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卡通人物参与课堂的教学尝试
卡通人物参与课堂的教学尝试
何为真正的课堂?学生主动参与、勤于表达,能让学生乐在其中,这才是轻松而又愉快的课堂。从兴趣入手,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变换角色,让卡通人物走进课堂,多样尝试,将文本之静和卡通之动巧妙结合,让课堂逐步成为每位学生所向往的课堂。
一、设计背景
研究表明,6~12岁的孩子对卡通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的孩子为了观看《米奇妙妙屋》可以饭都不吃,有的孩子为了赶上《熊出没》可以把自己正在热衷的玩具丢在一边,更有甚者,一连几个小时都在电视机前面和卡通故事“亲密接触”,这些都足以证明,卡通动画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更要秉承这种新观念,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保持足够的自信,拥有高涨的热情,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都是小手举得高高,小脸涨得通红,个个有话说,个个都是跃跃欲试。如何让我们的课堂真正融入孩子的内心,这是我们着重思考的第一步。真正把课上到孩子的心坎上去,孩子才能把心掏出来,以心换心,真心和你去交流,这就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为此,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上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为载体,对卡通人物进课堂进行了相关的尝试和研究。
二、设计目标
本项活动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让孩子们觉得课堂是他们喜欢的课堂,是他们想要的课堂,是值得他们流连的课堂。卡通人物具有多样化的特点,从造型到性格,各有千秋。我们的课堂也是多彩的,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完全可以让风格迥异的卡通人物走进我们的课堂,增加愉快的氛围,增添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习得知识,受到教育。
三、设计内容
1.卡通人物做老师。卡通人物做老师,乍一看来有点虚张声势,有种圣诞老人上街炒作的感觉。不错,让卡通人物走进课堂,我们就可以尝试让老师做一回卡通人物,穿上可爱的卡通服装,和我们的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生活即教育,在节日到来的街头,各种各样的卡通人物挥手致意,会让目不暇接的路人驻足观看,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在语文的口语交际教学中,我们安全可以借鉴卡通人物的卡通效应进行愉快的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口语交际《我们的节日》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六月一日是什么节日么?
生:儿童节!
师:对!六月一日是属于我们每一个小朋友的节日。这一天我们往往会举行很多有趣的活动来庆祝大家的节日,瞧!米奇妙妙屋的米奇也来了,你有什么样的节日愿望赶紧和米奇老师说说吧,说不定它能帮你实现呢?
这样设计开头导入,一波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很快便沉浸在和米奇老师交流的快乐之中了,训练口语交际就在轻松的话题中展开了。
2.学生堆里的卡通人物。卡通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各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在我们的课堂中同样如此:同学和同学之间存在差异,外貌、性格、兴趣爱好……例如某某同学爱漂亮,我们就可以找一个美羊羊和她对上号;某某同学是公认的馋嘴猫,却什么也懒得做,我们也可以找一个懒羊羊和他对上号;某某同学爱冒险,我们也可以找个爱探险的多啦和他对上号;某某同学爱动脑,总有一个又一个的金点子,我们也可以找个聪明的米奇和他对上号……总之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时把卡通人物引进课堂,偶尔为之,会让学生眼前一亮;经常使用,一堂课笑声不断,巧妙地将卡通人物和生活中的人物结合,在愉快的氛围中,教育也会变得润物细无声。
3.文本中的卡通人物。在语文教材中,我们会从文本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他们或视死如归,或嫉恶如仇,或精忠报国,或狡猾奸诈……在平时教学中,结合人物特点,用连一连、想一想、比一比的办法,找出最为相似的卡通人物加以归纳提升,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训练了学生的眼力和判断力,何乐而不为?
四、效果与评估
卡通人物进课堂的尝试,通过学生调查问卷发现卡通人物的参与深受学生的欢迎。卡通人物的到来,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有往日的沉默,课堂上生机盎然,学生变得自信满满,课堂上妙语连珠,兴趣盎然,处处都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当然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表面的热闹与繁荣,更重要的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的欲望,参与的冲动,在活跃的课堂上看得到学生参与的热情,不是沉闷的被动参与;在安静的与文本对话之中,动笔启思,同样有所收获。
五、“卡通人物进课堂”的思考
思考一:卡通人物参与的课堂教师要正向引导。尽管卡通人物进课堂让我们原本安静的课堂多了热闹的因素,但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卡通人物不能乱了阵脚,以自己的形象左右了学生的思维,人在课堂心在课外,这是要不得的,卡通人物的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我们要做正向的引导,不能让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思考二:卡通人物参与的课堂动静要相宜。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一个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自然能引发了孩子们的兴趣。课堂上孩子们活跃是好事儿,但“活”也要有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失去了控制,就变成了反其道而行之,高效的课堂应当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第二篇:支持参与文明尝试创建活动
吴都小学积极参与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小结
为了进一步做好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促进创建目标在学校各项工作中顺利实现,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充分发挥广大学生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的生力军作用和“一名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名志愿者影响一个群体”的教育辐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校领导重视,组织机构建全
学校领导充分认识到创文明城市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因此对此项工作十分重视,并把这项工作摆上了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和大队辅导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及时传达和学习上级有关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性强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领导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要求各个部门及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制定的计划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注重细节,对照创建指标,逐项落实创建项目,确保达标。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系统工程,但仅靠领导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全校师生真正发动起来,形成全面动员、全民动手的态势,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利用升旗仪式、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校园标语、宣传橱窗,班级墙报等宣传形式,大力宣传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大意义,让广大师生能充分认识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并积极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来,同时又把这些知识带入家庭、社区,影响他人。
三、落实创建活动,促进文明发展
学校精心组织落实文明创建的各项活动,积极开展传唱优秀童谣、学习美德少年、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祭英烈、道德讲堂、童心向党、学雷锋志愿服务、三关爱等社会实践和文明劝导活动,在社会上营造了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为深入推进我市文明创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活动中,我们着眼创新,注重实效,比较圆满地完成了创建工作任务,现
通过全体师生的团结奋斗,使我校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师生对创建文明城市知晓率、支持率达到了100%,文明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此为动力,将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入开展下去。
第三篇: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
金银湖小学张俊夫
华东师范大学邱学华教授提出了“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的观点,结合我校“发展至上”的办学理念, 联系小学生年龄小,自学能力不是较强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性,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我校科学课采用了“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
一、“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主义的基本观点,“引导·尝试”课堂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根据儿童认知过程的特殊性,实践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不断指导下以及学生不断地尝试中逐步完成的,“导入——引导——尝试——拓展”这个过程反映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客观性。
“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教法,把知识传授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引起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变化:从教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尝试、发现;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从被动听讲、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探索、解决问题;从技巧性教育为主转变为思考性教育为主。
“引导、尝试”教学具有客观可能性,在于迁移规律在发生作用,这是引导、尝试教学理论的心理学基础。迁移是已经学得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是已有的经验对新课题学习的影响。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头脑里并不是空的,他们已经储存许多旧知识和生活经验,也就是说新课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而是七分熟,三分生。这样学生可以利用“七分熟”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索尝试“三分生”的新知识。
二、“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导入——引导----尝试——拓展。
第一环节: 导入: 1.激趣导入2.明确学习目标(时间:5分钟)
第二环节: 引导(时间:8分钟)
第三环节: 尝试(时间:22分钟)
第四环节: 拓展:1.学习清单与课堂小结2.应用练习(时间:5分钟)1.导入:
(1)激趣导入新课: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科学课激趣的方法手段很多,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对待。
(2)明确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主要将学习什么,具有为学习导航的性质。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教师知道自己这节课做什么,作为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应该知道自己一节课要做什么,要达成怎样的目标,让自己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2.引导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求知、尝试、探究、合作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学习中去,自己尝试动脑、动口、动手去探究、发现新知。教师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避免学生的思路误入歧途,适时指导,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能指向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求知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显而易见,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教师及时加以指导、点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探讨,想出办法、找出途径,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如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路的构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
3、尝试:
尝试是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集体研讨等多种解难释疑的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逐步理解,逐步内化,并能运用。
尝试的实质是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习,在尝试中成功。在教学中,不是先由教师讲解,把什么都讲清楚了,学生再做按照老师说的去做,而是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自学课本或互相讨
论,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初步解决问题。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一定的教学条件,可使学生的尝试活动取得成功。
4.拓展:
拓展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该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在一定范围和深度上和外部相关的内容密切联系起来的教学活动。旨在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1)完成学习清单:学习清单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完成一个学习过程后总结实现目标的过程与方法。总结学习清单不仅是帮助学生回顾、巩固学习的内容,更是通过清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积累学习能力。它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维度目标的实践方式,即从“学会”到“会学”的训练。学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小结学习清单: ● 我们把食盐、砂放入水中搅拌; ● 发现食盐看不见了,砂沉到水底;
●用过滤的方法不能把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砂可以分离出来; ● 通过实验得出了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砂在手中没有溶解的结论。
(2)应用或练习:科学课练习要进行有益、有效的设计 ,以学生发展为目的,设计形式多样、异彩纷呈、学生乐于接受的科学练习。贴近生活、形式新颖的趣味型练习学生是感兴趣的,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练习一般当堂完成,完成95%的学生正确率达到95%的目标。
三、恰当处理教学四个环节的关系。
在四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通过引导可以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尝试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通过拓展的“学习清单”环节检测过程与方法的目标达成,通过应用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最终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引导和尝试”是课堂教学模式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处理好“引导”与“尝
试”的关系和尺度很重要。学生的尝试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的,在两环节运用中,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以及学生年龄段的特点,有时是先引导再尝试,有时是先尝试再引导,有时在一节课中交互运用。如五年级《摩擦力》一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过“拉人”游戏,在让学生重温游戏的基础上,根据体验,初步得出物体重,拉力大,地面光滑,拉力小的结论。再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他们提出的结论。整个学习以学生的尝试为主,教师只是稍加引导。而四年级《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在提出研究课题后,由于学生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少,实验中需要考虑的细节较多,需要教师一个一个的引导出来,罗列出来,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后,再根据计划来试验。另外,存在着低段教学教师的引导比中高段教学教师的引导较为细致,中高段教学给学生尝试的时间较多的现象。引导与尝试环节的交互活动,更能体现出师生积极的参与、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是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环节。
“尝试”是灵魂,“引导”是基础。根据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教学思想,站在“以长远的眼光审视教学效益,以整体的思路设计课堂教学,以高质量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思路上,我们的教学要加强、突出“尝试”环节。精心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保证学生足够尝试时间。
四、课堂教学评价
“引导·尝试”课堂教学模式评价
第四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尝试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尝试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彻底改变了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
关键词:兴趣创新合作主体
长期以来,学生缺乏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效率低下,一直成为困扰语文教学的难题。究其原因,在于不少语文教师将语文教育局限于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很少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生命的发展。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以真诚、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经验、感情和意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使语文教学充满民主、平等的人文关爱,以参与者、交流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之中,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教师如何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呢?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教育等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我校在进行“双体互促”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中尝试采用了分组教学、合作尝试学习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对充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起了巨大作用。
一 注重预习,主体作用从头发挥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预习,不但可以提前了解学习内容,降低课堂学习难度,促进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早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我国著名美学家、文艺评论家朱光潜先生就郑重提出:“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为此,他一再告诫读者:文字和思想感情关系密切,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所以学生在预习时一定要认真阅读,不能放过每一处不懂得字句。
二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们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知识和 1
技能的构成、学生语感的形成,更应关注学生与学习语文有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教师的关注应从近期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人格尊严、心理需求和个性差异等)走向远期关注(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语文基础),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带着希望和自信离开教师和学校。当语文教师的关注完全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时,便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就让我们的关注从关注学生的兴趣开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爱莲说》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准备了各种荷花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诗歌导入法,由各代文人墨客的优美诗句引出荷花的图片,把它们展示在屏幕上,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三、调动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懒惰的智慧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当这些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时,教师便会对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如学生对文本的真实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的对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存的处境以及学生的智力类型等。如此,学生的思维火花便会不断闪现,主体意识就会凸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情境自然就会展现在语文课堂中。你就会发现原来学生对“愚公移山”有自己的看法,对孔乙己有更多的同情,对鲁迅多了几分敬佩……你会为学生的争论而激动,为学生的理解而赞叹,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们的伙伴,走出纯粹教语文的误区,与学生共同享受语文的快乐。
四、放飞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黔之驴》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真本领才行。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是好事的人才是罪魁祸首。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更多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五、开展朗读,让课堂教学有声有色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倾听。有专家指出,未来的教育是倾听者的教育,“教师的沉默是金”,意在说明教师善于倾听不仅是教学艺术,更是新课程理念的形象化。倾听,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倾听学生需求的呼声、感情脉搏的跳动,用心与学生交流。
六、尊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
3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合作学习不是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生当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要贡献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没有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独立学习的成果,只靠个别优生唱戏,这样的合作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四要及时对话。语文教学是一种社会性的沟通现象,自然少不了对话。对话需要真诚的态度、民主的作风,最忌“话语霸权”、一言堂;对话应是情境化的,既有文本的情境,又有师生经验的现实情境和对话过程中创造的新情境。对话的方式也应是多样的。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孔乙己》是对孔乙己的同情、鄙视还是别有用意。有与作者的对话:《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把庭下的月色描述得如此宁静孔明,学生会带着这个问题去查阅关于苏轼写这篇作品的相关资料。学生也可能在与教师的对话中产生新的话题:师生在讨论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时,有学生提出新看法,从哪里能看出他们的友情深呢还有那些这样的友情。对话是开放的,可以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超越时代。对话是思维的碰撞,常有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因而对话又是创生的。这意味着语文教学对于师生而言,永远充满出乎意料的魅力,一种源于师生思想的魅力,它召唤师生创造力和智慧的涌动和勃发,使师生的潜能在富于挑战与激励的教学情境中不断释放。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对话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建构,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和人格的自信,成为快乐的语文学习者和爱好者。
七 分组合作培养创新人才
美国心理学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自尊和归属。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场所和机会,使之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真正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江泽民主席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我们今天的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分组合作尝试学习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途径。
分组合作尝试学习变传统的竞争型目标结构为合作型目标结构,“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变个人之间的竞争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极大地消除了对于竞争失败的恐惧,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动力。
而尝试本身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在尝试解决问题时,学生必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求新的问题的答案,有时没有绝胜的把握就需要大胆的设想,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有了创新的意识,能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学会了如何学习。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这是创新的能力的基石。
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宰者、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要敢于“放手”,还学生一片自由的天地,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教师决不越俎代庖,教师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自主实践的过程,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有待于我们继续探索,用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人格完善,也实现教师自我生命的完善。
参考文献
1《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第14卷第1期 《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结构—论中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 湖南教育学院中文系
2《语文教学》 《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实验学校
3《语文教学》 1994年第2期 《紧扣课后练习教给学生学法》 姚红王尚文 《语文教育学导论》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9月 第一版
5钟启泉、崔允霍 张华主编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6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专家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2010
7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年第1期
第五篇:参与式教学的几点尝试
参与式教学的几点尝试
参与式教学是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形式,师生共同参与”的理念指导下,强调在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将研究与讨论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为要旨,鼓励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
传统的教学总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被动地听,长此以往,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主体作用得不到体现,从而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特别是在高年级数学课教学中,填鸭式的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显得枯燥,无味。因此课堂中开展参与式教学,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充分有效的互动,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以往总是埋怨学生不发言、抱怨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不能全员参与到活动到来,主要责任还是在老师,是老师没有给那些表现力较弱的学生设置展示自我的平台。一节课,看似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际上是老师和优秀学生独霸课堂,在不经意间伤害了那些自我表现欲较弱的孩子。怎样让更多的孩子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来,是目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学习参与式教学后的几点尝试:
一、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情景,创设快乐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1、给学生创建一个快乐学习的空间
冰心老人说过:“要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成长。”是的,野花是应当长在野地里才能蓬蓬勃勃地茁壮成长。对学生来说这“野地”就是自由成长的空间。老师就要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快乐学习的空间,自由成长的空间。这里包含着老师对学生的关注、尊重和信任。生活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学生才能独立自主,亲身感受,他们的个体身心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关键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在参与式教学中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如学习多音字,可以引导学生归纳一词多音多义现象、比直接翻译更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又如学习应用题一题多解(可以用方程、算术方法、综合式、分步式等方法)解答。把同一类型的应
用题归纳在一起让学生自己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从而掌握解答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教师要在问题设计上立足于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
1、精心设计合作学习
在参与式教学中,教师重点是精心设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曾一度流于形式,变成是优秀学生的思维结果,并不是真正合作的结果。怎样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反思这个问题后,我在备课和实施活动时就有明确要求,如让一位学生在本子上记录本小组所有成员的发言,然后由一位同学代表发言,这样,学生就逐渐产生了参与学习的热情,有了探索问题的欲望。
2、改变提问的方式
改变提问的方式,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一些原来不会说话、不敢说话的学生,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养成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习惯。由此看来,问题的设计是参与式学习的灵魂,问题设计好了,就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就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果好的问题有好的活动过程作为载体,那就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可以把学生的创造潜能发挥到极致。
3、启发学生提问
爱因斯坦指出:“系统地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记得在一次实践课中,一位教师曾经提出来:现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都是老师提的,参与式教学可不可以尝试让学生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呢?是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大都表现为老师在讲述中穿插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我认为,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是双向的,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答。学生在主动提问题的时候,他一定是经过了自己的积极思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讲明学习重点,然后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围绕学习重点,自己提出一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全班辩论或个别解答。这样学生在讨论、争辩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并巩固了所学知识,掌握了学习的一般途径和方法,同时体验到主动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受。
三、要鼓励学生敢于求异,从积极肯定的角度加以评价,以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
课堂上,老师如果独霸课堂,满堂灌,不仅不能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反而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花蕾的自由绽开。我们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还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另一种途径就是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向文本质疑。这种大胆质疑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更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形式。那么,如何鼓励学生求异呢?
1、激趣引题,情景导入
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因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猜想,充分活跃学生的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形式可以是融入新知识的时政事件、小史料、故事、图片、游戏等。
2、指导学生自学
教师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课本内容,同时要求学生明确自学的要求。
3、组织学生讨论
自学完成后,再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各自疑点,教师适时地巡视指导。其中分组讨论,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变成了多向、互动、开放式教学模式。课堂讨论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角”意识,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日常教学中,我往往是准备一些材料或提出一些热点问题,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有三人、四人或六人为一组的讨论,遇到焦点问题还可以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4、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学中我们利用教材上的“研究性学习”内容或“拓展延伸”内容在学生中开展课题研究。
总之,我们要积极探索与实践参与式教学,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性,贯彻教学民主的理念,创造师生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主体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在双边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参与式教学发挥出最佳的作用。
参与式教学初探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参与互动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充分展示学生个人才华,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是一种快速、便捷、高效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在提问学生时,仅限于少数学习较好的学生,对于学习较差、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基本上不怎么过问。久而久之,他们就彻底丧失了学习积极性,甚至在有些问题的考查上教师武断地强加自己的意愿,基本上照本宣科,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而在参与式教学这种模式之下,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在组内展开讨论、探究,学生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同学之间显得很平等,毫不拘束,从而有效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面对问题能畅所欲言,毫无恐惧心理,使他们在平等、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这样使得更多的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获取应有的知识。
同样的一堂课,采用满堂灌的方式,学生获取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所接受的都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有些在传授过程中还会出现偏差,学生能真正掌握的微乎其微。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则能增加教学容量,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在教《童趣》一文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朗读比赛,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学生朗读的兴趣倍增,纷纷举手争当比赛选手,教学也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以前是教师读,学生听,一人读,大家听。现在是在组内展开竞赛,每个学生都在读,而且是争先恐后地读,改变了以往的观望等待的不良课堂风气。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还能边读,边点拨,边评议,这样无形中使课堂的容量增加了,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了锻炼,获取了更多的知识。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很有价值的。在以前,学生心里有没有想法,有怎样的想法,教师是无从知晓的。但是,在参与式教学之下,经过师生互动、讨论、探究,学生置疑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此时师生共同的感受是思路开阔了,认识提高了。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有好处的。这更进一步说明,采用参与式教学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采用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要为课堂准备更多的信息储备。以往的教师拥有一本教案、教参和课本就足以应付课堂。在参与式教学之下,学生突如其来的提问,会使教师张口结舌,无言以对。面对这种情况,教师不仅要对所任学科深钻细研,还要涉猎多科知识,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没有给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于自己所传授的知识,学生掌握的程度无从知晓。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存在一些不足。教师对于学生了解不够,使得教学过程中出现“我行我素,互不干涉”的情况。如今实施参与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愉悦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使得学生想说话,敢说话,在热烈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发表了从未发表的意见。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及时查缺补漏,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弥补了学习中的不足。
总之,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应用,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施参与式教学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参与性”,是针对过去教学的“封闭性”而言的。在课堂教学中,应以“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质疑解疑为核心实施参与式教学,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实施参与式教学的步骤:
1.引导学生自学思考
“自学”,即学生自己看书、理解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自学中找出重点要立刻划下来,发现疑问要及时做标记。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让学生看书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参与式教学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尽可能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地阅读、思考问题。
2.小组内交流、质疑、解疑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能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交流互补的作用,也能激发学生深入钻研的意向。同时这样做,又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疑,关键是要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强调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灌输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
3.小组间质疑、解疑
首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问题,正给了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加深了对教材知识体系的进一步认识。其次,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共同解决黑板上的问题,形成组间解疑。在此期间,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
对学生的质疑,也应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与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能代替学生思考。
4.巩固练习
在学生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不同形式的基本练习,以加深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如,小学教材中有些应用题可以用多种解法,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时,要注意适时、适量,一般按不同的学段所学的知识要求组织复习,选出或补充
一、两道题让学生进行多解。解后要注意比较讲评。这样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既开阔思路,又有利于思维灵活性培养。
5.看书小结
经历了前面几个阶段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这时再让学生回过头来去细读教材,对有些问题会有一种恍然大悟之感,从而促进知识的进一步内化。让学生小结,既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又使学生体验到了自行获取知识的成功感。
当然,以上几个步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作为教师,必须要按照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目的和班级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加以运用。
二.实施参与式教学应注意的策略:
与“封闭式”教学不同,实施参与式教学可能常常会遇到比“封闭式”教学更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就显得非常重要。
1.树立信心,教给方法
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提出的问题没有深度甚至没有价值,作为教师就要在树立自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深挖教材、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把新知与旧知进行联系、比较。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主动思考,提出的问题就会由少到多,甚至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2.突出重难点,增补质疑
学生的质疑,最能反映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关心,哪些问题最不容易理解,而这些也往往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是教师
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当然,学生的质疑,有时不能把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都包括在内,也就是说不全面。这时教师决不能听之任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对本节课重难点了如指掌,并针对重难点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少或质疑不全面,教师就可增补质疑,力求疏而不漏。3.高度参与,鼓励提问
对于不同难度的教材,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往往也不一样。有时对较难理解的教材,在解疑的过程中还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如果学生的问题过多,教师仍然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实在当场解决不完,不妨放到下一节课接着进行。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参与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很愿意去质疑、解疑,那么他们的收获要远比教师讲十遍百遍大得多。
4.实事求是,课外引申
有些问题教师意料不到,却是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结果,是值得高兴的。此时,作为教师首先要宽容,不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都不要随意否定,更不要认为是学生在有意刁难老师。其次要民主,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他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想找机会验证一下,有的可能是他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教师要“广开言路”,不搞“一言堂”。再次要谦虚,学生的问题,有时教师也讲不清楚或一时答不上来,不妨明确表态,课后再寻找答案。
三、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是转变观念
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两怕”,即学生怕提出来的问题受到责难,老师怕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自己解答不了,从而失去“威信”。因此,在参与式教学中,只有教师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实现“鼓励学生质疑问题”,进而达到参与式教学的最终目的。
1.转变教学观念
实施参与式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为关键的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质疑解疑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对此,必须要有清醒地认识。
2.转变师生观念
实施参与式教学,既主张在主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参与,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做到: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培养成为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而教师则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总之,只要能够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我们
就完全有可能在数学教学中尝试“参与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充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