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新课标二轮复习全套教学案详细解析 化学实验
气体的制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复习常见气体的制备、收集、净化、尾气处理等知识,掌握各种仪器装置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通过对常见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复习,培养学生选择仪器装置,解决气体制备、净化等问题的分析、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气体制备有关知识的整理,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实验的规律性和严谨性。
科学品质:通过对气体制备的各种仪器装置的探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科学方法:通过对气体制备的各种仪器装置的探讨,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反应原理、气体性质以及常见仪器的特点,选择、组装各种装置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 对气体制备装置的归纳和装置变形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投影】
【提问】
1.这套装置在实验室用于制取什么气体?
本卷第1页(共74页)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回答: 1.制氯气。
2.要制得纯净的氯气,请说明B、C、D、E各装置应盛装的试剂及其作用是什么?
2.B装置应装饱和食盐水,用来吸收挥发出来的HCl气体;C装置应装浓硫酸,用来吸收Cl2中的水分;D装置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l2;E装置应装NaOH溶液,用来吸收多余的Cl2,避免有毒气体排入空气。
【提问】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实验室制取纯净的气体一般有几个环节? 思考、回答:
实验室制取纯净的气体一般有以下环节:(1)气体的发生;(2)气体的净化;(3)气体的收集;
(4)尾气的处理(对于有毒气体)。【组织讨论】分小组进行,要求:
1.气体发生装置通常可分成几种类型?将各类型的装置示意图画出来。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每种类型可制备什么气体? 3.使用注意事项及原因。
说明:示意图的画法(以上面制取Cl2的装置为例)。
本卷第2页(共74页)
指导学生讨论,将学生画的图展示出来,评价。思考、讨论、画图;小组代表回答: 类型有:
(1)固-固加热型:可制O2、CH4、NH3等;
使用注意: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试管内导管刚伸出胶塞即可; 3.用酒精灯外焰加热。(2)固-液不加热型:
可制H2、H2S、SO2、CO2、NO、NO2、C2H2等;
使用时注意: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伸入液面以下。(3)固-液或液-液加热型:可制Cl2、HCl等。使用时注意:1.组装装置接从下到上的顺序; 2.加热应垫石棉网;
3.烧瓶内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1/3。分类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是否加热。
本卷第3页(共74页)
【提问】启普发生器是一种气体发生的经典装置,能否说明它适合发生什么样的气体?它的优点是什么?(同时展示启普发生器的仪器图)
回答:启普发生器适合常温下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且难溶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H2、CO2、H2S。它的优点是可通过活塞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操作简便。
【设疑】实验室能否用以下仪器组装启普发生器的替代装置?
讨论、回答:能。画出装置图:
【提问】使用装置①时要注意什么?
回答:长颈漏斗必须伸到隔板下面,否则无法控制反应,而且产生的气体也易从长颈漏斗逸出。
本卷第4页(共74页)
【设疑】属于固一液不加热反应,但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发生的气体有哪些?可用什么装置?
设计、回答: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发生的气体有SO2、C2H2、NO、NO2等。可用以下装置:
此为简易装置,无隔板,无活塞,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
若将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分液漏斗可控制液体滴入的量,从而调节反应产生气体量。
【提问】实验室制C2H4属于液-液加热制气,其装置有何特点?操作时需注意什么?
思考、回答:
实验室制C2H4需要控制温度(170℃)应加温度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液面下。
【评价】很好。我们掌握一类事物既要认识共性,又要抓住特点。
本卷第5页(共74页)
【启发讨论】在固(液)—液加热制气时,如果气体产生较快,或所连装置较多,烧瓶内气压较高,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易滴下与烧瓶内试剂反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滴下?
学生设计方案。交流各自的方案。最简单方便的方案是:
【评价】学生所设计的各种方案,指出其优点及不足并鼓励学生设计尽可能简单的方案。
【练习】在实验室,制备O2、Cl2、HCl、NH3有什么合理、简单、快速的方法,用到哪类装置?
思考、回答:
(1)向MnO2中滴加H2O2可制氧气;(2)向高锰酸钾固体中滴加浓盐酸可制Cl2;(3)向浓盐酸中滴加浓H2SO4可制HCl;
(4)向NaOH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可制NH3。以上制备方法均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启发练习】如果要收集纯净的气体,须除杂质和干燥气体。试判断下列气体净化时应使用的试剂和装置: 思考、回答:
【投影】气体(所含杂质)除杂试剂和装置
本卷第6页(共74页)
①CO(CO2)②CO2(H2O)③Cl2(HCl)④N2(O2)⑤SO2(HCl)
①碱石灰
干燥管 NaOH溶液
洗气瓶 ②浓H2SO4
洗气瓶 ③饱和NaCl溶液
洗气瓶 ④铜网(灼热)硬质
玻璃管 ⑤NaHSO3溶液
洗气瓶 【提问】气体净化的原则是什么? 讨论、回答:
1.尽量用化学方法;一般酸性气体杂质用碱性试剂除去,还原性气体杂质用氧化性试剂除去;
2.净化试剂只与杂质发生反应; 3.不生成新的杂质。
【提问】气体净化常用装置是什么?画出装置图。分几类? 回答:气体净化装置有:
本卷第7页(共74页)
分两类:1.用固体物质除去气体杂质(包括水蒸气);如图(1)、(2)、(3)。2.用液体物质除去气体杂质(包括水蒸气);如图(4)。【启发讨论】根据净化试剂的状态不同选择装置。
【例题】为除去O2中少量的CO2和水蒸气,应采用的装置是
[
]
其中左边试管盛[
],右边试管盛[
]。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气体净化要注意什么问题。
思考、回答:选D;甲试管盛NaOH溶液,乙试管盛浓硫酸。应注意:
本卷第8页(共74页)
1.洗气瓶使用时应长管进气、短管出气; 2.净化包括除杂和干燥,一般先除杂后干燥。
【启发提问】净化后的气体就可以收集,那么常用的收集方法和装置有哪些?依据什么来选择适合的方法及装置?
思考、回答: 气体收集装置有
两类方法:
1.排水法:用于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例如,H2、O2、CH4、NO、C2H4、C2H2等[如图(1)]。
2.排空气法:
(1)向上排空气法:用于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例如O2、CO2[如图(2)]。(2)向下排空气法:用于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例如H2、NH3、CH4[如图(3)]。
选择依据:
气体的溶解性和对空气的密度。 【提问】
下列气体在收集时须注意什么? Cl2、HCl、H2S、NO2、SO2 回答:
Cl2、HCl、H2S、NO2、SO2均属于能溶或易溶于水的气体,不宜用排水法,而且它们均有毒,不能用装置(2),应用以下装置:
本卷第9页(共74页)
a口进气,b口出气,b口应连接尾气处理装置,防止有毒气体排入空气。【组织讨论】上述装置可收集具有什么性质的气体?怎样使用? 回答:
若烧瓶是干燥的,a口进气,瓶口向上或b口进气,瓶口向下,可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如CO2;a口进气,瓶口向下或b口进气,瓶口向上,可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H2、NH3、CH4。
若烧瓶中充满水,瓶口向上,b口进气或瓶口向下,a口进气,可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如H2、CH4、CO、NO等。
【设疑】如图装置:
上述收集装置中干燥管的用途是什么? 回答:
干燥管是防止外界含有水蒸气的空气进入瓶内,从而保证收集到干燥的气体。【提问】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H2,如何收集? 回答:
用图5-17装置:
本卷第10页(共74页)
【启发提问】有毒气体必须进行尾气处理。尾气处理常用装置有哪些?如何选择?试举例。
思考、回答: 尾气处理常用装置有:
选择原则:
1.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水吸收,用装置(2)、(3),防止倒吸[其中装置(3)用于吸收少量气体],例如HCl、HBr、NH3。
2.对于溶解速率不快的气体可用装置(1),一般使气体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例如:Cl2、H2S、SO2等可用NaOH溶液吸收。
3.对于可燃性有毒气体,可用装置(4),经点燃除掉,例如:CO。【小结】制备气体的各个环节是有联系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综合考虑。但有时并不要求完整地制备气体,而是制出气体后进行一系列的性质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装置均是各部分基本仪器装置的变形,因此应熟知各仪器装置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聆听、理解、记忆。
精选题
一、选择题
本卷第11页(共74页)
1.图5-19装置可用于
[
] A.加热NaHCO3制CO2 B.用铜和稀硝酸反应制NO C.用NH4Cl与浓NaOH溶液反应制NH3 D.用NaCl与浓硫酸反应制HCl
2.按下述方法制备气体,合理而又实用的是
[
] A.锌粒与稀硝酸反应制备H2
B.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制备HCl C.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SO2 D.大理石与浓硫酸反应制备CO2
3.图5-20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
] A.铜屑和浓硝酸 B.二氧化锰和浓HCl C.电石和水 D.碳酸钙和稀盐酸
本卷第12页(共74页)
4.现用二氧化锰氧化浓盐酸来制取氯气,将氯气经过净化装置、干燥装置后,再跟灼热的铜屑反应,以制取氯化铜固体,最后还应连接尾气吸收装置,以保护环境。在尾气吸收装置中,若只有以下试剂,你认为不适宜的试剂是
[
] A.溴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硫酸亚铁溶液
5.实验桌上只有烧碱、盐酸、铜片、大理石、蒸馏水五种试剂,从欠缺试剂的角度来看(实验仪器齐全),无法进行的实验项目是
[
] A.制取氢气 B.制取碳酸钠 C.制取氯化铜 D.测定盐酸的浓度
6.如图5-21装置,红磷、硫磺分别在a、b瓶中燃烧,当燃烧结束后同时打开两个夹子,可看到
[
] A.水同时流入a、b两集气瓶 B.水只流入a集气瓶 C.水只流入b集气瓶 D.a、b集气瓶中都无水流入
本卷第13页(共74页)
7.某实验室有锥形瓶、集气瓶、各种玻璃导管、橡皮塞、烧杯、药匙和所需药品,可以制备下列各组气体的是
[
] A.H2、NO2、CH4 B.HCl、Cl2、O2 C.H2、CO2、H2S D.C2H2、NH3、C2H4
8.当氢气混有氯化氢、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为得到干燥纯净的氢气,操作步骤和顺序完全正确的是(每一步只除去一种杂质)
[
] ①通过装浓硫酸的洗气瓶 ②通过装水的洗气瓶 ③通过装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⑤通过装硫酸铜溶液的洗气瓶 ⑥通过装有五氧化二磷的干燥管
A.②、⑤、③、① B.①、③、④、⑤ C.②、④、③、① D.①、②、⑤、⑥
二、非选择题
9.图5-22所示装置可以收集以下气体:
本卷第14页(共74页)
H2、NO、CH4、HCl、Cl2、NH3、SO2。
(1)若集气瓶是干燥的,气体从a进入,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2)若将集气瓶盛满水,收集气体并测量气体的体积,可收集并测量体积的气体有______。此时气体应由______管进入,由______管通向量筒。
10.图5-23装置:(铁架台和加持仪器均略去)制得的气体X是干燥和纯净的,在装置A、B、C中盛放的试剂在下列①~(11)中选用。
①MnO2粉末 ②P2O5粉末 ③NaOH粒 ④无水CaCl2 ⑤NaBr粉粒 ⑥浓盐酸
⑦浓硫酸 ⑧浓氨水 ⑨浓NaOH溶液 ⑩稀盐酸(11)稀硫酸。试回答:
(1)A中a盛放的是(均用编号)______,B中盛放的是______,B中盛放的是______,C中盛放的是______。
(2)发生器中产生气体X的原理是______。
答
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D 4.C 5.A、D 6.B 7.C 8.A
二、非选择题
9.(1)Cl2、H2S、SO2;(2)H2、CH4、NO;b,a。
10.(1)a为⑧、b为③、B中为③、C中为③;(2)因浓氨水滴入固体NaOH时NaOH迅速溶解,同时放热使温度升高,溶液里OH-的浓度大增,使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因升高温度使氨气的溶解度减小而逸出氨气。
本卷第15页(共74页)
26.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复习常见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实验知识,掌握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对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提纯物质的一般方法的归纳整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尚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品质: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提纯物质的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提纯物质的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和总结、运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分离物质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使用比较纯净的物质,下面介绍一些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投影】限用物理方法除去以下物质中的杂质。
固体:氯化银中的氯化钠;硝酸钾中的氯化钠;氯化钠中的碘。
液体:硝酸中的水;石油中的汽油、柴油;溴水中溴和水;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化铁;蛋白质和水;氯化钠溶液中的水。
气体:空气中提取氮气、氯气和氯化氢。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以上例题,总结出分离物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本卷第16页(共74页)
【提问】常见的分离物质的物理方法有哪些?它们适用于哪些物质间的分离?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总结:
固体:将固体溶解、过滤,剩余的固体即是氯化银。在热水中加入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至溶液饱和,降温析晶。将氯化钠和碘的混合物加热至不再有紫色蒸气逸出。液体:在硝酸中加入Mg(NO3)2,蒸馏。将石油分馏。
在混合液中加入苯,分液。
将混合液放入半透膜中,把半透膜袋浸泡在蒸馏水中。向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钠固体,静置,过滤。在蒸发皿中蒸发。
气体:将空气液化,低温分馏。将混合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洗气。
根据以上例题分小组讨论:固体、液体、气体分离方法和适用范围。学生代表总结: 固体:溶解过滤;分离不溶固体和溶液。
结晶和重结晶法: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的性质分离提纯物质。
升华法:分离易升华和不升华固体混合物。
液体 分馏法:根据几种互溶的液体沸点的差异较大蒸馏分离。萃取法:根据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渗析法:分离胶体和溶液。
盐析法:根据混合物中某物质在加入某些盐后溶解度改变分离。
本卷第17页(共74页)
气体 液化法:根据混合气体的沸点不同液化分离。吸收法:根据不同气体在某种液体中的溶解程度不同分离。
(组织学生对其他小组同学总结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教师不断通过例题引导、启发学生)
【投影】请选出与以上方法相对应的仪器和用品:
玻璃棒、漏斗、漏斗架、滤纸、蒸发皿、石棉网、半透膜、接受器、冷凝管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仪器的方法:
1.按操作顺序选择仪器(如:溶解过滤)。2.按仪器安装顺序选择仪器(如分馏)。
【提问】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需要分离提纯许多物质时,要用到化学反应,在选择化学试剂时应遵守哪些原则?
根据以上例题分小组讨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蒸馏、分液萃取、升华、渗析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学生代表总结:溶解过滤: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
蒸发浓缩: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泥三角、蒸发皿、玻璃棒。
结晶、重结晶法: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漏斗、药匙、铁架台(带铁圈)。蒸馏、分馏法:铁架台(带铁圈、铁夹)、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接受器。
分液萃取法:烧杯、漏斗架、分液漏斗。
本卷第18页(共74页)
升华法: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石棉网、烧杯、圆底烧瓶。渗析法:半透膜、烧杯、玻璃棒。 讨论总结:
1.引入试剂只跟杂质反应。
2.后续试剂应除去过量的前一试剂。3.不引入新杂质。
4.杂质与试剂生成的物质易与被提纯的物质分离(状态类型不同)。5.过程简单。6.现象明显。
7.尽可能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除去。8.多种杂质时应考虑加入试剂顺序。【投影】将下列固体物质分离: 固体NaCl中NH4Cl杂质 固体Fe2O3中Al2O3杂质 固体CuS中FeO杂质
固体Na2CO3中的NaHCO3。杂质
分三组讨论,分别讨论气体、固体、液体中各种物质的分离方法。固体NaCl中NH4Cl杂质:加热。
固体Fe2O3中Al2O3杂质:加过量强碱溶液,过滤。固体CuS中FeO杂质:加过量盐酸,过滤。固体Na2CO3中的NaHCO3:加热。【投影】将下列溶液中的杂质除去: MgCl2溶液中FeCl3杂质 乙酸乙酯中乙酸和乙醇
本卷第19页(共74页)
乙醇中水
加MgO或Mg(OH)2或MgCO3固体,调节溶液的pH=4左右,过滤。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振荡、静置、分液。加入生石灰,蒸馏。
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再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再加入盐酸调节溶液pH至中性。
【投影】除去下列气体中的杂质: CO2中的O2气体 CO2中的H2S气体 H2S气体中的HCl气体
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出常用分离物质的化学方法。混合气体通过热铜网。通入CuSO4溶液。通入饱和NaHS溶液。
每组选一名学生代表回答常用分离物质的化学方法。固体:加热分解(NaCl中NH4Cl)酸、碱法(Fe2O3中Al2O3,CuS中FeO)转化法(Na2CO3中的NaHCO3)液体:水解法(MgCl2溶液中FeCl3)吸收法(乙酸乙酯中乙酸和乙醇)蒸馏法(乙醇中水)
本卷第20页(共74页)
气体:氧化-还原法(CO2中O2)沉淀法(CO2中H2S)转化法(H2S中HCl)正确方案:
KOH、AgNO3、K2CO3、HNO3 【投影】
综合一
有一硝酸钾溶液,其中混有少量KBr、Ca(H2PO4)2。有人用AgNO3、K2CO3、KOH、HNO3试剂以除去那些混入的物质,若规定不得重复使用试剂,且最后溶液中只许含有K+、NO3-、H+、OH-,则加入试剂的顺序______(组织学生评价方案,提出各自的见解)。
评价其它方案:
1.若为AgNO3、KOH、K2CO3、HNO3,由于过量的KOH与
2.若为KOH、K2CO3、AgNO3、HNO3,由于要用过量的AgNO3
4.若为K2CO3、AgNO3、KOH、HNO3,由于过量的KOH使
【投影】
综合二
氯化铜[CuCl2·2H2O]中含有FeCl2杂质,为了制取纯净的氯化铜晶体,首先将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下图所示的操作步骤进行提纯:
本卷第21页(共74页)
已知:Fe3+、Cu2+、Fe2+三种离子从溶液中完全呈氢氧化物沉淀时所需的pH是:Fe3+:3.7 Cu2+、Fe2+:6.4 正确方案:
(1)Fe2+和Cu2+完全以氢氧化物沉淀所需溶液pH相同,不能利用加碱生成沉淀而分离出Fe(OH)2,故应将Fe2+氧化成Fe3+后再调pH使Fe3+生成沉淀而除去。
(2)A(3)D
(4)CuO Fe(OH)
3评价其它方案:
1.(2)中如果选择其它试剂,都会引入其它离子而使最后得不到纯净的CuCl2·2H2O。
2.(3)中如果选择A、B,会引入Na+、NH4+而使产物不纯。(3)中如果选择C,则不会使pH升到3.7。
请回答:(1)需加入氧化剂X的原因;(2)下列物质都可以作为氧化剂,其中最适合本实验的氧化剂是
[
] A.H2O2 B.KMnO4 C.NaClO D.K2Cr2O7
本卷第22页(共74页)
(3)调节pH时,应选用
[
] A.NaOH B.NH3·H2O C.HCl D.Cu(OH)2
(4)物质Y是______,沉淀Z是______。
精选题
1.(全国1997年)某溶液含有较多的Na2SO4和少量的Fe2(SO4)3。若用该溶液制取芒硝,可供选择的操作有:(1)加适量H2SO4溶液;(2)加金属Na;(3)结晶;(4)加过量NaOH溶液;(5)加强热脱结晶水;(6)过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 A.(2)(6)(3)B.(4)(6)(1)(3)C.(4)(6)(3)(5)D.(2)(6)(1)(3)(5)
2.(上海96)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中,根据微粒大小进行分离的是 [
] A.萃取 B.重结晶 C.沉降 D.渗析
3.为了除去酸性氯化铝溶液中的Cu2+,进行如下实验:(1)通入CO2气体;(2)加盐酸;(3)加过量的NaOH溶液;(4)加H2SO4;(5)过滤。以下步骤顺序和试剂都正确的是
[
]
本卷第23页(共74页)
A.(3)(5)(4)(5)(2)B.(3)(5)(2)C.(3)(5)(1)(2)D.(3)(5)(1)(5)(2)
4.(2000试测)制备卤磷酸钙荧光粉所用的高纯度氯化钙中混有镁杂质,除去的方法是把氯化钙的水溶液加热到90~95℃,在不断搅拌下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镁生成沉淀过滤除去。此沉淀剂最好选用 [
] A.氢氧化钙乳浆 B.碳酸钠溶液 C.碳酸氢钠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5.(97试测)“卤块”的主要成分为MgCl2(含Fe2+、Fe3+、Mn2+等杂质离子),若以它为原料,按如下工艺流程图,即可制得“轻质氧化镁”。如果要求产品尽量不含杂质离子,而且成本较低。流程中所用试剂或pH控制可参考下列附表确定。
本卷第24页(共74页)
填空:
(1)在步骤“2”加入的试剂X,最佳选择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2)在步骤“3”加入的试剂Y应是______,控制pH=9.8,目的是______。(3)在步骤“5”时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6.Cl2中混有少量HCl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HCl,根据下列数据计算说明:常温时1VH2O溶解2VCl2,NaCl溶解度为36g,溶液密度为1.18g/mL,饱和氯水中1/3的Cl2和水反应。
7.有一废液,其中含有一定量的Zn2+、Fe2+、Cu2+、Hg2+等四种离子,请设计一个回收金属铜和汞的方案。
答
案
1.B 2.D 3.D 4.A 5.(1)漂液(NaClO),使Fe2+氧化成为Fe3+。(2)NaOH,使除Mg2+以外的各种杂质金属离子都成为氢氧化物沉淀以便除去。(3)MgCO3+H2O=Mg(OH)2↓+CO2
6.解:NaCl溶解平衡: NaCl(固)
NaCl(溶液)=Na++Cl-
本卷第25页(共74页)
饱和氯水的反应平衡: Cl2+H2O H++Cl-+HClO HCl的溶解平衡: HCl(气)HCl(溶液)=H++Cl-
饱和氯水中,[Cl-]最低;饱和HCl溶液中,[Cl-]最大。
当混有少量HCl气的氯气通过饱和食盐水时,相对食盐水中的[Cl-]、HCl还能进一步溶解,同时有白色固体析出;Cl2几乎不溶,全部逸出。
3种物质饱和溶液中[Cl-]为: [Cl-]HCl=12mol/L [Cl-]NaCl=5.34 mol/L [Cl-]Cl2=0.034 mol/L 因为[Cl-]NaCl<[Cl-]HCl,所以HCl能进一步溶解,而当[Cl-]增大后,平衡中的NaCl(固体)将增大,又因为[Cl-]Cl2<<[Cl-]NaCl,所以Cl2几乎不溶而逸出,从而达到除HCl的目的。
7.在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或铁屑),充分反应后,继续加入足量的盐酸,直到无气泡产生为止,过滤,洗涤沉淀数次。在沉淀中加适量硝酸并加热至沉淀完全溶解,再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的沉淀洗净、加热,将汞蒸气冷凝回收汞,剩余固体在氢气流中加热,回收铜
27.CO还原CuO的实验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会设计综合实验的方案。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信息,设计综合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处理实验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验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关心环境、能源、健康。
本卷第26页(共74页)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设计的研讨,从中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所应持有的严谨科学的态度。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的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设计综合实验方案。难点:净化气体;实验操作的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实验室用固体草酸和浓硫酸制取CO。【投影】
要证明CO可以还原CuO,能否用草酸分解产生的气体来验证?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不能,因为证明CO能还原CuO的依据是看是否有CO2生成,而制取的CO中已经含有CO2,所以不能证明CO可以还原CuO。
如果我们只有这种药品制CO,请同学们设计一套实验方案,证明CO可以还原CuO。从实验的整体看,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讨论归纳一:制气体→净化气体→证明反应→尾气的验证→尾气处理。
下面我们围绕这个知识框架,进行气体综合实验复习,请同学们分组设计四部分实验装置,并画出装置草图。
从下列仪器中选择、组装各步反应的实验装置,注意思考几个问题: 1.选择各步反应药品的依据是什么? 2.选择仪器的依据是什么?
本卷第27页(共74页)
3.组装实验装置时,连接仪器的顺序是什么? 4.各步实验操作的顺序及其要点是什么?
通过每一具体问题的实验设计,归纳出解决每一类实验问题的规律。【投影】设计综合实验装置: 1.CO的制备装置。
2.证明CO中混有CO2;制得纯净、干燥的CO净化装置。3.证明CO可以还原CuO的装置。4.尾气的验证与处理装置。分组讨论,画装置草图。【软件1】实验仪器:
【实验设计引导】实验室制备CO的药品是已知的,怎么制CO?请展示你们的设计简图,说明设计原理,总结实验规律,边叙述边组装仪器。
讨论归纳二:
【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规律】
1.根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组装仪器。
【投影】学生设计的方案 2.组装仪器的顺序是:
本卷第28页(共74页)
因为气流方向是从左到右,组装仪器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从左到右。组装制备CO装置的顺序是:
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瓶→带分液漏斗的双孔塞 操作:组装制CO的装置。思考:实验前加入碎瓷片。思考:有CO2和水蒸气。【设疑】加热液体时怎么防止暴沸? 制出的CO里混有什么气体? 可能有水蒸气吗?为什么?
不一定,因为用浓硫酸制CO时,浓硫酸有吸水性,可能吸收产物中的水,所以产生的气体中可能没有水蒸气。
怎么证明CO中是否混有水和CO2?请设计检验气体的装置,说明原理,总结出检验气体的规律。
讨论归纳三:【检验气体的规律】
1.证明气体中混有杂质的顺序是:先证明水,后证明其他气体,因为证明气体一般用水溶液,从水溶液里逸出的气体一定混有水蒸气,干扰水的检验。
2.证明气体杂质,要选用与气体杂质有特征反应的试剂。
所以先用无水硫酸铜证明是否有水;再用澄清的石灰水证明是否有CO2生成,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
讨论归纳四:【除杂仪器的选择和使用】
1.一般固体干燥剂放在干燥管里,粗管进气,细管出气,水蒸气可以被充分吸收。也可以用U形管、两通管代替干燥管。
2.液体试剂放在洗气瓶中,长管进气,短管出气;长管深入液面下,短管露出胶塞少许。
所以无水硫酸铜放在干燥管里,石灰水放在洗气瓶里。【设疑】为什么不用石灰水除CO2?
本卷第29页(共74页)
讨论归纳五:【气体干燥、净化规律】
1.除杂顺序:一般是先除杂质,后干燥。
2.除杂试剂:尽可能使用液体试剂,液体试剂可以充分吸收气体。所以将CO混合气体先通入饱和NaOH溶液,除去CO2;再将气体通入浓硫酸,除去水蒸气。
思考:因为常温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即便是饱和的石灰水,其浓度比较小,所以石灰水不能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
【设疑】饱和的NaOH溶液一定能除净CO2吗?怎么办? 思考:如果二氧化碳较多就不一定能除净。
增大容积,用广口瓶代替试管,增大氢氧化钠的用量。3.证明杂质已被除净。
将CO气体再通入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证明CO2已被除去,最后再干燥。
【引导】接下来用干燥、纯净的CO来还原CuO,请展示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说明设计依据、原理和操作顺序,总结出实验规律。
【投影】实验装置设计方案 讨论归纳六:
1.反应装置:因为是气体与固体加热的反应,所以用两端插有单孔塞的还原管;气体从左端进,右端出。
2.实验操作顺序:
(1)加热前先通CO,排净整个装置中的空气后,再加热CuO,防止CO和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2)反应后继续通CO,直到试管冷却。
【提问】实验前通入CO的目的是排净空气里的什么气体? 此时排出的CO尾气能点燃吗?
排出的CO不点燃,会污染大气,点燃又有危险,怎么办?
本卷第30页(共74页)
回答:主要是排除空气中的氧气,因为氮气对反应没有影响。不能点燃。
思考:用一种无毒、稳定的气体代替CO,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选用氮气,因为氮气在一般条件下难与其它物质反应。
用什么盛N2?盛N2的装置怎么与串联装置连接? 思考:将氮气充入球胆,用两通管连接。组装仪器。
【设问】用N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再通CO,这时加热尾气有没有危险?为什么?
回答:没有危险,因为CO不能在氮气中燃烧。
3.实验论证: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CO可以还原CuO。
【设问】尾气处理的方法有哪些种?本实验应采用哪一种? 讨论归纳七:【尾气处理】
1.把尾气收集起来,再处理掉。2.尽可能用液体试剂吸收尾气。
3.如果尾气可燃,而且燃烧的产物又不会污染空气,可将尾气点燃。所以最好是把尾气中的CO点燃。 【软件2】
本卷第31页(共74页)
【设问】整个实验完成后,怎么排出残留在装置中的CO? 讨论回答:向串联装置中通入N2,排出CO。
【设疑】实验中A、G两处进行加热,如果气流不稳,将会出现什么后果? 答:C中的液体倒吸进B,干扰了水的验证;G中新生成的Cu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生成CuO。
【设问】空气可能进入加热氧化铜的两通管吗?
思考回答:不可能。下一个装置里的液体可能会倒吸进加热CuO的两通管里,使其炸裂。
【软件3】演示液体倒吸进加热CuO的两通管里,使两通管炸裂。【设问】采取什么措施防止倒吸?
讨论:在B、G装置的后边各增加一个防止倒吸的安全装置。组装仪器。【软件4】
本卷第32页(共74页)
【引导】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实验操作步骤。讨论归纳八:【综合实验步骤】 【软件5】随学生边总结边演示。
【设问】利用物理原理,怎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1】稍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观察每个洗气装置里的长导管中有无液体回升,如果有液体回升,说明装置不漏气。
【方法2】将尾部橡胶导管夹住,再将分液漏斗的活栓打开,如果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不漏气。
2.通入N2排净串联装置中的空气。3.点燃加热尾气的酒精灯。4.通入CO,排除串联装置中的N2。5.加热CuO。6.停止加热CuO。
7.通入N2,排净残留在串联装置中的CO。8.停止点燃尾气。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记录各装置中的反应现象。【演示】请大家描述实验现象,可以互相补充。
本卷第33页(共74页)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及结论: A中有无色气体产生。
B中无明显现象。结论:几乎没水溢出。
D中的石灰水开始变浑浊,反应片刻又变澄清,说明CO中混有CO2,过量的CO2使浑浊石灰水又变澄清。
E中没有明显现象。
F中的石灰水开始没有变浑浊,实验快结束的时候又变浑浊,说明反应前期,CO中的CO2已经被除净,过量的CO2使E中的石灰水又变浑浊。
G中无明显现象。
H中黑色CuO逐渐变为红色。
J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还原CuO后生成了CO2。K处尾气燃烧。
【?】怎样利用燃烧产生的大量热?
思考:把燃烧CO的导管加长,伸到加热CuO的酒精灯火焰上方。实验结论:实验证明CO可以还原CuO。
精选题
一、在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跟浓盐酸反应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图5-28是一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图:
本卷第34页(共74页)
这个装置图中有哪些错误?请分别指出。①
③ ②
④
(3)在改正的装置中,洗气瓶(净化气体用)中的水、浓硫酸和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各起什么作用?
①水起的作用是: ②浓硫酸起的作用是: ③氢氧化钠溶液起的作用是:
二、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合气,其主要成分是CO、H2,还含有CO2和水蒸气。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确认上述混合气中含有CO和H2。
(1)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
混合气→()()接()()接()()接()()接()()。
(2)确认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其理由是:______。
三、实验室是用加热NH4Cl饱和溶液和固体NaNO2来制备少量的N2。这种方法制得的本卷第35页(共74页)
N2含有一定量的NH3,NO2(由NO和O2反应生成),O2和水蒸气。现欲用纯净的N2和炽热的镁条反应制备少量的Mg3N2。进行此实验所用仪器装置如图5-30。
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1)如果所制气体从左流向右时,各仪器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接()接()接()接()接(),其中b和c两装置相连时,玻璃管口(用装置图中字母表示)应是()接()。
(2)装置d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完毕后应先熄灭d装置中的酒精灯,试分析氮气中混有的少量NH3、NO、O2是由哪种物质发生的副反应而生成的?
答
案
一、(1)MnO2+4HCl MnCl2+Cl2↑+2H2O(2)①烧瓶下缺酒精灯②烧瓶下缺石棉网 ③盛浓硫酸的洗气瓶和盛水的洗气瓶位置颠倒了
④两个洗气瓶中的气体入口导管应深插在液面下,出口导管口应靠近瓶塞(3)①吸收未起反应的氯化氢②吸收水蒸气③吸收多余的氯气
本卷第36页(共74页)
二、(1)(E)(F)接(D)(C)接(A)(B)[或(B)(A)]接(J)(I)接(H)(G)。
(2)黑色氧化铜变红,无水硫酸铜变蓝;因为H2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生成铜和水蒸气,水蒸气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三、(1)e d c b f a E D(2)NH4Cl+NaNO2 N2↑+2H2O+NaCl 2NO2+2NaOH=NaNO3+NaNO2+H2O(3)制备N2的反应为:
NH4Cl+NaNO2 NH4NO2+NaCl NH4NO2 N2↑+2H2O 由于反应温度的不同,NH4NO2受热分解生成的气态产物也不同,故可能生成少量的NO、O2
28.物质的鉴别与鉴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复习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的实验知识,掌握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的一般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对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的甄别筛选、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一般方法的归纳整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尚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品质:通过对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指导学生用模型或假说的方法进行化学学科的研究,学习使用对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本卷第37页(共74页)
重点:掌握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甄别筛选、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的魅力。指导学生用模型或假说的方法进行化学学科的研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小组代表(即课题负责人)进行实验课题(课前已经给出)抽签: 学生活动
根据小组代表(即课题负责人)实验课题的抽签情况,确定实验座位。同时根据抽签结果,各小组重温实验课题。
关于物质鉴别与鉴定的实验课题(课前已经布置给学生):
[课题一]鉴别五种无色溶液:NaCl、Na2SO4、Na2SO3、Na2CO3、NaHCO3。[课题二]鉴定一无色溶液为KHCO3溶液。
[课题三]鉴别五种白色固体:(NH4)2SO4、Na2SO4、MgSO4、Al2(SO4)
3、CuSO4。
[课题四]鉴定白色固体为KAl(SO4)2。
各小组根据实验课题抽签的内容及课前设计的课题研究方案,检查实验试剂及用品是否齐全,并可要求增加实验设计中必需的试剂及用品。
组织学生重温对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
重温对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 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课前已经布置给学生):
1.按照课前的实验设计,对课题进行实验研究,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并将实验方案绘制出实验流程图。
2.每个实验课题组内的各小组之间进行研究方案的交流,并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诊断,筛选出最佳方案,派代表在全班课题交流中演示。
本卷第38页(共74页)
3.在全班课题交流中,各实验课题组代表,除进行最佳方案演示外,还应对组内其它方案作出评价,并指出演示的最佳方案是否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4.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归纳出物质鉴别与鉴定的一般方法。巡视各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情况,参与学生组内的课题交流。
以两人为单位,根据课前设计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由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组内各课题小组之间进行课题研究情况交流,相互纠正错误操作、对比方案、提出质疑;将课题组内的交流情况记录、汇总,将可行方案制作出实验流程图,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最后归纳出物质鉴别与鉴定的一般方法。
各课题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课题交流中,演示本课题研究的最佳方案,并汇报课题的组内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课题交流。【引导评价】
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学生代表的实验操作和表达能力。课题组代表,演示最佳方案,汇报组内交流情况:
[课题一]鉴别五种无色溶液:NaCl、Na2SO4、Na2SO3、Na2CO3、NaHCO3。
(一)最佳方案演示:将五种无色溶液编号为:A、B、C、D、E。
结论:A为Na2SO3溶液;B为Na2CO3溶液;C为Na2SO4溶液;D为NaHCO3溶液;E为NaCl溶液。
【引导质疑】
1.可否将(1)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或CaCl2、MgCl2溶液?
本卷第39页(共74页)
(二)回答质疑或对最佳方案中局部操作的其它设计进行评价(投影展示实验流程图)。1.若将(1)中的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由于操作(2)中要加入稀盐酸,就会导致溶液中含有稀硝酸,使Na2SO3被氧化成Na2SO4,从而无法区分Na2SO3和Na2SO4。
2.可否将(2)中稀盐酸改为稀硝酸或稀硫酸?
2.若将(1)中的BaCl2溶液改为CaCl2、MgCl2溶液,由于操作(3)中要加入NaOH溶液,而Ca(OH)2微溶、Mg(OH)2不溶,会使NaHCO3溶液和NaCl溶液无法区别。
3.可否将(3)中滴加NaOH溶液改为滴加AgNO3溶液?
3.若将(2)中稀盐酸改为稀硝酸,同样可使Na2SO3被氧化成Na2SO4,从而无法区分Na2SO3和Na2SO4。若将稀盐酸改为稀硫酸,则C中的现象仍为沉淀不溶解。但BaSO3会转化为BaSO4,而无法区分Na2SO4、Na2SO3。所以稀盐酸不可以改为稀硫酸。
若将(3)中滴加NaOH溶液改为滴加AgNO3溶液,就会使D、E中都产生白色沉淀。因为,在前面的操作中五种无色溶液中均加入了BaCl2溶液。
4.可否将(4)中滴加品红试液改为用湿润的品红试纸或将气体通入品红试液?
4.若将(4)中滴加品红试液改为用湿润的品红试纸或将气体通入品红试液,均需要产生气体的量足够多,而实验所取的五种无色溶液均为少量。
(三)最佳方案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操作(2),A中的沉淀可能不会完全溶解,原因是溶液中的Na2SO3已经部分被氧化,若氧化严重可能致使Na2SO3和Na2SO4无法区别。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更换试剂。
【评价】
问题的分析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当。【引导评价】
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学生代表的表达能力。
(四)其它可行的设计方案(投影展示实验流程图):将五种无色溶液编号为:A、B、C、D、E。
本卷第40页(共74页)
结论:同最佳方案。 【引导质疑】
1.可否将(1)中稀盐酸改为稀硫酸?
(五)回答质疑或对其它方案中局部操作的其它设计进行评价:
1.若将(1)中稀盐酸改为稀硫酸,操作(3)滴加BaCl2溶液中的C、E必需另取,否则将无法区别。这会使操作变得复杂。
2.可否将(2)中滴加品红试液改为用湿润的品红试纸或将气体通入品红试液?
2.若将(2)中滴加品红试液改为用湿润的品红试纸或将气体通入品红试液,均需要产生气体的量足够多,而实验所取的五种无色溶液均为少量。
3.可否将(3)或(4)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
3.若将(3)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由于操作(1)中已加入足量稀盐酸,就会导致溶液中含有稀硝酸,使Na2SO3被氧化成Na2SO4,从而无法区分Na2SO3和Na2SO4。若将(4)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不会影响B、D的鉴别,所以可以将(4)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
4.(4)中B、D溶液可否不另取?
4.(4)中B、D溶液不可不另取。因为(1)加入了足量稀盐酸,Na2CO3、NaHCO3已经全部反应,所以(4)中B、D溶液必需另取(这也是此方案的不足之处)。
(六)可行的设计方案的不足之处:
操作(4)中的试剂需要另取,这会使实验变得复杂一些。【引导补充完善】
本卷第41页(共74页)
引导学生对溶液中阴离子鉴别的一般原则提出质疑,并进行补充与完善。讨论,得出一般原则如下:
(七)溶液中阴离子鉴别(在不考虑阳离子影响时)的一般原则: 1.鉴别溶液中阴离子的常用试剂及所得现象(1)稀盐酸
(2)AgNO3溶液和稀硝酸
(3)BaCl2溶液、NaOH溶液和稀盐酸联合使用
(4)指示剂或铝片若已确认溶液中没有弱酸根离子(用前面的方法),再加入指示剂(指示溶液为明显的碱性)或加入铝片(产生可燃性无色无味气体),则可证明溶液中存在大量OH-。
(5)浓硫酸和铜片将溶液浓缩,加入浓硫酸和铜片加热,产生红
本卷第42页(共74页)
【引导补充完善】
2.鉴别溶液中离子的注意事项:
对所归纳的注意事项进行评价,提出问题,补充完善。补充完善如下:
(1)利用某些被鉴别的离子的共同性质,将被鉴别的离子划分为2~3组。(2)用离子的特性反应或与同一试剂作用的不同现象确定某种离子的存在。(3)所选择的反应,应具备灵敏快速、操作简便的特点。
(4)选择鉴别试剂时,要注意与前面已加入的试剂是否可以作用或是否会与后面加入的试剂发生作用而产生干扰。若实在无法排除干扰,则被测溶液应该另取。
(5)注意加入试剂的量及加入方式,依据具体反应的要求,选择控制是“少量”、“适量”还是“过量”,是“加入”还是“滴加”。
【引导评价】
组织其他学生评价学生代表的实验操作和表达能力。[课题二]鉴定一无色溶液为KHCO3溶液。
(一)最佳方案演示:
结论:操作(1)可证明溶液中含有K+。
因此该无色溶液为KHCO3溶液。
本卷第43页(共74页)
【引导质疑】
1.可否将(2)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
(二)回答质疑或对最佳方案中局部操作的其它设计进行评价(投影展示实验流程图): 1.若将(2)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由于操作(2)
2.可否将(2)中的BaCl2溶液改为CaCl2、MgCl2溶液?
2.若将(2)中的BaCl2溶液改为CaCl2、MgCl2溶液,由于操作(2)中还要加入NaOH溶液,而Ca(OH)2微溶、Mg(OH)2
3.可否将(2)中稀盐酸改为稀硝酸? 3.若将(2)中稀盐酸改为稀硝酸,结论同1。4.可否将(2)中稀盐酸改为稀硫酸?
4.若将(2)中稀盐酸改为稀硫酸,BaCO3就会转化为BaSO4,【引导评价】
是否能找到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得当。(教师及时肯定和鼓励,进行积极评价)
(三)最佳方案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办法:
1.操作(2)中,应排除Mg2+的干扰,若已经测定溶液为碱性,就可排除Mg2+存在的可能。
本卷第44页(共74页)
2.最后产生气体的气味,可能会不易感觉,而且还可能受盐酸中挥发出的HCl气味的干扰(以为气体带有刺激性气味)。但在常见的阴离
味,并且又以SO2、H2S最为常见。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确定产生的气体不是SO2、H2S即可。
【引导评价】
引导学生评价离子鉴定的注意事项是否合理、完整。
(四)溶液中离子鉴定的注意事项:
1.选择被鉴定物质中阴、阳离子的特性反应,分别鉴定阴、阳离子的存在,并设法排除可能的干扰。
2.所选择的反应,应具备灵敏快速、操作简便的特点。
3.选择鉴别试剂时,要注意其是否可以与前面已加入的试剂作用或是否会与后面将加入的试剂发生作用而产生干扰。若实在无法排除干扰,则被测定溶液应该另取。
4.注意加入试剂的量。加入方式依据具体反应的要求,选择控制是“少量”、“适量”还是“过量”,是“加入”还是“滴加”。
【引导评价】
组织其他学生评价学生代表的实验操作和表达能力。
[课题三]鉴别五种白色固体:(NH4)2SO4、Na2SO4、MgSO4、Al2(SO4)
3、CuSO4。
(一)最佳方案演示:将五种白色固体编号为:A、B、C、D、E。
本卷第45页(共74页)
结论:A为Na2SO4固体;B为MgSO4固体;C为无水CuSO4固体;D为Al2(SO4)3固体;E为(NH4)2SO4固体。
【引导质疑】
1.操作(1)中加入适量水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控制?此时还有可能产生什么现象?
(二)回答质疑或对最佳方案中局部操作的其它设计进行评价(投影展示实验流程图): 1.操作(1)中加入适量水的目的是使溶液浓度不要太低。可以用获得饱和溶液的方法控制,并取上层清液进行实验。如果仔细感觉,五种固体溶解时的热现象可能不同(当所取的固体的量稍多时),因为(NH4)2SO4是明显的吸热过程。
2.操作(2)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控制? 2.操作(2)中,加入适量NaOH溶液的目的是:防止Al2(SO4)3中产生的Al(OH)3沉淀在过量的NaOH中溶解,使Al2(SO4)3和Na2SO4无法区别。控制的方法是:滴加NaOH溶液,并边加边振荡,观察沉淀的生成。
3.操作(2)可否不加热?此时E中还可能产生什么现象?
3.若操作中(1)获得的是饱和溶液,操作(2)不加热,E中也可能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利用这一现象可以区别出(NH4)2SO4。
【评价】
问题挖掘的准确性和解决问题的实效性。
(三)最佳方案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办法:
操作(1)中的无水CuSO4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可能会速率较慢,而影响形成蓝色溶液这一现象的观察,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将溶液稍稍加热。
(四)其它可行的设计方案(投影展示实验流程图):(略) 【引导补充完善】
对溶液中阳离子鉴别的一般原则的总结归纳,进行评价和诊断;提出问题,使之进一步合理、完善。
讨论、归纳、总结如下:
(五)溶液中阳离子鉴别(在不考虑阴离子影响时)的一般原则:
本卷第46页(共74页)
1.鉴别溶液中阳离子的常用试剂及所得现象(1)NaOH溶液
(2)可溶性硫酸盐或硫酸
一般在确认溶液中不存在Pb2+、大量Ca2+和Ag+的情况下,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以证明存在Ba2+。
(3)可溶性氯化物或盐酸
一般在确认溶液中不存在Pb2+的情况下,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可以证明存在Ag+。
(4)焰色反应
(5)指示剂或锌粒
若已确认溶液中没有弱碱离子(用前面的方法),再加入指示剂(指示溶液为酸性)或加入锌粒(产生可燃性无色无味气体),则可证明溶液中存在大量的H+。
【评价】
对提出的鉴别注意事项的精细性、合理性进行积极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2.鉴别白色固体的注意事项:
本卷第47页(共74页)
(1)利用固体在水中的溶解性或溶解过程中现象的差异以及所形成溶液的不同颜色,可将被鉴别的离子划分为若干组。
(2)用离子特性反应,或与同一试剂作用的不同现象,确定某种离子的存在。
(3)所选择的反应,应具备灵敏快速、操作简便的特点。
(4)选择鉴别试剂时,要注意其与前面已加入的试剂是否可以作用或是否会与后面加入的试剂发生作用而产生干扰。若实在无法排除干扰,则被测溶液应该另取。
(5)注意加入试剂的量,依据具体反应的要求,选择控制是“少量”、“适量”、还是“过量”。
【引导评价】
组织其他学生评价学生代表的实验操作和表达能力。[课题四]鉴定白色固体为KAl(SO4)2。
(一)最佳方案演示:
结论:操作(1)可证明溶液中含有K+。操作(2)可证明溶液中含有Al3+。
因此该白色固体为KAl(SO4)2。【引导质疑】
1.可否将操作(2)中的“滴加”改为“加入”?
(二)回答质疑或对最佳方案中局部操作的其它设计进行评价(投影展示实验流程图):
本卷第48页(共74页)
1.若将操作(3)中的“滴加”改为“加入”,就有可能观察不到产生胶状白色沉淀的现象,而影响Al3+的鉴定。
2.可否将(3)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
2.若将(3)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由于操作(2)
3.可否将(3)中稀盐酸改为稀硝酸或稀硫酸? 3.若将操作(3)中稀盐酸改为稀硝酸,结果同2。
4.若将操作(3)中稀盐酸改为稀硫酸,由于操作中已经加入足量
【引导评价】
鼓励学生对所存在问题的洞察力。
(三)最佳方案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常见的阳离子中,Zn2+离子可能干扰Al3+的鉴定。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取少量待测液滴加过量的氨水,若沉淀不溶解,则可以排除Zn2+离子存在的可能。
【引导补充】
结合[课题二]中的结论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四)溶液中离子鉴定的注意事项: 与[课题二]中的结论一致。
精选题
本卷第49页(共74页)
一、选择题
1.能将分别含有Cu2+、Fe3+、Al3+、Mg2+、Fe2+、NH4+、Na+等离子的七种溶液一次性鉴别开来的试剂是
[
] A.NaHCO3溶液 B.KSCN溶液 C.NaOH溶液 D.NH3·H2O溶液
2.只用一种试剂就可以鉴别NaHCO3、Na2S2O3、K2SO3、Na2SiO3、KCl、K2S六种无色溶液,这种试剂是
[
] A.硫酸 B.硝酸
C.澄清的石灰水 D.盐酸
3.下列五种粉末状物质:硅酸、氧化镁、碳酸钠、硫酸铝、氢氧化铝,为鉴别它们,除已有蒸馏水外,还必须使用的一组试剂应该是
[
] A.NaOH溶液和CO2 B.盐酸和NaOH溶液 C.盐酸和CO2 D.BaCl2溶液和H2SO4
4.只用一种试剂即可区别NaBr、NaI、NaOH、Na2CO3、NaSCN、H2S、AgNO3、C6H5OH等8种无色溶液,这种试剂为
[
] A.硫酸 B.氨水
本卷第50页(共74页)
第二篇:化学新课标二轮复习全套教学案详细解析 化学实验
气体的制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复习常见气体的制备、收集、净化、尾气处理等知识,掌握各种仪器装置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能力培养:通过对常见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复习,培养学生选择仪器装置,解决气体制备、净化等问题的分析、迁移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气体制备有关知识的整理,使学生感悟到科学实验的规律性和严谨性。
科学品质:通过对气体制备的各种仪器装置的探讨,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科学方法:通过对气体制备的各种仪器装置的探讨,指导学生学会根据反应原理、气体性质以及常见仪器的特点,选择、组装各种装置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 对气体制备装置的归纳和装置变形的探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投影】
【提问】
1.这套装置在实验室用于制取什么气体?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回答: 1.制氯气。
2.要制得纯净的氯气,请说明B、C、D、E各装置应盛装的试剂及其作用是什么?
2.B装置应装饱和食盐水,用来吸收挥发出来的HCl气体;C装置应装浓硫酸,用来吸收Cl2中的水分;D装置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l2;E装置应装NaOH溶液,用来吸收多余的Cl2,避免有毒气体排入空气。
【提问】通过上述实例可以看出,实验室制取纯净的气体一般有几个环节?
思考、回答:
实验室制取纯净的气体一般有以下环节:(1)气体的发生;(2)气体的净化;(3)气体的收集;
(4)尾气的处理(对于有毒气体)。【组织讨论】分小组进行,要求:
1.气体发生装置通常可分成几种类型?将各类型的装置示意图画出来。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每种类型可制备什么气体? 3.使用注意事项及原因。
说明:示意图的画法(以上面制取Cl2的装置为例)。
指导学生讨论,将学生画的图展示出来,评价。思考、讨论、画图;小组代表回答: 类型有:
(1)固-固加热型:可制O2、CH4、NH3等;
使用注意:1.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2.试管内导管刚伸出胶塞即可; 3.用酒精灯外焰加热。(2)固-液不加热型:
可制H2、H2S、SO2、CO2、NO、NO2、C2H2等;
使用时注意: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伸入液面以下。(3)固-液或液-液加热型:可制Cl2、HCl等。使用时注意:1.组装装置接从下到上的顺序; 2.加热应垫石棉网;
3.烧瓶内液体体积不超过容积的1/3。分类依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是否加热。
【提问】启普发生器是一种气体发生的经典装置,能否说明它适合发生什么样的气体?它的优点是什么?(同时展示启普发生器的仪器图)
回答:启普发生器适合常温下块状固体与液体反应,且难溶或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如:H2、CO2、H2S。它的优点是可通过活塞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操作简便。
【设疑】实验室能否用以下仪器组装启普发生器的替代装置?
讨论、回答:能。画出装置图:
【提问】使用装置①时要注意什么?
回答:长颈漏斗必须伸到隔板下面,否则无法控制反应,而且产生的气体也易从长颈漏斗逸出。【设疑】属于固一液不加热反应,但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发生的气体有哪些?可用什么装置?
设计、回答:不能用启普发生器发生的气体有SO2、C2H2、NO、NO2等。
可用以下装置:
此为简易装置,无隔板,无活塞,不能控制反应的发生或停止。若将长颈漏斗改为分液漏斗,分液漏斗可控制液体滴入的量,从而调节反应产生气体量。
【提问】实验室制C2H4属于液-液加热制气,其装置有何特点?操作时需注意什么?
思考、回答:
实验室制C2H4需要控制温度(170℃)应加温度计;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液面下。
【评价】很好。我们掌握一类事物既要认识共性,又要抓住特点。【启发讨论】在固(液)—液加热制气时,如果气体产生较快,或所连装置较多,烧瓶内气压较高,分液漏斗中的液体不易滴下与烧瓶内试剂反应。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使分液漏斗中的液体顺利滴下?
学生设计方案。交流各自的方案。最简单方便的方案是:
【评价】学生所设计的各种方案,指出其优点及不足并鼓励学生设计尽可能简单的方案。【练习】在实验室,制备O2、Cl2、HCl、NH3有什么合理、简单、快速的方法,用到哪类装置?
思考、回答:
(1)向MnO2中滴加H2O2可制氧气;(2)向高锰酸钾固体中滴加浓盐酸可制Cl2;(3)向浓盐酸中滴加浓H2SO4可制HCl;
(4)向NaOH溶液中滴加浓氨水可制NH3。以上制备方法均用固—液不加热型装置。
【启发练习】如果要收集纯净的气体,须除杂质和干燥气体。试判断下列气体净化时应使用的试剂和装置: 思考、回答:
【投影】气体(所含杂质)除杂试剂和装置 ①CO(CO2)②CO2(H2O)③Cl2(HCl)④N2(O2)⑤SO2(HCl)
①碱石灰
干燥管 NaOH溶液
洗气瓶 ②浓H2SO4
洗气瓶 ③饱和NaCl溶液
洗气瓶 ④铜网(灼热)硬质
玻璃管 ⑤NaHSO3溶液
洗气瓶 【提问】气体净化的原则是什么? 讨论、回答:
1.尽量用化学方法;一般酸性气体杂质用碱性试剂除去,还原性气体杂质用氧化性试剂除去;
2.净化试剂只与杂质发生反应; 3.不生成新的杂质。
【提问】气体净化常用装置是什么?画出装置图。分几类? 回答:气体净化装置有:
分两类:1.用固体物质除去气体杂质(包括水蒸气);如图(1)、(2)、(3)。2.用液体物质除去气体杂质(包括水蒸气);如图(4)。【启发讨论】根据净化试剂的状态不同选择装置。
【例题】为除去O2中少量的CO2和水蒸气,应采用的装置是
[
]
其中左边试管盛[
],右边试管盛[
]。从上述例题可以看出气体净化要注意什么问题。
思考、回答:选D;甲试管盛NaOH溶液,乙试管盛浓硫酸。应注意:
1.洗气瓶使用时应长管进气、短管出气; 2.净化包括除杂和干燥,一般先除杂后干燥。
【启发提问】净化后的气体就可以收集,那么常用的收集方法和装置有哪些?依据什么来选择适合的方法及装置?
思考、回答: 气体收集装置有
两类方法:
1.排水法:用于收集不易溶于水的气体,例如,H2、O2、CH4、NO、C2H4、C2H2等[如图(1)]。
2.排空气法:
(1)向上排空气法:用于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例如O2、CO2[如图(2)]。
(2)向下排空气法:用于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例如H2、NH3、CH4[如图(3)]。
选择依据:
气体的溶解性和对空气的密度。 【提问】
下列气体在收集时须注意什么? Cl2、HCl、H2S、NO2、SO2 回答:
Cl2、HCl、H2S、NO2、SO2均属于能溶或易溶于水的气体,不宜用排水法,而且它们均有毒,不能用装置(2),应用以下装置:
a口进气,b口出气,b口应连接尾气处理装置,防止有毒气体排入空气。
【组织讨论】上述装置可收集具有什么性质的气体?怎样使用? 回答:
若烧瓶是干燥的,a口进气,瓶口向上或b口进气,瓶口向下,可收集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如CO2;a口进气,瓶口向下或b口进气,瓶口向上,可收集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H2、NH3、CH4。
若烧瓶中充满水,瓶口向上,b口进气或瓶口向下,a口进气,可收集难溶于水的气体,如H2、CH4、CO、NO等。
【设疑】如图装置:
上述收集装置中干燥管的用途是什么? 回答: 干燥管是防止外界含有水蒸气的空气进入瓶内,从而保证收集到干燥的气体。
【提问】金属钠与水反应生成H2,如何收集? 回答:
用图5-17装置:
【启发提问】有毒气体必须进行尾气处理。尾气处理常用装置有哪些?如何选择?试举例。
思考、回答: 尾气处理常用装置有:
选择原则:
1.对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水吸收,用装置(2)、(3),防止倒吸[其中装置(3)用于吸收少量气体],例如HCl、HBr、NH3。2.对于溶解速率不快的气体可用装置(1),一般使气体与吸收剂发生化学反应而被吸收,例如:Cl2、H2S、SO2等可用NaOH溶液吸收。
3.对于可燃性有毒气体,可用装置(4),经点燃除掉,例如:CO。
【小结】制备气体的各个环节是有联系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要综合考虑。但有时并不要求完整地制备气体,而是制出气体后进行一系列的性质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装置均是各部分基本仪器装置的变形,因此应熟知各仪器装置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聆听、理解、记忆。
精选题
一、选择题
1.图5-19装置可用于
[
] A.加热NaHCO3制CO2 B.用铜和稀硝酸反应制NO C.用NH4Cl与浓NaOH溶液反应制NH3 D.用NaCl与浓硫酸反应制HCl
2.按下述方法制备气体,合理而又实用的是
[
] A.锌粒与稀硝酸反应制备H2
B.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制备HCl C.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SO2 D.大理石与浓硫酸反应制备CO2
3.图5-20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下列各组物质中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的是
[
] A.铜屑和浓硝酸 B.二氧化锰和浓HCl C.电石和水 D.碳酸钙和稀盐酸
4.现用二氧化锰氧化浓盐酸来制取氯气,将氯气经过净化装置、干燥装置后,再跟灼热的铜屑反应,以制取氯化铜固体,最后还应连接尾气吸收装置,以保护环境。在尾气吸收装置中,若只有以下试剂,你认为不适宜的试剂是
[
] A.溴化钠溶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氯化钠溶液 D.硫酸亚铁溶液
5.实验桌上只有烧碱、盐酸、铜片、大理石、蒸馏水五种试剂,从欠缺试剂的角度来看(实验仪器齐全),无法进行的实验项目是
[
] A.制取氢气 B.制取碳酸钠 C.制取氯化铜 D.测定盐酸的浓度
6.如图5-21装置,红磷、硫磺分别在a、b瓶中燃烧,当燃烧结束后同时打开两个夹子,可看到
[
] A.水同时流入a、b两集气瓶 B.水只流入a集气瓶 C.水只流入b集气瓶 D.a、b集气瓶中都无水流入
7.某实验室有锥形瓶、集气瓶、各种玻璃导管、橡皮塞、烧杯、药匙和所需药品,可以制备下列各组气体的是
[
] A.H2、NO2、CH4 B.HCl、Cl2、O2 C.H2、CO2、H2S D.C2H2、NH3、C2H4
8.当氢气混有氯化氢、硫化氢、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时,为得到干燥纯净的氢气,操作步骤和顺序完全正确的是(每一步只除去一种杂质)
[
] ①通过装浓硫酸的洗气瓶 ②通过装水的洗气瓶 ③通过装氢氧化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⑤通过装硫酸铜溶液的洗气瓶 ⑥通过装有五氧化二磷的干燥管
A.②、⑤、③、① B.①、③、④、⑤ C.②、④、③、① D.①、②、⑤、⑥
二、非选择题
9.图5-22所示装置可以收集以下气体:
H2、NO、CH4、HCl、Cl2、NH3、SO2。
(1)若集气瓶是干燥的,气体从a进入,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
(2)若将集气瓶盛满水,收集气体并测量气体的体积,可收集并测量体积的气体有______。此时气体应由______管进入,由______管通向量筒。
10.图5-23装置:(铁架台和加持仪器均略去)制得的气体X是干燥和纯净的,在装置A、B、C中盛放的试剂在下列①~(11)中选用。
①MnO2粉末 ②P2O5粉末 ③NaOH粒 ④无水CaCl2 ⑤NaBr粉粒 ⑥浓盐酸 ⑦浓硫酸 ⑧浓氨水 ⑨浓NaOH溶液 ⑩稀盐酸(11)稀硫酸。试回答:
(1)A中a盛放的是(均用编号)______,B中盛放的是______,B中盛放的是______,C中盛放的是______。
(2)发生器中产生气体X的原理是______。
答
案
一、选择题
1.B 2.C 3.A、D 4.C 5.A、D 6.B 7.C 8.A
二、非选择题
9.(1)Cl2、H2S、SO2;(2)H2、CH4、NO;b,a。10.(1)a为⑧、b为③、B中为③、C中为③;(2)因浓氨水滴入固体NaOH时NaOH迅速溶解,同时放热使温度升高,溶液里OH-的浓度大增,使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的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并因升高温度使氨气的溶解度减小而逸出氨气。
26.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复习常见物质分离和提纯的实验知识,掌握常见物质分离、提纯的一般方法。能力培养:通过对常见物质分离与提纯以及分离提纯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实验设计和评价辨析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提纯物质的一般方法的归纳整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尚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品质: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提纯物质的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及提纯物质的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和总结、运用,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掌握分离物质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经常需要使用比较纯净的物质,下面介绍一些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
【投影】限用物理方法除去以下物质中的杂质。
固体:氯化银中的氯化钠;硝酸钾中的氯化钠;氯化钠中的碘。液体:硝酸中的水;石油中的汽油、柴油;溴水中溴和水;氢氧化铁胶体中的氯化铁;蛋白质和水;氯化钠溶液中的水。
气体:空气中提取氮气、氯气和氯化氢。
引导学生总结:通过以上例题,总结出分离物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提问】常见的分离物质的物理方法有哪些?它们适用于哪些物质间的分离?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小组代表总结:
固体:将固体溶解、过滤,剩余的固体即是氯化银。在热水中加入硝酸钾和氯化钠混合物至溶液饱和,降温析晶。将氯化钠和碘的混合物加热至不再有紫色蒸气逸出。液体:在硝酸中加入Mg(NO3)2,蒸馏。将石油分馏。
在混合液中加入苯,分液。
将混合液放入半透膜中,把半透膜袋浸泡在蒸馏水中。向混合液中加入硫酸钠固体,静置,过滤。在蒸发皿中蒸发。
气体:将空气液化,低温分馏。将混合气通入饱和食盐水中洗气。
根据以上例题分小组讨论:固体、液体、气体分离方法和适用范围。学生代表总结:
固体:溶解过滤;分离不溶固体和溶液。 结晶和重结晶法:根据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同的性质分离提纯物质。
升华法:分离易升华和不升华固体混合物。液体 分馏法:根据几种互溶的液体沸点的差异较大蒸馏分离。
萃取法:根据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分离。渗析法:分离胶体和溶液。
盐析法:根据混合物中某物质在加入某些盐后溶解度改变分离。气体 液化法:根据混合气体的沸点不同液化分离。吸收法:根据不同气体在某种液体中的溶解程度不同分离。(组织学生对其他小组同学总结的内容进行评价、补充。教师不断通过例题引导、启发学生)
【投影】请选出与以上方法相对应的仪器和用品:
玻璃棒、漏斗、漏斗架、滤纸、蒸发皿、石棉网、半透膜、接受器、冷凝管
教师引导学生选择仪器的方法:
1.按操作顺序选择仪器(如:溶解过滤)。2.按仪器安装顺序选择仪器(如分馏)。
【提问】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需要分离提纯许多物质时,要用到化学反应,在选择化学试剂时应遵守哪些原则?
根据以上例题分小组讨论:溶解过滤、蒸发、结晶、蒸馏、分液萃取、升华、渗析实验需要哪些仪器?学生代表总结:溶解过滤:铁架台(带铁圈)、烧杯、漏斗、滤纸、玻璃棒。
蒸发浓缩: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泥三角、蒸发皿、玻璃棒。结晶、重结晶法: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漏斗、药匙、铁架台(带铁圈)。
蒸馏、分馏法:铁架台(带铁圈、铁夹)、酒精灯、石棉网、蒸馏烧瓶、温度计、冷凝管、接受器。
分液萃取法:烧杯、漏斗架、分液漏斗。
升华法: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石棉网、烧杯、圆底烧瓶。渗析法:半透膜、烧杯、玻璃棒。 讨论总结:
1.引入试剂只跟杂质反应。
2.后续试剂应除去过量的前一试剂。3.不引入新杂质。
4.杂质与试剂生成的物质易与被提纯的物质分离(状态类型不同)。
5.过程简单。6.现象明显。
7.尽可能将杂质转化为所需物质除去。8.多种杂质时应考虑加入试剂顺序。【投影】将下列固体物质分离: 固体NaCl中NH4Cl杂质 固体Fe2O3中Al2O3杂质 固体CuS中FeO杂质
固体Na2CO3中的NaHCO3。杂质
分三组讨论,分别讨论气体、固体、液体中各种物质的分离方法。固体NaCl中NH4Cl杂质:加热。
固体Fe2O3中Al2O3杂质:加过量强碱溶液,过滤。固体CuS中FeO杂质:加过量盐酸,过滤。固体Na2CO3中的NaHCO3:加热。【投影】将下列溶液中的杂质除去: MgCl2溶液中FeCl3杂质 乙酸乙酯中乙酸和乙醇 乙醇中水
加MgO或Mg(OH)2或MgCO3固体,调节溶液的pH=4左右,过滤。
加入饱和Na2CO3溶液,振荡、静置、分液。加入生石灰,蒸馏。
加入过量的Ba(OH)2溶液,再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再加入盐酸调节溶液pH至中性。
【投影】除去下列气体中的杂质: CO2中的O2气体 CO2中的H2S气体 H2S气体中的HCl气体
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出常用分离物质的化学方法。混合气体通过热铜网。通入CuSO4溶液。通入饱和NaHS溶液。
每组选一名学生代表回答常用分离物质的化学方法。固体:加热分解(NaCl中NH4Cl)酸、碱法(Fe2O3中Al2O3,CuS中FeO)转化法(Na2CO3中的NaHCO3)液体:水解法(MgCl2溶液中FeCl3)吸收法(乙酸乙酯中乙酸和乙醇)蒸馏法(乙醇中水)
气体:氧化-还原法(CO2中O2)沉淀法(CO2中H2S)转化法(H2S中HCl)正确方案:
KOH、AgNO3、K2CO3、HNO3 【投影】
综合一
有一硝酸钾溶液,其中混有少量KBr、Ca(H2PO4)2。有人用AgNO3、K2CO3、KOH、HNO3试剂以除去那些混入的物质,若规定不得重复使用试剂,且最后溶液中只许含有K+、NO3-、H+、OH-,则加入试剂的顺序______(组织学生评价方案,提出各自的见解)。
评价其它方案:
1.若为AgNO3、KOH、K2CO3、HNO3,由于过量的KOH与
2.若为KOH、K2CO3、AgNO3、HNO3,由于要用过量的AgNO3
4.若为K2CO3、AgNO3、KOH、HNO3,由于过量的KOH使
【投影】 综合二 氯化铜[CuCl2·2H2O]中含有FeCl2杂质,为了制取纯净的氯化铜晶体,首先将其制成水溶液,然后按下图所示的操作步骤进行提纯:
已知:Fe3+、Cu2+、Fe2+三种离子从溶液中完全呈氢氧化物沉淀时所需的pH是:Fe3+:3.7 Cu2+、Fe2+:6.4 正确方案:
(1)Fe2+和Cu2+完全以氢氧化物沉淀所需溶液pH相同,不能利用加碱生成沉淀而分离出Fe(OH)2,故应将Fe2+氧化成Fe3+后再调pH使Fe3+生成沉淀而除去。
(2)A(3)D
(4)CuO Fe(OH)
3评价其它方案:
1.(2)中如果选择其它试剂,都会引入其它离子而使最后得不到纯净的CuCl2·2H2O。
2.(3)中如果选择A、B,会引入Na+、NH4+而使产物不纯。(3)中如果选择C,则不会使pH升到3.7。 请回答:(1)需加入氧化剂X的原因;(2)下列物质都可以作为氧化剂,其中最适合本实验的氧化剂是
[
] A.H2O2 B.KMnO4 C.NaClO D.K2Cr2O7
(3)调节pH时,应选用
[
] A.NaOH B.NH3·H2O C.HCl D.Cu(OH)2
(4)物质Y是______,沉淀Z是______。
精选题
1.(全国1997年)某溶液含有较多的Na2SO4和少量的Fe2(SO4)3。若用该溶液制取芒硝,可供选择的操作有:(1)加适量H2SO4溶液;(2)加金属Na;(3)结晶;(4)加过量NaOH溶液;(5)加强热脱结晶水;(6)过滤。正确的操作步骤是
[
] A.(2)(6)(3)B.(4)(6)(1)(3)C.(4)(6)(3)(5)D.(2)(6)(1)(3)(5)
2.(上海96)下列分离物质的方法中,根据微粒大小进行分离的是 [
] A.萃取 B.重结晶 C.沉降 D.渗析
3.为了除去酸性氯化铝溶液中的Cu2+,进行如下实验:(1)通入CO2气体;(2)加盐酸;(3)加过量的NaOH溶液;(4)加H2SO4;(5)过滤。以下步骤顺序和试剂都正确的是
[
] A.(3)(5)(4)(5)(2)B.(3)(5)(2)C.(3)(5)(1)(2)D.(3)(5)(1)(5)(2)
4.(2000试测)制备卤磷酸钙荧光粉所用的高纯度氯化钙中混有镁杂质,除去的方法是把氯化钙的水溶液加热到90~95℃,在不断搅拌下加入适当的沉淀剂,使镁生成沉淀过滤除去。此沉淀剂最好选用 [
] A.氢氧化钙乳浆 B.碳酸钠溶液 C.碳酸氢钠溶液 D.氢氧化钠溶液
5.(97试测)“卤块”的主要成分为MgCl2(含Fe2+、Fe3+、Mn2+等杂质离子),若以它为原料,按如下工艺流程图,即可制得“轻质氧化镁”。如果要求产品尽量不含杂质离子,而且成本较低。流程中所用试剂或pH控制可参考下列附表确定。
填空:(1)在步骤“2”加入的试剂X,最佳选择是______,其作用是______。(2)在步骤“3”加入的试剂Y应是______,控制pH=9.8,目的是______。(3)在步骤“5”时发生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6.Cl2中混有少量HCl气体,通过饱和食盐水可除去HCl,根据下列数据计算说明:常温时1VH2O溶解2VCl2,NaCl溶解度为36g,溶液密度为1.18g/mL,饱和氯水中1/3的Cl2和水反应。
7.有一废液,其中含有一定量的Zn2+、Fe2+、Cu2+、Hg2+等四种离子,请设计一个回收金属铜和汞的方案。
答
案
1.B 2.D 3.D 4.A 5.(1)漂液(NaClO),使Fe2+氧化成为Fe3+。(2)NaOH,使除Mg2+以外的各种杂质金属离子都成为氢氧化物沉淀以便除去。(3)MgCO3+H2O=Mg(OH)2↓+CO2
6.解:NaCl溶解平衡: NaCl(固)
NaCl(溶液)=Na++Cl-
饱和氯水的反应平衡: Cl2+H2O H++Cl-+HClO HCl的溶解平衡: HCl(气)HCl(溶液)=H++Cl-
饱和氯水中,[Cl-]最低;饱和HCl溶液中,[Cl-]最大。当混有少量HCl气的氯气通过饱和食盐水时,相对食盐水中的[Cl-]、HCl还能进一步溶解,同时有白色固体析出;Cl2几乎不溶,全部逸出。
3种物质饱和溶液中[Cl-]为: [Cl-]HCl=12mol/L [Cl-]NaCl=5.34 mol/L [Cl-]Cl2=0.034 mol/L 因为[Cl-]NaCl<[Cl-]HCl,所以HCl能进一步溶解,而当[Cl-]增大后,平衡中的NaCl(固体)将增大,又因为[Cl-]Cl2<<[Cl-]NaCl,所以Cl2几乎不溶而逸出,从而达到除HCl的目的。
7.在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或铁屑),充分反应后,继续加入足量的盐酸,直到无气泡产生为止,过滤,洗涤沉淀数次。在沉淀中加适量硝酸并加热至沉淀完全溶解,再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到的沉淀洗净、加热,将汞蒸气冷凝回收汞,剩余固体在氢气流中加热,回收铜
27.CO还原CuO的实验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学会设计综合实验的方案。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运用化学信息,设计综合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处理实验过程中有关安全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已知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验中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知识的能力。
科学思想: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关心环境、能源、健康。科学品质:通过实验设计的研讨,从中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研究所应持有的严谨科学的态度。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的方法。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设计综合实验方案。难点:净化气体;实验操作的程序。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入】实验室用固体草酸和浓硫酸制取CO。【投影】
要证明CO可以还原CuO,能否用草酸分解产生的气体来验证?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不能,因为证明CO能还原CuO的依据是看是否有CO2生成,而制取的CO中已经含有CO2,所以不能证明CO可以还原CuO。
如果我们只有这种药品制CO,请同学们设计一套实验方案,证明CO可以还原CuO。从实验的整体看,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
讨论归纳一:制气体→净化气体→证明反应→尾气的验证→尾气处理。下面我们围绕这个知识框架,进行气体综合实验复习,请同学们分组设计四部分实验装置,并画出装置草图。
从下列仪器中选择、组装各步反应的实验装置,注意思考几个问题: 1.选择各步反应药品的依据是什么? 2.选择仪器的依据是什么?
3.组装实验装置时,连接仪器的顺序是什么? 4.各步实验操作的顺序及其要点是什么?
通过每一具体问题的实验设计,归纳出解决每一类实验问题的规律。【投影】设计综合实验装置: 1.CO的制备装置。
2.证明CO中混有CO2;制得纯净、干燥的CO净化装置。3.证明CO可以还原CuO的装置。4.尾气的验证与处理装置。分组讨论,画装置草图。【软件1】实验仪器:
【实验设计引导】实验室制备CO的药品是已知的,怎么制CO?请展示你们的设计简图,说明设计原理,总结实验规律,边叙述边组装仪器。
讨论归纳二:
【实验室制备气体的规律】
1.根据药品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组装仪器。
【投影】学生设计的方案 2.组装仪器的顺序是:
因为气流方向是从左到右,组装仪器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从左到右。组装制备CO装置的顺序是:
铁架台→酒精灯→铁圈→石棉网→烧瓶→带分液漏斗的双孔塞 操作:组装制CO的装置。思考:实验前加入碎瓷片。思考:有CO2和水蒸气。【设疑】加热液体时怎么防止暴沸? 制出的CO里混有什么气体? 可能有水蒸气吗?为什么?
不一定,因为用浓硫酸制CO时,浓硫酸有吸水性,可能吸收产物中的水,所以产生的气体中可能没有水蒸气。怎么证明CO中是否混有水和CO2?请设计检验气体的装置,说明原理,总结出检验气体的规律。
讨论归纳三:【检验气体的规律】
1.证明气体中混有杂质的顺序是:先证明水,后证明其他气体,因为证明气体一般用水溶液,从水溶液里逸出的气体一定混有水蒸气,干扰水的检验。
2.证明气体杂质,要选用与气体杂质有特征反应的试剂。所以先用无水硫酸铜证明是否有水;再用澄清的石灰水证明是否有CO2生成,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
讨论归纳四:【除杂仪器的选择和使用】
1.一般固体干燥剂放在干燥管里,粗管进气,细管出气,水蒸气可以被充分吸收。也可以用U形管、两通管代替干燥管。
2.液体试剂放在洗气瓶中,长管进气,短管出气;长管深入液面下,短管露出胶塞少许。
所以无水硫酸铜放在干燥管里,石灰水放在洗气瓶里。【设疑】为什么不用石灰水除CO2? 讨论归纳五:【气体干燥、净化规律】 1.除杂顺序:一般是先除杂质,后干燥。
2.除杂试剂:尽可能使用液体试剂,液体试剂可以充分吸收气体。
所以将CO混合气体先通入饱和NaOH溶液,除去CO2;再将气体通入浓硫酸,除去水蒸气。
思考:因为常温下氢氧化钙的溶解度较小,即便是饱和的石灰水,其浓度比较小,所以石灰水不能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设疑】饱和的NaOH溶液一定能除净CO2吗?怎么办? 思考:如果二氧化碳较多就不一定能除净。
增大容积,用广口瓶代替试管,增大氢氧化钠的用量。3.证明杂质已被除净。
将CO气体再通入石灰水,石灰水不变浑浊,证明CO2已被除去,最后再干燥。
【引导】接下来用干燥、纯净的CO来还原CuO,请展示你们设计的实验装置,说明设计依据、原理和操作顺序,总结出实验规律。
【投影】实验装置设计方案 讨论归纳六:
1.反应装置:因为是气体与固体加热的反应,所以用两端插有单孔塞的还原管;气体从左端进,右端出。
2.实验操作顺序:
(1)加热前先通CO,排净整个装置中的空气后,再加热CuO,防止CO和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2)反应后继续通CO,直到试管冷却。
【提问】实验前通入CO的目的是排净空气里的什么气体? 此时排出的CO尾气能点燃吗?
排出的CO不点燃,会污染大气,点燃又有危险,怎么办? 回答:主要是排除空气中的氧气,因为氮气对反应没有影响。不能点燃。思考:用一种无毒、稳定的气体代替CO,排净装置中的空气。选用氮气,因为氮气在一般条件下难与其它物质反应。
用什么盛N2?盛N2的装置怎么与串联装置连接? 思考:将氮气充入球胆,用两通管连接。组装仪器。
【设问】用N2排除装置中的空气,再通CO,这时加热尾气有没有危险?为什么?
回答:没有危险,因为CO不能在氮气中燃烧。
3.实验论证:将反应后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洗气瓶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CO可以还原CuO。
【设问】尾气处理的方法有哪些种?本实验应采用哪一种? 讨论归纳七:【尾气处理】 1.把尾气收集起来,再处理掉。2.尽可能用液体试剂吸收尾气。
3.如果尾气可燃,而且燃烧的产物又不会污染空气,可将尾气点燃。
所以最好是把尾气中的CO点燃。 【软件2】
【设问】整个实验完成后,怎么排出残留在装置中的CO? 讨论回答:向串联装置中通入N2,排出CO。
【设疑】实验中A、G两处进行加热,如果气流不稳,将会出现什么后果?
答:C中的液体倒吸进B,干扰了水的验证;G中新生成的Cu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又生成CuO。
【设问】空气可能进入加热氧化铜的两通管吗?
思考回答:不可能。下一个装置里的液体可能会倒吸进加热CuO的两通管里,使其炸裂。
【软件3】演示液体倒吸进加热CuO的两通管里,使两通管炸裂。
【设问】采取什么措施防止倒吸?
讨论:在B、G装置的后边各增加一个防止倒吸的安全装置。组装仪器。【软件4】
【引导】下面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实验操作步骤。讨论归纳八:【综合实验步骤】 【软件5】随学生边总结边演示。
【设问】利用物理原理,怎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1】稍微加热烧瓶,停止加热后观察每个洗气装置里的长导管中有无液体回升,如果有液体回升,说明装置不漏气。
【方法2】将尾部橡胶导管夹住,再将分液漏斗的活栓打开,如果液面不下降,说明装置不漏气。
2.通入N2排净串联装置中的空气。3.点燃加热尾气的酒精灯。4.通入CO,排除串联装置中的N2。5.加热CuO。6.停止加热CuO。7.通入N2,排净残留在串联装置中的CO。8.停止点燃尾气。
【提示】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记录各装置中的反应现象。【演示】请大家描述实验现象,可以互相补充。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及结论: A中有无色气体产生。
B中无明显现象。结论:几乎没水溢出。
D中的石灰水开始变浑浊,反应片刻又变澄清,说明CO中混有CO2,过量的CO2使浑浊石灰水又变澄清。
E中没有明显现象。
F中的石灰水开始没有变浑浊,实验快结束的时候又变浑浊,说明反应前期,CO中的CO2已经被除净,过量的CO2使E中的石灰水又变浑浊。
G中无明显现象。
H中黑色CuO逐渐变为红色。
J中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还原CuO后生成了CO2。K处尾气燃烧。
【?】怎样利用燃烧产生的大量热?
思考:把燃烧CO的导管加长,伸到加热CuO的酒精灯火焰上方。
实验结论:实验证明CO可以还原CuO。
精选题
一、在实验室中用二氧化锰跟浓盐酸反应制备干燥纯净的氯气。(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图5-28是一个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图:
这个装置图中有哪些错误?请分别指出。①
③ ②
④
(3)在改正的装置中,洗气瓶(净化气体用)中的水、浓硫酸和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各起什么作用?
①水起的作用是: ②浓硫酸起的作用是: ③氢氧化钠溶液起的作用是:
二、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煤所产生的混合气,其主要成分是CO、H2,还含有CO2和水蒸气。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确认上述混合气中含有CO和H2。
(1)连接上述装置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的代码字母)混合气→()()接()()接()()接()()接()()。
(2)确认混合气中含有H2的实验现象是:______,其理由是:______。
三、实验室是用加热NH4Cl饱和溶液和固体NaNO2来制备少量的N2。这种方法制得的N2含有一定量的NH3,NO2(由NO和O2反应生成),O2和水蒸气。现欲用纯净的N2和炽热的镁条反应制备少量的Mg3N2。进行此实验所用仪器装置如图5-30。
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白:(1)如果所制气体从左流向右时,各仪器装置正确的连接顺序是()接()接()接()接()接(),其中b和c两装置相连时,玻璃管口(用装置图中字母表示)应是()接()。
(2)装置d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装置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反应完毕后应先熄灭d装置中的酒精灯,试分析氮气中混有的少量NH3、NO、O2是由哪种物质发生的副反应而生成的?
答
案
一、(1)MnO2+4HCl MnCl2+Cl2↑+2H2O(2)①烧瓶下缺酒精灯②烧瓶下缺石棉网 ③盛浓硫酸的洗气瓶和盛水的洗气瓶位置颠倒了
④两个洗气瓶中的气体入口导管应深插在液面下,出口导管口应靠近瓶塞
(3)①吸收未起反应的氯化氢②吸收水蒸气③吸收多余的氯气
二、(1)(E)(F)接(D)(C)接(A)(B)[或(B)(A)]接(J)(I)接(H)(G)。
(2)黑色氧化铜变红,无水硫酸铜变蓝;因为H2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后生成铜和水蒸气,水蒸气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三、(1)e d c b f a E D(2)NH4Cl+NaNO2 N2↑+2H2O+NaCl 2NO2+2NaOH=NaNO3+NaNO2+H2O(3)制备N2的反应为:
NH4Cl+NaNO2 NH4NO2+NaCl NH4NO2 N2↑+2H2O 由于反应温度的不同,NH4NO2受热分解生成的气态产物也不同,故可能生成少量的NO、O2
28.物质的鉴别与鉴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复习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的实验知识,掌握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的一般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对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一般方法的复习巩固,培养学生的甄别筛选、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对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一般方法的归纳整理,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相信科学和崇尚科学,感悟到科学的魅力。
科学品质:通过对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一般方法的实验探索,指导学生用模型或假说的方法进行化学学科的研究,学习使用对实验事实的现象与本质进行转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阴离子和阳离子鉴别与鉴定以及鉴定物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的甄别筛选、综合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优良品质,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的魅力。指导学生用模型或假说的方法进行化学学科的研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组织学生小组代表(即课题负责人)进行实验课题(课前已经给出)抽签:
学生活动
根据小组代表(即课题负责人)实验课题的抽签情况,确定实验座位。同时根据抽签结果,各小组重温实验课题。
关于物质鉴别与鉴定的实验课题(课前已经布置给学生): [课题一]鉴别五种无色溶液:NaCl、Na2SO4、Na2SO3、Na2CO3、NaHCO3。
[课题二]鉴定一无色溶液为KHCO3溶液。
[课题三]鉴别五种白色固体:(NH4)2SO4、Na2SO4、MgSO4、Al2(SO4)
3、CuSO4。[课题四]鉴定白色固体为KAl(SO4)2。
各小组根据实验课题抽签的内容及课前设计的课题研究方案,检查实验试剂及用品是否齐全,并可要求增加实验设计中必需的试剂及用品。
组织学生重温对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
重温对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 课题研究的具体要求(课前已经布置给学生):
1.按照课前的实验设计,对课题进行实验研究,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并将实验方案绘制出实验流程图。
2.每个实验课题组内的各小组之间进行研究方案的交流,并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诊断,筛选出最佳方案,派代表在全班课题交流中演示。
3.在全班课题交流中,各实验课题组代表,除进行最佳方案演示外,还应对组内其它方案作出评价,并指出演示的最佳方案是否还存在有待完善的地方。
4.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归纳出物质鉴别与鉴定的一般方法。巡视各课题组的实验研究情况,参与学生组内的课题交流。以两人为单位,根据课前设计的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研究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填写实验报告。
由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组内各课题小组之间进行课题研究情况交流,相互纠正错误操作、对比方案、提出质疑;将课题组内的交流情况记录、汇总,将可行方案制作出实验流程图,并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最后归纳出物质鉴别与鉴定的一般方法。
各课题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课题交流中,演示本课题研究的最佳方案,并汇报课题的组内交流情况。
组织全班课题交流。【引导评价】
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学生代表的实验操作和表达能力。课题组代表,演示最佳方案,汇报组内交流情况:
[课题一]鉴别五种无色溶液:NaCl、Na2SO4、Na2SO3、Na2CO3、NaHCO3。
(一)最佳方案演示:将五种无色溶液编号为:A、B、C、D、E。
结论:A为Na2SO3溶液;B为Na2CO3溶液;C为Na2SO4溶液;D为NaHCO3溶液;E为NaCl溶液。
【引导质疑】
1.可否将(1)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或CaCl2、MgCl2溶液?
(二)回答质疑或对最佳方案中局部操作的其它设计进行评价(投影展示实验流程图)。
1.若将(1)中的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由于操作(2)中要加入稀盐酸,就会导致溶液中含有稀硝酸,使Na2SO3被氧化成Na2SO4,从而无法区分Na2SO3和Na2SO4。
2.可否将(2)中稀盐酸改为稀硝酸或稀硫酸? 2.若将(1)中的BaCl2溶液改为CaCl2、MgCl2溶液,由于操作(3)中要加入NaOH溶液,而Ca(OH)2微溶、Mg(OH)2不溶,会使NaHCO3溶液和NaCl溶液无法区别。
3.可否将(3)中滴加NaOH溶液改为滴加AgNO3溶液? 3.若将(2)中稀盐酸改为稀硝酸,同样可使Na2SO3被氧化成Na2SO4,从而无法区分Na2SO3和Na2SO4。若将稀盐酸改为稀硫酸,则C中的现象仍为沉淀不溶解。但BaSO3会转化为BaSO4,而无法区分Na2SO4、Na2SO3。所以稀盐酸不可以改为稀硫酸。
若将(3)中滴加NaOH溶液改为滴加AgNO3溶液,就会使D、E中都产生白色沉淀。因为,在前面的操作中五种无色溶液中均加入了BaCl2溶液。
4.可否将(4)中滴加品红试液改为用湿润的品红试纸或将气体通入品红试液?
4.若将(4)中滴加品红试液改为用湿润的品红试纸或将气体通入品红试液,均需要产生气体的量足够多,而实验所取的五种无色溶液均为少量。
(三)最佳方案中仍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操作(2),A中的沉淀可能不会完全溶解,原因是溶液中的Na2SO3已经部分被氧化,若氧化严重可能致使Na2SO3和Na2SO4无法区别。解决问题的办法是更换试剂。
【评价】
问题的分析准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当。【引导评价】
引导其他学生评价学生代表的表达能力。
(四)其它可行的设计方案(投影展示实验流程图):将五种无色溶液编号为:A、B、C、D、E。
结论:同最佳方案。 【引导质疑】
1.可否将(1)中稀盐酸改为稀硫酸?
(五)回答质疑或对其它方案中局部操作的其它设计进行评价: 1.若将(1)中稀盐酸改为稀硫酸,操作(3)滴加BaCl2溶液中的C、E必需另取,否则将无法区别。这会使操作变得复杂。
2.可否将(2)中滴加品红试液改为用湿润的品红试纸或将气体通入品红试液?
2.若将(2)中滴加品红试液改为用湿润的品红试纸或将气体通入品红试液,均需要产生气体的量足够多,而实验所取的五种无色溶液均为少量。
3.可否将(3)或(4)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 3.若将(3)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由于操作(1)中已加入足量稀盐酸,就会导致溶液中含有稀硝酸,使Na2SO3被氧化成Na2SO4,从而无法区分Na2SO3和Na2SO4。若将(4)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不会影响B、D的鉴别,所以可以将(4)中BaCl2溶液改为Ba(NO3)2溶液。
4.(4)中B、D溶液可否不另取?
第三篇:2013届高三化学新课标二轮复习教学案 晶体结构
晶体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熟悉三类晶体的代表物结构;学会在晶体中寻找晶胞;学会计算晶体中各种微粒的个数之比。
能力培养:通过晶体(或晶胞)结构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晶胞”概念的阐述,力求学生能够想象整个晶体结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分析“晶体中的每个微粒为几个晶胞所共有”,计算“晶体中原子的个数、化学键的数目”等问题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科学思想: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品质: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或立体模型,刺激学生的感官,产生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精心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科学方法: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法及运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的演绎法。重点、难点三类晶体代表物结构的观察;想象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软件或模型展示】NaCl晶体。
【提问】请观察所给出的NaCl的晶体模型分析氯化钠的化学式用“NaCl”来表示,原因何在?能否把“NaCl”称之为分子式?
观察NaCl晶体模型,分析问题,得出答案:每个Na+离子吸引着6个Cl-离子,而每个Cl-离子也吸引着6个Na+离子,所以在NaCl晶体中Na+离子与Cl-离子的个数比为1∶1,故可用“NaCl”来表示氯化钠。在氯化钠晶体中不存在独立的氯化钠分子,所以只能把“NaCl”称之为化学式,而不叫分子式。
【提问】观察NaCl的晶体模型,分析在NaCl晶体的每个晶胞中,Na+占据的位置有______种?每种位置各有____个?Cl-占据的位置有______种?每种位置各有______个?
观察NaCl 的晶体模型,分析问题,得出答案:在每个NaCl晶胞中Na+的位置有两种:8个位于晶胞的顶点,6个位于晶胞的面心;Cl-的位置有两种:12个位于晶胞的棱边,1个位于晶胞的体心。
【提问】宏观的NaCl晶体是由无数个晶胞相互延伸构成的。位于顶点、面心、棱边、体心上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每个晶胞的比例是多少?
思考、讨论问题,得出答案:顶点提供给每个晶胞只是它的1/8;面心是1/2;棱边是1/4;体心是1。
【软件或图片展示】位于顶点、面心、棱边、体心上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每个晶胞的比例。观察加深理解。
【引导】在每个NaCl晶胞中,平均占有Na+ 离子多少个?Cl-离子多少个?能否从晶胞的角度出发,再分析氯化钠化学式的由来?
思考、讨论问题,得出答案:在每个NaCl晶胞中,平均占有Na+离子: 1/8×8+/2×6=4;Cl-离子:1/4×12+1=4。由此可见,NaCl晶胞中Na+离子与Cl-离子的个数比为1∶1,故晶体中Na+离子与Cl-离子的个数比为1∶1,所以可用“NaCl”来表示氯化钠的组成。教师活动
【提问】在NaCl晶体中:每个Na+周围与之等距离且最近的Na+有个;每个Cl-周围与之等
距离且最近的Cl-有______个?
学生活动
观察模型,得出答案:每个Na+周围与之等距离且最近的Na+有12个;每个Cl-周围与之等距离且最近的Cl-有12个。
【软件或模型展示】给出CsCl晶胞。
【提问】观察CsCl的晶胞,想象CsCl晶体结构,试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CsCl”化学式的由来?
观察CsCl晶胞、想象晶体结构、思考并回答问题:在CsCl晶胞中占有Cs+离子的个数为1个,Cl-离子1个,故Cs+与Cl-的个数比为1∶1;由CsCl晶胞可想象其晶体结构,在晶体中,每个Cs+吸引着8个Cl-离子,每个Cl-离子吸引着8个Cs+离子,故可用“CsCl”来表示其化学组成,称之为化学式。
【提问】在CsCl晶体中:每个Cs+周围与之等距离且最近的Cs+有______个?每个Cl-周围与之等距离且最近的Cl-有______个?
想象CsCl晶体结构,回答问题:在CsCl晶体中:每个Cs+周围与之等距离且最近的Cs+有6个,每个Cl-周围与之等距离且最近的Cl-有6个。
请根据以上两种晶体中微粒个数的求算方法,小结如何计算立方晶体中的微粒个数比? 归纳小结。要点如下:
(1)找到晶体的晶胞;
(2)分析晶胞中各微粒的位置:
位于晶胞顶点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______个; 位于晶胞棱边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______个; 位于晶胞面心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______个; 位于晶胞中心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______个。(3)数清晶胞中各微粒的个数:
【投影】将学生的小结内容投影展示
(1)找到晶体的最小重复单元——晶胞;(2)分析晶胞中各微粒的位置:
位于晶胞顶点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1/8; 位于晶胞棱边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1/4; 位于晶胞面心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1/2; 位于晶胞中心的微粒,实际提供给晶胞的只有1。
(3)数清晶胞中各微粒的个数:
晶体中的微粒个数比=“微粒提供给每个晶胞的数值×晶胞中微粒个数”之比。 教师活动 【板书】
二、原子晶体 代表物:金刚石、晶体硅、石英 【软件或模型展示】金刚石的结构。
【提问】观察金刚石结构,思考其键角是多少度?构成最小碳环所需碳原子数为多少? 学生活动
观察并回答问题:键角为109°28′,构成最小碳环所需的碳原子数为6个。【信息给予】请运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想象并描述晶体硅结构。
描述晶体硅的结构:硅原子与硅原子之间通过非极性共价键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键角为
109°28′,形成最小圆环需6个硅原子。
【提问】比较晶体硅与金刚石的不同之处,它将影响晶体硅的哪些不同于金刚石的性质? 思考并回答问题:由于硅原子的半径大于碳原子,所以硅—硅键的键长大于碳—碳键的键长,使得其键能小于碳—碳键的键能,这将使晶体硅的熔、沸点低于金刚石。
【讲述】石英与金刚石、晶体硅一样,也具有空间网状结构,如果我们把每个原子在平面上的投影点连接,就得到石英的平面结构图。【软件或图片展示】石英平面结构图。
【提问】根据石英的平面结构图分析石英晶体化学式的由来?能否称之为分子式? 观察、分析、回答问题:
在石英晶体中每个Si原子通过Si—O极性键与4个O原子作用,而每个O原子也通过Si—O极性键与2个Si原子作用,所以在石英晶体中Si原子与O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1∶2,可用“SiO2”来表示石英的组成。因在晶体中不存在石英分子,故只能称其为化学式,不能叫分子式。
【提问】根据石英晶体的平面结构图分析:在石英晶体中,每个Si原子独有多少个Si—O键?由此分析nmolSiO2晶体中约含多少摩Si—O键?
分析并回答问题:在石英晶体中,每个Si原子独有4个Si—O键,n molSiO2中含有n molSi原子,故约含4nmolSi—O键。
【信息给予】我们也可以将SiO2的晶体结构想象为:在晶体硅的Si—Si键之间插入O原子。请想象SiO2的空间结构。想象SiO2的空间结构。观察证实结论。
【软件或模型展示】SiO2晶体结构图。
【提问】观察SiO2晶体结构,思考构成一个最小的环需多少个原子?以Si原子为中心的Si—O键之间的键角为多少度?
观察并回答问题:需12个原子。键角:109°28′。教师活动 【板书】
三、分子晶体 代表物:干冰
【软件或模型展示】干冰晶胞结构。
【提问】观察干冰的晶胞结构,计算每个晶胞中含有CO2分子的个数? 学生活动
观察并回答问题:4个。
【提问】在干冰晶体结构中,每个CO2分子周围与之最近且等距离CO2分子的个数?干冰的晶胞结构与我们见过的哪种结构相似?
观察并回答问题:每个CO2分子周围与之最近且等距离CO2分子有12个。这13个CO2分子的位置关系相当于NaCl晶体中的13个Na+离子或13个Cl-离子的位置关系。
【小结】在研究各类晶体代表物的结构时,我们展开了空间想象,解决了“化学式的由来、求与之最近且等距离的微粒个数、键角、最小圆环”等问题;同时运用分析推理能力,计算出每个微粒为几个这样的单元所共有,解决了“晶体中微粒的个数比、化学键的数目”等问题。从而提高了我们的观察、想象和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引导】观察晶胞结构,可以直接得出什么答案?
观察晶胞结构,回答问题:从晶胞结构可以看出每个Y同时吸引着4个X。而且可以计算出晶胞中X的个数为1/8×4=1/2,Y的个数为1。则在该晶体中X与Y的个数比为1/1∶2,即2∶1,由此该晶体的化学式为XY2。
【引导】从晶胞结构展开想象晶体结构,每个X同时吸引着多少个Y?画出Y的位置。想象晶体结构,回答问题:每个X同时吸引着8个Y,其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提问】从晶胞结构展开想象晶体结构,每个X周围与它距离最近且相等的X共有多少个?画出这些X的位置。
想象晶体结构,回答问题:每个X周围与它距离最近且相等的X共有12个,其位置关系如图所示:
【提问】将晶胞中的四个X连接在一起可以构成何种立体图形?Y在立体图形中的位置?这种位置关系与哪种分子结构相似?
观察晶胞结构,回答问题:四个X构成正四面体。Y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这种结构与CH4分子的结构完全相同。
【提问】由CH4分子的键角可知此晶体中距离最近的2个X与1个Y形成的夹角∠XYX角度为多少?
回忆旧知识:CH4分子的键角为109°28′,故∠XYX角度为109°28′。【提问】1mol该晶体的体积为多少?1个XY2微粒的体积为多少?
【提问】一个XY2微粒的体积与一个晶胞的体积是否相等?一个晶胞的体积为多少?
【提问】晶胞的边长如何计算?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X中心间的距离为多少?
例3(1)将NaCl的晶胞向三维空间延伸就可得到完美晶体。NiO(氧化镍)晶体的结构与NaCl相同,Ni2+与最邻近O2-的核间距离为a×10-8cm,计算NiO晶体的密度(已知NiO的摩尔质量为74.7g·mol-1)。(2)天然的和绝大部分人工制备的晶体都存在各种缺陷,例如在某种NiO晶体中就存在如右图所示的缺陷:一个Ni2+空缺,另有两个Ni2+被两个Ni3+所取代。其结果晶体仍呈电中性但化合物中Ni和O的比值却发生了变化。某氧化镍样品组成为Ni0.97O,试计算该晶体中Ni3+与Ni2+的离子数之比。
【提问】如何入手去求算晶体密度?
思考讨论,得出解题思路:求算晶体密度即求算1cm3中NiO的质量。
【引导】如何计算1cm3中阴、阳离子总数?1cm3中Ni2+—O2-离子对数为多少?
【提问】如何计算每对Ni2+—O2-离子对的质量? 分析回答: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如何求算密度?
回答问题:晶体的密度=每对Ni2+—O2-离子对的质量×1cm3中Ni2+—O2-离子对数。即密度:
【引导】整个晶体是否带电?如何求算Ni2+与Ni3+离子数之比?
回答问题:整个晶体呈电中性,则有:Ni2+与Ni3+所带的正电荷数应等于O2-所带的负电荷数,即
3x+2(0.97-x)=2×1(x为Ni3+的物质的量。)
解得x=0.06。则Ni2+的物质的量为:
0.97-x=0.97-0.06=0.91 mol。Ni3+与Ni2+离子数之比为6∶91。
精选题
一、选择题
1.根据下表给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沸点数据判断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SiCl4是分子晶体
B.MgCl2中键的强度比NaCl中键的强度小 C.单质R是原子晶体
D.AlCl3为离子晶体
2.经研究发现,有一种磷分子具有链状结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它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
B.它是一种极性分子,易溶于水 C.分子量是白磷的8倍 D.与白磷互为同素异形体
二、非选择题
3.现有甲、乙、丙、丁四种晶胞(如图2-8所示),可推知:甲晶体中A与B的离子个数比为;乙晶体的化学式为;丙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丁晶体的化学式为______。
4.钙-钛矿晶胞结构如图2-9所示。观察钙-钛矿晶胞结构,求该晶体中,钙、钛、氧的微粒个数比为多少?
5.晶体硼的基本结构单元都是由硼原子组成的正二十面体,其中含有20个等边三角形的面和一定数目的顶角,每个顶角各有一个硼原子,如图2-10所示,回答:(1)键角____;(2)晶体硼中的硼原子数____个;B—B键____条?
6.在碳单质的成员中还有一种混合型晶体——石墨,如图2-11所示。它是层状结构,层与层之间依靠作用力相结合。每层内部碳原子与碳原子之间靠作用力相结合,其键角。分析图中每个六边形含有个碳原子。
7.C70分子是形如椭球状的多面体,该结构的建立基于以下考虑:(1)C70分子中每个碳原子只跟相邻的3个碳原子形成化学键;(2)C70分子中只含有五边形和六边形;
(3)多面体的顶点数、面数和棱边数的关系遵循欧拉定理:顶点数+面数-棱边数=2。根据以上所述确定:(1)C70分子中所含的单键数和双键数;(2)C70分子中的五边形和六边形各有多少?
8.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晶体中最基本的重复单位称为晶胞。NaCl晶胞结构如图2-12所示。
已知FexO晶体的晶胞结构为NaCl型,由于晶体缺陷,x的值小于1。测知FexO晶体密度ρ为5.719·cm-3,晶胞边长为4.28×10-10m(铁原子量为55.9,氧原子量为16)。求:(1)FexO中x的值(精确至 0.01)。(2)晶体中的 Fe分别为Fe2+和Fe3+,在Fe2+和Fe3+的总数中,Fe2+所占分数为多少?(精确至0.001)。(3)写出此晶体的化学式。
(4)描述Fe在此晶体中占据空隙的几何形状(即与O2-距离最近且等距离的铁离子围成的空间形状)。(5)在晶体中,铁元素的离子间最短距离为多少?
答
案
一、选择题
1.D.提示:一般来说晶体的熔沸点有如下规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有的高有的低。对于同种类型晶体的熔沸点则取决于微粒间的作用力。2.D、E
二、非选择题
3.1∶1
C2D
EF
XY3Z 4.1∶1∶3 5.(1)60度(2)12(3)30 6.范德华力(或分子间作用力);非极性共价键;120度;2。7.(1)单键数:70;双键数:35。
(2)设C70分子中五边形数为x个,六边形数为y个。依题意可得方程组: 1/2(5x+6y)=1/2(3×70)(键数,即棱边数)70+(x+y)-1/2(3×70)=2(欧拉定理)解得五边形数x=12,六边形数y=25。8.(1)0.92(2)0.826
(4)正八面体(5)3.03×10-10m。提示:(1)由NaCl晶胞结构可知,1molNaCl晶胞中含有4mol NaCl,故在FexO晶体中1mol FexO晶胞中含有4mol FexO。
设FexO的摩尔质量为Mg· mol-1,晶胞的体积为V。则有: 4M=ρVN0,代入数据解得M=67.4g·mol-1,则x=0.92。
(2)设Fe2+为y个,Fe3+则为(0.92-y)个,由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3(0.92-y)=2,则y=0.76。Fe2+所占的分数为:0.76/0.92=0.826。
(3)由于Fe2+为0.76,则Fe3+为(0.92-0.76)=0.16,故化学式为
(4)与O2-距离最近且等距离的铁离子有6个,这6个铁离子所围成的几何形状如图2-13所示,由图可知Fe在晶体中占据空隙的几何形状为正八面体。
第四篇:2013届高三化学二轮复习全套教学案详解 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充分认识以氯元素为核心的卤族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进一步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的理解;掌握卤族元素的单质、卤化氢的制备方法,进一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认识卤族元素的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特殊性。
能力培养:通过卤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转化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卤族元素的“结构—性质”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能力;通过卤族元素的“性质—制备”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认识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其性质的关系,使学生感悟到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通过卤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特殊性的归纳,认识事物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通过分析卤单质的制备,认识事物间普遍联系与制约的观点。
科学品质:通过学生讨论、归纳、设计实验、探索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团结、合作的精神。
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研究事物和探究事物规律的科学方法。
重点、难点
卤族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用氧化还原的观点分析认识卤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引言】卤族元素和氧族元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族。在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以元素周期律和氧化还原理论为指导思想。
学生活动
倾听、了解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方法。【过渡】下面我们复习卤族元素的知识。【板书]
一、卤族元素
【复习提问】请画出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网络图,并完成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回忆、再现曾经学过的卤族元素知识,建立起以氯、溴、碘为核心的知识网络图,书写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讲评】指导学生完成知识网络图,对学生归纳情况给予评价。最终建立如下页关系:
【板书】1.卤族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投影】 【板书】
2.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性质”的关系 【投影】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1)在NaBr溶液中滴入氯水(2)在FeSO4溶液中滴入溴水(3)在FeCl3溶液中滴加KI溶液
【提问】比较Cl2、Br2、I2、Fe3+的氧化性强弱。比较I-、Br-、Fe2+的还原性强弱。思考并书写离子方程式: Cl2+2Br-=Br2+2Cl-Br2+2Fe2+=2Fe3++2Br-2I-+2Fe3+=I2+2Fe2+
思考并根据书写的离子方程式得出结
论:氧化性Cl2>Br2>Fe3+>I2;还原性I->Fe2+>Br-。
【归纳】由此得出结论:当溶液中存在多种还原性物质时,加入氧化剂,还原性强的应先被氧化。
【投影】写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4)在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气体(5)在FeI2溶液中加入少量溴水(6)在FeBr2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l2气体 思考并书写离子方程式: Cl2+2Fe2+=2Cl-+2Fe3+ Br2+2I-=2Br-+I2
3Cl2+2Fe2++4Br-=6Cl-+2Fe3++2Br2
【提问】根据以上内容可得出卤族元素在化学性质方面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①F2、Cl2、Br2、I2氧化性依次减弱。②F-、Cl-、Br-、I-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③F、Cl、Br、I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
【讨论】如何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卤族元素在化学性质方面的递变规律。讨论后得出结论:卤族元素按F、Cl、Br、I的次序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导致其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板书】
结论: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
【引言】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存在形态、用途及制备方法。【板书】
3.卤族元素的“性质—制备”的关系
【过渡】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活泼,所以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的形态存在。【提问】写出实验室制备氯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说明依据的是怎样的化学原理。回忆、再现实验室制备氯气的方法。回答: MnO2+4H++2Cl-
Mn2++Cl2↑+2H2O
依据的原理是:利用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氧化Cl-。【板书】(1)卤素单质的制备——氧化还原法
【提问】依据实验室制备氯气的原理,还可用哪些氧化剂代替MnO2? 讨论回答:KMnO4、KClO3、K2Cr2O7、次氯酸盐等。
【练习】写出分别用KMnO4、KClO3、Ca(Cl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氯气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
2KMnO4+16HCl=2KCl+2MnCl2+5Cl2↑+8H2O KClO3+6HCl=KCl+3Cl2↑+3H2O Ca(ClO)2+4HCl=CaCl2+2Cl2↑+2H2O
【投影】请设计一个用漂白粉和浓盐酸反应制得氯气,验证干燥的氯气无漂白性并制备氯水的实验装置图。
【提问】
①装置应包括几部分? 依据题目要求思考、讨论。思考回答:
①应包括四部分——气体发生装置、气体净化装置、验证其无漂白性的装置、溶解制备氯水装置。
【追问】仅这四部分吗? 噢!还有尾气吸收部分。
②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应选择何种气体发生装置? ②应选择固-液反应装置。
③制得的氯气中含有哪些杂质?应如何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
③制得的氯气中含有HCl气体和水蒸气。得到纯净干燥的氯气的方法是:先通过装有饱和食盐水的洗气瓶除去HCl,再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干燥除水。
④根据氯气的溶解度,应选择怎样的氯气溶解装置?尾气应怎样吸收? ④装置如图:
师生共同探讨后确定下列实验装置模型。【投影】
饱和食盐水:除去Cl2中的HCl;浓硫酸:除去水蒸气;NaOH溶液:吸收尾气,防污染。
【投影】实验室用MnO2和浓盐酸可制备Cl2,若无浓盐酸,可用什么试剂代替?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思考:MnO2在H+浓度很大的条件下,可将Cl-氧化成单质。现无浓盐酸,因此需制出HCl,联想到NaCl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可得HCl,因此采用MnO2、NaCl固体、浓硫酸
NaCl(固)+H2SO4(浓)=NaHSO4+HCl↑ 2NaCl(固)+H2SO4(浓)MnO2+4HCl 或综合写成:
MnO2+3H2SO4(浓)+2NaCl(固体)书写反应方程式:
3H2SO4(浓)+2NaBr(固体)
Br2↑+SO2↑+2H2O+2NaHSO4
MnSO4+2NaHSO4+Cl2↑+2H2O
Na2SO4+2HCl↑
MnCl2+Cl2↑+2H2O
【投影】用浓硫酸和固体NaBr反应可以生成溴单质。该反应能用于制备溴单质吗?若不能,应如何进行改进?
【提问】写出浓硫酸和NaBr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所得产物是否易于分离得到溴单质?该方法制备溴单质是否可行?
讨论得出:SO2和Br2蒸气同时逸出,除去Br2蒸气中的SO2很困难。该方法不可行。【提问】如何改进?
讨论得出改进方案:①用浓磷酸代替浓硫酸,并加入MnO2即可。【提示】使反应不生成SO2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点拨】在MnO2、NaCl固体和浓硫酸反应得到Cl2的反应中,浓硫酸是氧化剂吗?哪种物质是氧化剂?说明什么?
回答:浓硫酸不是氧化剂,MnO2是氧化剂。说明MnO2的氧化性强于浓硫酸。【提问】结合Cl-和Br-的还原性强弱,还有其它的改进措施吗?
思考并回答:Br-的还原性强于Cl-,因此当浓硫酸和MnO2与NaBr固体共热时,浓硫酸将不被还原。
从而得到改进方案:②使浓硫酸、NaBr固体、MnO2共热。反应后将溴蒸气冷凝即可。【提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MnO2+3H2SO4(浓)+2NaBr(固体)【板书】
MnSO4+2NaHSO4+Br2↑+2H2O
【板书】(2)卤化氢的制备——难挥发酸制挥发酸 【提问】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归纳出HX的制备方法。回忆各种卤化氢的制备方法。
CaF2+H2SO4(浓)=CaSO4+2HF↑[铅容器中] NaCl(固)+H2SO4(浓)=NaHSO4+HCl↑ 2NaCl(固)+H2SO4(浓)
Na2SO4+2HCl↑
【提问】在制备HBr和HI时能否使用浓硫酸?为什么?应如何改进?
讨论得出:由于浓硫酸可将Br-、I-氧化,所以不能用浓硫酸和NaBr、NaI反应制HBr、HI。应用难挥发的浓磷酸代替浓硫酸。
NaBr(固)+H3PO4(浓)NaI(固)+H3PO4(浓)
NaH2PO4+HBr↑ NaH2PO4+HI↑
领会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小结】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不能仅停留在教科书的表面内容上,应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总结,上升到理性高度,使知识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板书】
4.卤族元素的“一般——特殊”的归纳
【引言】卤族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有许多共性,但也存在诸多特殊之处,请同学们回忆、讨论并进行归纳,可查阅教材、笔记等资料。
回忆、讨论、查阅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指导学生归纳并将学生得出的结论投影如下: 【投影】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特殊性归纳: 1.物理性质方面
(1)常温下溴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极易挥发,保存时用水封。(2)溴和碘易溶于有机溶剂,碘易升华。(3)卤化银中只有AgF无色且溶于水。(4)CaCl2、CaBr2溶于水,但CaF2不溶于水。2.化学性质方面
(1)F2和水剧烈反应,水是还原剂;F2不能将溶液中的Cl-、Br-、I-氧化;F2通入NaOH溶液中先与水反应;卤素单质中只有F2可与稀有气体反应。
(2)氯水使石蕊试剂先变红后褪色。干燥的氯气和液氯无漂白性。澳水和碘水无漂白性。(3)卤化银中只有AgF见光不分解。
(4)碘单质遇淀粉变蓝。碘单质与铁反应生成FeI2。(5)卤化氢的水溶液中只有氢氟酸是弱酸。3.实验方面
(1)制备HF时在铅容器中进行,氢氟酸保存在塑料容器中。(2)制备HBr和HI时用浓磷酸代替浓硫酸。(3)除去Cl2中HCl用饱和食盐水。
【小结】在复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要注意共性与特性的辩证关系。【板书】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九年级化学全套学案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_解析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知识网络】 课题1
金属材料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了解金属的物理特性,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2.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认
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二、命题落点
1.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金属材料、合金等重要概念,知道合金的组成、主要性能和应用,如例1。
2.依据金属的变化和应用,来推测金属(或合金)所具备的性质,如例2。3.结合金属或合金的性质(特性),综合多种因素,考虑在特定场合下选择和判断使用何种金属材料,如例3。
【典例精析】
例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 B.金属在常温下大多是固态 C.物质的用途完全由其性质决定,与其它因素无关 D.合金是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熔合在一起制成的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大家对于合金、金属材料等概念的记忆情况,同时需要理解物质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物质的性质所决定的,但性质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还需要考虑价
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和对环境的影响等多种因素;知道个别金属并不是固体(如汞)。逐一分析四个选项不难看出,A、B、D 三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只有C 是错误的。
答案:C。
例2.填空:⑴薄铁板、细铁丝稍用力就可以弯成各种形状,这一现象说明铁具有 性质。
⑵油罐下面常有一条拖地铁链,在高层建筑的顶端都装有铁制的避雷针,这是应用了铁的 性质。
⑶铁锅可用来烧水、炒菜,这是利用了铁的 性质。
⑷铁块可变成很细的铁丝,这说明铁有 性;铁块也可以变成很薄的铁片,这说明铁有 性。
解析:根据变化和用途来推测物质的性质,这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样,我们也可以依据性质来判断物质能够发生的变化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薄铁板、细铁丝稍用力就可以弯成各种形状,这就说明铁的质地比较柔软;铁的导电、导热性是我们早已熟悉的事实,根据这一性质,可将铁作为电的导体,也可用铁制品作为加热的容器;铁块可变成很细的铁丝,这说明铁是具有延性的,而铁块可以变成很薄的铁片,这就说明铁具有较好的展性,两种合起来可以谓之延展性。
例3.在我们日常生活接触的物质中:香烟内包烟纸上的金属是,热水瓶胆壁上的金属是,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是。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需要(用途)来选择和确定物质的题目。如例1所述,虽然物质的用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选择所决定的,但性质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需要我们综合进行考虑。在目前的社会状况下,用在香烟内包烟纸上的金属是铝,热水瓶胆壁上是镀上去的一层银,能在温度计中填充的金属也只能是在常温下唯一可以呈液态的金属汞了。
【常见误区】
1.认为合金都是由金属组成的。事实上,凡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者非金属而得到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都是合金。需要说明,尽管合金的许多性能都优于纯金属,但并不是说其所有性能都比纯金属要好。要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使用纯金属或合金。
2.“性质决定用途”,这一传统的说法正在受到挑战。我们不能完全依据物质的性质来确定物质的应用,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使物质的应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价值,如例
1、例4。
3.以为金属材料都是由金属单质制成的。实际上,很多的金属材料都是应用了该金属的合金,合金具有较纯金属更广阔的应用范围。
【基础演练】
1.下列关于合金的叙述正确的是(A.合金一定是金属单质而不是化合物 B.合金的所有性质和性能都比纯金属好 C.合金也是金属材料 D.合金是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而成的
2.铜的下列用途中,主要与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 .制火锅 B .塑造铜像 C .制造电线 D .制硫酸铜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钢铁生锈 B .食物腐败 C .铜丝弯曲 D .白磷自燃
4.工业生产中常将两种或多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在同一容器中加热使其熔合,冷凝后
便得到具有金属特性的熔合物——合金,这是制取合金的常用方法之一。请根据下表数
A.Fe —Cu 合金 B.Cu —Al 合金 C.Al —Na 合金 D.Cu —Na 合金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的密度比铁大,用铅做菜刀、锤子比铁更好 B.银的导电性比铜好,所以通常可用银制作电线 C.钛合金与人体具有很好的“相容性”,可用来制造人造骨 D.焊锡和铝熔点都较低,都可用于焊接各种金属
6.从右栏的选项中选择适当项目(写序号)填入左边各小题的空格中 ⑴ 青铜 a.不易生锈的铁合金 ⑵ 不锈钢 b.会生锈
⑶ 硬铝 c.人类最早使用的合金 ⑷ 铁 d.质轻、强度高 7.下列金属制品分别利用了金属或合金的哪些性质?(1)不锈钢炊具
(2)自行车车架(3)铜质导线(4)铝合金门窗
8.有些寺院里的佛像和牌匾上的大字是用“镏金”(即将非常薄的金箔,利用物理方法贴在被饰物体的表面)工艺制作的,你知道这项技术是利用了金的哪些性质吗?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知道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记住金属活动性顺序,能根据金属活动性的不同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3.掌握置换反应的特点,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
二、命题落点
1.以书写化学方程式等形式,综合考查铁的化学性质,如例
1、例4。2.以多种形式考查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记忆、理解与应用。如例
2、例4。3.结合溶液中的置换反应,考查大家的分析、判断及理化综合能力。如例3。
【典例精析】
例1.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在一定条件下能跟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回答下列问题:
(1)以铁为研究对象,仿照图中实例在框图处填写物质的化学式(所填写的反应物不属同一类别的物质,生成物必须填写铁的化合物)
(2)实验室中要除去细碎铜屑中的少量铁屑,请用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将其除去。(只用简单的原理描述即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铁的性质。作为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单质,铁能够和氧气等非金属单质、稀酸及某些盐溶液发生反应。
应当注意的是,铁参与的置换反应都生成亚铁盐,如铁与稀硫酸的反应是:Fe +H 2SO 4 =FeSO 4 +H 2↑。
在解答第1问时必须按照题后括号内的要求,紧密结合物质分类的知识加以填空。铁和铜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上都有着较大的区别,运用这些性质上的差异,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将二者加以分离或把作为杂质的其中一种物质除去。必须注意,除杂和分离无论在目的还是在方法步骤上都有着一定的区别,除杂只需把杂质除掉即可,而分离则需要保证各成分保持其原来的数量和性质。
答案:(1)HCl ;FeCl 2 ;CuSO 4 ;FeSO 4(其它符合题意的答案均可)。(2)物理方法:用一块磁铁把铜屑中少量的铁屑吸引出来。化学方法:用盐酸或稀硫酸酸洗后过滤。
例2.为验证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A.铜、氯化亚铁溶液、氯化镁溶液 B.铁、铜、氯化镁溶液
C.镁、氯化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 D.铁、硫酸铜溶液、氯化镁溶液
分析:不同金属的活动性是不相同的。通常来说,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方法有二:一是看金属与稀酸是否发生反应及反应的快慢程度,能与稀酸反应的金属一
定比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活泼,与酸反应剧烈的金属较与酸反应不剧烈的金属活泼性要强;二是利用一种金属与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是否能够发生反应,如果该金属能将另一种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则其活动性就比另一种金属强。因此,要验证镁、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应当是铁、硫酸铜溶液、氯化镁溶液。
答案:D。
例3.将一个塑料小球放入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小球漂浮于液面,将足量的铁粉投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观察到铁粉表面有 色物质析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则塑料小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跟原来相比(填“变大”或“变小”或“不变”)
解析:这是一道理化综合应用题。首先,由于铁的金属活动性排在铜的前面,所以它能将硫酸铜中的铜置换出来生成红色的铜,同时溶液颜色也由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其次,由于生成的硫酸亚铁质量小于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因而形成的溶液的密度小于原溶液的密度,根据阿基米德定律,塑料小球所受浮力将会变小,故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跟原来相比变大了。
答案:红;Fe + CuSO4 = FeSO4 + Cu;变大
例4:铁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金属。下列有关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铁制成铁合金可以改善金属的机械性能 B .可用铁桶配制及储存农药波尔多液 C .用铁锅炒茶可使其中增加微量元素
D .铁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可以制备亚铁盐
解析:铁及其化合物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原材料。本题的目的是考查铁的性质。结合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纯铁质软,而其合金的的硬度较大,这就使铁的性能得到了改善;由于铁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从而使波尔多液失效,所以我们不能用铁桶来配制和盛放波尔多液;在用铁锅炒茶的过程中,由于机械摩擦力的作用会使一些铁的微小颗粒混入茶中,增加了铁这一微量元素的含量;铁与稀盐
酸、稀硫酸反应分别生成氯化亚铁和硫酸亚铁,在这两种物质中,铁都显+2价,它们都属于亚铁盐。
答案:B。【常见误区】
1.认为凡是排在前面的金属都能把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实际上,某些活动性很强的金属(如钾、钙、钠等)在投入到盐的溶液中时,将首先与溶液中的水发生反应,整个反应是一系列的综合反应,较为复杂。
2.不注意总结规律,死记硬背。如铁所参加的置换反应都生成亚铁盐,知道了这一规律,在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时就不至于发生错误了。再如,金属的活动性越弱,它就越容易以单质的形态在自然界中存在,如金。
3.误将结论当作现象。如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现象应当是铁的表面有红色的固体覆盖,有的同学就说成是铁的表面有铜生成。
【基础演练】
1.铁是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下列有关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铁 B.铁在干燥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C.铁是地壳里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D.用铁锅炒菜可使食物中增加微量铁元素
2.从金属利用的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而后是铁器时代,铝的利用则是近百年的事。
与这个先后顺序有关的是()
① 地壳中的金属元素的含量;②金属活动性顺序;③金属的导电性;④ 金属冶炼的难易程度;⑤金属的延展性;
A.①③ B.②⑤ C.③⑤ D.②④
3.将足量铁粉投入到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则在滤液中含有的物
质是()
A.硫酸铁 B.硫酸铜 C.硫酸 D.硫酸亚铁
4.甲、乙、丙三种不同的金属,用甲制容器可盛放稀硫酸,灼热的乙在空气中不燃烧,而
在氧气中剧烈燃烧,丙需保存在煤油中以防止氧化,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5.下列化合物能由金属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直接制取的是()A .FeCl 3 B .ZnCl 2 C .CuCl 2 D .CuSO 4 6.小刚要验证镁、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他通过实验观察到镁与盐酸反应比铁与盐酸反
应,说明。如果要验证铜与镁、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还须补做的实验是。7.镁、铁在日常生活中都有较广泛的用途。如:
(1)镁在空气中燃烧时,能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来制造镁闪光灯,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市场上出售的补血麦片中常含有微量颗粒细小的还原性铁粉,铁粉与人体胃液中的盐酸反应后转化为氯化亚铁,从而起到补血的作用,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某兴趣小组对三种金属Mg、Ti(钛、Cu 的金属活动性进行探究: 提出假设:a :Ti 金属活动性比Mg 强; b :Mg 金属活动性比Cu 强
查阅资料:在相同条件下,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泡速度越快,则该金属活动性越强。实验设计:同温下,取大小相同的这三种金属薄片,分别投入等体积等浓度的足量的稀盐酸中反应,观察现象。回答:
(1)三种金属中加入盐酸前都先用砂布将表面擦光亮,其目的是()A .除去氧化膜,利于直接反应 B .使表面不平整,易反应 C .使表面光亮,易观察现象 D .使温度相同,易反应
9.为了测定某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某同学利用该合金与稀硫酸反应,进行了三次实验,所得相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实验中误差忽略不计):
(1)从上表数据分析,当所取合金与所用稀硫酸的质量比 时,表明合金中的锌与稀硫酸中的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2)计算黄铜中锌的质量分数。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防护 【考点透视】
一、考纲指要
1.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知道金属资源的
现状和保护措施。
2.认识铁生锈的危害,知道铁生锈的主要条件是与空气和水直接接触;记住几种有效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3.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二、命题落点
1.结合对铁生锈的因素的思考,通过探究等形式来分析、判断其他一些“生锈”的条件,并由此交流防止“生锈”的方法和措施,如例2。
2.以选择或填空题的形式考查对于金属资源的现状、合理开发与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3.考查金属腐蚀的危害及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如例1。
4.根据铁与稀硫酸、硫酸铜等物质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结合溶液的质量分数,综合计算有关物质的质量或质量分数,如例3。
5.有关根据铁的冶炼的化学方程式进行的不纯物质参加反应的计算。【典例精析】
例1.(2005年·锦州市)家庭生活中下列做法不能防止菜刀生锈的是()A.菜刀使用完后,用水洗净,并擦干 B.久置不用时在菜刀表面涂一层食用油 C.把菜刀存放在潮湿的地方 D.用不锈钢菜刀取代普通菜刀
解析:厨房菜刀生锈是常见的事情,如何防止或减少菜刀的生锈是人们常提的问题。通过学习化学知识我们知道,铁的生锈是需要一定的外界条件的,如潮湿的环境就会给铁生锈创造有利的机会,所以想方设法隔绝水与菜刀的接触(如选项A、B)即可防止菜刀生锈。当然,如果能改变菜刀的制作材料(实际是改变了其内部结构)如选项D 也可以防止其生锈。
答案:C。
例2.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的探究活动,并回答相关问题:
发现问题:小丽发现盛水的铁锅在与水面接触的部位最易生锈;小茜发现自己的铜制眼镜框表面出现了绿色的铜锈;小玲发现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好象生了“锈”一般。
提出问题:这三种物质“生锈”的原因是什么? 收集证据:(1)回忆已有知识:铁生锈的条件是。
(2)查阅有关资料:“铜锈”主要成分是Cu 2(OH)2CO 3(俗称铜绿);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3)实验探究:将四小块铜片分别按下图所示放置一个月,观察现象如下:
由实验可知,铜生锈是铜与水、、等物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得出结论:经过交流讨论,三位同学认为这些物质“生锈”除了可能与水有关外,还可能都与(填物质名称)有关。
(4)反思与应用:利用所得结论进行填空: ①写出一种防止铁或铜等金属制品生锈的具体方法 ;
②请你提出一条延长食品保质期的建议。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探究性试题,这类试题是近几年中考化学试题的“亮点”,几乎每套试题中都涉及到了这种试题。该题以三位同学所发现的“生锈”现象为切入点,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与应用,告诉大家解决类似问题的具体操作方法及程序,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解答。该题中的“反思与应用”所设问题是两个开放性试题,大家必须通过发散性思维,综合所学知识与该类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解决方法,才能得出准确、合理的答案。
答案:(1)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3)氧气(或O 2)、二氧化碳(或CO 2);氧气、二氧化碳;(4)①保持金属制品表面的洁净和干燥(或表面镀上保护膜等);②将食品进行真空包装等。
例3.(2005年·临沂市)我国劳动人民在很早以前就能冶铸黄铜,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可用来制造机器零件、仪表及日用品等。某同学为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进了如下实验:称取8g 该黄铜样品(已加工成粉末),放入一试管,然后向试管中逐滴滴入未知质量分数的稀硫酸,至恰好无气体放出为止,测得产生气体0.1g。
(1)通过计算求出该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2)若想求出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你认为还需测出哪些数据? 解析:本题是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综合性试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能较为深刻地考查大家的分析、综合及逆向思维能力。
第(1)问是比较简单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只要利用所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即可求出样品中锌的质量,进而可求出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其结果为59.4%。对于第(2)问的分析与解答,确实需要综合思考。我们已经习惯于根据条件求结果,现在则是依据要求的结果由你自己确定还需要哪些数据(条件),这显然需要一种逆向的思维。结合第(1)问求出的结果,若想求出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那就要测出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所用稀硫酸的质量、或稀硫酸的体积和密度、或稀硫酸中溶剂的质量、或试管内物质的总质量。
【常见误区】
1.认为只有有效地防止金属的锈蚀才是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实际上,保护金属资源,不仅要把防锈工作做好,更要注意及时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合理开采矿物、寻找金属代用品等都是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途径。如例4。
2.以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因素就是世界上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殊不知,金属的冶炼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设备,不同的金属冶炼的难度不同,不同的金属应用的范围也不同,地壳中含量多的,不一定就是世界上年产量多的。
3.缺少必要的逆向思维的训练,不能有效地分析某些综合性、开放性强的试题,如例3等。
【基础演练】
1.下列情况常常会使铁制品锈迹斑斑的是()A .表面涂油 B .任其风吹两淋 C .表面喷漆 D .表面保持干燥
2.下列铁制品在使用和保存时的注意事项不正确的是(A.避免铁制品长时间接触潮湿空气 B.应保持铁制品表面洁净干燥 C.用铁制容器盛装食醋
D.为防止机床生锈,在机床表面上涂油
3.铝合金因具有坚固、轻巧、美观、易于加工等优点而成为现代家庭封闭阳台时的首选材
料,这与铝合金的下列物理性质无关..的是()A .较小的密度 B .较大的硬度
C .良好的导电性 D .较好的延展性 4.下列金属的用途与性质不相应的是()
A .用铜做电线是由于其导电性良好 B .用钨做灯丝是因为其熔点高
C .铁制品表面镀铬是由于铬硬且不易氧化 D .用金做饰物是因为金的密度大
5.下列方法①涂油 ②刷油漆 ③用砂纸擦 ④镀锌 ⑤用水洗干净 ⑥烤蓝,其中不能
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是()
A .①③④ B .②④⑥ C .③④⑤ D .③⑤
6.将铁矿石冶炼成铁的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工业上高炉炼铁的原理是 _________________,所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炼钢的主要原料是生铁,在古代,人们把烧红的生铁放在铁砧上反复捶打,最终可使生
铁转化为钢,这也就是成语“百炼成钢”和“千锤百炼”的来历。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上述最关键一步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用合理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含有的杂质。(用化学方法除杂质的要写出化学方程式
(1)铜屑中含有少量铁屑(两种方法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_: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铁屑中含有氧化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氧化碳含有二氧化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硝酸铜溶液中含少量硝酸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全世界每年因生锈损失的钢铁,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铁与氧气、水等反应生成
铁锈,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请你谈谈生活中观察到的保护钢铁制品的两条有效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生铁、不锈钢都是纯铁 B.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也不会生锈 C.钢铁制品表面涂油是为了更加美观 D.铝合金硬度大、密度小,用于飞机制造
2.一废旧家用电器的某部件含有Zn、Fe、Cu 三种金属,若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过滤后
剩余的金属是()
A .Zn、Fe B .Zn C .Fe D .Cu
3.芜湖铁画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下列关于铁画
生锈与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表面涂漆以防止生锈 B .放置在干燥的环境中 C .经常清扫表面的灰尘可以防止生锈 D .生锈时生成四氧化三铁
4.光亮的铁钉在下面几种情况下,最不容易....
生锈的是(5.下列对日常生活中某些做法的认识没有科学依据的是(A .菜刀擦干后放在干燥的地方不易生锈
B.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垃圾也是资源,应分类回收处理 C .通常情况下,用硬水洗衣服比用软水洗衣服效果好 D .失火时,要冷静地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自救
6.有两种黑色粉末,分别是铁和氧化铜,迅速将它们区别开来的最佳方法是()
A .加入稀硫酸 B .分别通入氢气后加热
C .用磁铁吸引加以区别 D .分别通入一氧化碳后加热 7.下列物质的转化能通过置换反应实现的是()A .Fe →Fe 2O 3 B .Fe →FeCl 3
C .Fe →Fe 3O 4 D .Fe →FeSO 4
8.在CuO 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H 2SO 4并微热,反应停止后滤出不溶物,再向
滤液中加入一薄铁片,足够时间后,铁片上无任何变化。通过分析,判断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铜,不可能有铁 B .滤出的不溶物中一定有铜,也可能有铁 C .滤出的不溶物中只有铁,不可能有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 FeSO4,可能含有 CuSO4 和 H2SO4 9.在试管的内壁附着下列物质,用稀盐酸浸泡而不能除去的是()A.用足量 CO 还原 Fe2O3 后留下的固体物质 B.用足量 H2 还原 CuO 后留下的红色物质 C.盛石灰水后留下的白色固体 D.硫酸铁溶液与烧碱溶液反应后留下的红褐色固体 10.把两种金属的混合物 6g,放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完全反应,结果得到氢气 0.2g,则混合物 中所含的物质不可能是(A.锌和铁 B.锌和镁 C.锌和铜 D.锌和铝
二、填空与简答题 11.在铁制品表面镀上一层保护膜,是为了防止和减缓铁的锈蚀;在实验室里用氯酸钾制氧 气时,加热和加入二氧化锰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虽然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极其复杂,但是人类可以根据物质的,通过改变 12.如图所示,弹簧秤下挂着一重物 A,烧杯中 试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1)若 A 为铁块,B 为稀硫酸,则将 A 放入 B 弹簧秤的读数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同)。(2)若 A 为铁块,B 为硫酸铜溶液,则将 A 放 会,弹簧秤的读数将。13.下表是某种常见固态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 银白色 硬度 较软 密度 2.7g/cm 3 来控制化学反应。盛有溶液 B,中,过一会,变”,下 入 B 中,过一 熔点 660.4℃ 导电性 良好 导热性 良好 延展性 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到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⑴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_________(填“强”或“弱” ⑶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 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猜想 验证方法 现 象 结 论 14. 加快辽宁钢铁工业的发展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十分重要。生铁是通过冶炼铁矿石得到 的。(1)以赤铁矿石(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为例,写出生铁冶炼主要原理的化学方程式(2)生铁和钢性能有差别.其主要原因是。
三、实验与探究题 15.让我们和小亮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共同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小亮在实验室用一小块生铁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到生铁表面出现 时发现反应后的液体中有少量黑色不溶物。,同
提出问题:这种黑色不溶物是什么呢? 提出问题 猜与假设:这种黑色不溶物中可能含碳。猜与假设 设计方案:将黑色固体灼烧,如果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就会有 设计方案 一步确定这种气体,可以用 来检验。碳(填“含”或“不 反 进行实验:小亮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由此小亮得出的结论是:(1)生铁中 解释与结论 含”;)(2)碳与稀盐酸 应(填“能”或“不能”。)
四、计算题 16.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取铁粉和铜粉的均匀混合物与某稀硫酸反应,所得数据如下: 甲 取用金属混合物的质量(g 取用稀硫酸的质量(g 反应后过滤得到干燥固体的质量(g 计算:⑴金属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10 100 2 乙 10 120 2 丙 20 100 12 反应(填“能”或“不能”,铁与稀盐酸)气体生成,要想进 ⑵可制得硫酸亚铁的质量。⑶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参考答案 课题 1: 1.C 2.D 3.C 4.D 5.C 6.(1)c(2)a(3)d(4)b 7.(1)导热性、耐腐蚀;(2)强度大、硬度大;(3)导电性;(4)强度大、硬度大、质轻、耐腐蚀、有金属光泽。8.金的延展性好,性质稳定 课题 2: : 1.D 2.D 3.D 4.D 它合理答案均可)7.2Mg + O 2 2MgO 5.B 6. 剧烈; 金属活动性 Mg>Fe ;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其 Fe + 2HCl = FeCl 2 + H2↑ 8.(1A;(2没有气泡放出。a;与酸反应时,Mg 放出气泡的速度比 Ti 快;Mg>Ti>Cu。9.(1)1:4(2)52% 课题 3: : 1.B 2.C 3.C 4.D 5.D 6.高温下利用焦炭和氧气生成的 CO 将铁从铁矿石中还原出来; 3CO+Fe2O3 高温 2Fe+3CO2 7.C+O2 CO2 8.(1 Fe+H2SO4==FeSO4+H 2↑(2 3CO+ Fe2O3 高温 Fe+CuSO4===FeSO4+Cu(3CO2+Ca(OH2===CaCO3↓+H2O 2Fe + 3CO2
(4Cu+Hg(NO32=Cu(NO32+Hg 9.Fe2O3·x H2O;在钢铁制品表面上涂油、刷漆、镀耐磨和耐腐蚀的铬等。单元测试题: 单元测试题: 1.D 2.D 3.D 4.B 5.C 6.C 7.D 8.B 9.B 10.C 11.性质;条件。12.(1变小(2)变大 13.(1作导线(其他合理答案均可(2强(3 14.(1)Fe2O3 +3CO==2Fe+3C02。(2)含碳量不同。)15.气泡;二氧化碳(或“CO2”;澄清的石灰水;含;不能;能。16.解:由甲、乙两组数据可知,甲中的 10g 金属混合物已完全反应,比较甲、丙两组数据 可知,甲中的稀硫酸已反应完全,因此,甲中的物质是恰好完全反应的。(1混合物中铁的 质量分数为 80%。(2 21.7g(3 14%。你的一种猜想 该金属比铁活泼 验证方法 将该金属投入到 氯化亚铁溶液中 现象 溶液浅绿色逐 渐消失 结论 该金属活动性比 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