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教学案
二单元 课题1化学反应速率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会设计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知识梳理】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物理量,通常用
来表示。
表达式:
。其常用的单位是
或
。2.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可以用反应体系中单位时间内任一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度。例如:340K时,N2O5的分解
2N2O5=4NO2+O2 表示反应速率v(N2O5)=
v(NO2)=
v(O2)=
其中△t表示时间间隔,△C=/C始-C末/,表示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消耗的浓度或生成物增加的浓度的绝对值,常用单位mol/L。v表示平均速率,因为大部分反应不等速进行,随着各组分浓度的变化,反应速率也会变。开始时,速率快,随着反应的进行速率会减慢。所以我们在表示反应速率使用的是平均速度,我们定义也是平均速率。
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min内由6mol/L变成了2mol/L,则以该 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注意:①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以何种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
②化学反应速率实际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③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化学反应速率都是正值。
⑤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相同,但其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如:aA+bB=cC+dD 则:v(A)∶v(B)∶v(C)∶v(D)=a∶b∶c∶d 或 v(A)/a=v(B)/b=v(C)/c=v(D)/d 3.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
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参与反应的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在比较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大小时不能只看数值大小,要把二者换算成用同一物质表示,再进行比较。
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时要注意:①仅限于同一反应的各种速率(不同条件或不同时段)之间进行 比较。②比较时要注意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③比较时反应速率的单位要统一。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根据颜色变化
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产物本身有较明显的颜色时,人们常利用
和
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2.根据释放出气体的体积
现有如课本第20页的图2-1的装置两套A、B,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mL 1mol•L-1和40mL 4mol•L-1的硫酸后都立即产生气泡,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A、B两套装置的反应速率大小?
【例1】温度为500℃时,反应4NH3+5O2= 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为 A、v(O2)=0.01mol/(L•s)
B、v(NO)=0.08mol/(L•s)C、v(H2O)=0.003mol/(L•s)
D、v(NH3)=0.002mol/(L•s)
【例2】对于反应A2+3B2=2AB3来说,下列速率表示该反应最快的是
,最慢的是
,快慢程度相同的是。
A.v(A2)=0.6mol/(L •S)
B.v(B2)=2.6mol/(L•min)C.v(AB3)=12mol/(L •min)
D.v(A2)=6mol/(L•min)
【例3】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 2C(g)若经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1•s-1 ③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达标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增加
B.化学反应速率为0.8mol/(L•S)是指1秒钟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mol/L 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2.甲乙两容器都进行A→B的反应,甲容器内每分钟减少了4molA,乙容器内每分钟减少了2molA,则甲容器内的化学反应速率比乙容器内要 A.快
B.慢
C.相等
D.无法确定
3.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 少了0.6 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0.02 mol/(L•mi n)
B.1.8mol/(L•min)C.1.2 mol/(L•min)
D.0.18 mol/(L•min)4.在10℃时某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s),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倍。为了把该反应速率提高到1.6 mol/(L•s),该反应需在什么温度下进行? A.30℃
B.40℃
C.50℃
D.60℃
5.在m A + n B=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B每分钟减少1.5a mol/L,A每分钟减少0.5a mol/L,则 m:n:p为 A.2:3:2 B.2:3:3 C.1:3:2 D.3:1:2 6.某温度时,浓度都是1mol•L-1的两种气体,X2、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达到平衡时c(X2)=0.4mol•L-
1、c(Y2)=0.8mol•L-
1、c(Z)=0.4mol•L-1,则该反应的反应式是 A.X2+2Y2=2XY2
B.2X2+Y2=2X2Y C.3X2+Y2=2X3Y
D.X2+3Y2=2XY3 7.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υ(A)、υ(B)、υ(C)(mol•L-1•s-1)表示,且υ(A)、υ(B)、υ(C)之间有如下所示的关系: υ(B)=3υ(A); 3υ(C)=2υ(B)。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A、2A+3B 2C B、A+3B 2C
C、3A+B 2C
D、A+B C
第二篇: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学案
高二化学选修4第三章学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 选修4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学案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高考说明】①了解电离、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②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第1课时
【学习目标】⒈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⒉了解强、弱电解质与结构的关系,能正确书写常见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⒊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温度、浓度等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
【旧知回顾】
⒈
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
非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⒉练习:[讨论]下列物质中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非电解质_______________
___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_______________
___
⒊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Nacl: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____________________
H2So4:____________________
NaHco3___________________
NaHSo4: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离子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都可以导电,而共价型的电解质只有在水溶液中才能导电
【新知讲解】
一、电解质有强弱之分
(观察试验3-1:P40
等体积等浓度的盐酸与醋酸的比较)
填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概念
化合物类型
电离程度
在溶液中存在形式
电离过程
练习:下列电解质中:Nacl、NaoH,NH3•H2o、cH3cooH,BaSo4,Agcl,Na2o,k2o,Na2o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强电解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弱电解质
讨论:⒈caco3、Fe3的溶解度都很小,caco3属于强电解质,而Fe3属于弱电解质;cH3cooH、Hcl的溶解度都很大,Hcl属于强电解质,而cH3cooH属于弱电解质。电解质的强弱与其溶解性有何关系?怎样区分强弱电解质?
⒉BaSo4、Agcl是强电解质还是弱电解质,为什么?
例⒈在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
()
A.1mol/L的甲酸溶液中c(H+)约为1×10-2mol/L
B.甲酸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c.1mol/L的甲酸溶液10mL恰好与10mL1mol/L的NaoH溶液完全反应
D.在相同条件下,甲酸溶液的导电性比盐酸弱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是可逆的 阅读P41:①了解电离平衡的形成过程
②复习化学平衡,比较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的异同
⒈电离平衡:
⒉电离平衡的特征:
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cH3cooH
NH3•H2o
H2o
注意:多元弱酸分步电离,多元弱碱一步电离
H2co3
H3Po4
H2S
⒋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移动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符合 原理
(2)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有:
内因:
外因:①温度:;
②浓度:
;
③同离子反应: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
④加入能反应的物质:
讨论与探究:
⒈弱电解质加水稀释时,离子浓度_____
_?
c
溶液导电能力
加少量硫酸
加cH3cooNa
加NaoH
加水稀释
滴入纯醋酸
加热升温
加醋酸铵晶体
【问题与疑惑】
【课后练习】
、把0.05molNaoH晶体分别加入到100mL下列液体中,溶液导电性变化较大的是
A、自来水
B、0.5mol/L盐酸
c、0.5mol/LH2So4
D、0.5mol/L氨水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强极性键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强电解质
B、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强
c、Nacl溶液在通电的条件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D、Nacl晶体中不存在离子
3、下列物质中水溶液中不存在除水电离以外的电离平衡的是
A、2So4
B、NaHco3
c、H3Po4
D、Fe3
www.5y
kj.co
m
第三篇:高二化学选修4复习提纲
高二化学选修4复习提纲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焓变(ΔH): 反应热
1.反应热:一定条件下,一定物质的量的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2.焓变(ΔH)的意义: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符号: △H(2).单位:kJ/mol
3.产生原因:化学键断裂——吸热 化学键形成——放热 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放热>吸热)△H 为“-”或△H <0 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吸热>放热)△H 为“+”或△H >0 ☆ 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 所有的燃烧反应 ② 酸碱中和反应
③ 大多数的化合反应 ④ 金属与酸的反应
⑤ 生石灰和水反应 ⑥ 浓硫酸稀释、氢氧化钠固体溶解等
☆ 常见的吸热反应:① 晶体Ba(OH)2•8H2O与NH4Cl ② 大多数的分解反应
③ 以H2、CO、C为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④ 铵盐溶解等
二、热化学方程式
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要点: ①热化学方程式必须标出能量变化。
②热化学方程式中必须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g,l,s分别表示固态,液态,气态,水溶液中溶质用aq表示)
③热化学反应方程式要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
④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⑤各物质系数加倍,△H加倍;反应逆向进行,△H改变符号,数值不变
三、燃烧热
1.概念:25 ℃,101 kPa时,1 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燃烧热的单位用kJ/mol表示。
※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条件:101 kPa ②反应程度:完全燃烧,产物是稳定的氧化物。③燃烧物的物质的量:1 mol ④研究内容:放出的热量。(ΔH<0,单位kJ/mol)
四、中和热
1.概念: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而生成1mol H2O,这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2.强酸与强碱的中和反应其实质是H+和OH-反应,其热化学方程式为: H+(aq)+OH-(aq)=H2O(l)ΔH=-57.3kJ/mol 3.弱酸或弱碱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它们参加中和反应时的中和热小于57.3kJ/mol。4.中和热的测定实验
五、盖斯定律
1.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具体反应进行的途径无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几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的反应热是相同的。
2、运用:根据盖斯定律,可以设计反应求出另一个反应的反应热。
第四篇:高二化学(7)选修五第二章第四节氨基酸蛋白质教学案
课题:第二章第4节 羧酸
氨基酸和蛋白质(3)
而分解。它们能溶于强酸或强碱溶液中,除少数外一般都能可以形成千百万种具有不同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多肽链。相课型:新授课 编号: 时间:2012-03-27 主备人: 高二年级化学备课组 第9周 第3课时 总第42课时
备课组长: 段长签字: 【学习目标】
1.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2、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盐析、变性、水解、颜色反应等)。
3、认识蛋白质、酶、物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体会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学习重点】
氨基酸的性质、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和酶的特性 【学习难点】
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肽键的形成 【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
⒈ 预习课本87至90页,画出重点内容,勾画出疑难点。⒉ 独立完成本课时学案。
⒊ 课堂分组讨论教学案疑难问题,老师讲解重点知识。自主学习
一、氨基酸的结构
1、氨基酸的概念:
2、赖氨酸的结构简式:
—NH2叫氨基。可以看成NH3失一个H后得到的,是个碱性基。
3、定义:羧酸分子里烃基上的氢原子被 取代后的生成物叫氨基酸。
蛋白质最终都水解得到。离羧基最近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叫α氢原子,次近的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叫β氢原子。羧酸分子里的α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生成物叫α-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几乎都是α-氨基酸。
氨基酸的通式:
一、氨基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天然氨基酸均为无色晶体,熔点较高。在200-300℃时熔化
溶于水,而难溶于乙醇、乙醚。
2.化学性质
(1)氨基酸的两性(既有酸性又有碱性)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与碱反应,如:
⑵成肽反应
两个氨基酸彼此之间脱一分子水得到的产物叫。许多氨基酸分子彼此脱水生成的化合物叫多肽。肽键(-CO-NH-)是一种酰胺键。如:
肽键:羧基和氨基脱水缩合形成的,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结构(—NH—CO—)称为肽键。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由三个或三个以上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多个肽键的化合物称为多肽)。
氨基酸在酸或碱的存在下加热,通过一分子的氨基与另一分子的羧基间脱去一分子水,缩合形成含有肽键的化合物,叫做成肽反应。成肽反应是分子间脱水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一般多肽与蛋白质在分子量上有区别。当分子量小于10000时是多肽;当分子量大于10000时是蛋白质。
(3)显色反应:氨基酸遇茚三酮会呈现紫色
二、蛋白质
1.组成
蛋白质含有____________等元素,属于__________化合物。蛋白质分子直径很大,其溶液具有______的某些性质。
2.结构
(1)多种氨基酸分子按______________以______相互结合,对分子质量在________以上的,并具有______________的多肽,称为蛋白质。
(2)蛋白质分子结构中最显著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包括教材中的一至四级结构,决定了蛋白质的各种______与______。
3.蛋白质的性质(1)两性
在多肽链的两端存在着__________,因此蛋白质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
(2)水解
蛋白质―水解―→______―水解
酸、碱或酶―→________。(3)盐析
①概念:向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某些盐[如Na2SO4、(NH4)2SO4、NaCl等]溶液,可以使蛋白质的______________而从溶液中析出的现象。
盐析(边实验、边观察。)
②结果:只改变了蛋白质的________,而没有改变它们的______,是______的过程。
③应用:多次盐析和溶解可以分离、提纯蛋白质。(4)变性
①概念:在某些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发生改变的现象,是不可逆过程。
②影响因素:
物理因素:________、加压、搅拌、振荡、________照射、________等;
化学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氯乙酸(CCl3COOH)、乙醇、丙酮、甲醛(福尔马林)等。③结果:变性会使蛋白质发生结构上的改变,也会使其丧失原有的生理活性,是________过程。
(5)颜色反应
分子中含有__________的蛋白质跟浓HNO3作用时呈__________色。蛋白质的性质
【思考】蛋白质溶液属于哪种分散系?为什么?
用聚集的小手电筒观察鸡蛋白溶液的丁达尔现象,请根据此现象思考当蛋白质中含有氯化钾时如何进行精制,你有几种方法?
三、酶
1.酶的含义
酶是具有________,对许多有机化学反应和生物体内进行的复杂化学反应具有很强______作用的______________,其中绝大多数的酶是________。
2.酶的催化作用的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具有高度的____________。(3)具有____________作用。酶的特性: 【实验】
随堂检测
1、蛋白质在蛋白酶的作用变成氨基酸的反应属于() A.消去反应
B.缩聚反应
C.水解反应
D.酯化反应
2、误食重金属盐会使人中毒,可用以解毒急救的措施是()
A.服大量食盐水
B.服葡萄糖水 C.服泻药制品
D.服鸡蛋清 3.人造丝和蚕丝()
A.都是蛋白质
B.都是高分子化合物 C.都是纤维素
D.灼烧时都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4、下列各组物质中,均能发生水解反应的是()
A.氨基酸与蛋白质
B.淀粉与纤维素 C.蛋白质与麦芽糖
D.蔗糖与果糖 5.1997年,英国的“克隆羊”备受世界关注。“克隆羊”的关键之一是找到特殊的酶,这些酶能激活普通体细胞使之像生殖细胞一样发育成个体。有关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酶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B由题可知酶具有选择性和专一性 C高温或重金属能降低酶的活性
D酶只有在强酸、强碱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6.生命起源的研究是世界性科技邻域的一大课题,科学家模拟十亿年前地球的还原性大气环境进行紫外线辐射实验,认为生命起源的第一层次是产生了()
A羧酸 B蛋白质 C糖类 D氨基酸 总结反思
作业布置:课本93页第4题 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
2.不足之处
3.弥补措施
复备区
复备人:
复备内容: 1.2.
第五篇:高二化学选修4教学反思与总结(本站推荐)
高二化学选修4教学反思与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共三册,高二两学期学完两册。其教学特点介于讲练与讲读之间。因此,从形式到内容,从知识到技能,从态度情感到价值观,从试验到推理,从理论到实践,从教学环节把握到测验考试反馈都需要全方位的计划安排。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及学科特点,遵循教育规律,贯彻教学原则,把实验教学与理论讲解并用,把思想教育与技能提高结合,知识构建与生活实际联系。指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具体问题。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理解、逻辑推理、思维创新、自学能力等。
一、深挖教材,注重课标。
认真贯彻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须的基本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受益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新课程下的化学高考做准备。
二、摸清情况,因材施教。
我带高二理科班,从成绩上看,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我在教学中将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状态、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个性差异,注重师生情感互动,先获得学生的信任,最后形成一条感情的链条,紧紧把师生连接起来,也要协调好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有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提高学习效率打下感情基础。
三、紧扣课标,认真备课。
按照高中教育特点、教育规律、教学要求进行教学,对《化学选修4》教学内容(实验、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科学史话、科学视野、资料卡片、归纳与整理、习题、复习题、附录等)、《化学实验教学指导必修4》、《资源与学案》的难广度,注重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搞好板书设计为上课做到必要准备。
认真学习新课标,转变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的理论学习,研究新课标:组织切实有效的学习讨论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主,提倡研究性学习、发现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地转变,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改变备课方式,提高备课质量:例题的选择,习题的配备与要求,可根据每个班级学生的实际,灵活处理。重视教学过程的反思,尽可能做到每节课后要反思教学过程;树立“团队”精神,注重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集体备课,教案基本统一。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教案应体现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归纳总结修改、在课后记下教学随笔。备课组要做到资源共享。作业在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完成补充习题《学法大视野》,并完成必要的实验探究和演示、学生实验。
四、全面把握,突破难点。
对于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从备课到上课,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同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来确定重难点,找出突破难点的方法,螺旋上升地安排核心化学概念、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新课程强调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学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应该围绕着如何组织和设计有效的化学活动来展开。设置问题应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突出促进人的发展,体现学科特点、教师特色,教学思路过程要有特色。
五、钻研教材,精讲巧练。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授课应重视五点。一是新知识的引入:新知识的引入是实现旧知识向新知识迁移的过程。在新知识引入中既应重视与旧知识的联系,又应创设有利于迁移的情景,因此能否讲好引入是讲好新课的一个关键;二是树立化学课堂教学是一种化学活动的教学观念:《课程标准》中的化学教学过程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活动的教学,化学活动是学生经历化学学习过程的活动,同时也是学生自己建构化学知识的活动;三是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效的化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注重应引导学生主动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化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策略,另外,通过课题研究和学生动手实验,学生不断提高了自身的观察力、想象力、猜测力,同时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四是应重视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化学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应用,因此新授课应注重发展学生应用化学的意识和能力;五是应重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精神是新课程的新理念。动手能力和实践创造体现出学生的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创作,是一个“考察”与“做”的过程,以思维和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六、适度作业,巩固知识。
作业是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记录学生成长和评价反馈的重要手段。但是作业过多过难,则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疲于应付,严重地束缚和影响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身心健康。故应考虑如下几点:一是适量性:作业一定要适量,使适量的作业既可以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又能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自学、总结、归纳和反思;二是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或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适合其个性发展的作业,培养和促进每位学生发展其特长;三是实践性:作业要尽可能结合社会、生产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必要时还可以自编一些题目,让学生动手、动脑,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能力;作业批改要坚持教师全批全改与学生订正相结合;对学困生的作业,还要在批改后及时具体指导、及时补差。
七、关注差异,分类辅导。
课外辅导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根据基础差异灵活采取一般辅导、个别辅导、学生互相辅导等形式。在班上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社会活动小组等,效果较好。
八、及时测评,反馈信息。
必要的测验检查是检测教学效果、激励学生学习的一个有效方法。各章及时过关考试,认真对待段考、期考。并做好试卷分析,以便查漏补缺。
芷江一中 杨华山
2015.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