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枯藤、老树、昏鸦”与修辞_教案1
“枯藤、老树、昏鸦”与修辞
【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理解不同词性在语言运用中的不同修辞作用。2.理解典雅风格的内涵,并学会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典雅。
3.系统地理解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培养自己运用修辞手法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语言的表达水平。
【教学指导】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想使语言有文采,就要在词语上下工夫,使词语尽其所能地表现所要表达的意思。熟练地驾驭语言,该文雅处要文雅,该通俗处则通俗,那么语言就像绣上花边的手帕——“美不胜收”。不仅如此,为了更好地表现事物,还要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格,做到“锦上添花”。
【教学过程】
一、文本解读探究:
1.什么是词性?
提示:词性是指词在语言组合结构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或基本语法性质、功能与特点。某个词按照它所具有的语法功能应该属于某一类,这个词就具有了某一类词的词性。
2.形容词和名词的修辞作用是什么?
提示: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的,不能够表示动作、行为或者人和事物的性质、状态,但名词写景状物会给人如在眼前的感觉,更具体、更形象化。形容词大都是描绘事物的性质、状态的,因而也大都有描绘色彩、性状等方面的特点。
3.动词的修辞作用是什么?
提示:动词能细致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动词还能细致描写动态的画面,给人以身临其境、耳闻目睹的感觉;动词还可以变静态的画面为动态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给人以力量和鼓舞。
4.拟声词的修辞作用是什么?
提示:拟声词能够把物体、人的运动的种种声音模拟得逼真、形象而生动。在同一种动作行为下,拟声词能起到细化区分表达的作用。
5.副词的修辞作用是什么?
/ 6 提示:能够把人、物活动的时间、范围、程度、频率、然否等种种情况写得精练而准确。6.典雅是什么?
提示:典雅也称“文雅”或“古雅”,就是运用规范化、正统化的语言去表现某一内容;而较少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和口语化的语言。
7.比喻的构成条件及类别是什么?
提示: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别。
8.排比从结构上可分为几类?排比修辞有什么作用?
提示:排比从结构上可分为成分排比、单句排比和复句排比。其作用是:句式整齐,节奏匀称;文章贯通,语势强劲;条分缕析,说理严密透彻,抒情酣畅淋漓。
9.对偶可分为几种类型?有何作用?
提示:根据上下联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三种;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可分为严式对偶和宽式对偶。其作用为:整齐匀称,节奏鲜明;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二、高考信息链接:
与本专题内容对接的是2011年《考试说明》中“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考点。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常见的修辞手法,重在“常见”,主要是明确规定的七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二是“正确运用”,表明高考对考生要求的是“正确运用”能力。
高考对修辞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修辞同阅读、鉴赏结合考查,主要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二是修辞手法同语言表达结合起来考,这是近三年来修辞考点的主要命题形式。总之,注重实用、注重能力、注重表述、注重综合是近几年来对修辞考查的侧重点。
从取材来看,能够作为修辞题题材的,主要是那些描写、叙述或抒情方面的语段,说明性语段一般没有。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高考出现这一题型的频率将依然较高,命题形式可能是:判断某种或某几种修辞手法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是否正确;在主观题中使用修辞手法;在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中分析某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苗圃,孕育着烂漫,只要你肯浇灌;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浩瀚,只要你肯积聚。
/ 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类题型往往是把要求考生所写的句子夹在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不仅考查仿写能力,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这类题型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仿写的句子在结构上应与原文基本保持一致;
②仿写的句子在内容与逻辑关系上应与原文保持协调,既要考虑形式的统一,又要考虑内容上的连贯呼应;
③考虑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要符合语境; ④注意情感基调和语言风格等;
⑤注意修辞特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自选话题”虽自由度大,但所选话题应健康、积极,句意应力求意蕴丰富。
答案:(示例)微笑是阳光,带给人温暖,只要你肯照耀;微笑是雨露,带给人生机,只要你肯播撒;微笑是春风,带给人融洽,只要你肯吹拂。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 谅解是一场绵绵的细雨,能洗涤飘落在人们心头的尘埃; 谅解是一束温暖的阳光,能驱散积聚在人们心上的阴云。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每个仿句都要运用比喻的修辞,三个仿句构成排比关系,句式结构与例句相同。答案:(示例)宽容是一股清爽的微风,能吹散萦绕在人们心中的阴霾; 宽容是一泓甘冽的山泉,能解除盘踞在人们心头的干渴; 宽容是一束明亮的阳光,能划破笼罩在人们心扉的黑暗。
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入选的蔺相如和刘和珍中任选一位,为其写一则颁奖词。要求:①请先将所选人物姓名写在答题卡上,然后写颁奖词;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首先要注意活动的性质:“感动心灵——我最崇敬的课文人物”评选。这就要求我们写出所选人物感动我们心灵的地方。其次,迅速选出一位,不要首鼠两端,见异思迁。其三,3 / 6 联想课文中相关人物感动人心、震撼心灵的相关事迹。最后,用生动、连贯、得体的语言对其进行褒奖。
答案:(示例1)蔺相如:身为门客,胆识超强。完璧归赵,智勇无双;渑池赴会,舌战“群狼”;位超廉颇,忍辱避让;国家为先,如海器量。伟哉蔺相如,千秋美名扬!
(示例2)刘和珍:你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始终微笑的刘和珍君,你激励我们每个热血青年,为祖国更加强盛,“奋然而前行”!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一段话。
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树在,叶去;叶在,花去;花在,香去;香在,闻它的人去。世上有多少这样的事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做这道题,一定要看清例句的特点。①句式的特点是:“……在,……去。”②修辞手法是顶真。③分号与分号之间的内容呈递进关系,分号之内两个句子之间是转折关系。④这一段话表达的感情为感伤之情。
答案:(示例1)家在,房去;房在,人去;人在,心去;心在,想念的人去。(示例2)村庄在,行人去;行人在,院落去;院落在,秋千去;秋千在,荡秋千的佳人去。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哀怨;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暗的点染;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激昂的欢唱,少一些悲观的咏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难度较小。注意语意的连贯。
答案:(示例)生活如一盏茶,应该多一些平和的甘润,少一些浓酽的苦涩;生活如一杯酒,应该多一些绵柔的醇香,少一些涩辣的辛烈;生活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稳健的完胜,少一些侥幸的险招。
下面是某班黑板报上的一段文字。请参照上下文,在横线上仿写出恰当的句子。我不想知道你的电脑多么高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了解世界的窗口; 我不想知道你的语言多么华美,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我不想知道你的理想多么远大,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学海航行的 4 / 6 灯塔。
解析:①中的“它”指代本体“语言”,喻体及其定语应和本体“语言”语意衔接;②应仿照上下文中的“电脑”“语言”“理想”选取合适的陈述对象作为本体;③喻体及其定语应与②中的本体语意衔接。
答案:(示例)①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与人沟通的桥梁 ②我不想知道你的藏书多么丰富 ③我只想知道它是不是你通向成功的阶梯
仿写要做到四个统一
仿写也是各省高考题中备受青睐的题型之一,因为它不仅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对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提出较高的要求。它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积累中识别、筛选合理的信息,又要求仿照规格练字造句,既合语法又合修辞。具体讲,仿写句子必须做到四个统一。
1.话题统一。话题在此指仿写句子的中心,它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1)显性话题式,指题目中规定了陈述对象,在仿写时必须以给定的陈述对象为主语。例如2009年重庆高考第19题: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要懂得尊重自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题目两个部分的仿写都明确给出仿写的陈述对象,从所给的陈述对象出发,顺着上文的意思,仿写句子。
(2)隐性话题式,指给定文段所隐含的中心主旨,仿写时根据上下文语境,弄懂文义,把握主旨,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合理选材。
2.句式要统一。仿写句子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形式上的约束性,即严格按要求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例句的结构特点、句型、语气,是常式句还是变式句,是陈述句、疑问句还是祈使句、感叹句;同时还要弄清句子内部的语意关系,是转折、递进、并列,还是因果、假设、总分等,仿写时须严格按例句的句式特点去造句,做到句式的统一。
3.色调要统一。仿写句子除了必须做到前两项要求外,在选材和造句上还要注意色调的统一。色调即色彩和情调,即指语境色彩也指感情色彩,同时还包括仿句的创意和境界。值得说明的是,此项要求与前两项相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它更能体现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情趣。例如: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
/ 6 这个题目是对现实生活情境的仿写,没有具体句式的要求,但这个题目对创意和境界作出了潜在要求,思想必须积极向上。它所要表达的应该是中国人民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对生命的积极认识,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作出的正面思索。因此,我们可以拟出这样的语句: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4.修辞要统一。仿写句子的考查一般与对运用修辞的考查联系在一起,因此,仿写时要仔细分析给定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或比喻或排比,或对偶或比拟等。譬如,有同学拟出这样的答案“自然是生命的家园,但自然是无情的,给我们的警醒值得我们反思”。该考生就没有注意题干中“运用排比手法”的要求,就不能得分。把这个答案稍作修改,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就符合题意了。如“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 6
第二篇:修辞教案1
比喻句:作用: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
赏析:本句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本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拟人句: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赏析:本句赋予“————”(事物)以人的————(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特点,表达了作者——————情感。
排比:作用:增强语势 强调内容 加重情感
赏析:强调了(写作对象)————的————特点或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赏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春花的色彩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反复、夸张、反问、设问、对比
赏析: 强调了————(内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分析:此句用了反复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们对春的盼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之信使驾着东风来了,春姑娘已迈步向我们款款走来。
5、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彩虹。《中国的石拱桥》
赏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石拱桥”比作“彩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石拱桥形式优美的特点,引起读者的想象
6、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了啦!高尔基《海燕》
分析: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以强烈的感情表现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呼唤,强调了革命风暴已经在眼前,历史潮流不可逆转。
7、“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朱自清《春》 分析:这句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对春天来临时大地苏醒的情状和山水太阳的变化作了一个宏观的勾勒,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万物变得生机无限,活力无比。
8、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蟋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油蛉和蟋蟀人格化,“低唱”、“弹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叫声动听,写出了百草园充满生机,有无限的乐趣。
9、我有这么笨吗?
分析:这句是反问句,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自己并不笨。
10、“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就像半天里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 施耐俺《景阳冈》
分析:这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老虎的吼声惟妙惟肖,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11、学语文一定要积累优美的句子吗?是的。
分析: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加强肯定的语气,强调学好语文必须积累优美句子的重要性。
时光荏苒,在这四年中,我们一起遨游了深邃的知识海洋,一起编织了许多美丽的童话,一起营造了绚丽的未来世界。在即将分手之际,让我们珍藏起离别的愁绪,挥一挥手,道一声珍重。祝同学们学业步步高升,生活开开心心。
献上一片爱心,托起一片希望;捐出一本图书,送去一片阳光;捐出一件衣物,送去一份温暖等。
第三篇:老树的故事教案
扫盲教案
《老树的故事》
培训地址:定西市安定区
《老树的故事》
教学目标1、2、认识15个字,会写“老、故、事”3个字,学习多音字“乐”。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树的样子吗?
2、放音乐,范读课文。过渡:你们也想读读课文吗?
二、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读课文,想一想:丁丁向老树爷爷提出了什么问题?老树爷爷回答丁丁的问题了吗?
2、看看丁丁一共问了几个问题?
3、小结:丁丁可会问问题了,他一连向老树爷爷问了4个问题,老树爷爷没有回答丁丁的问题,老树爷爷说你们是聪明的孩子,我不说,你们从我的脸上总会找到答案的。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领读要求认读的字。
2、出示要写的字:老、故、事。(1)认读并组词。(2)指导书写。
a、说说“老、事”的笔顺。b、观察“老、事”在田字格里的位置。c、范写并书空。
d、提醒注意写字、执笔的姿势做到“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桌一拳远,手离笔尖一寸远”。
四、布置作业
1、熟悉课文。
2、回答丁丁的问题。
第四篇:修辞练习1
修辞练习1 1.下面不用比拟手法的句子是:
A.烟囱发出呜呜的声响,犹如在黑夜中哽咽。
B.被暴风雨压弯了的花草儿伸着懒腰,宛如刚从睡梦中苏醒。C.远处林舍闪闪发亮,犹如姑娘送出的秋波,使人心潮激荡。D.偎依在花瓣、绿叶上的水珠,金光闪闪,如同珍珠闪烁着光华。2.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这几天跟过节一样热闹。
B.那里的蔬菜跟水果一样贵。C.他的脸色跟纸一样白。
D.这里的老鼠跟猫一样大。
3.以下几句运用修辞方法恰当,并确实增强了表达效果的一项是:()A.海外儿女思乡,思乡,思乡,此情此意久长。B.他的话没有实质内容,全得像战鼓一样。C.蒲公英柔软的茎上顶着小黄伞,雄纠纠地守卫在道路两旁。D.个人的自学,个人的努力,个人的独立钻研,是主要的;但是适当的讨 论,相互的讨论,集体的讨论也是必要的。4.下列各句中的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A.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跨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地轻快。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中央盘着一条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5..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月光一泻而下的自然美。 B.用夸张的手法,极力表现荷塘上月色的清朗纯洁。 C.用比喻的手法,描绘荷塘上月光的清纯柔和。 D.用拟人手法,描写月夜的寂静安宁。
6.对下面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们的筋骨和脊梁。(运用了比喻方式,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B.“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这种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运用了比喻方法,喻指不细致的工作作风。) C.我的心常在黑暗的岛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作者运用比喻修辞,表达了我在黑暗的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彷徨的感情,如果没有光明在前面引路,也会消沉下去。)
D.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中展开枝叶,像是和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样子。不管怎么样,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该似的。(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
7、下列句子在修辞使用上恰当的一句是()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
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B.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听爷爷讲聊斋故事。他讲到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屏住气;讲到轻松的时候,大家都拍手大笑。这时连月亮也探头探脑,冷眼瞧着我们。
C.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势不可当。
D.纺织厂里的机器声隆隆地响着,和着我的心跳的旋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8、含有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方法,并且使用都恰当的一句是()A.车在奔驰,风在欢笑,将要成熟的晚稻像片片彩霞落在辽阔的大地上。B.雄伟庄严的天安门经历了千万次战斗的风雨,带着亿万人民胜利的豪情,傲然屹立。
C.当代艺术界、体育界、卫生界的不少女性,都有许多辉煌的成就,岂止不让须眉,还多占几分春色。
D.在那夜阑人静屋暖花香的氛围里,她的话正如打开闸门的潮水,快活地向外奔。
9、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虽然冬天的寒意还没有消尽,会场里却到处涌动着春天的热流。
A.我淡淡地笑着,想起当初,我还只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所看出去的未来,是一片无边的净土。B.在他们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闪闪发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C.甩开牵挂,审视你的内心,有一星火光仍在顽强地闪烁,那是你早已遗忘的曾经有过的梦想„„
D.一株巨大的垂柳从那小院内探出半个身子,柳丝万缕,好像在频频招手欢迎每一位光临的旅人。
10、从修辞方法的运用角度看,下列各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建筑行业也不好干,工程需要垫款,各路神仙都得打点,一年下来,不但没挣多少钱,连原先的10万元钱也填了进去。
B.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廉洁奉公是最起码的要求。这正如富兰克林所说:“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C.在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到处都能见到军人的影子,他们将寂寞炼成绿色宝石,镶嵌在无际的荒凉中。
D.工作的乐趣来自哪里呢?来自对工作的热爱,来自工作产生的实效,来自自身价值的实现。
11、从修辞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好的一项是()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即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入”能“心入”吗?到头来。
A.还不是油锅里加水,看起来溶在了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在了水里,实际上还是高挂在天空中。
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水面上来。
12、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A.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B.人民群众的革命干劲真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C.眼泪,当不了子弹,顶不了油烧,流那有啥用?
D.他这次来,十有八九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13、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那溅着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地纷纷落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
C.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起泥丸。——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
D.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引人。
14、对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和它的表达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看人不能被美化了的假象所迷惑,要看他们的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B.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暗深渊,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牢房阴森恐怖的氛围。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桃花有情笑迎春风反衬故人难寻的痛苦。
D.“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这种完全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精神的作风,还在我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描写了许多同志办事不认真仔细的工作作风。
15、对下列语句中的修辞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一篇新闻的正题是:先“拾柴”后“烧火”(副题是:某集团军新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取得工作主动权)——正题综合运用了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寓意深远。B.而当太阳以轰响的光彩„„(艾青《吹号角》)——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太阳跳出地平线时给人的那种震惊感、辉煌感表现得动人可感。
C.在我们走向胜利的路上,不仅荆棘丛生,而且路旁随时有扒手在窥视着,想乘我们不备,窥取我们奋斗的果实而去。——其中一连串的比喻都是借喻。
D.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去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去画出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其中的“笔”、“鬼脸”、“高等画家”用的是借代修辞方法。
16、下面是朱自清先生《匆匆》中描绘客观时间的一段话,其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手遮挽时,他又从挽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
A.比喻 拟人 B.拟人 排比C.夸张 排比 D.排比 比喻
17、对下面一段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A.引用 对比 比喻 排比 借代 B.引用 对比 借代 排比 夸张 C.引用 对偶 比喻 排比 拟人 D.引用 对偶 比喻 排比 拟物
18、从画横线的四个比喻中选出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色的晨雾那样温柔①;又像是情人的蜜
语那样芳醇②;又像朝阳跃出平静的海面③;低低的,轻轻的,又像微风拂过琴弦④;像落花飘零水上。A.① B.② C.③ D.④
19、下列句中,修辞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中国足球队兵败狮城,使进军世界杯的梦想再一次化为泡影,许多球迷伤心到了极点,那泪水就像自来水管喷射出来的一样。
B.你的报告我看过了,我看过了!这个问题还需研究研究,研究研究。
C.县长给水电局长下了一道命令:你带领一队精悍的人马,在十天内,必须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干旱的王家坝来。
D.运动员的两条腿飞快得象急速滚动的车轮一般。
20、注意下列句中加线的部分,选出在修辞上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我还没迈进院子,就见娟娟飞出了房门,欢笑着向我奔来。B.一只水鸟从水面上掠过,光滑的水面上立刻绣上了透明的花纹。C.习习凉风在树叶间演奏着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D.明月端坐在山顶上,看上去,分明是一座巨大的灯塔。
21、选出对修辞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①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眼光正像两把刀”既是比喻,又是夸张。)②云水间,满眼翻飞的挽幛;风雪中,满耳坚定的誓言。(上下两句构成对偶;“云水”借指“天地”;“风雪”借喻“革命斗争”;“翻飞的挽幛”也是比喻。)③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着花,像抚育自己的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育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些为我们美化生活的人。(整个问句是设问,里面包孕着三个辞格:“汗水”是借代;“像„„花秧”是明喻;“像„„花秧”里面又包孕着“抚育”这一借喻辞格)④不是有无数的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像!(两个设问句里分别包含两组排比句)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22、选出下列对加线部分修辞格的表达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阿凡提到“信得过”食堂吃早点。看看端上桌的油条,阿凡提没吃,却伸出两个手指,按在油条的一端。“趁热吃吧,还等什么?”服务员走过来问。“我看这油条干瘪瘦小,一定得病了,正给它诊脉呢!”——阿凡提用拟人兼委婉修辞,既避免了正面冲突,也委婉地批评了食堂,显得幽默而风趣。
B.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有四十五岁,却偏爱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子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宫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里运用比喻,竭力将讽刺对象的缺点加以夸张放大,使之格外突出,将三仙姑的“丑”暴露出来,收到了良好的讽刺效果。
C.我最佩服北京双十节的情形。早晨,警察到门,吩咐着,“挂旗!”“是,挂旗!”各家大半懒洋洋地踱出一个国民来,撅起一块斑驳陆离的洋布。这样一直到夜,——收了旗关门;几家偶然忘却的,便挂到第二天的上午。——这里运用借代手法,用“洋布”代旗,以“卑俗”来代替“崇高”,故意将崇高降下格来,将尊贵庄严的形象装进滑稽卑俗的外壳之中,收到了良好的讽刺效果。D.在欢迎日本青年代表团的宴会上,热情的中国朋友用著名的“人参母鸡汤”来
款待客人。不想这可为难在场的翻译了。原来,他没有记住日语“母鸡”这个词。只见他机灵地站起来,指着汤,笑着对客人说:“这是公鸡的太太和人参做的汤,请诸位品尝。”——这里运用借喻修辞,将崇高之人比一个卑俗之物的形象,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
23、下列句子在修辞运用上恰当的一句是()A.从青龙桥下火车,顺着柏油路往西走,周围是群峰壁立。在山脚下仰望,蓝天夹在群峰之间,好像一朵梅花悬在头上。
B.春雨潇潇,唱着欢快的歌;依窗而立,追怀往昔的峥嵘岁月,耳边不禁又号角长鸣。
C.爸爸和你说,你不听;妈妈和你说,你不听;老师和你说,你也不听——现在,舒服了吧? D.手里的信,顿时似千斤重担压在我身上,压得我透不过气来。
(A项比喻不当,“蓝天夹在群峰之间”怎么像“梅花”呢?B项拟人不当,不合全句的凝重气氛。D项似嫌太夸张。C项排比和反语“舒服”的运用较得体。C)
2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锤炼欠佳的一句是()A.大海上一片静寂。在我们的脚下,波浪轻吻着岩石,像朦胧欲睡似的。
B.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呼呼地冒着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也把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
C.小李干劲大,技术好,40亩地一天就犁完了,被大家评为“春耕能手”。D.酒味很纯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
25、下列各句中比喻不当的一个是(4分)A.在文学家的笔下,黄山是艺术殿堂;而在众多旅行家的心中,黄山又是一处人间仙境。
B.黄厂长对每个职工的脾气、爱好和性格都记得滚瓜烂熟,就像他肚里有把尺。C.如今,社会主义中国像一只猛醒的雄狮,向世人展示着他的英姿。
D.太阳出来了,小溪边那座竹楼,窗子打开了,绿色的窗口闪出一方红巾,火苗似的。
26、对下列古诗句加点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的样子,借代月亮)B.“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形容古代侠客一诺千金的豪气,是夸张写法)C.“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上”字是比拟修辞,以袅袅孤烟渲染荒凉景色)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借代叶,“红”借代花,“肥”、“瘦”是比拟修辞)
27、对下列语句中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分析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A.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花枝”借代枝头上怒放的梅花。用上一个“枝”字,说明不是“一点梅”,而是满枝的梅花。B.吴荪甫突然冷笑着高声大喊,一种铁青色的苦闷和失望,在他紫酱色的脸皮上泛出来。——“铁青色”使用的是“词语移用”。它把肖像刻画与心理描写融合在一起。
C.假真真假凭罗织,非是是非靠引申,弹雨枪林走过了,归来阶下作囚人。——画横线的文字使用了对偶的手法,揭露了“四人帮”以假乱真,真假不分,以非压是,是非颠倒的滔天罪行。
D.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用比拟手法,把火舌的形状、动态
逼真地描摹下来,以烘托草地晚餐欢快的气氛。
28、下列比喻句用得不恰当的一句是
A.纸灰在雾中飘浮着,它们是唐山孩子眼中一只只神奇的黑色蝴蝶,飞得很高,又缓缓飘落。
B.“熊猫宫”前站着一群游园的孩子,伸长脖子观看,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
C.注入式的教学迫使学生呆读死记,学生的积极性被扼杀,主动性被泯灭,教师成了“播放机”,学生成了“留声机”。D.黄河是一条宽而黄的长带子,小清河是一条绿的头绳,大明湖正是仙女放下来的一面亮晶晶的镜台。
29、下面句子中运用修辞手法,没有毛病的一项是(4分)A.东方渐明,天空万道霞光,美丽壮观,犹如一朵含苞欲放的鲜花。B.我们的团支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的模范,学习的楷模。C.他们个个身强力壮,如狼似虎地奔跑在足球场上。D.孙淑伟在跳板与水面之间描绘出一连串从容的曲线。
30、对下列各句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明净的兴庆湖犹如一面照妖镜(“照妖镜”这个喻体,人们没有见过,越比越糊涂,改为“一面镜子”)
B.小强的脑瓜笨极了,就像桌子一样,不会动脑筋。(“人和桌子”没有相似的地方,比喻物和本体无相似点,不能构成比喻,改为“橡榆木疙瘩一样不开窍”)C.足球队员个个身强力壮,如狼似虎地奔跑在绿茵场上。(感情色彩不一致,“如狼似虎”不能比喻朝气蓬勃的足球队员,改为“生龙活虎”)
D.荷花淀几个青年妇女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样快。(织布穿梭、缝衣透针”比青年妇女驾船不贴切,不符合她们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乐观、上进的性格,应改为“箭一样飞去了”)
31、为画线处选填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起来。(4分)___________ 镜子一样的水面,这里那里起了几道皱纹或是小小的涡旋,那时候,倒影在水里的泥岸和岸边成排的桑树,都晃乱成灰暗的一片。A.在他前面那第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也不多。B.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水是绿油油的,来往的船只很多。C.在他前面那条官河内,绿波起伏,来往的船只穿梭。D.在他面前那条官河内,绿波荡漾,来往的船只争流。
32、选出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下段文字的开头处(4分)___________。在这一瞬间,我看见两边的庄稼在暴雨的密网里挣扎似的摇摆,大树像跑步似的弯下腰;暴雨在汇成水流的大路上击起了泡沫和水花,狂风把水花吹成尘雾,打着旋儿。
A.一道曲折的电光,在墨一般黑的天空中颤抖了两下 B.轰隆隆一阵惊雷,仿佛要把整个天地炸裂
33、下列各句由于修辞不当而影响表达效果的一项是(4分)A.一颗心似火,三寸笔如枪。
B.她边唱歌边给孩子们缝衣服,缝进了母亲的期望嘱托。C.最近的事态发展进一步证明,某些国家表面谈友好,暗地派间谍;当面讲安全,背后搞颠覆;嘴里唱裁军,实际搞扩军。
D.铁锤声从车间传来,响亮、清脆!似机枪,如排炮。
34、从修辞及表达的角度分析下面文字中标线的部分,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分)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鲁迅《导师》)A.是三个比喻句,不是排比句。
B.使道理浅显易懂,使论述生动活泼,具体形象,引人联想。
C.从不同角度共同强调了同一道理,即要克服困难,改造环境,以求生存。D.分别揭示同一命题的多方面的含义,即告诫青年要根据不同的条件,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35、为下边短文中的□处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
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藤萝,像 □,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杏树、山楂树、花红果子树,墙外是一些杨、柳、榆、梨树,就像给墙镶上的两道铁箍。
A、童年五彩的梦 B、密封的四堵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D、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36、对下面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了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爱山的深厚情感。)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运用夸张手法,赞美诗人诗才出众。)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既是比喻又是写景,以景物喻愁思,烘托闲愁之多。)瞑虫喧暮色,默思坐西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运用反衬手法,以彻夜听雨反衬叶落之多。)
37、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考虑,下面四句横线上应该填入的词语最好是 ①这里叫洋八股废止,有些同志却实际上还在提倡。这里叫空洞抽象的调头少唱,有些同志却硬多唱。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____。
②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 在____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与鼓励。
③短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____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④姑娘从泉边汲水归来了,辫梢上沾着几滴水珠;欢乐____在她那眼睛和眉毛上。工作 眨眼 拥抱 满开 起床 开口 抚摸 展现 工作 开口 拥抱 展现 起床 眨眼 抚摸 盛开
38、阅读下面一段文句,对比喻的意思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一次,北京自修大学李燕杰校长给台下特殊听众——下岗女工作报告。他用了两个比喻句作开场白,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不少女工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两个比喻句是“没下岗的如秧田里的苗,下岗的如同石缝里的草”。这两个比喻概括了下岗女工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A、前一比喻意在告诉她们:在岗的有优越的生活环境,应努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岗。
B、“石缝里的草”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凭着自己的坚韧,为生活添上一珠新绿。
C、“石缝里的草”是说尽管生存环境艰难,但并没有失掉生存的希望。
39、请指出下面哪一项比喻不尽恰当?
日记:心的轨迹 撷取生活七色阳光的水滴 词典:知识的海 学问的帆 书山上跋涉的樵夫
笑:你是美的姐妹 你是艺术家的娇儿 你是碧空中那一抹烂漫的云彩
浪花:一朵浪花,一个跳荡的音符 一排浪花,一组激昂的旋律 一江浪花,一群欢乐的生命
40、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刘禹锡《竹枝词》)
“晴”是双关语:既指晴雨的“晴”,也暗指情意的“情”。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孤”是拟人写法,“楚山”似乎也有诗人孤寂的心情。
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有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赠送》)
“新月”“蛾眉”:作者浮想联翩,仿佛那弯弯的新月牙是娇妻的蛾眉。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锦貂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锦貂”“胡尘”,分别指唐军将士和边塞战争的激烈场面。
41、填入下文横线上最恰当的一个比喻句是
熏风阵阵,一望无际的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_______________ A、像铁骑驰骋在无边的草原。B、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C、像正在草坪上穿梭的剪草机。D、像列队正在扬帆出海的小船。
42、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A、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B、人民群众的干劲真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C、眼泪,当不了子弹,顶不了油烧,流那有啥用?
D、他这次来,十有八九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43、下列句子在修辞使用上恰当的一句是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B、晚上,我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听爷爷讲聊斋故事。他讲到紧张的时候,大家都屏住气;讲到轻松的时候,大家都拍手大笑。这时连月亮也探头探脑,冷眼瞧着我们。
C、距离高考越来越近了,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像决了堤的洪水,势不可挡。
D、纺织厂里的机器声隆隆地响着,和着我的心跳的旋律,像一首动人的催眠曲。
44、从修辞效果看,下面横线上所填的文字最好的一项是
调查研究十分重要,只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而,作风浮躁的人是下不去、蹲不住的。即便是下去了,蹲住了,“身入”能“心入”
吗?到头来,___________ A、还不是油锅加水,看起来溶在了一起,实际上油花还是浮在水面上。B、还不是葫芦掉进井里,看起来是下去了,实际上还是浮在水面上。C、还不是水中的月亮,看起来沉到了水里,实际上还是高挂在天空。
D、还不是井底的青蛙,看起来沉到了水底下,实际上它还能浮到水面上来。
45、从修辞角度看,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苦瓜苗就像一个____一样,自生自长,蔫蔫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然而,它却努力地活了下来,便渐渐地长大。它似乎满是敌意,一天比一天不规矩,或绕着南瓜藤,或在冬瓜架上________。我不得不找来一根棍子,把它绑在棍子上,________ A、病儿 胡搅蛮缠 限制它的生长 B、弃儿 胡乱缠绕 限制它的生长 C、病儿 胡乱缠绕 约束它的行为 D、弃儿 胡搅蛮缠 约束它的行为
46、对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的表述,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水花的颜色、形状和动态。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明了六国创业的艰辛不易。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山势的起伏而又微不足道。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使说理的文章更加生动。
47、下面一段话中,划横线编号的地方有些是可以删去的。请将可删去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横线上。
由于①人体②脂肪的③密度远④小于人体⑤肌肉蛋白和水的密度⑥,所以减掉一公斤脂肪后⑦所减去的体积⑧远大于由脱水而减少的体积。可以删去的是________________
修辞练习1答案 1.C 2.B.解析:此例考查辨析修辞方法正误的能力。比拟又称拟人。例①也考查辨析拟人和比喻两种修辞方法的能力。A句中的烟囱“哽咽”、B句的花草儿“伸着懒腰”、D句中的水珠“偎依”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C句用的是比喻的手法,把闪闪发亮的“远处林舍”比作“姑娘送出的秋波”。因此答案是C。例②考查辨析比喻句与比较句的能力。构成比喻的本体与喻体应是性质不同的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不同类事物,A、C、D三句能构成比喻,B句的“蔬菜”与“水果”是同样性质的东西,句中的“一样”只是它们的价格,属比较。所以,答案是B。例①和例②代表着两种测试方式。例1是题干给出了辨析的对象��比拟,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可以直接从辨析对象入手去找出没有用这种手法的句子。例②
是题干没有给出辨析对象,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从“三句”中归纳出辨析对象(修辞方法)是什么,再找出与辨析对象不同的一句,如果辨析对象归纳错了,就不能准确答题。因此,一般说来,后一种测试方式的难度要大一些。
3、A。A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强烈的思乡之情。B项
把空洞的话比作“战鼓”,不妥。C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但把蒲公英比 作“雄纠纠”的卫士,不当,反而影响了表达效果,D项运用排比,但
“自学”、“努力”、“独立钻研”不能并列,自学已经包含了个人努力,个人努力包含了独立钻研。“适当”、“相互”、“集体”说的角度不一,“适 当”是讲程度,“相互”和“集体”说的是讨论的形式,三者也不能并列。4.答案为B。B项中的“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不恰当,脚踩在棉花上,步履维艰,不 可能有轻快的感觉,显然本体和喻体相矛盾。
比喻的使用要注意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否则便不能构成比喻。
5.答案为C。原文中没有使用夸张和拟人这两种修辞方法,而是比喻,但A项的理解没有 抓住喻体“流水”的特征,而C项都抓住了,故C项为最佳答案。 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要首先理解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6.答案是C。A项运用了比喻,没有拟人。B项中分析错误,应为“主观主义的作风”。D 项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运用了拟人,如:“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另外,本段文字主要是表现松树的那种“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故综合这两方面考查,选C。
7、(B.拟人,不合氛围;C.夸张过分;D.比喻不当。A)
8、(A.比喻不当 B.无比喻 D.有借代而无比喻。D)
9、(拟人,例句为比喻。D)
10、(引用不当,所引与上文不合。B)
11、(注意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B)
12、选出比喻手法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感情色彩不合。B)
13、(对偶、夸张。C)
14、(分析不全面。D)
15、(D)
16、(B)
17、(C)
18、(C)
19、(夸张失当 A)20、(拟物,余为拟人 A)
21、(②“翻飞的挽幛”不是比喻;③“抚育”不是借喻;④不是设问而是反问 B)
22、(应为拟人 D)
23、(C项语意不明确,“40亩地一天就犁完了”不足以证明干劲大、技术好。如果用牛犁地,那就是夸张失实。C)
25、(C)
27、(B)
28、(感情色彩不当 B)
29、(D)30、(原比喻贴切,如改为“箭一般飞去”则与人物特点不协调 D)
31、(A)
32、(A)
33、(D)
34、(C)
35、(注意要填的这个比喻的上下文,上文有“四面是„„”,下文有“墙里是„„”,可见要从这个比喻里找到“四面”与“墙里”的联系,就只有选第二项。B)
36、(D项是以彻夜听雨写彻夜难眠,以表现游子思乡情深,不是反衬手法。)
37、(D第一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在一般情况下,“休息”和“工作”相对,但在这里对“教条主义”用“起床”来和“休息”相对,显得更生动形象。第二句写星星的“欢笑”,是不可能有声音传来的,不能用“开口”,只能用“眨眼”,诉诸视觉形象。第三句垂柳的叶子只能“抚摸”,不能“拥抱”。第四句,“盛开”本来是用来描写花朵的,这里用“盛开”比用“展现”更能表现笑容的美丽。)
38、A
39、B(“书山上跋涉的樵夫”应指追求知识的人,而本项的本体是“词典”,所以不恰当。)
40、对下列古诗句中加点的词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B“楚山孤”不是拟人,是诗词中常见的移情于物的手法,不是楚山孤独的意思,而是人有孤独的感觉,因而看山也觉得山是孤独的。其他的几项都是对的。)
41、(比喻句中要注意本体和喻体以及它们的相似点。本题中的本体是“麦浪扑打着汽车”这种景象,而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因此CD两项是不合适的;A项则以“铁骑”为陈述对象,相应地本体也应以“汽车”为陈述对象,而原句中的本体则是以“麦浪”为陈述对象的。只有B项最合适。)
42、(B项的比喻在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上只顾了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洪水是向低处流的,且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43、(A项是恰当的。B项的月亮“冷眼瞧着”跟当时的“拍手大笑”的气氛不谐调。C项比喻的毛病见第七题的说明。D项催眠曲是使人产生睡意的,跟机器轰鸣的生产气氛不相称。)
44、(B此题要注意本体到底是什么,这段文字是要突出本体的哪一个特点;喻体是否和它有相似点。分析这段文字,就可以发现,它的本体是作风浮躁的人即便是下去了,心却没有下去,因此,喻体也必须具有这个特点。A项的喻体讲的是是否相溶,C项讲的是一个虚像,月亮没有“身入”,而本体是“身入”了的,D项的井底之蛙一般是比喻见识少,当然也可以另取新意,但“沉到了水底下”和“下去了”还嫌不够吻合。B项最好,不仅紧扣了“下去”又“浮起”,而且葫芦是空心的,当然就谈不上“心入”了。)
45、(注意到前面有让它“自生自长”的意思,第一空应该填“弃儿”;注意到“它似乎充满敌意”,第二空应该填“胡搅蛮缠”;把它绑住,并不是不让它生长,而是要让它不要规矩点,第三空应该填“约束它的行为”。D)
46、(C项不正确。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
47、(这是一道关于“简明”的试题,和修改病句的要求不一样,修改病句的题目是要将有毛病不通的句子改通顺,而本题的句子从语法的角度看是通顺的,没有毛病,但是语言较啰嗦,也就是不够简明,必须将可有可无的词语去掉。去掉了这些词语,并不妨害原意的表达,而且更紧凑,语意更明确。可以删去的是①②③⑤⑥⑦。)
第五篇:《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流行歌曲中修辞的运用 大英中学:李鸿琼
导入:
播放歌曲《青花瓷》,提问:歌词写得好么?好在什么地方?
歌曲能否“先声夺人”,除了靠配上美妙悠扬的曲子外,歌词是否“动听”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才能做到动听,那就要在歌词上使用修辞手法。
曰:此词词风清婉淡雅,含蓄又韵味别生,大量的运用了修辞手法。
流行歌曲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声乐艺术,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手段。从过去到现在,每个时代和时期都涌现出不少经典的歌曲。好的歌曲,仅就歌词而言是考究的。因为语言是声乐艺术表现与创造的核心,也是歌唱的基础,从歌词的文学创作到谱曲,直至歌唱的表演,始终都离不开对语言的体验、感受与表现。歌词既然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就决不可偏废了它的文学性,必然要借助有效的传情达意的手段——修辞。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罗大佑把歌词比作是“语言的花朵”,生活中吟唱歌词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学语文。那今天就让我们来采撷那一朵语言的莲花——在歌词中探寻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善于在歌词中发现修辞,并能灵活运用所学方法鉴赏和创作,尤其是修辞在仿写和作文中的运用。
请同学们把刚才我们听的这首《青花瓷》的歌词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指出来,多媒体展示:
1、《青花瓷》是周杰伦歌曲中传唱比较多、读者比较熟悉的一首,也是“中国风”歌词特征非常典型的一首: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比喻)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比拟)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比拟)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比喻)你的美一缕(转品)飘散去(比拟)到我去不了的地方(比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 隔江千万里(夸张)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比拟)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转品)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反复)月色被打捞起 晕开了结局(比拟)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你眼带笑意(上下两行形成倒装、比喻)分析:
比喻:想象力将“细腻的秘密”与“绣花针落地”巧妙串联在一起,呈现出彼此微妙的关系:那段“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是如此细腻,因而被小心呵护着,唯恐一碰就破,就像绣花针落到地上,是那么轻盈细微,却又带点小小的危险。而“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等句也都是比喻的典型体现。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比拟:在《青花瓷》歌词中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就是转化,“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也属于转化,在这句词中“美丽”被拟物化,成了飘荡的一缕雾岚,前往到一处故事主角无法到达的地方。美丽,已不复见。人与物之间的界限在此模糊暧昧,词意却变得深刻而丰富。
夸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夸张了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对应上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所指涉的等待,仿佛是如此无穷无尽,而且隔了千万里,显得遥不可及;另一句“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秘密被保守了千年从未让人知道,象征守密者的细腻与坚毅,能让秘密在窑中历经千年煅烧也不泄漏一字一句。
比喻:定义: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比喻有四种)
例1: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极细腻 犹如绣花针落地
例2:湖水是你的眼神,梦想像满天星辰 例3: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
例4: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
请同学们总结比喻的类型:多媒体展示。。
比拟:定义: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可以把事物当做人来写(拟人法)、把人或物当做另一种事物来写。(拟物法)
例1: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思念”、“离愁”、等抽象名词,被转化成几乎可以触摸得到的实体,加重了它们所代表的意境重量。想想,一盏离愁之灯在深夜孤单伫立在窗口,除了孤单,还有苍凉为伴 例2:山药,当归,枸杞,GO。看我抓一把中药,服下一帖骄傲。只要服用传统草药,就能让你补充骄傲,治崇洋媚外的毛病。
窗外的麻雀,在电线杆上多嘴
这里却用人的动作“多嘴”来拟写,充满了生活情趣 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
“穿梭”用来写无生命的长城,写出了长城的蜿蜒绵长 借代:定义: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例1:不如人间红颜伴痴男,凤凰于飞逍遥在人间。
——《新白娘子传奇》 例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蝉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代明月 古女子以胭脂润面,远看如红色面庞,所以代称女子为红颜。
巾帼: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和“鸿鹄”都是借喻,我们把它们还原成明喻形式:那些目光短浅的人好象渺小的燕雀;自己好象翱翔万里的鸿鹄
设问: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寓答于问,有问无答。例1: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
设问
例2:你说为了艺术 要砍下一棵树 这样对还是不对(设问)
你说为了装饰 请问干我啥事(反问)
是不是只能用相机纪录自然拿给下一代下一代回味
——《梯田》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对偶:定义: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词性相同,有时还讲究平仄相对的语句。使用对偶,能使文章形式工整,读起来悦耳顺口。例1: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
例2:“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祥龙十八掌》“打倒烦恼,攻下忧愁”
排比:用三个及其以上句法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来表达性质相同的意念,其字数不一定要相同,使句子富有节奏之美,并增加了表达的力度
例: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为你做的嫁衣?
当太阳不再上升的时候,当河水不再流,当时间停住日夜不分,当天地万物化为虚有。。反复:即反复使用同一个字词或语句的修辞法。有意识地重复使用同一语词或语句,除了语调上的和谐效果外,也是借此突出某种意念,强调某种感情。
例1:小小的感动雨纷纷,小小别扭惹人疼,小小的人,还不会吻。
突出小~~ 例2: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车子太烂银行没有存款
歌词中“麻烦”反复吟唱,突出了老百姓“烦”的程度之深;
夸张: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
《龙拳》:“我把天地拆封,将长江水掏空„„我右拳打开了天化身为龙,把山河重新移动填平裂缝。”天地由我创造,多么豪气万丈!《千年之恋》:“温热前世的牵挂,而我在调整千年的时差。”因思念而来的牵挂,纠缠千秋万世,完全呼应了歌词名称。《爷爷泡的茶》:“唐朝千年的风沙,现在还在刮。”则形容唐朝人陆羽创作的《茶经》深深影响中华文化。牛刀小试:
你能把下列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来吗?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新鸳鸯蝴蝶梦》)
对偶
(2)“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中国功夫》)比喻
(3)“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反复
(4)“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
顶真
爱得痛了,痛得哭了,哭得累了
(5)“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阴不能等,明天又是好日子,赶上了盛世咱享太平,明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好日子》)排比
踏遍万水千山,走遍海角天涯
对偶
④“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杯酒当歌,唱出心中喜悦。”(《当》)对偶 总结及作业 留心处处皆学问,语文的外延是生活。
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修辞是传递信息,表达思想的有效手段,是协调人际关系、沟通感情的活动,还是一种语言的美学设计与艺术运用。这些都与歌词艺术的真、善、美的要求不谋而合,只有借助恰当的修辞手段,歌词艺术才会大放异彩!我们用歌词交流思想、传达信息,才能生动形象、妥切鲜明,尽可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语言的美感。作业:
1、其实,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远远不止这些,你还能想出歌词中运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吗? 搜集一些你喜欢的歌词,分析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自己学习歌词的创作方式,运用至少三种修辞手法写一段话,不少于200字。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展示歌词,可以现场做做~~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注释】
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③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李《如梦令》一词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惜花自怜的心情。词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其中,“绿肥红瘦”一语写绿叶浓密、红花稀少的蓦春之景,形象新颖,短短四个字,含有十种辞格,历历分析,以飨读者。设问 反复
拟人。“肥”,含脂肪多;“瘦”,肌肉不丰。“肥瘦”原是形容人(或动物)的体态。这种“故意把物当作人(或动物)来描写”的方法,是比拟中的拟人。
借代。“绿”,海棠的叶子;“红”,海棠的花朵。“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以事物的特征代替”,是借代。
对偶。“绿肥”为“名词+动词”式的主谓短语,“红瘦”与“绿肥”的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字数相等,因而构成“句内对偶”,亦称“句内自对”。
对比。一“绿”一“红”,一“肥”一“瘦”,“把同一事物(海棠)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构成鲜明的对比,形象的表现了海棠花蔫叶茂的暮春景色。
反衬。(说明:映衬,包括正衬、反衬和旁衬等,属于广义的修辞格)从全词看,《如梦令》一词的写作意图是通过描绘暮春叶茂花蔫的景色,曲折地抒写作者惜花自怜的心情。所以,“绿肥”是为了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绿肥’)作背景加以烘托”。
摹色。“绿”与“红”是色彩词,而“利用色彩词描摹客观事物的色彩”,是摹色。摹色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摹态。“肥”和“瘦”是用来描摹人和动物的体态的形容词,而“利用表现事物状态的形容词来描摹客观事物的状态”,是摹态。摹态也属于摹绘格的一种。
通感。“绿”、“红”,付诸人视觉,“肥”、“瘦”,给人以触觉,“用一种感觉(触觉)来形容另一种感觉(视觉)”,是通感(也称移觉)。
示现。联系全词或上下句看,“绿肥红瘦”的暮春之景,并非作者亲眼所见,而是听“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后的“悬想”,即“把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加以具体形象的描绘”的手法,属于“示现”格的一种。
移用。“绿肥红瘦”使景物描写带上了人惜花的情感,“叙述中将描写甲事物(人或动物的体态)的形容词(‘肥’、‘瘦’)挪移用来描写乙事物(海棠花与叶)的性状”,这种手法是移用(或移就)。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翻译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这首小令写 的是春
/ 5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 “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 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 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 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 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 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 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 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 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 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 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