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小学阶段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
摘 要:“读整本的书”是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整本书阅读能够扩大阅读空间。通过版本指导,序目指导,参考书籍指导,阅读方法指导,讨论交流等方式,在阅读过程中培 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强健精神,提升境界。对整本书阅读效果和阅读过程进行质性评价,保证整本书阅读的有效进行,为学生开拓更 为广阔的阅读空间。
关键词:叶圣陶;读整本的书;小学;整本书阅读
一、整本书阅读的提出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1949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但是,叶老的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因为历史条件的限制,叶老只对初中、高中阶段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要求,并未提及小学。历史走到今天,阅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讨论的主题,阅读也已经从婴幼儿阶段开始了。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了可能,而且成为必须要做的事情。2001年7月出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的书的意义已经被重视。这句话在现实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是因为没有认识到其理论价值,二是没有关注到其实践价值。
下面将结合叶圣陶的“读整本的书”的阅读思想,就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叶老认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而他一贯重视的是“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所以,他的整个语文教育思想都是以养成习惯,培植能力,训练技能为目标,最终通过教师指导(教给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学习。
(一)读整本的书对语文教学,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究竟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并不读整本的书,除了作为国文教材的一些单篇短章,以及各科的教本之外,很少和书本接触。”“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从叶老的这些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与他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一脉相承的,读整本的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语文能力。
1.扩大阅读空间。
“教材全是单篇短章”,只读课本上的文字,“老是局促在小规模的氛围之中,魄力也就不大了”。读整本书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难以把握。没有足够的阅读空间,也就没有自己学习尝试的机会。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叶老是这样说的,“单凭一部国文教本,是说不上反复历练的。所以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读整本的书“可以使学生对于各种文体都窥见一斑,都尝到一点味道”,“遇见其他的书,也就不望而却步了”。
2.应用阅读方法。
叶老重视方法应用。“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他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记叙、说明、抒情、议论几种文体”“在整本书中一样具备,而且往往就具备在一本书之中,所以要研讨各体的理论,整本的书完全适用”“学生在某一时期专读某一本书,心志可以专一,讨究可以彻底”“读整本的书,不但可以练习精读,同时又可以练习速读”。
这样看来,在课内获得的精读的方法,可以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得到运用,有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积累更多的阅读经验,以便形成更好的习惯。
3.养成阅读习惯。
“最讨厌的是读过一篇,读下一篇,得准备另一副的心思,心思时常转换,印入就难深入”只读课本上的单篇短章对于培养习惯似乎还缺少力度。那怎样会效果好些呢?“如此看来,改用整本书作为教材,对于养成读书习惯,似乎切实有效得多”。
“科 内教材既以含有文学趣味为标准,即日常生活的必需知识之获得,当然更有赖于以外的书籍。此等书籍,但须泛览,不必精读。然足以补充,可为参考,功用很大。又从分量讲,科内教材有定量,虽足使儿童感兴趣,尚不能厌足。唯有取兴趣相类的书籍供给儿童,使他们有取之不尽的乐趣。国文教授的收效必大。”学生的习惯养成除了有必要的时间、实践以外,仍然要依赖学生的阅读兴趣,尤其是小学阶段。整本书阅读能够激发阅读兴趣,能够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成就感,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特殊的作用。
(二)在理解了叶老的思想的基础上,整本书阅读还应有怎样的意义? 叶老在他的作品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其实叶老也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他是这样说的:“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这些话出自叶老在1922年1月20日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呼吁还有很多,可见叶老对儿童心灵的关注程度。后来,叶老多呼吁习惯养成等,应该是语文教学没有实效的现状使然。叶老一直力图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没有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怎么能空谈发展心灵?
在叶老“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1.发展语言。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一个人生活在群体里,要与他人交流,还要能通过与外界的交流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基本的听说能力,基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就成了一 个人立足于社会,立足于人群不可缺少的本领。小学阶段是发展语言的重要阶段。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表达过渡。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 中,通过“听说读写书”等语文实践,逐渐形成语言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整本书阅读能够让学生接触到足够的丰富的语言,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碰到自己想要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自 己喜欢的表达方式。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学生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他们的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移默化受到的 感染。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经典作品,就会发展学生的语言。这种发展是持续的,是在将来的学习道路上不会遗落的,是能够为学生一生成长提供营养的。
2.锻炼思维。语言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维的凭借。除了语言本身表达思维以外,语言还能够发展人的思维。阅读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是阅读获取的知识只是阅读的副产品。在 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思想才是阅读的主产品。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获得大量信息,并且与自身对照,通过反 思,使自己的思想不断成熟。这在当下阅读教学中的师生多数是“日用而不知”的。读书笔记等表达的练习,让学生有时间整理自己的思想,在表达中不断提高思考的频率。通过表达,让自己的思想更加清晰,同时也养成思考的习惯。
整本书阅读提供了思维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单是学生感兴趣的情节的猜测、人物命运的捉摸等,就足以锻炼学生的思维了。整本书阅读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思考空 间,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广阔和深入。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对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学生能通过与他人观点的比照,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
3.强健精神。
整本书负载着文化,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 维,就开阔了视野,能够与古代的先贤对话,就会获得精神的愉悦。而这种愉悦又能使他对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有更多的体悟,文化的因子就会进入学生的血脉之 中。学生拥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就能形成独特的文化人格,就不会迷失在社会中。精神的强健带来的是对世界的洞察,是对人生的了悟。
4.提升境界。
前面提到,学生在接受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智慧,获得人生的经验,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也能够以古鉴今,能够推己及人。也就是说在整本书阅读 的过程中,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须臾不可分的。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 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就会不断提升。“智育使人智慧,智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智大慧。德育使人醒悟,德育与美育在一起,使人大彻大悟。”一本书往往能把智育、德育、美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有可能大智大慧,大彻大悟,这岂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学生在获得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获得自己。可以说,学生发展语言的过程,就是获得新的生命的过程。学生为了人生境界的提升,为了生命的完美而进行阅读。换言之,整本书阅读要能够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能够使学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三、整本书的选择
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一种是文化价值。”整本书阅读作为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这是选择整本书的总体原则。虽然能够分出三个角度,但选择的书往往兼而有之,根据需要确定读的方向就是了。
(一)书的来源。
书从哪里来?“只要你存心要读,究竟还不至于无书可读。学校图书室中不是多少有一些书吗?图书馆固然不是各地都有,可是民众教育馆不是普遍设立了吗?藏书的人不是随处可以遇见吗?各就自己所好,各就各科学习上的需要,各就解决某项问题的需要,从这些处所借书来读,这是应该而且必须做的。”叶老似乎早就看到有些老师或学生会有无书可读的疑问。现在与叶老说这话的年代已经隔了半个多世纪。条件好了,书是可以借来的,当然也能够买来。书的来源不应该成为阻碍整本书阅读的借口,就像叶老所言,只要你有心要读就会有书可读,关键问题是能否有读的信念。
(二)质的甄别。
时间是有限的,所以选择的书的质量也决定了阅读的质量。“养成阅读能力在乎多阅读,在乎阅读得其法;阅读的材料却不必要是名作,只要内容形式都没有毛病的就行。”凡是内容形式没有毛病的书籍都可以用来进行整本书阅读。
“所取教材必能不但适应学生的一般兴趣,并且切合教育的中心意义”“我以为在现今时代,关于补充用、参考用的书籍,只有教师们努力创作。坊间原堆满着满架的书,但大部分是非儿童本位、非语体文的,因此难得采用。”叶老提出要语文教师创作适合儿童阅读的书,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现在的教师虽然不必为儿童去创作,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要选择适于儿童阅读的书,要选择儿童喜欢读的书。培养了阅读兴趣,形成了一定的阅读习惯以后,可以选择对学生而言有点儿难度的书。当然不能只选择文学类的书,也不能只局限于一个国家的书。还应该有传记类、历史类、自然科学类。无论怎样选择,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符合儿童阅读的普遍规律。就小学阶段而言,整本书的主体应该是经典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包括儿歌、童谣、散文、小说等,其他类作为补充。
(三)量的确定。
“略读同一的教材是无弊的,只要教师能够忠于职务,能够深知学生。”叶老指出,一个班的学生要阅读相同的一本书,也就是师生同读一本书,这样才有利于进行阅读指导。
究竟一个学期可以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呢?“一个学期中间,为求精详周到起见,略读书籍的数量不宜太多,大约有二三种就可以了。”叶老所说的一学期二三种,这应该是同读一本书的量,至于学生课下自由阅读的书是不在此内的。
还有一个年段问题,不同年段阅读数量不能强求统一。一二年级适合阅读图画书,或标准拼音的文字书,因为低年级自己的能力有限,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大声给学生 朗读,所以数量反而会更多一些,一学期阅读的图画书可能有十几本。其他年级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因为三四年级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了交给方法,可能阅读 的速度会慢一些,选的书也会少一些。五六年级如果经过了前几年的培养,可以读得更多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交流的空间更大。
四、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在阅读一事的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儿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可见在叶老心中阅读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实中也是非常需要的。“我们可并不是说„指导‟就是由教师一个人这样从头到尾讲下去。„指导‟得在讨论里。”指导要注意方式,要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
(一)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原则。1.注重阅读方法的应用和获得。
“多读多作固属重要,但是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怎样写。对于这个„怎样‟,如果不能切实解答,就算不得注重了方法。”“一目十行地囫囵吞枣地读下去,至多只能增进一些知识和经验,并不能领会写作的技术。”从叶老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只有整本书阅读这么回事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通过整本书阅读使学生有所收获,要知道怎样读更好。要通过阅读领会表达的妙处。
“学生能够理解和领会的东西,教师完全可以不讲。学生了解不透彻领会不深的地方,才需要教师给以指点和引导,但是也不宜讲得很多很琐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多动脑筋。”重视方法的获得,但是这个方法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动脑筋,通过教师设置的情境,通过教师的追问,自己感悟到的。
2.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对阅读速度,阅读时间等不做硬性规定,应该有较宽松的时间。对于阅读方式方法不进行太多的限制,应该顺应学生的规律,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进行。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要靠自己的力,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多思考,多讨论,多练习”,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能够根据自己经验读到自己的收获。
3.注重个别指导。
因为学生的阅读水平存在差异,教师在集中指导的基础上,应该关注到学生之间阅读水平的不同。“对于资质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的个别指导,尤须有丰富的同情与热诚。”对 于个别学生,可以采取个别谈话,看读书笔记等方式给予关注。在讨论交流的时候,多听听能力较低学生的见解,给他们阅读的信心。同时,私下提示注意其他同学 是怎样阅读的,帮助他们从别人的经验中感悟读书乐趣,吸取读书经验。以兴趣引领他们,让他们能够在持续的阅读中,不断得到锻炼,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二)整本书阅读指导的内容。
“书籍的性质不一,因而略读指导的方法也不能一概而论。”就一般说,应该指导的有以下几项。
1.版本指导。
进行版本指导,就能使学生“将来读书不但知道求好书,并且能够抉择好本子,那是受用无穷的。”版本指导,有利于学生选择书籍,对书籍本身具有鉴别能力,能够实现读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终身阅读,终身受益。
“哪种本子校勘最精审,哪些本子是作者的最后修订稿,都得给他们说明,使他们遇到那些本子的时候,可以取来复按,对比。”教师要具备广阔的阅读视野,还要有比较深厚的功底,能够鉴别,并且把自己的经验传递给学生。
“这方面的指导,宜运用校勘家、目录家的知识,而以国文教学的观点来范围它。”在 小学阶段虽然版本指导不必高深,但是对语文教学有益的部分还是要指导的,比如:有些著作是翻译过来,哪个翻译家翻译得比较好;有些是文言文注解的,哪些人 注解得好;台湾翻译的作品与大陆翻译的作品的区别;修订版与初版的区别。版本之间的比较,对于语文教学的功用是使学生能够知道产生不同的原因,通过比较阅 读,推敲出这样写比那样写的好处,提高作品的鉴赏能力。
2.序目指导。
“读书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所以也须养成学生先看目录的习惯。”利用目录进行检索,找到自己想看的内容。利用目录可以整合自己想看的内容。如重点研究书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可以通过目录跳跃性的看,从而把某些内容整合在一起,能够突出人物性格特点,理情事件发生的脉络。
“教师指导,要教学生先看序文,要审查序文的重要程度,与以相当的提示,使他们知道注意之点与需要注意力的多少。”序 文的提示了书的主要内容,有利于了解梗概。如果是自序的话,能够清晰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顺着序文可以探究作者的思维线路;如果是他人作序,对书的内容 有一些评价,提示读者注意书的价值,同时也有利于阅读时注意重要部分,可以得出自己的判断与序文作者进行比对,得出自己的结论。
3.参考书籍指导。
“参考书籍,包括关于文字的音义,典故成语的来历等所谓工具书,以及与所读书有关的必须借彼而后明此的那些书籍。”参考书籍的作用一是帮助理解,而是帮助比对借鉴,帮助阅读向更深更广的程度进行。
通过参考别的书籍,“从小的方面说,阅读一书而求其彻底了解,从大的方面说,做一种专门研究,要从古今人许多经验中得到一种新发现,一种系统的知识,都必须广博地翻检参考书籍。”参考别人的,可以彻底理解当下要了解的这本书,同时通过比较获得阅读经验,为将来阅读打下基础。
4.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发掘文章的意蕴,没有一点含胡。也唯有这样阅读,才能够养成用字造句的好习惯,下笔不至有误失。”在 叶老看来,所谓的阅读方法并不是真正的方法。真正的阅读方法不是工具化、形式化的,而是比较、归纳、揣摩、体会的过程。对于一字一句的比较、揣摩、体会,然后归纳,形成自己的认识,才是方法。能够发现文字的特性,才是真实的阅读,才能够锻炼语感,才能够对阅读有帮助。因此,教师在指导阅读的时候,着力点应 该放在学生不太注意,学生自己不能发现的语言点上,通过这样的点激发学生,让学生思维更加深入。
“不论短篇与书本,性质相近的,就该用同一读法去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领学生用相同方法读类似的书,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相近的书获得这样的体验。但是,阅读方法又不是拘泥一种的。“文字各式各样,阅读方法字也不能一律。多读些文字,练习到的方法就多些。”“阅读方法又因阅读材料而不同。就分量说,单篇与整部的书应当有异,单篇宜作精细的剖析,整部的书却在得其大概。”方法的多样性在于读物的多样性,整本书阅读在于突出一两种方法,精细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去发现,面面俱到也难有什么深刻印象了。
(三)整本书阅读指导的过程。
按照叶老的阅读教学过程理论,整本书阅读指导也要大体经历“预习——讨论——练习”的过程。
对整本书阅读指导而言,“包括阅读以前对于教材的阅读方法的提示,阅读以后对于阅读结果的报告和讨论。”这是很明晰的指导过程,有读前和读后的指导,其实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有指导。对此,叶老还作了更为细致的说明:“略读教材若是整本的书,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本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至于实际阅读,当然在课外。”
1.阅读前提示方法。
阅读指导从阅读前就已经开始了,“文字浅显明白的,不妨少点工夫,看下去就是。文字深微曲折的,就得精细得解说,周到的剖析,达到透彻了解的地步,才歇。”“就读的方面说,若不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哪里会„真知‟读?哪里会„真能‟读?”“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这都是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的。
2.阅读中进行指导。
学生在课外自由阅读,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等到读到某个阶段的时候进行一次讨论交流,可以看到学生读的进度,可以通过讨论提示一些方法,让学生有更深的感悟,有利于下面读得更好更深入。阶段汇报以后,学生根据获得的经验再读。
3.阅读后组织讨论。
等全体学生都读完以后,再次组织交流讨论,汇报整本书的阅读收获。“成本的书分量多,不便在教室里精细讨论,所以教学生根据精读的经验,自己去读。略读的„略‟字表示学生所受教师的指导简略一点的意思,并不是说马马虎虎地读。”要重视学生的自读与自悟,讨论是交流收获,交流经验。
除此之外,“文字最好能读熟”“文字又最好能复习”,交流讨论以后,可以形成文字材料,也可以指导学生再读,读出更多的感受,这样不但能把一本书读通读透,而且可以防止学生浅尝辄止,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整本书阅读讨论示例。
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 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它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有很多不同。一本书留给学生什么印象,从这本书中能感受到什么是很重要的。在读 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始终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整本书阅读,既要 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试以三本书为例,谈谈小学各个年段在指导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1.低年级
低年级可以从阅读图画书开始。在阅读《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书中情节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所以很多关键地方教师都 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通过学生想象和书中故事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故事的温馨与感人。尤其是书的最后小甲龙跑到山顶的部分,让学生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出示下一个画面。相信学生一下子会被感动,因为他们想不到小甲龙竟然找到了父母。一年级的孩子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情感依 赖,当他们看到这样的场面的时候,一定能把小甲龙想象成自己。其实,整个故事孩子都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小甲龙。这样的处理是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故事中的 温情。通过这本读物,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图画书之所以给孩子带来无尽的乐趣,关键是能带来视觉冲击和无穷的想象。但是,想象要以看懂图画内容为基础。所 以,教师在用图画书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看画面。图画语言是学生天生的语言,他们很容易看懂,甚至很容易发现细节。这本书中有一页是小甲龙在 霸王龙的怀里睡着了,图画上的霸王龙背上有几个洞,当然这是它保护小甲龙时被吉兰泰龙咬的。如果学生观察不到这个细微之处,教师就要提醒:“霸王龙的背上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图画想起前面的内容,能更深的体会此时霸王龙的情感。看懂图画能促使学生走进情境之中,感受到作者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
图画书的阅读,阅读画面要重于阅读语言,让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情绪的渲染、思维的历练,是阅读图画书的主要目的。
2.中年级
以《亲爱的汉修先生》(新蕾出版社)为例谈中年级的阅读。
在班级读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可首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书的作者是谁?哪国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懂得读书其实是和作者交流。对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然后提问:“这本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通过学生汇报,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说喜欢谁,了解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书中人物的。让学生说理由,就是通过书中的某些情节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
进行交流:“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兴的、悲伤的、痛快的、遗憾的、好玩的……”学生会选择不同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汇报,这样可以丰富每一个学生读书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汇报交流完成对整本书的梳理,对学生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
接下来就是探究细节,教师可以抓住几个重点段落进行设计。比如,“电话铃响了。妈妈正在洗头,她叫我去接。是爸爸打来的。我的胃忽然变得很沉重,好像要垂到地上了。我每次听到他的声音就有这种感觉。”胃沉重怎么和听电话联系在一起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联系前面的一系列内容才能弄清楚。这样的思考锻炼了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整体的能力。同时,这里又是表现主人公对爸爸复杂矛盾情感的重要情节,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觉得悲伤,同时也感到很欣慰。”作者为什么这样结束这本书呢?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最后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这本书和其他书比较,有什么不同?”又回到一个整体,要求学生跳出书本。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更鲜明,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还有很多关于写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注意整本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关注。
3.高年级
整本书阅读讨论需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有时可以按照章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有时候可以按照人物进行阅读,然后再回归整体进行交流和讨论。
例如,开展《草房子》(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读书交流,适于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按照人物进行交流。可以将一个人物或两个相近的人物放在一起进行交流。比如“秃鹤”和“细马”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让学生先说出对这两个人的印象,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他们名字的由来,然后根据自己推测,看看作者为什么给这两个人起这样的名字。通过这样的探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性格,同时了解作者给人物命名有时隐含了作者的情感因素。最后,围绕“两个人身上哪里最让你感动”进行交流,理解“尊严”和“责任”的含义。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中的空白处进行阅读交流。《草房子》这本书中每章节的每个部分只用“一、二、三”来划分,让学生给每一部分命名,锻炼学生概括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对情节的整体把握。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 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在交流之前,让学生通过做书签,写读书感受,写书评等形式,把理解的内容条理化,在交流时就不会泛泛而谈。读书 交流要从整本书开始,又从整本书结束,保证书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要 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就会破坏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 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
五、整本书阅读的评价
“为学生的利益而考查,依据考查再打算增进学生的利益,那才是教育家的存心。”教师所有工作的重点都应该指向学生,把教育教学思想变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对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情况应该进行评价,以使阅读更有效果。此种评价以考查学生阅读进展的质性评价为主,少作所读书籍的量化评价。
(一)对阅读结果的评价。1.考查阅读的速度。
“处于事务纷繁的现代,读书迟缓,实际上很吃亏;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度,读得快,算是成绩好,不然就差。不用说,阅读必须以精细正确为前提;能精细正确了,是否敏捷迅速却是判定成绩应该注意的。”阅 读要关注差异,但是也要有基本的速度要求,大多数学生应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不能按时完成的,教师要了解是没有兴趣,还是阅读速度慢,通过阶段性讨 论做出相应的调整。对阅读速度慢的学生,可以通过规定时间读完短文等方式提高其速度。此外,还要注意,从低年级开始就锻炼学生不指读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提 高阅读速度。
2.在班级讨论中看阅读深度。
“教师指定一本书教学生阅读,要他们从书中得到何种知识或领会,必须有个预期的标准;那个标准就是判定成绩的根据。完全达到了标准,成绩很好,固然可喜;如果达不到标准,也不能给他们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就了事,必须研究学生所以达不到标准的原因——是教师自己指导步完善呢,还是学生的资质上有缺点,学习上有疏漏?——竭力给他们补救或督促,希望他们下一次阅读的成绩比较好,能渐进于标准。”教师在指导阅读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在班级讨论中,通过学生的发言能够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测。检测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好与不好的评价,而是通过评价发现阅读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使阅读更有实效。也能根据学生阅读情况的不同对个别学生进行再次指导。
3.查阅资料,了解阅读的真实情况。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根据所读的书做简单的读书卡,或者用图画表现自己的读书所得。中年高年级学生可以做程度不同的读书笔记。“笔记大概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碎屑的摘录;一部分是完整的心得——说得堂皇一点,就是„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中年级学生通过摘录,加上感受的形式写读书笔记,如果允许的话,可以在所读的书上批画圈点。高年级学生可以就书中的章节或者人物,写出自己完整的心得。不论是“读书报告”还是“研究报告”都以学生真实的感受为主,不是为了应付老师,那样反而破坏了读书兴趣,做了不如不做。
教师要让学生做属于自己的笔记,使学生乐于做笔记,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笔记的作用。“说 起笔记,现在一般学生似乎还不明白它的作用;只因教师吩咐作笔记,他们就在空白本子上胡乱写上一些文字交卷。这种观念必须纠正。要让他们认清,笔记不是教 师向他们要的赋税,而是他们读书学习不能不写的一种记录。参考得来的零星材料,临时触发的片段意思,都足以供排比贯穿之用,怎能不记录?极关重要的解释与 批评,特别欣赏的几句或一节,就在他日还值得一再检览,怎能不记录?研究有得,成了完整的理解与认识,若不写下来,也许不久又忘了,怎能不记录?这种记录 都不为应门面,求分数,讨教师的好;而只为于他们有益——必须这么做,他们的读书学习才见得切实。”
教师指导如何做笔记的基础上,在阶段性阅读和完整性阅读以后,可以通过查阅笔记的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而在上课讨论的时候,这种笔记就是参加讨论的准备;有了准备,自不致茫然无从开口,或临时信口乱说了。”读书笔记为班级讨论做好准备。班级讨论以后,通过查看笔记的方式,了解讨论是否加深了学生的了解。“每抄一条,每写一段,总得让他们说得出个所以然。这样成了习惯,终身写读书笔记,便将受用无穷,无论应付实务或研究学问,都可以从笔记方面得到许多助益。”
除了读书笔记以外,还可以写图书推荐卡、办主题手抄报等方式展示读书效果。
(二)对阅读指导过程的评价。
整本书阅读以师生充分自读为基础,以班级讨论为主要交流方式,以教师的评价为指导,以促进师生语言与精神成长为归宿。教科书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经验,在于“语用”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整本书阅读通过对“语用”规律的把握,体悟作品描述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
好的整本书阅读交流是什么样的呢? 1.体验阅读的乐趣。
对学生而言,获得阅读乐趣是他们进行阅读的核心动力。阅读指导过程应该让学生充分体验到阅读的快乐。如在四年级开展《长袜子皮皮》讨论的时候,出示皮皮的图片,让学生找到书中皮皮的外貌描写。然后出示皮皮烙 饼、打扫房间、举起鲨鱼、折断牛角等图片让学生谈谈对皮皮的印象。学生能够凭借图片,回忆书中描述的情景,体会到想象的乐趣和新奇的乐趣。
乐趣不只是快乐的体验,还有冒险的体验,紧张的体验……这些乐趣有时来自书的插图,有时来自文字欣赏,有时来自故事情节。教师要能够根据具体的文本,以尽可能丰富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蓝色的海豚岛》中主人公与野狗的较量,与章鱼的战斗,坐独木舟下海的恐慌,都可以给学生带来紧张刺激的乐趣。
阅读的乐趣还来自于交流活动本身。教师组织多样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乐趣。如在进行了《小淘气尼古拉》的读书讨论时,让学生把自己一天中有趣的 事情画下来,组成漫画集《我的淘气史》。学生在想和画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在《长袜子皮皮》的交流中,把所有关于小猴子尼尔松的图片按一定顺序出示,变成 一本“图画书”的阅读,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编写一个故事。既让学生关注到尼尔松在这本书中的地位,又给学生创造的乐趣。
2.达到阅读的高度。
究竟什么是阅读的高度?高度不是复杂,高度不是道理,高度不是告诉,高度是一种高于自己的体验,是一种源于文本的深刻醒悟,是相对于当下的前进。
引导学生发现细节。学生因为有不同的性格,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所以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看待作品。通过交流,看学生对作品细微处的理解,同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甚至是辩论,使学生的认识不断丰富。
让学生感受打动人心的力量。如在《长袜子皮皮》的阅读交流中,教师以“吃”情难忘为主题,出示皮皮和杜米、阿妮卡在一起吃东西的几个画面。让学生回忆一个个细节,体会他们之间的友情。然后提问“他们三个是谁在改变?”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想到自己的好朋友,能够看到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以“还有一个皮皮”为主题,出示皮皮捡到线轴、制作药片等一组图片,每一张图片代表怎样的皮皮呢?皮皮在我们身边吗?是谁呢?让学生的目光从书中回到现实,看看身边的人,看看自己。
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如在《长袜子皮皮》的读书交流中,对皮皮在学校的表现,教师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皮皮的老师,你会怎样对待皮皮?学生充分发表 意见后,老师问:如果你是皮皮,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再让学生讨论。最后问:为什么你做老师和你希望的老师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对儿童 社会化这样一个相对深刻的命题有自己的体验。
引导学生达到语言的高度。语言对学生而言是可以享用的美食,他们会把语言吃进去,在他们的头脑中存储,在他们的身体里消化,关键的时候就会说出来。教师要 引导学生发现经典的优美的语言,并且能够感受这些语言,为他们自己的语言发展树立一个标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语言需要,我们有责任呈现的丰富,没权利 专制于一种。
儿童文学具有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纯真、稚拙、欢愉、变幻、朴素等几个方面。要能通过讨论,让儿童感受到儿童文学的美。无论是细节,还是情感,无论是形象,还是语言,都是儿童文学美学特质的具体表现。发现了美,感受了美,就到达了儿童文学的高度。
3.开拓广阔的阅读空间。
学生真正喜欢的书一定会反复读,阅读指导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喜欢一本书。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不是一本书阅读的终结。
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如在《草房子》阅读交流的结束时,提出问题:为什么除了《艾地》《药寮》两章外,其他各章的最后都用了省略号?用了句号的两章,一是“艾地”的主人公秦大奶奶过世了,一是“药寮”的主人公桑桑病好了。其余各章结尾用省略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好像每一个主人公还有故事。这样的设计是可以让阅读更深入,更开放。
拓展阅读空间,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个作者的其他书,或者和本书相同类型的书。比如读完《长袜子皮皮》以后,推荐林格伦的另一本书《小飞人卡尔松》和詹姆斯·巴里的《彼德·潘》,让学生比较卡尔松、彼德·潘和皮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阅读以后,再进行讨论,打通各本书之间的阅读通道。
阅读交流以后,学生能更细致的重读,学生自己去发现更多可以读的书,学生愿意带动身边的人阅读,学生课下自愿的交流讨论,这样阅读指导的目的就达到了,就把阅读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使学生有更多的阅读知音,有利于他们持续阅读。
总之,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人是学生,每次都要让学生畅谈读书感受,让学生提出最想指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六、讨论
为了更好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有必要讨论如下的问题。
(一)整本书阅读与课本教学的关系。
“读整本的书”作 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思想,应该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重视。语文教育体制内的整本书阅读还是要完成语文教育的任务。如果让整本书在语文课程中占有足够的分 量,势必要改革课本的教学,除了教师少讲以外,还应该整合单元,实现单元整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时间给整本书阅读。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的 编排体例,每一个单元都有单元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可以把一个单元当作以单元主题为题目,以每篇课文和积累运用为段落的一篇“大”文章;也可以把一个单元,当作以单元主题为“书名”,每篇课文和积累运用为“章节”的一本“小”书。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师生具备整体观念,能够使教师走出“逐段分析”的误区,能够进行“精读”指导。学生在课内就有了整体的观念,为整本书阅读做了观念上和能力上的准备。有了时间,整本书阅读成为可能。有了“精读”指导的准备,整本书阅读能够高效。
当然,单元整体教学因为年段不同表现形式应该不同,精读指导重点也不同。一二年级宜以“识字”为 整合点,指导重点在比较词句中理解与朗读。三四年级,可以单元主题为纲,整合课本内容,指导学生预习,指导重点在句段推敲中理解内容,体会情感,领悟表达 效果。五六年级,以单元主题为发散点,整合课内外内容,以学生自学为基础,指导重点在于通过句段和篇章的对比,体会情感,领悟表达。(关于单元整组教学的 细节操作,另文表述。)
2.整本书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关系。
网络阅读成了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命题。语文教师不能谈“网”色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网络文字纳入整本书阅读的范围。
中高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阅读网络文字。泛泛的文字,可以锻炼学生浏览与速读能力,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可以用阅读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读完内容,回答读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用词句概括内容。
指导学生通过搜索关键词语,搜索作家作品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在纷繁的文字中筛选信息。可以让学生从网上文字中挑错误的形式,锻炼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网上文字与书本文字的比较,感受作品的精致程度,提高文字鉴别水平。把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的感觉进行比较,多数学生会得出孰优孰劣的结论,并且指导哪方面优,哪方面劣,有利于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有指导的网络阅读,不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使学生具备抵抗不良信息的能力。
3.统一阅读与自由阅读的关系。
自由阅读是很多学者或者作家倡导的。有不少学者、作家的回忆文章中反复谈到自己的阅读经历,一致性在于,他们认为童年时代自由放松甚至是偷偷的阅读给他们 注入了文学细胞、学术因子。在他们眼中,阅读应该是无拘束的,统一性的阅读和教师的指导会破坏阅读情绪,让阅读失去魅力。这样的言论给阅读带来了不小影 响,以至于有些老师认为可以完全由学生自己去读。撇开那个时代可读的书有限不言,但是看这些发表言论者现在的成就,就可以知道这些成功人士是持续阅读、终 身阅读的,他们后续的阅读多是有目的的阅读。我们再想一想,同时代那么多人为什么他们能够脱颖而出?是他们具有思考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思考判断,也就是 通过阅读用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自己的阅读经验。而另外的人呢,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书没有读好,所以没有提升阅读能力,也就没有成为学者,成为作家。其实,从数量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些人是阅读成长中的个案。摸着石头过河的人有很多,但是只有少数人过得去,那些过不去的,那些坠落河中的,我们没有看到。
阅读的本质不是培养学者也不是培养作家,而是培养具有阅读能力的人。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让所有走进来的人有所收获,让所有走出去的成为新我。整本 书阅读是在学校语文课程内的阅读,同生活中的自由阅读、消遣阅读不同,势必会关注到阅读的方法和习惯。整本书阅读要通过阅读整本书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 不能读无所获,所以整本书阅读要在统一阅读的情况下进行。书中的文化特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定的。书中的文化因素,精神特质,在师生而言,应该也是在无形中 吸收的,绝不能为了方法,而使阅读失去魅力,失去兴致。
整本书阅读是需要统一的,需要指导的,学生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再去自由阅读,收获会更多。
4.整本书阅读的条件与范围。
整本书阅读应该是在所有的地区都可以实现的,因为在所有的条件中,文字是受限制最小的。农村中小学,更应该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书的 来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想办法解决,不能读书,可以读报,不能读报可以读广告,关键是要把有汉字的东西给学生,给得越多越好,越早越好。由此看来,整本书阅 读的“整本”又不是单指物理形态的一本书,而是一种整合的思想,一种整体的意识。
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读到的读物可能会有不同。但是,就像叶老所说,只要内容和形式都没有问题,就可以拿来读。学生读了就会有益,就会比一本课本的教学丰富。
5.整本书阅读的序列。
本文讨论的整本书阅读是特定在小学阶段的阅读,只涉及一些思考和尝试。在小学阶段的三个年段之间,怎样建立相对科学和完整的整本书阅读序列,肯定还应该在 实践中不断思考和改进。怎样实现幼小衔接,怎样实现小学初中的衔接,怎样实现初中和高中的衔接,这种衔接,表层的是阅读书目的一脉相承,有意识的分段阅 读,深层的是阅读能力、阅读习惯的内在序列,保证学生能够通过整本书阅读实现阅读水平的递进或者跳跃式前进。使整本书阅读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成 为学生生命中不可或缺体验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有识之士做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第二篇:二年级《小学低段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
小学低段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教学
二年级组
当前语文教材中大量出现短小精干的文本,这样的文本对于深度教学有指导意义,但是从语文学习规律来讲,短篇文本由于篇幅的原因,内容少、语言精、主题集中,学生易在单一的知识点和能力点上进行“深挖”。而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在语文能力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修养,具有整体性,必须要以浩瀚的语文海洋作基础.整本书的阅读是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有力补充。
二年级属于小学低年级阶段,他们正处于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的阶段,此时,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予以适当的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呢?下面我就说说我们二年级全体语文老师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想法。
一、阅读推荐
1.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
基于低段孩子的阅读特点,定位叙事性文本作为低段孩子整本书阅读的素材比较恰当。
由于学生刚刚跨入二年级,识字量不大,兴趣极其广泛,家长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于是,我们结合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所要求的阅读内容,确定本学期的阅读推荐书目为《小鲤鱼跳龙门》、《“歪脑袋”木头桩》、《孤独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会飞的猫》。这五本书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拥有,是本学期的重点阅读书目,在学校进行重点指导。如果时间还有盈余,会让学生推荐几本书,或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其他书目。
2.上好阅读推荐课
(l)获取封面信息,趣猜人物故事是一本书主题、故事情节的图示化处理。孩子需要通过封面的图画、文字猜测故事的内容,引发阅读兴趣,所以教师要引导孩子关注封面上的图画、文字材料,让孩子通过这些信息自主表达“这是一个什么故事”。如从《 一只会飞的猫》 的封面信息观察入手,先让孩子们自由交流感兴趣的图文信息,然后引份孩子学习有意识有序地获取一本书的主要封面信息:书名、作者、出版社,然后让孩子们从书名和图画来猜测故事的主要内容,虽然猜测的内容各异,但都充满丰富的想象和个性,由此会引发孩子们对此书真正内容产生极大的了解欲望,从而激发起孩子们越发想很快进入阅读的兴趣。
(2)细读目录封底,了解主要内容。怎样很快了解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最快捷的方法便是看序言或看口录。有的书籍在序言中有主要内容的简介,而有的书籍会在封底进行介绍。如果都没有怎么办?教师则要教学生看目录,把目录的文字有序地连缀起来读,便能了解大概内容。这会进一步引起孩子迫切的阅读心理。
二、阅读推进
阅读推进要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展开,是要学生保持持续读书的状态,养成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阅读推进的形式多种多样,结合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决定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每天读课外书半个小时(或每天读课外书5页)。2.每周写2—3次的读书笔记,摘抄课外书中具有新鲜感的词句,并写上几句自己的心得体会。
3.上好阅读推进课。在阅读一本书的中期,可以上一节或几节阅读推进课,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自己的阅读情况,帮助学生理清或解决他们在阅读中遇到的困难,还可以交流近段时间的阅读收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阅读成果交流
阅读成果交流是整本书阅读的后期阶段,是学生读完整本书后的成果展示和分享。学生阅读成果的呈现形式多样,可以根据各班的情况而定,可以是阅读感受的交流,可以是故事会也可以制作读书卡、书签、手抄报等。
总之,在指导低段整本阅读时,要注意还原儿童对阅读作品的真实回应,才能真正尊重儿童阅读的特性和兴趣.这样的阅读也才会更具有自然的温度和柔情,保护孩子们纯真可爱的天性。
第三篇: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
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
讨论是班级读书会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进行整本书的阅读讨论呢?教师应该遵循从情节入手,关注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与点染。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它同一篇课文的教学有很多不同。一本书留给学生什么印象,从这本书中能感受到什么是很重要的。在读书交流的时候,教师在心中始终要有整体观念,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在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阅读。整本书阅读,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本文试以三本具体的书为例,谈谈各个年段在指导整本书的阅读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低年级
低年级可以从阅读图画书开始。在阅读《你看上去好像很好吃》这本书的时候,因为书中情节变化往往出人意料,所以在很多关键地方教师都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下一步会发生什么。通过学生想象和书中故事情节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这个故事的温馨与感人。尤其是书的最后小甲龙跑到山顶的部分,让学生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出示下一个画面。相信学生一下子会被感动,因为他们想不到小甲龙竟然找到了父母。一年级的孩子本身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当他们看到这样的场面的时候,一定能想象到自己。其实,整个故事孩子都可能会把自己想象成小甲龙。这样的处理是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故事中的温情。
通过这本读物,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图画书之所以给孩子带来无尽的乐趣,关键是能带来视觉冲击和无穷的想象。但是,想象要以看懂图画内容为基础,所以教师在用图画书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看画面。图画语言是学生天生的语言,所以他们很容易看懂,甚至很容易发现细节。这本书中有一页是小甲龙在霸王龙的怀里睡着了,图画上的霸王龙背上有几个洞,当然这是它保护小甲龙时被吉兰泰龙咬的。如果学生观察不到这个细微之处,教师就要提醒,“霸王龙的背上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图想起前面的内容,能更深的体会此时霸王龙的情感。看懂图能促使学生走进情境之中,感受到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
图画书的阅读,阅读画面要重于阅读语言,心灵的震撼,情绪的渲染,思维的历练,是阅读图画书的主要目的。
中年级
以《亲爱的汉修先生》为例谈中年级的阅读。
在班级读书交流的时候,首先设计这样的问题:“书的作者是谁?哪国人?”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懂得读书其实是和作者交流。对作者的基本了解也是了解故事背景的一种方法,有利于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然后提问:“这本书中有哪些人物?你最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通过汇报,梳理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通过说喜欢谁,了解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程度,看他们是如何看待书中人物的。让学生说理由,就是通过书中的某些情节证明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把感受最深的地方说出来。
再次交流:“书中最让你难忘的是什么?可以是高兴的、悲伤的、痛快的、遗憾的、好玩的„„”不同学生会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汇报,丰富每一个人对书的感受。
通过这样的汇报交流完成对整本书的梳理,对学生来说就是把散落在心中的信息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形成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建立了整本书的基本框架。
接下来就是探究细节,可以抓住几个重点段落进行设计。比如这本书中的“电话铃响了。妈妈正在洗头,她叫我去接。是爸爸打来的。我的胃忽然变得很沉重,好像要垂到地上了。我每次听到他的声音就有这种感觉。” 胃沉重怎么和听电话联系在一起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联系前面的一系列内容才能弄清楚。这样的思考锻炼了学生联系上下文把握整体的能力。同时,这里又是表现主人公对爸爸复杂矛盾的情感的重要情节,在这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和讨论,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这本书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我觉得悲伤,同时也感到很欣慰。”作者为什么这样结束这本书呢?通过这样的追问,让学生从整本书的角度思考作者成长的心路历程。
最后提出问题:“这本书和其他书比较,有什么不同?” 又回到一个整体,要求学生跳出一本书来。每一本书都有其独特之处,而这本书的独特之处更鲜明,是用书信和日记穿插的形式来写的,还有很多关于写作方法的介绍。让学生注意整本书的特点,是对语言表现形式的一种关注。
高年级
班级读书会的开展需要经历很多个阶段,有时可以按照章节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有时候可以按照人物进行阅读,然后再回归书的整体进行交流和讨论。
例如,开展《草房子》的读书交流,适于在通读整本书的基础上,按照人物进行交流。可以探讨一个人物,也可以两个相近的人物一起交流。比如“秃鹤”和“西马”这两个人物有很多相似之处。让学生先说出对这两个人的印象,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他们名字的由来,然后根据自己推测,看看作者为什么给这两个人起这样的名字。通过这样的探讨,去感受人物的性格。最后,围绕“两个人身上哪里最让你感动”进行交流,理解“尊严”和“责任”。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文中的空白进行阅读交流。《草房子》这本书中每章节的每个部分只用“一二三”来划分,让学生给每一部分命名,锻炼学生概括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对情节的整体把握。
开展班级读书会,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在交流以前,让学生通过做书签,写读书感受,写书评等形式,把理解条理化,在交流时就不会泛泛而谈。读书交流要从整本书开始,又从整本书结束,保证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开展阅读和交流,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自能阅读。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阅读成为习惯,用阅读烛照心灵,烛照人生。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应该用故事中的力量唤起学生人性中闪亮的情愫。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破坏了学生的阅读胃口。不管面临什么样的书,教师本身都应该有能力进行阅读指导,这就需要教师首先投入到阅读中来。
第四篇: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
课内阅读和教学毕竟是有限的,学生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以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必须进行课外阅读。课外阅读的范围相当广,如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性的阅读,其身心将受到一次大的洗礼,心情自然会愉快,在增长见识的同时又娱乐身心,何乐而不为呢。下面是带来的有关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基于儿童立场的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要引领学生品味文学经典的滋味,笔者将于下文中尝试谈一谈小学整本书阅读课前导读课的几种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激发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文学作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抓住人物形象的分析,才能对作品所反映的现实有深刻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其性格可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主题。学生一旦对这个人物很感兴趣,就一定会迫不及待去阅读后面的文段了,那么这种发自内心的渴望就会转变为读下去的兴趣了。
如汤素兰著的《笨狼的学校生活》这本书,上课伊始出示主人公“笨狼”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对“笨狼”的第一印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接着从推测入手,出示描写“鹅太太”的语段,推测“鹅太太”在学校是干什么的,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再让学生对比这位“鹅太太校长”和本校校长有什么不同;然后,猜一猜森林学校除了有趣的校长,还聘请了哪些有趣的老师,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些动物会被聘请为老师呢?从而引导学生从书中部分情节推测书本的主要人物。这样一步步地引起学生对“笨狼”产生兴趣,激发阅读的兴趣。
除了对人物形象,教师也可以借助封面上的图片、书名设置疑问,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与书的主要内容,建立读整本书的概念,帮助学生建立独立的思考动机。
在整本书导读课中,教师还可以拓展介绍这本书的其他信息,如:作者的写作背景、内容提要、获奖情况、媒体的评价以及这本书的特别之处等,使学生对这本书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产生更大的阅读期待。比如:《海底两万里》于1869年11月出版,初版就卖了五万册,被拍摄了同名电影和动画片;《童年河》入选《人民日报》“100本适合孩子阅读的精品书”第一名,还获得20xx中国童书榜“优秀童书奖”……通过回归整体,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欲望去阅读整本书。
二、体验整本书阅读的乐趣
整本书的内容很多,学生对事件的因果关联不可能一下全都明白,如何在短短40分钟的课堂里,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书本的信息,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并产生阅读兴趣呢?材料的取舍就显得尤为关键。
如《长袜子皮皮》这本书阅读导读课,通过从皮皮的姓名、语言、打扮、居住的环境感受到皮皮是个“奇怪”“不同寻常”“有意思”“特别”的孩子。为了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皮皮的“特别”,笔者特地选取了《皮皮接待小偷拜访》这个章节:普通人发现小偷到家里,肯定会很害怕,要么不敢声张,要么将小偷打得落花流水,而皮皮对待小偷的态度却令人大吃一惊。他不仅没有利用自己力气大的优势将小偷打跑,反而请他们俩跳逍蒂絮舞,最后还请他们吃夜宵,赏两个小偷一人一枚金币。之所以选这个章节与同学一起分者特地选取了《皮皮接待小偷拜访》这个章节:普通人发现小偷到家里,肯定会很害怕,要么不敢声张,要么将小偷打得落花流水,而皮皮对待小偷的态度却令人大吃一惊。他不仅没有利用自己力气大的优势将小偷打跑,反而请他们俩跳逍蒂絮舞,最后还请他们吃夜宵,赏两个小偷一人一枚金币。之所以选这个章节与同学一起分享,这个章节描写皮皮的所作所为极具作者的语言特色,通过引导学生阅读,了解到作者是通过丰富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形象,使学生慢慢走进人物,感受到“与众不同”的皮皮,这不仅深化对人物的理解,还让学生体验到了阅读的乐趣。
再比如《笨狼的学校生活》这本书的导读,选取的章节是《井底之蛙》《三个惹祸的汉字》这两个章节;《人鸦》选取的是《彩乌鸦传奇》这个章节。这些章节都是特别有代表性的故事,很好地将主人公的特点呈现出来,从精彩部分入手回应全书,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到阅读整本书的乐趣。
三、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会学知识”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那么在整本书阅读中就要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如:朗读、默读、齐读、略读和浏览的不同要求;如何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如何体会人物关系、如何揣摩语言的精妙等等。中高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自己阅读,教师可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的情况,设计预习单,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细节,让学生能够关注到人物的'变化。
如赵丽宏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这本书的导读,在阅读方法上做了如下指导:第一遍读,仔细读,从整体上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再读时,要求带着问题读,深入体会其中的玄机。为此,笔者设计了几个问题:通过这本书的目录,你知道尼尔斯去过哪些地方?尼尔斯在旅途中还听说了许多历史故事,你知道在厄兰岛有哪些动人的传说吗?通过旅行你了解到尼尔斯是个怎样的小男孩?你觉得尼尔斯的旅行过程怎样?很神奇?凶险?刺激?旅行途中哪个情景令你印象最深刻?……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的阅读、交流、探讨、分享,可促使学生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提高整本书阅读的能力。
四、促进整本书阅读习惯的形成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要把整本书阅读引向更深的一个层次。每学期老师或学校可进行读书交流活动、阅读评比甚至测试。其形式可以是:摘抄读书笔记,从作者到优美词句,再到精彩故事、体会,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心得交流会,通过分享读书心得,促进学生对自己所读书目进行整理。要知道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不是一本书的结束,而是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还有很多未曾发现的细节。比如读完《长袜子皮皮》以后,推荐林格伦的另一本书《淘气包埃米尔》和詹姆斯·巴里的《小飞侠彼德·潘》,让学生比较埃米尔、彼德·潘和皮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阅读以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现各本书之间的相似之处。阅读交流后,学生有可能再重读一遍,从而自己去发现更多可以读的书,这样就达到阅读指导的目的,将阅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读书小报制作,让学生根据所读书目内容设计与制作读书小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边读边思,不仅能积累优美的词句、语言并灵活运用。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比如评选“阅读之星”“读书达人”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将学生的阅读心得在学校公众号中推送。个人的榜样会激发学校其他孩子的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阅读整本书氛围。逐步把阅读整本书融入我们的生活里,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整本书阅读导读课,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更要引导学生爱上阅读,做一个喜欢阅读、热爱经典的人,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提高语文素养。让我们一起在整本书阅读的道路上,一起努力吧!
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2
20xx年4月22日,我认真观看了曾老师关于“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和实操指南”的讲座。老师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第一,阅读素养;第二,阅读目标;第三,阅读的乐趣,来自讨论和分享。其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阅读——细,是一个关键的角度。
一、关注文本的细节,引导学生去感受整本书阅读。
通过书中的细节,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文章的事例,可以感知作者所要表达的细节;通过使用文本的核心细节,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因为精彩的文学作品,是会隐藏细节的。引导学生品读这些细节,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二、关注阅读目标的细分,促进学生去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阅读策略是为学生达成阅读目标服务的。阅读的目标分为学段阅读目标、学期阅读目标、单本阅读目标、阅读任务目标等。文本的阅读细分要有目标,否则文章就会显得无力。阅读目标要细分,要结合每个年龄阶段,进行具体安排,要想让学生的阅读技能呈现螺旋上升,就需要有一系列细分的目标。
三、慢慢地读,从中去建立推理策略。
曾老师建议老师们一个文本至少要读3遍,崔老师也提到讲《草房子》的老师读了20多遍。通过慢慢地读文本,教师才能够去关注到导语、情节、人物、主题、写作等阅读教学的策略。我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许多书是多少年前读过的,仅凭记忆中的那个轮廓,是难以做到细读的。
假期,我自己慢慢地读《红楼梦》,结合《蒋勋说红楼梦》这个系列的书,帮助我对这本书才有了新的认识。慢慢地读,教师需要,孩子也是需要的。曾老师的讲座中,提到了阅读既是孩子灵光乍现,也是教师自身的感染成长。结合自己读书过程,我很认可这个观点,而且也陶醉在实践的.路上。
通过观看这次讲座,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可以在复学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假期,我布置了学生阅读四大名著,孩子们选择《西游记》的最多,男孩子也有很多选择《三国演义》、《水浒传》,但是女生极少选择读《红楼梦》。
我希望孩子们在家的日子里多读名著,我希望通过我的“细”读,可以让学生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收获满满......
10月21日—24日参加了昆山名师优课教师培训中心举办的“全国中小学整本书阅读专题研讨会”,可谓受益匪浅。《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做了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的意义重大。整本书的阅读超越狭隘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在相对固定的时间段,让以儿童为本位的阅读材料进入语文学习过程,滋养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升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课外阅读就是最经常的、直接的语文实践,是学生形成良好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是新课程改革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需要。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爱读书的孩子们成绩不一定最好,但爱读书的孩子一定是最有发展的孩子。
高子阳老师上了一节《亲爱的汉修先生》,他先让学生自由阐述这本书的内容,然后从写作的角度,让学生模仿着诗的格式,把自己看到的内容填充进去,形成一首诗。接着他给孩子们示例了一篇读后感,一位杨赛男同学看了《西游记》后,给猪八戒写了一封信,告诉孩子们我们还可以通过给书中的人物写信,给作者写信这样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看书心得,这样就让读后感变得多元化了。课后的讲座中,高子阳老师从人的大脑结构强调了大量阅读的重要性,比较了中国和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孩子的阅读量,认为每个孩子应该每年阅读50本书,一生阅读一万多本书。高老师认为读了5000本书以上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我觉得反过来肯定成立,那就是一个优秀的孩子肯定读了大量的书。高子阳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美国人是怎么教整本书的。美国中小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有很多办法,美国非常注重阅读和写作,而阅读和写作是很能培养创造性的。读书以后通常要写读后感,仅读后感的写作,美国老师就是让孩子用很多种模式写。比如,一种是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写一封信给朋友,介绍这本书;一种以书中主角的口吻来写几篇日记,通过日记反映出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有一种是假设你组织了一个活动,请作者来参加,你作为主持人,向听众介绍作者和他的书等等。高子阳在此基础上,向一线教师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们有五种写作是要做的:一是降低写作恐惧,二是学习独立的写作风格,三是整本书中的写作思想、写作技巧、写作知识的教学,四是创意味极浓的大读后感的写作,五是给书中人物写信的教学。
这次昆山行总共听了四个讲座,十一节课,感觉小学的整本书阅读比初中推进的更好、更有实效,学生的反应明显好于初中。与其他省市的教师讨论比较后,初中老师都觉得初中阅读的书由于内容多、难,学生阅读的时间少,往往读了后面忘了前面,很难做到前后内容的比较融合的阅读,而且往往认真读一遍就已经很不错了,基本读三遍以上的就没有了。有些孩子故事与人物都混淆了,课堂上就变成老师一人在那儿向学生现场传授书本的内容了。而小学阅读内容比较短,比较有趣,学生记得牢,所以在老师的引导下往往能上升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真心希望初中的名师能给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更实际更好操作的建议。
第五篇:谈小学整本书阅读
由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谈小学整本书阅读 山东省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 李怀源 【摘 要】“读整本书”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从学生年龄特点、读物特点、阅读能力元素出发对整本书阅读进行指导,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发展语言,锻炼思维,丰富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叶圣陶;读整本的书;整本书阅读
1941年,叶圣陶在其重要论文《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
[1](204)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
2001年7月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这样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2]读整本书的思想已经被重视。
下面结合叶圣陶的“读整本书”的阅读思想,就小学阶段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试问,养成读书的习惯,不教他们读整本的书,那习惯怎么养得成?”[1]205从叶老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叶老重视读整本书是因为读整本书能够养成读书习惯。具体而言,读整本书可以扩大阅读空间,应用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
叶老在他的著述中不厌其烦地谈到方法、能力、技能、习惯,因此,历来的研究者多据此把叶老归为彻底的工具论者。叶老在1922年1月20日发表的《小学国文教授的诸问题》一文中多次谈到关注学生心灵:“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所以欲求成功的教师,当从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他们情绪丰富,思想绵密”“教授国文不以教授形式为目的,这不过是附带的目的;宜为学童开发心灵,使他们视学习语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3]12-13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呼吁还有很多,可见叶老对儿童心灵的关注程度。后来,叶老多呼吁习惯养成等,应该是语文教学没有实效的现状使然。没有基本的语文学习能力,怎么能空谈发展心灵?叶老一直力图解决教学的现实问题。
整本书阅读对于学生还具有更深刻的意义。
1.发展语言。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大量的作品。丰富的语言材料,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吸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遇到自己喜好的语言形式,学生会不自觉得模仿。在某一个阶段读某位作家的作品,学生日记中就会有模仿的痕迹,而这种模仿不是有意识的,是潜意识的。
2.锻炼思维。
不同作者类似作品之间的比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较,不同作品中某类人物的比较,如比较童话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等,学生能够通过材料的“重整”,对作品进行“伸展”“评鉴”,最后实现“创意”阅读。学生能通过对比,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断,使思维更加深入。
3.丰富体验。
整本书负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受到文化的熏染。学生品味的语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丰富,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学生发展了语言,发展了思维,开阔了视野,能够在阅读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必然包含智育和德育的因素,并且是始终伴随语言学习过程。不管就语言所承载的内容而言,还是语言本身,都具有不可抗拒的美的因素。语言承载的美与语言本身的美被学生分享,被学生接受的时候,学生的审美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二、整本书的选择
叶老提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3]105整本书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一是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一是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是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这三个角度进行选择。
选择整本书应该本着东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原则。可以根据书评人的推荐,但是最主要的标准是孩子是否喜欢。所以,教师在选择整本书以前,一定要先读一读,然后推荐给学生。
选择整本书,师生必然经历一个自我判断的过程。不同的出版社和书评人推荐的书目会有不同,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这些书目中都出现的书,可以先让学生阅读。书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关注变化。一般的选本,作者不同,形式有变化,适宜刚刚开始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学生。有的选本在节选时列出了选文出自哪些著作,所以,在读选本时就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读原著。如果学生阅读欣赏能力已经提高了,可以根据学生兴趣、教师取向、作品价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选择。
选择整本书,还可以和教科书的内容结合起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的“课外书屋”栏目向学生推荐了与本单元有联系的整本书,教师可以有选择地让学生阅读。教师也可以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延伸阅读,如,学习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的“作家笔下的人”单元时,可以读《小兵张嘎》《红楼梦》《儒林外史》《百万英镑》等名著,这些是与课文内容联系的整本书,属于内容的延伸阅读。也可以选取《小王子》《毛毛》《爱德华奇妙之旅》《长袜子皮皮》《彼得·潘》中任何一本,看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这属于表达方式的延伸阅读。
究竟一个学期可以读多少本书比较合适呢?阅读数量不能强求统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一、二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有限,开始的时候需要老师给学生朗读,读书的数量反而会多一些,一学期阅读的图画书可能有十几本。
三、四年级为了培养良好的习惯,为了教给方法,可能阅读的速度会慢一些,选的书也会少一些,一学期有两三本。
五、六年级经过了前几年 的培养,阅读能力提高了,阅读速度快了,能够读得更多一些,范围也更广一些,选取的书能做到一个月一本,那一学期就可以读四、五本。当然这个数量是在师生“同读一本书”的范围内,不包括学生自己的自由阅读数量,有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学生读的数量会更多一些。
三、整本书阅读的指导
“略读教材若是整本的书,每一堂略读课内令学生报告并讨论阅读那本书某一部分的实际经
()验;待全书读毕,然后令作关于全书的总报告与总讨论。”[3]257讨论是整本书阅读指导中的重要环节,不但能深化学生对书籍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组织小学生进行整本书的讨论,应该从情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情感的熏陶。整本书阅读,关键是整体,在讨论交流的时候,不能因为个别地方的处理而忽视了整体。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牵一发而动全身,促使学生对整本书的理解。
(一)按照学生年龄特点指导
低年级的学生适合于教师先读给他们听。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借助拼音阅读的时候,老师及时放手,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可以像大人一样进行阅读了,能够有成就感,维持持久的阅读兴趣。阅读讨论的重点应该是情节、人物、阅读兴趣等。结合作品联系生活话题:“从书里找生活的影子”“从书里找自己或别人的喜好”“找出书中人物特别的地方”“聊一()聊送礼物的想法”[4]95;进行语文学习延伸话题:“把故事加长”“从阅读中学习了哪些新
()字词”“找出书的特点”“好书介绍”[4]95等。
中年级的学生完全能够自己阅读了。老师应该设计读书报告单,帮助学生把握读物的主要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发现读物中的细节,让学生能够关注到人物的心理变化等。讨论的重点在于细节和从中体会到的情感,如,聊故事里好笑的情节,谈一些与众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书中的人物[4]95等。可以谈论语文学习,比如,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看一本书,了解自己的阅读策略和阅读困难,谈描写声音和色彩的语词和比喻,谈两种不同的拟人法,谈论描
()写老人或特别人的方法,讨论描写做事过程的写法,谈作者特别的语气[4]95等。让讨论变得角度多样,使阅读活动丰富多彩。
高年级的阅读,教师可以设计稍微复杂的读书报告单,也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对深层次的问题进行讨论,比如,比较同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探讨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比较自己童年和作者的童年,谈饮食文化以及相关的语词,谈老人与小孩的关系,探讨奇幻
()小说和魔法小说的特色[4]95等。
(二)按照读物特点指导
小学阶段读物的主要体裁:图画书、童话、童谣、儿童诗、散文、小说、科技作品等。图画书、小说是整本书,童谣、儿童诗、散文、科技作品往往是以“集”的形式出现的。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能够把握体裁的特点进行指导。
图画书并非只有低年级学生才可以读,整个小学阶段的学生甚至成人都可以从图画书中获得启发。图画书可以分为有字书和无字书。无字图画书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学生通过读图,能够读懂故事,受到感染。故事情节比较曲折的有字图画书,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教师可以边出示图,边讲故事,在故事的紧要处可以停下来,让学生想象和思考。像《我的爸爸叫焦尼》这样情感性比较强的图画书,如果停下来就会破坏故事的氛围,教师可以从头至尾讲完,然后设计活动让学生讨论。
《安徒生童话》《下次开船港》等童话集编选了同一作者不同的童话。有些是选编不同作家作品的童话集。教师可以有重点地选取经典的部分,如,《丑小鸭》等进行讨论,也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童话进行讨论,其他的由学生自己阅读。童话的阅读,要引导学生进入童话的情境,在阅读的过程中尽量不把学生拉回现实的场景。设计讨论话题,也要让学生站在童话中人物的角度。讨论充分后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
儿童诗以儿童的语气表现儿童的所思所想。看似简单的语句却能营造出一个个新奇的世界。儿童诗有不同的类型。知道诗的类型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带来的快乐。儿童诗集,一般是选编经典的作品,如《橡树》。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下面的工作:读懂诗的意思;想象诗的画面;领悟诗的情趣;欣赏诗的意境;品味诗的语言。儿童诗的情趣和儿童诗的语言,要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童谣带有浓厚的儿童情趣,语言富有特点,学生往往读上几遍就可以背诵,老师要根据这些特点进行指导。
阅读《远方的小星星》等散文集。开始读的时候,学生只会看到一篇篇的文章。看完了,再引导学生看看这些文章放在什么主题下。把这些文章放在这样的主题下讨论,学生认识就会丰富而深刻,所感受和获得的比单篇文章深厚,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会变得多起来。每一篇散文都有它的特色,有的简练明白,以条目的形式出现,如《每个孩子都应该做的101件事》;有的寓意深刻,如《一片叶子落下来》;有的充满儿童情趣,像《幻想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特色。
小说是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儿童小说可以分为成长小说、幽默小说、动物小说、科幻小说等。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指导。成长小说关注“心灵”,幽默小说关注“语言”,动物小说关注“情节”和“形象”,科幻小说关注“想象”。因为小说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人物,因此设计讨论话题比较容易,既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又可以讨论语言特色。通过交流让学生觉得还有很多未曾发现,没有体验的细节,有兴趣继续读下去。对现实问题进行追问和思考是交流的重点。
科技作品一般是说明文体裁,像《昆虫记》。教师指导时一是让学生读懂内容,再就是把握说明文本身的特点。一般有如下的重点:把握事物特征,领悟思想内容;理清说明顺序,掌握结构特色;研究说明方法,学习习作技巧;体会语言特点,增强表达能力。
(三)按照阅读本身的规律指导
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理论认为,阅读能力包括六个能力元素:复述、解释、重整、伸展、评鉴、创意。复述、解释、重整是“客观性理解,对原有的篇章进行分析、概括等,紧扣原篇章,准确理解,还原作者的思想过程。”伸展、评鉴、创意是“主观性理解,通过推论、想象、推测、批判性思维、创意,有依据地引申、拓展篇章内容,以及评鉴篇章内容与表达,提出独到的见解,对篇章进一步加工。基于原篇章又超离原篇章。”[5]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层级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
初读一本书后,可以让学生复述内容。教师出示一些句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词语和表面句意。针对理解全书或章节起重要作用的词语提问。对包含不易理解的词汇、结构复杂的句子设计问题。这属于复述和解释的范畴。
重整可以通过读书报告单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内容关系,抽取重要信息,概括整本书的主要意义。从书的某处或多处摄取特定信息。如,概括整本书的内容,发现整本书的主要表达技巧。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个作者的其他书,或者和本书相同类型的书。比如,读完《长袜子皮皮》以后,推荐林格伦的另一本书《小飞人卡尔松》和詹姆斯·巴里的《彼德·潘》,让学生比较卡尔松、彼德·潘和皮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阅读以后,再进行讨论,打通各本书之间的阅读通道,让不同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联系。
伸展是在理解篇章表层意义的基础上,找出隐含信息,推断深层含义。如,在《草房子》阅读交流时,提出问题:除了《艾地》《药寮》两章外,其他各章的结尾为什么都用了省略号?用了句号的两章,一是“艾地”的主人公秦大奶奶过世了,一是“药寮”的主人公桑桑病好了。其余各章结尾用省略号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好像每一个主人公还有故事。
评鉴是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评说人物与思想内容,鉴赏语言表达。如,在《长袜子皮皮》的读书交流中,对皮皮在学校的表现,教师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皮皮的老师,你会怎样对待皮皮?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问:如果你是皮皮,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老师?再让学生讨论。最后问:为什么你做老师和你希望的老师不一样呢?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能够对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
创意是在理解意思后,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想法,提出文章的新写法,或运用所读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富有新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见解,为书选用新的题材,提出新的表达技巧、改写文句,灵活运用所读信息解决相关的问题等。
学生年龄特点、作品本身特点、阅读能力元素,这三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能人为地分开。好的阅读指导应该像优秀的作品一样,把所有的功利性目的都隐藏在丰富的阅读活动背后。阅读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阅读交流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样的阅读会更动人,更持久。
【参考文献】
[1]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10.[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7.[3]刘国正.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4]黄荣村.童书三百聊书手册[M].台北:启耀印刷事业有限公司,2001.9.[5]祝新华.六层次阅读能力系统及其在评估与教学领域中的运用[J].小学语文,2008,(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