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十课 学会选择 教材分析以及课时教案汇总
第十课 学会选择 教材分析以及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能力: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初步具有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知识: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
(一)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要目标。作为本课第一目的一个重要内容,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是达成第二目“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从是非善恶标准本身而言,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也有很多不同见解;对该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因此,学生学习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中,不必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是非善恶的标准,只需站在当代中国的角度,了解什么是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并着重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层面,结合社会主义道德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现实案例,让学生去体会和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即可。
(二)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是课程标准要求的内容,是本课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本课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社会生活复杂多变,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不强。因此,在是与非、善与恶面前,容易感情用事,判断失误,做出错误选择。在教学中,应多结合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事例,从正反两个角度,帮助学生积累辨别是非的经验,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并通过创设的各种模拟情景,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第一课时 是非善恶有公论(上)教学目标
1、感受分清是非善恶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2、提高学生对明辨是非重要性的认识能力。
3、懂得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对人生修养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学重难点: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或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 53~208年),字文举,汉朝著名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山东曲阜人。
孔融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嫉恶如仇,因此深受人们的赞誉。
孔融4岁时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带了一篮子新鲜的梨,送给他们家尝鲜。
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他们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客人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4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了母亲的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景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问道:“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龄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客人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说道:“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教师: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对4岁的孔融来讲,是把大梨给自己吃还是给其他人吃,这是一种选择。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或许我们会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上)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几百年来,包公在我国民间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执法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智捉曹国舅‟‟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包公究竟是怎样智捉曹国舅的呢?
请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一讲述包公智捉曹国舅的故事。
教师:包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包公人生修养中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情景一的材料进行说明。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不仅仅是在“智捉曹国舅”这一个案例中,在包公的所有断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人生品质中的一个重要亮点,那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包公具有的这种人生品质,一直为后人所肯定和赞颂,我们可以从后人为纪念包公修建的包公祠内的一幅对联看出来,那么,这幅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
教师:从包公祠内的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赞颂包公做人为官的品质。你认为这幅对联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那么,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否仅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呢?请阅读领会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三中的古语。
学生阅读、领会古语。
教师: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学生:略。
教师:这段古语的大概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太小而去做,只有贤德之人,才能使人信服。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择善弃恶,做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这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可见,分清是非善恶,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教师: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名言警句,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四个大组的同学分别把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请每个组推选一人讲一个你们认为最能体现“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个主题的故事,同时把你们组收集的相关名言警句抄写在投影纸上。看哪一个组讲的故事最贴近主题又讲得精彩,收集的名言警句既多又好。
学生讲故事:略。
附: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如江河日下,日日贬值,物价飞涨。教授们的薪水月月涨,但还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与法币贬值的速度,生活每况愈下,和广大人民一样,原来生活优越的教授的生活也拮据起来,甚至活不下去了。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害怕高校的知识分子受不了,就耍了个“手法”发了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面粉。这时候美国又在扶助日本。北大学者吴晗等为了揭穿国民党的阴谋,抗议美国的侮辱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晚年衰病的朱自清教授看过声明,一丝不苟的毫不迟疑的签了名。临死前,又告诉妻子说:你要记住,我是在拒领美国粮上签过字的。
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我国的历史人物故事都挺好,故事人物和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在是与非、善与恶、曲与直、利与义、美与丑面前,他们都做到了明辨是非,择善弃恶,正是他们具有这种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这些历史人物才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景仰。
教师过渡: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倡导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名言警句,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了哪些?
学生:各组同学代表把抄写好的名言警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附:名言警句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含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庸言》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
——晋·葛洪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自古以来,明辨是非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我国古人的是非善恶观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被赞同和延续呢?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解说(文字见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一
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爱的老人
补充材料:白芳札助学记录(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OO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 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 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问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5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5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教师:听了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主要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无私奉献,爱的奉献,好人好报,善始善终,感人肺腑,高风亮节,彪炳千秋……看来,白芳礼老人的事迹确实让我们感动万分,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我已经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真实感受。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是对他人、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正是对“善”的肯定和弘扬。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的奉献了出来,他生病后,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献出爱心,这又反映了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社会各界对白芳礼老人生病后的关爱,其实就是爱心的传递、延续和扩展,是人们对“善”的肯定和追求。
教师过渡:有人认为,我国那么大,贫困学生上千万,白芳礼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此一个人做好事意义不大;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善行也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人做好事也很有价值。你们的看法是什么呢?请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请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
教师过渡: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不仅是白芳礼老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是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现代社会共同的取向呢?让我们看看“希望工程”: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情景二的材料。
教师:短短十五年,希望工程能够发展这么快,在社会上激起那么大的反响,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善心和爱心,来自于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正确选择,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指导下的选择。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希望工程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在我国,行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追求,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其实在我国,社会倡导的、人们自觉参与的类似希望工程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扶贫、赈灾、助残等。能不能举出一两个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六个◇的问题。
学生讲述: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教师小结: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可见,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做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品质,这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必须具备的人生品质。
第二课时 是非善恶有公论(下)教学目标
1、树立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2、培养用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来判断、分析、评价现实生活中各种是非善恶行为的能力。
3、知道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教学重难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懂得了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今天,我们要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假定选择:假如你有一万元现金,拿去做一件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你会选择做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做这件事?这种选择又对不对呢?请把你们的答案用黑颜色的笔写在投影纸上。
学生选择:略。
展示学生的选择,并请3~5个学生起来简要阐述选择的理由。
教师:通过刚才投影展示出来的同学们的选择看,有的选择拿去投资,有的选择买电脑,有的选择去旅游,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但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用这笔钱去援助贫困学生上学,理由是援助贫困学生和救助失学儿童不仅有助于改变受助对象本人的命运,还对受助对象的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
教师过渡:刚才你们的选择,不是来自于外力的强迫,完全出自个人的自愿,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选择。在这里,自愿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其实是受到一种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和制约的。同学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以此判断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那么,在我们今日之社会,有没有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呢?
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是非善恶观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一个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是非善恶观念。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而道德评价标准又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菩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教师:社会主义道德的着力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那么,它们又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的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1)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
(2)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3)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现阶段,我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的。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主要内容 情景一
有一位老太太含辛茹苦养大了四个儿女,年老后却被四个儿女视作包袱不予赡养。其邻居主动代其儿女承担赡养责任,直至送终。老太太死后将其唯一住房赠予邻居,其儿女将邻居告至法院,以邻居不是老太太直系亲属为由,要求其退出老太太赠予房产。法院最后判决四个儿女败诉。
问题:(1)在本案法院的判决中,法律要“惩”的是什么?要“扬”的又是什么?
(2)站在道德的角度,法律“惩”、“扬”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法律要惩处的是老太太儿女的不孝行为,要张扬的是老太太邻居帮助承担赡养责任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看,法律“惩”、“扬”的标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即家庭美德中尊老爱幼的要求和社会美德中助人为乐的要求。
情景二
2003年9月1 6日晚至1 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广西荔浦县遭受了一场50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荔浦河上游的修仁镇受灾尤其严重。修仁镇塔石村主任林万生得知洪水成灾时,立即与支部书记到受灾村屯,组织群众进行抢险与撤离。林万生所住的屯也是重灾区,他家的房屋被淹达1米多深,但是他整个晚上只是为保持通讯联系而去取一块手机电池回过一次家。当他第二天回家时,厨房已经倒塌,干泥土垒成的大屋早已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妻子、小孩不知是怎样出来的,家里全部财产已被浸湿,2000多公斤的稻谷没有转移出一颗。在他的带动下,塔石村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大见屯38岁的林万良,在洪水到来时,不顾自家财产被淹而赶到各家各户通知村民撤离;洲村屯的廖全光不顾惊慌哭啼的家人而去背本屯一位80岁的老人撤离;褶桂海、覃超全等年轻人则帮别人抢运粮食。
问题:(1)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的选择是什么?
(2)林万生等人的行为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表彰。从道德的角度看,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选择是先顾“大家”和他人,后顾小家和自己。他们的行为不仅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可见,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从道德的角度看,主要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教师:下列行为中,哪些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哪些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参考答案:1、4、5、8、9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2、3、6、7、10、11、1 2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行为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其他行为吗?它们分别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还是违背社会主义大的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呢?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有法律手段,有道德手段,有行政手段等。其中,道德是一种可以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那么,道德又是如何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呢?还是让我们用事例来说明。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事例。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有哪些?应该谴责的行为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出租车司机受到谴责后,终于向电台打了一个认错和道歉的电话,并悄悄加人了捐款的行列。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变化?
学生:略。
教师:是道德的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出租车司机行为的变化正是道德力量的作用结果。
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教师:出租车司机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教师小结: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第三课时明辨是非扬善弃恶(上)教学目标
1、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做正直的人。
2、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做出正确选择。
„
3、了解一些有助于辨别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的基本常识和技巧。,教学重难点:明辨是非,学会做出正确选择。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在复杂社会生活中明辨是非善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知道了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和在我国现阶段的道德标准。那么,面对是非善恶,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阅读一组健脑口服液广告。
问题1:“如果我违心地做了这个广告,价? 学生讨论问题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有自己的思想。对于农村女看了刚才这个小品,我想提两个问题:
今后在社会上还怎么做人?”女学生在这里说的“做人”,是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问题2:请设想她做与不做广告对社会的不同影响,对她的选择做出你的评生说的“做人”,同学们普理解为“做一个诚实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我认为,这些理解都是正确的。在“做广告对社会不利”和“不做广告对社会有利”面前,农村女生毅然选择了后者,对于她的这种选择,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了肯定和赞赏,认为她的这种选择,有利于遏制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可见,这位女生明辨是非善恶,选择了做一个正直的人。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明辨是非善恶,做正直的人
教师:在是非善恶面前如何选择,农村女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而13岁的吴坤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他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材料。
教师:对吴坤的做法,你们有何评价呢?他除了将邮件交给学校领导外,还主动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他这样做有什么积极作用?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面对不健康邮件,吴坤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立即将邮件交给学校领导,主动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情况,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使这家印刷厂受到了法律制裁,从而对不健康邮件的源头进行了整治;同时,他的这种做法遏制了该邮件的继续扩散以及可能对同龄人带来的不良影响。总之,正因为吴坤是非明确,为人正直,结果既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也维护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教师过渡: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在是与非、善与恶面前,农村女生和吴坤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如果是你们,你们会怎样选择呢?
学生:选择做一个正直的人。
教师:要想做正直的人,就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善于做出正确选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学生:看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情景一的材料和漫画。
教师:如果你是明明,你会怎样选择呢?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伙伴的压力下,同学们都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看来同学们的是非观和自制力还是很强的。你能帮明明设计几句拒绝去网吧的话吗?拒绝时要注意拒绝的艺术。请写在草稿纸上。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提示:
(1)医生说我之所以长得矮,就是运动太少了,现在学习任务这么重,我只有下午这点时间用来锻炼,你倒是长得又高又帅的,你是我好朋友,应该理解我想长高的心情,我要去操场锻炼。
(2)这样做违反学校规定,我不去!你也别去了,我们还是到操场去锻炼身体吧!
教师:不管伙伴怎么利诱、威吓,不管用什么理由拒绝,终归一个结论:在是非善恶面前,绝不屈从伙伴压力,坚决不去做错误的事情。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
教师:在是非善恶面前,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这是对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条防线被突破,其结果会怎样呢?这里就有这么一个因立场不稳而走向犯罪道路的例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一个◆情景二的材料并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后面的相关问题。
教师:问题1,迟军本想去劝架,为什么最后却变成了参与打架?
学生:略。
一
教师:正因为在朋友的压力面前,迟军没有坚持自己的立场,为了哥们儿义气,由“劝架”变成了“参与打架”。
问题2,如果你是迟军,你会做何选择呢?
学生:略。
问题3,迟军的教训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正如同学们所说,迟军的教训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坚持正确的是非善恶标准,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
教师过渡:在是非善恶面前,我们不仅要做到自己不去跟随作恶,还应对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
敢于对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
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当中,你们肯定会遇上这样的画面:请看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中的漫画。面对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学正在做错误的事情,你会怎样做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提示:
第一幅漫画:考试仅仅是检验近期学习状况的一种手段,教师也可根据我们的考试状况调整教学进度和方式,并帮助在学习中有困难的同学。如果我们考试的成绩不真实,教师就不了解我们的真实情况,也就无法很好地帮助我们,说不定还加快教学进度,我们不懂的东西将更多;何况这只是一次校内的小测验,最后决定我们命运的考试是很严密的,连教师也不知道考题,我们更做不了假。所以,平时测验只要是真实的,考差一点也没关系,只要我们努力就行了。
第二幅漫画:假如每个人都把自己喜欢的那一页撕下来占为己有,那其他人又看什么呢?假如别人也喜欢这一张先把它撕了,你又作何感想呢?所以,喜欢它,就保留它,爱护它,好吗?
教师: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况会很多,如果是你的好朋友做错事时,你会怎么做昵?为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
教师:当好朋友做错事时,你们都选择委婉地给他提出来,那么,如果是你自己做了错事,应该怎么办呢?看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三个◆下的漫画。你赞同图中男生的哪一种想法?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三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根据漫画中的情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有时难免犯错。对待错误,往往有以下几种态度,你赞成哪一种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二目第二个◎第三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勇于认错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是大多数同学的选择,这种选择,不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个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应该做到的。
如果做了错事。要勇于承担责任
教师: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十字路口式的选择,究竟选择走哪一条路?从善?从恶?这将事关人生的一个阶段甚至终生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阅览人生”中的《斜路》一文。
教师提问:(1)为什么说选择走“斜路”就是选择走“邪路”?
(2)该文对我们在辨别是非善恶做出选择方面有何启示?
学生:略。
教师:因为斜路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如果踏上这条唯利是图的歧路,便自然偏离了人生的坦途和应有的人格。所以说,选择走“斜路”就是选择走“邪路”。《斜路》启示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都应明辨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教师小结: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要明辨是非善恶,做正直的人。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在是非善恶面前,首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屈从伙伴的压力而做错误的事情;其次,敢于对其他人做的错事提出反对意见并阻止作恶;再次,自己做了错事,应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第二篇:第十课_学会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初步具有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 教学难点: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或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 53~208年),字文举,汉朝著名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山东曲阜人。
孔融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嫉恶如仇,因此深受人们的赞誉。
孔融4岁时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带了一篮子新鲜的梨,送给他们家尝鲜。
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他们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客人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4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了母亲的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景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问道:“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龄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客人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说道:“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环节二:情境体验
教师: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对4岁的孔融来讲,是把大梨给自己吃还是给其他人吃,这是一种选择。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引入第十课课标题:学会选择
教师过渡: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你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你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环节三:新知探究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上)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几百年来,包公在我国民间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执法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智捉曹国舅’’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包公究竟是怎样智捉曹国舅的呢?
请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一讲述包公智捉曹国舅的故事。
教师:包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包公人生修养中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情景一的材料进行说明。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不仅仅是在“智捉曹国舅”这一个案例中,在包公的所有断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人生品质中的一个重要亮点,那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包公具有的这种人生品质,一直为后人所肯定和赞颂,我们可以从后人为纪念包公修建的包公祠内的一幅对联看出来,那么,这幅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也可图片展示,也可直接看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的情景二)
教师:从包公祠内的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赞颂包公做人为官的品质。你认为这幅对联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那么,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否仅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呢?请阅读领会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三中的古语。
学生阅读、领会古语。
教师: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这段古语的大概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太小而去做,只有贤德之人,才能使人信服。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择善弃恶,做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这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可见,分清是非善恶,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教师: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名言警句,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四个大组的同学分别把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请每个组推选一人讲一个你们认为最能体现“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个主题的故事,同时把你们组收集的相关名言警句抄写在投影纸上。看哪一个组讲的故事最贴近主题又讲得精彩,收集的名言警句既多又好。
学生讲故事:略。
附: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如江河日下,日日贬值,物价飞涨。教授们的薪水月月涨,但还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与法币贬值的速度,生活每况愈下,和广大人民一样,原来生活优越的教授的生活也拮据起来,甚至活不下去了。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害怕高校的知识分子受不了,就耍了个“手法”发了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面粉。这时候美国又在扶助日本。北大学者吴晗等为了揭穿国民党的阴谋,抗议美国的侮辱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晚年衰病的朱自清教授看过声明,一丝不苟的毫不迟疑的签了名。临死前,又告诉妻子说:你要记住,我是在拒领美国粮上签过字的。
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爱憎分明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诔,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这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又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要他们归还强夺的土地。但对海瑞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也怕一点不退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做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他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们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才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哭送,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教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我国的历史人物故事都挺好,故事人物和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在是与非、善与恶、曲与直、利与义、美与丑面前,他们都做到了明辨是非,择善弃恶,正是他们具有这种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这些历史人物才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景仰。
教师过渡: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倡导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名言警句,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了哪些?
学生:各组同学代表把抄写好的名言警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附:名言警句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晋.葛洪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萧纲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明•方孝孺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教师:刚才四个组分别展示了你们收集到的相关名言警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不错。从开始同学们讲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这些名言警句中,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是非善恶的主流观点,那就是:辨别是非善恶,赞美善,鄙视恶,倡导善行,抑制恶行,并把它作为人生修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明辨是非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我国古人的是非善恶观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被赞同和延续呢?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多媒体展示:(文字见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一)
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爱的老人
补充材料:白芳札助学记录(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OO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问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 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5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5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教师:听了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主要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无私奉献,爱的奉献,好人好报,善始善终,感人肺腑,高风亮节,彪炳千秋„„看来,白芳礼老人的事迹确实让我们感动万分,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我已经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真实感受。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是对他人、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正是对“善”的肯定和弘扬。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的奉献了出来,他生病后,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献出爱心,这又反映了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社会各界对白芳礼老人生病后的关爱,其实就是爱心的传递、延续和扩展,是人们对“善”的肯定和追求。
教师过渡:有人认为,我国那么大,贫困学生上千万,白芳礼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此一个人做好事意义不大;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善行也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人做好事也很有价值。你们的看法是什么呢?请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请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
学生举手。
教师:看来双方势均力敌,那么你举左(右)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根据就近原则和你观点相同的同学进行讨论,并在草稿纸上简要写出理由,讨论时请结合白芳礼老人的事迹。
讨论活动: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大(小)
教师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找一个代表将同学们刚才讨论的意见收集整理一下,然后双方代表各自用3分钟阐述本方的理由,其他同学也可做适当补充。
学生阐述各自所持观点的理由:略。
教师:唇枪舌战,刀光剑影,刚才双方的辩论好精彩!就我看来,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站在个体的角度看,个人的能力、水平、力量总是有限的,相对整个大社会而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微弱的,所以,尽管白芳礼老人已经尽自己的全力来资助贫困学生,但直到他去世,贫困生受教育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站在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总是由个人所组成,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总是通过个人的作用体现和实现的,离开了个人,社会将无以存在,所以,如果白芳礼老人的善行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政府的赞扬,社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像白芳礼这样的人,这样,一个人的善行将会变成千万人的善行,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善行是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
教师过渡: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不仅是白芳礼老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是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现代社会共同的取向呢?让我们看看“希望工程”: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情景二的材料。
教师:短短十五年,希望工程能够发展这么快,在社会上激起那么大的反响,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善心和爱心,来自于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正确选择,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指导下的选择。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希望工程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在我国,行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追求,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其实在我国,社会倡导的、人们自觉参与的类似希望工程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扶贫、赈灾、助残等。能不能举出一两个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六个◇的问题。
学生讲述: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教师小结: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可见,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做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品质,这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必须具备的人生品质。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假定选择:假如你有一万元现金,拿去做一件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你会选择做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做这件事?这种选择又对不对呢?请把你们的答案用黑颜色的笔写在投影纸上。
学生选择:略。
展示学生的选择,并请3~5个学生起来简要阐述选择的理由。
教师:通过刚才投影展示出来的同学们的选择看,有的选择拿去投资,有的选择买电脑,有的选择去旅游,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但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用这笔钱去援助贫困学生上学,理由是援助贫困学生和救助失学儿童不仅有助于改变受助对象本人的命运,还对受助对象的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
教师过渡:刚才你们的选择,不是来自于外力的强迫,完全出自个人的自愿,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选择。在这里,自愿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其实是受到一种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和制约的。同学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以此判断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那么,在我们今日之社会,有没有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呢?
★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是非善恶观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一个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是非善恶观念。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而道德评价标准又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菩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教师:(配合多媒体内容讲解)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事例。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有哪些?应该谴责的行为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出租车司机受到谴责后,终于向电台打了一个认错和道歉的电话,并悄悄加人了捐款的行列。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变化?
学生:略。
教师:是道德的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出租车司机行为的变化正是道德力量的作用结果。
★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教师:出租车司机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环节四:心灵感悟
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环节五:行为提升 感悟名言:
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辩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
——徐干:《中论.虚道》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含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庸言》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标准,在生活中学会选择正确的事情,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以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
课后习题
1、一位智者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样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也没有错,关键是走的路是否正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学会选择,我们可以()
①做自己的主人②让别人赞扬我们③总结成败的经验和教训④在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⑤在作出错误的选择时,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选择能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通过下列哪一选项体现出来的()
A、社会主义道德
B、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C、社会舆论
D、法律
第三篇:第十课_学会选择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判断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知道社会主义道德标准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初步具有通过观察、分析做出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能够正确地做出选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做一个正直的人。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 教学难点: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或学生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公元1 53~208年),字文举,汉朝著名文学家,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山东曲阜人。
孔融从小在父母的教育下,非常懂事,对父母恭敬孝顺,对兄弟谦让友爱,对朋友热情诚恳,对奸邪嫉恶如仇,因此深受人们的赞誉。
孔融4岁时的一天,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带了一篮子新鲜的梨,送给他们家尝鲜。
父亲便把孩子们叫来了。他们围桌而坐,母亲也在场。
“这篮梨是客人送来的,你们喜欢,就分吃了吧。当然要谢谢。”父亲端坐着说。
“谢谢!谢谢!”孩子们站立起来,恭敬地对客人施了一礼。但他们谁也没把手伸向篮子。
“那好吧,孔融,就由你来给大家分梨吧。”父亲说道。
听了父亲的吩咐,4岁的孔融站了起来。他来到桌边,踮起脚,手刚刚能伸进篮子。他先拿起了一个又圆又大的梨,放到鼻子前闻了闻,随后双手捧着,送到了父亲面前;他又拿起了一个黄澄澄的大梨,欢快地来到了母亲的面前,递到了母亲手里。随后,他把篮子里又大又好的梨一个个地挑了出来,又一个个地送到了哥哥们的手中。
最后,孔融拣起了篮中最小的一只梨,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低下头吃了起来。
父景自始至终在观察着孔融的一举一动,到了这时候,便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微笑着问道:“你为什么拣最小的吃?”
“我年龄小,应该吃最小的。”正在吃着梨的孔融稚声稚气地答道。
客人也被这情景感动了,说道:“小公子年方四岁,便能如此明了事理,将来必成大器啊!” 环节二:情境体验
教师:我们可能都听过这个故事。对4岁的孔融来讲,是把大梨给自己吃还是给其他人吃,这是一种选择。在人生途中,我们常常需要分清是非善恶,做出正确选择。
引入第十课课标题:学会选择
教师过渡:你是否有这样的体验:或许,你常常为一种行为是对是错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或许,你想做的事,父母却不赞成;或许,在弱者面前,你面临着恃强凌弱、漠然以对还是倾囊相助的选择„„谁是谁非?孰善孰恶?这些问题总萦绕于你的脑际„„ 环节三:新知探究
引入本课时标题:是非善恶有公论(上)
教师:在我国京剧的舞台上,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人,他是谁呢?
多媒体展示或图片直接展示:京剧中的包公
教师:几百年来,包公在我国民间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执法断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智捉曹国舅’’更是家喻户晓,那么,包公究竟是怎样智捉曹国舅的呢?
请一个学生根据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一讲述包公智捉曹国舅的故事。
教师:包公不畏权贵、秉公执法,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包公人生修养中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情景一的材料进行说明。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不仅仅是在“智捉曹国舅”这一个案例中,在包公的所有断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其人生品质中的一个重要亮点,那就是: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包公具有的这种人生品质,一直为后人所肯定和赞颂,我们可以从后人为纪念包公修建的包公祠内的一幅对联看出来,那么,这幅对联的内容是什么呢?
多媒体展示:(也可图片展示,也可直接看教材第一目第一◎第一个◆的情景二)
教师:从包公祠内的这幅对联中,我们可以看到后人赞颂包公做人为官的品质。你认为这幅对联表达了人们的什么愿望?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其实,后人借这幅对联,既是对包公做人为官品质的赞颂,同时也是对今天为官者的一种期盼,盼望他们也具有和包公一样的人生品质:明辨是非,善恶分明,疾恶如仇,为人正直。可见,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为官者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那么,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否仅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呢?请阅读领会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情景三中的古语。
学生阅读、领会古语。
教师:这段古语对我们做人有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这段古语的大概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太小而不去做,也不要因为坏事太小而去做,只有贤德之人,才能使人信服。这启示我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大事小事,我们都应该明辨是非,择善弃恶,做一个有道德的正直的人。这不仅是对为官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每一个人的基本要求。可见,分清是非善恶,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
★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教师:自古以来,我国就有许多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名言警句,课前请同学们收集了这方面的资料,下面请四个大组的同学分别把你们收集的相关资料展示出来。请每个组推选一人讲一个你们认为最能体现“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这个主题的故事,同时把你们组收集的相关名言警句抄写在投影纸上。看哪一个组讲的故事最贴近主题又讲得精彩,收集的名言警句既多又好。
学生讲故事:略。
附:我国历史上倡导明辨是非善恶的人物故事
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
1948年6月间,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如江河日下,日日贬值,物价飞涨。教授们的薪水月月涨,但还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与法币贬值的速度,生活每况愈下,和广大人民一样,原来生活优越的教授的生活也拮据起来,甚至活不下去了。
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害怕高校的知识分子受不了,就耍了个“手法”发了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面粉。这时候美国又在扶助日本。北大学者吴晗等为了揭穿国民党的阴谋,抗议美国的侮辱发表声明。内容如下:
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污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质,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
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晚年衰病的朱自清教授看过声明,一丝不苟的毫不迟疑的签了名。临死前,又告诉妻子说:你要记住,我是在拒领美国粮上签过字的。
朱自清逝世一年后,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郑重颂扬了他,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爱憎分明的海瑞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诔,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督粮道巡抚应天十府,即现在长江下游两岸,包括南京、苏州、常州等地,这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后却发现,人民在重赋和恶吏贪官的压迫下生活极为困苦。又赶上当年发生涝灾,直到冬至的时候,还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里。粮价飞涨,百姓不去讨饭就会饿死。于是,海瑞决定将治水与救灾一起解决,既为当前又为将来谋利。后来,终于弄清受灾原因是由于连接太湖通海的吴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饥民,趁冬闲季节开工,疏浚吴凇江及其支流。又经上书请求,将应该上交的粮食留下一些解决灾民吃饭问题。这样就调动了百姓的积极性,工程很快完成,当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海瑞进一步惩罚恶霸,要他们归还强夺的土地。但对海瑞有恩的徐阶在当地占有的土地最多。徐阶也怕一点不退不行,于是就象征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则写信劝他应该做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时劝说他的儿子也改正错误。许多京官纷纷为已经告老还乡的徐阶说情,但海瑞还是联合一些官员,迫使徐阶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将徐阶两个违法的儿子充了军。其他地主们见此情景,赶忙将多占的田依数退还。
海瑞还在赋税方面减轻了人民负担。当时江南的赋税很混乱,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纳或少纳,地少的农民却要负担很重的赋税,其实,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摊到每个百姓头上。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海瑞组织人清查土地,简化赋税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地主们联合诬告他,说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罢了官。
海瑞担任应天巡抚时,自己却生活得很俭朴清苦。所到之处不许鼓乐迎送,也不住豪华的住宅。地方上为迎接他大摆宴席,他却规定物价高的地方每顿饭不能超过三钱银子,物价低的地方不超过二钱银子。他闲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点土地过活。他没有置买田产,母亲去世后靠别人帮助买了一块坟地,才将母亲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几天,还退还了兵部多送来的七钱银子。他的妻子、儿子早已去世,丧事由别人料理,他的遗物只有八两银子,一匹粗布和几套旧衣服。靠同僚的帮助,他的灵柩才得以运回故乡。船在江上行驶时,两岸的百姓自动穿孝哭送,店铺也停了业,送行的队伍长达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义的象征,各地共有十几种地方戏在传唱着他的故事。
教师:刚才同学们讲的我国的历史人物故事都挺好,故事人物和内容不同,但都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在是与非、善与恶、曲与直、利与义、美与丑面前,他们都做到了明辨是非,择善弃恶,正是他们具有这种做人最宝贵的品质,这些历史人物才流芳百世,为后人所景仰。
教师过渡:在我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倡导明辨是非、扬善惩恶的名言警句,看看我们同学们收集了哪些?
学生:各组同学代表把抄写好的名言警句用投影仪展示出来。
附:名言警句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左传》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左传》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周易》
一言之善,重于千金——晋.葛洪
一善染心,万劫不朽。百灯旷照,千里通明——南北朝.萧纲
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里宁,为善事者子孙兴。
——明•方孝孺
君子之善善也长,恶恶也短,恶恶止其身,善善及子孙。
——《公羊传•昭公二十年》
教师:刚才四个组分别展示了你们收集到的相关名言警句,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很不错。从开始同学们讲的历史人物故事以及这些名言警句中,可以看出我国自古以来对是非善恶的主流观点,那就是:辨别是非善恶,赞美善,鄙视恶,倡导善行,抑制恶行,并把它作为人生修养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明辨是非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
教师过渡:我国古人的是非善恶观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被赞同和延续呢?让我们看看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
多媒体展示:(文字见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一)
一个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爱的老人
补充材料:白芳札助学记录(不完全统计)
1988年为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励基金会捐款5000元
1989年为天津市教师奖励基金捐款800元
1990年为沧县大官厅乡教育基金捐款2000元
1991年为天津市、河北区、津南区教师奖励基金、北门东中学和黄纬路小学等,共捐款81OO元
1992年为“希望工程”和家乡白贾村小学,捐款3000元
1993年为我国第一个“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捐款1000元
1994年为天津市河北区少年宫捐款1000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问为红光中学藏族困难学生捐款,金额近5万元
自1995年开始的三年间为天津大学困难学生资助金额总计近5万元
自1 996年开始,白芳礼用“支教公司”的全部税后利润资助南开大学困难学生,总金额约3.4万元。
此外,在白芳礼十几年的蹬车支教历程的同时,还先后为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第45届世乒赛、市养老院等团体捐助款项,据不完全统计,他的累计捐款总额超过55万元,其中包括300多名大学生的学费与生活费。
教师:听了白芳礼老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请你用几个恰当的词语来表达你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主要感受。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无私奉献,爱的奉献,好人好报,善始善终,感人肺腑,高风亮节,彪炳千秋„„看来,白芳礼老人的事迹确实让我们感动万分,正如有的同学说的那样:我已经感动得不知用什么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这也是一种真实感受。
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的事迹,受到国家和社会的肯定和赞扬,你认为原因是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二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白芳礼老人捐资助学的行为是一种善行,是对他人、社会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行为,国家和社会对白芳礼老人事迹的肯定和赞扬,正是对“善”的肯定和弘扬。教师过渡:白芳礼老人把自己所有的爱都无私的奉献了出来,他生病后,社会各界也纷纷向他献出爱心,这又反映了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社会各界对白芳礼老人生病后的关爱,其实就是爱心的传递、延续和扩展,是人们对“善”的肯定和追求。
教师过渡:有人认为,我国那么大,贫困学生上千万,白芳礼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不大,因此一个人做好事意义不大;也有人认为,一个人的善行也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一个人做好事也很有价值。你们的看法是什么呢?请同意第一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左手,请同意第二种观点的同学举起你的右手。
学生举手。
教师:看来双方势均力敌,那么你举左(右)手的理由是什么呢?请根据就近原则和你观点相同的同学进行讨论,并在草稿纸上简要写出理由,讨论时请结合白芳礼老人的事迹。
讨论活动:一个人的善行对社会的影响大(小)
教师请持相同观点的同学找一个代表将同学们刚才讨论的意见收集整理一下,然后双方代表各自用3分钟阐述本方的理由,其他同学也可做适当补充。
学生阐述各自所持观点的理由:略。
教师:唇枪舌战,刀光剑影,刚才双方的辩论好精彩!就我看来,双方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一样。站在个体的角度看,个人的能力、水平、力量总是有限的,相对整个大社会而言,个人行为的影响是微弱的,所以,尽管白芳礼老人已经尽自己的全力来资助贫困学生,但直到他去世,贫困生受教育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站在社会的角度看,社会总是由个人所组成,社会的功能和作用总是通过个人的作用体现和实现的,离开了个人,社会将无以存在,所以,如果白芳礼老人的善行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政府的赞扬,社会将出现越来越多的像白芳礼这样的人,这样,一个人的善行将会变成千万人的善行,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善行是可以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
教师过渡: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不仅是白芳礼老人个体的价值取向,而是现代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
★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
教师:为什么说这是现代社会共同的取向呢?让我们看看“希望工程”:请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情景二的材料。
教师:短短十五年,希望工程能够发展这么快,在社会上激起那么大的反响,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什么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五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希望工程的强大力量来自于人们的善心和爱心,来自于人们对是非善恶的正确选择,即正确的是非善恶观指导下的选择。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希望工程的快速发展反映出:在我国,行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的追求,而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共同认识和价值取向。
教师过渡:其实在我国,社会倡导的、人们自觉参与的类似希望工程的活动还有很多,如扶贫、赈灾、助残等。能不能举出一两个发生在你身边的事例呢?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第六个◇的问题。
学生讲述:略。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讲述,使我真切地感受到: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人们自觉参与希望工程、扶贫、赈灾、助残等公益活动也再一次说明,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倡导的人生品质和共同的价值取向。
教师小结:做人是做事的基础,要做好事,必须先学会做人。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明辨是非,彰善瘅恶,仍然是现代社会的共同取向。可见,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做人应该具备的一个基本品质,这也是能够做出正确选择,做好人、做好事、做好官必须具备的人生品质。
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假定选择:假如你有一万元现金,拿去做一件你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事,你会选择做什么,为什么要选择做这件事?这种选择又对不对呢?请把你们的答案用黑颜色的笔写在投影纸上。
学生选择:略。
展示学生的选择,并请3~5个学生起来简要阐述选择的理由。
教师:通过刚才投影展示出来的同学们的选择看,有的选择拿去投资,有的选择买电脑,有的选择去旅游,都有自己选择的理由。但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用这笔钱去援助贫困学生上学,理由是援助贫困学生和救助失学儿童不仅有助于改变受助对象本人的命运,还对受助对象的家庭和国家的发展有利。
教师过渡:刚才你们的选择,不是来自于外力的强迫,完全出自个人的自愿,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选择。在这里,自愿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其实是受到一种是非善恶标准约束和制约的。同学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在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以此判断自己的选择对不对。那么,在我们今日之社会,有没有一种判断是非善恶的统一标准呢?
★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的是非善恶观并不完全相同。同一社会、同一时代,不同的人的是非善恶观也不完全相同。但每一个社会、每一时代,都有一个社会所倡导的主流是非善恶观念。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而道德评价标准又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现阶段,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菩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
教师:(配合多媒体内容讲解)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社会主义道德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社会主义道德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多媒体动态显示: 教师:(配合多媒体内容讲解)社会主义道德的着力点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那么,它们又有哪些具体要求呢?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的内容并完成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展示:(1)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2)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3)家庭美德的具体要求: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现阶段,我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的。
★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主要内容
投影:情景一
有一位老太太含辛茹苦养大了四个儿女,年老后却被四个儿女视作包袱不予赡养。其邻居主动代其儿女承担赡养责任,直至送终。老太太死后将其唯一住房赠予邻居,其儿女将邻居告至法院,以邻居不是老太太直系亲属为由,要求其退出老太太赠予房产。法院最后判决四个儿女败诉。
问题:(1)在本案法院的判决中,法律要“惩”的是什么?要“扬”的又是什么?
(2)站在道德的角度,法律“惩”、“扬”的标准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法律要惩处的是老太太儿女的不孝行为,要张扬的是老太太邻居帮助承担赡养责任的行为。从道德的角度看,法律“惩”、“扬”的标准是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即家庭美德中尊老爱幼的要求和社会美德中助人为乐的要求。
投影:情景二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使广西荔浦县遭受了一场50年未遇的特大洪灾。荔浦河上游的修仁镇受灾尤其严重。修仁镇塔石村主任林万生得知洪水成灾时,立即与支部书记到受灾村屯,组织群众进行抢险与撤离。林万生所住的屯也是重灾区,他家的房屋被淹达1米多深,但是他整个晚上只是为保持通讯联系而去取一块手机电池回过一次家。当他第二天回家时,厨房已经倒塌,干泥土垒成的大屋早已成了摇摇欲坠的危房,妻子、小孩不知是怎样出来的,家里全部财产已被浸湿,2000多公斤的稻谷没有转移出一颗。在他的带动下,塔石村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大见屯38岁的林万良,在洪水到来时,不顾自家财产被淹而赶到各家各户通知村民撤离;洲村屯的廖全光不顾惊慌哭啼的家人而去背本屯一位80岁的老人撤离;褶桂海、覃超全等年轻人则帮别人抢运粮食。
问题:(1)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的选择是什么?
(2)林万生等人的行为受到了群众的称赞,得到了党和政府的肯定和表彰。从道德的角度看,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略。
教师:在洪水面前,面对“小”家的财产和他人、“大”家的财产,面临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矛盾,林万生等人选择是先顾“大家”和他人,后顾小家和自己。他们的行为不仅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中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也符合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可见,群众、党和政府评价林万生等人的行为的主要依据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从道德的角度看,主要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教师:下列行为中,哪些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哪些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一个◆第一个◇的问题。
参考答案:1、4、5、8、9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2、3、6、7、10、11、1 2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
教师:除了书上提到的这些行为外,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类似其他行为吗?它们分别属于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应倡导和褒扬的行为还是违背社会主义大的标准应谴责和抑制的行为呢?
学生: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正面的行为,下面我想通过漫画举一些反面的行为。请仔细观察,看看这些漫画中的行为分别违背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中的哪一种道德?
多媒体展示图片或漫画:
学生回答:略。
教师:以上行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都是违背社会主义道德标准并应受到谴责和抑制的行为,对此,我们应该如何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呢?
学生发言:略。
教师:刚才同学们想到了很多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有法律手段,有道德手段,有行政手段等。其中,道德是一种可以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有效手段。那么,道德又是如何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呢?还是让我们用事例来说明。
阅读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下的事例。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你认为值得称道的行为有哪些?应该谴责的行为是什么?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一目第二个◎第二个◆第一个◇的问题。
学生:略。
教师:在这个事例中,出租车司机受到谴责后,终于向电台打了一个认错和道歉的电话,并悄悄加人了捐款的行列。你认为,是什么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变化?
学生:略。
教师:是道德的力量促使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发生了变化。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出租车司机行为的变化正是道德力量的作用结果。
★道德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习俗和社会舆论,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教师:出租车司机正是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并采取行动弥补自己的过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的重要标准,也是引导、约束和规范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环节四:心灵感悟
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一种无形而强大的社会力量,它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人们评价是非善恶的标准并不完全相同,在当代中国,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最大多数人的需要和利益,推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道德评价标准是评价是非善恶标准的重要内容,它主要通过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现出来。环节五:行为提升 感悟名言:
才敏过人未足贵也,博辩过人未足贵也,勇决过人未足贵也;君子之所贵者,迁善惧其不及,改恶恐其有余。
——徐干:《中论.虚道》
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含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
——刘安:《淮南子·缪称训》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
——杨万里:《庸言》 环节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标准,在生活中学会选择正确的事情,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以社会主义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名社会主义现代化公民。环节七:当堂达标
1、一位智者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要走自己的路,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怎样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也没有错,关键是走的路是否正确,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学会选择,我们可以()
①做自己的主人②让别人赞扬我们③总结成败的经验和教训④在做出正确合理的选择时,享受到成功的快乐⑤在作出错误的选择时,从中吸取教训,提高选择能力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④⑤
2、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通过下列哪一选项体现出来的()
A、社会主义道德
B、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C、社会舆论
D、法律
环节八:教学评价
1、对学生预习监督检查力度不够。
2、课堂教学实施时,教师还是存在讲的多、不放心学生的问题。
课后习题 第十课 学会选择 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是非善恶的标准,具有明确的价值观(重、难点)P9
2、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重、难点)P20-24
3、具有正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
二、选择题
1、学会做人,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比学习专门知识显得更为重要。一个“德盲” 远比一个文盲对社会更具有负面效应。这段话说明: A、良好的首先品质对一个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对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重要
D、学会辨别是非善恶很重要
2、面对生活中存在的是非不清,善恶不明的现象,我们首先应该: A、顺其自然
B、消极对待 C明辨是非善恶 D、凭自己的感觉去对待
3、近年来,中学生离家出走正逐渐呈现上升趋势,学生把“离家出走”当成“闯世界”,当成乐事。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好男儿志在四方,中学生应该出去闯 世界
B、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差,离家出走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 C、青少年应明辨是非曲直,分辨善恶美丑,考虑前因后果 D、青少年应增强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4、青少年之所以要明辨是非善恶,是因为:
A、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并需要做出各种选择
B、只有明辨是非善恶,才能把握好自己生活的方向,实现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 C、明辨是非善恶,才能少起弯路,减少挫折[来源:学+科+网] D、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 力不强,容易误入歧途,受到伤害
5、面对生活中的是非善恶,我们首先要:
A、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B、把握正确的判断标准 C、积极寻求大人帮助
D、不加选择,顺其自然
6、做人是做事的基础,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观念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 A、法律的基本要求
B、最基本的品质 C、基本品质
D、根本利益
7、在当代中国,评价是非善恶的根本标准,是通过下列哪一选项体现出来的 A、社会主义道德
B、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 C、社会舆论
D、法律
8、道德主要是依靠()来确定是非善恶的界限,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的。
A、国家强制力
B、内心信念
C、习俗和社会舆论 D、法律规范
9、自古以来,人们便把分清是非善恶作为下列哪一选项的重要内容 A、明辨是非
B、社会主义道德
C、人生修养
D、法律规范
10、“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这句话提示了: A、明辨是非、彰善瘅恶是现代社会 的共同取向 B、人们对是非善恶的取向是可 以为小恶不可不大恶 C、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是约束人们行为的标准 D、做人要为善而不为恶,积小善防小恶
11、在下列内容中符合法律要求,受法律保护的行不是: A、随意乱扔生活垃圾
B、谎报火警 C、故意污损公共场所的雕塑
D、不跨越道路隔离栏
12、下列情形中做法正确的是:
A、小刚向跟自己请教怎么做题的同学要求以请客为帮助条件 B、考试时同学间互相抄写完成了考试,都得到了好成绩 C、购物时发现假钞又无法 退换时想办法再用出去 D、在商场购物时,发现收银员多找了你钱,及时退还
第四篇:第十课教案
第十课 “秦王扫六合”
教师寄语:站好自己的位置,牢记自己的使命,鞭挞自己的脚步,预定岑中的位置
学习目标:
(1)掌握秦统一全国的事件、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2)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3)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结合现实从情感上激发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学习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学习难点]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念的理解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注意要在课本上勾画出重点内容。)
一、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用2分钟阅读P56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并记忆)1.统一六国
(1)关键战役:。
(2)统一时间:从公元前 年至 年。
(3)统一结果: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
2.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用3分钟时间阅读P57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并记忆)
(1)建立皇权:最高统治者称,至高无上,总揽一切军政大权。
(2)中央政府:设、、,分管、和。(3)地方制度:推行,郡下设县,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用5分钟阅读p57-58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并记忆)
1.经济上
(1)统一,统一使用 铜钱。
(2)统一,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
2.文化上:统一,把 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
3.思想上:接受 建议,实行“ ”。
三、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用6分钟阅读p59页,找出以下问题答案并记忆)
1.北筑长城,抗击匈奴
(1)目的:安定北边,维护国家。(2)人物:。
(3)概况:西起,东到,蜿蜒 里。(4)作用:抵御。
(5)地位:宏伟的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 和 的象征。
2.开发南疆
(1)统一了、等地区。
(2)兴修了,沟通了 水系和 水系。(3)作用:为 和 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3.秦的疆域
(1)东至,西到,北至 带,南达
(2)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 的大国。
四、合作探究:
1、简述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封建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4、焚书坑儒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
公元以前221,文字货币度量衡,秦灭六国来统一; 焚书坑儒暴政施; 专制集权嬴政始,北筑长城御匈奴,独揽大权称皇帝; 临洮辽东万余里; 丞相太尉和御史,开发南疆修灵渠,地方推行郡县制; 空前广阔秦疆域。
六、当堂反思
1、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1)
(2)
2、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达标检测(我达标我快乐)
1.秦统一全国的时间是()A.公元前475年
B.公元前230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20年
2.秦统一后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县令
3.秦始皇时开凿的、连接我国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渠道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灵渠
4.下列古钱币中属于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是
()
A
B
C
D
5.秦始皇征发农民修筑万里长城的目的是
()
A.抵御匈奴的进攻
B.抵御犬戎的进攻 C.控制少数民族地方
D.镇压人民反抗
6.你认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是赞扬下列哪位人物的功绩
A.嬴政 B.李世民 C.拓跋宏 D.武则天
7.(2008年,长沙市)右图是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中的“京”字,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宋朝
8.秦始皇在中央设置的重要官职有()
①丞相 ②县令 ③太尉 ④御史大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著名史学家郭沫若说:“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1)郭沫若在材料中所说的是什么事件?
(1)这件事是秦始皇接收了谁的建议后做的?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哪些书不烧?
(2)你怎样评价这一事件?
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材料二 于是分天下三十六郡,郡置郡守、尉、监。请回答:
(1)“王”是谁?“初并天下”是何意义?发生在哪一年?
(2)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出“王”采取了哪两项措施?
第五篇:第九课 亲近社会 教材分析以及课时教案
第九课 亲近社会 教材分析以及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
知识:懂得社会与个人是紧密相连的;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教学重难点及其分析:
(一)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融人社会,亲近社会,既有情感要求,又有行为要求。通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亲社会情感,使他们关注我们的社会,自觉地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是有难度的。所以,“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既是本课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懂得社会的滋养,可以使我们的生命之树更加茂盛;社会的支持,可以使我们的梦想变为现实。社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我们的成功铺路搭桥,我们应该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当我们身处困境时,不要悲观,通过社会的帮助,我们终会跨越人生的难关。同时,还必须知道在融人社会,亲近社会的过程中,有利于形成自己健全的人格,可以愉悦生活,从而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教师应该主要通过教材提供的情景材料,或者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典型感人的事例,并且联系学生自己成长的经历,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长的积极意义。
(二)“我们的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我们的社会正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的依据:首先,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和行为融入社会,亲近社会。其次,社会生活是美好的,但美好的社会不等于没有问题。八年级的学生,年龄、知识、能力的局限性,使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比较肤浅,更容易看到社会生活中难免出现的贫困、不公等社会问题,往往容易形成极端认识,不容易去体验和感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的社会美好。
要突破难点,教师需要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探究,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明道理。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积极引导解决。教学中,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懂得:过去的一些社会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今天已不再是社会问题。那么现在的一些社会问题将来也不会再是问题。更重要是要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政府、社会团体、社会成员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以及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高尚的道德风貌、感人的精神 境界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第一课时
培养亲社会情感(上)教学目标
1、体验和感受社会的美好。
2、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社会问题,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
3、知道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的美好紧密相连。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知社会生活的美好,认识我们的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感知社会生活美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第一目第一个◎第一个◆的五幅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美,同学们能说明它们分别反映出社会生活哪个方面的美吗?
学生:略。(社会环境美、社会生活美、人们心灵美)教师:对,它们反映了这三方面的美。下面请同学们再列举出一些你身边类似的美,让我们一起分享。(学生列举)
教师归纳:同学们刚才列举的都是对你们触动很深的美好的人和事。你们有没有试过用你们的笔将感悟记下来,我想它会成为美丽的文字,感动更多的人。美文示例:趵突泉
教师:趵突泉公园的记叙和描写展示了社会建筑的美、社会环境的美。请同学们课后也用你的笔,将你观察和感受到的社会生活的美,用优美的文字展现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环节一到环节二的过渡:我们生活的社会真美,但也有人常常没有这样的感受。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第二环节:发现社会生活美
教师:同学们,学校是社会的缩影,我们每天的三分之一多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你能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中去发现她的美好从而让自己更爱她吗?下面请各小组派出代表,将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分别进入教师办公室、实验室、音乐课堂、美术课堂等,留心观察寻找美丽的感受讲一讲,与大家分享。(课堂交流发言)
教师归纳:社会生活是美好的,但社会生活是多色调的,当你看见一些贫困、不公等社会现象时,你是否会觉得社会不美了呢? 第三环节: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美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媒体展示),感觉它美吗?
同学:很美。(不美。)
教师:请说一说理由。
同学回答:略。
教师放大这幅画。
教师引导:请学生仔细观察,便可发现荷叶是残败的,绿叶下也有很多发黄的残叶,这些都是不美的。但我们总体感觉它是美的,这就像我们生活的社会,它是多色调的,社会生活也和这幅图片一样,存在一些不美的东西,但美是主要的,不美是次要的。
如果我们用我们的双手剪掉画中的枯枝败叶,它会变得更美。我们的社会也像这幅图片一样,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请同学们阅读第一目第一个◎第二个◆的情景材料,并观察《“大眼睛”的希望》的照片。思考问题:《“大眼睛”的希望》的照片和情景材料反映了什么?
教师引导:《“大眼睛”的希望》的照片反映了在贫穷的山区的孩子渴望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他们渴望受到良好的教育,渴望健康地成长。情景材料反映了震憾人心的“大眼睛”照片的诞生过程,以及照片产生强烈的社会影响。海内外千百万炎黄子孙用爱心资助贫困青少年完成了学业,开展了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希望工程”的公益活动。下面同学们请讨论并思考一下:资助贫困青少年学业的公益活动取名为“希望工程”,你认为其寓意是什么?
教师归纳:“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开始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项目,是一项旨在集社会之力,捐资助学,保障贫困地区失学孩子受教育的基本权利的伟大工程。它的寓意是要让不能接受良好教育的未成年人都应受到良好的教育,都能平等享有义务教育的权利,都对未来充满希望,都能健康、幸福地生活。记者拍摄《“大眼睛”的希望》的照片,反映了他的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良知,青基会推出“希望工程百万爱心助学计划”,海内外千百万炎黄子孙用爱心资助贫困青少年的行动反映了社会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关爱,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良好的道德风貌、体现了许多人的崇高精神境界、也使我们感受到社会的良知和健康的价值取向。这就是社会生活的美好。这一事例集中说明了教材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我们的社会正是在发展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现她的美好。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事例吗?
学生:略。(示例:我们曾经访问了我校的部分贫困学生,他们家境贫困,无力支付学习的费用,但是他们都能安心地坐在教室里享受学习的权利,全部是由社会和学校提供的帮助。其中有的同学享受着奖学金,有的同学享受到学校给予的补助,也有的同学受到希望工程的资助。他们的家庭贫寒,遇到了困难,但希望工程给了他们希望,他们觉得社会真美好。)
教师归纳:中华民族曾以古老的文明饮誉于世,悠悠五千年历史,从孔夫子到陶行知,从蒙学到私塾,无不证明中国人崇尚教育。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同样呼唤着教育的发展。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有的贫困学生中途辍学,有的根本连校门也没进过,失去了童年应有的向往。正是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才使贫困地区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得以实现。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片片爱心、一份份深情、一股股暖流化成了希望的甘露,滋润着贫困儿童久已干涸的心田,也反映出人们美好的心灵!也展现着我们社会的美好。
教师小结本课内容: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的生活是美好的,美好的生活与社会的美好紧密相连。我们要主动去感知美、去发现美并正确理解社会生活的美,热爱社会,亲近社会。
第二课时
培养亲社会情感(下)教学目标
1、亲近社会,愉悦生活。
2、学会亲近社会,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
3、理解亲近社会对个人成功及人格完善的积极影响。懂得亲近社会,融人社会,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充实,我们的生命内涵会更加丰富。
教学重点:融人社会,亲近社会对个人成功及完善人格的积极影响。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去寻找社会生活美,感受社会生活美,认识到社会是美的。因此,我们要培养亲社会情感。亲近社会对个人成功及个人人格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第一环节:亲近社会,社会助你成功
本环节内容在于指导学生完成第一目第二◎的有关内容。
教师:小黄是一名残疾人,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歌手。然而当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时,梦想就只能是空想。后来,随着东莞市经济的发展,他被当地一家实力较雄厚得企业聘用,该企业还支持他脱产外出为务工人员演唱,使他成为了颇有名气的歌手,小黄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在CCTV全国最具经济活力十大城市颁奖典礼上,作为东莞市的代表,小黄激动地说:社会给了我们机会,我们没有理由不热爱这个社会。
听完这个故事,请同学们完成第一目第二◎第一个◆第一个◇的内容。
学生回答:略。(这段材料告诉我们: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个人离不开社会等。)
教师:小黄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他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学们,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呢?要实现你的梦想,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是什么?请同学们完成第一目第二◎第一个◆第二个◇的内容。
学生活动:略。
教师归纳:实现你的梦想,需要具备的社会条件主要是社会的文明和发展程度。社会文明和发展程度越高,为你的成长提供的物质条件越好,提供发展的机会越多。社会条件具体来讲,就是社会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教育制度、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等等。
教师过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社会为我们成功提供和创造了更 多的机会和条件。我们要亲近社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请阅读第一目第二◎第二个◆的材料。思考:果农小周为什么能够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社会以及政府为了帮助农民致富,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为果农小周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提供了机会。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个人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的事例?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呢?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文革时期的老三届中的许多人利用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考上大学,成为 国家的各种人才.也有许多人在国家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鼓励下成为企业家,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许许多多的农民进城打工,创建了自己的事业……我们要亲近社会,才能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们怎样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呢?许多人在我国的改革开放条件下有所建树、有所发展,主要因为他们抓住了社会为他们发展提供的各种契机。此外,要很好地利用社会条件取得成功,还离不开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个人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我们应该记住:“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
教师过渡:要实现自己的梦想,需要社会给我们提供条件。实现梦想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生活中,不只是阳光坦途,也有风雨坎坷。当你身处困境时,不仅自己要努力奋斗,也要注意求助社会。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第一目第二◎第二个◆第一◇的内容。
学生活动:略。
教师归纳、引导:促使王志发誓报效社会的原因是:老师建议,媒体帮助,社会上的好心人纷纷解囊相助。也就是说他由于社会的关爱和救助,使他摆脱困境实现自己的希望,因此他发誓进入大学后,发奋学习,今后更好地报效社会。下面请思考第二◎第二个◆第二◇的问题: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你如果遇到靠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你会采取什么办法?
学生活动:略。
教师说明:可以求助学校、老师甚至同学;可以求助政府,或者有关社会团体;也可以求助媒体,包括电视、报刊杂志……我们应该对我们的社会充满信任,我们应该相信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是善良的,他们都充满爱心。不要抱怨,不要悲观,更不能绝望,办法总是会有的,困难总是能够解决的,你一定会跨越人生的难关。
第二环节: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地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1.融入社会,有利于健全人格。
请同学们欣赏根据第一目第三◎第一个◆改编的情景剧:《掀起布帘之后》剧情介绍:见教材。
学生表演:略。
思考问题:林凌的布帘是“心”的布帘,同学们见过类似的“布帘”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这种类似的“布帘”的主要表现是隔绝了外界,疏离了社会。比如有的同学自我封闭、独来独往、性格孤僻、性格过分内向、害怕交流、胆怯等等。那么,随着林凌的“布帘”被掀开,他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对他今后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学生:(议论、交流)快乐了,自卑和胆怯不见了,脱离了黑暗,见到了阳光。教师归纳:林凌的“布帘”被掀开,使林凌融人社会和集体,可以祛除寂寞孤独,性格变得开朗和活泼,获得了更多人生的友谊、幸福和欢乐,形成了健全人格,从而可以健康地成长。
2.亲近社会,能使人乐观向上,展现生命之美。
请同学讲第三◎第二个◆癌症患者姚守贞的故事。
思考问题:(1)姚守珍的生命之花再度盛开的原因是什么?
(2)讲讲亲近社会,使人乐观向上的亲身体会。
学生讨论:是因为她没有把自己和社会隔离开来,积极地融人社会,在社会中,她获得成就感,她不再孤独,而是乐观向上,使她的生命之花再度盛开。
学生讲述亲身的体会:略。
教师归纳:亲近社会,能使人乐观向上,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人可以战胜常人无法战胜的困难和挫折,从而展现生命之美。
3.亲近社会,奉献社会,才能进入人生高境界。
徐本禹——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
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2002年暑期,一个大四学生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到这里搞社会调查,他走进了岩洞,给孩子们讲了许多大山之外的事情。他的名字叫徐本禹,当时是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经济专业的学生。
当暑期结束返校时,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好几公里外。每个孩子都流下了眼泪。一个孩子仰着头问道:“大哥哥,你还要来吗?”
徐本禹噙着眼泪,点了点头。他没有告诉孩子们,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徐本禹以372分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研究生,他的导师是华中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王雅鹏教授。同时,他因为学业优秀获得6000元国家奖学金。但当天晚上,他彻夜未眠。猫场镇狗吊岩村孩子们的眼光一直在他脑海中闪现。
徐本禹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困农民家里。他到华中农业大学上学时,甚至没有一件御寒的冬衣。是同寝室一个学生的母亲给了他一件夹衣。这是他第一次得到别人的温暖。今天回想起来,他说,是这件夹衣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当时他只有一个念头: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要帮助别人。就在那个无法入眠的夜晚,徐本禹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回到猫场镇狗吊岩村帮助那些孩子。
当他把这个决定通过电话告诉父亲时,电话的那一端,父亲哭了。长久的啜泣之后,父亲用发颤的声音说:“全家尊重你的选择,孩子,你去吧,我们没有意见……”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学院领导时,大家沉默了,都不敢正视他的眼睛。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反复讨论,作出了一个决定:支持并为他保留两年的研究生学历。
思考问题:阅读了徐本禹的事迹,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略。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三◎第三个◆的内容,并且对牛玉儒同志的事迹进行讨论、交流。
教师讲述牛玉儒同志的事迹。(参看教学参考资料
四、百姓心中的好书记——牛玉儒)
学生交流:略。
教师归纳:总有一种精神,它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信心倍增;总有一种人格,它驱使我们不断寻求自我完善。2004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青年志愿者徐本禹、人民公仆牛玉儒、奥运冠军刘翔、水稻之父袁隆平、女公安局长任长霞、为母换’肾的田世国、飞机试飞员梁万俊、缉毒警察明正彬、艾滋病防治专家桂希恩、驻伊拉克前大使孙必干,获得“感动中国”集体奖的曾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他们无一不是凭借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铸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他们献身社会,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因此,亲近社会,才能将人生与社会紧密相连;奉献社会,才能进入人生的崇高境界。教师小结本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越发展,个人发展的机会越多,所以我们要亲近社会,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且,融入社会,亲近社会,才能完善人格,愉悦地生活,才能追求人生的高境界。
第三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上)教学目标
1、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
2、学会遵守公德和秩序,发展服务社会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
3、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教学重点: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生活的社会如此美好,社会对我们的成长又非常重要。既然我们不能离开社会,那么我们就要亲近社会,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如何才能用我们的行动使社会更加美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
第一环节:亲近社会,必须真切地关注社会。
1、亲近社会,应该关注社会国家大事。请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一◎第一个◆
教师:你们能谈谈关注社会对我们的健康成长有哪些好处吗?
学生讨论,发言:略。(小奇的认识是片面的,晓远的做法是正确的、有益的。关心天下事,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能增长知识,能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作为当代青少年关注社会,应该养成关注天下大事的兴趣和习惯,这样做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学们,你们关注社会的途径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完成第二目第一◎第一个◆的内容。
2、关注社会不仅仅要关注天下大事,也要关注身边的事。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第一个◆的情景资料,思考问题:
(1)这位同学的做法你赞成吗?遇到类似情况时,你会怎么做?(2)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像这位学生一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景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遇到类似情况,我会向新闻媒体披露或者向相关管理部门反映。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小事,如果我们都像这位学生一样关注身边的小事,让好的更好,让阴暗、丑陋的事不再发生,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加文明和美好。)
教师点拨:关注社会不仅仅要关注天下大事,也要关注身边的小事,因为社会的变化总是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社会生活是复杂的,光明与黑暗同在,美好与丑恶并存。在关注社会时,我们要看到光明、美好是主要的,阴暗、丑恶是次要的,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光明和美好最终会战胜阴暗与丑恶的。
第二环节: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1、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社会,更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生活的美好。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切不可旁若无人,我行我素。守公德,就是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美好的一种表现。下面请同学们完成第二目第二◎第一个◆的内容。
请同学们先观察第一◇的图画,谈谈你的感受。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餐厅里划拳,大声喧哗既是不文明的行为,是没有修养的表现;同时也是缺乏社会公德的体现,它影响其他人的就餐,也有损自己的形象。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在社会公共生活中,你看到的不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有哪些?看见这些行为,你通常采用什么态度去对待?
学生:略。(邀请同学在我家里聚会,深夜还在高声唱歌;在学校阅览室撕杂志里的彩页拿回家;在公园里赏花,偷偷地摘一朵;在医院抽烟,在电影院嗑瓜子,在大街上乱吐乱扔,在公共场所乱涂乱画等等,都是没有遵守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的表现。)
教师:这些行为必将破坏我们社会的美好、文明与和谐,是不道德的行为。我殷切地希望: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的同学如果有上述行为,应该从此注意纠正,做一个文明的人,有社会公德的人。下面我收集了一些关于公德的格言,这些格言,对我们遵守公德有一些启示,送给同学们共勉:
友爱互助,爱己及群,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扶危济困,人道精神;弱肉强食,野兽行为。
助人为乐,人乐我乐;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礼貌是文明的证书,粗野是愚昧的胎记。守礼招人爱,失礼事难谐。好言相待,舒心暖怀;恶语伤人,结怨招灾。
与人为善,以善引善。成人之美真君子,嫉贤妒能是小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以诚待人,以信交友;无诚不合,无信难行。重诺守信,人必近之;狡诈欺蒙,人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社会之利利众人,社会之害害众人。
过渡:我们懂得了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社会公德。我们还要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这就是我们下面学习、探究的内容。
2、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
指导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二◎第二个◆的短文,请学生体验和感悟规则的美
学生发言:略。(规则是美的,是一种无言的美,人性的美,我们的社会里,丽。
如果人人都讲秩序、讲规则,那该多美呀!)
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请同学们再列举一些公共生活中的规则,并谈谈它们的作用。
学生发言:略。(社会生活中的规则多种多样——道德、纪律、规章、制度、教师点拨、归纳:社会规则,维护你我,不守规则,妨害你我。遵守规则,法律。)尤其是遵守人们长期生活中形成的规定或原则,实际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德国人说,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反倒使人生活得很轻松。他们认为,凡事无章可循,才真的会让人疲惫不堪。我们看到,一些人不守规则,把时间耗在建立各种关系上,弄来弄去,可能办了一些事,但也埋下不少恩恩怨怨的纠葛,人的心情又能好到哪里去呢?有时,甚至会因自己办成了事而损人害己。社会生活的有序和和谐,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们生活的品质,因此,我们每一个青少年学生都应该遵守规则,遵守秩序,提升社会和我们自己的文明程度。
过渡:养成亲社会行为,要求我们不仅要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还应该爱护公共设施。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一内容。
3、爱护公共设施,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维护。请学生阅读第二目第二◎第二个◆的短文。思考问题:有人认为阳某是“自找麻烦”的傻子,你是怎样看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归纳:认为阳某是“自找麻烦”的傻子,完全是只考虑个人利益,是一种自私自利的思想,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如果人人都这样思考问题,受损害的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利益。阳某的行为是现代文明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公共设施,它们为我们提供了方便,美化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对它们的爱护,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维护。在现实生活中,同学们还见过哪些损害公共环境和公共设 施的行为?
学生发言:略。
教师:同学们所举出的事例,让我们义愤填膺。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的公共需求(如便利、安全、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公共屋等,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和舒适,我们应该负责任爱护身边每一个公共设施。下面老师再提供一组某地公共设施受损害的材料:
宁强县路灯被砸坏;河滨路多个井盖不翼而飞,公共电话被损坏……
教师点拨:爱护公共设施和公共环境涉及一个人的认识、道德和行为,我们应该努力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我们的公德心,应自觉爱护公共设施,应该与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作斗争,我们生活的环境才会更美好。
教师小结:社会生活是美好的,我们亲近社会,应该真切地关注社会,并懂
第四课时
养成亲社会行为(下)教学目标
1、树立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体验服务社会的幸福。
2、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3、知道怎样去服务社会。得如何以实际行动去维护社会的美好,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重点: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教学过程 教师引入:我们真切关注社会,我们自觉维护社会,我们更要热忱地服务于社会。当我们伸出自己的一双手,捧出自己的一颗心的时候,我们和他人心心相印,我们和社会紧紧相系,我们会感到生命的强大,生活的充实,心灵的愉悦。服务社会,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服务社会,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做起。下面我们先讨论第一个问题。
一、服务社会,需要从身边做起。
教师:请根据第二目第三个◎第一个◆的内容的提示,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服务社会,在日常生活中从身边做起,你做过哪些具体的事情?
学生回答:略。(四川地震时,我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虽然不多,但感觉满足;当同学生病时,我及时地前去探望,同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公共汽车上,我只要看到老、弱、病、残、孕旅客就必然让座;我的邻居是一对老年夫妇,我经常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师:每当帮助了别人,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学生:感到很有成就感,觉得心灵愉悦……
教师过渡:“侧隐之心,人皆有之。”人的心中,都有那么柔软的那一块,当看到别人遭受痛苦和不幸时,心中总会震颤,总想竭尽全力地去帮助、救援。下面我们就探讨这个问题。
二、当别人遭遇痛苦和不幸时,要竭尽全力地去帮助、救援。
请学生阅读、完成第二目第三个◎第二个◆的内容。重点思考两个问题:
(1)阅读教材晓苏的故事,说一说,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你会像晓苏一样去资助别人吗?
(2)阅读教材媛媛参加敬老院去演出的故事,讲一讲,当有人需要安慰、关心的时候,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回答:略。
屠格涅夫有次上街行走,遇到一个衰老肮脏的乞丐向他行乞,屠格涅夫很想给他一点帮助,可是他摸遍全身,什么也没有带着,歉疚中,他只好紧紧地握住老乞丐的手,说:“请勿见怪,老哥,我什么也没有带着,老哥。”乞丐顿了一下,随即报以无限感激的笑容,讷讷地说:“没有关系,兄弟……这也是施舍啊,兄弟。”这个简短的故事不难让人悟出,行善助人有时竟是这般容易。
早在两千多年前,先哲们就有了关于做人的标准。孟老夫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作为人群中的一员,生而为人,那就应当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关心他人,救助弱者,涤浊扬清,疾恶好善,这是最起码的为人之道,无须是英雄,人人都应该做到。
过渡:我们服务社会,不仅要懂得从小事做起,懂得当别人遭遇痛苦和不幸时,竭尽全力地去帮助、救援,还要懂得应该积极地参加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现代公民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学生时代,就要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造福社区,造福社会。
三、积极地参加公益活动。
请学生阅读、完成第二目第三个◎第三个◆的内容。
(第二目第三个◎第三个◆的内容建议教师作简单处理,主要的精力用来完成一个活动设计方案,通过这种活动,让学生懂得怎样去服务社会,积极地参加公益活动,而且从中体会到责任和幸福。)
教师过渡:同学们,养成亲社会行为,不仅要求我们真切地关注社会和懂得以实际行动去维护社会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要懂得从小事做起,服务于社会;懂得怎样去服务社会,积极地参加公益活动,并且从中体会责任和幸福。
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活动,我想我们每个同学都明白了要服务社会,必须从小事做起,也体验了服务社会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