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陋室铭课堂实录用(大全)
《陋室铭》课堂实录
师:上课!同学们,我们曾接触过这样一位文学家,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眼前仿佛出现一幅美妙的洞庭山水图;读“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会让人一扫悲秋之殇,顿觉心胸乐观、旷达,他就是唐代著名文学家——刘禹锡。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刘禹锡,去学习体悟他的千古铭文——《陋室铭》。
师:首先,我们来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PPT出示目标)
生:读目标,明确目标。
师:下面,就让我们在目标的引领下,进行本课的学习。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查找作者刘禹锡的相关资料,谁能来介绍一下?将你认为需要大家重点掌握的讲出来就可以。
生:刘禹锡(约772 — 约842),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唐代哲学家、文学家、诗人。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
师:介绍详细,看得出做了充分的准备,我们再一块来看一下刘禹锡的资料,注意红字部分,读完后,将红色部分快速记录到课本上。(屏显刘禹锡资料)
生:看资料,记录重点。
师:了解了作者,我们来看题目《陋室铭》,“陋室”较易理解,就是简陋的居室(生跟答),那什么是“铭”呢?
生:本义是在器物上雕刻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文体。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这种文体一般都是押韵的。
师:能充分利用注解,很好。(出示:“铭”的知识链接)读一读这则“铭”的介绍,有没有新的疑问呢?
生:什么是押韵?
师:问得好!对于押韵,我们其实接触过不少,但概念不太清楚,老师现在来说一下,押韵,指在诗文的句末,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声韵和谐,一般用于偶句句末。现在,同学们能否根据这个概念,找找本文中的韵脚,也就是哪几个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
生: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师:很好!看来聪明的你们都已经掌握这个知识点了。古人曰“铭,博约而温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朗读,感受铭文的特点吧。
(PPT出示朱熹语:“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
师:谁能将这篇没有标点的《陋室铭》读顺?
生读(断句)
师:文从字顺,不错。但我们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任志宏先生的配乐诵读。
生听读、跟读,后随乐齐读。
师:多美的乐声,多美的文字。相信同学们已陶醉其中了。下面,让我们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PPT出示“自读自译,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借助注释,自读自译,圈出疑难,小组讨论。)
生小组讨论,进行文意疏通(约5分钟)
师:为了检验大家的学习情况,咱们做几个练习。(屏显习题)(提问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师:通过练习,看来大家都已将文意疏通,下面我们来对文章进行精读品悟。(屏显:你看到的陋室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阐释。)生读课文,思考问题。(约5分钟)
生1:我觉得这里很幽静,我是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句话中看出来的。
生2:我看到陋室里来的客人都很博学,因为作者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3:我看到作者在陋室里的环境很安静,生活很清闲,因为这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生活清闲,无事可干吗?
生3:不是,作者在这里“调素琴,阅金经”。
生4:我觉得作者在陋室的生活很高雅,因为他在这里可以弹琴、读书。师板书陋室之景——幽雅
陋室之人——儒雅 陋室之事——高雅 师:通过我们的分析,发现,这个陋室——生答不陋。但老师这有一则资料,(屏显:据史料记载:刘禹锡的陋室只有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不是很简陋吗?
生讨论。
生1:确实是一间陋室。
生2:在常人眼里是一间陋室,在刘禹锡看来,并不陋。师:是啊,这里在常人眼中本就是一间陋室,但在作者看来,却是一间雅舍。因为主人“德馨”。那同学们,刘禹锡写这篇文章,难道仅仅为了告诉我们陋室不陋吗?
生思考。
(PPT出示背景资料)
了解了背景,同学们对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否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呢?
刘禹锡初到和州,本应住衙门里,可当地县令故意刁难,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反而高兴地撰写了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县令又令他搬至城北门,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见附近有一排杨柳,便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县令气急败坏,又命他搬至城中另一处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于是提笔写下这篇千古流传的《陋室铭》。
生1:老师,他是为了反抗县令。生2:他为了表明不屈从从县令的态度。
师:对啊。同学们,刘禹锡正是想通过写陋室不陋,来表明自己虽苦亦乐的豁达心态,表明自己不屈曲与权贵的高洁志向。我们把这种写法就叫作——托物言志。(屏显“托物言志”概念)
师:若干年前,刘禹锡就是这样与县令进行对话的。(屏显“情景朗读”)师:下面老师扮县令,同学们扮刘禹锡,我们一起来对一下这幕戏剧的台词。师:你刘禹锡已然落魄至此,却不知敛志收才,如今让你蜷缩于陋室一间,看你还如何逞才!
生: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师:城中既无杨柳也无白帆,看你还能吟咏何物? 刘禹锡:我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诗人最好宴饮交友,现如今你已穷居陋室,看还有谁愿与你为伍? 生:此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师:如今你是无权无钱,寂寞寥落,看你以何为乐?
生: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师:人常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枉你满腹经纶,却蜷居于陋室。被贬19年,未见起复,还有何前程可谈?
生: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师:读到此处,我们不由得要击节称叹,请你用这样一个句子,评一评你心中的刘禹锡:好一个的刘禹锡!
好一个乐观、旷达的刘禹锡。好一个矢志不渝的刘禹锡。好一个不屈不挠的刘禹锡。
师:好一个傲骨铮铮、豪气冲天的刘禹锡!
文人被贬,所作诗文大多幽怨哀叹,同时代的柳宗元,被贬后便忧惧不安(“恒惴栗”《始得西山宴游记》)韩愈更是一贬就想到死(“好收吾骨瘴江边”《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刘禹锡却始终以豪迈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绝不沉沦,绝不颓废,不愧其“诗豪”的美誉。每读《陋室铭》,总会让我们感受到一种不屈的意志、昂扬的力量。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精神,齐诵课文,注意:“何陋之有”读两遍。
师:孟子说,读书人要“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刘禹锡超越了孟子的期望,他不管是居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坚定执著,把兼济天下作为永远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以旷达的心胸和昂扬的豪气面对生活的磨难。所以,在本课学习结束之时,老师有句话与同学们共享(生齐读)志当存高远,心澄天地宽。
第二篇:《陋室铭》课堂实录
《陋室铭》课堂实录3篇
《陋室铭》课堂实录1教学目标:
1.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读罢此文,我们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重点与难点:
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是研习本文重点,读完本文后,从中获得的启示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生:我选择后者,因为……
师: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
简介作者及作品,突出其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二、小组讨论,扫除生字词,初步弄清全文大意,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1.集体讨论,适当点拨,疏通全文。
2.师生共同活动,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
师: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生1: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生2:这句话先说由“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师:(课外拓展)老师这里有一句话,看看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什么地方?
(投影)透过窗户看天空,透过天空历史,透过历史看人生。
生:这句话的语意重点在“人生”,它是通过“窗户”、“天空”“历史”而引出的。……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生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生2:“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这里是写陋室主人的情趣……
生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不俗……
生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里作者援引西汉扬雄,大教育家孔子的事例及名言,有力地证明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师:大家的发言非常踊跃。
(指导学生美文美读美背美诵,继而引导学生合理想像,充分感受作品气韵)下面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想像那陋室的自然环境。(创设情境)那青苔是怎样应了作者的心意,一点一点地一坡一坡地慢慢地爬上那斑驳的石阶的?那“草色”又是如何受了青苔的感染,他们聚集在一起,绕过窗帘飘入室内的?
生1:它们从石缝中钻出来,探出她们可爱的小脑袋……
生2:她们聚集在一起,在主人的窗下起舞……
生3:我认为这两句的描写绘色绘声。你看“青”、“草色”状其色,“谈笑”状其声。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请大家想像一下,倘若室内有王叔文、柳完元等人,他们在谈些什么,这些人在一起,又会碰撞出哪些思想的火花?(让学生分别把自己想像成刘禹锡、王叔文、柳宗元等。)
生1:他们个个学识渊博,心忧天下。
生2:柳宗元在吟诗作画。
生3:王叔文在煮酒纷论当今时代英雄。
生4:韩愈在扼腕长叹。
生5:刘禹锡持一杯香茗,侧耳倾听窗外雨打芭蕉的声音……
生6:柳宗元沉吟:“‘沉舟侧帆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转身对刘禹锡说:“梦得,今日有幸拜读,真让我折服,让我感动奋发!”……
师: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画面啊!哪里还有什么为那狗皇帝当差去收刮老百姓的民脂民膏的“劳形”与痛苦!
师:再看室内的陈设,文章重点突出了哪些物件?由此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这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生1:“素琴”、“金经”……
生2:由此我想到了主人读书情趣的高雅。
生3:我们要有选择地读书,读名人名著。比如:我最近在读《毕淑敏散文选》……
生4:还有《读者》……
生5:……
3.讨论今天我们读了这篇文章,从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师:请大家来看这样一则材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这则材料是针对我们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言的?
生1:我认为这是在商经济大潮冲击下的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纪律松弛的表现…………
生2:学习松懈,不思进取……
生3:……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透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生1:引以为戒……
生2:奋发向上……
生3:……
师:同学们,你一定非常热爱自己的家吧!读了刘禹锡的《陋室铭》,你能不能学一下刘禹锡,为你的家描上一笔,用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
生1: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梦阁”,因为我喜欢做梦,它神秘,飘渺,浪漫,富有诗意……
生2: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港湾”,因为家是我们温暖的港湾……
生3:我给我的房子取名为“碧丹”,因为我喜欢作画……
生4:……
师:(小结)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只是初步了解了作者的一些思想,这并不奇怪,因为至今老师也不敢说已经读懂了它,进入刘禹锡的精神境界里,并把这种精神带入我们的生活中。我至仍在解读它。
同学们,一年以后,你还会再读《陋室铭》吗?十年以后呢?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
师:(引导)美文,是要我们的一生去解读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进行长期的孜孜不倦的研习,每当我们精进了一步,我们的学识、做人的涵养也就提高了一大步,因为精神的影响是可以超越时空的,你可以把它推荐给你的父母、同龄人;甚至你们的未来的孩子、未来孩子的同龄人……
《陋室铭》课堂实录2一、交流座右铭 导入《陋室铭》
师: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我思考我存在),这是老师的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投影展示,课堂交流。)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大家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书上有注释嘛。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器物之铭是用来述功纪行的,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二、初读《陋室铭》 结识刘禹锡
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行疏通课文。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句,就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疏通课文,约3分钟)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没有人举手啊?我可要考考大家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来翻译翻译?
生:谈笑的都是大学问家,往来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是吗?还记得《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样翻译吗?
生: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
生:互文。
师:现在谁再来翻译刚才的这句话。
生:谈笑往来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这就对了。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读起来——
(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一试?
生:读(忧郁消沉地)。
生:读(振奋昂扬地)。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他们两个一个读得悲凉凄楚,一个读得激昂慷慨,好像都不大对味。
师:对味,这个词下得妙!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对味?
生:铭文是用韵的,要注意压韵。
师:怎么个用韵法,你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本文押的是in和ing,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些字。
师:你能不能读一下?
(读得韵味悠长)
师:不错。大家认为要读出韵味还需要注意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基调……
师:好,就按你们的要求,再读——
(于是摇头晃脑,人声鼎沸,读得自得其乐。)
师:要读好《陋室铭》,还要了解文体特点。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板书:博约温润)“温”,气度温和;“润”,语调柔顺。请大家“温”“润”地读起来——
(读得温文尔雅)
师: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读一篇文章之前,我们就应该尽量多地去了解一些背景材料,“知人论世”嘛,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将细究。现在自由朗读,根据你对《陋室铭》的理解,读出你心目中的刘禹锡。
(有的味道十足,有的韵味悠长,有的感受细腻,但大多还平淡无味。)
师:这么短小精美的文章,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学生诵读)
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借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诵读情况。请从课文中找出和画面意境相符的句子来。
(图片和学生回答略。)(检查默写略。)
三、品读《陋室铭》 拜访刘禹锡
师:文章的字面意思我们大体弄清楚了,内容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不妨提出来。
生: 老师,作者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地往那里一摆是什么意思呢?
师:看注释——
生:(读)“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师:仔细想想,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师:你能结合前后文去想,很好。补充一点,注释上说“‘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板书: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家想想,刘禹锡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呢?你能猜猜他写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
生: 刘禹锡以君子自居,故意只引用后半句,以示谦虚。
生: 文贵曲嘛!如果把前半句也引用上就过于直白了。
生: 其实,刘禹锡并不像你们说得那样谦虚。你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
师:你能把这句话也改成第一、二句那样的句式吗?
生:……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咂摸咂摸,和原句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 这样一改,谦虚的意思倒是有了,只是前面三句都是一个句式,一个调子,未免……
师:单调乏味,是吧?其实,原句还包含了一种自负自信自得和自许的意思,不仅意义丰富得多,而且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起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生: 我不明白,素琴和丝竹都是乐器,为什么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师:结合具体的字句,揣摩揣摩。
生:“调素琴”,从一个漫不经心的“调”字可以看出刘禹锡优雅的情怀、高洁的志趣。
生:“素”字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
生: 从“素”字还可以看出刘禹锡的音乐爱好是“素”,是天然去雕饰,而不是丝竹管弦,歌舞升平。
师:你们能结合具体的字眼来品,这很好。文中的“丝竹”,我们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乐,是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颓废之音。大家知道,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刘禹锡“独爱”“素琴”。
(出示图片:今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想拍摄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我想拍下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的镜头,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师:你的心境一片澄澈。
生:我想拍下“鸿儒谈笑图”。他们吟诗抚琴,好让人羡慕啊。
师:“鸿儒谈笑图”,名字不错。只要努力,你也能成为鸿儒,不过,你成了鸿儒后,不要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我想拍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画面。一个“上”字,一个“入”字,把苔痕和草色写活了。
师:你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你来读读,注意重音。(生读)
师:“上”和“入”重音把握得不错。作为来访者,你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
生:我想录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刘禹锡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
师:这才是男儿本色。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了向往之情)
生:我想录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这里好像有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
师:真知灼见!你来读读。(读出了惆怅、失落感)
生:我录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德馨”之人,也可以让自己的陋室“名”起来,“灵”起来。
师:说得好。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此处删减293字),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生:刘公,我想对你说,你虽然身居陋室但仍不改高洁之志,实在难得。
生: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提示个别字句)刘公,我想对你说——贤哉,刘公!
师:贤哉,xxx(学生姓名)!
四、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师:在陋室做客,从我们起的雅称我们送的匾额和我们的话别话语来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当然,对刘禹锡,允许你有不同的评价。
(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师:前面有同学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生笑)你怎样看刘禹锡?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己是鸿儒,就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刘禹锡的朋友很多嘛,这么热闹。
生:就是啊,往来的朋友熙熙攘攘,怎么可能“苔痕上阶绿”呢?
师(心中暗喜):好,不同的声音出来了!刘禹锡到底是真隐还是假隐啊?他是消极遁世啊?还是积极入世啊?
生:刘禹锡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是一个积极的隐士。(生笑)
师:“积极的隐士”怎么讲?
生:从生活状态来看,他过的也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心态来看,他心中向往的还是要有一番作为啊!
师: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
生:你看,他自喻仙和龙,又自比诸葛子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坦然直陈,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人吗?
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趋时而动!他哪里是在隐居?那是在等待时机,忍辱是为了负重!刘禹锡的归隐不过是时运未济的权宜之计。
师:好一个“忍辱是为了负重”!同学们思维的触觉已经抵达刘禹锡的内心世界。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是被“气”出来的。
刘禹锡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到和州当通判。和州的知府姓策,他有意给刘禹锡小鞋穿。按照当时的规定,通判应该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策知州只在城南门给了刘禹锡三间小屋。这三间小屋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反倒十分高兴,并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举动可气坏了策知州,他命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子由城南门调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这一间半小屋位于德胜河的边上,附近是一排排杨柳。刘禹锡看到这些景色,欣然命笔,又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仍旧在这一间半小屋里读他的诗,写他的文。策知州见刘禹锡仍不买他的账,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人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就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生(恍然大悟):这样看来刘禹锡并没有弃官归田。大隐隐于市嘛,刘禹锡虽遭贬谪,他还住在城里,只是官做得比原来小了。
生: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而刘禹锡的隐居是无奈的选择啊。
师:这倒让我想起了胡文英说庄子的一段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也是刘禹锡的困境,不同的是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昭示出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大家如果读过他的《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就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之人,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个例证。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痴心不改,这样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师: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
(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
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师: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和超拔,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
(读得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取的心?想想刘禹锡愤笔书写《陋室铭》时的复杂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诵读,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诵读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陋室铭》课堂实录3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既介绍了《古文观止》,又凸显了《陋室铭》短小精悍的特点和在古代散文中的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学文之前,先介绍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把“读”作为贯穿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教师的点评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向其他同学推荐了一种理解词语意义的方法。在文言文学习中,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教材上没有出现过的词义,应该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这里学生能根据对偶这种修辞的特点,抓住对偶句前后两个句子语义的相对性来理解词语,应该说是活用了修辞的一种能力。)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通过学生的自读,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相互帮助、启发,达到两个目的,即教师板书的:读准音和通文意。文意的疏通主要通过学生的有疑发问和教师有意提问解决疑难,教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把握,适时介入提问。)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教师的追问目的,是让学生把潜藏在文本中的意义用自己的话概括说出来,从中也可以看到学生是否已经理解了作者所描述的这一种生活。)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教师的总结只是对学生上阶段理解的概括,是暂时的,对文本的理解随着下文分析将更加深入。但这里的总结,好像没有理会上面学生的回答:“自由的空间”,我觉得,对“自由的空间”可以进一步追问,结合下文,以使学生有一个比较准确全面的认识。)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
(教师抓住了一个“素”字来引导学生理解“室中事”,我觉得是不够全面的,因为“室中事”不仅仅是“调素琴”。应结合其他的事,对作者的行为和情趣追求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在学生的概括都未“命中”的情况下,教师不容分说,不加解释,直接出示“雅”字,似觉不妥,教师的态度有点强硬。我觉得可以对学生回答的“好”或“馨”进行追问,可能是时间不允许吧。)
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教师在这里通过对具体文句的分析,从室中事、室中人、室中景三个方面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
(教师通过改写文本的方式让学生比较文本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富于变化的音韵节奏,体会文本的形式美。文本改写是一种培养语感的很好方法。)
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评论是进行了,但更多的是教师在解答,学生的参与还是不够,同时可能是时间关系,没有达成“开口诵”的目标。我觉得这一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观课感受】
一、用朗读法贯穿课堂。
朗读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方法,它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感,体味作者的情感都是很有效的。李老师在这堂课里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教师在每一次读时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
二、教师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的教学机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文本有全面深度的把握,对教学资料的全面把握。备课备什么?面对比较开放的课堂,我觉得教师最需要准备的是对文本的反复研读和尽可能多地占有有关的教学资源。本课中教师对于“白丁”的解释,对于“无弦琴”的介绍,以及在学生自由评说中“韵文的特点”和首句的作用等,都是信手拈来,而这种潇洒自如来自于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度把握。
三、教师留给学生的空间还是不够。
对于“自由空间”的不加理会,对于学生概括的不加追问,自己赶时间,牵着学生跑的痕迹还是很多。
四、背诵也须教师的指导。
“开口诵”目标之所以不能完成,区区81字,我感觉有点说不过去。反思后觉得,教师的指导的缺失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把读和记结合起来,可能效果更好。
五、“文”“言”须并重。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落实在文言文教学中,就是“文”“言”的并重。《陋室铭》虽然文字不多,但很多文言字词还是需要了解的。在学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进行下面的朗读,效果可能会更好。其实,有些字词的意义理解之后,文章的主旨也自然会显山露水了。
六、朗读必须得法。
教师在安排朗读方式的时候,都是采用集体朗读,不仅显得有些枯燥单调,而且对朗读的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其实,朗读更多的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理解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语气语调节奏中去了解他对蕴含在文本中的思想情感的把握。所以,对学生朗读的个别化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在指导中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品格,让学生真正读出文意,读出感情,读出主旨,读出蕴味,读而成诵。
第三篇:陋室铭课堂实录
《陋室铭》课堂实录
一、导入《陋室铭》
师:老师首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板书:我思考我存在),这是老师的座右铭。知道什么是座右铭吗?
生:就是用来激励自己的话。
师:对。同学们,你们的座右铭又是什么呢?来,把你的座右铭写下来,让大家共同分享。
(投影展示,课堂交流)
师:还有的同学没有写,希望同学们学了这一课后都能拥有自己人生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尊为铭辞中的长者的铭文──(板书:陋室铭、刘禹锡)。谁来告诉大家什么是“铭”呢?
生: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师:你很会学习,你注意到了书上的注释。器物之铭是用来述功纪行的,而刘禹锡的《陋室铭》则别具一格,它虽以自己的住室命题,但是用意却在自述其志。
二、初读《陋室铭》
结识刘禹锡
师:与刘禹锡结交的人,都是“鸿儒”,没有学问的白丁,是与他无缘的。因此,要结识刘禹锡,首先要把《陋室铭》烂熟于心。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行疏通课文。借助注释还不能解决的字句,就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来解决。
(疏通课文,约3分钟)
师:还有不懂的地方吗?……没有人举手啊?我可要考考大家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谁来翻译翻译?
生:谈笑的都是大学问家,往来的没有不学无术的人。
师:是吗?还记得《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怎样翻译吗?
生:将军和壮士从军十年,经历了千百次战斗,有的死了,有的胜利归来。
师:这种修辞手法叫──
生:互文。
师:现在谁再来翻译刚才的这句话。
生:谈笑往来的都是知识渊博的人,没有不学无术的人。师:这就对了。看来大家对文章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现在我们读起来──
(自由朗读)
师:谁愿意一试?
生:读(忧郁消沉地)。
生:读(振奋昂扬地)。
师:评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他们两个一个读得悲凉凄楚,一个读得激昂慷慨,好像都不大对味。
师:对味,这个词下得妙!你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对味?
生:铭文是用韵的,要注意压韵。
师:怎么个用韵法,你能不能具体说说──
生:本文押的是in和ing,有名、灵、馨、青、丁、经、形、亭这些字。
师:你能不能读一下?
(读得韵味悠长)
师:不错。同学们认为要读出韵味还要注意什么? 生:(七嘴八舌地)重音、停顿、节奏、语气、语调、语速、基调……
师:好,注意这些方面,再读──
(于是摇头晃脑,人声鼎沸,读得自得其乐。)
师:要读好《陋室铭》,还要了解文体特点。陆机说:“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板书:博约温润)“温”,气度温和;“润”,语调柔顺。请大家“温”“润”地读起来──
(读得温文尔雅)
师:要读好一篇文章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道写作背景,“知人论世”嘛,“知人论世”的意思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将细究。现在自由朗读,根据你对《陋室铭》的理解,读出你心目中的刘禹锡。
(有的味道十足,有的韵味悠长,有的感受细腻,但大多还平淡无味。)
师:这么短小精美的文章,能不能把它背下来?
(学生诵读)
师: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借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诵读情况。请从课文中找出和画面意境相符的句子来。
(图片和学生回答略。检查默写略)
三、品读《陋室铭》
拜访刘禹锡
师:文章的字面意思我们大体弄清楚了,内容方面你还有什么疑问和困惑不妨提出来。
生:老师,作者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干巴巴地往那里一摆是什么意思呢?
师:看注释──
生:(读)“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师:仔细想想,作者没有说出来的意思是什么?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我美好的品德也会让陋室生辉,我也会像诸葛子云那样受到后人的景仰。
师:你能结合前后文去想,很好。补充一点,注释上说“何陋之有?”“语出《论语·子罕》”,原文是──(板书: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大家想想,刘禹锡为什么只引用了后半句呢?你能猜猜他写这句话时心里是怎样想的吗?
生:刘禹锡以君子自居,故意只引用后半句,以示谦虚。
生:文贵曲嘛!如果把前半句也引用上就过于直白了。
生:其实,刘禹锡并不像你们说得那样谦虚。你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就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
师:你能把这句话也改成第一、二句那样的句式吗?
生:……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咂摸咂摸,和原句比较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这样一改,谦虚的意思倒是有了,只是前面三句都是一个句式,一个调子,未免……
师:单调乏味,是吧?其实,原句还包含了一种自负、自信和自许的意思,不仅意义丰富得多,而且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起来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生:老师,我还是不明白,素琴和丝竹都是乐器,为什么素琴之声悦耳,丝竹之声就乱耳了呢?
师:结合具体的字句,揣摩揣摩。
生:“调素琴”,从一个漫不经心的“调”字可以看出刘禹锡优雅的情怀、高洁的志趣。
生:“素”,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
生:从“素”字可以看出刘禹锡的音乐爱好是“素”,是天然去雕饰,而不是丝竹管弦,歌舞升平。
师:你们能结合具体的字眼来品,这很好。文中的“丝竹”,我们可以理解为世俗之乐,是纵情于歌舞升平的颓废之音。大家知道,刘禹锡的生活志趣是超然物外的,“世人皆爱”“丝竹”,而刘禹锡“独爱”“素琴”。
(出示图片:今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师:来,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去参观参观。作为来访者,你想拍摄哪个镜头?说出你的理由来。
生:我想拍下刘禹锡“调素琴,阅金经”的镜头,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
师:你的心境一片澄澈。
生:我想拍下“鸿儒谈笑图”。他们吟诗抚琴,好让人羡慕啊。
师:“鸿儒谈笑图”,名字不错。只要努力,你也能成为鸿儒,不过,你成了鸿儒后,不要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我想拍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画面。一个“上”字,一个“入”字,把苔痕和草色写活了。
师:你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孩子。你来读读,注意重音。(生读)
师:“上”和“入”重音把握得不错。作为来访者,你想录下刘禹锡的哪句话?从这句话中你听到了什么心声?
生:我想录下“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句话。刘禹锡多么渴望自己也能像诸葛子云那样建立一番功业啊。
师:这才是男儿本色。你来读读这句话。(读出了向往之情)
生:我想录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这里好像有自我解嘲、自我安慰的意思。
师:真知灼见!你来读读。(读出了惆怅、失落感)
生:我录的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个“德馨”之人,也可以让自己的陋室“名”起来,“灵”起来。
师:说得好。你能仿写一句吗?……就以写作为题吧。
生: ……文不在……,有……则高。(抓耳挠腮)
师:文不在巧,有意则高。行吗?(生点头,不好意思地笑着坐下)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转眼间就要和刘禹锡说再见了,离别在即,你不想留下点什么纪念吗?老师有个建议,你可以给刘禹锡的陋室起一个雅称,比如──清心斋;也可以给刘禹锡送一块匾额,比如──室陋德馨。
生:我起的雅称是“怡然居”。
生:德馨亭。
生:笑谈斋。
生:卧龙轩。
师:这些雅称都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和高洁傲岸的人格光辉。
生:我送的匾额是“宁静致远”。
师:你能不能读出文章的“静”和“远”来?(心平气和地读)师:不疾不徐,波澜不惊。不错。生:室雅人和。
师:来,读出“雅”与“和”。(从容不迫地读)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师:这块匾额老师建议你在刘禹锡去世后再送,最好不要当面送。(生笑)
生: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
师:是一幅对联,不错。不想说再见,也得再见了。老师建议你这样和刘禹锡话别,以“刘公,我想对你说……”为开头说一段心里话。
生:刘公,我想对你说,你虽然身居陋室但仍不改高洁之志,实在难得。生:孔子赞扬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老师提示个别字句)刘公,我想对你说──贤哉,刘公!师:贤哉,XXX(学生姓名)!
四、研读《陋室铭》
我看刘禹锡 师:从我们起的雅称我们送的匾额和我们的话别话语来看,同学们对刘禹锡的评价是相当高的。当然,对刘禹锡,允许你有不同的评价
(生交头接耳)
师:前面有同学就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直言不讳,很不谦虚的嘛!(生笑)你怎样看刘禹锡? 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己是鸿儒,就瞧不起白丁啊?(生笑
生:来来往往的都是博学的大儒,刘禹锡的朋友很多嘛,这么热闹。生:就是啊,往来的朋友熙熙攘攘,怎么可能“苔痕上阶绿”呢 师:(惊喜地)好,不同的声音出来了!刘禹锡到底是真隐还是假隐啊?他是消极遁世啊?还是积极入世啊?
生:刘禹锡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他是一个积极的隐士。(生笑)师:“积极的隐士”怎么讲?
生:从生活状态来看,他过的也的确是一种近似于隐居的生活;但是,从他的心态来看,他心中着实想的还是要有一番作为啊!师:何以见得?能结合课文来谈吗?
生:你看,他自喻仙和龙,又自比诸葛子云,“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他坦然直陈,毫不掩饰自己的清高自许,这像是一个真正的隐居之人吗?
生:好男儿志在四方,大丈夫趋时而动!他哪里是在隐居?那是在等待时机,忍辱是为了负重!
师:好一个“忍辱是为了负重”!同学们思维的触觉已经抵达刘禹锡的内心世界。大家知道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铭文却是被“气”出来的。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想,这狗官也实在太不像话了,想作弄我,我偏不买你的账,你要我愁,我偏乐,于是,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陋室铭》,并请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 从这个故事来看,刘禹锡隐居了没有啊? 生:(恍然大悟)这样看来刘禹锡并没有弃官归田。大隐隐于市嘛,刘禹锡虽遭贬谪,他还住在城里,只是官做得比原来小了。
生:陶渊明的隐居是主动的放弃,而刘禹锡的隐居是无奈的选择啊。师:这倒让我想起了胡文英说庄子的一段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这也是刘禹锡的困境。不同的是刘禹锡没有选择放弃,他本想借“苔痕”、“素琴”等表现一种隐士节操,可是,不知觉中“鸿儒、“德馨”等却暴露了他的志士情怀。这里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所以,我们也被他拨弄得手足无措。
大家如果读过他的《游玄都观》和《再游玄都观》就知道了,他其实是一个积极入世之人,文中引用孔子的话就是个例证。高唱着“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刘禹锡,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痴心不改,这样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隐居避世”“独善其身”呢?
师: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刘禹锡,你才能读出《陋室铭》的韵味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谁又能知道这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无奈和挣扎啊!半年时光,他就被迫搬了三次家。你要我愁,我偏乐。同学们,你就是刘禹锡,你的一腔孤愤要借这篇铭文传达出来!读──(读得一腔孤愤喷薄而出)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刘禹锡要让山因我而名,要让水因我而灵,这是何等的气概!同学们,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读得抑扬顿挫大气磅礴)
师:刘禹锡,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有的,是大丈夫的傲岸和超拔,有的,是大丈夫的铮铮铁骨。刘禹锡,哪怕身居陋室,也绝不会沉溺于孤芳自赏。听──刘禹锡身在陋室发出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呐喊。读──(读得豪情满怀踌躇满志)师:“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就是这样一个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春意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他又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进取的心?想想刘禹锡愤笔书写《陋室铭》时的复杂心情,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再读。注意:“何陋之有?”要读两遍。(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山──不—在—高!读──(读得声情并茂,酣畅淋漓。“何陋之有?”“何陋之有?”的诵读声在教室里久久回荡。)
第四篇:陋室铭教师用
陋室铭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世称刘宾客。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文言词语 一词多义
(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的)
无丝竹之乱耳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渔人甚异之。
(代词,这件事)辍耕之垄上。
(到)实词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2、斯.是陋室
(这)
3、惟吾德馨.
()
4、无丝竹之乱.耳
()
5、无案牍之劳形..
()
6、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灵】灵异。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金经】指佛经。
【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三、翻译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5、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文章评价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3、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五、用原文回答
1.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语句是:
2.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3.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的语句是:
4.以古代名贤自况的语句是:
六、拓展探究
1、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
2、你还能说出哪些安贫乐道、节操高尚的名士?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七、中考链接
(2010年湖南省岳阳市)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4)无案牍之劳形()....2.下面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臣不胜受恩/感激 B、今齐地方/千里 B、朔气传/金柝 D、水/不在深 3.翻译(2分)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4.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2分)答:
(2010河南)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选自《论语》)注: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不堪:无法忍受。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1)苔痕上阶绿
上:长到(2)谈笑有鸿儒
鸿儒:博学的人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3.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___谈笑___________白丁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 16.(1)出名(或:著名)(1分)(2)品德高尚(1分)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18.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陋室不陋 颜回:不改其乐(1分)不慕荣利、安贫乐道(2分)
七、对比阅读
(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陋室铭 刘禹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暂凭杯酒长精神:_________________(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_________________(3)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____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巴山/楚水/凄凉地
B.二十三年/弃置身
C.苔痕/上阶绿 D.何/陋之有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甲诗是应和之作,刘禹锡与李白在扬州相遇时,李白有赠诗在先,刘禹锡用此诗相酬答。
B.甲诗虽有沉郁感伤,但也并不消极颓唐,结尾明显表露了豁达的襟怀和昂扬的意趣。C.乙文以“惟吾德馨”统领全篇,通过写陋室不陋表现了室主人的高洁傲岸和安贫乐道。D.乙文手法 多样,运用了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和引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
5.作者以“山”“水”为对象,写下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请你采用这样的句式,以“居室”为对象,仿写一个句子。(字数可以不受限制,但句意必须符合《陋室铭》的文意。)6.唐宋时期,不少文人遭遇政治纷争,沦为“贬官”,贬官特有的身份和经历使他们的作品带上了特殊的文学印记,这在柳宗元、苏轼等名家的诗文中都有迹可寻。刘禹锡写此诗此文时也是贬官,试从甲诗乙文和其他贬官诗文中探寻“贬官文学”的特点,得出一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增长,振作。
(2)出名,闻名。
(3)大。
(4)弹奏。2.D 3.(1)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简陋了)。
(2)没有管弦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4.A 5.例句一:居室不在宽敞华美,有君子居之则高雅别致。
例句二:居室不在高大宏
伟,有高尚之士居住则不会简陋。6.要点:内容上,喜欢抒发政治牢骚,叙写清冷生活,表达苦闷情绪;形式上,喜欢用曲笔(含蓄委婉的写作方式方法)叙事写景抒情 补充
运用类比的目的是:
1)、表明室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与抱负
2)、进一步突出“德馨”。
5.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孔子的话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
《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引出主旨。“德馨”立意贯穿全篇。本文通过描写陋室,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拓展: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
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
2.作者做此铭主要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你能看出当时的现实是怎样的吗?
官僚士大夫阶层思想庸俗、颓废,居豪宅,寻欢乐。
第五篇: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李卫东《陋室铭》课堂实录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至成诵。古人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是的,不诵读就不能领会文章的意蕴。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反复诵读来学习文章。我们的第一遍读,要求结合注释读准音,并大体弄懂文章的意思。如果有疑问,可以和同桌商量,实在解决不了,请提出来。(师板书: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生:“白丁”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1:“白丁”是平民的意思。
生2: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简单说一下。在唐朝,穿衣服能体现人们地位的高低,以黄赤最为高贵,红紫为上等,蓝绿次之,黑褐为低下,白色是没地位的,所以,“白丁” 指平民百
姓,这里可以理解为没有学问的人,为什么?
生:因为前文中有“谈笑有鸿儒”的句子,鸿儒指有学问的人,前后对应,后文的“白丁”应指没有学问的人。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的意义,很好。还有问题吗?
生:“何陋之有”的含义是什么?
师:你能说说它的字面意思吗?
生:字面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它的意思是这个屋子根本就不简陋。你想问这句话的深层意义,是吗?这个问题我们在反复诵读中解决它,如果老师忘了,你可以提醒我。
师:“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字有什么作用?
生1:代表“的”的意思。
生2:代词“他”的意思。
生3:副词,没有多大作用。
师:从语法角度说,它是助词,没有实在意义,我们朗读时能借它调整节奏,从中传出文章的意蕴就够了。
师:老师提一个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馨”,谁能在黑板上写一下,并注出它的意思。其他同学看课文,加深印象。(生板书,师作评。)
师:字面上还有问题吗?好,下面我们进行第二遍读,这一遍读能不能带上感情,读出感受?(生带感情朗读。)(师板书:二读,带感情,谈感受。)
师:请同学们谈谈你的粗略感受,看看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笼罩全文的是怎样的感情基调。随便说说,没有标准答案。
生1:即便房子很简陋,如果居住的人品德高尚,房子也是美的。
生2:外界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超越自我。
生3:这个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一间多么豪华的房子啊!
师:你这里的“豪华”是指----
生3:自由的空间。
师:让我们来小结一下,大家的意思是说,即使居住简陋的屋子,只要品德高尚,学识高超,即德高学富,就能超越自己,就会受人敬仰,就能得到无比宽广的世界。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房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什么是素琴?
生:不加装饰的琴。
师:对,不加装饰的琴,它给人一种朴素的感觉。我们甚至由此想到陶渊明的“无弦琴”,没有弦怎么弹?陶渊明自己说“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关键在于一个情趣。好,这里谈的是室中之事,(师板书:室中事。)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特点。
生1:好。
生2:馨。
师:老师说一个字-----雅。此外,文中还写了室中人、室中景。(师板书:室中人,室中景。)刚才我们知道了室中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品德高尚的人。接下来看看室中景。请大家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一起来读。(生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师:我觉得这句话并不美,草是那么地乱,台阶上还长了青苔。是不是这样呢?
生1:这个景给人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永远向上。
生2:绿色给人以清静幽雅的感觉。
生3: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苔”在清新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这里突出空气清新。
师:我觉得大家说的都有道理。清雅、清新、清丽、清静,总之,陋室不陋。所以,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生齐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搞清了文章的主旨,下面,我们进行第三遍读。这遍读要求同学们涵泳语言,品味意蕴,比如,哪些字眼的表达突显功力,哪些句子的节奏韵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等,读完后说说你的体会。(师板书:三读,传蕴味,养语感。)(生大声朗读。)
师:谁来说说读的体会?
生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给人一种闲雅的感觉。
生2:文中押ing韵或in韵,读来琅琅上口。
生3:第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与“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应,山对水,高对深,对仗工整。
师:这下,问题来了,紧接下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如果改成与上文句式一致的句子不是更好吗?我们大家来改改看。(学生试着改写。)
生1:房不在好,有我则行。
生2:室不在陋,有德则馨。
师:室不在“陋”吗?对,说反了,应是室不在----华,我们可以改成: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行吗?(意见不尽一致)那么,我们再来看这样一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它的后面几句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如果按两两相对的结构,可以改为“ 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入帘青;无„„,无„„”。同学们试着再加一加。(学生试改:无房子之华丽,无闲人来打扰;无奇花异草,无群蜂群蝶„„师逐一评点。)
师:老师也试着加一句: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改后感觉怎么样啊?老师来读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室不在华,有德则馨。有苔痕上阶绿,有草色
入帘青。无名花攀影,无贵木帮衬。
生:缺少美的语感。
师:噢,他感觉出来了,结构太一致了,没有变化,一个调子,让人生厌。整散结合,长短结合,读来才会抑扬顿挫、摇曳生姿。我再提一个问题,“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为什么把自己的陋室和诸葛亮、扬雄的房子作比,最后才说“何陋之有”呢?这也是课堂开始那位同学提出的一个问题。
生1:这两个人都立下了赫赫战功,把自己和这两个人并列起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要像他们两个人一样建功立业。
生2:这两个人品德都高尚,放在一起,突出自己的志趣。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四遍读,要求放声来读,读时你对同学或老师的说法有疑问,甚至对课文的写法有疑问,可以谈谈自己的看法。(师板书:四读,放胆评,出口诵。)(生大声自由读。)
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过渡有些突兀,应加个过渡句子,使其连贯。
生:我感觉不该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总写,以下是分写。
师:本文是一篇韵文,不是叙事散文,句意间有一定的跳跃性,类似诗歌,所以,我也觉得不用加,但我赞赏这位同学敢于质疑的勇气。
生:第一句中又是“龙”,又是“仙”,有点迷信思想。
师:这里,作者用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为引出下句服务。
生:“孔子云”应去掉,因为后一句话最值得回味。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很有深度。补充一点,“孔子云”一句引用的是《论语·子罕》中的内容,原文是:“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 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老师的问题是:不但不把“孔子云”去掉,而且加上“ 君子居之”,行吗?(生自由发言。师生小结:写文贵在含蓄,“君子居之”还是不加为好,“孔子云” 一句还是不删为宜。)
师:铭,就是古代刻在器物上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相信你们都有座右铭,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啦。请问,你的座右铭是什么?
生1:人生有三部曲:立志,工作,成功。
生2:对于每个人来说,一天都是24小时,善于抓时间的人可以使生命发出无限的光彩。
生3:不负生命。
师:铭,可以刻在任何器物上,有的刻在沐盆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的刻在砚台上:伴我诗,伴我酒,伴我东西南北走,人不嫌我丑。在《十六岁的花季》这部书里,有一篇模仿《陋室铭》写的《课室铭》: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陋室,惟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象棋,寻思看录像。可以打瞌睡,写情书。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是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厅。心里云:“混张文凭!”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生1:它讽刺了那些反叛的学生。
生2:可以把它看作学生课外的闲情逸趣。
师:如果你将它作为讽刺胸无大志、整天无所事事的人的戏文来理解,是可以的;但如果它是因颓废消沉、自轻自践而写,则是不可取的。刘禹锡认为,文章应“以才丽为主,以识度为宗”。即文章应该有文才,更重要的是诗意,即思想境界。你们学习了这篇美文,了解了他对文学的有关主张,也可以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文,为你的书房,你的铅笔盒,等等。好,下课。
课后执教教师与听课专家、同行的互动评课摘录:
(主持人让执教教师先介绍课堂的设计思路)
李卫东:设计这堂课,我有四点想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还学生以调控策划课堂流程的权利,而不止是按教师自己的计划演进。因为,课堂中最精彩的部分应是师生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迸发的思维火花,是随着教学环节的调整变化流淌出来饿教学机智。从这点出发,教师备课,应该是备教学资料,备对教材及教学的独特理解。所以,有的老师课后问我要教案,我只能遗憾地告诉他:我只有七、八页的资料和感悟性的东西。
二、以朗读为主线。这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层读:一读疏通字词,二读把握主旨,三读弄明白文章是怎样写的,四读弄明白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三、以体验为核心。引导学生调动语言积累和生活积淀,以丰富语感,提升修养。
四、以运用为旨归。注重语言实践。
张定远(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李老师的课为我们提供了文言文教学的范例,这堂课以朗读为主线,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由浅入深,由外到里,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地统一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让学生将课文当堂背下来,如果强调边读边记会更好一点。在生字难词上也要再下功夫,学习文言文,疏通关键。后面的打油诗值得商榷,可介绍可不介绍。
熊芳芳:李老师的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课堂上学生互助互动,像自助餐,老师也很好地发挥了主导作用,紧扣标题,处处围绕“陋室“来引导,调动了学生的智慧和才华,煽动了学生的所有积累,如关于”苔痕上阶绿“一句的理解,有的学生甚至用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加以诠释。我觉得这篇文章的思想性挖掘得还不够。
湖南岳阳一教师:李老师的教学环节中有四个“读“的环节,但读的方式单调了些,可否考
虑让学生单个来读一读,在个别朗读的指导中将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古代隐士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塑造起来。
李卫东:感谢老师们提出宝贵的意见。我补充说一说思想方面的问题。我本来想在第四个环节“放胆评,出口诵”中听到学生关于主题的局限性的发问,可惜没听到,后来时间紧了,便没有再做引发。刘禹锡的思想很矛盾,一方面,从“无案牍之劳形”中可以看出他不想混迹官场、同流合污;另一方面,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又可看出他有大展宏图之志。其实,刘禹锡的这篇文章就是在河南(注:公开课举办的地点)写下的,那时他刚贬谪洛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刘禹锡此时的复杂心境便是儒家人格的生动体现。但因学生的提问没有涉及到,时间也比较紧,就没有深入进行。这真是应了一句话,教学是遗憾的艺术。但我想,《陋室铭》的解读时空是会伴随学生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