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陶体会(共5篇)

时间:2019-05-15 02:39: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陶体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陶体会》。

第一篇:学陶体会

(一)“爱满天下”的精神。

陶行知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他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切之爱化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将自己的赤子之心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针对当时中国少数统治者垄断教育,人们无权利无机会接受教育的不合理现实,陶行知提出教育的途径应是广开门路,面向广大劳苦大众,让全社会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正因如此,他一生最大愿望就是“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绝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爱心、耐心、细心,”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在这点上,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过之而无不及。

作为一位教育学家,陶行知不仅爱国爱民,而且对儿童充满了慈父般的爱。他认为儿童是人类的精华,未来世界是属于他们的,人类历史也将由他们继续创造和发展。所以教师热爱学生就要如同园丁爱护花木一样,依其特性,适当地给予肥料、水分、阳光,清除害虫,使其健康成长。他常说:“在我的世界,小孩和青年最大。”而他在行动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晓庄,在育才,在社会大学,处处显示出这种爱满天下的可贵精神。

(二)献身精神。忠诚教育事业,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也是职业感情、职业行为的基础和职业道德的前提。陶行知把这种献身精神称为“教育的命脉”。他说:“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这种不计个人名利和尊荣的职业观是难能可贵的。

陶行知的献身教育的精神首先源于他的崇高理想和抱负。他所生活的年代,人们生活困苦不堪,广大民众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为此少年时代的陶行知就立下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大志,留学归国后更是坚定地立下使全国民众都受到教育的宏愿,他把教育事业看成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兴衰强弱、的大事,认为“教育是人民解放、民族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教育是大有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益于世的”。陶行知正是身体力行,怀着“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为中国教育探获出路”,“为整个民族的利益造就人才”的雄心壮志,把

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于中国的教育事业上。

其次,陶行知的献身精神源于他高度的责任心。他认准教育事业是可以救国救民,实现理想社会的大事,他先后拒绝高师校长、教育厅长职务,放弃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提倡和推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平民教育运动,创办了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为人民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充分体现了他那“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高尚品德。

(三)求真精神。陶行知一生追求真理,也教育人们去求真理,做真人。在主持育才学校工作时,他要求教师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敬业奉献

敬业就是要求教师忠于职守。教师的敬业精神表现在教师奉献自己的一切力量去忠实地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去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奉献就是要不计个人得失,不计报酬,不计名利,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甘为春蚕叶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这种“红烛精神”和“春蚕精神”就是人们对教师献身教育事业高尚品德的比喻和赞美。孔子一生不耻下问,活到老,学到老,就是敬业精神。韩愈一生“焚膏油以继晷,恨兀兀以穷年”,勤勤恳恳,手不释卷是一种敬业精神。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一生淡泊名利,不做大官去办教育,凭的就是敬业奉献精神。而陶行知一生实现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诺言,放弃大学教授的职位,甚至放弃做大学校长的机会,到农村为农民服务。他经常对人说:中华民族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而中华民族教育的根本出路又在于中华民族乡村教育的出路。为了寻找中华民族的出路,为使广大农民子弟有书读,他一生致力农村教育改革,先后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为中国的农村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四、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的操作要求。

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要求人首先必须有活力,但我国的传统教育恰恰就有扼杀人的活力之弊端。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与肢体的活动连在一起的,它犹如活泼稚嫩的触角,敏感而脆弱,需要教育者珍爱、保护,并给以广阔的空间和自由。但传统教育往往以“塑造灵魂”“培养人才”的急切情绪,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其压抑、萎缩、扭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文化、教育观念中,在我们的教育操作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学生个性的一切旧观念和旧做法。陶行知先生曾对我国当时的旧教育进行过全面、猛烈的批评,他晚年提出的“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头脑、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可以说是他找准了旧教育操作中的问题,从而提出教育革新的操作措施。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用功课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间十分钟和午饭后的时间还给他们。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会学习才能创造。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即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学习是人主观的精神活动,要获取知识,人必须积极地使用并协调自己的感官,发动自己的大脑,并做出主观的意志努力。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灌输花时多,效果差,学生听、记、背学得苦,求知欲没有了,创造力抑制了。这样的教学状况怎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因此,在教学操作上,必须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陶行知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生学的法子。”把学生放在主体的地位,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教学固然要发挥教师积极指导的作用,但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还在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学生愿意学、认真学、乐意学,才算是教学效果好。

第二篇:学陶体会

做中学,知之始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

有人说,“不知陶行知,就不能成为一个好老师”,说来惭愧,对于陶行知先生,我只知他是一名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至于其他的,则知之甚少。

抱着慕名的态度,我翻开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看着书中一段段短小精辟的文字,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我感悟着陶老的“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教育精神,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家的远见与深刻,他的许多观点至今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与当前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交相辉映。

陶公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做是中心。他以为,做是教学的中心,任何事情脱离了实际不去操作实践,也就失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理解了陶公的教育理论,再看我们的新课标,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而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细细研读,这些科学课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化和更富有时代性的表述吗?

陶公说,“做”即实际生活,生活即教育,对于我们科学课来说:“生活即科学”,科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在小学科学课的内容中,涉及我们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有很多。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在课堂上通过实验获得的技能放到生活中去实践,让他们能在生活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种子发芽实验》后,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于是,我让他们回家在家长的支持帮助下种出一种蔬菜——绿豆芽。孩子们兴致很浓,每天,他们在学校滔滔不绝地谈论着绿豆芽的生长,放学又急匆匆地赶回家照料小宝贝。不到两周,他们不仅观察了绿豆芽的生长过程,还都吃上了自己辛勤培育出的蔬菜,那可是自己的劳动果实呀!孩子们乐了,家长乐了,实验探究也更具吸引力了。这就是陶公教育理念的魅力。

再看,陶公在《送科学丛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说得更确切些是:‘百闻不如一做’。科学实验要从小做起。每天找些小小实验

教小朋友们去做吧!倘使不照书上所说而能独出心裁地指导小朋友在做上追求真知,那就格外的好了。”这里的“独出心裁”指出了科学实验的精髓。践行创新理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开展实验。譬如,在学习《杠杆》一课时,课前我准备了一块大石头,上课时问学生:“谁能想个简便的方法让大石头移动?”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举手谈想法:“用手推可以让大石头移动” “用绳子拉可以让大石头移动” “在棍子下垫上砖,用棍子撬可以让大石头移动”„„学生的想法一一摆了出来。我再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分组进行实验,研究用哪种方法省力。此时,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有用手搬的,有用绳子拉的,有用木棍撬的„„通过实验,学生一致认为在棍子下面垫上砖来撬的方法最省力,这为以后研究杠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新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指南针。“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就让我们细细地品读陶老先生的教学智慧与教育思想,在从教的生涯中,去摸索、去尝试吧!

第三篇:学陶心得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感悟

“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的确不错,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作为一名走在课改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我从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他爱科学、爱真理、爱祖国人民、爱全人类,“爱”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有了这种的力量,就能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许多实践证明: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

(一)要相信孩子

教师爱学生,决不是单从生活上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相信他们的上进心,相信他们的才能,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相信孩子,就是唤起孩子们心灵中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二)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

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就得了解学生的需要,否则变会“隔鞭搔痒”。教师要把爱的雨露洒向学生的心田,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不能理解,就谈不上情感沟通,爱和服务也就成了空话。由于学生正处心理渐变期,他们的心理行为往往缺乏自制性,教师不可跟学生“一般见识”。教师的心理承受里应大大超过学生。比如:在生活中,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难免会有矛盾。对于孩子出现的矛盾心理,一种平静的、不加指责的态度对孩子将是有益的。因为这种态度告诉他们,即使他的感情混乱了,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时,他内心就不再感到一切都混乱了。

(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师生之间做到平等相待,相互尊重,还要求教师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就要防止“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或听话,就对他在其他方面的缺点放松乃至偏袒;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或比较调皮,就对他其他方面的优点不以为然,乃至故意抹煞。如果那样做,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厚此薄彼,处理不公正,这不仅影响教师的威信,也难以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面对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的办学行为。负责地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为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

虽然短暂的学习暂时结束了,我仍然会满怀激情地继续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的做人原则,学习他的人格,并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体悟,使之内化为我自己的思想,并不断发展,弘扬“陶夫子”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第四篇:学陶心得

爱满天下,创新教育

近来,学校组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在行知老先生众多的教学理念中,“爱满天下”与“创新教育”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从行知老先生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当代教师的幸福与自豪,暗暗告诫自己,要以满腔的热情和加倍的努力把自己奉献给我热爱的教育事业。在教学中用慈爱去呵护纯真,用智慧去创新教学,用真诚去开启心灵,用希冀去放飞理想,用充满爱心的双手托起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

当前,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一技之长,这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中也有很好的诠释:“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仅是学习好,而且要积极向我们的目标靠近,做一个善良、快乐、爱看书、爱运动、有特长的人。我们坚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轻负担高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发展综合能力,并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及综合素质方面对“智慧”一词加以全新诠释。与此同时,我校每年还积极举办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和艺术节等活动,突出对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以5月23日开始的“狂潮音乐节”为例,这是一场孩子们自己的音乐节,是孩子们展现技能特长的舞台,在这里,孩子们欢呼:“草莓音乐节我们不去,氧气音乐节我们也不去,因为我们有我们的音乐节——狂潮音乐节”。此外,我们也举办和参与了集团共同体英语组单词过关竞赛、南湖区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少儿舞蹈大赛,举办了班级吉祥物走秀活动等等,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力求做到教学做合一。

教学中注重用爱心去呵护孩子,用智慧去创新教育,积极培养孩子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响应新课改对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该如何贯彻落实上述教育理念呢?我认为,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其一,用爱滋润心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相比语文、英语等对识记能力要求更强而言,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征,对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这也导致很多孩子在刚开始接触数学时会产生紧张心理,对数学学习充满畏惧,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继而选择逃避。对此,在数学课程活动开展中,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喜欢上自己,在严肃中保持一份亲和,前者是保持教师权威和维护课堂纪律的需要,后者是和学生打成一片、保持亲密关系的需要。作为一名新老师,应如何在严肃与亲和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我也一直在积极思索。经过这段时间的学陶活动,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当我们从内心深处去喜爱孩子,关爱孩子的时候,对他们许以更多的赞扬和鼓励时,他们也会投桃报李,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课堂学习,对于所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更愿意和老师沟通交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不仅仅是学习中的好帮手,更是生活中的好伙伴,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欢乐与困难,都愿意和老师进行分享,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对老师充满信任和敬意。“爱屋及乌”一词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孩子们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课程,也会因喜欢这个学科而喜欢上这个老师,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反思,我觉得我们要将更多的爱撒向课堂,让孩子们喜欢上数学这个学科,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二,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优化提升教学效果。当陶先生发现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并不符合中国实践时,就把老师的命题连续翻了两次“半个筋斗”,把“教育即生活”改为“生活即教育”,把“学校即社会”改为“社会即学校”,将老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发展成为“教学做合一”。陶先生对教育理念的创新,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特别是在当前教育理念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变革的背景下,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新课改以来,小学教育活动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需要。小学数学教学要积极践行“生本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则要注意担当好引导者、指导者角色,通过“巧设疑问、艺术留白”等开展问题导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当然,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要想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还要注重对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如利用多媒体工具辅助图形教学,以三角形概念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图片播放来向孩子们展现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并鼓励他们回家利用网络寻找相关图片,进一步拉近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诚然,我们今天学陶师陶,不光在于学他的做人做事的品格,学他办学教学的教育思想,更要能与时俱进,将所学知识深化为自己的认识,并积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为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第五篇:学陶心得体会

学陶心得体会

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最先知道的陶行知先生,是那个奖励了打架小学生三块糖果的与众不同的校长,于是便利用放假在家的空闲,研读了《陶行知文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陶先生这位留学西洋又为中国的乡村教育奔走呼号、鞠躬尽瘁、被誉为“民主魂”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感触最深的是以下两点:

1、做起来 陶先生提倡实践第一,干字当头。他把王阳明先生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翻了半个筋斗,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因此又特意将“知行”的名字改为“行知”。

2、要创新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陶先生的整个教育思想中,这种创造精神,我以为是其精髓,值得细细研究,好好领悟。

毛泽东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领导中国人民站立起来;邓小平又汲取毛泽东思想中的精髓,创造性地将其与中国新时期的国情结合起来,领导中国人民富裕起来。这些都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光辉典范。作为一个21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知陶”“师陶”之后独立“行陶”,将陶先生的精神发扬光大,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同仁面前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仍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重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达到激化创新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地理课,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水,请向怎样解决?学生纷纷各抒已见,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把天山、祁连山等地的冰川融化;更有大胆的设想:用核武器把喜马拉雅山脉炸一个大口子,订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长驱直入我国的大西北!一个个创新的设想在迸发出智慧的为花,谁能说今天的异想天开在明天不会成现实?信息时代呼唤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此为契机,奏响创新的主旋律,培养一代又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课外活动

通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运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课外活动中要努力营造一个创新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放下肩头沉重的书包,轻轻松松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如主办知识讲座、竞赛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和服务活动及各种兴趣、特长、学科小组活动,举行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及小论文比赛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具有趣味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正确加以运用,对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我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方面走出一条成功之路,他们突破40分钟的课堂“灌输”模式,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开展丰多彩的举小组活动,多渠道提高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班干部长等途径,发掘学生在某些方面所具有的特殊能力或潜能,积极领导学生科学性发展。

三、家庭教育

家庭是儿童生活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人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为下一代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孩子的学业,家长们关注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更是倍加关切,望子成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别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重重地压在众多独生子女家长的心头,并悄然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于是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双休日”。可要问一问21世界究竞应该让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家长恐怕就难以回答清楚了。有这样一个故事,科学课上老 师告诉学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段,会变成两条蚯蚓。于是,一女孩就挖来一条蚯蚓养在家里观察,可女孩的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了女孩一个耳光,并且把蚯蚓扔了。试问,在这样家庭环境中,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吗?作为家长一定要不断努力提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把孩子作为一个天生的学习者的权利还给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尽情地去创新。

四、社会教育

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要充分发挥少年宫、少年之家、业余体校、青少年科技活动辅导站、儿童图书馆等校外教育机构及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利用它们的灵活性、多样性、生动性、容易青少年所接受等特点,为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许多电视台和报刊举办的各种竞赛活动,如中央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以及《星星擂台》、《开心词典》、《幸运52》、《梦想剧场》、《神州大舞台》、《正大综艺》、《第二起跑线》、《挑战主持人》等等,就激发了许多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兴趣,迸发出了许多创新火花,不仅为社会实际需要解决了一些问题,也锻炼了孩子的实践能力。

生活中的哲理更有不计其数。我希望同学们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己动手去寻找,让自己的思维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快乐在创造中产生。

下载学陶体会(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陶体会(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陶随想

    学陶随想 古代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吾不能以春风风人,不能以夏雨雨人,吾必穷矣。”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

    学陶心得体会

    在生活中真教、实学 建设中心小学王海炎 作为一名新教师来说,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是必不可少的科目。在阅读过《陶行知现代教育文选》后,有两个方面对我启发很大。 (一)行......

    学陶师陶心得体会

    学陶师陶心得体会 杨冬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做人,即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现代的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但更重要的是先要学会做人, 大家对下面一......

    学陶读书笔记专题

    强调“新、活、实”,优化课堂教学 —— 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

    学陶师陶论文

    认真学陶师陶 提高自身素质永济市城北中学张文丽 摘要: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以其深刻的职业认识和创造性的职业实践,为我们树起了一座师德的丰碑。文章系统阐述了陶行知丰富......

    读陶体会(读书心得)

    育人先于教书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心得体会仙游县园庄中心小学 曾俏芳 记得在师范读书时经常听到陶行知的这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那个时候我没有深入阅......

    学陶著,写心得

    “教学做合一”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第十小学 钱艳 在还没有进行网络研修培训之前,我觉得这次的培训和以往的培训一样,打开视频听一听,做一下作业就完成了。可是,在开始培训之后......

    我学陶行知

    我学陶行知 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工作者,有时候需要自检,一段时间的工作下来,该坚持的,该修改的都需要我们去反省。不管作为哪个年龄段的引导者,我们都应本着以学生为准,不将课堂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