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5 02:45: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篇: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规划课题

《新课标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

系列论文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

禹州市第一高级中学

赵科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诗歌内容,而不是字字句句解释分解,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利用手边的资料和脑海里的已有知识自主的讨论,思考,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不必过分在意学生的思维是否符合传统的诗文主题。要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关键词】:独立思维

想象

探究学习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品质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应该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相结合的培养,这两者是互相依存,密不可分。新课程标准中就特别重视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和未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张志公先生曾说:“其他各门课程都对于思维训练在某一方面有或多或少的作用,在语文课里,要进行组词成句,连句成篇,布局谋篇的训练,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训练,进行口头表达的各种训练,在这种训练中都需要很全面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在高中阶段的特点是思维已经开始独立,想象力非常丰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处于正在形成的阶段。他们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热爱,他们迫切需要有一个机会能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思维。只要教师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加以积极引导,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的重要部分,它的语言生动凝练,意境优美动人,是我国文化的精华。在今天这样一个精神极度匮乏的时代,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就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培养学生优秀的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那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品质呢?

虽然近几年语文教学中开始逐渐重视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但是老师大多只是在作文课上重视一下,诗歌教学面临种种困境,实际上诗歌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中语文课本的选材也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人教版语文教材为例,一到五册必修课本每一册都有四篇古诗文,古诗文占有极大比重,但还是有很多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单纯以高考为目标,只重视字句分析,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自主的探究,进而影响到对诗歌整体美的鉴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是被动的参与老师的课堂教学,缺少了独立思维探究的学生,只能是一个个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机器”。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这种人才的特征是能够主动找出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基于这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的思维能力就显得尤

为重要。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诗歌是一种极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欣赏过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背景,不同年龄的不同人对同一首歌诗歌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董子曰:“诗无达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甚至对同一首歌诗歌可以有多个层面不同的理解,所以,在课堂上,必须调动学生的主动思维,这样他们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将个人的理解注入到诗歌中去,赋予诗歌新的生命。这应该是我们诗歌教学努力的方向。

二、诗歌教学的特征

诗歌具有三大特征:音乐性,想像性,情感性。一首好的诗歌大都可以演唱成区,优美动听,甚至在现代还有大批音乐人创作了改编自古代诗歌的乐曲,就唱不衰,被大众所喜爱。比如,《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通过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想像更是极大的拓宽的诗歌的意境。不管是诗人在创作中还是诗歌的欣赏都离不开想想。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的《离骚》,苏轼的《江城子》,柳永的《雨霖铃》等无不充满的丰富的想像。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做诗的人应该是将诗和生命合二为一的人。”诗歌的创作应该是诗人个人情感的迸发,是诗人精神的流淌,在读诗的过程中,读者会把自己和情感体验和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感诗人之所感。比如在学习苏轼的《赤壁赋》中感受到的应该是在困境中对人类生命的渺小和宇宙永恒的感叹。在学习曹操《短歌行》中,学生应该主动思考成功如曹操为什么还会产生如此的悲伤?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品质

鉴于诗歌的这种特征,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感知诗歌内容,而不是字字句句解释分解,尽可能的放手,让学生利用手边的资料和脑海里的已有知识自主的讨论,思考,形成个性化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不必过分在意学生的思维是否符合传统的诗文主题。比如在读白居易的《琵琶行》时,诗人为何会对素昧平生的一个琵琶女发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如果教师只是单纯的将诗歌背景和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缺乏自独立思维的参与,很难想象学生会对白居易内心的寂寞和痛苦产生深刻的同情和理解,更别说对诗歌进行进一步的深层理解了。

要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注重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而一个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师生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他们可以合作交流,可以共同探究学习,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每人还是有一个苹果;但是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流,那么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教学相长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要让学生养成独立的思维品质,还需要激发兴趣,不管是学习过程也好还是其他任何活动的参与过程,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我们对一件事物产生极大的兴趣时,才会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那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呢?

在诗歌教学中,老师设计的问题必须有价值,问题太简单或太难,都无法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面对全体学生,要有层次感,比如在将《诗经》中的《氓》这一课时,探究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以联系背景得出在封建社会中女人不管是经济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不够独立,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现代社会女子实现了经济的独立为何还有那么多婚姻悲剧呢?这几个问题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他们优秀的思维品质。再比如在学习秦观的《鹊桥仙》时,让学生对“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莫莫”进行讨论,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甚至得出了爱情虽然美好,但如果两个人长久不见面,爱情就会褪色,最美好的感情应该是陪伴这样的结论。这就是课堂上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锻炼和提升。

诗歌教学中应该立足与诗歌本身,一般在学习中要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探究诗歌的思想感情。诗人在一首诗歌中赞扬什么,批判什么,讽刺什么,诗人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是忧伤的还是高兴的,所有这些都是可以激发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问题。比如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先让学生归纳出大意,先写了登楼所见的洞庭湖景色,进而抒发感情。这时问题就出来了,诗人所写的景色是他看到的景色吗?不是,那为什么要借助想象呢?颈联中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种凄凉的感情是如何与前两联的景物特征联系在一起的呢?这几个问题就将理解内容和思考感情联系在一起了。再比如,在赏析刘禹锡的《秋词》时,让学生思考“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两句诗矛盾吗?体现了诗人怎么思想感情。一般我们提到秋天时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态度,文人墨客常常抒发悲秋之意,为何到了刘禹锡这里一反常态,把秋天写的生机盎然,要赞美秋天呢?这时候学生就需要联系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思考,刘禹锡虽然参与改革失败,但是依然斗志昂扬,这首秋词实际上是诗人自身精神面貌的写照。

在诗歌教学中要鼓励大家大胆展开联想,从而把握诗歌整体的艺术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此及彼,由学习的一首诗歌入手,让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联系诗人的其他诗歌作品,从而把握诗人整体的艺术风格。比如,在讲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像《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望庐山瀑布》用夸张和想象写出了瀑布的动态美和山的陡峭,通过这些思考可以得出李白的诗歌特色有大胆的想像和夸张,通过初步的思考总结这在接下来的学习新课中,学生就可以进一步理解天姥山的高俊奇特了。这是是鼓励在课堂上学生想象联想的作用,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有其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事也会吟,因此,要想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对好的作品进行仿写。比如在讲完第四册诗歌后,让学生仿写对联,出了几个上联,“门前碧水环绕”“静聆雨润春草”等或者出下联“斩新长江千里水,锁住三峡无数峰”,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所学过的诗歌知识做出解答。通过类似的教学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独立创新思维的能力。让学生能真正热爱我国的诗歌文化。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看几百年来留下来的好的文学作品,都是包含着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人类的理性思考。所以,诗歌也好,其他题材的作品也好,教学过程中是否贯穿了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一堂

语文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这也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探究

王能昆《福建师范大学》《教育教学论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试题与研究:新课程论坛》-2013

第二篇:史料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史料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吉林油田高中 姚新华

历史学研究主要依据历史资料进行,正如自然科学必须进行实验一样。近年来,历史教学中对史料教学越来越重视,新版的高中教材不仅在课文中引述了大量史料,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课后的“阅读与思考”栏目,更注重学生对历史资料加以分析和比较,这说明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不应该仅仅限于为教材作注脚,还应在历史教学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体的智慧与认识是通过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得到成长发展的。因此,我们应特别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学习。但如果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只是囿于统编教材提供的史实和观点之内,学生只能重复统编教材给出的固定事实和结论,那么学生的主体地位,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都无从体现。对于历史学科来说,学生的活动不仅仅体现于教师——学生的互动上,而且应该体现在教师——学生——教学文本的互动上。教学文本并不仅仅限于教材,而应该包括所有进入教学活动的历史材料。教学文本的内容越丰富,越具开放性和可探索性(互动性),就越能给学走的智慧和认识的成长提供理想环境,那么如何发挥历史材料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呢?

首先,历史材料的引入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新情境。由于统编教材限于篇幅等因素,不能为学生提供充足和多样的背景知识,所以,教师必须善于引入一些史料弥补教材的的缺憾。如必修二教材第二单元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中涉及到这个问题:最早进行开辟新航路活动和殖民活动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为什么没有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书上有简单的描述“这些财富没有在葡、西本国转化为资本,而是花在统治阶段的奢侈享乐上。”但对于这样的描述同学们大都还会问,为什么这两国要把钱花在奢侈享乐上呢?如果教师让学生阅读这段材料,就可以将这一历史现象的背景和相关因素搞清楚了。

“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很大部分来自于美洲的金银,这与西班牙的海外殖民和一定程度上垄断了对东方贸易有关。„„.在对东方的贸易中,西班牙国王要征收20%的贸易税,这样,西班牙就从海外贸易中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是,西班牙的军事开支庞大,„„.从海外得来的金银只能作为抵充。其次,西班牙本身没有什么商业和工业基础。„„„西班牙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呢绒、橄榄油,这些物品的出口根本无法平衡西班牙的进口。在国际贸易中出现巨额逆差,西班牙就用从美洲获得的金银来弥补。这样,美洲的金银就通过西班牙流到了热那亚、尼德兰、英国、法国和南部德国。海外的财富没有被西班牙用来进行工业和农业建设,却通过西班牙变成其他国家原始资本,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其次,史料教学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下面的示例我们可以看出历史资料如何体现这一功能。在必修三和选修一教材中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也叙述了这一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的重要活动,但是孔子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关系如何呢?这是问题的提出,然后,引入以下材料:

殷因(沿袭)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增删是有限的,因而很容易弄清楚);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继周朝而起的王朝),虽百世,可知也。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指周王)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十代之内少有不失败的);自大夫)诸侯的下属)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大夫的下属)执国命(掌握国家的政令),三世希不失矣。(<论语•季氏>)

材料的文辞古朴,阅读的难度相对大,教师可以就阅读理解的关键之处给出注释,帮助学生解读给出的文本,然后对于从文本中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纳,得出结论:孔子持一种因袭论的政治观点,对于当时的社会变革抱有保守主义的态度,对当时的社会政治现象极其不满意。如果再进一步引入资料,问题可以转向一种比较性的探索: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指政治制度,下同)之循(遵循)?„„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效法)古。汤、武定(周武王)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改变)礼而亡。(《商君书•更法》)

由此可以比较法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差异,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这两种思想流派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不同作用。

最后,在具备了更多的相关历史知识和理论观点的基础上,通过史料教学,学生可以对问题进行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探索,感受人文科学的研究过程的开放性和有争议性。中学的自然学科可以通过实验提高能力,而中学的社会人文学科对本学科的科研过程的模拟训练一直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的只是结论。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史料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例如必修三第五单元《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如果要学生评价林则徐,就可将下列这则史料展示给同学们讨论分析:

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中国士大夫阶级(知识阶级和官僚阶级)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无论在哪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他们怕清议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人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可惜道光二十年夏在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的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他给了魏默深。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指摘,„„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即抱着旧观念空发议的官员)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蒋廷黼<中国近代史>)

给出材料后,先要求学生概况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再让学生谈他们自己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如果认为不公允,那么问题出在哪里?有可能的话,还可给出一些相关背景资料,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思考和表达,这样,对于评价林则徐学生不仅有了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初步体会人文科学研究的开放性和可争议性。总之,历史学习的主要意义在于开发学生智力,启迪学生思维,培养一种开放的,勇于探索的人文精神。而历史资料在完成这些教学任务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第三篇: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是现实中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容乐观,存在着题材狭窄,言之无物、立意陈旧,缺乏深度、用语失当,词汇贫乏、结构紊乱,条理不清等问题。要想让学生作文水平真正有所提高,就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思维的训练,这是从本质上解决学生写作水平提高困难的有效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巧设问题层层推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另辟角度变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励探索调动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这三个方面入手。优化教学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写作教学;思维训练;初中语文

语文教育专家叶圣陶说:“写作能力是学生一辈子要受用的一种能力,是他们安身立命、求得生存发展的一种能力。”[1]但很大一部分中学生的作文状况令人担优,具体表现在:

①题材陈旧,言之无物。试以话题作文《倾听》为例,两个班级中竟然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写父母如何关心我、朋友如何关心我、老师如何教育我,都是些老生常谈的事例,许多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直使用着几个典型的素材:坐公交车给爷爷奶奶让座;下雨天给爸爸或妈妈共用一把雨伞,到家后发现自己没被雨淋湿,而爸爸或妈妈被淋湿了;晚上生病,妈妈送我上医院,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晨,妈妈趴在床头睡着了,我发现了妈妈鬓角的白发;等等。这些素材在学生作文中可谓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说明学生在写作时的视域是相当狭窄的,题材选择的眼光停留在有限的那么几个事例上,根本没有、或者也不会下功夫去深思精拣。

②立意肤浅,缺乏深度。以作文题“跑的体验”为例,这是一份出得比较好的作文题,出题者给出了“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的提示语。但是,占相当大比例的学生仅仅是写自己参与或观看的一场跑步比赛,只会写身体意义上的跑而不能上升到心灵体悟的层次。这说明他们的思想认识、认知世界和抒写自我的思维层次还相当肤浅,从而导致作文水平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现象层面的简单描述上。

这些事实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不容回避地摆在了教师的面前,而学生作文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语文教师“教”出了问题,因为学生是老师“教”出来的。但怎么去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思维发展心理学》中指出:“人类思维的发生与发展,既有共性或一般性,又有个性或特殊性,作为思维的个性,即思维品质的研究,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智力的提高。思维品质的研究,涉及思维发展与高级神经类型的关系,涉及智力差异的鉴别,涉及思维的培养途径,能使思维的研究向纵深发展。”由此可见,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和优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只有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序列性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对症下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度。

1巧设问题层层推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表现为思维过程服从于严格的逻辑规则[3]。审题时周全严密,立意时准确集中,表达时精确无误。??作前,对具体的作文题目进行思考时,要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人细致地加以分析,思维不跑不漏;在写作过程中,要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与调控,防止思维旁逸斜出;作文后,要能够总结出本次写作的应对方法和该类题目的规律,使思维不蔓不枝。试以下面的作文题为例: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每天都有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大自然中的一座奇峰,园林中的一片月色;生活中的一次邂逅,友人的一番倾诉„„这一切,都可以触发我们的写作欲望。请你从自然或生活中,捕捉人、事、景、物,以“自然或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4]

这是一道写作要求很宽泛、写作范围很宽广、立意要求比较高的典型的提示类话题作文题。因此,笔者在指导写作时,设置了这么几组问题,交由学生讨论解决:

①话题“自然或生活是一本打开的书”中,“自然”和“生活”所指的对象和范围各是什么?②“自然或生活”包罗万象,写作时是不是都要写进去?“书”所指代的范围极其宽泛,显得很“虚”,该怎么办?经过热烈讨论后,师生明确了写作这一类作文题的模式和方法。

首先,要抓住提示,弄清内涵。本题中,根据提示语,“自然”和“生活”不外乎“景”、“物”和“人”、“事”,同时考虑到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无非六字提掣“人、事、景、物、情、理”,故“书”的概念也很明了,即后二字“情”与“理”。这样一来,命题意图就很清楚了,借“人、事、景、物”来抒“情”说“理”。这就破译了话题,降低了写作难度,打开了写作思路。

其次,要化面为点,化虚为实。“自然”或“生活”是一个涵盖面很广的概念。自然之中,物类繁盛,不胜枚举。对此,我们一定要善于选择那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最能触发自己感想的人、事、物、景,小口径切人。“打开的书”所代表的哲理,也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一定要将其落实,具体到很细的一项一条一点上,才会使人有实在感,否则很可能会雾里看花,虚无缥缈。

2另辟角度变向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它集中表现为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观察和理解的角度,不固执己见,不拘泥于陈旧的方法,从而揭示本质联系,机智地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了这么几种培养思维品质灵活性的方法。

1、从“以偏概全”处切入。有些传统观点为了强调的需要,往往把话说得比较绝对,难免以偏概全。我们可以抓住其片面性,提出求异观点。如“近墨者黑”只道出了意志薄弱者的必然性,但对于那些颇具自我约束力的意志坚强者来说,这条规律就不适应了,于是就有了“近墨者未必黑”的新论。还有“有志者事竟成”,事业有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志仅是其中一个方面,天下立志者多多,但真正成就事业的又有几个?于是有人断言“有志者事未必成”。

2、在前提不明上下笔。有些格言,因要凝炼,往往对语言作了高度的浓缩,由此,也就带来了前提不明的弊端。写求异型的文章正可以此为突破口发出新论。如“知足常乐”这条成语对在哪些方面知足才能“常乐”,并未作明确限定,如果是在金钱、权力、享受等生活方面“知足”那是可取的,如果是在求知、事业等方面“知足”,那只会使人颓废而无法“常乐”。于是有人重新设定前提,提出了“知不足常乐”的观点。如“言者无罪”这个成语主要是鼓励人们大胆发表意见,但从字面上看,“言”的内涵并未确定,“言”既可以是诚言、净言,也可是胡言、妄言,若是后者又岂能无罪?因此,我们提醒人们言者未必无罪。再说“理解万岁”,这是新时期人们渴望理解、渴望沟通的心声,但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得到所有人的理解,由于职业不同、兴趣不同、认识不同,大家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不可能完全相同,什么事都要他人理解,什么事都要等到他人理解后才去做,这是不现实的。鉴于此,有人对“理解万岁”作了反思,劝告那些渴望理解的人们,只要坚信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正确的,即使暂时不被理解也无怨无悔。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这个“王国”中生活着无数个思维活跃的学生,通过对这些学生进行系列思维训练,让他们的思维更加独立、深刻、严密而活跃,成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这是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和价值所在。“思维是这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当思维之花绽放的时候,就是作文教学成功的体现。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在语文学习中,高中学生因逻辑思维能力的欠缺,已影响到阅读与表达的质量,逻辑思维的强弱与语言理解、语言表达的好差呈一种正相关系。也许有人可以说高中生不必学逻辑知识,但能说高中学生可以不具备逻辑思维能力吗?要使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有所作为。

一、对逻辑思维的认识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人正确、合理地思考的‘密能力,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越强,对知识的理解就越透彻,掌握得就越牢同.运用就越灵活。思维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思维合乎逻辑.表达才能鲜明生动,有助于提高学习和作的效率,才能准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一次由50个国家500位教育家列出的162项最重要的教育目标中。把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列为第二位。这足以表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在人才培果养中的重要性。数学作为--I'1结构严谨的科学。对于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通过探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二、强化逻辑思维训练

除了语言学方面的技能外,就要掌握一定的逻辑学方面的能力,主要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以及概念、判断和推理知识在语言的表达中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例如记叙性文章的写作,着重记叙人物的命运、事情的过程,主要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生动形象,有感染力;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重在剖析事理、‘说明情况,主要运用议论和说明的表达方式,语言要求准确简练,有说服力。无论是记叙文或论说文,都应有明确的主旨,并围绕主旨组织材料由词生旬,积句成篇,做到脉络分明,语意清晰,令人看得明白。审题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首要环节。命题作文的题目如果是概念性的,那么概念要确定,不能违反同一律。

三、注重逻辑思维过程的组织

首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思维过程的组织。一是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观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

其次,是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语文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语文教材各章节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沟通他们的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三是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语文时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和奥赛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四、指导学生正确思维方法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对语文思维方向。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五、逻辑思维能力是创新基础

逻辑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语文逻辑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创新思维是思维的一种智力品质,它是在客观需要和伦理规范的要求下,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在已有经验和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以及新获取的信息基础上,统摄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利用学生大脑有意识的悟性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维的敏捷转换和灵活选择,突破和建构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获取的信息,以具有超前性和预测能力的新的认知模式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及规律,并进一步提出具有主动性和独特见解的复杂思维过程。

因此,“逻辑”作为理性认识阶段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思维活动的主要体现者,是人们认识世界、沟通交际的主要思维形式。面对客观事物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使得“人的实践经过千百万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这些格正是由于千百万次的重复才有着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这也使得每一代人,从小至大,时刻在接受着经验逻辑的训练,不断积淀着经验逻辑的感觉,使之在潜移默化中似乎有了“先在”的性质。

第五篇:生物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物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帮助学生学会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在生物教学中,应当启发学生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和其它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形成概念,做出合理判断和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比如在讲绿色植物在生物圈的作用时,让学生自己去想象为何要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没有绿色植物将会是怎样的环境等,学生很快就可以理解绿色植物作用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二、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通过积极思维来获得新知。比如为配合植物学教学,制定了开展植树造林、育花种草等实践活动;为配合动物学教学,制定了动物的饲养与观察、采集标本等实践活动;再如到实践中去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及自然界中的生存状况,并通过标本的采集与制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原本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体认识,这样既可以巩固课本学习内容,又充分激发学生去积极思维,三、通过练习实施有效的探究性学习

例如在讲解显微镜这节可时,可以充分运用练习的方法来教学,比如,讲解显微镜使用步骤时,单纯的讲读课本会使学生因没有思考的机会而出现厌倦情绪。可以安排练习来帮助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

1、取镜、安放打开镜箱,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将显微镜放在自己前方稍偏(左)、离实验台边缘约10~15cm的位置上,右方留出一定的位置(以便绘图)。

2内,用手来回转动(反光镜),当转到某一角度时,左眼看到一个圆形的、明亮的视野。对光就完成了。

3、压片是指将装片或永久切片、涂片等玻片标本用压片夹固定在载物台上。压片时,要使玻片上的标本对(准通光孔)的中心,标本小时尤其应当这样做,否则,标本会偏出视野,调焦时会找不到标本。

总之,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的目的,为学生创造思维培养的情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下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怎么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何为创造性思维?创......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文章首先简述了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语文教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且就语文教学中......

    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于薇 (贵州省龙里中学 551200) 摘要:本文就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探讨,对数学思维能力相关概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学生思维能力方......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一是形象思维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观察、选择、获取信息等能力。二是抽象思维的培养,也就是......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唐村中学 张向宁 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教学改革也跃上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台阶,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

    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紫金县中山中学 贺许林 摘 要:让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理应主动适应时代的这种......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初探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中国课程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开展,各地各学科的课程改革也已初见成效,当我们的课堂开始走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