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算机教学方法对小学教学的影响
计算机教学方法对小学教学的影响
摘要:
如今,人类处于信息化的社会,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随着小学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使得广大教育者更加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面对快速发展的计算机,每一位学生对计算机教学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和想法。在小学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精神。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新型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科特点,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
网络环境;小学计算机教学;研究;探索
当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们日常的生活中,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因此,掌握好计算机的知识和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对人们以后的生活、工作、学习都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目前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了初中教学中一门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但是,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在完成繁杂的计算机内容教学的同时还能保证教学的效率,这就成了初中计算机教师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经过实践证明,在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网络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1传统的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缺陷
1.1首先,在不运用网络环境的传统初中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的测试手段革新程度比较薄弱。计算机的常识技能和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由于学校运用的测试方式过于简单、题目更新速度过慢或者是测试的题目质量过低,分值不具体,就导致了计算机基础测试出现漏洞,使学生无法掌握最新的计算机和网络动态。其次,传统的小学计算机教学的教学中,计算机的教学流程以及资料的更新频率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能快速的进步,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却较为固定,跟不上进度。导致好多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计算机知识不能按时的教授给学生,使得学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后,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式导致了教学效率的下降,学生成绩较差。传统的小学计算机教学一般就是依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来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传授的信息量很少,而 1 且无法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学生的成绩自然也不会很高。
1.2调整学生的心态,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拥有使用计算机的经验,但仅仅是限于使用计算机上的QQ、酷狗音乐等等简单的应用软件,实际上没有对计算机有着多深刻的了解,可是大部分学生却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使用技能,因此在老师教学时常常开小差,开始上QQ或着玩电脑上的游戏。还有一些学生认为计算机是一个太博大精深的东西,很难被自己这么普通的人所精通,所以在遇到一些难题时会立即放弃,而经常放弃又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长时间的一知半解,从而加深他们认为的计算机根本学不会的看法。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上,老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调整学生们的心态,纠正不正确的认识,并培养他们学习兴趣的工作。老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普通人通过努力学习计算机知识而走向成功的例子,告诉学生只要认真学习,计算机都可以被大家熟练掌握。也要为学生敲警钟,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是复杂深奥的,不努力学生照样只能是只懂皮毛。在调整了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心态之后,就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老师可以通过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开展计算机兴趣小组活动,通过让学生设计网站,组装电脑,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实际操作中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1.2根据时代需要,调节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
现代社会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的逐渐递增的。所以小学教育的计算机课程要紧随寓教于乐教学目标,为将来致力于培养出适应时代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因此在开展具体的教学内容时,要首先审时度势,了解当今社会计算机的发展水平以及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应该具备的具体技能,将社会的需要作为计算机课程设置的依据。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与学习心理特点,对计算机的实际教学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换言之,就是把社会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要的需要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有效的设置。
1.3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开展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具体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老师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个项目,在讲解这个项目所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引导和教授学生如何一步一步的展开这个项目的具体操作过程,通过项目教学法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通过亲自的计算机操作,使相关的理论知识更直观易于理解和记忆,并有助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的能力,并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甚至达到老师意想不到的效果。1.4利用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实时的管理
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就能一蹴而就的,在实际的课堂上,还是容易出现学生不认真听讲,自顾自开展自己的活动的行为,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及时纠正,在一般的教室里,老师也许难以发现学生私底下的小动作,所以进行计算机课堂教学时,最好将课堂转移到机房,这样一来,老师可以现代化的教学软件实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完成常规教学的巡视任务,例如当有学生利用计算机玩游戏时,老师的计算机屏幕上就会有显示,借此可以对相关学生发出警告。另外教学软件可以将老师所有的教学内容同步到学生的电脑屏幕上,这样可以减少在一般教室里学生没听清老师所讲的内容又不能进行内容重现的问题出现。另外,通过教学软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练习,从而不会出现缺少及时的练习而减弱知识记忆的问题。
2网络环境教学的优势
2.1观察与实践并举,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首先,网络环境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知识的传递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并且在网络环境下教学,学生由原来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成了主动参与学习。这样不仅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地凸显,而且使得学生的求知欲得到了激发,个性得到了张扬。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学生的操作示范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指操作姿势的示范,如:操作计算机的坐姿、操作键盘的指法、操作鼠标的指法;另一方面是指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的示范,如: 讲Windows 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
1、进入到指定位置;
2、文件—新建—文件夹;
3、转换输入法;
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
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
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2.2游戏导学,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网络环境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的突出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接受训练,这导致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丧失了主动学习的精神,对学习缺乏进取心。而在网络课堂上,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必须自主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主动地学习、寻求知识点,这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而对于单调的练习感到厌烦。经过充分考虑、分析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就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 3 的学习兴趣。配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例如:计算游戏、拼图、简易加法、赛车等游戏,这些富有童趣的游戏,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学生在忘情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使我体会到:“电脑游戏是通往电脑世界的捷径"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
2.3任务驱动,体验成功
最后,网络环境教学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是不能真正地实施因材施教。但是网络里面包含大量的信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进行选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学习内容和调整学习的进度,从真正意义上实施因材施教。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即知识及技能的传授要以完成典型的“任务”为主,这个原则突出“在做中学”的思想。具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努力完成在本堂课里教师预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内容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例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时,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要求完成作业。其中第一份作业是:录入一篇300 字以上的文章,错误率在0.5%以下;并在文本中体现出各一种格式(如首字下沉、并排字符、分栏、插入艺术字和图片等等);第二份作业要求体现学生的个性、水平和设计能力、审美观点。因为明确了学习的任务和要达到的目标,使学生对比较枯燥的汉字录入学习有了兴趣。经过录入、反复修改、精心设计,当自己完成较为满意的作品时,学生均有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阅,更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大大地提高了他们学习和创造的能力。
3网络环境下小学计算机的教学策略
3.1教师在进行网络环境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实施个性化教学,实施任务式教学和与时俱进地调整授课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已经不再是稀有的物件,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配备了电脑,这些家里有电脑的同学的计算机水平自然比那些家里没有电脑的同学要高,但教师在授课的时候不能跳过简单的基础知识而直接讲解高级的知识点。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以前传统的,一律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自 己动手练习的机会。例如,教师在讲解表格编辑软件Excel的时候,可以让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同学先了解它的基本的功能,让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同学去探索它的宏功能之类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兼顾到不同水平的学生,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在网络上搜寻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精神。同时,教师在教授一些创新性的软件的时候,不能再使用传统的灌输式、单线程的教学方法,因为这样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不符合软件设计者的初衷和本意。3.2探索求知,强调重点
探索式教法就是指针对某一特殊的教学内容,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应扮演好引路人和鼓手两个角色,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给予学生创造一些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地进行下去。如在进行用自选图形画图教学时,上课时就告诉学生自选图形在什么地方;插入—图片—自选图形,然后就给出一幅用自选图形画的图,让学生用自选图形把它画出来。画这种幅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探索:
1、怎样用自选图形画出图形来;
2、改变自选图形的大小;
3、移动自选图形的位置;
4、给自选图形填色;
5、在自选图形上写字;
6、改变自选图形的形式和方向。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多用于趣味性强,既有一定的难度,而难度又不是很大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突出教学的重点。在探索式学习中,主要的不是对目标课题的学习,而是学习者对知识的探索过程,是学习者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思维飞跃。如今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太快,可谓日新月异,而且各种软件和程序版本更新升级也很快,但是计算机教材的内容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教师自身的储备信息不能落后,教师应该在平时不断地自主学习学习新的知识,在初中计算机课堂中以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补充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让学生了解学习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
4结语
计算机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学科,小学教育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给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锻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时代需要的能力。小学老师需要积极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多输送计算机的实用专业人才。
总而言之,运用网络进行小学计算机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掌握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有利于学生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计算机的设备和环境,教师要合理运用网络来进行计算机教学,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学好计算机技能。
计算机是一门发展变化很快的学科,小学教育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时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在教给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锻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时代需要的能力。中职老师需要积极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多输送计算机的实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顾玲.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建设教育,2009(11).[2]冯爱平.浅谈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方式和方法[J].才智,2011:120-184.[3]王嘉.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提高策略[J].多媒体教学,2011(33).
第二篇:论计算机教学方法
论计算机教学方法
一、思想方面
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教育事业,各方面约束自己,鞭策自己,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自己的思想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对自己思想上有了更加高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二、教学、工作方面
这学期主要担任信息技术教学和学校电脑设备的检修、维护等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提高业务水平,向有经验老师请教的基础上,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端正自己;从行动上学电脑技术,学教学技能等;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
继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1、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探究欲望,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领悟信息文化内涵。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在充分理解新课程标准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重组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充分关注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不同技术思路。对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少限制、多支持,鼓励自主探究。
2、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堂中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上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比如:我们学完文字处理软件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电子作品,确立作品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出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与一体的电子报刊,主题选择方向可以是环境保护、西部开发、世界无烟日、科技活动周、机器人、奥运等。老师给出作品要求,给学生两节课时间,可以上网搜集素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电子报刊的制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作学习的习惯。可以从作品的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艺术性、技术性几个方面给打分,全面给出评价,使学生得到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完善以及改变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① 任务驱动。“任务驱动”教学强调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形成能力,提升素养。在“任务驱动”中所设置的任务要求做到科学、适当、适度。
③ 启发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主动获取知识。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主动思考和实践。
④ 讲授法。信息技术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不同教学内容,做成各种教学课件,借助于有关设备,边讲授边操作,讲练结合,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⑤ 分层递进教学法。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施教、分层测试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种促进各层次学生不断递进的机制,开发学生潜能,发展个性,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四、总结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应具有比别人更超前的目光,及时掌握最新的科技资讯,明白到自身的责任,为此,我经常通过浏览《中国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应用文摘》等书籍,上网浏览新课程教学网等形式,学习更加多的、好的、新的知识。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平时要虚心请教有经验的老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形成自身的信息技术教学风格。
第三篇:研讨式教学方法对高中生物学习的影响
研讨式教学方法对高中生物学习的影响
摘 要: 研讨式教学法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此法将对高中生物教学产生巨大影响,它不仅可以让学生们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还可以解决教育工作者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难题,同时还能使学生养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分析了目前生物学科研讨式教学方法的现状,对现阶段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优化策略。
关键词: 创新 研讨 主动性
研讨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自主学习、讨论、探索的教学方法,利用这种创新式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达到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的效果。把研讨式教学法进入课堂使学生不再一味接受填鸭式教育,而是充分地让学生提高学习主动性,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一、高中生物研讨式教学现状
1.部分学校对研讨式教育方式认识不足
虽然现在国家提倡培养新型人才,新课程教育也提及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但由于众多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学校长久以来习惯了接受传统教学方式,片面追求升学率,所以研讨式的新式教育很难全面顺利普及。因此,目前只有部分提倡并响应创新活跃教育方式的学校在开展研讨式教学法,而其他学校对此方面的重视还不够充分。这就造成研讨式教学法无法全面普及,同学们还是不能接受到开放自主、创新活跃的教学氛围,使研讨式教学无法有效地造福于学生。
2.实验设备不足致使生物学习环境缺乏
生物学这门学科需要充分的实践学习,因此想要学好生物就要有良好的实验环境、精准的仪器和充足的材料资源。可是并不是所有学校都拥有良好的硬性条件,导致一些同学还是在破旧落后的实践环境中学习生物,这必然导致他们对生物知识的认识不够清晰充分,同时这样对高中生物研讨式教学法的开展也有很大阻碍。
3.知识结构和教育方式无法完全契合
新版高中生物教学材料中的知识含量和分布情况都有创新提升,其中部分知识适合开展研讨式教学,这点相对于原本的高中生物学习方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跃升,可是对新课程的改革又有不足之处。例如,当前的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只注重了知识内容和框架有利于研讨式教学的开展,而忽略了教学量的分配,这就导致研讨式教学法虽然颇有成效,可是教学任务却不能完美地契合整个教学知识结构。这种情况造成了高中生物教学依然不能高效开展,同学们对于生物知识的学习依然会存在缺陷。
二、高中生物研讨式教学的优化策略
1.准确认识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认识的教育方式,通过这种教育方法使学生拥有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工作者要秉承研讨式教学的实质来展开高中生物的课堂教育,围绕新型教学观念给学生传授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自我认识,只有自己先深入了解了研讨式教学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正确指导学生接受知识。其次教育工作者还要对高中生的内心世界多加研究,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心理以及智力特征开展教育。由此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就更加严格,不仅要拥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具备独到的见解和活跃的思维来引导学生进行研讨式学习。只有教育工作者和教学环境同时达到我们所希望达到的状态,研讨式教育的开展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才能灵活地应用于高中生物的教育。
2.采用活跃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新形势下的高中生物课堂学习中,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出值得思考的有价值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结合专业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设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从而展开自主学习;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提供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材料,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地开展。再一方面是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结对相互帮助,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最终完成实验。这样的实践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起到真正让学生动手学习,从实际现象中认识抽象的知识内容的目的,还可以达到锻炼同学们的交流能力和增强团队意识的效果。
实践教学完成以后教师还应及时给学生以反馈,应针对每一个团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单独分析讲解,必要时还应针对每个人提出相应的指导意见。教师要始终鼓励和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学习和积极自主学习。这就是研讨式教学方式下应有的学习氛围,一方面刺激学生在团队中为了展现自我而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另一方面通过相互的交流与帮助克服传统教育中老师一味传授知识的弊端,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3.改进高中生物教育的知识内容
虽然在新课程的要求下,高中生物教育知识框架结构上有所改变,相比于传统的教材有所不同,但还是存在一些传统内容的束缚。因而对于教师开展研讨式教学就很不利,在课堂上更无法充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新式教育。所有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充分重视教育一线工作者的意见建议,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安排科学适当的教学内容,帮助教师计划安排研讨式教学。最终实现新课程改革所希望的充分开展研讨式教学,从而达到科学有效地进行高中生物教育的目的。
4.改进实验环境增加课外实验机会
从目前相对困乏的实验条件来看,这对于研讨式教学非常不利,想要有效开展研讨式教学,实践课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在生物教学课堂上尽量多提些发散式问题,并结合实践教学和课外实验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从中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开动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尽量自主解决问题,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展实验,而且可以让他们在趣味横生的动手实践中学习知识,引起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发散思维,积极创新。这种最终能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课外实验学习法,反而比传统的一味灌输知识来得更加有效。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扩大了学生的见识以及知识面,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现象使学生更加印象深刻。
5.提高教学反馈评判
单纯的研讨式教学并不是都会给学生带来积极作用的,研讨式教学的过程中还要结合科学的教师反馈环节,因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引导和肯定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想要学生真正产生学习兴趣并积极投身到研讨式学习氛围中,就需要教师进行一些有效的反馈方式。教师反馈的内容要有价值,尽量精简,以定性评判为主,同时结合定量评判,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判。在反馈评判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并根据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给予意见建议和鼓励。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真正达到研讨式教学的最终目的。
研讨式教学法对高中生物的教学起到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造力和使学生养成良好学习方式的作用。教师和同学们都应积极响应研讨式教学,采取这样的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素质和生物学科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范宏芳
第四篇:多媒体教学对小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浅议小学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
工作单位: 姓名:
【摘要】: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信息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及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了课堂教学,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 多媒体教学 影响 中小学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深入人心,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运用于教学当中。现代教育技术集投影、录像、录音、电视、幻灯、多媒体计算机等多种媒体实施于教育,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作为工具走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它以精简醒目的文字、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为传统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次变革、为传统的课堂注入新的血液。现在的多媒体课堂已随处可见,特别是一些公开课中,大部分使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为课堂的顺利完成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有助于学生联系实际理解课文
我们翻开小学的语文课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学的语文课本越是低年级,课本中的插图就越多,可是逐一翻开高年级的语文课本却发现,课文的插图逐级减少,这是为什么呢?对,这是依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而定的。根据有关儿童心理学研究,儿童要是脱离丰富的客观实物,就会削弱他们的思考力,他们的注意力易分散,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学生对于课文初步理解能力全来自于客观事物的联系,只有联系到生活中的事物他们才能更了解也更容易记住课文的内容。因此,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图文并茂,妙趣横生,而多媒体则是客观形象,声、光、图相近密结合的一种较好的手段,它能使学生在上课时注意力集中、专注。所以,多媒体能够引起儿童感官的注意力,运用电教媒体优化组合教学正符合儿童这一心理特点,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二、符合“读图时代”小学生的思维习惯
结合当今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可知,我们21世纪可以被称呼为“读图时代”,学生在没懂事之前就首先会看电视,甚至看电视学会了说话,或者是看电视学了不少字,然后看着动画片和漫画书逐渐长大,这些被图“喂”大的一代,对于图有着独天得厚的理解方式。有些家长对于一些比较聪明却比较调皮、懒惰的学生很头疼,甚至建议将教科书改成一部部动画片,让他们看了就懂了。当然这只是调侃,但是却有一定的道理,比如,《清清的溪水》是一则故事,在听一些公开课时,教师将其中的一部分编辑成短短的动画片,小朋友们看了就像看电视一样,兴趣非常浓,并且对于课文中人物角色的表情、语气、内容等,理解就更容易,印象也更加深刻了。
三、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难点的突破
使用多媒体可以化课文的抽象为形象,对于一些中年级的学生理解难懂的字词语句比较有作用,因为他们接触的还不多,阅读也比较少,而多媒体能使他们更为直观地理解,而且不容易忘记。比如,小学三年级《锡林郭勒大草原》中有句:“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嵌”字特别难以理解,甚至你花费了一番口舌后,同学们还一知半解,而利用多媒体直观呈现是最好的办法,我们可以展示一张照片嵌在相框里,或者出示嵌满钻石的项链,如此形象,让学生顿时明白了“嵌”的含义,并且教师相机用图片拓展,如衣服上的饰品、星空,最后是一张“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的图片,学生对于这些情景是印象深刻的。
四、优化课堂气氛
运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气氛,对提高语文课堂的艺术性有着很大的帮助,特别是在上一些比较优美的散文时,如《秋天的雨》,有位老师别具匠心地展示优美的背景音乐,配乐吟颂课文,让在场的学生和老师们都像是游弋在秋雨中,沉醉于秋色秋香中……当配乐和吟颂停时,我们都惊叹语言跟音乐的天然联系,竟然能将语文课堂的魅力发挥如此淋漓尽致,多媒体真是为语文课堂增辉不少。
五、多媒体的课堂信息容量大
同时,多媒体能够广泛运用也是因为它有个优点,就是内容容量大。如省下老师板书的时间,还有,教师讲课时对旧知识的总结回顾,对例文、例题的讲解等,教师都可使用提前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快速呈现在学生面前,节省了许多因为抄抄写写而浪费的时间。再比如:在讲评作文时,把学生的典型的病例等展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分析、推敲、修改;精彩的词、句、片断显示在屏幕上,供大家品味欣赏,通过教师的讲评,学生的自评、互评,相互促进,相互提高,讲评速度快、质量高、容量大。并且能够能科学、合理、形象地突破教学重点,分化教学难点,突出中心。
因此,运用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更直观、形象、妙趣横生,使课堂的效率大大提升。尽管多媒体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作为新的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很多教师为了追赶现代化,一味追捧,甚至使用多媒体代替了传统教学,教学课堂变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教师也变成了电脑操作员,幻灯片放映员,极大降低了教学效果。久而久之,更会削弱教师的教学能力,使我国的教育事业陷入高科技带来的困境。
其次,多媒体教学容易束缚教师和学生。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事先做好多媒体CAI课件,在课堂上教师的思路总会不知不觉地跟着课件走。在教学过程中,即使有新的灵感新的想法出现,教师也不敢轻易加进课堂,否则便会打乱课件计划,使接下来的教学无法进行。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个体,随时可能产生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路,或许这些想法,这些思路有助于解决当前的重难点,但是由于多媒体课件的束缚,教师只能忽略这一重要问题的解决,学生学到的也是模棱两可的知识。
再次,教学课件过于花哨也是多媒体教学的又一弊端。有些教师为了追求感官刺激,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花哨的课件不仅不能提升教学效果,反而分散了学生的认知力和注意力。课件内容形式多样,有声有色是多媒体课件的一大优势。但是如果内容选择不恰当,或者课件顺序排列不恰当,则会 3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削弱其对重难点的关注,影响学生的理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有利于对知识的保存,甚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参与意识。合理组织课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实践性强的学习环境。总而言之,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当中的辅助作用,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所以,使用多媒体得有一个“度”,不能喧宾夺主,用多媒体取代老师的引领和激情讲解,不能不加取舍、一味用现成的课件,更不能挤占老师和学生互动、感悟的时间。师与生深化过程,是任何外部技术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正副作用,我们要辩证地使用它,把副作用减到最小,只有这样,把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多媒体为重要的辅助工具,驾驭媒体资源为学生服务,利用它营造出一个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课堂气氛,使多媒体技术更充分地发挥出辅助教学的功能,不断为教学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张娟妙.教师如何做好多媒体教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陈国魁.小学多媒体教学中的若干心理学问题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09.11.[3]戴炜栋,任庆梅.基于网络技术[J].外语电化教学,2005(2):1-8.[4]雷运发.多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4
第五篇:新课改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影响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教中的应用
摘要: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谈谈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教中的应用。关键字:探究式教学 数学课教 1 探究式教学理论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1.1探究式教学的提出
探究式教学(inquirylearning)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式教学的是杜威。他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从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合理性变得越来越明确了。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这句话对科学教育中的探究性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施瓦布认为教师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展现科学知识,学生应该用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内容。
美国20世纪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和教学改革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50年代末创立了发现法,并把它在美国施行,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认为“发现法(Methodofdiscovery)就是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学习的方法,通常称作发现学习(Learningthroughdiscovery),并无高深玄妙之意。”(续润华,2003:86)与前人相比,布鲁纳更注意探究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使之具有科学的基础。
施瓦布、杜威等人的研究,包括布鲁纳和皮亚杰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研究,影响了从50年代直至70年代早期的课程教材。这些教学材料的一个共同点是使学生参与到做中去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听讲或只是阅读有关科学的材料,对学习科学的过程比掌握科学知识给予了更多的重视。1.2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要研究探究式教学,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探究。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式教学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探索式教学又称发现教学、研究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学生需要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书本上或者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结论。毋庸置疑,学生对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的知识会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1.3探究式教学法的过程结构
一般的探究过程涉及:观察,提出问题,作出预测、猜测或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并开展工作以搜集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与解释(解读数据)以验证假设,得出初步结论,考虑其他可能的解释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将上述探究过程与结果以一定的方式陈述或表达出来,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及开展评价。这个过程可以概括成以下几个步骤:
1)设问质疑。
探究式教学的载体与核心是问题,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探究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设定需要解答的问题,这是进一步探究的起点。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精心考量,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当然,教师也应该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那是更高层次的要求了。
2)实验探究。
这是教学的关键步骤,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方法。同时,要求教师提供一定的实验条件或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验或者查阅,来寻求问题的答案,提出某些假设。这时,教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角色,指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以由单个学生自己完成,也可以由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要注意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
3)思考作答。
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自己的实验过程或者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得出自己的结论和解释。不同的学生或者团队可以就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解释或看法。他们要能够将自己的结论清楚地表达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4)分享矫正。
这个过程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探究结果介绍给全体同学。由集体讨论、辩论,使不准确的地方得到完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适时给予矫正,肯定长处,指出不足,注意营造融洽的交流氛围,体现出课堂的民主精神。
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转变观念是很重要的。以往不少教师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接受”书本知识的过程。这样做其实是把一种“隐形的”、宝贵的东西———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思想方法,特别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忽略掉了。“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这是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泰勒的一句话,指出了学生学习的本质。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又是教育活动中复合主体的重要一半,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教育就可能蜕变为“驯兽式”的活动,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或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和产生学习效果,其后果不仅是学习质量和效益的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1.4探究式教学法理论的局限性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实践中,它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在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导演”的作用,其备课的内容加大,不仅要考虑教授的内容,还要考虑实施的细节。而且在操作的过程中,时间的掌控、课堂的组织也颇具挑战性。其次,学生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也不好把握,作为强调调动学生能动性的一种教学方法,到底能给学生多大的自由度也是一个难题。第三,作为由国外学者提出并倡导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还没有成型的经验和理论基础。国内学者的探讨大多集中在某个学科的教学体验上,系统的理论支撑还比较薄弱。
探究式教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科书的示范作用及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转变了教师的传统教学思想,促进了教师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设计课堂的教学程序,同时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学法的研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创新学习的精神,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获得终身受益的自学能力,成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2 探究式教学的应用 探究性学习的引入, 彻底改变教师以往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的“学”的方式, 它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光彩, 并带来一系列的思索。以下就小学数学第六册“年月日”的教学实践及反思, 体味探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2.1创设情境, 体验探究学习的开放性
发现是科学研究的开始, 它能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 从而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创设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情境, 给予学生自主发现、提问的机会, 是叩开探究学习之门的前提。“年月日”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 所以我在教学“年月日”时, 特意创设了开放性的学习氛围, 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
①师:“通过课前的收集, 你都知道哪些关于年月日的知识, 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A:“我看日历知道一年有12个月。”
生B:“我知道去年是2006年,明年是2008年, 我妈妈教的。”
②师:“小组内观察日历卡, 在小组里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后汇报。)生A:“我们发现2月份的天数是一年中最少的。” 师:“你们的发现真多!能详细说说吗?”
生B:“我们的日历上周一到周五和周六、周日是不同的颜色来表示的。” 师:“真细心!”
生C:“老师, 为什么我的2006年日历上6月1日是星期四, 而同桌2007年的日历上的6月1日是星期五?”
师:“同学们, 谁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你能帮助他吗?”
实践证明, 在开放而自由的空间中, 学生的思维将更广阔。教师在这里的角色是引路人, 只负责设计一个更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情境, 而把“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权利尽可能地让给学生。2.2沟通交流, 追求探究学习的研究性
未来的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 探究学习需要博采众长, 集思广益, 课堂上合作的对象可以是同学, 也可以是教师。沟通交流, 使得学生有了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 并可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认可;沟通交流, 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 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 更利于建构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学生个人的发现毕竟是有限的, 合作交流才得以互补。正如上面第②个例子中的学生C, 他提出的是计算星期几方面的困惑, 这本是个人的疑问, 但他问题的提出和最终得到解决, 却影响到全班学生, 不少学生心中都会对此问题进行分析, 有的甚至会为他提供解决的方法, 全体学生都会因此受益, 这正是交流沟通的优势之一。值得注意的是, 探究性学习所提出的合作交流, 并不是特指小组学习, 课堂教学中当前产生了“只要学生分成小组, 他们就能进行合作学习”的误区, 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应放在小组中, 否则, 会形成个别学生对小组其他成员的依赖性生产思维的堕性。2.3动手实践, 品味探究学习成败的过程性
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重视学习结果, 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 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我听了就忘了, 我看了就记住了, 我做了就理解了。”这是在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 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只有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 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深化。在“年月日”的教学中, 学生们知道了每“四年一闰”后, 不少人猜想用年份数除以4后没有余数的是闰年, 反之是平年。我提出让学生验证, 并出示2000-2007年的平年闰年表, 学生们纷纷拿出课堂练习本, 和周围的同学自由分组用4除这8个年份数, 并且很高兴证明出这个猜想是对的。体验成功, 学生们是愉悦的, 许多小脸都展示着兴奋的微笑。
我继续让学生检验: 1986 年和1900年是否闰年。让学生继续操作计算方法, 并用万年历和他们对得数, 结果发现1900虽然能被4除没余数, 但不是闰年。这时不少学生, 投射出惊异的眼神, 挫折的尝试, 激起不少同学思维的不平衡,从而进一步钻研, 得知1900年不是闰年的真正原因后, 学生们恍然大悟, 并总出闰年的计算方法是有两种不同情况的。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 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设置困难, 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但是要意挫折的强度不能大于学生的承受能力。2.4张扬个性, 重视探究学习的独创性
在探究式教学中, 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和机会, 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个性才能得到发展和张扬, 创造潜能才会得到挖掘。只要教师有耐心, 多给学生自信, 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常常有独特的办法和模式。
在“年月日”教学中, 我让学生验证1996年是平年还是闰年。生A:“ 是闰年, 1996÷4=499 没有余数, 同学们, 你们同意吗?”同学们都表示赞成, 我正准备出下一题, 这时,生B举手。生B:“是闰年, 但这样算太慢了, 表格上有2000-2007年的平年闰年表, 每4年一闰, 1996+4=2000, 所以它和2000年一样是年。”同学们掌声响起的同时, 生C也举起了手。生C:“我还有个方法, 表格上1997-1999连续3年都是平年, 根据平年闰年排列规律, 前一个一定是闰年。”不论学生的想法是新颖、奇特还是荒诞、离奇, 我们都应该为他们敢于表露自己、积极 思考的精神表示赞许和肯定, 让这创造性的火花迸发出更璀璨的光芒。2.5课外延伸, 体现探究学习的迁移性
课堂教学的结束, 并不意味着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结束, 探究活动在课外的延伸, 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年月日”的课堂教学结束之际, 让学生们探寻一个星期为什么是7天等课外知识。还布置了年历、月历的记法、特征等课外实践作业, 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年月日”一课的学习中, 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能乐此不疲地去探索, 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 共同发展。对学生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 但从获得年、月、日相关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却是无穷的。探究式教学的反思
作为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80%以上的课堂,学生自主探究环节设计与实施或多或少还存在薄弱环节,学生自主探究行为也还存在一些偏差,值得进一步追问以期引起同仁普遍重视,积极关注,深入推进小学数学课改。3.1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探究都是必要的吗?
实施新课程以后,很多教师重视安排学生的自我探究活动,认为这是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克服“灌输式、讲解型”教学弊端的主要方式。因此,常常不管学生喜欢不喜欢学习内容、有没有一定的理解基础,而不分场合地让学生自主探究。比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教师出示例题后提问:“这两个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因为分数单位不同,所以不能相加。”师再问:“能把它转化成分数单位一样的分数吗?”学生回答:“能。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就可以计算了。”教师接着问:“怎么把异分母分数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呢?”让学生自主尝试答例题„„在这种“打乒乓”式的师生连续一问一答下,此时学生的思考变成了琐碎的步步应答,自主探究应有的挑战性已经荡然无存,“探究”中的摸索、寻觅还有必要吗?虽然学生也在热热闹闹地计算、讨论,但仔细思考:学生的思维真正参与了吗?只不过是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当作配合教者不断提问、亦步亦趋的“过场戏”而已。
不同的数学学习内容,是激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载体,教师要让学生经历必要的自主探究活动。首先教师提供的数学探究内容要“值得研究”,即探究内容有一定的思维含量,有利于展现知识的生成过程,有可能通过学生的探究而获取新知,对一些全新的起始概念,不可能由学生探究而出的,就不要勉强安排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选择好探究学习的材料,深入思考、恰当处理教材所呈现的学习内容,择材而用,当讲就讲,该探就探。处理中或添加、或隐藏,把比较明确、直接的教学内容,转变为具有探索性、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学习材料,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其次,教师提供数学探究内容的方式要适当,坚决摈弃连续细化“打乒乓”的问答。让探究的内容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真正创造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意义。最后,安排学生探究时,教师就应当真正地放手,不要老是固守发问的思维高地,让学生吞咽的是教者“嚼过的馍”,使得他们的探索感淡而无味,要尽可能使得学生自我生成一系列问题,自我经过寻觅,产生问题的解答。3.2安排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备课和教学中要作何准备?
安排学生课堂数学学习中的探究活动,是为了让他们产生问题意识,体验问题的价值,生成问题演化的需求,实现意义的自我建构。作如是安排,教者需要有所准备,考虑学生探究的途程,预想学生探究的困惑,提供探索中的所需学具和操作材料,留置探索受阻时的“救助预案”。
在备好课的基础上,明确了促进学生有效自主探究的准备工作:一是要做好充分的课前物质准备。准备好教具、学具,甚至多媒体课件,不能临场取材;二是要创设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情境。可以用故事、游戏、实物或多媒体生活情景,突出一个“趣”字,激起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欲望;三是要抓住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探究发现的有关知识复习铺垫。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就会有起点、有凭借、有方法、有创新。3.3学生的自主探究中,还需要教师的即席临堂指导吗?
学生自主探究,贵在“自主”,落脚点在“探究”。有的教师,在安排“自主探究”时理解学生“自主”为“放手”仍至“放任”探究;而有的教师正好相反,表现得不放心,活动安排上不放手,处处牵着学生鼻子走。其实,小学生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用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有效引导,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索避免盲目,进而生成探究性学习成果。
正所谓:“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因此在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审时度势,预察过程,把握进程,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候给予学生以恰当地临堂指导,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参与交流合作,以求加深理解、拓展思维,主动求知、自主发展,成为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在小学数学课堂观察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时,教师的应对失当的表现有:因为赶进度,给予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问题意识不强,不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些学生喜欢“占强”,往往独自利用学具操作,不愿与小组成员相互支持、分工或轮流地配合;探究后,少数学生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自主探究成果;不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不能为别人取得成功而高兴„„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小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活动的效益。
总之,作为教师, 我们应当不断地学习和探索,“在前进中思考, 在思考中前进”, 每一次反思教学中的点滴体会, 对自己而言, 将是一次心灵感悟,更将是下一次自我尝试和飞跃的新起点, 我们要立足新课程, 积极思考, 要“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让我们带着激情在长期的教学中, 实践探究性学习, 为学生营造自主、发展的空间, 让课堂动起来, 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