第二章“中国的地形”的知识内容。2.使用课文复习未记住的知识内容,准备上好下一节的复习课。
第三篇: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篇一: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火山和地震》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没有切身感受。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了解的很少。学生对火山地震的了解仅仅是依靠电视等媒体的传播,对火山地震的形成原因等具体内容的了解不深入。可是学生对此又非常感兴趣。因为一提到火山地震,尤其是2008 年的汶川大地震,学生马上就会想到火山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性的危害,就会陷入那种情景中,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只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就能让学生主动去学。
本课的内容较多,我删繁就简,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三人小组模拟实验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教学自救知识时稍显匆忙,应让学生模拟演习参与其中;、由于公开课自身稍有紧张,课堂语言有几处不够准确、不够精炼。
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科学老师。
篇二: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采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问题探究方式进行教学。用图片导入新课,在讲述火山的成因这一环节,我采用小组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及语言表达能力。然后就是火山喷发的内因、喷发物、火山的利与弊以及火山的类型。
本节课贯穿于问题探究,让学生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依靠教材,还有多媒体视频,以及日常积累的知识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
由于是这学期才从事科学教学,在环节的实施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并且语言没有激情,太死板,这样就达不到预计中的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认真备课,花别人几倍的精力去备课。大量阅读优秀老师的教案,以及课件等等,然后备课。再去听别的老师的课,然后修改自己的教案。
其次,在上课过程中尽量避免语言上的错误,避免口头语。
第三,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问问题的时候让学生多讲,尽量把他们知道的知识都讲出来。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有学生经常举手回答问题,抢着回答问题,他的知识面明显比别的学生要广,如果让他回答的话,别的学生根本没有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因此我故意不提问他,孰不知,这样会严重打击他的积极性,以后在提问问题的时候,我会说一句,老师知道你懂,所以我们把这个机会让给别的同学。
最后,上完一节课一定让学生说出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结。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效果,并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必须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地寻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具体分析,综合比较,实践探索,从而形成新思路,找到新方法。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升华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研能力。
篇三:火山和地震教学反思
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我认为本课安排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安排还是合理的。
因为本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学生的认知共鸣。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学生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激发重现与加强。不刻意进行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因为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加强学生收集、整理、乃至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通过反复的图片的观察,与学生来探究现象,进行猜想,直至认识本质。只是对于学生我高估了,与本地的科学教学有点脱钩。也可以说,新课程的理念在这里还很空白。因此,教学流程不很流畅,甚至影响了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因为合理存在的教学的不确定性,教学经验的不足,处理的不恰当,不及时,调控不自如,让听课老师误解了是重难点把握的不恰当,这很正常。由于时间上的安排考虑,结合学生实际,我删减了部分内容,如没有播放火山喷发的录象,没有加入对地震的预防知识讲解,没有给学生介绍自古以来中国和外国科学家对火山和地震的研究与成果,象火山带的分布、火山的类型、历史上发生的着名事件,真如前面所讲,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不是遗憾,有时间会在第二课时适当渗透,相信这样做也不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精彩。关键是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各种探究能力提高了,学会了自主探究,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科学知识,只有老师的讲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会了学习科学的方法,能用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算是我教学的成功。
第四篇: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食用菌》教学实录
《食用菌》 教 学 实 录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五四制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食用菌》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实物、网络资源及其它信息来源,认识较多的食用菌;知道蘑菇的结构特点。
2.亲身经历调查、观察、查阅和整理资料等科学探究过程;能对网络信息、其它信息来源的信息进行有效获取与加工,进而建构知识。
3.能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体会到与人合作的愉快。4.学会分享、欣赏他人的研究成果;乐于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教学重点】
了解更多食用菌。【教学难点】
课堂环境下蘑菇等菌类实物资源的局限性,使学生从感官上对食用菌进行观察与了解受到限制。【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讲授法、谈话、讨论法。【教学准备】
师生利用“百度搜索”、图书查阅等形式搜集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料;收集平菇等一种或几种食用菌,准备放大镜和镊子等观察工具。【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观看大屏幕(播放视频:《山东建起“菌”事联盟》)。师:看完视频后,大家明白我们这节课的主角是谁了吧? 生:食用菌
二、活动一:
1、整理、摆放资料。
师:请在小组内共同整理搜集的资料。边整理,边回答他人包括来自它组人员的提问,其它同学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参观一下。
生整理资料。2.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代表愿意汇报本小组对食用菌的认识? 生1:食用菌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
生2:中国的食用菌达938种,人工栽培的50余种。生3:……
师:大家回答的真好,现在请大家讨论: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 学生1:下雨后的粪堆旁边 学生2:下雨后的草丛中
学生3:在腐败的木头上泼上水后也能长出不少伞状的蘑菇
学生4:长期遮阴的地方容易长出蘑菇 „ „
教师出示课件,向学生呈现真实的蘑菇生长环境。
师小结:喜欢阴凉潮湿环境,比如树林深处,人工的阴凉潮湿的环境。3.组织观察。引导学生先观察结构特点 小组内观察各小组在课前准备的蘑菇。
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准备好的几种蘑菇,了解蘑菇的结构特点。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蘑菇的上面长着盖。下面长着长长的柄。在盖的下面长有很多褶。
有的盖是圆的,有的盖是半圆形的。……
教师指导学生将菌柄用镊子剥开,观察菌柄内部结构,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观察结果。
生:撕开后,能看到很多丝状的东西。顺着撕开比较容易。教师:大家看到的菌柄中的丝状物就是菌丝,顺着菌丝就能很容易的把蘑菇剥开。
教师:大家看到的菌柄中的丝状物就是菌丝,顺着菌丝就能很容易的把蘑菇剥开。请同学们交流并总结蘑菇的结构特点。
生:蘑菇上面长着盖、下面有柄、里面长着菌丝。……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蘑菇外部结构。
教师小结:蘑菇的身体分为菌盖、菌柄两部分,菌盖下面有菌褶,菌柄里有菌丝。成熟的蘑菇包括菌盖、菌褶、菌柄、菌丝以及地下菌丝。
师:蘑菇是靠哪个部分吸收养料进而生长的?
生:菌柄。菌丝。地下菌丝。……
师小结:蘑菇是依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水分和有机物进行生活的。
三、活动二:
1、认识各种各样的食用菌 学生展示互联网搜索的资源。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部分食用菌图片,让学生抢答,说出名称。
2、如何识别毒蘑菇
讲述: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是《食用菌》,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叫做食用菌呢? 生:不能。教师:请举例说明。
生:在粪堆旁边长出来的蘑菇脏,不能吃。
生:不是买来的蘑菇不能吃。
生:不能随便从野外采集蘑菇。
……
教师告诉学生,食用菌顾名思义是能够食用的真菌,能不能食用和它生长的地方以及是否购买和从何地采集没有很大的关系。
师:看来,大家对有毒蘑菇的特点已有所了解,究竟怎样来识别有毒的蘑菇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资料卡。
学生阅读后交流。(师播放视频:如何识别毒蘑菇)
生1:看颜色,有毒蘑菇颜色鲜艳,有红、绿、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生2:二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有毒蘑菇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盖厚实,菌柄上有菌轮,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生3: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柄,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后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生4: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师小结:识别有毒蘑菇的方法:一看颜色,二看形状,三看分泌物,四闻气味。
四、拓展延伸:了解蘑菇的营养成分
师:合理食用菌,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益,下面请大家调查一下一些常见食用菌的营养,来指导我们合理食用食用菌。
“发放食用菌的主要营养成分调查表”。引导学生科学健康搭配饮食。
五、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六、实践作业
利用互联网中的搜索,搜索并整理食用菌的相关资料,办一期手抄报,准备在班会上展出。
板书设计:
食用菌
蘑菇:菌盖、菌柄、菌褶、菌丝
第五篇:火山(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
第五单元 地表剧烈变化
20.火山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以及火山的成因。2.培养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
3.向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教育,使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体会自然界是在运动变化的。
二、教学准备
1.反映地球内部构造的挂图或投影片。2.反映火山喷发情景的挂图或投影片。3.反映火山成因的挂图或投影片。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谈话:(出示火山喷发情景的挂图或投影片)这是一幅火山喷发时情景图,你对火山了解吗?关于火山,你都知道些什么有趣的事情? 学生回答。
讲述: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些有关火山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认识火山喷发的原因
讲解:在研究火山是怎样形成之前,我们先来考察几座火山喷发时的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下面,老师给你们讲讲三座世界著名火山喷发时的现象。
(简单介绍墨西哥火山、维苏威火山、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时的情景)提问:听了这些火山的喷发情况,请你思考回答三个问题: ①火山喷发前有什么现象发生?
②火山喷发物是从哪里喷出来的?喷发物中有什么?能喷多高? ③岩浆是什么样的?喷出后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讨论:同学们的回答很好,对火山喷发时的现象记得很清楚,老师想请你们再讨论几个问题,推断一下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情况的关系。①地球内部的温度怎样? ②地球内部的压力怎样? ③地球内部有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根据火山喷发时的现象,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压力很大,地球内部存在岩浆。
2.指导学生认识地球内部构造
谈话:同学们已经推断出了一些地球内部的情况。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一下地理的内部构造。(出示反映地球内部构造的挂图或投影片)
讲解:地球是一个球体,很大,半径有6000多公里。根据科学家研究,从地球表面到地心并不全是一样的,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壳三个层次。现在,人们对地幔、地核的情况了解得较少,对地壳了解得较多。地壳是包围在地球周围的坚硬的外壳,由一层层的岩石构成,地壳薄厚不一样,高山处地壳较厚,海洋下面地壳较薄,大陆地壳平均厚30多公里。地壳是由一层层坚硬、沉重的岩石构成的,因此,越往地壳深处压力越大。另外,越往地下,温度越高,每加深100米温度升高约3℃,在地壳深处温度可达1000℃左石。在高温和高压作用下,地壳深处的物质会变成像炼铁炉内的铁水一样,成为火热的、浆状物质。由于它的成分与岩石差不多,人们便把这种火热的浆状物质叫做岩浆。3.指导学生认识火山的成因
讲解:(出示反映火山成因的挂图或投影片)
地壳虽然形坚硬,但并不是到处都严密无缝,有些地方也有裂缝。岩石在地下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巨大的压力下,会像牙膏袋里牙膏在手的挤压下向上升那样,沿着地壳的缝向上升。上升的岩浆,有的被冷却了,凝固成岩石,例如花岗岩就是由岩浆冷却而成的。如果上升的岩浆处在地壳比较薄的部位,或者地壳的裂缝距地面较近,岩浆就可能在巨大的压力下冲出地面,形成火山喷发。
多数的火山喷发后,火山喷发物及岩浆冷却后形成的岩石,会堆积成一座圆锥形的山。山顶有圆形的火山口,中间有管道状的构造,叫做火山通道。岩浆和其他火山喷发物就是沿着火山通道向上喷出的。由于这种山是由火热的岩浆堆积而成的,再次喷发时会从山顶的火山口喷烟冒火,所以人们便把这种山叫做火山。
(三)巩固 提问:
1.地球的内部构造是怎样的? 2.火山是怎么形成的?
(四)布置作业
收集资料,研究一下世界火山的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