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推荐)
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套浩太乡中心小学 班群英
《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的交流过程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说,有条理的说,有发现地说,也是学生主体性体现的方式之一。教材中也为学生创设了许多说的机会,例如: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单元中,说一说你是怎么画得,长方体和正方体一单元中,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你发现了什么……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这充分说明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说数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说数学”这一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处于学习情景中,发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说,有条理的说,有发现地说呢?在教学中我努力的尝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交流情境;开放教学方法;正确理解和使用数学语言,从而来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
一、让学生说信息,使学生形成交流习惯
例如:一年级“认识物体”,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操作活动,用自己朴实生动的语言表达对不同的物体的认识,学生的语言包括:
生1:长方体长长的,边上有点扎手。
生2: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平,长方体不一样平(学生认为就是这些面的大小相等的)长方体有点长,而且左右跟上下不一样长,正方体上下左右一样平,还有8个角。
生3:圆柱体只能向前滚,而球体是可以乱滚的。生4:圆柱体有两个平平的,四周还没有棱,球体没有平平的面,也没有棱。
从这些言语表达中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经验,数学基础不同,思维发展不同,语言表达不同,甚至用口头来表达。孩子们对这些物体的基本特征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教师没有当场对学生急于个人知识的表达中不完整或不准确成分加以限制,也没有刻意引导学生归纳出几条标准的几何特征来让学生说,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结果,其实教师的处理是恰当的,学生对数学现象的理解表现出稚嫩,不成熟是非常自然的,但是这种水平的理解又具有个性的,是学生对自己心目中数学的真实反映,虽然不那么完整、精确,口语化颇深。这些真实的表达,来对数学的理解。久而久之,形成了交流的习惯,促进思维的发展。例如:人教课标版的教材中,许多信息都是以特别人文的对话形式出现。让学生说收集到哪些信息,学生必须在理解题以后,再通过大脑整理才能准确说出信息。如:五年级《因数与倍数》中有这样一题: 妈妈在花店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50元
玫瑰3元/支
郁金香5元 /支
马蹄莲10元/支 找您13元
你能很快的帮妈妈判断找回的钱对不对吗?
整理后:玫瑰每只3元,马蹄莲每只5元,郁金香每只10元,妈妈拿了50元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售货员阿姨找回了13元,阿姨找对了吗?
学生在交流信息之前,必须经过自己理解后,将这些凌乱的信息经过大脑的有序重组,然后才会把收集和整理好的信息准确说出来。由此可见,经常性的让学生说自己收集、整理的信息,利于培养学生有序地思考,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让学生说解题过程,培养交流能力 例如:四册数学65页(解决问题)
师:看图上数学信息,你能解决“需要几辆碰碰车吗?”(先让学生独立看图上,让每位学生观察两幅图试着说,能转化成语言再四人说说,然后全面交流)。生1:我估计出来,碰碰车的辆数肯定比船要多。因为每条船坐的人多,需要的条数要少,反而,则辆数多。
生2:我是这样想的,因为每辆碰碰车里坐的人比每条里少1人,就会多出6人,这6人又可以坐2辆车(上来边指边画)这样6辆+2辆,就是8辆。(这位学生用箭头表示)。
生3:我和生2方法不多,下面的3条船上可坐的人数,改乘碰碰车后,需要车辆,而上面三条船上人也需要4辆车,这样共需8辆车。
生4:我先读上面两个数学信息,有6条船,每条坐4人,就可以算出游玩的总人数,即:有6个4,可以用乘法4*6=24人,然后改为碰碰车,因为每辆车坐3人,也就是24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24÷3=8(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应用题,体现“生活性”,常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促使学生走进情境去发现问题,有效地选择搜集情景中给出信息(资源)。通过这样的看图——译图——解图,把无序、零乱的知识变为有序、完整的。引导他们说思路,说想法,让他们的语言魅力、思维能力得以充分发展。把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通过语言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用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如用“算式、画图、图式、文字叙述”等多种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对数学理解。我们利用教材情境图,学生进入生活,学生兴趣浓厚,畅所欲言。从上述片断中用叙述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看图编数学小故事,演演角色,大胆进行数学设计,写数学日记等多种方式进行数学交流,提高交流的兴趣。
三、让学生说操作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历一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数学知识。那么让学生说操作过程又使的学生的思维上升了一个层次。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中,学生用木条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框架,学生制作出来以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制作的过程,学生不仅将长方体的棱的特征,长、宽、高的概念由眼看,制作的亲历建立表象,再通过说使得这些概念更清晰地建立在大脑中。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的思维。因此,学生动手操作后的说很重要,操作后的说是学生思维的一个整理过程,又是思维提升的过程。
四、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增进学生交流的兴趣。师生在合作交流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包括学生个体对数学知识及交流活动的认知水平,关系到学生交流情感的发挥,师生、生生的民主平等关系及感情程度,关系到交流活动的和谐氛围,更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否最大限度的得以展现。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的数学交流活动,注重对交流过程的积极评价。教师应加强学生的交流意识的培养,注重激发交流意识,加强交流技能的指导,以及学生在交流中角色任务完成的质量,维护其成功情感的体验,促成交流情感的形成。只有这样才能是学生有强烈的交流欲望和兴趣,促进学生交流成功的可能性,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例如:我去年刚接现在的这个班的时候,有那么几个学生上课从来不发言,我就利用一些容易的问题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展示自我,及时的、甚至是夸张的表扬他们,即便内容错误,我也从态度上肯定他们,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在交流活动中兴趣很浓,态度很积极,交流的能力明显增强。
总之,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让学生说。让学生说的言之有序,言之有据。只有在数学教学中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久而久之,既能提高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第二篇:数学课堂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数学
数学课堂学生交流能力的培养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在“中外校长谈创新”时也指出:“在学生获得的知识中,有50%是在交流中从学生那里学来的”。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课堂交流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沟通、智慧的碰撞和经验的提升,有利于数学语言的内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正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创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多向的动态的数学交流氛围,为学生提供数学交流的机会,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交流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在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里,孩子们身心放松,积极参与,学习轻松、愉快,他们敢于解读、勇于评价,敢于交流。因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在教学活动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流,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伙伴关系,教师不是一味的“给予”,而是与学生一起去探索、去体验,学生在课堂交流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才能将学习活动看作是自己主动参与、自我发展的活动。
在这种氛围中,教师的激励评价、情感语言、和蔼的目光、赞赏的表情、鼓励的手势,以及教师的尊重、信任和关注,都能使学生产生交流的欲望,使学生敢于交流。如:一个学生在回答“1200÷4”时,心一慌,报出了“3”这个答案,随即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羞得满脸通红。这时,教师示意他坐下,笑着对大家说:这个同学想考一考大家,他还没有把答案说完呢,谁能接下去说?这时候大家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是3个百”,有的说“是30个十”,还有的说“如果是1200÷400就是3了”,在这样宽松融洽的气氛下,不仅那个同学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同时也调动了大家交流的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交流内容,让学生乐于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数学,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愿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设计富有科学性、现实性、趣味性、挑战性的内容,要善于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增强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乐于交流。
如:实践活动《我们去春游》,这是一个现实的情境,孩子对春游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且喜爱春游,随即的问题中“东东带了10元钱最多可以玩哪几个项目?最少可以玩哪几个项目?”学生开始都忽视了划船及乘快艇价格表后的信息(每船限坐4人,每艇限坐2人),但在一些有游玩经验的同学的质疑中,大家猛然醒悟,这两项活动可以将人数凑齐再去玩,则每人分摊的钱会少一些,从而能多玩几个项目,这样的现实情境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学生有兴趣走入,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乐于交流这样的数学问题。
三、注重问题引领,把握交流时机,让学生主动交流
数学交流只有建立在个人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并以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和认知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才能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事实上课堂交流质量的高低,能否深入、有效地开展,能否让学生主动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思考性、趣味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同时,要把握恰当的交流时机,及时调整和完善教学。
如:梯形面积的教学,我们如何将学生的交流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主动交流?首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梯形(一个或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通过折折、剪剪、拼拼,观察一下能发现什么?学生独立操作后,进行交流。生1:我发现只要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在一起,就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生2:我发现梯形能分成两个三角形。生3:我发现梯形能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生4:我还发现将梯形上下对折,沿着折痕剪开也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及时表扬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交流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初步设想,最后让学生分组探索。学生在交流时提出了丰富多彩的、富有创意的思路和想法。在这些方法中,你最欣赏哪一种?教师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在上述教学片断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开放的,交流是主动的、充分的、热烈的。教师注意给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使学生有机会从多种角度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在学生提出用多种方法推导梯
形的面积公式后,教师又提出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形成优化的方法。通过交流,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的探究过程,而且领悟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交流不再是被动的应答,而是学生展示自我的一种内在需要。
四、选择交流方式,参与交流指导,让学生有效交流
在学习活动中,交流起到了触及人们思维活动的作用,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人类的活动。教师不能只顾完成表面上的教学任务,应该让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有意识地探索和采用那些利于交流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提高交流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使数学课堂学生交流更具有效性。
在小组交流中,教师的参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交流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适时组织指导与参与分不开的。在交流中,随时都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往往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必须对各小组的交流进行现场观察,介入指导,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点拨,使交流顺利开展。同时要及时捕捉课堂上新的生成,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领悟学生的思考点,以新的生成作为教学资源,放开让学生探索,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有效交流。如,在一次公开课上,教学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大多数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演示,能明白这一特性,这时,一个孩子问到:“为什么4cm、6cm、10cm这一组,6cm+10cm不也大于4cm,却不可以围成呢?”教师适时以此为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观察能围成的三根小棒,经过辩论,互相启发,有的孩子发现能围成的两组小棒,任意两边之和都大于第三边,还有的孩子找到捷径,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关键是要看两条短边之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澄清了头脑中模糊的认识,使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五、教给学生方法,学会倾听对话,提高学生交流能力
要使交流有效地展开,充分发挥交流的作用,提高学生交流能力,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阅读材料并不仅仅限于数学课本,学生自己写的作业、材料、数学史话和故事等都应成为他们的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有序
和广泛的阅读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和关系中了解和学习数学,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分享同伴的解题策略。
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只有倾听,才有交流,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倾听,听的时候要抓住这样的几点:一听表达的大致过程,从总体上把握别人发言的要点;二是听别人解答问题的思维策略,采用的思考方法;三是听别人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自己准备随时进行质疑或补充。
3、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对话。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一是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二是学会说几句连贯的话,使学生能进行有条理地交流;三是学会说合乎逻辑的话,使学生能够有根据地思维和交流。
4、引导学生学会评价。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要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要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交流的过程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交流的价值,并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发挥数学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新课程高中化学培养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新课程高中化学培养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江门二中
李新朝
摘要:新课程呼唤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需要学生进行“有效交流”作支撑。对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既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需要,也是建立学生新型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本文初步探讨了在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优质教学设计和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化学
有效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任何一篇优质的教学设计、完美的教学活动最终都要通过学生这一主体来实现。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这一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已成为学生的主流学习方式。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能否进行有效交流是学习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有效交流,在交流中汲取知识、甄别正误、归纳整理、构建网络、形成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实现优质化学习,提高学习质量。那么,在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高效地培养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呢?本文结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实际进行初步探讨。
一、在进行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时,重视新教材中有效交流内容的挖掘和利用 高中新课程化学必修(1)、(2)共设置了36个“思考和交流”栏目。充分体现了“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的理念。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从各自的知识经验出发,以自己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建构知识。在新课程理念中,这样的差异性也是教学中取之不尽的资源。高中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和参与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群体的合作交流机制,共享思维成果,使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更全面、准确。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时,就必须充分挖掘新教材中有关培养学生有效交流能力的素材,加以合理的教学设计,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交流、反思的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把有效交流贯穿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
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中有关“混合物的分离与提纯”的内容,教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1 页
材中设计的思考与交流内容就有两个。
思考与交流一:“你知道沙里淘金吗?淘金者利用什么性质和方法将金子从沙里分离出来?如果有铁屑和沙的混合物,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分离?”
思考与交流二:(1)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含有的可溶性杂质CaCl2、MgCl2及一些硫酸盐,按下表(表略)所示的顺序,应加入什么试剂?可参考资料卡片中相应物质的溶解性。(2)加入你选择的试剂除掉杂质后,有没有引入其他离子?想一想可用什么方法再把他们除去?
对教材设计的这两个思考与交流内容分析不难发现,“交流一”是学生接触高中教材的遇到的第一个“思考与交流”,其内容比较相对简单,思考容量不大,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独自得出结论比较容易。教学中怎样处理比较合理呢?多数教师往往一问一答轻松掠过,这样设计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我认为这样设计处理并没有充分发挥“交流一”的全部功能。“交流一”除了让学生经过思考后认识到进行物质分离的必要性,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为总结出化学中常用的物质分离奠定基础的功能外,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感悟到: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学习化学要尽可能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化学知识可以通过生活经验得到提取与升华;学习化学不仅需要自己的认真思考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把自己思考所得与他人进行交流,达到互通有无,互相验证与辨析,最终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评价与修正;让学生感悟到,交流学习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和方法。基于上述思考,我在进行这段内容的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生生活实际,又设计了其他一些相关的思考问题,如生活中食用油和水混在一起,你打算怎样将它们分开了?现有一杯盐水,想得到一杯淡水(不咸的水),你能做到吗?„„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他们认真思考,然后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交流的方式主要有,先同位两名同学之间交流(或者是前后桌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之间),然后让小组代表在进行全班进行交流,小组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补充。通过同学间的有效交流,有的问题可以得到正确结论,有的问题(如盐水变淡水)可能暂时解决不了,这无意中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新知的欲望,接下来对新知识的探究学习就顺理成章了。这样设计处理“交流一”表面上要占去较多课堂时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交流学习的方法和形式,感受交流学习带来的愉悦和成功感,达到了初步培养学生有效交流能力的目的。
对“交流二”的教学设计应有所不同。思考“交流二”的问题,需要学生综合物质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2 页
的溶解性、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关系、混合物除杂(分离)的一般要求等知识,对刚升入高中的同学来说难度较大,因此设计学生交流前要给与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合理引导。如指导学生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有目的地书写与钙、镁、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沉淀的反应,然后再进入“思考与交流”阶段。这样设计就能解决因学生基础知识不到位,思考过程出现障碍,自然就没有可交流的内容的问题。
培养学生有效交流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在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思考与交流”栏目的同时,还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开发一些“思考与交流”的内容,可以把教材中某些直接给出结论的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不断地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的过程中,养成交流的习惯,掌握交流的方法,提高有效交流的能力。
二、鼓励学生新课预习、课中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发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预习新课是学生学习新知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重要方法。实际教学中,教师都非常重视学生对新课的预习要求,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安排预习的内容,但实际上能够长期坚持下来的同学并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没有进行交流的预习往往是阅读教材,知道讲什么,似懂非懂,即便是提出了一些问题,由于缺乏交流而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之就感到对学习帮助不大,预习是在浪费时间,而失去了预习的动力。要解决这一问题,保持学生预习新课的兴趣和动力并不难。我的做法是:开始时是“强迫”学生做好预习,把提出的问题写下来,或直接在教材上做上“?”的标记,能通过查阅资料、同学间交流解决的尽量解决,剩下的问题在课中解决。学生在“强迫”下做好了这些工作,接下来就是通过教师的不断鼓励让这一习惯保持下去的问题。鼓励学生的最佳方法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给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即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留出时间让学生在全班交流找到的问题,展示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得到的“成果(结论)”。每当学习小组代表发表了“问题”、展示了“结论”时,全班同学羡慕的目光、无声的佩服和赞许、或是自发的掌声就是对这一小组同学最强的鼓励,还需要教师的语言表扬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当此时,同学们都会暗下决心,我们小组也要„„,争取下一节展示的是我们。实际操作中要多给学习小组代表展示的机会,这样能引导同学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提升交流合作学习能力。
对于某些章节知识,一味让学生通过预习找到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可能确实有困难,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3 页
这时又会进入找不到问题、找到问题通过课下交流也解决不了的怪圈。教师要做的是及时对学生给与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如学习《氨的性质》时,通过预习,可提出问题很多:氨气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和已经学过的CO2、Cl2、SO2、H2、O2等有哪些异同呢?NH3为什么极易溶于水?如何用实验证明其极易溶于水?为什么很易液化?为什么氨水显弱碱性?氨气为什么可和水、酸反应?氨气为什么可被氧化?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提出和解决大部分,像“为什么很易液化?的问题学生就难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的帮助,如给学生补充关于配位键和氢键的知识材料等。
也许有的教师会说,学生通过预习就解决了问题,老师课堂上还教什么?这是老的教学观念在做怪,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倡导的不是教师“教”的多么精彩,重要的是学生能否“学”的得心应手,能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观念的转变,学习形式的变革,课堂教学实现了“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充分交流,自主去解决疑问,学得轻松,培养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这不正是新课程所期望的效果吗。
三、引导学生进行“半成品”交流,培养知识的归纳能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教学中学生通过练习、归纳总结会“悟”到一些结论,而这些结论往往是“半成品”结论。若教师能够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对这些“半成品”结论进行分析、论证,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完善、修正这些结论,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学生有效交流、分析归纳、形成敏捷思维的能力,有助于了解学情提高教学指导针对性。例如:“Wg某气体在O2中燃烧后的产物通过足量的Na2O2固体,反应完毕后,固体增重为Wg”。从反应原理看:2Na2O2+2CO2=2Na2CO3+O2和2Na2O2+2H2O=4NaOH+O2。相当于Na2O2把CO2和H2O中的CO和H2“吃”进去了。因此形成“半成品”结论:“气体的组合可以是:CO、H2、CO和H2混合气、CH3OH、CH3COOH、HCOOCH3、C6H12O6等”。但由此推出Na2O2+CO=Na2CO3和Na2O2+H2=2NaOH的反应在中学阶段就不合理了。此时就需要教师在和学生交流中帮助学生进行修正,使学生构建比较完整的、正确的认识规律。
“半成品” 结论往往蕴藏在各类练习题中,教师的有心引导,学生就有寻找答案形成结论的动力,而只有学生间的交流才能使答案趋于完整。如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在一定条件,能连续两步氧化的物质”、“金属性强弱的比较方法”、“既能和HCl又能和NaOH反应的物质”、“10电子分子”、“10电子离子”等等诸如此类,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4 页
展示自己的发现,进而资源共享,这些经学生思考总结的解题体会大大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应用能力。
四、在化学实验中交流,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和语言表达能力
化学实验有定性、定量、验证和探究等形式。如组织学生进行食盐的提纯(含CaCl2)实验的方案设计时,提出:“化学方法提纯物质应注意哪些主要问题?”就要让学生充分表达,力求尽可能掌握提纯的一般要求:1.被提纯物质尽量不能减少。2.不得引入新的杂质3.要易于分离、复原。4.为使杂质尽可能除去,需要加入过量的反应试剂。5.在多步分离过程中,后加的试剂要将前面所加过量的试剂除去。有效的交流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了实验设计能力。
探究性实验是新课标高中化学的特色。探究过程中,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千差万别,实验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设计方案,再进行动手实验,才能提高实验能力。如设计实验证明卤素单质的氧化性的强弱,可设计出单质和H2反应的难易,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单质间的置换反应等四种方法。学生充分交流,一致认为第四种实验最简单有效。这样充分的交流才能达到实验目的。再如,学生中和滴定实验可能出现的错漏之处较多,不同的实验小组出现的错误各不相同,实验完成后让不同小组之间回想交流实验心得(教师在实验前向学生说明上届同学实验得失也是一种交流形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获得全面正确的实验操作与结论。
五、重视知识总结和应用的交流,培养学生有效交流和归纳能力
有经验的教师都会让学生自主概括主干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归纳规律。如化学中的“喷泉”,在学生做过的题目中,交流总结出引发喷泉的方法有:极易溶于水的NH3、HX(卤化氢)、SO2等用水引发,溶解度不大的CO2、Cl2用NaOH溶液引发,利用浓硫酸溶于水放热使气体压强增大引发,利用温度的急剧下降引发,还有利用常温下气体间能反应如NO、O2混合而引发等。不同层次学生归纳能力不同,建构的知识规律和网络也各不相同,导致在知识的应用能力差别较大,这也是学习效果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教学中若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之间更多地进行成果交流,对归纳的结论互相补充,非常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习质量。
总之,交流是每个人获得良好发展的通行证。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功能不仅要求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更加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通过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5 页
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有效交流能力培养不仅适应了新课程的要求,同时能使我们课堂教学富有活力。通过学生间的充分而有效的交流,转变了学习方式,使学生能主动去学习,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的情感沟通,创造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心理能得到健康发展。
学生有效交流能力初探
第 6 页
第四篇: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我们的学生平时写作文的时候,总是感到无话可说,感到无材料可用,不知从何处下笔。因此,我们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时候,不但要教会学生写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为写作丰富材料。那么究竟如何全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于是我结合平时对作文教学的观察、思考与实践,对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增强学生的作文自信,培养浓厚的习作兴趣。
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与语言的统一。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通过多种形式让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他们更多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再也不把作文当做是负担,变“要我写”为“我要写”,通过写作来自我表达,通过写作来与人交流。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开放课堂,激发兴趣。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谁也无法预料在倍感压抑的氛围中,学生能够灵思不断,感悟无穷。因此,我们的课堂必须是开放的:
平时上课可利用前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演讲,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内容就以平时的生活经验,或观察所得,或读书心得为主,可以是当天新闻,道听途说,童年趣事,人物简介等等,每次两三个人,天天锻炼,日积月累,以养成会说话的习惯。
每周上好两堂作文课,课堂上可以是:
1、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如片断训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例如“传球比赛”,学生在活动中观察人物神态、动作、心情等。10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学生兴致高涨,非常认真。
2、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播放孙悟空多媒体动画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假如有七十二变;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场景;成语接龙;根据“雪天、小熊、房子”几个词语进行想象作文等。
3、妙语锻炼:借鉴广告语的创作,确定一个对象,然后要学生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句式来表达,看看谁的语句最佳。此外,还有文章续写、改写、扩写等。
二、运用灵活的学习方法,获取广阔的学习素材。
1、多积累。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是写作文章的建筑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到哪里去积累呢?我们要告诉学生要善于积累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那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句、段要积累。语文课本后又是有一些有趣味的小知识、小资料等,这些东西都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可供学生在记叙文中展开纵横驰骋的联想;可供学生作为议论文的依据,已足以应付一般性的作文需要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积累。要赋予语言生活气息,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语言材料积累的多了,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写作时才能文思敏捷,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多读书。读书就象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让蚕不断的吃桑叶,自然它就会吐丝,不给它吃桑叶,它就不能吐出丝!所以丰富学生写作材料,要多读书,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感到空洞无物,无所适从。
首先,教师不应再将目光、精力全放在教材所给的文章上,要从课上、课下抽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阅读。采用多种读书方法,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去读书,也可以把图书馆的书借给学生去读,也可以鼓励学生订阅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学生从课外的书本上搜集一些语言材料和写作素材。学生都很感兴趣,搜集得很认真。然后,同学们互相交流搜集来的材料,达到了互为补充,共同积累的目的。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故事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心得展„„让学生读有所用。读书讲故事,不但可以积累材料,还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可以讲书上的故事,也可以将读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读书的感受,背诵优美的语言等。这样学生对看过的故事、优美的语言牢记在心,在以后的写作中,学生对这些材料就能够自觉地运用。
不仅要阅读,还要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可包括以下方面:
1、作摘记:把读物中的重要观点、典型事例、精彩句子或段落、神话、典故和史实等分类摘抄在笔记本上。
2、写提要:把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归纳缩写。
3、写心得:写出感想、收获或思考、评价。
三、指导学生自己批阅、修改作文
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意义,同时明确自己的责任在于教会学生自己修改习作,而不是代替他们来改文章。只有师生双方达成了共识,才有可能形成“老师敢于放手,学生乐意修改”的良好局面,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
(1)指导学生运用“抄读法”修改自己的作文。实践证明,“抄读”的确是指导学生修改文章的有效方法,它可以精练词句,突出主题,听取意见,加工修改。同时通过誊写作文又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
(2)启发学生参加作文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作文评改,应该对学生采取“扶”的方针,即通过启发学生参加批改评讲的过程,教给他们写作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能力。这样才能逐步达到“教为不教,改为不改”的目的,也才能由“扶”到“放”了。根据具体作文的文体和要求的不同,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如集体“面批”法或小组“互批”法。
实践证明,学生的潜力是巨大的。首先,学生对批改同学的作文很感兴趣,积极性高。他们自己写作时常有粗心大意、马虎潦草的毛病,看别人的作文却相当认真、仔细,眼睛尖,会挑剔。更重要的是他们或多或少都能从这种互相批阅、讨论、修改中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我特别注意让那些平时写作较差的同学批改那些写作较好的同学的作文,使之在批阅的过程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精心评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实际教学中,评价不必拘泥于条条框框,更应该注重实效,善于发现学生在作文中的闪光点。并要播散爱心,关注优生,情系差生。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自然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如果使用唯一的标准进行评价,就会使暂时落后的学生丧失信心,逐步成为差生。评改时要因人而异,在评价上不用唯一的标准衡量每一个学生,而是按照个体差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不一味地去批评,尽量不随意修改,尽量用一些启发性的评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他们有所适从,看过评语后,茅塞顿开,兴趣盎扬,回味无穷,引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与激情。兴趣是求知的起点,而学生的下一次写作兴趣,就源于老师的批语。特别是现代学生的叛逆性,更加喜欢教师的认同。所以评语不可太过于随意,应在批语上多下工夫,寻章摘句,力求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当看到他的文章立意高远,构思巧妙,字字珠玑,句句锦绣的佳作时,情不自禁评上一句 :“春色满园关不住”,并激励他追求下一个目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于一些语言清新质朴的文章,也要赞上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欣喜、激励、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就是一些整体水平不高,但还有一些颇为精巧的地方,如仅仅是一个词语准确生动,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些赞美、欣赏、激励性的批语,不仅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更多学生往往带着欣喜、带着骄傲去阅读、去感受、去欣赏。例如:有一位学生平时作文水平一般,但他为了拿高分,在虚荣心的驱使下抄袭了一篇文章, 这令我为难了,该怎么办?最后我在他的作文上评了一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须努力,你定行!老是期盼着你下一篇的亲笔佳作”这样,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从而自己去修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举一反三,有效地提高了他的写作水平。可见,赞美是一道射进学生心灵的阳光。学生的写作犹如演员的演出,他们当然也希望得到观众的掌声和鲜花,教师这位唯一的观众对他的由衷的赞美和掌声,必定会大大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作文是一个人语言能力、知识水平、思想素质、思维习惯等的综合反映,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创新能力,突显他们的特色,张扬他们的个性。总之,我们要大力提倡,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写出具有个性特色的文章来。
第五篇: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本人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着“塑造心灵,启迪智慧”总体思路,做到务实求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追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认真学习先进教育思想,更新观念,深化课程改革,全面深化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提高学生自读自悟能力,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等目标。
在语文课中,第一课时,我会侧重于检测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包括学生对资料的搜集,学生对课文的朗读,通过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等情况。第二课时侧重于学生自读自悟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多的采取小组学习的形式,不断质疑解疑,以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与掌握,并且努力搜集与课文配套的课外资料推荐给学生进行阅读学习,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备好每一堂课,并且利用网络、书籍以及各种信息渠道拓展教学资源。课堂上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做到“教书”和“育人”,对个别差生,能悉心辅导,经常面批作业,找出知识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补漏,有针对性地制定帮教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同时,在班级中开展互帮互学小组,进行一帮一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追求课堂上四十分钟的效率,指导学生课前做好新课的预习工作尤为重要。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那么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我在教学新课之前,会布置学生认真进行预习,并且提出具体要求,我在这一环节中教给学生具体的自学方法,即“三读二查一见疑”。三读,就是要求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课文至少要读三遍。一读——默读,做到手脑并用,圈点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二读——读出声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三读——精读。要把握课文要点,做好预习笔记。二查,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肯定有疑难,解决的方法是自己查:“一查”即查字典、词典,解决字、词的音义。“二查”即要求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对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等作一粗略了解。一见疑就是要求学生将在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标注在书上,并写出自己的观点见解。在新课的预习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积极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久而久之,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放手让学生去读、想、议、评、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都由学生自己解决,凡是学生能讲能做的,均由学生去讲去做,教师发挥激发兴趣、巧妙设疑、把握调控等主导作用,使学生不断在语文能力训练中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质疑是走向成功的第一秘诀。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才会有发现和创造。凡是善于质疑问难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习劲头足。提不出问题的学生,只能被动地等待老师的提问,并依赖于别人的解答,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将思维触角伸向课文的重、难点。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在学生主动提问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领悟,从而准确而牢固地掌握知识,最大限度地提高能力。学生只有大胆生疑,勇于生疑,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如果没有大胆生疑,勇于解疑的精神,就不可能有创新。阅读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启发学生的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当然,在教学中我会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感到困惑时,我努力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