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陶著,写心得
“教学做合一”
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第十小学 钱艳
在还没有进行网络研修培训之前,我觉得这次的培训和以往的培训一样,打开视频听一听,做一下作业就完成了。可是,在开始培训之后我发现了这次培训和以往的网络培训不是一回事,有现场互动,答疑,老师们和专家们一起讨论,培训老师老师还为我们准备了很多关于陶行知老先生的著作。让我有机会对陶行知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及他的作品有所了解。经过选取阅读了老先生的“教学合一”、“教学做合一”、“做学教合一的总解释”、“在劳力上劳心”、“什么是生活教育”以及“追求真理做真人”,并从中让我收获到了很多。其中让我体会最深的就是陶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在这之前,我所了解的陶行知就是一个学者,但随着对陶老先生作品的不断了解,才发现:陶老先生不仅是一个学者,更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在未接触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之前,想都没有想过将“教”、“学”、“做”结合在一起。肤浅的认为:“教学”就是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却从没想过“教”和“学”必须和“做”联系起来,从来都是将他们分开的。在之前的教学中,我确实也“做”得太少。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文集》,从中让我知道了陶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文中写道“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我却从未把他和“教”与“学”合在一起,是我的重大失误。所以,真心的感谢陶行知老先生,让我能真实的感受到您的教育理念,及时纠正了我的失误。
其实,细细回想,这些年来我也曾经听过一些老师的公开课和示范课,他们都是把课的核心放在孩子们的动手操作上,我也曾经组织过这样的课,也把课堂交给了孩子,充分体现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但我一直以为这就是新课改的要求。直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
经贵州省陶研会搭桥,2016年4月12日,“黔西县第十小学—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实验小学”首次校际交流活动在黔西县第十小学开展。我有幸作为黔西十小的一员参加了这次活动,和陶研会的夏发青老师进行了交流,在交流中,夏老也给我们讲解了很多关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在活动中,我还参与了路桥区实验小学的徐仙素老师的示范课,并进行了交流。徐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圆”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关于圆的定义、半径、直径等相关知识对孩子们来说就是相当抽象的了。我记得一开始徐老师就给出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圆形物品,接着让孩子们自己列举生活中的圆形实例,然后思考: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能不能换成其他形状?让孩子们上完这节课后回答这个问题,接着给每一个孩子一张圆形的纸,让孩子们将纸对折、对折、再对折,把纸打开,发现了什么?通过孩子们的观察,在徐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很快找到了圆心、半径、直径的相关知识。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徐老师拿来一根棍子、一条绳子和一根粉笔,带着孩子们来到了操场,并引导孩子们在操场上画出了一个大大的圆,并标出了圆心、半径和直径。上数学课能在操场上,这是我以前从未想过的事情,也不敢去尝试,就担心孩子们出事。可是通过徐老师的这节课,我发现孩子们很乖,很配合,也看得出他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并且很开心。我当时只是觉得徐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很好。但为什么好,我却说不出所以然来,直到通过这次学习,我才知道为什么好。徐老师的这节课,就是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一个成功实例,也让我茅塞顿开,终于将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生活中的实例联系在一起了。长期以来,我都一直纠结:究竟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孩子们愿意去接受,乐意去学习,今天,我终于看到了希望,让我又重新有了奋斗的目标,找到了前进的方向。陶行知的教育理念一直都在,一直都在这儿等着我,而我却把自己封闭起来冥思苦想,真傻。要是我能早一些阅读到陶行知老先生的著作,我的孩子们一定会更优秀。不过,幸好现在还不晚,在我的教师生涯中还能用得到。通过这个例子,让我更进一步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活到老也要学到老。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阅读了陶老先生的几篇著作,并从中选取了我触动比较深的“教学做合一”来谈了我的感想。网络研修虽然结束了,但我还会继续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想:在不久的将来,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一定会深深地印在每个教师的脑海中。在此,让我在心里由衷的说一句:“谢谢你,陶老”,同时,也非常感谢一直努力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陶研工作者,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还在盲人摸象,你们辛苦了!
第二篇:读陶著心得体会
“三人行,必有我师” ——陶行知“小先生制”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天泰城学校 栾绍倩
“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在普及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小孩教小孩,小孩教大人”的教学思想方法,他认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的确,听惯了大人老师老生常谈的管教,换作优秀的同龄人来当自己的小老师,孩子们耳目一新,更乐于接受和学习;而被赋予无上荣耀的小先生们往往异常认真,管教起来毫不含糊,从而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升入四年级以来,班级中常出现不完成作业现象。今天三四个,明天七八个,任我批评教育,罚作业,告家长,办法用尽仍是按下葫芦浮起瓢,也不知现在的孩子哪来这么的“厚脸皮”。正当我懊恼无奈的时候,校长开会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育主张。倡导孩子们之间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这正与陶行知先生的“小先生制”教学思想不谋而合。当下我们四年级几个班主任讨论了具体实施计划,决定从本学期采取“三人行”小组评比制的管理方法。
首先从排座位开始。我们按照三人一组,每组一位责任小先生的形式安排座位。以往都是两人同桌,今天当我宣布三人同桌的时候,同学们都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根据我班的人数,我先让同学们推选出12名堪当小老师的同学,按高矮、男女到每组的中间位置做好。看那一个个小老师们威襟正坐,脸上掩饰不住的得意与自豪,俨然真正成为了一名老师呢!
然后,我又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由选择喜欢的小老师结为“三人行”小组,坐到同桌。同学们兴奋地呼叫着,奔跑着,很快找到了组织。这次分座位好像是他们最为满意的一次了,不知正如期进入我的“预谋”。我讲道:“12个三人行小组现在成立了!这可是你们自己选的小老师昂,今后学习生活中要服从小老师的教导哦!”
接下来制定评比制度。“三人行”考评表上按上课、纪律、卫生、作业、礼仪、常规等各方面进行评分,每周一公布加减分情况,优胜组颁发爱智精灵奖章。
奇迹发生了:第二天,家庭作业全部完成;课堂上同学们有不会的题主动问小老师;哪个同学要走神儿,小老师马上提醒;下午值日也干得又快又好;收餐费、生活课程家庭评价表也不再这个忘带那个忘拿了„„
有一次下午放学后,我到教室去看看。发现小鑫同学还没走,正趴在桌上写作业,旁边站着他的小老师。原来是小鑫今天的英语作业没完成,小老师留他在这儿补完再走。
就这么一张小小的“三人行”考评表,胜过我的千言万语,效果如此明显,这可真是令我始料不及的。
教育时时需要智慧。换一种方法,迎合孩子的心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愿我们与时俱进,教学工作中智慧之花常开不败。
第三篇:学陶心得
爱满天下,创新教育
近来,学校组织学习陶行知教育理念的活动,作为一名新教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在行知老先生众多的教学理念中,“爱满天下”与“创新教育”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从行知老先生身上我真切感受到作为一名当代教师的幸福与自豪,暗暗告诫自己,要以满腔的热情和加倍的努力把自己奉献给我热爱的教育事业。在教学中用慈爱去呵护纯真,用智慧去创新教学,用真诚去开启心灵,用希冀去放飞理想,用充满爱心的双手托起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
当前,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们的一技之长,这在我们的教学理念中也有很好的诠释:“做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仅仅是学习好,而且要积极向我们的目标靠近,做一个善良、快乐、爱看书、爱运动、有特长的人。我们坚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轻负担高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发展综合能力,并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学习品质及综合素质方面对“智慧”一词加以全新诠释。与此同时,我校每年还积极举办读书节、体育节、科技节和艺术节等活动,突出对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以5月23日开始的“狂潮音乐节”为例,这是一场孩子们自己的音乐节,是孩子们展现技能特长的舞台,在这里,孩子们欢呼:“草莓音乐节我们不去,氧气音乐节我们也不去,因为我们有我们的音乐节——狂潮音乐节”。此外,我们也举办和参与了集团共同体英语组单词过关竞赛、南湖区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少儿舞蹈大赛,举办了班级吉祥物走秀活动等等,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在学中做,做中学,力求做到教学做合一。
教学中注重用爱心去呵护孩子,用智慧去创新教育,积极培养孩子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响应新课改对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那么,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应该如何贯彻落实上述教育理念呢?我认为,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其一,用爱滋润心田,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相比语文、英语等对识记能力要求更强而言,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征,对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具有较高要求。这也导致很多孩子在刚开始接触数学时会产生紧张心理,对数学学习充满畏惧,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继而选择逃避。对此,在数学课程活动开展中,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喜欢上自己,在严肃中保持一份亲和,前者是保持教师权威和维护课堂纪律的需要,后者是和学生打成一片、保持亲密关系的需要。作为一名新老师,应如何在严肃与亲和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我也一直在积极思索。经过这段时间的学陶活动,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当我们从内心深处去喜爱孩子,关爱孩子的时候,对他们许以更多的赞扬和鼓励时,他们也会投桃报李,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课堂学习,对于所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更愿意和老师沟通交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不仅仅是学习中的好帮手,更是生活中的好伙伴,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欢乐与困难,都愿意和老师进行分享,会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对老师充满信任和敬意。“爱屋及乌”一词在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孩子们会因为喜欢老师而喜欢他所教的课程,也会因喜欢这个学科而喜欢上这个老师,两者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反思,我觉得我们要将更多的爱撒向课堂,让孩子们喜欢上数学这个学科,进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其二,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优化提升教学效果。当陶先生发现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并不符合中国实践时,就把老师的命题连续翻了两次“半个筋斗”,把“教育即生活”改为“生活即教育”,把“学校即社会”改为“社会即学校”,将老师“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发展成为“教学做合一”。陶先生对教育理念的创新,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特别是在当前教育理念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变革的背景下,作为教学工作者的我们也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新课改以来,小学教育活动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需要。小学数学教学要积极践行“生本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则要注意担当好引导者、指导者角色,通过“巧设疑问、艺术留白”等开展问题导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当然,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要想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还要注重对先进教学技术的应用,如利用多媒体工具辅助图形教学,以三角形概念教学为例,可以通过图片播放来向孩子们展现我们生活中的“三角形”,并鼓励他们回家利用网络寻找相关图片,进一步拉近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诚然,我们今天学陶师陶,不光在于学他的做人做事的品格,学他办学教学的教育思想,更要能与时俱进,将所学知识深化为自己的认识,并积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为推进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第四篇:学陶心得
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感悟
“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的确不错,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也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万世师表”。作为一名走在课改前沿的教育工作者,我从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他爱科学、爱真理、爱祖国人民、爱全人类,“爱”是陶行知先生一生献身教育事业的不竭动力,“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奉行的格言,也是他崇高人格的表现。
爱的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爱学生”是教师人格的灵魂,也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对正在健康成长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伟大的力量,有了这种的力量,就能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诲。许多实践证明: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
(一)要相信孩子
教师爱学生,决不是单从生活上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相信他们的上进心,相信他们的才能,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条件,“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相信孩子,就是唤起孩子们心灵中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的上进心。
(二)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
教师要为学生服务,就得了解学生的需要,否则变会“隔鞭搔痒”。教师要把爱的雨露洒向学生的心田,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与学生成为知心朋友——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不能理解,就谈不上情感沟通,爱和服务也就成了空话。由于学生正处心理渐变期,他们的心理行为往往缺乏自制性,教师不可跟学生“一般见识”。教师的心理承受里应大大超过学生。比如:在生活中,在与孩子的交往中,难免会有矛盾。对于孩子出现的矛盾心理,一种平静的、不加指责的态度对孩子将是有益的。因为这种态度告诉他们,即使他的感情混乱了,也是可以理解的。当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感情时,他内心就不再感到一切都混乱了。
(三)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新型的师生关系,不仅要求师生之间做到平等相待,相互尊重,还要求教师公正地对待每位学生。让每个学生体会到自己在集体中地位是完全平等的,都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成为集体的主人。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就要防止“一俊遮百丑”或“一丑遮百俊”。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好或听话,就对他在其他方面的缺点放松乃至偏袒;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成绩差,或比较调皮,就对他其他方面的优点不以为然,乃至故意抹煞。如果那样做,学生就会感到教师厚此薄彼,处理不公正,这不仅影响教师的威信,也难以建立亲密的师生关系。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
总之,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学习他高尚的道德情操,研究他丰富的教育遗产,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面对教育的改革,新课程、新理念,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冷静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们的办学行为。负责地对每一个孩子的一生负责,为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发展,认真履行教师的职责。
虽然短暂的学习暂时结束了,我仍然会满怀激情地继续向陶行知先生学习,学习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的做人原则,学习他的人格,并且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体悟,使之内化为我自己的思想,并不断发展,弘扬“陶夫子”的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第五篇:学毛著心得笔记
学毛著心得笔记
自打开始上学,接触学问始,老师就不断地灌输给我们以整套的被前人肯定了的知识。记得很小的时候课文里有一段关于八股的话。那是毛泽东同志写给党员们看的一篇文字《反党八股》。开篇很简洁的写道:
一个人写党八股,如果只给自己看,那倒还不要紧。如果送给第二个人看,人数多了一倍,已属害人不浅。如果还要贴在墙上,或付油印,或登上报纸,或印成一本书,那问题可就大了,它就可以影响许多的人。而写党八股的人们,却总是想写给许多人看的。这就非加以揭穿,把它打倒不可。
那是我见到最早的关于“打倒”的话题。看完这些说教,自然对领袖多了一份崇敬。老人家下面例举了党八股的一二三四……进一步阐明: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党八股的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党八股的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党八股的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本来该是“八股”,网上找到的原文却都是只有“七股”,于是我便加上了第八条是第七条的延伸:流毒全国,伤害国民。不是吗?现在还有什么不在被八股,不在被“规范”,被“合写”。
我从小就喜欢看课外书,所以课内的书自然就不好,大部分读书时间都被课外书占领。那时特别不喜欢上学,觉得学了很多没有用的东西,也就特别提不起精神。这种情绪在小学时好像还不是明显,是到了中学后,开了很多我觉得没意思的课还必须要学。也许是我从小就太实用,也太懒惰了,对于学习掌握知识的兴趣从来就没有过。也是因为我胸无大志,不能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可我那时从来就没觉得自己还能够有未来。自从父亲被右派离开家后,随年龄背上的包袱总是潜移默化影响着我,暗自却有了逆反,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对当年很多事情都看不惯,所以也只能不看。看书不过是为了忘记,使自我陶醉在那些文字中免除了很多烦恼。所以虽然读过很多书,记住内容的却不多。我从来不喜欢做读书笔记,不喜欢记录那些别人的想法。这点来说,可能也是我少了八股风气的开端吧。
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脱离了影响,要不然也不可能在文革开始时那么积极投入。尽管后来想想,也没闹明白那时为什么会斗志昂扬的参加运动。是因为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吗?真是说不清。也许更多的是好玩。因为领袖说了,要关心国家大事,要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也是从那时起,“八股”便满天飞,形成了后来文学风气。这点充分反映在大字报文学上,以至于后来的各大报刊也都如是说:
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算是延续,直到现在凡是正统报纸刊物的报道大概从文字上看大都无出其左。每日的新闻联播里面那些播报,只要把主语换换,大概主编真得很省心。
大概也是因这篇文章确定了现代八股文字的写作基调,也使现代文学创作进入计算机时代有了可能。如果有专业的程序员,把那些经常出现在文学创作里面最常用的形容词按照语法排列编程,估计数据小说产生的时代便随即开始。
其实很简单。细看电视剧的人估计深有体会,很多场景多是同一的,尤其是对话模式。
急症病人被一群人推着往急诊室跑,然后是被一扇门关在门外。接着便是众位坐立不安的人在那里焦急,镜头不断切换墙上的挂钟上的时间,然后门开了,大夫摘口罩:我们尽力了!
而后的一切尽在不言中。
男女(可是夫妻、朋友、同事、上下级……):不是你想的那样子,请听我解释。
我不听。
这时要是听了,下面的故事也就没了。所以必须是不听,哪怕没有任何理由,编剧说不听就是不听。而下面的一系列戏剧性情节也就由此展开。为了要说明什么,所以也就可以胡编乱造。一句名言便可点破:一句谎话是要靠一千句谎话来证明的。
这点电视剧上尤其凸显。
最近上演的一些电视剧,我有一个最大的体会,就是丈母娘是世界上一切罪恶的来源。我真不明白编剧怎么会那么痛恨丈母娘,千方百计,呕心沥血的把世界上最丑陋的丈母娘搬到了本该是宣扬艺术的镜头里面。按说现在的丈母娘岁数该是与我上下不差的女性。接受的教育起码也是中学往上。对婚姻之类的自自己开始就向往小二黑式的,大多数自己的婚姻不是包办的吧。怎么现在却出现那么多旧社会没文化劳动妇女的形象,可见是把过去传统妇女形象部分时代的照搬了过来。再有就是为了突出戏剧性制造出人为的戏剧效果。
文学创作是一种神圣的事,来源生活还原生活。不该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文学的事,那是一些文过饰非的政治家们的专利,如果作家也非要献媚于政治客是创作不出好的文学作品的。也是必定要进入毛泽东同志几十年前设定的党八股中。
此理通用,无论什么领域都要凭良心不能编造谎言。
老老实实做人其实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