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最后一课》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听读课文,能够复述课文。默读课文,说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理清文章的层次。教学重点:
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
说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理清文章的层次。教学方法:指导阅读 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正课: 一:导入
同学们,当看到中国成功举办奥运会,天宫一号升天的那一刻,所有的华夏儿女无不热泪盈眶,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我们流淌着一样的民族热血,拥有着一样的民族感情,热爱着同样的祖国。爱国主义包含着荣誉感、自豪感、捍卫民族尊严与领土完整等情感。可你们是否知道,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也是爱国的表现,特别是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这种感觉才最强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二:时代背景 •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1871年,法国战败,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 《最后一课》就反映这一事件。三:自主学习: 目标:梳理文章思路。
内容:听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方法:听读,跳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以什么为线索? 时间:10分钟 检测题:
(一)就课文内容而言,结合同学的复述,你认为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1、明确:
韩麦尔先生:平时穿着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但在这最后一堂课他穿戴庄重。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情感,也有较高的教学水平。
小弗朗士:不是个很用功的孩子,平时贪玩幼稚,不大懂事,上课也不能专心听讲。可是最后的法语课他却上得特别认真、专心,而且对老师的教导领悟得很好,说明他很聪明,在幼小的心灵中也有难得的爱国情感。
2、即兴表演:一人扮演小弗朗士,一人扮演韩麦尔先生,一人扮演郝叟老头儿。四:合作交流:
小说有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情节是故事发生、发展、结束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本文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正是在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完善起来的。
1、故事的开端:上学路上
这一层要表现小弗朗士的贪玩、幼稚及对先生的惧怕。也要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
2、故事的发展:上课之前
小弗朗士一到先生的小院子里就感到了异样。
①教室格外安静。他走进教室时心非常慌,怕受到责备和惩罚。②韩麦尔先生说话很温和,让他快坐好。心稍微平静了,注意观察什么地方不同往常。
③韩麦尔先生的穿戴是那么庄重。教室里有一种不正常的严肃的气氛,使小弗朗士有些吃惊了。
3、故事进一步发展:上课之中
写动人的最后一堂课,以及小弗朗士的悔恨和镇上的人对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纪念。
4、故事的高潮、结局:宣布下课 对这部分的讲解应以朗读为重。五:拓展延伸:(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对于本节课所学,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让同学来帮助你。我的困惑: 六:课堂小结:
文学作品中描写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很多,而小说家都德却别出心裁将这一重大社会历史题材缩在一所小学最后一堂法语课的场景里,谱写了一曲悲壮昂扬的爱国主义颂歌,我们要学习这种爱国精神。七:作业布置:
通过对课文的初读,我们对文章的故事情节已了解,课后再读课文,画出文中的有关的人物描写,为下节课做准备。
第二篇:《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三课时
《最后一课》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说出此人物形象的特点。
2找出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出其作用。3总结出本文的主题,并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重点】
找出课文中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说出此人物形象的特点。
【学习难点】
1、深入细致地把握人物的心理。
2、.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法指导】
在边读边议的学习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正课: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目标: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说出作用。
内容:跳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的有关韩麦尔先生的描写,说出此人物形象的特点。
方法:学生边读课文边做批注。时间:十分钟 检测题: 三:点评精讲: 1、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讨论后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地工作了40多年,却要被无辜地赶走,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但又岂只是敬爱呢?里面还掺杂着共同的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
2、第18节里的省略号表示了什么意思?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想到普鲁士侵略者还可能说出更多的侮辱法国人的话,心情十分沉重,很不愿意再想卞去,所以省略了。
3、第19节中的省略号又是表示什么意思呢?
讨论后归纳: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儿,感到十分内疚、痛心,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上省略号,这表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负责。
4.“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答案:亡了国当了奴隶,如何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小弗郎士今天听讲会全都懂,感到挺容易? 讨论后归纳:小弗郎士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好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文,听得特别细心,所以会全都懂得,感到挺容易。先生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一下子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去,小弗郎士又何尝不是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该学的祖国语言都学好呢!
结合学生实例,指出: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文,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今天我们有不少既热爱祖国又认真学好语文的好同学,但不是也有个别嘴里喊着爱国,心里也想爱国,却并没有认真学好语文的同学吗?学了这篇小说,懂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一定要以爱国主义思想为动力,积极自觉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还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6、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7、了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教师小结:钟声显示着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8、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具有什么表现力量。教师小结:通过上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先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看到了先生对法兰西民族的痛苦思索,看到了先生对自己的深刻自责,以及法兰西语言永存、自由属于法兰西人民的坚定信念,因此,他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过。
9、──我──”这两个破折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该怎样理解?
教师小结: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两个破折号表示声音哽住了,说不下去了。从文章的内容上看,是“此处无声胜有声”。韩麦尔先生离别讲台的那一刻残酷地来到了,心情悲愤,百感交加,语言难以表达沉痛的心情,两个破折号则可以:含蓄、全面、深刻地包容一切。
10、理解“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和写出的“法兰西万岁”
教师小结:这像一个特写镜头。先生与学生的分别是如此悲壮,这时他一定有不少的话要说,却又激动得说不出来,他的感情无法自抑,因此把种种感情集于笔端。“使出全身的力量”,好像使我们看到了感情的流向,这些感情熔铸成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法兰西万岁”,有两层意思,首先是坚信法兰西必胜,激励人民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再有也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四:合作交流:
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1)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五:拓展延伸
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六:课堂小结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第三篇:《最后一课》导学案
《最后一课》新授课导学案
执笔:冯玉华编订:陈耀书大屯中学
【温故互查】2人小组对讲,互查。
1.温习背诵杜甫的《春夜喜雨》。
2.给下面加黑字注音:
喧闹()诧异()郝叟()祈祷()哽住()懊悔()挟着()难堪()
3.解释下列词语
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环境描写的作用。
4.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5.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导学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阿尔丰斯·都德(阿尔封斯·都德)Alphonse Daudet(1840年5月13日~1897年12月15日),法国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40年5月13日生于普罗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于巴黎。代表作:《小东西》《达拉斯贡城的达达兰》《柏林之围》、《最后一课》。
2、背景资料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二、自主探究。
(一)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下列问题:
1.填空题
(1.)《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2).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赫叟(hǎo sǒu)诧异(chà)哽住(gěng)
B、祈祷(qí)懊悔(ào)挟(jiá)—
C、惩罚(chěng)板凳(dâng)捂(wǔ)
D、紫藤(tãng)钥匙(yào shi)赚(zhuàn)
(3.)品味题。
(1)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却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2)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把握人物情感。:
1)、韩麦尔先生为什么在最后一课穿上节日盛装?
2)、监狱大门和钥匙分别比喻什么?整句的含义是什么?
3)、韩麦尔的动作、神态表现了韩麦尔怎样的感情?
(3)、小弗朗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4)、阅读“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散学了—你们走吧”回答问题:
1选段开头写教堂的钟声、祈祷的钟声和普鲁士兵的号声,有什么作用?
2、文中“我觉得他从来没这么高大”的含义是什么?
3、如果将结尾改成他举起拳头高喊法兰西万岁好不好?你是怎样理解他呆在那儿话也不说的举动?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我的困惑(将你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写下来)。
三、合作学习(由前后4人组成的大组内合作:把你的答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小组内
达成共识,并将你的困惑提出来让同学帮助解决或求助老师)。
四、展示交流(教师组织提问,4人小组派代表发言,向全班展示交流学习成果,小组间进行互评、纠错、补充,回答问题时要求尽量合上课本)。
五、互讲巩固(2人小组分别将上述问题答案叙述一遍,同位之间进行互讲)
【精讲点拨】
请以“我从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感悟。
【归纳提升】总结本节所学的重点知识,体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1.文体知识回顾
本文是一篇小说,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小说必须具备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这三个要素。其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
小说的人作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小说的情节一般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些小说还具有序幕、尾声两部分。环境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和事情发生的背景的描写,它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2.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听读和品读,了解了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灾难,也使我们认清了侵略者的罪恶,从而激励我们要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同时,使我们了解了学习小说必须认真阅读,从分析情节入手,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突出作品的主题。
【中考链接】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第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1 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棵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哲学家为什么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请谈谈你的看法。
【达标测评】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最后一课》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都德,选自《星期一故事集》。
B.《最后一课》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韩麦尔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C.《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郎士。
D.《最后一课》运用了景物描写表现主题。
2、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
3.假如你是小弗朗士,面对此情此景,你会有何感想?你会有何作为?同学们,请畅所欲言吧!
【拓展延伸】
1.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马革裹尸食不裹腹司空见惯锲而不舍
B.妇孺皆知义愤填膺慷慨淋漓心无旁鹜
C.娇揉造作中流砥柱疑窦释然意气用事
D.黯然失色咄咄逼人踉踉跄跄铤而走险
2.仿写句子,使分句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方法相同
(1)悲观者说,①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
②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乐观者说,①风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
②悲观者说,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链接材料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材料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老师寄语:珍惜你所拥有的美好的东西。
第四篇:《最后一课》第一课时
7、最后一课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初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自学过程及指导: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1、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2、初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老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认真自学,互相帮助,胜利达标。
二、轮流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老师:首先请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有读错的地方,请随时帮助纠正。
指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
(老师适当板书)。
注意以下字音:宛转wǎn思量 xié郝叟 hǎo sǒu捂 wǔ踱 duó..liang挟.....
帖上 tiē哽 gěng..
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三、复述课文,理清情节
1、自学指导(老师出示投影):
浏览课文。要求四分钟后能简要复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检查,交流
开端:“我”(小弗郎士)急匆匆地去上学,十分担心老师韩麦尔先生提问分词。路过广场时 看到很多人挤在一起看布告,也没敢停下。
发展:“我”来到教室,发现了许多与平时不同的情况:教室里静悄悄的,韩麦尔先生穿上了礼服,教室后排坐了镇上的人。
韩麦尔先生宣布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心里十分难过。
韩麦尔先生跟我们上了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和拼音课,大家都十分认真。
高潮、结局:钟声敲响,终结了“我们”最后一节法语课。韩麦尔先生奋力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字,万分难过地宣布了下课。
四、再读课文,理解人物品质
1、自学指导(老师出示投影):
快速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小弗郎士是个贪玩的小学生。“最后一堂法语课”,使他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四分钟后,比谁回答得好。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
3、检查,交流:
(小弗郎士)对学习的态度:从不爱学习、贪玩到热爱法语,认真学语法。
起初:“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后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
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
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对老师的态度: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敬爱和钦佩老师
起初: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后来: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忘了我挨的戒尺
可怜的人好象恨不得„„全教给我们
可怜的人啊,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对祖国的态度:从不懂事到爱祖国、恨敌人
起初:在小弗郎士眼里,普鲁士军队在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后来:他听老师说是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心里万分难过”
“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其实,对于小弗郎士来说,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的具体表现,他对老师的同情和理解是他们之间在热爱祖国、热爱祖国语言这一基本点上的默契。
另外,应该明白,作者主要是通过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来表现其变化的。
学生回答意思对即可,老师适当点评:从上面的回答来看,我们得出好的对比能够使文章的结构更加清晰,主题更加明了,更加有利于刻画人物的性格。所以我们在作文时可以加入适当的对比来突出中心。
五、课堂作业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比谁最能体会小弗郎士的感情变化。
编写:凌剑飞
第五篇:最后一课导学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分析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2、品味人物的表现手法与语言的深刻内涵。
3、领会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4、环境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师来导学我来学
资料文献:
我的预习提纲(可不要忘了欣赏我的书上笔记哦)
一:基础常识积累:
1、字词(除课后读写机课下注释外)我还发现
2、关于作者
二、结构内容梳理把握(我能概括和复述)
三、思想主题感悟(我最想说的话)
四、写作特色欣赏评点(可在书上做批注)
1、本文在写作上最值得我欣赏和借鉴的地方
2、我也怀疑权威,大胆指出不足
五、预习小结。
我给自己的预习评价()
2、课文必读汇报,我读一遍需()分钟
3、对不起,我还有问题。
【课堂研讨,合作展示】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导入方式自由)
二、检查预习,公布小组得分明确本课目标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介绍本课梗概
二)、四边互动或分组完成(1)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最后一课”?
(2)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最后”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最后”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3)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4、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2)阅读资料链接二,同样是表现爱国情感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与郑振铎的《最后一课》在内容上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三、点拨讲解:
1、小说体裁的指导:三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其中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四、质疑释疑
五、学习总结,巩固练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弗朗士的内心世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往下学习来了解一下韩麦尔
先生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自主合作学习
1、朗读课文,自主完成:
(1)请同学们找出韩麦尔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2)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3)找学生读课文24段——29段,画出动词并说明其作用。
(4)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2、交流点拨,精读课文,深入思考: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请你按韩麦尔先生当时的思想状况,把在此句没说出来的话补写出来。
3、“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语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小弗郎士什么样的心理?
4、“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为什么他忘不了?他永远忘不了的是什么?
5、指出下列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并说说它们的含义
(1)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2)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中飘扬。
6、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7、探究: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战斗英雄,把小弗郎士写成一个少年英雄,而让他们都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9、解题: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总结:不朽的东西都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最后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正在上演,在这种特定的时刻,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爱国情、亡国恨一起迸发出来,无不崔人心魄,催人泪下。
五、我的感悟
1、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习到了哪些金子般的东西?对于爱国主义你有什么样的认识?(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感悟)
六自测评估、1、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可查工具书)
挟()着踱()来踱去诧()异
懊()悔郝()叟qí()dǎo()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3、精读语段,回答问题。
语法课上完了,我们又上习字课。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 “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专心地画“杠子”,好象那也算是法国字。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者,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
……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
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_“我一我一”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一你们走吧。”① 选文中画线句子“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朗士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说明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②从选文看,作者对韩麦尔先生主要运用了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描写。③小弗朗士觉得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样“高大”,是因为:()
A.韩麦尔先生站起来了,所以显得高大。
B.韩麦尔先生是老师,在学生眼里自然显得高大。
C.小弗朗士可怜他,出于同情,觉得他高大。
D.小弗朗士受到老师爱中主义情绪的影响,对老师无比崇敬,所以觉得老师的形象高大起来。
④“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下面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韩麦尔先生用手势帮助语言,表达其内心极度的愤怒。
B、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他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C、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愤怒到极点,难以说出话来。
D、韩麦尔先生用手势表达了强烈的爱祖国、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深处极度的悲愤老师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检查预习
合作展示
归纳总结
2、板书:
最后一课
上学的路上──看到教室里的气氛──知道是最后一课──鸽子
怕骂、贪玩────惊诧────难过、懊悔────悲愤
(幼稚)────────────(成熟)
1、学习方法指导:运用比喻、多种描写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描写手法: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