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二化学《第4章第二节 糖类》教学案
重庆市万州分水中学高二《第4章第二节 糖类》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糖类这一基本营养物质,这类物质与人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同时又是生活中常见物质。经过初中化学学习,学生对葡萄糖、脂肪、蛋白质有了初步的了
解。
高
中
(2)学会鉴别葡萄糖和果糖的方法。
2.能力目标: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掌握糖类主要代表物的性质,通过探究实验,完成知识的建构。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单糖的探究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对化学物质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难点: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和性质 四.学情分析
教材没有对较复杂的有机物的结构和反应原理进行深入的探讨。这是由于糖类的结构复杂,学生已有知识还不足以从结构角度认识糖类的性质,课程标准只要求从组成和性质上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不要盲目拔高,从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究出发,以使学生的思维对象由单官能团的化合物、小分子的化合物自然地过渡到多官能团的化合物。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 2.学案导学法:(1)预习检查,总结疑惑;(2)情景导入,展示目标;(3)合作探究,精讲点拨;(4)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学案和教材 2.教师的教学准备:学案和教学设计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引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赞美绿叶的事业吧,她总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诗人为何对“绿叶”情有独钟?
[回答]绿叶利用廉价的水和CO2,化腐朽为神奇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通过光合作用生成了葡萄糖。人们每天报取的热能中大约75%来自糖类。[引入] 什么是糖? 哪些物质属于糖?多媒体展示糖的定义及分类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有何异同?
多媒体展示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及球棍模型,让学生总结描述其异同,并派学生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二:根据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特点推测它们的化学性质。
(1)写出葡萄糖与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方程式。(2)写出葡萄糖和果糖与氢气反应方程式。
学生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将化学方程式展示到黑板上。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探究三:
如何鉴别葡萄糖和果糖?做葡萄应糖和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指导学生根据已知试剂和仪器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组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中的不规范动作。
设计意图:分组实验的设计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拓展训练。九.板书设计
糖类 第一课时
一、糖的概念和分类
(二)果糖
二、葡萄糖和果糖 1.结构特点
(一)葡萄糖 2.化学性质
1.结构特点 2.化学性质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45分钟,其中情景导入、检查预习5分钟,探究一二十五分钟,学生分组实验10分钟左,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10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
十一、参考答案:见导学案
第二篇:高二化学有机糖类试题2
在课外实验中,某学生用蔗糖、碳铵、生石灰、硫酸四种药品,从AgNO3(内含少量Fe3+和Al3+)
(1)写出沉淀D的成分____________,A的成分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生成C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③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高二化学选修4第二章教学案
二单元 课题1化学反应速率
【学习目标】
1.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会设计实验测定某些化学反应的速率 【知识梳理】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是用来衡量化学反应的物理量,通常用
来表示。
表达式:
。其常用的单位是
或
。2.化学反应速度的表示方法
可以用反应体系中单位时间内任一物质浓度的变化来表示反应速度。例如:340K时,N2O5的分解
2N2O5=4NO2+O2 表示反应速率v(N2O5)=
v(NO2)=
v(O2)=
其中△t表示时间间隔,△C=/C始-C末/,表示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消耗的浓度或生成物增加的浓度的绝对值,常用单位mol/L。v表示平均速率,因为大部分反应不等速进行,随着各组分浓度的变化,反应速率也会变。开始时,速率快,随着反应的进行速率会减慢。所以我们在表示反应速率使用的是平均速度,我们定义也是平均速率。
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5min内由6mol/L变成了2mol/L,则以该 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注意:①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时,必须指明以何种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
②化学反应速率实际是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③不能用固体和纯液体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化学反应速率都是正值。
⑤对于同一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其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相同,但其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如:aA+bB=cC+dD 则:v(A)∶v(B)∶v(C)∶v(D)=a∶b∶c∶d 或 v(A)/a=v(B)/b=v(C)/c=v(D)/d 3.不同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比较
同一化学反应速率用参与反应的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时,其数值可能不同,但意义相同,在比较不同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大小时不能只看数值大小,要把二者换算成用同一物质表示,再进行比较。
比较化学反应速率时要注意:①仅限于同一反应的各种速率(不同条件或不同时段)之间进行 比较。②比较时要注意换算成同一物质表示③比较时反应速率的单位要统一。
二、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 1.根据颜色变化
在溶液中,当反应物或产物本身有较明显的颜色时,人们常利用
和
间的正比关系来跟踪反应的过程和测量反应速率。2.根据释放出气体的体积
现有如课本第20页的图2-1的装置两套A、B,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mL 1mol•L-1和40mL 4mol•L-1的硫酸后都立即产生气泡,我们可以根据什么来判断A、B两套装置的反应速率大小?
【例1】温度为500℃时,反应4NH3+5O2= 4NO+6H2O在5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半分钟后NO的物质的量增加了0.3mol,则此反应的平均速率v(x)为 A、v(O2)=0.01mol/(L•s)
B、v(NO)=0.08mol/(L•s)C、v(H2O)=0.003mol/(L•s)
D、v(NH3)=0.002mol/(L•s)
【例2】对于反应A2+3B2=2AB3来说,下列速率表示该反应最快的是
,最慢的是
,快慢程度相同的是。
A.v(A2)=0.6mol/(L •S)
B.v(B2)=2.6mol/(L•min)C.v(AB3)=12mol/(L •min)
D.v(A2)=6mol/(L•min)
【例3】将4 mol A气体和2 mol B气体在2 L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 2C(g)若经2 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 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 mol•L-1•s-1 ③2 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 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 mol•L-1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达标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速率是指一定时间内任何一种反应物物质的量的减少或任何一种生成物物质的量的增加
B.化学反应速率为0.8mol/(L•S)是指1秒钟时某物质的浓度为0.8mol/L C.根据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可以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D.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快,反应现象就越明显
2.甲乙两容器都进行A→B的反应,甲容器内每分钟减少了4molA,乙容器内每分钟减少了2molA,则甲容器内的化学反应速率比乙容器内要 A.快
B.慢
C.相等
D.无法确定
3.铝与稀硫酸的反应中,已知10s末硫酸的浓度减 少了0.6 mol/L,若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的变化,则10s内生成硫酸铝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A.0.02 mol/(L•mi n)
B.1.8mol/(L•min)C.1.2 mol/(L•min)
D.0.18 mol/(L•min)4.在10℃时某化学反应速率为0.1 mol/(L•s),若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增加到原来的2倍。为了把该反应速率提高到1.6 mol/(L•s),该反应需在什么温度下进行? A.30℃
B.40℃
C.50℃
D.60℃
5.在m A + n B=p C的反应中,m、n、p为各物质的计量数。现测得C每分钟增加a mol/L,B每分钟减少1.5a mol/L,A每分钟减少0.5a mol/L,则 m:n:p为 A.2:3:2 B.2:3:3 C.1:3:2 D.3:1:2 6.某温度时,浓度都是1mol•L-1的两种气体,X2、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达到平衡时c(X2)=0.4mol•L-
1、c(Y2)=0.8mol•L-
1、c(Z)=0.4mol•L-1,则该反应的反应式是 A.X2+2Y2=2XY2
B.2X2+Y2=2X2Y C.3X2+Y2=2X3Y
D.X2+3Y2=2XY3 7.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A与B反应生成C,其反应速率分别用υ(A)、υ(B)、υ(C)(mol•L-1•s-1)表示,且υ(A)、υ(B)、υ(C)之间有如下所示的关系: υ(B)=3υ(A); 3υ(C)=2υ(B)。则此反应可表示为
A、2A+3B 2C B、A+3B 2C
C、3A+B 2C
D、A+B C
第四篇:第二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教学案
第二节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欧姆定律、能利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及电路的特点,导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过程方法:通过计算,学会解答计算题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体会等效电阻的含义,了解等效的研究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在导体的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2、难点: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综合作用。
三、教学过程
1、欧姆定律
复习“探究电阻上电流两端电压的关系”。
老师指出:历史上,欧姆经过长达十年的探索才发现电流、电阻和电压之间数量上的关系,这就是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规定: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U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数学表达式是I。
R也即是说: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
注意:
I是电流的符号,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U是电压的符号,电压的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
R是电阻的符号,电阻的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2、欧姆定律的应用
利用欧姆的计算公式,变形可得到和,可知只要知道电流、电压和电阻中的任意两个值,就可以求出另外一个未知值。
在公式变形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计算电阻或电压的练习题,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例题:P26例题
我们已经知道,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现有一支试电笔,其中的电阻为880,氖管的电阻和人体的电阻都比这个数值小得多,可以不计。使用时通过人体的电流是多少?
过程(略)
3、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计算公式:R=R1+R2
(串联时可理解成大横截面积不变的情况下,电阻的长度增长了,从而电阻变大)
同样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计算公式:11
1RR1R2(并联时可理解成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电阻的横载面积增大了,从而电阻变小)
四、随堂练习
1.在电阻一定的情况下,导体的电流强度跟这段导体________成________。
2.一段导体两端电压是4伏特,导体中的电流强度是1安培,若导体两端电压是2伏特,则导体中的电流强度是________安培。
3.某电路两端电压一定,电路两端接入10欧姆的电阻时,通过这导体的电流强度是1.2安培,若改接24欧姆电阻时,则通过电路的电流强度是________安培。
4.欧姆定律的内容是: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________跟_______。数学表达式为________。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的符号:________表示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__表示________。
5..装有4节干电池的手电筒,小灯泡灯丝电阻是10欧姆,求:手电筒工作时通过灯丝的电流强度是多少安培?
第五篇:高二化学 pH的计算复习教学案
福建省漳州市芗城中学高二化学 pH的计算复习教案
【基本常识】
pH定义
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公式
③、水的离子积常数
④、已知PH值求C(H+)和C(OH-)、已知C(H+)或C(OH-)求PH值。
一、酸性体系: 1.强酸的pH 例1 ①、求0.1 mo1/L盐酸溶液的pH?
②、求0.05mo1/L硫酸溶液的pH?
【小结】通过以上两题请同学思考,已知强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何求pH,并且应注意什么? 结论:
(1)求pH实际是求,在已知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求C(H+)浓度时一定要注意强酸的数。(2)由于完全电离,强酸溶液的C(H+)=nC,其中C表示
,n 表示强酸的数。
2.稀释强酸溶液
例2 ①、将0.1mol/L的盐酸溶液稀释成原体积的1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②、将pH=5的盐酸溶液分别稀释成原体积的10倍、1000倍。求稀释后溶液的pH。
【总结】常温下,当无限稀释酸时,溶液的PH接近
。当对溶液无限稀释时,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远远
(大于、小于)酸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这时可忽略
电离出的氢离子,以
电离出的氢离子为主,所以pH趋近7。
【思考】在求上述例1溶液的pH时,我们忽略了水电离出的氢离子。但是在对酸溶液无限稀释时又忽略了酸电离的氢离子,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在浓度较大的酸溶液中,计算氢离子浓度时忽略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在浓度极稀的酸溶液中又可以忽略酸电离出的氢离子。原因就是两种情况下影响溶液氢离子浓度的主要因素不同。
3.稀释弱酸溶液
例
3、将pH为1的醋酸溶液稀释成原体积的10倍,求稀释后溶液pH与2的关系。
【小结】由于在弱酸中存在电离平衡,所以弱酸稀释与强酸的情况有所不同。
【思考】①pH相同的强酸与弱酸同倍数稀释时pH变化的情况是否相同,这是为什么? 回答:强酸的pH变化大于弱酸的pH变化,原因是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例
4、体积相同PH相同的盐酸与醋酸溶液,分别投入足量的锌粉,试比较最初时反应的速率和最终放出氢气的物质的量的关系。
回答:由于,所以最初时反应速率
。但由于盐酸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小于醋酸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所以最终放出氢气是盐酸小于醋酸。
4.混合酸溶液的pH 例
5、若下列混合过程中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①将0.1mo1/L的盐酸与0.1mo1/L的硫酸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②将pH均为1的盐酸与硫酸以体积比1:2的比例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③将pH=1的盐酸与pH=5的盐酸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溶液的pH。
【小结】通过以上练习可知,求酸溶液的pH须先求,再求
。求算中注意混合溶液的体积变化。
二、碱性体系
希望通过下面例题的训练,总结出求碱性溶液pH的方法,并与酸性溶液对比理解其中相同与不同的原因。
强碱溶液的pH计算
例6 ①常温下,求0.1mol/L氢氧化钠溶液的pH ②常温下,求0.05mo1/L氢氧化钡溶液的pH。
2.稀释碱溶液
例7 ①常温下,将0.1 mo1/L的氢氧化钠稀释成原体积的10倍,求pH?
②常温下,将0.1mol/L的氨水稀释成原体积的10倍,求pH与①中结果的大小关系。
【小结】通过上述练习,求碱性溶液pH的方法:先求的浓度,再求,再求溶液的。3.强碱溶液混合
例8若混合过程中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①0.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与0.05mo1/L的氢氧化钡溶液混合,求pH。②pH=13的氢氧化钠与pH=10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求pH。
【小结】请总结出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求pH的顺序。
1)在酸性溶液中先求氢离子浓度再求pH,碱性溶液中先求的浓度:再求,再求
。2)求pH,一定要先求显性离子的浓度,再利用数学工具求pH。
三、酸、碱混合体系的pH计算
例9 ①99mL0.5mo1/L硫酸与101mL1mol/L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求混合后的pH。
②把pH=3的盐酸和pH=9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成中性溶液,求酸和碱的体积比。
【小结】请总结出强酸与强碱反应后求pH的程序,并总结出解题过程的注意事项。
先判断
的程度,再求
,最后再求
。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多元强酸和多元强碱物质的量浓度与相应离子浓度的换算。
【思考】强酸与强碱的反应进行程度很容易判断。如果题目中没有明确指出酸碱的强弱,又如何处理呢?
例10 常温下,将pH= 3的盐酸与pH=11的一元碱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的pH。
【思考】上述题目是碱的强弱未知,如果改成酸的强弱未知的话,相应的试题应如何出呢? 你能否举出一例? 举例:例如室温下将pH=3的酸与pH=11的氢氧化钠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的pH?(答案为pH<7
【思考】若酸碱的强或弱都未知呢? 例11 pH=3的酸与pH=11的碱等体积混合,求混合后的pH。
【总结】对于酸碱中和反应,在进行pH的计算时需解决的是求显性离子的浓度问题。同样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它酸碱体系的pH的计算。
训练 :a mL浓度为c mo1/L的AgNO3溶液中,加入一定量pH= 1的盐酸时,恰好将Ag+完全沉淀,此时得到pH= 2的溶液100 mL。则c 值应该接近何值(反应前后体积的变化忽略不计)?
解
答
例1 :因①、②中C(H+)= 0.1mo1/L所以pH相等均为1。
例2:①由于盐酸完全电离,所以稀释过程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不变。有稀释后的 C(H+)=0.01mo1/L,pH=2。
②稀释10倍时pH=6,稀释1000倍时pH近似等于7。
例3:因为弱电解质的电离度与浓度成反比,所以在稀释过程中一方面将已电离出的氢离子稀释成原浓度的1/10,另一方面弱电解质还会继续电离出部分氢离子,所以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会大于原溶液的物质的量。因此稀释后溶液的1<pH<2。例5:①C(H+)=(0.1V + 0.2V)/2V = 0.15 mol/L pH =0.824 ②C(H+)=(0.1V + 0.2V)/3V = 0.1 mol/L
pH =1 ③C(H+)=(10-1V + 10-5V)/2V = 0.05 mol/L pH=1.3 例8:①pH=13
②pH=12.7 例9:①已知n(H+)=0.099 mol
n(OH-)= 0.101 mol 因为H十 + OH一 = H20经判断为碱过量,且过量的OH一的物质的量为0.002mo1。所以:C(OH-)=0.002mol/(0.101+0.099)L =O.01mol/L
pH=12 ②已知C(H+)=10-3mo1/L
C(OH-)=10-5mo1/L 若反应后溶液呈中性,则有酸提供的氢离子的物质的量等于碱提供的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
10-3·V酸 = 10-5·V碱
V酸·V碱 = 1 :100 例10:已知酸溶液中C(H+)=10一3mo1/L碱溶液中C(OH-)=10一3mo1/L如果碱是强碱,则反应后溶液为中性,pH= 7;如果碱是弱碱,则碱中已电离出的氢氧根恰好能中和酸中的所有氢离子。这样反应后碱过量,pH>7。综合起来应是pH>7。例11:无法判断是大于
7、小于7还是等于7。训练: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