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古诗四法
古诗教学四法
一、适当介绍作者生平和创作时代背景,帮助学生领会古诗的思想内容。有些古诗涉及到一定的史实,反映了作者在特定环境中的感情,如果不简要地交待一下作者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学生是很难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介绍,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切忌离开课文,谈得过远,过多。
二、讲清字词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古诗的含义。
①注意字的通假。通假字在古诗文中是常见的,如王维《鹿柴》中的“柴”同“寨”;陆游《示儿》中的“元”同“原”;杜甫《前出塞》中的“列”同“立”等。②注意词义的变迁。如李贺《马》“快走踏清秋”中的“走”是“跑”,不是今天的“行走”;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展齿印苍苔”中的“应”是推度之词,解释为“大概”比较妥贴,范仲淹《江上渔者》“但爱鲈鱼美”中的“但”、《鹿柴》“但闻人语响”中的“但”、《示儿》“但悲不见九州同”中的“但”,都作“只是”讲。③注意古今句法的不同特点。有的文言诗句往往为照顾韵律而颠倒词序,如孟浩然《春晓》中的“处处闻啼鸟”,“啼鸟”是“鸟啼”的倒置;《宿建德江》中的“日暮愁新”,“愁新”是“新愁”的倒置。
三、启发想象,引导学生领会诗情画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在古诗教学中,要注意从分析语言入手,启发学生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生动形象,引导他们领会诗情画意,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情。”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插图,指导观察,启发学生去想象。
四、指导朗读。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指导朗读,通常应帮助学生确定感情基调,分辨重音,掌握节奏。确定感情基调要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确定感情基调以后,再看看哪些是表达这种感情的关键字,重音就可以落在这些关键字上。
古诗一般是两个字一个节奏。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后三字和前面几字的关系疏一些,也就是说,后三字与前几字的节奏必须严格分开。
第二篇:古诗教学“三读”法
古诗教学“三读”法
古诗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份量不算太重,但古诗教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同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古诗教学中,我指导学生掌握“三读”(读通、读懂、读活)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读通
古诗教学,第一步是设法让学生在兴趣浓厚的心境下,读通诗句,初步获取美的享受。
1、激发兴趣。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古诗更是如此。古诗短小,词语生僻,含义深奥,而且远离现代生活,学生难以理解,常常感到索然无味。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架起学生与知识间的桥梁。激发兴趣方法很多,我除了用趣怪的设疑外,还用讲故事、放录像、猜谜语等方法。
2、了解诗意。导入课题之后,接着便让学生了解诗意。如教《游园不值》,我先引导学生释题,了解诗人情况。我设疑提问:“既然作者游园遇不到主人,那诗还有什么值得写的呢?”经此一问,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旺盛。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渐渐地了解到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诗人叶绍翁游园访友,主人不在,园门紧闭,这本是一件扫兴的事,可是由于作者细致观察,从露出墙头的一枝红杏想像出满园春色,感到快慰,所以尽兴而归。
3、读通诗句。教育名家叶圣陶说:“美文尤要美读。”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初步获得美的享受。每新教一首古诗,我必先示范朗读,此外,还播放录音磁带,让学生反复欣赏,了解大意,读通诗句。如教《暮江吟》,我先播放一段笙的乐曲,接着配乐范读。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学生们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他们跟随着诗人,在夕阳斜照之时,漫步江边,观赏山光水色,留连忘返,直到寒露沾衣,月牙西挂,才踏上归途。经过反复听读,学生终于兴致勃勃地读通了诗句,初步了解大意,为进一步深究探讨打下了基础。
二、读懂
古诗教学中,关键的第二步,就是让学生理解词句,弄懂诗意。
1、拆词学句。没有对语言因素的严密的科学的教学,艺术鉴赏就没有基础,无以依附。古诗教学要结合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为此,我遵循“从粗到细,由浅入深,先扶后放”的原则,让学生先把全诗字词所蕴含的意思弄明白,再讲述诗意。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我先拆句为词,有:朝、辞、白帝、彩云、间等,这是疏通古诗的第一步。之后,让学生借助字典,自学理解,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如,把“辞”变为辞别等。最后,引导学生适当调换词序,把“彩云间”放在“白帝”前面,这样,串成“朝早辞别在彩云间的白帝城”的诗句,意思便清楚明白了。
2、体会诗情。了解句意之后,要引导学生深究诗意,体会作者情思。教学中,我除了从字面上讲述启发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熟读,以进一步领会诗所蕴含的感情。
3、启发想象。在学生熟读诗句,理解诗意后。我重视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展开 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并提高学习古诗的热情。如教学《登鹳鹊楼》,我先让学生自画一幅画,远处是重峦叠嶂,近处是东流河水,最近处是一座三层古楼。然后,在柔和乐声中,让每人手持一活动小纸人,一边吟诵“欲穷千里目”诗句,一边移动小纸人再“登”一层楼。当小纸人登上最高层之后,我猛然间在山坳上画上一轮落日。画笔未停,学生便脱口而出:哦!太阳下山了。此情此境,学生仿佛就在傍晚时分,与诗人同登古楼,高瞻远眺,目穷千里,心胸开阔,诗兴浓烈。
三、读活
古诗教学,读通是前提,读懂是关键,最后的一步是把古诗读活。
1、补充拓展。我把古诗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开展形式多档的活动,使学生学会一首,爱学百首,会学百首。我常采用的形式有:(1)赛诗会。主要是看谁古诗学得多,背得熟。竞赛的内容是:背诵同一诗人的近似题材的诗,古诗今译,按句意填古诗,谜语猜古诗等。(2)诗配画,画配诗。例如,对《独钓寒江雪》一诗,有学生在白茫茫的江岸边,画一老渔翁,而有的学生则在雪白湖面上画小舟,小舟上画个披蓑衣戴斗笠的老渔翁。“钓”与“寒”的意境,任由学生表达,千种百类,颇为有趣。(3)出墙报。班里编写古诗专栏,要求学生把自学的爱读的古诗抄录在墙报上。
2、活用古诗。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的确能使古诗学习“活”起来。除以上说的学得活之外,还有的是用得活。如,在师生交往中,有关修养、友情、勤学、赠勉等古诗语句,学生们可以信手拈来,诸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更上一层楼”、“纸上得来终觉浅”等等,运用得贴切自然。学生在口头上、文章里引用诗句,使话语风趣,文笔生动,效果颇佳。
3、增强能力。运用“三读”法教学古诗,学生爱学,小学课本中的古诗,都能流畅背诵。学生敬重古代有成就的诗人,热爱祖国文化遗产,同时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学生在学习古诗过程中,还学会和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迁移到语文科其他文体的学习中去,大大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
第三篇:四《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春晓》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4课的两首古诗之一。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这剪辑的“春之声”,正是那“春意闹”的画外音。
《村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第4课的两首古诗之一,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它描写的是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令人陶醉。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着风筝,放飞着快乐,放飞着希望。良辰美景配上快乐的生活,多么富有情趣;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意境多么悠远。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单元课文紧紧围绕春天展开,学生之前学习了描写春天的课文,已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从本课出发,配合课件,熟读古诗,理解诗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跨越式阅读资料。教学策略
1.观察图画,学习汉字和说话训练有机结合。2.借助拼音识字,自主学习法。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2分钟)
同学们,谁会背古诗?(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古诗(加拼音)。你会背几首古诗?(板书:首(加拼音))哪位同学认识这个“首”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4课古诗两首(板书课题)
雨后的早晨,当我们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时,你有什么感觉?(生可以根据切身经历来回答,也可以想象着来回答。)一千多年前的孟浩然跟你们有同感,他以诗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了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春晓(板书:春晓)(设计意图:通过已学的古诗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范读,自读课文、整体感知(3分钟)
1.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2.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3.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春晓》第一课时(设计意图:看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用联想方法感知诗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理解诗句、熟读成诵(10分钟)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说一说:诗中写了春天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1)鸟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2)播放风雨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看到飘落的花瓣,你有什么感受?
(4)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3.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4.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四)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4分钟)
1.出示:古、诗、首、眠、处、闻、声、多、知
2.认读、组词,用“到处”说话。
3.观察“处、声、多、知”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处、声、多”。
5.学生描红、临摹。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大胆实践,探索新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识记生字,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五)快乐拼读、拓展阅读(10分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古代的人喜欢用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让我们翻开
阅读材料一起来读一读。
1、阅读拓展材料的内容。读完后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篇?
2、指名读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巩固生字的认读,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
(六)扩展练习(10分钟)
写一写:读了古诗后你想到了什么?
1、小练本写作。
2、学生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在巩固生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自身,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课后反思::1.养成教育.2.没有课堂指令.3.备课不充分.4.联系实际.5.时间保证.板书设计:
《村居》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生字,理解诗句。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背诵这首诗。培养学生理解诗句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喜悦的心情。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2分钟)同学们,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描写春天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赞美春天的古诗《村居》,相信你们会在诗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设计意图:通过已学的古诗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释题,整体感知诗意(5分钟)
1、释题:《村居》是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村时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板书课题)。村:乡村。居:居住。村居:在乡村居住。
2、看图,说一说画面的内容。
3、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意。
(设计意图:看图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用联想方法感知诗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三)了解诗句大意,朗读,练习背诵(13分钟)
1、看图理解诗意。
2、听音乐朗读古诗。
3、图文结合,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大胆实践,探索新知,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法识记生字,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四)快乐拼读、拓展阅读
(10分钟)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古代的人喜欢用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让我们翻开
阅读材料一起来读一读。
1、阅读拓展材料的内容。读完后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篇?
2、指名读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阅读,巩固生字的认读,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
(五)扩展练习(9分钟)
写一写:读了古诗后你想到了什么?
1、小练本写作。
2、学生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在巩固生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自身,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六)小结(1分钟)
多么美好的春天呀!相信同学们也都感受到了春姑娘的召唤了。那么找一个时间我们和爸爸妈妈一同去放风筝。
课后反思:1.诗对于孩子来说比较难,要一字一句的解释.2.没有课堂指令.3.备课不充分.4.刚接触诗,要让孩子们把诗全部背下来.板书设计:
第四篇: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四法
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四法
现代诗歌节律明快,抑扬顿挫、句式自由流畅。充分细致的、入情入理的朗读是现代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呢?笔者总结了四种方法。
一.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
许多老师只是把朗读当做初步感知课文的手段,一旦学生对课文有所体认,就不在注意朗读引导了。其实,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例如,教学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课《星星变奏曲》,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变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和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读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同时,体验朦胧诗派的表现手法特点。对课后设置的练习设置,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加强指导,告诫学生不要偷懒,要积极、主动地感知诗歌的内容,深入体味诗歌的内涵意境。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
如果说上述“感知课文内容”属于客观认知、理性思考的话,那么投入情感就应属于感兴、感性、感觉的体验,诗歌朗读教学本来就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很强的思维活动。
情感是诗人创作的出发点,是沟通诗作、诗人、读者、听者之间的精神纽带。如果抽掉了诗歌朗读中的情感要素,朗读就将变得索然无味,听众的“赏听”期待成为负值,也就没有一点感染力了。
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者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不,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承馨亥,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书《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
朗读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方能引入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读者和聆听者共同领悟、口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三.仔细把握朗读节奏,精心体验诗歌的音韵美
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的朗读,不但使人情感共鸣,事理共享,还能让人体验现代诗歌的音韵美。
朗读的节奏包含哪些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产生。
例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平仄、音高抑扬顿挫的效果如下: 轻轻地
我走了,平平
仄
仄
正如
我轻轻地
来 仄平
仄
平平
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间平仄互衬,细细口味,一种浓浓的留恋眷顾之情环绕在轻重高低的平声仄语中。
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语言节奏,读来朗朗上口,余音绕
梁: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其实诗歌语言的节奏说到底是诗歌情感节奏的表现形式,诗人心旌飘荡,情动于中而言成于诗,诗语节奏映现着情感的节奏;朗读者激情满贮、不能自已而吐纳珠玉之声,诗语节奏浑然天成。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
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为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不过,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不能只看重其结果,而更要看重过程,注重对文本的把握和处理,揣摩各种符号的合理运用,将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生命和情感世界显性化、立体化。假如做得相反,只求眼花缭乱地画满符号便以为大功告成,不计较对诗作的深层内蕴的正确理解和对诗作形式的合理把握,那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是无效的训练。另外,给诗作配以各种标记是非常琐细的事,可能学生各带着自己的理解,做起来五花八门。这没关系,只要他们认真做了就是了不起的进步,肯定比没有标记朗读得更好,假以时日必有大长进。
第五篇:古诗四步小学古诗教学一法
知诗意·解诗句·悟诗情·入诗境 ——小学古诗教学一法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较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古诗的难度。为了解决字词理解的困难,以往我们常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形式:1.解析词句。2.理解诗意。3.感受诗情。这种教学结构较充分地体现了阅读教学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情感的教学思路。但是,由于学生在学诗前缺少对整首诗歌的初步感知,有时会造成理解和感受缺少整体性和有机性,因而也难以达到进入诗歌意境的较高层次的读诗境界。在教学实践和探讨中,我们认为根据具体诗文,有时可以灵活采用这样的教学结构模式:1.知诗意。2.解诗句。3.悟诗情。4.入诗境。
这样的结构模式的提出有两个理论依据:
一、它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认识的规律认为,我们认识事物一般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这样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初步感知诗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诗句,再到体味诗歌的艺术境界,符合人们的认识过程。
二、它符合语文阅读教学一般过程,即“从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到局部讲读加深理解,最后到总结课文整体研读”。因而这种教学结构更符合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律,更具有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诗意。这是古诗教学的第一步,教师着眼全诗,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获取全诗有关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诗意。
1.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现行小语教材中,几乎每首古诗都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图资源”。教学时,可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在观图中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如《游园不值》的插图是诗人在春日去访友没碰上,却见友人院内已是春色满园,一枝红杏探出院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明确:图中画的是谁?什么季节?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就是这首诗要表现的基本内容。
2.从诗题入手感知诗意。有的诗题就揭示了诗的基本内容,学生只要懂得了诗题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诗内容。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可引导学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东”、“忆”等词语所指的意思,这首诗的内容大体上就了解了。
3.从旧知入手感知诗意。学生学习过一段时间古诗后,就会逐步储备积累一些古诗的知识,这时教师就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旧知,促进对新授诗的感知。教师要善于寻找到恰当的“知识停靠点”,如教学《泊船瓜洲》时,让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回忆以往学过的古诗,哪些诗的诗题与此诗相似,如《宿建德江》,这样的诗一般是写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学的这首诗可能是写什么的? 对于小学生来说,初步感知诗意是学习一首古诗的起始,因而,其认识是粗浅的、表层的、概略的。这时教师应该允许“不求甚解”,不必提过高的要求,甚至对某些认识上的偏差,教师也可以暂时放一放,而在以下几个环节的学习中再来解决。
二、解诗句。学生对全诗大意有了整体上的感知后,接下来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诗歌的词语和句子,通过对诗歌词、句的进一步理解,深化对全诗的理解,纠正初步感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为体味诗情、进入诗歌意境做好准备。
解释诗句要围绕阅读目标进行,因而首先必须明确阅读目标。抓住诗歌大意,教师指导学生思维发散,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最后师生共同确立阅读目标。如《泊船瓜洲》的诗歌大意是诗人瓜洲夜泊时的所见所思,那么当时诗人看见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这样一疑一思,诗歌的基本阅读目标就明确了。接着,教师就应该启发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答案。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操作来完成:
1.再现形象。诗歌其实是以形象来说话的,读诗也就是要把握住诗人创造的形象,再现于自己的头脑之中。基本方法就是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脑屏形象的转化,如“一枝红杏出墙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可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句表现的形象。
2.填补丰富。诗歌语言是凝炼的、含蓄的、富有跳跃性的,诗人也往往只撷取生活中美丽的“碎片”加工成诗,因而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丰富。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知识,把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内容挖掘出来,把“碎片”还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问童子”,问的是什么?再如“独钓寒江雪”,应是老翁独自一人,在满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钓,理解时需要作调整和补充。
3.联想深化。联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进行理解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诗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过联想读到。如学生想象“四海无闲田”的景象后,接着引导他们联想,按诗歌所描写的,农夫们照理应该怎样?按常理,农夫应丰衣足食,但诗歌最后却写“农夫犹饿死”,启发学生通过对比,思考深化。
三、悟诗情。在逐一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学生的认识又较初步感知阶段深化了。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把学生带回到全诗的把握上来,着重体会诗人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或明确诗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为什么诗人在泊船瓜洲时会在内心问自己:“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看到庐山千变万幻的峰峦,诗人就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探究,引导学生悟情明理,把古诗读懂读好读活。具体可采用以下方法:
1.依“象”悟情。即引导学生以第二环节通过诗句的想象形象为基础,进一步体验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学了“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诗人为什么要特别描写一枝红杏?诗人看到这一枝出墙来的红杏,是怎样的心情? 2.读诵深化。学生有了情感体验后,立即趁热打铁,有感情地朗读、甚至背诵诗歌,加深对诗人情感的体味。
四、入诗境。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教学中往往难以达到,这就直接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进入意境就是引导学生真切地体验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景象和情感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为之动情。如诗人为什么看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就会产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动情发问呢?进一步探究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是怎样自然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让学生体验,这是怎样的一个天地啊。在入诗境中我们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读入境。即借助朗读想象悟情入境。
2.复述入境。把诗歌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融进了自己的理解、想象、情感体验,较自由地走入诗歌境界。
3.表演入境。有些诗歌,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抒情主人公或诗中人物,较“实在”地构建起一个诗歌所表现的艺术天地,让学生似乎直接进入了诗歌意境,如《小儿垂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