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课教学导入四法(写写帮推荐)
一堂成功的政治课与恰当精妙的导入是分不开的。巧妙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巧妙的导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配合,有利于师生双向的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对象不同、内容不同,新课的导入方法也会不尽相同。
一、热点时政导入
热点式导入新课法,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在讲经济学“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表现形式”时,教师先讲述“2008年1月21日,节气大寒,中国股市也经历了一个寒冷的日子,上证指数下跌了5.14%,就在媒体评述股市遭遇了半年来最大跌幅时,23日,上证指数再次暴跌7.22%,近千支股票跌停。同学们,2007年,是个基金股票年,很多家庭在对基金股市很陌生的情况下,加入到了新基民新股民的队列来,两天来的暴跌基民股民损失惨重。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股市暴跌呢?在股指的背后是什么在起作用呢?”热点问题一提出,即引起学生们浓厚的兴趣并展开热烈的讨论,老师适时点拨并引入新课,同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在学习价值规律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关系,从而解决“股市暴跌的自身原因在于价值规律的作用”。
二、寓言故事导入
也就是根据课程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增趣、易于接受与记忆。
例如在讲“主观符合客观”这一课时,根据“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讲述一个“画家画牛”的典故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故事描述的是“古时候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两牛相斗图,甚为得意。他给朝廷的一些官员看,他们也都称赞不已,可是当地把此画给一位农民看时,这位农民却哈哈大笑,他说两牛相斗,为了用力击倒对方,它的尾巴永远是夹着的,绝不会高高翘起来。画家听了之后脸红耳赤,不敢出声。那么,画家为什么会闹这样一个笑话呢?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三、漫画导入
漫画具有诙谐、幽默的特点,同时它针贬时弊。用于政治课教学的话,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用漫画来导入新课。
例如,在讲“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时,首先出示了“存在即被感知”的漫画,漫画的大意是: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正在向他的学生讲授“存在即被感知”这一命题。谁知他的学生反而诘问贝克莱:你的生身父母是不是客观存在的呢?贝克莱说,该死,这正是我所不能回答的!漫画形象地揭示了主观唯心主义的愚蠢可笑。所以,当这幅幽默生动的漫画一出现时,学生即刻兴趣盎然,议论纷纷。教师趁势推导:贝克莱还用得着上街买牛奶、面包吗?他只需闭上眼睛感知一下,牛奶和面包就会从天而降。此时学生哈哈大笑,在笑声中悟出唯心主义的荒谬。而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唯心主义是荒谬的,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什么?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又有哪些呢„„
四、歌曲、小品导入
当代的中学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握好中学生的这种心理,采用一些比较独特的引入方法。例如演唱歌曲、让学生自导自演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小品等。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的思考,活跃气氛,积极主动学习。
例如,在讲“爱国情操的表现”一课中,可采用课本中“我是中国人”的材料,由学生自己表演。虽然这个故事是书本中有的,但如果单纯由学生自己阅读的话,很大部分学生可能是“看过就算”,并不会引起共鸣,也不会在脑海在留下什么印象。但如果由学生自己来表演的话,由于形式新颖,会吸引同学们的普遍兴趣与注意力,从而在脑海中留下深刻记忆。而在看完表演后,进而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又如在“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的一课中,教师可在讲授课本内容之前先播放一首《春天的故事》,那优美、雅致的旋律深深地叩动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同学们情不自禁地哼唱真起来。在歌声中,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大家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想呢?故事中的那一位伟人又是谁呢?而最重要的是这一首歌曲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重大决策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们思绪万千,热情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此时,教师就可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新课。
所谓导之有法,导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再好的导入方法,如果反反复复,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不但起不到启思激趣的作用,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厌烦。所以在实际的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四种引入新课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温故知新,用前面所学的内容引入新课;引用名人名言、格语引入新课;甚至可以采用一些与理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相结合的形式,提高学生兴趣,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第二篇: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导入法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案例导入法
美阳高中王华
摘要:国家“十五”教育规划课题子课题《新初中思想品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研究》课题组的课题研究成果《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课堂教学全程设计与评价》一书已结集出版,其中的核心成果是形成了新课程下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系统的操作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模式,即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七步教学法。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案例导入法
所谓“七步教学法”简要的说就是在坚持新课程理念,贯彻新课程实施原则的前提下,将课堂教学过程分解为七个环节。这七个环节依次是:教学目标----案例导入----问题探究----思维点拨----知识构建----资源开发----三维评价。七步教学法是新课程实践下的重大理论成果,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应该说是不可否认的。这里仅就案例导入这一环节及其重要性等作一探究分析。
(一)案例导入的理论依据
多年以来,人们就对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形成了诸多的教学方法,其中就有比较著名的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让学生针对案例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达到高层次认知学习目标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简言之,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的一种教学方法。与此相近的还有情景导入法等,即以真实的或者是虚拟的情景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七步教学法中案例导入这一环节就是充分吸取了以前教学探索的积极成果,并把它作为七步教学法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案例导入之所以能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与人们的认知规律分不开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认识的基本规律。只有经过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去感受、体验、认知,从而获得认识尤其是理性认识才是深刻的。无论从年龄还是经历上看,学生都是一个参与社会生活较少的群体。要想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解放出来,既活跃课堂气氛,又真正获得知识,案例导入法应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同时,案例导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案例导入还充分体现并坚持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即:坚持在生活的逻辑中建构知识的逻辑;坚持探索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实践性、活动性与教学内容相统一原则;等等。
(二)案例导入环节在七步教学法中的重要地位
案例导入环节应该是七步教学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虽然教学目标是筛选、使用案例的依据,也是落脚点,但它都必须通过案例体现出来,并通过对案例的体味、分析去实现。这与新课程理念下强调构建学生的生活逻辑也是一致的。因此案例的筛选是否适当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其后的问题探究环节即是针对案例进行的活动,由学生采取诸如分组讨论、辩论等等形式进行探究,搜集、整理案例中的信息并归纳总结,形成初步的知识或新问题。而思维点拔就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由老师的引导、释疑,然后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
资源开发和三维评价环节同样与案例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资源开发是引导学生自己搜集、甄选和开发与所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学生身边的生活资源。
它与前面教师提供的案例有着共同的要求,即是围绕教学目标,因而,教师所提供的案例对后面学生自主开发资源有着很强的的导向作用。三维评价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是对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个体与整体的行为、状态、效果和目标而进行的多元性、取向性、交互性的综合评价,那么学生对参与案例活动的过程以及新获取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等即在评价之列。
综上所述,案例导入环节在七步教学法的各个环节中不仅非常关键,而且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三)甄选使用案例的基本要求
在七步教学法中既然案例导入环节如此之重要,那么案例本身的适当也就显得特别关键。没有适当的案例,不仅本环节的教学难以组织,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教学目标难以落实,这就要求必须甄选好使用好案例。而要甄选好使用好案例就必须做到一下几点:
一要“真”。所谓“真”,即是所选案例必须真实,来自于生活。即使模拟的案例,也必须是对真实生活的模拟,而不能杜撰和主观臆造。当然这也并不排斥历史资料的使用,史料也是一种生活的真实;还有诸如漫画材料等,同样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做到“真”的原则要求应该是案例来自生活、贴近生活。只有这样的案例,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后面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要“准”。所谓“准”,即是所选的案例必须与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相统一。如果所选的案例,不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获得符合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培养相应的能力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结论,那么就不仅是甄选案例的失败,更是课堂教学的失败。还有那种容易导致学生模棱两可的案例也是不可取的。因此,甄选案例必须严谨。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的案例,才能让学生的探究做到有的放矢,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三要“全”。所谓“全”,是指案例中能蕴涵我们教学目标中的全部要求。这也是我们教学的要求。否则,就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甚至可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回到“灌输式教学”的老路上去。当然有很多时候通过一个案例就能充分蕴涵教学目标的要求,但也有时候运用一个案例则很难做到,那么我们可以采用两个甚至三个案例。但是案例的运用也不能过多,否则课堂就变成了展示案例的课堂,同样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四要“多”,所谓“多”,是指案例的形式要多种多样,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思想政治课较常用的案例有经典名言、典型题材、图表、漫画、故事、影像资料等等。课堂教学应该交叉运用案例,在一堂课中是这样,在多堂课中也应该这样,否则单一的案例形式会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
以上是本人在实施七步教学法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当然要落实好这一环节,还有许多事情要做,比如,案例导入的“导”就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坚持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稳步推进新课程。
第三篇:政治课教学小巧法
“归纳式”方法做好课堂小结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常常对一节课的开头比较重视,精心设计、巧妙安排,而对课堂小结,则草草了事,甚至干脆忽略。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课堂小结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其中很多教师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简单地重复一遍,课堂效率会大大降低。那么,在政治课的课堂小结中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现总结一下“归纳式课堂小结法”。
一、“归纳式课堂小结法”的作用
“归纳式课堂小结法”即通过归纳、概括使整节课的内容系统化和简洁化。
课堂小结归纳,提纲要领,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让学生自己归纳与总结,既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可当堂检测学生45分钟的听课效率,真正让学生夯实基础,进而学以致用。有没有精心设计的课堂小结是决定一节课效率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归纳式课堂小结法”的具体运用方式
第一,让学生扩写本课小结,列出本课小结中各要点所含知识的细目,勾勒出全课的知识体系。这种形式可用于大多数的政治课教学内容。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勾勒出了全课的知识体系,那说明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了本课知识。
第二,让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本课小结,其他学生在笔记上小结。然后,学生互相对照,教师给予必要补充,取长补短,归纳出最好最全的本课小结予以展示和表扬。这样 既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认识到自己的掌握情况,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不同内容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如表格式、图表式、体系式等方式。
如讲述“一般违法与犯罪”等具有密切关系的内容时,请学生归纳,学生大多数采用了表格式的归纳法;讲述消费者权益等内容时,学生大多采用了知识体系的归纳法;而讲述“三步走战略”等内容时,学生大多采用了图表式的归纳法、、、政治课的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必须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
第四篇:浅谈小说教学导入法
略谈小说教学导入法
黎埠中学语文组
陈景强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这样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在小说教学中,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就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心驰神往,倍受吸引,产生深入学习小说的愿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说教学导入法多种多样,下面我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略谈几种。
一、同类相比,同中求异
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运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学生通过自己动脑思考,求得结论,领悟规律,形成知识体系,以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小说教学中,将故事情节、思想内容比较接近的小说进行比较阅读,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巩固掌握的旧知识,在比较中欣赏鉴别,进而探求其本质。如在学习了《孔乙己》之后,再来学习《范进中举》时可以这样导入:“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使读书人一旦中举,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就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孔乙己一生追求功名利禄,但他没有中举,而又好喝懒做,迂腐可笑,以至贫困潦倒,被当作笑料,最后因偷窃而遭毒打,凄凉死去,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遭遇,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位读书人,历经坎坷,从20岁起屡试不第,直到54岁才考中,改变了艰难的处境。这是否能说明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好处呢?”
二、装扮形象,角色导入
角色导入可让学生直观感觉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从而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思想灵魂和作品的内容主旨。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我首先让三个学生分角色扮演菲利普夫妇和于勒,表演菲利普夫妇船上巧遇于勒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先把握课文的核心部分,然后由此发散拓展开去,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联系旧课,串联导入
如在讲授鲁迅先生的《故乡》时,联系旧课文《社戏》来导入:“ 鲁迅先生的《社戏》,主要讲‘我’在平桥村得到的优待,平桥村地美人淳厚,平桥村是‘我’的乐土,表达了‘我’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平桥村是‘我’的记忆中少年时代所生活过的故乡。后来,中年的‘我’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看到故乡的人物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我’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显示这些变化的,从这些变化里能看到些什么,悟出些什么。”这样导入新课,既联系了旧课文,复习了旧知识,又自然转入学习新课文,引导学生学习新课文。
四、活跃气氛,歌曲导入
很多小说都拍成了电影或电视剧,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剧中的歌曲很多学生都熟悉,有的甚至成了流行歌,学生都很喜欢。讲授小说时,如果用有关的歌曲导入新课,会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群情激昂,轻轻松松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例如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先放一遍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然后提问学生:“这是哪一部电视剧中的歌曲?你能把你所知道的好汉的姓名说出来吗?”学生回答问题后,很自然地切入课题。
四、明知故问,以错导入
如讲授《变色龙》一课时,可这样导入新课:“变色龙是蜥蜴的一种,皮肤的颜色随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本文就是一篇介绍变色龙的说明文。”老师话音刚落,预习过课文的学生就会抢着说:“不是写变色龙的说明文,是写人记事的小说。”老师随即加以引导:“既然是写人记事的小说,为什么要用虫的名字来命名呢?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教师作这样的明知故问,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情绪饱满、精神十足地进入课文的学习。
小说导入新课的方式很多,上文只是略述几种。这几种方式也可综合运用或交叉运用,力图做到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思维,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为整篇课文的教学作铺垫,起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作用。
第五篇:小议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课更是起着其它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然而,历史课传统的导入法设计多为新旧联系式,即采用复习法。当然,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体现着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思想,但往往缺少了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显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不拘一格,因课而导,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心理,那么定会大大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具体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XX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四、叙家乡,引起热忱
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都非常熟悉,运用乡土历史导入,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进入课堂的角色。比如在讲《动荡中发展的南朝》这一课时,我先投影出常建的著名诗篇:“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印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我作出简单解释后指出这首诗所描绘这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常熟兴福寺,兴福寺初建于南朝齐代,名大慈寺,到梁代改名为兴福寺,因寺内正殿后有一块巨石上有着奇异的花纹,左看像“兴”字,右看像“福”字,故名兴福寺。它是在南朝齐梁年代修建的,那么齐梁年代是谁在何时建立起来的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运用乡土历史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总之,以上的几种导入法,虽然形式各异,但殊途回归,目的都是为了使中学历史教学化抽象为具体,融趣味于严肃。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像,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新课的方法。但导入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h.a多勃洛波夫也说过:“当学生乐意学习的时候,就比被迫强制学习轻松得多,有效得多”。这就要求历史教学工作者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探索这个领域的无穷奥妙,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