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选修4化学第二章第一节教案
新页教育
0756-6943000 1.概 念: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来表示的物理量。
2.定义式:v = △ c/ △t
3.单位mol /(L · min)或 mol /(L · s)注意问题
①指明反应速率所属物质
同一反应,如用不同物质表示,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相同。②反应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浓度变化量比 ③化学反应速率为平均速率且速率取正值 1.对于反应Fe+2HCl=FeCl2+H2,2s内FeCl2的
物质的量浓度由2mol/L变为4mol/L,试用FeCl2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来描述此反应的 快慢。
解: v = △ c/ △t =(4mol/L-2mol/L)/2s
= 2 mol /(L · s)
2.反应H2+Cl2=2HCl,在2L的容器内发生,3秒内H2的物质的量由5mol变为2mol,试用H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来描述此反应的快慢。解:
△ c =(5mol-2mol)/2L=1.5mol/L v = △ c/ △t=1.5mol/L/2s =2 mol /(L · s)
反应 A + 3B = 2C + 2D 在四种不同条件下的反应速率为:(1)v(A)=0.3mol/(L·s)(2)v(B)=0.6mol/(L·s)(3)v(C)=0.4mol/(L·s)(4)v(D)=0.45mol/(L·s)
则该反应速率的快慢顺序为(1)>(4)>(2)=(3)在25℃时,向100mL含HCl 14.6g的盐酸中,放入5.6g铁粉,反应进行到2s时收集到氢气1.12L(标况),之后反应又进行了4s,铁粉全溶解。若不考虑体积变化,则:(1)前2s内用FeCl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5mol/(L·s);(2)后4s内用HCl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25mol/(L·s);(3)前2s与后4s比较,反应速率前2s 较快,其原因可能前2s时段盐酸浓度比后4s时段大
根据下图填空:(1)反应物是_____;生成物是_____。(2)2min内A、B、C三者的反应速率是多少?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 _________
二、化学反应速率模型
1、有效碰撞
并不是每次碰撞都能发生化学反应,只有其中的部分气体的碰撞能发生化学反应
新页教育
0756-6943000 ——有效碰撞 活化分子、正确取向 有效碰撞理论
n活=n总×活%
反应速率与活化分子的百分率(活%)成正比
2、活化分子
具有较高能量,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一定是活化分子,但活化分子的碰撞不一定是有效碰撞。
3、活化能
E1是反应的活化能
E2是活化分子变成生成物分子放出的能量 E2-E1是反应热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主要因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
次要因素: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光、电磁波、超声波、反应物颗粒的大小、溶剂的性质、原电池等。
一、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结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
反应物的浓度,可增大反应速率。
1、结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
反应物的浓度,可增大反应速率。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与温度、活化能有关)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
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
3、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气体、溶液
(固体或纯液体的浓度视为常数)
二、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结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增加压强,可增大反应速率。
2、微观解释
活化分子百分数不变(与温度、活化能有关)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
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
新页教育
0756-6943000
3、适用范围 只适用于气体
(必须引起反应或生成物气体浓度改变)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结论:当其它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一般要加快。
2、微观解释
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主要)碰撞频率提高(次要)
3、适用范围
所有状态 所有反应
温度每升高10 ℃,v增大到原来的 2 ~ 4 倍
四、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1、结论:使用催化剂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2、微观解释: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得活化分子百分数增加
3、适用范围:催化剂具有专一性
第二篇:化学选修3第一节教案
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活页教案
课题: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 授课时间:
第一节
原子结构 课型: 新授课
课时:3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3、能用符号表示原子核外的不同能级,初步知道量子数的涵义
4、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5、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6、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7、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复习和沿伸、类比和归纳、能层类比楼层,能级类比楼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结构理论发展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完美的过程。
教学重点: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洪特规则、泡利原理 教学难点:基态、激发态、洪特规则、泡利原理 教具使用:
教学环节
教师及学生活动
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活页教案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展标:
1、进一步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层、能级分布及其能量关系
5、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诞生
从古代希腊哲学家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原子说到现代量子力学模型,人类思想中的原子结构模型经过多次演变,给我们多方面的启迪。
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认为,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后约两小时,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其后,经过或长或短的发展过程,氢、氦等发生原子核的熔合反应,分期分批地合成其他元素。〖复习〗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
(1)核外电子总是尽量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 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9’个电子。
(3)原于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电子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 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活页教案
数目不能超过32个。
说明:以上规律是互相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理解。例如;当M层是最外层 时,最多可排8个电子;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可排18个电子 〖思考〗这些规律是如何归纳出来的呢?
二、能层与能级
由必修的知识,我们已经知道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的能量是不同的,由内而外可以分为:
第一、二、三、四、五、六、七……能层 符号表示 K、L、M、N、O、P、Q……
能量由低到高
阅读教材P4原子诞生的内容初步了解原子的诞生。
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有哪些?请小组内回顾讨论,并派代表展示,其他小组同学补充。
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活页教案
能层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相同,请同学集体回答。
例如:钠原子有11个电子,分布在三个不同的能层上,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由于原子中的电子是处在原子核的引力场中,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理论研究证明,原子核外每一层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 层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符 号 K L M N O P Q…… 最多电子数 2 8 18 32 50……
即每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n:能层的序数)但是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就好比能层是楼层,能级是楼梯的阶级。各能层上的能级是不一样的。能级的符号和所能容纳的最多电子数如下:
能 层 K L M N …… 能 级 1s 2s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 各能层电子数 2 8 18 32 ……(1)每个能层中,能级符号的顺序是ns、np、nd、nf……(2)任一能层,能级数=能层序数
(3)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三、构造原理
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几乎所有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即电子所排的能级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 氢 H 1s
钠 Na 1s2s2p3s
2261
12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活页教案
阅读教材P5内的表你能找到哪些规律?
钾 K 1s2s2p3s3p4s 【Ar】4s
电子排布式可以简化,如可以把钠的电子排布式写成[Ne]3S。试问:上式方括号里的符号的意义是什么?你能仿照钠原子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写出第8号元素氧、第14号元素硅和第26号元素铁的简化电子排布式吗?
1226
2611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活页教案
有少数元素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对于构造原理有一个电子的偏差,如: 铬 24Cr [Ar]3d4s 铜
29Cu [Ar]3d4s101 51根据构造原理只要我们知道原子序数,就可以写出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这样的电子排布是基态原子的。[课堂练习]
1、写出17Cl(氯)、21Sc(钪)、35Br(溴)的电子排布 氯:1s2s2p3s3p 钪:1s2s2p3s3p3d4s 溴:1s2s2p3s3p3d4s4p 22626
2522626
12226252.简化核外电子排布式。总结并记住书写方法。氯:1s22s22p63s23p5 钪:1s22s22p63s23p63d14s2
溴:1s22s22p63s23p63d104s24p5
3、下列符号代表一些能层或能级的能量,请将它们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1)EK EN EL EM,(2)E3S E2S E4S E1S,(3)E3S E3d E2P E4f。
4、A元素原子的M电子层比次外层少2个电子。B元素原子核外L层电子数比最外层多7个电子。
(1)A元素的元素符号是,B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___;
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活页教案
小组内2号同学在黑板上作答,其他成员在草稿本上练习,并为本组同学改正。
(2)A、B两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及名称分别是__
_____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一课时
一、原子的诞生
二、能层与能级
能 层 K L M N …… 能 级 1s 2s2p 3s 3p 3d 4s 4p 4d 4f …… 最多电子数 2 2 6 2 6 10 2 6 10 14 ……
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活页教案
各能层电子数 2 8 18 32 ……
三、构造原理
第一节
原子结构:(第二课时)展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2、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3、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教学过程: 课前练习
1、A、B、C、D均为主族元素,已知A原子L层上的电子数是K层的三倍;B元素的原子核外K、L层上电子数之和等于M、N层电子数之和;C元素形成的C离子与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完全相同,D原子核外比C原子核外多5个电子。则
(1)A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B元素
2+ 尼勒克武进高级中学活页教案
同学们在练习本中完成练习,并交叉批改,小组内选出做的最好的成员。
第三篇:化学选修3 第二章 第一节 化学键
化学选修3
D.3个B—F键均为σ键
12.下列分子中,所有原子的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的是()A.BeClB.H2S
C.NCl3
D.SF4
13.a、b、c、d为四种由短周期元素构成的中性粒子,它们都有14个电子,且都是共价型分子。回答下列问题:
(1)a是单核分子,a单质可用作半导体材料,a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________。(2)b是双核化合物,常温下为无色无味气体。b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人一旦吸入b气体后,就易引起中毒,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是双核单质,写出其电子式:______________。c分子中所含共价键的类型为____________(填“极性键”或“非极性键”)。c单质常温下性质稳定,不易起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d是四核化合物,其结构式为________________;d分子内所含共价键有________个σ键,________个π键;σ键与π键的强度大小关系为σ键________π键(填“>”、“<”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2013·福州高二检测)在下列分子中,①HF,②Br2,③H2O,④N2,⑤CO2,⑥H2,⑦H2O2,⑧HCN。
分子中只有σ键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分子中含有π键的是________,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个电子结构的是______,分子中含有由两个原子的s轨道重叠形成的σ键的是______,分子中含有由一个原子的s轨道与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重叠形成的σ键的是________,分子中含有由一个原子的p轨道与另一个原子的p轨道重叠形成的σ键的是________________。
15.W、X、Y、Z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Y原子的L电子层中,成对电子与未成对电子占据的轨道数相等,且无空轨道;X原子的L电子层中未成对电子数与Y相同,但还有空轨道;W、Z的原子序数相差10,且Z原子的
C.Y、Z形成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能是正四面体 D.WY2分子中σ键与π键的数目之比是2∶1 14.请应用VSEPR理论,判断下列粒子的空间构型:
-(1)CH4__________;(2)ClO3__________;(3)PCl5__________;(4)H2S__________。15.根据图示和所学化学键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甲醛分子的比例模型 甲醛分子的球棍模型
(1)甲醛分子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__,作出该判断的主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甲醛分子碳氧键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________。
①单键 ②双键 ③极性键 ④非极性键 ⑤σ键 ⑥π键 ⑦σ键和π键 ⑧配位键
(3)甲醛分子中C—H键与C—H键之间的夹角________(填“=”、“<”或“>”)120°,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2013·孝感高二调研)元素X和Y属于同一主族。负二价的元素X和氢的化合物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液体,其中X的质量分数为88.9%;元素X和元素Y可以形成两种化合物,在这两种化合物中,X的质量分数分别为50%和60%。
(1)确定X、Y两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X________________,Y________________。(2)在元素X和元素Y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写出X的质量分数为50%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__,分子构型为________。
(3)写出X的质量分数为60%的化合物的化学式:______;该分子的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是______,分子构型为________________。
(4)由元素氢、X、Y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有两种,其水溶液均呈酸性,试分别写出其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并比较酸性强弱:____________________。两种酸的阴离子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立体构型分别为________和________。
(5)由氢元素与X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含有非极性键的是____________(写分子式,下同),分子构型为V形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2012·高考江苏卷)一项科学研究成果表明,铜锰氧化物(CuMn2O4)能在常温下催化氧化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甲醛(HCHO)。
(1)向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Cu(NO3)2和Mn(NO3)2溶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所得沉淀经高温灼烧,可制得CuMn2O4。
+①Mn2基态的电子排布式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NO3的空间构型是________(用文字描述)。
(2)在铜锰氧化物的催化下,CO被氧化为CO2,HCHO被氧化为CO2和H2O。①根据等电子体原理,CO分子的结构式为________。②H2O分子中O原子轨道的杂化类型为________。③1 mol CO2中含有的σ键数目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向CuSO4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可生成[Cu(OH)4]。为考虑空间构型,[Cu(OH)4]-的结构可用示意图表示为________。
第四篇: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案
绪言
知识与技能:了解本书的基本学习内容——研究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反应速率、方向、限度);初步掌握化学反应原理基本学习方法:概念模型法 过程与方法:自学与讲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的精髓是化学反应规律,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可更好的获取物质为人类服务 重点:概念模型法的理解
难点:有效碰撞、活化分子活化能概念模型建立
导入:学习化学的目的——化学研究的对象——化学研究问题的核心——本书的作用
一、本书研究的内容
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反应的速率、方向、限度 章节简介
二、学习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从物质相互作用导入 概念模型
1、简化后的有效碰撞模型
有效碰撞:具有较高能量的分子之间的碰撞
2、活化分子与活化能
活化分子: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
活化能:活化分子能量高出反应物分子平均能量的部分
化学反应过程的简化模型:普通分子——活化分子——有效
活化能
合理取向
碰撞——新物质、能量变化
3、催化剂
在反应中的作用与意义: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增加有效碰撞的次数,加快反应的速率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化学热力学)
焓变、反应热1课时;热化学方程式1课时;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测定1课时;习题2课时 燃烧热 能源
1课时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盖斯定律1课时;反应热的计算1课时;习题2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 1课时;章末检测2课时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知识与技能:了解学习本章的主要目的——解决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定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讲授、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对人类的重要性 重点: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的原因与形式;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的概念理解,焓变的正负意义,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课时
导入:必须2有关化学能与热能知识回忆——定量研究
一、焓变 反应热
焓(H):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
焓变(∆H):H生成物-H反应物
单位:KJ/mol 反应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分析:化学能是物质内能的一种,化学能的变化也是物质内能的变化。物质内能的变化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U=W+Q。化学反应一般在敞开容器中进行,反应体系压力与大气压相等,W=0,∆U变化只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恒压下的物质内能变化叫焓变,焓变即可表示反应热。
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原因(转化为热能):旧键断裂吸热,新键形成放热,两者具有能量差
反应热与环境的关系
资料:体系与环境
体系向环境放热
∆H为-或∆H小于0,为放热反应 体系从环境吸热
∆H为+或∆H大于0,为吸热反应
第二课时
二、热化学方程式
导入:以前学过的方程式——化学方程式——不足之处——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例一方程说明:(1)T、P(影响物质内能)
(2)状态(物质不同状态,内能不同——气>液 >固)
(3)计量数(不是个数,是粒子的集合体,可以是小数、分数)(4)∆H单位中的每mol(每mol化学反应)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
步骤:
1、写:书写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2、标:标明物质状态
3、算:计算反应热
第三课时
实验: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
知识与技能:定量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
过程与方法: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热一般通过实验测定 中和反应: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实验目的:测定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反应热,体验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实验用品:大烧杯(500ml)小烧杯(100ml)温度计 量筒(50ml)2个 泡沫塑料或纸条 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中心有两个小孔)环形玻璃搅拌棒
50ml 0.50mol/L盐酸
50ml 0.55mol/L 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步骤
1、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的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以达到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目的。该实验也可在保温杯中进行。
2、用一个量筒量取50ml 0.50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录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
3、用另一个量筒50ml 0.05mol/L 氢氧化钠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记录下表。
4、把套有盖板的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放入小烧杯的盐酸中,并把量筒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一次性倒入小烧杯,盖好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轻轻的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示数先升后降,注意观察),记为终止温度,记录下表。重复实验步骤2-4三 次。
实验数据处理
1、取三次测量所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计算依据
2、计算反应热
为了计算简便,我们近似的认为实验所用酸、碱的密度和比热容与水相同,并忽略实验装置的比热容,则:(1)50ml 0.50mol/L盐酸 质量m1=50g …………
起始温度/℃
计算例题:
HCl
NaOH
终止温度/℃ 1
20.9
21.1
24.4 2
20.9
20.9
24.3 3
21.0
21.2
24.5 中和热:在稀溶液中,酸和碱相互作用生成1mol液态水时释放的热量,单位:kJ/mol
燃烧热 能源
知识与技能:热的定义及应用 ;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 自学 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燃烧热应用的重要性,能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
导入:反应热的类型——燃烧热
一、燃烧热
定义:101KP,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单位:KJ/mol 例:25℃ 101kp 1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放出890.31KJ的热量
此条件下,1mol CH4 的燃烧热为-890.31KJ/mol
∆H =-890.31KJ/mol 定义几点说明:(1)反应条件:101KP(2)燃烧物的量:1mol(3)反应的程度: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化学稳定性)(4)温度改变,燃烧热改变
书写甲烷此条件下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表1-1 介绍(反应热计算数据库)
二、能源 自学与提问
问题:(1)能源的种类、现在使用的主要能源及带来的问题
(2)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3)我国能源状况(总量、人均量、利用率)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知识与技能:盖斯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利用热力学概念(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学计算反应热 过程与方程:讲授加练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热计算对化工生产很重要 导入:反应热计算的意义(燃料的充分燃烧、反应条件的控制、化工设备的设计)
知识基础:热力学概念(反应热、燃烧热、热化学方程式)、化学计量学(m、n、V)
一、盖斯定律
问题情境:C的不完全燃烧反应热数据需要
内容: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与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归纳总结:A——B——C——D A——D ∆H∆H
2∆H
3∆H ∆H=∆H1
+ ∆H2 + ∆H3
几点说明:盖斯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的表现;能量变化以物质变化为基础 ;热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及能量变化可以直接相加减
二、反应热的计算
第二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教学计划
化学反应速率:(1)研究方法、表示及测量方法 1课时、习
题1课时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浓度与压强 1课时;温度与催化剂 1课时习题2课时
化学平衡:(1)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建立 1课时;平衡状态的判断1课时、习题1课时
(2)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浓度及压强 1课时;温度及勒夏特列原理 1课时;习题2课时(3)化学平衡常数及习题 2课时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图像专题 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 1课时;复习题 4课时
化学反应速率
第一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和测量方法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定量表示化学反应快慢对生产、生活、科研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速率测量方法的选取 导入:本章内容地位——必修2知识回忆 化学反应速率
1、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
V=∆C/∆T 单位:mol/(L·min)或 mol/(L·s)mA(g)+ nB(g)= pC(g)+ qD(g)V(A)V(B)V(C)V(D)表达式及关系
V(A):V(B): V(C): V(D)=∆C(A):∆C(B):∆C(C):∆C(D)=m:n:p:q
2、测定方法
实验测定——反应中任何一种化学物质的浓度(或质量)变化相关的性质(气体体积、浓度、质量的减少、颜色的变化等)
3、化学反应速率计算
一个公式、一个关系、一个模式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知识与技能:外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事实记忆与理论解释)过程与方法:讲授与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导工业生产
教学重点: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理论解释与外因的扩展
第一课时
导入:必修2知识回忆、课本第一自然段——本节目的(新的任务——理论解释)
一、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实验2-2 教学视频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减小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减小。
理论解释:反应物浓度增大——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控制反应速率最重要的因素
二、压强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对于气体反应,T、M一定的气体(1)只改变容器体积
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气体体积缩小——单位体积内气体分子数增多——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2)充入气态物质
恒容:充入气体反应物——反应速率增大;充入非反应气体——反应速率不变
恒压:充入气体反应物——反应速率视情况而定;充入非反应气体——反应速率减小 控制反应速率最贵的因素
例:反应C(S)+H2O(g)=C0(g)+H2(g),在温度一定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A、保持压强不变,充入1mol水蒸汽 B、将容器的体积减小一半
C、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压强增大 D、保持容器压强不变,充入氮气使体系体积增大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导入
三、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减小
理论解释:升高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较高能量分子间碰撞频率提高——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控制反应速率最方便因素 科学探究——设计实验
四、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催化剂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理论解释:催化剂(正)——降低反应的活化能(降低反应温度)——活化分子百分数提高——有效碰撞几率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科学探究——催化剂的设计与选择 控制反应速率最理想的因素
其他因素:光照、磁场等
总之:所有能向反应体系输入能量,都有可能提高反应速率 思考:
1、生活中有关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事实
2、从化学键角度思考反应物分子中的键能的高低对反应的活化能及反应速率的影响
化学平衡
知识与技能:建立化学平衡(动态平衡);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化学平衡常数;勒夏特列原理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自学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应限度对实际生产非常重要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的建立(动态平衡)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判断 导入:必修2知识回忆+本质内容简介
一、可逆反应
T一定,固体的溶解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
固体溶质⇋溶液中的溶质
可逆过程用“⇋”表示(由左向右为正,由右向左为逆)化学反应可逆性
可逆反应:同一条件,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化学反应 过程的可逆性决定过程有限度;可逆性的大小决定过程的限度大小
二、化学平衡状态
溶解平衡状态: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液中形成饱和溶液时的状态
特点:正、逆过程同时存在且速率相等;溶质的质量(溶液的浓度)不变;动态平衡(速率不为零)
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正、逆两个方向的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体系中所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或浓度)可以保持恒定的状态
特征:V正=V逆;各组分含量不变;动态平衡
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平衡
出发点——(1)速率角度:V正=V逆,一正一逆且相等(任何一种可以表示反应速率的方式)——平衡(2)物质的含量角度 单个成分含量不变—平衡
总组分含量不变——不一定平衡(视反应特点而定)mA(g)+ nB(g)= pC(g)+ qD(g)m+n=p+q m+n≠p+q(3)能量角度:温度不变——平衡
第二课时
知识与技能:反应物的浓度变化、压强变化(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分析、归纳与总结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
1、浓度 实验2-5 2-6 结论:增大反应物浓度,正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浓度,逆反应速率明显加快,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分析:浓度变化——速率变化——平衡移动 建立速率随浓度变化的时间图像 例:实验2-
5、6 实际指导意义:增大廉价反应物的浓度,使价格高的原料利用率提高,降低生产成本
例:合成氨中提高氮气的浓度;生产硫酸提高氧气浓度
2、压强
浓度影响推及压强对平衡影响
结论:对于气体反应,一定温度和质量的气体,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增大压强——容器体积缩小——气体浓度增大(体积大的增大幅度大)——正速率大于逆速率——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建立速率随压强变化的时间图像
例:在一定温度和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合成氨反应,1monN2、3molH2 容积由V-2V、V-1/2V
第三课时
知识与技能: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理论实际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交流讨论 重点: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 难点:实际生产综合因素的分析
3、温度 实验2-7 结论:升高温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理论解释: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吸热反应方向速率增大幅度大)——吸热反应速率大于放热反应速率——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
建立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时间图像
4、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之一(浓度、温度、压强——气体),平衡将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注:催化剂同等程度改变正逆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5、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理论对实际生产的指导意义 有利反应:加快反应速率,提高转化率
有害(副)反应:减缓反应速率,降低转化率 例:合成氨的条件选择
第四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平衡常数 过程与方法:讲授与训练 导入:溶解平衡常数——溶解度
三、化学平衡常数
1、表达式 mA +nB =pC + qD 在一定温度下,K=C(C)▪ C(D)/ C(A)▪ C(B)理解常数存在的必然性:(1)化学平衡状态各组分保持浓度不变
2、意义
定量表示化学反应的限度
3、影响因素
只受温度影响(与浓度变化和变化途径无关)
4、应用
(1)判断反应的限度(K值越大,反应转化率越高)(2)计算反应物转化率
(3)判断反应是否平衡及反应进行的方向 方法:QC(浓度商)与K大下比较
(4)用于温度升降、反应热(∆H)正负、K值大小变化的p
q
m
n
互判
注:K表达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关系
第五课时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分析 过程与方法:阅读与讲解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
条件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变化、化学平衡建立三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直观的反映在坐标系中,就形成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图像。
一、条件变化、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
条件改变种类,反应的特点(焓变、气体体积反应前后变化)
二、图像类型及特点
变化条件个数分:单一函数图或复合函数图 横坐标含义分类:时间类、压强或温度类
三、分析方法
看图像(点、线、面意义及变化趋势)、想规律、做判断 思考原则:(1)定一议二原则(横坐标、纵坐标、曲线)
(2)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温度大、压强大)
第六课时
知识与技能:等效平衡 过程与方法:讨论
等效平衡
1、内容: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恒温恒容或恒温恒压)下,以不同投料方式(从正反应、逆反应或从中间状态开始)进行反应,建立起的平衡状态都是相同的。
2、说明:(1)在“等效平衡”状态,相同组分在各混合物中的百分数相等
(2)等效平衡分为完全等效(含量也相等)和不完全等效(3)等效平衡表明,化学平衡的建立,仅仅与反应条件有关,而与化学平衡建立的途径无关
3、分类
等效类型 I II III 条件 恒温恒容 恒温恒容 恒温恒压 起始投料 量相同 量符合同一比例 量符合同一比例(转化为同一边物质)
对应要求 任何可逆反应 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 任何可逆
反应
质量分数 相同 相同 相同 浓度 相同 成比例 相同 物质的量 相同 成比例 成比例 等效情况 完全等效 不完全等效 不完全等效
例1:恒温恒容——任何可逆反应
2SO2(g)+ O2(g)⇋ 2SO3(g)物质的量
起始1 2a a 0 起始2 0 0 2a 起始3 a 1/2a 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浓度、物质的量均相等
2、恒温恒容——反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
H2(g)+ I2(g)⇋ 2HI(g)物质的量
起始1 a a 0 起始2 0 0 2a 起始3 0 0 1.5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相等,浓度、物质的量成比例
3、恒温恒压——任何可逆反应
2SO2(g)+ O2(g)⇋ 2SO3(g)物质的量
起始1 a a 0 起始2 0 a 2a 起始3 0.5a 1.75a 2.5a
三个平衡相同组分质量分数、浓度相等,物质的量成比例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知识与技能: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判断依据(焓判据、熵判据)过程与方法:自学与讨论 重难点:复合判据的应用 导入:本章的内容
自然观察——自发过程的通性(体系能量趋向越低、分子趋向越混乱)
化学反应进行的判断依据
1、能量判据:自发过程的体系趋向于从高能状态转变为低能状态 ∆H<0
2、熵判据:自发过程趋向于由有序变为无序 ∆S>0
同种物质熵的大小:气>液>固
3、复合判据:自由能 ∆G=∆H-T∆S <0 注:
1、非自发过程通过外界干扰可以发生
2、过程的自发性只能判断过程进行方向的趋势,不能确定过程是否一定发生和发生的速率
教学计划:第三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弱电解质的电离(强弱电解质、弱电解质的电离1课时;电力平衡、电离常数1课时;习题1课时)
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水的电离、水的离子积、溶液的酸碱性与PH 1课时;溶液PH的计算1课时;PH的应用、酸碱中和滴定1课时;习题2课时)
盐类的水解(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呈现的原因1课时;水解平衡、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1课时;盐类水解的应用、水解常数1课时;习题2课时)
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应用——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2课时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银离子与氯离子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溶解平衡的建立1课时;沉淀反应的应用、溶度积常数1课时;习题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1课时;综合练习6课时
弱电解质的电离
知识与技能:离子反应的重要性认识;知道电解质有强弱之分;知道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分析、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自然的形成与离子反应密不可分 重点: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第一课时
导入:本章地位、内容简介、学习方法介绍(概念模型)
一、强弱电解质
学与问、生活经验、实验3-1 强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能完全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强酸、强碱、大多数盐)
弱电解质:在水分子作用下,部分电离为离子的化合物(弱酸、弱碱、少数盐)
二、弱电解质的电离
例:少量冰醋酸溶于水形成0.1mol/L 的醋酸溶液 结合思考与交流、图3-3 及化学平衡理论建立弱电解质的电离过程
CH3COOH⇋CH3COO+H
电离平衡:一定条件下,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的速率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相等,各种离子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总结:电解质有强弱之分,强电解质完全电离,弱电解质部分电离,存在电离平衡,具有平衡的基本特征。
三、电离平衡移动 影响因素:浓度、温度
例: 少量冰醋酸溶于水形成0.1mol/L 的醋酸溶液
-+
讨论:关于上述电离平衡,哪些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
(1)加入少量冰醋酸(2)加水稀释CH3COOH+H2O⇋CH3COO+H3O(越稀越电离)
(3)加少量NaOH(4)加金属锌(5)加醋酸铵 * 电离常数
1、表达式:
注:各离子浓度为电离平衡时的浓度
2、影响电离常数大小的因素
物质本身性质——同一温度,不同电解质的电离常数不同 温度—同一电解质,K值只收温度影响
3、电离常数大小与弱电解质相对强弱之间的关系 同一温度,不同的弱酸,电离常数越大其电离程度越大,酸性越强
注:电离常数大,只说明电离程度大,离子浓度不一定大,导电能力也不一定强
四、多元弱酸和弱碱的分步电离
课外拓展:电解质的是非强弱(概念、物质类别分析)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是弱电解质(电离平衡)及水的离子积常数;溶液的酸碱性及PH;酸碱中和滴定
-+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自学、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认识离子的代表反应酸碱中和反应对生产生活的意义
第一课时
导入:水溶液中的一类重要反应(离子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溶液酸碱性的确定——水的分析
一、水的电离
水的性质——水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水的离子积常数
1、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水的电离平衡
2、水的离子积常数:C(H)▪C(OH)=K电离▪C(H2O)
二、溶液的酸碱性及PH
1、稀溶液水的离子积液适用
2、溶液酸碱性取决于氢离子、氢氧根离子浓度相对大小
3、溶液酸碱度表示方法:PH或POH
4、PH的测定:PH试纸(分类及使用方法)、PH计
第二课时
溶液PH的计算
1、强酸、强碱的稀释(弱酸与弱碱的稀释)计算过程及规律 教参63
2、强酸与强碱的混合
3、稀电解质水溶液的PH相关计算—水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 计算过程:将所有物质确定出来再写出电离形式,综合分析
+
判断 例„.4、三个规律在PH计算中的应用
(1)溶液中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与PH的关系
(2)两种强酸或强碱等体积混合后PH或POH经验公式(3)酸、碱溶液PH与酸中H、碱中OH浓度相对大小的规律 酸pH=a 碱PH=b
第三课时
三、PH的应用
1、工农业生产、科研、日常健康与医疗PH的调控
2、溶液酸碱度变化定量分析——酸碱中和滴定
第四、五课时
实验:测定酸碱中和滴定曲线
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药品选择、滴定操作步骤、误差分析 指示剂的选择:强酸滴碱甲基橙、强碱滴酸用酚酞 实验操作步骤:一查、二润、三调零;一滴二看三读数 查漏方法:将活塞关闭,在滴定管内注入一定量的水,记录读数,静置约2min,并观察液面是否下降,活塞周围及尖嘴处是否漏液,然后将活塞转动180度,再检查一次
+
--
误差分析结合实验数据步骤及仪器分析 实验拓展:氧化还原滴定 草酸滴定高锰酸钾
学生实验:实验器材准备,学生预习提醒,实验内容板书,实验报告的书写
盐类的水解
知识与技能:盐类的水解本质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盐类水解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重点:盐类的水解本质及应用
难点:影响水解平衡的因素及水解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第一课时
导入:本节的内容及学习方法简介
知识基础:前两小节 内容结构:找规律、查原因、谈变化、述应用
学习方法:学做结合,勤于动脑
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找规律 生活中常见盐介绍
实验——科学探究——获得规律性认识
结论: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其组成有关,具有一般规律 强酸强碱盐水溶液中性;强酸弱碱盐水溶液酸性;强碱弱酸盐水溶液碱性
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查原因
水溶液中电解质的电离分析、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的离子积综合应用 思考与交流——
哲学观点:系统矛盾的“对立与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 结论: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会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话,盐溶液就会呈现不同的酸碱性
概念化规律——盐类的水解: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从水解过程分析
盐的水解反应为离子反应,且是可逆反应,有限度,存平衡——水解平衡
学与问:
离子反应的发生条件:气体、水、沉淀、弱电解质 与离子反应相关知识点的延伸(离子共存等)
第二、三课时
三、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盐类水解的应用——谈变化、述
+
_
应用
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盐类水解反应为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内因(反应物的性质)、外因(反应条件)
1、内因
盐本身的性质:不弱不水解、有弱就水解,越弱越水解,谁抢显谁性
2、外因 反应条件
科学探究——知识迁移(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实验设计
结论:(1)盐的浓度影响:越稀越水解;(2)酸度的影响:酸度变化,可促进或抑制水解;(3)温度的影响:升高温度,促进水解 例题与练习
在一定温度下,NH4Cl溶液中,存在NH4+H2O⇋NH3▪H2O+H水解平衡,改变下列条件,平衡会发生移动的有_______________ 促进该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_,抑制该过程的有_________________(1)加入少量氯化铵晶体(2)加水稀释(3)滴加少量氢氧化钠(4)滴加少量盐酸(5)滴加少量盐酸(6)加入少量的锌粒(7)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8)加热
+
+
盐类水解的应用
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判断离子的共存、比较盐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制备、配制、保存易水解的盐;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化肥的合理使用、水的净化、碱的去污,灭火器的制备原理、胶体的制备、物质的鉴别等)与资料配套讲解
第四课时
盐类的水解常数及应用
1、盐类的水解常数 水解常数推导: 方法一:教材P58 方法二:NH4Cl溶液中,水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Kh=Kw/Ka 或 Kh=Kw/Kb
Ka、Kb 越小,水解常数越大(越弱越水解)
2、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及多元弱酸根的分步水解(1)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 既有水解又有电离
例:碳酸氢钠、硫酸氢钠溶液酸碱性分析(数据说明)(2)多元弱酸根的分步水解 例:碳酸钠溶液 类比碳酸的分步电离
水解的分步及强弱(数据说明)
3、弱酸弱碱盐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都弱都水解,越弱越水解
例:25摄氏度,HF K=7.2*10 H2CO3 K1=4.3*10 NH3▪H2O K=1.77*10 CH3COOH K=1.75*10 水解程度:HCO3>NH4=CH3COO> F
NH4F溶液呈酸性;NH4HCO3呈碱性;CH3COO NH4呈中性
第五课时
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的比较
知识基础:本章所有知识点及溶液中的守恒思想 题目分析步骤:
1、根据题意分析溶液中物质种类
2、将物质在水中发生的过程表示出来(电离过程、水解过程等),获得离子的种类及变化
3、综合应用知识解题
稀电解质溶液的三大守恒: 例1:0.1mol/L的Na2S溶液
1、质量守恒(原子守恒): 钠原子个数所有的存在等于硫原子所有存在形式的两倍
2、电荷守恒: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与阴离子所带的电荷总量相等
3、质子守恒:水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相等-+
---
5-5
4-7
**例2:一定温度下,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氨水、氯化铵、碳酸氢铵、硫酸氢铵、硫酸铵五种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 溶液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知识与技能:建立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沉淀反应的应用(平衡移动原理)过程与方法:理论分析与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了解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原理
第一、二课时
导入:本节内容简介(四大平衡)
银离子与氯离子的沉淀反应进行的程度„
_
一、Ag+和Cl的反应真能进行到底吗? 补充实验:可溶物的溶解平衡建立——氯化钠溶解过程
思考与交流:资料阅读与查找(溶解度表);化学反应简化模型的应用(溶液中粒子的有效碰撞)
结论:
1、物质溶解是绝对性,溶解度是相对的,有大有小
2、氯化银溶液中存在两种粒子之间的作用
力:水分子与其他粒子之间、阴阳离子之间
3、沉淀生成的反应可以转化为沉淀溶解的过程看待
4、银离子与氯离子不能完全进行Ag Cl(S)⇋ Cl-(aq)+ Ag+(aq)
5、难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溶解平衡 辨析: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与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比较
区别:
1、物质角度:前者为弱电解质,后者可强可弱
2、变化过程角度:前者溶液中已溶分子与离子变分子的可逆过程,后者未溶溶质与已溶溶质的可逆过程
难溶物的溶解平衡: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和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得到溶质的饱和溶液
特征:等、动、定、变
二、沉淀反应的应用
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移动——溶液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或沉淀转化为离子
1、沉淀的生成
应用领域: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
例:氯化铵溶液中铁离子的去除(加氨水调
2+2+PH值);重金属离子CU、Hg的去除(加硫化钠或通硫化氢)
平衡建立过程符号表征„„
思考与交流:
结论:利用生成沉淀分离或去除某种离子,一要所加试剂与该离子会发生沉淀反应,二要沉淀的溶解度小。
离子沉淀“完全”的标准:残留在溶液中的-5离子溶度小于1*10mol/L
2、沉淀的溶解
应用领域:金属矿物资源的利用等 例:碳酸钙溶于盐酸的过程;强酸溶解FeS、Al(OH)
3、CU(0H)2等平衡移动过程符号表征 难溶金属化合物溶解方法:加强酸(最常用)、碱、盐
实验3-3 思考与交流
结论:沉淀溶解的过程是溶解平衡向溶解方
向移动的过程,加入的试剂与离子生成弱电解质,弱电解质越弱,越有利沉淀溶解
3、沉淀的转化
应用:难溶物的去除(很难溶解的沉淀转化成可以溶解的沉淀)
实验3-
4、3-
5、思考与交流
资料:溶解度: 氯化银>碘化银>硫化银;氢氧化镁>氢氧化铁平衡移动符号表征
结论:利用溶解平衡移动,将溶解度小的沉淀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沉淀
第三课时
知识与技能:溶度积常数的理解与应用 课本练习:
相关数据(25℃下):
饱和Na2S溶液物质的量浓度2.56mol/L 饱和Na2SO4溶液物质的量浓度0.20mol/L
1、解:第一问:建立氯化银溶解平衡方程,根据溶度积计算溶液残余银离子溶度;建立硫化银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 ,与其溶度积比较
第二问:(1)建立硫酸银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与其溶度积比较
第三问:建立硫化银溶解平衡方程,根据其溶度积计算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建立氯化银的溶解平衡方程,计算其离子积,再与溶度积比较
第四章 电化学基础 教学计划
原电池化学原理及构造1课时,习题1课时 化学电源、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2课时,习题1课时
电解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1课时,电解原理的应用(氯碱工业1课时,电镀电冶金1课时)习题2课时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金属的腐蚀1课时,电化学保护1课时)
章末归纳与整理、检测3课时
第一节 原电池
知识与技能:理解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常见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池正负极的判
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过程与方法:阅读与讲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电化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意义
重点:原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设计原电池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电化学简介——本节课模块(旧知识回忆、原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原电池有无盐桥装置的对比)
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构造: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合适的电解质溶液;一个完整的闭合回路系统
工作原理:活泼的金属做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较活泼的金属做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外电路: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导电
内电路: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
导电
有盐桥的原电池:电流稳定,持续时间长,电池效率高
第二课时 化学电源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两大理论三大守恒 氧化还原理论、离子反应理论;原子守恒、电子守恒、电荷守恒
书写步骤:先写氧化还原反应,再写离子反应,然后合并
题型:根据总反应写分反应;根据分反应写总反应
电解池
知识与技能:电解原理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讲授、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电解原理在生产、生活、国防中的运用 重点:电解原理及应用 难点:电解原理及应用
第一课时
重点:电解原理
电解原理:在电流作用下,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放电,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将电能转变为化学能,外电路(电子导电)——电子由负极流向阴极,再由阳极流回正极;内电路(离子导电)——阴离子流向阳极,阳离子流向阴极
补充材料:
1、阴阳离子放电顺序:
(1)在阳极,几种阴离子的放电顺序可依据常例:卤素离子优先于氢氧根,氢氧根优先于含氧酸根;若是金属单质做电极,则除了Pt At Ni等少数金属之外,其他金属单质优先于阴离子在阳极放电
(2)在阴极,阳离子放电顺序一般按金属活动顺序,越不活泼金属,阳离子越容易放电(注:铝以前的金属在水溶液中不可以放电)
例题图介绍
2、电离与电解的比较
第二课时
电解原理的应用:
1、电解饱和食盐水
材料:带Na+交换膜的电解示意图(1)通电前,饱和食盐水中存在哪些离子?这些离子的运动情况怎么样?
(2)在电解装置中,可否用铜作阴阳电极的电极材料,为什么?
(3)通电后,溶液中的离子运动发生了什么变化
(4)溶液中的钠离子是否可能放电?(5)电解后,在阴极区和阳极区分别得到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阳极、阴极、总反应式
2、电镀
材料:电镀铜和精炼铜的示意图 电镀铜与电解氯化铜溶液的比较 能量转变、阴阳极材料、阴阳极电极反应式、电解质溶液及其变化 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3、电冶金
知识拓展:电解法测相对原子质量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知识与技能: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过程与方法: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防腐对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流程:金属腐蚀的危害——金属腐蚀的类型——金属的防护
金属腐蚀的危害——图文并茂 金属腐蚀的类型: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对比——条件、现象、本质、相互关系)钢铁腐蚀的类型:析氢腐蚀、吸氧腐蚀(对比——条件、电极反应式)
金属防腐:从腐蚀过程条件考虑(与腐蚀物质直接隔离、改变金属组成、电化学防护——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法)
第五篇:高二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教案3课时
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
§1.1 原子结构练习题1
1、以下能级符号正确的是()
A.6s
B.2d
C.3f
D.7p
2、下列能级中轨道数为5的是()
A.s能级 B.p能级 C.d能级 D.f能级
3、比较下列多电子原子的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
(1)1s,3d(2)3s,3p,3d(3)2p,3p,4p
4、请根据构造原理,写出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N(2)Ne(3)29Cu(4)Ca
5、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错误的是()
A.Al 1s22s22p63s23p1 B.O2-1s22s22p6 C.Na+ 1s22s22p6 D.Si 1s22s22p2
6、下列符号代表一些能层或能级的能量,请将它们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1)E(3S)E(3d)E(2P)E(4f)。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的种类由原子核内质子数、中子数决定 B.分子的种类由分子组成决定
C.32He代表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3个中子的氦原子 D.17188O和8O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前者大
8、根据构造原理写出11、16、35号元素的基态的电子排布式
§1.1 原子结构练习题2
1、有关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核外电子质量很小,在原子核外作高速运动
B.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与普通物体不同,不能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释 C.在电子云示意图中,通常用小黑点来表示电子绕核作高速圆周运动
D.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电子出现的机会多 2.基态碳原子的最外能层的各能级中,电子排布的方式正确的是()
A B
C
D
3、下面是s能级p能级的原子轨道图,试回答问题:
⑴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形,每个s能级有 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 形,每个p能级有 个原子轨道。
⑵s电子原子轨道、p电子原子轨道的半径与什么因素有关?是什么关系?
4、已知锰的核电荷数为25,以下是一些同学绘制的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表示式(即电子排布图),其中最能准确表示基态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是()
A B C
D
§1.1 原子结构练习题3
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 D、夜空中的激光
A.电子的运动与行星相似,围绕原子核在固定的轨道上高速旋转 B.能量低的电子只能在s轨道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总是在f轨道上运动 C.能层序数越大,s原子轨道的半径越大
D.在同一能级上运动的电子,其运动状态肯定不同 9.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现代大爆炸宇宙学理论的是()
3、当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由 转变为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碳原子由基态变为激发态 B.碳原子由激发态变为基态 C.碳原子要从外界环境中吸收能量 D.碳原子要向外界环境释放能量 4、1.若n=3,以下能级符号错误的是()
A.np
B.nf
C.nd
D. ns 5.当镁原子由1s22s22p63s2 →1s22s22p63p2时,以下认识正确的是()A.镁原子由基态转化成激发态,这一过程中吸收能量 B.镁原子由激发态转化成基态,这一过程中释放能量
C.转化后位于p能级上的两个电子处于同一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D.转化后镁原子与硅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6.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A.1s、2p、3d、4s
B.1s、2s、3s、2p C.2s、2p、3s、3p
D.4p、3d、4s、3p 7.下列图象中所发生的现象与电子的跃迁无关的是(D)
8.以下对核外电子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我们所在的宇宙诞生于一次大爆炸 B.恒星正在不断地合成自然界中没有的新元素 C.氢、氦等轻核元素是宇宙中天然元素之母 D.宇宙的所有原子中,最多的是氢元素的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