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她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课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方法,但从学生方面来说,语文课是枯燥无味,如何提起学生的兴趣呢?令到他们喜欢学语文呢?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我体会到一些让语文课变有趣的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在当今电子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也应当好好地利用一些先
进的科技技术来进行教学。多媒体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手段。在平时学生学习生字都是看书自学,老师检查学习效果。如果借助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如光盘或幻灯片等把您要教学的内容展示
给学生看,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了,同时课文中相当难理解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
体来辅助教学。
二、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在语文课上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答;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等。这样来上课
老师不觉得烦学生也觉得厌。其实也应该改变一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更有
趣。细心阅读教材,你会发现有许多灵活变通的地方。多利用这可以动的方面。例如,在人教
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中,让学生动起来的地方可多了。如: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古诗;
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在教学《纪昌学射》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学生分角色表演的方法来
进行教学。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把时间给学生自由掌握,让他
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成一个表演剧。学生表演时依照自己的理解,把内容表演出来这样既可以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让课堂动起来。又如在教学古诗时,先让学生读熟古诗,谈自己对
古诗意思的理解,指名根据古诗诗意进行表演,同学之间评议,实验证明这些做法是可以的,既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三、熟悉教材,精心设计
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最关键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你讲得再精彩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算不上是成功。如果有学生的参与而教讲得一塌糊涂,也不算是成功的课。在教学时我深
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因此,教师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
学。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是,先让学生流利地读课文,指导他们去发现课文中的
特别之处。结果学生发现在文中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所讲的内容有点相似分别起到首尾呼 应的作用。接着引导他们这篇课文讲谁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说太阳是大家的,太阳对我们人
类有哪些好处?课文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引导学生自己就课文
进行提问。
又如《扁鹊治病》这课的教学,先让学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提问,课文为什么这样安
排材料,让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段落读一读。接着请学生说出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以及详细的过
程。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最后总结全文。
四、因“材”施教,投其所好
在教学时要看课文的不同题材,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多了解学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精彩。熟悉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地乐于学习,语文课会变得越来越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轻松的多了。
中高年段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之再解读
来源:王雷英工作室
作者:秦岚
分享到: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高年段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之再解读
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
秦岚
【摘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阅读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此,笔者粗浅地认为:
一、单元整体意识——阅读教学的领航方向
二、明确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灵魂主宰
1、教学目标要脚踏实地。
2、教学目标要适度恰当。
3、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
三、掌控提问技巧——阅读教学的心志命脉
1、提纲挈领,注重提问的大度、气度。
2、删繁就简,注重提问的尺度、节度。
3、层次鲜明,注重提问的深度、广度。
4、旁征侧引,注重提问的角度、风度。
四、体现语言价值——阅读教学的丰满羽翼
1、多读、会读,品位语言
2、能说、乐说,实践语言
五、优化评价策略——阅读教学的和谐悦音
1、导向性评价,启迪智慧
2、机智性评价,调和矛盾
3、延伸性评价,拓展思维
【关键词】有效性;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提问策略;语言价值;评价策略
阅读到底怎么教?这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现今“多种风格与流派”的特色教学,百家争鸣,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不少思考空间外和努力方向外,着实“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一番。可经过一段教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我认为,无论哪种风格与流派,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才是硬道理。
何为“有效”,沈大安老师曾提过:“有效”是指通过老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目前,小学语文中高年段阅读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面面具到,逐句逐段分析,教师累,学生苦,而我们的学生收益是多少?有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生成发展?因此如何把握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任重道远,解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一、单元整体意识——阅读教学的领航方向
“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教材,这些专题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以文化性或人文性为线索。每册八个单元,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阅读课、语文园地都围绕本组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入手,把握单元的整体动向,引领教学实践。单元整体意识教学,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
在单元整体意识下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培养恒久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明确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灵魂主宰
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关注三个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有没有到那里”。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指向了教学目标的明确问题。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确实,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实现阅读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
1、教学目标要“脚踏实地”
假如试着问自己,在预设教学方案时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认真思考教学目标如何确定的。恐怕连我们自己都会不由地撇撇嘴,因为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做法就是照搬照抄教参上的,到了课堂上,目标管目标,教学管教学。可如果连目标都无法明确的课堂,如何能称得上是“有效”。
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应带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我们似乎也不难发现,现在几乎每篇课文都会雷同的描述一些眼熟的教学目标:认识、会写几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已经变成了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的“帽子”。在我们制定教学时必须留心观察课文的文体特点,语言规律和其在单元乃至一册教材中的编排位置,而非胡乱设置,使之形同虚设。
2、教学目标要适度、恰当
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什么高度,就能引领学生达到什么高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是否符合课标规定的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同时还要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水平,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目标制定时要求低一点,定得少一点,要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让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收获一点点”。如学习《巨人的花园》,教师非要不断、反复强化巨人的自私来突出“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意义”,可孩子更加关注的是童话的神奇想象力和梦幻般的语言魅力。教师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切不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那么怎么样的教学目标才是“全面、具体”的呢?教学目标需要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可操纵性。教学目标应该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顾此失彼。如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所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
(1)凭借拼音,读准“羸、嘣”两个认读字,会认、会写“魏、弦、悲惨、愈”五个生字,会写“弓、箭、射、猎、雁、痛、裂”七个已会认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来历,能在教师提供的具体语境中判断是否适合用“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感受成语的魅力。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大吃一惊”“更加吃惊”等用词的变化以及更羸说话的准确、严密,体会语言的力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积累和运用先果后因的表达方式。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初步学习根据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全面、恰当、具体”是对这堂课教学目标制定的最好评价。“是否适合用“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是在“教师提供的具体语境中”进行判断,“用词的变化以及更羸说话的准确、严密”等是在“在分角色朗读中”进行体会。“读准、了解、判断、体会、积累、运用、懂得、初步学习”等词的描述,让我们明确了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有的行为动作。
三、掌控提问技巧——阅读教学的心志命脉
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师生交流的普遍形式。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
一堂成功的阅读课,需要借力,那就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回答——反馈”环节,有效地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掌握新知,培养能力,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纠正补救,从而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和谐共鸣中有序推进。
1、提纲挈领,注重提问的大度、气度
崔峦老师提到:教学时,应从整合的,关键的问题引入思考。“整合的”关键问题就是能统领全文的主要问题,这个提问可能将串联学生在这堂课上的思维轨迹。教学时教师就应纵观全文,提纲挈领地抓准,抓牢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提问,它有可能是一个关键词,一句中心句,一个矛盾冲突„„
例如,特级教师王雷英老师在执教《触摸春天》一课时,就文中的一句关键词深入文本展开研读——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奇迹”,认真读课文,把你读到的,想到的,感悟到的划下来,还可以写下来。围绕“这真是一个奇迹”师生共同感悟了盲女孩“安静”身上那份神奇的灵性。
2、删繁就简,注重提问的尺度、节度
课堂提问,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力求“以少胜多”,问得有价值。每一堂课可设计一到三个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班级里热烈的探讨氛围,但那些可有可无的问题能免则免。
在江、浙、沪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中有一堂课《石头书》,一课下来,执教老师一共提了20多个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似乎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因而时间一长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纵观整堂课,老师引导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课堂一盘散沙。
此外,那些有口无心的问题也应该杜绝。比如:“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吗?想读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大多数学生明白老师此话的用意,但若碰到个故意调皮捣蛋的学生给了否定的答案,老师又该如何继续课堂教学呢?其实,完全可以换成陈述的形式:“这篇文章写得太美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不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一举两得。
应让教学语言简洁,让教学流程清晰,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品味。
3、层次鲜明,注重提问的深度、广度
课堂上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问答行为,引导学生用心读,用心品,用心悟,从而把书读好,读懂,读透。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层次。
如钟波老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课前巧设疑,激发阅读兴趣——出示课题,交流作家和作品后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回忆园子?园子给作者留下了什么?课前设置悬念,巧妙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更有效地提高了初读的效果。教至课中,钟老师又让学生品读感悟:默读课文思考:哪些情景使作者对园子难以忘怀?语文教学中的体温,一般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的。教师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问,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分析思考,可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接近课尾,钟老师再一次提问来提升文本内涵:园子给作者究竟留下了什么?让作者念念不忘。这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课结得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动活泼。
4、旁征侧引,注重提问的角度、风度
大部分的中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很少能看到教师提出高质量的提升性的问题,也很少能形成发展性探讨的追问,导致我们的教学陷入肤浅的线形思维和平面理解,从而缺乏了深层次的领悟。
其实课堂提问应围绕文本主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如:乐欢欢老师《祖父的园子》,在品味园子的五颜六色和生机勃勃后,乐老师试着提问:童年的我爱劳动吗?学生马上把目光聚焦到作者的调皮,并找到了文中的字词句:“东一脚西一脚踩种” “把狗尾巴草当稻穗”。这时乐老师继续追问:一般的家长会怎样,祖父却如何做?通过这一提问,学生的眼前立刻就出现了一个慈爱的祖父形象。
四、体现语言价值——阅读教学的丰满羽翼
崔峦老师在江、浙、沪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的讲话中指出:小学语文主要应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学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李海林先生提到:阅读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言的接触”,一切设计都应围绕“学生与语言的接触”来进行,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学生与语言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言的接触”就没有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一言以蔽之: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语言的接触”。
1、多读、会读,品位语言
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篇文章还未看完就进行理性的分析;一篇文言文连字音都尚未读准,断句都尚未搞清就开始进行文章段意的归纳;一首诗歌象征性地读了一遍就进入了支离破碎的解析„„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课文应让学生多读一些。一篇课文,老师给予引导、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读就行了。老师讲45分钟是容易的,要引导、指点学生好好地读是很不容易的。语文课要“以读为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不妨来看一下王雷英老师执教的《木笛》,听过这堂课的老师都会对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朗读有很深的印象。王老师请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朱丹”“大师”“腊梅”“红烛”“雪景”这些人、景、物的词语画下来,并适时写在黑板上。之后,那么多的形象在王老师预设的师生配合串读中,反反复复地出现:就是这样一个从腊梅盆景中站起来的人,他——修长、纤弱,穿着一身——黑色云锦衣衫,就像——一株梅树。我们也仿佛看到了纪念碑前的方阵是由一群孩子自发聚集的,有——大孩子,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但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手中都擒着一枝——红烛,在夜色中泛出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那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雪越下越大——一团一团,纷纷扬扬地——飘洒,在天空中——翩然回旋。我们听到朱丹的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那笛声是多么——如泣如诉„„
通过反复的、回旋式的串读,课文中所描述的形象在突显、精神在升华,学生的体验在深化。这正是灵性与悟性的交融,意象与梦境的交设,形象与精神的升化,学生入情入境,悟文自然有效出效。
2、能说、乐说,实践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议论品评活动中自己去尝试语言,鉴别语言,理解语言和学会运用语言。来看乐欢欢老师上张籍的《秋思》: 师:读一读第一句诗,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怎么能看见呢?
师:对啊,秋风来无踪,去无影,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想想风的模样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风是看不到的,但风吹衣裳,衣裳在飘动,那不就是风的模样吗? 师板书:长衫飘飘。还有谁看到了风的样子?
生:秋风吹过洛阳城的树,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那不就是风的样子吗? 生:秋风吹到湖水上,湖水荡起了波纹。
生:风吹到诗人的身上,有点凉飕飕的,那是不是风的样子呢?
师:对啊,但那是风的情绪。就像春天“草长莺飞”风是暖暖的,润润的,风的情绪是? 生:“温柔”,“温和的”。
师:夏天呢?烈日炎炎,风也懒得吹,就算偶尔出来溜达,也被阳光烤得火热,那个时候风的情绪是? 生:“焦躁”“心情不好的”。
师:夏天的风有点气呼呼的样子,一下就窜过去了。那么张籍遇到的秋风情绪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有点寒冷,不像春风那样温柔。师:现在你还认为风看不见,摸不着吗? 生齐:不!
师:洛阳城里,诗人看见落叶纷飞,看见自己长衫飘飘,看见秋风扑面而来,那一刻诗人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生:觉得自己很孤独。他会想念自己的亲人。他肯定想回家了。
师:是啊,天凉好个秋,诗人站在街头,望着秋风,想起家里的什么人来了呢?家里的老母亲,你身体可好些?天气凉了当心别受寒啊。(老师这样一引导,全体同学马上就来劲了)
生:亲爱的爸爸,田里的庄稼收成可好?你不要太操劳了,身体要当心哦。生:亲爱的妈妈,你做得菜多好吃啊,我做梦也在想。生:我的儿子啊,你是不是又长高了,读书一定要用功啊。师:妻子呢?
生羞答答地:妻子,妻子我也非常想念你呢!
师:说到妻子都不好意思了,感情很深啊。千言万语,仍在心头,那就赶紧些封家书吧,‘欲作家书意万重’。“意万重”是全诗的重、难点,孩子们很难理解。但是在乐欢欢的课堂上,还需要讲解吗?孩子们已经带着自己的感情和理解说得非常详细,透彻了。整个课堂上已经秋意盎然,落叶纷飞。“洛阳城里见秋风”一个“见”字,师生那么愉悦地聊啊说啊,聊出了一个秋思的世界,说出了诗人如丝如麻的乡愁。
五、优化评价策略——阅读教学的和谐悦音
评价是教师即时作出反应的一种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学习进程。《新课标》指出:“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一种过程性方式。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评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1、导向性评价,启迪智慧
对学生在课堂的回答进行评价,关键要把握好方向,指向要明确,切不可模棱两可,蜻蜓点水一般。
听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一堂课,他对学生语言的导向性评价着实让我叹为观止。课堂上,一女生说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一听,立刻笑着说:“你说话声音真好听。不过,你这句话有4个毛病,大家发现了吗?”底下学生无言以对,听课的我也直纳闷,怎么会有那么多毛病呢,刚才这句话听起来还可以呀!
“第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得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第二,‘有幸’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应该来过很多次了,所以应该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看病,也叫‘有幸’吗?”贾老师字字珠玑深入剖析,他那正确敏锐的导向评价引领启迪了学生和听课老师们的智慧。
2、机智性评价,调和矛盾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澜女士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因此教师运用机智的评价能化腐朽为神奇,产生独特的魅力,调控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全情投入课堂。
前不久举行的特级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我班参与了王彧钊老师执教的五下册《孔明智退司马懿》。有这样一个片段,王老师请学生们读一读文中直接描述“空城计”的内容:“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王老师叫到了我们班朗读能力最差的A同学,我不禁手心冒汗。果不其然,A同学把这句话念了个支离破碎。全场顿时陷入尴尬,该如何收场?只听王老师说道:呜呼哀哉,此丞相见大军来犯,顿时慌了阵脚,方寸大乱,胸中无大计,看来吾等小命要休已!”此话一出,原本僵持的课堂,出现了一道曙光。学生们在王老师调侃的评价中会意地笑了,同时也明白了这段话应读出孔明的大气、镇定、胸有成竹。听课的老师无不为王老师的睿智叫绝。接下去起来读的几个学生当然都念的十分到位。教学继续,王老师请学生读蜀国士兵见大军来犯,慌忙禀告孔丞相的一句话:“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不料王老师又一次叫了A同学,我瞠目结舌,心想:还敢叫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的A同学非但不紧张,还将这句话读得惟妙惟肖。但更没想到的是王老师的评价,他摸着A同学的头说:瞧,我们这位同学做探子比做丞相要有潜质啊!孩子们开心地笑了,听课的老师不约而同的为王老师此番机智的评价鼓起了掌。
3、延伸性评价,拓展思维
延伸性评价是指在学生说出一种想法后,教师不急于对其言行做出结论,而是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以便能在从容自由的气氛中积极思考,这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执教《捞铁牛》一课结尾,问:“你有什么话要对怀丙说?”一生说:“我想问怀丙,捞一只铁牛要用两船的泥沙,那捞八只要十六船泥沙,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会污染河水,还会阻塞航道,更会因泥沙而堆积而造成水患,这是破坏环境。”该教师顺势问:“你们觉得怀丙的做法还存在什么不足吗?”学生纷纷就环保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师总结道:“当时科技不发达,怀丙打捞铁牛的方法确实很好。但在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环保也迫在眉睫,这种方法不行,你有更好的办法吗?请回去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想个更好的计策。” 课文虽然看似结束了,但却意味着“大语文”的起点,“回去想个更好的计策”使阅读拓展到课外,并拓展学生思维,提升文本价值。课堂上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延伸评价,顺势深化、超越文本。
中高段的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也有很多。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以实现学生语言发展为核心,树立单元教学的整体意识,明确教学目标,掌控教学的提问技巧,并不断优化课堂评价策略,实践、总结、完善、创新,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发展。阅读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吾必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崔峦在江、浙、沪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
2、《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制定目标》,茹茉莉
3、《单元整组教学——演绎新课程奏鸣曲》,金晓润
4、《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沈大
第二篇: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从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所有学科学习的工具。所以学好小学语文至关重要。然而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限,对课文中介绍的许多事物因为缺乏生活经验而一时难以接受,学习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感到空洞、枯燥乏味、缺乏动力,提不起学习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有其特殊的意义。小学生年龄小,道理懂得少,各种心理过程常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因此,经常保持学生对某门学科的兴趣就成了他感知事物、发展思维的强大内动力。只有当学生对某种学习感到兴趣的时候,他才能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去进行学习,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只有当学生有兴趣学习的时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积极思考,对知识掌握得快,记得牢,学习效果好。语文课也是一样。如果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一上课就叹气”,“一做作文就头疼”,这怎么能学好语文呢?对兴趣重要性的认识是一码事,在实践中能不能着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是一码事。兴趣不是先天的东西,它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在小学生开始学习语文的时候,教师帮助其树立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语文教育走向成功的开端。
怎样培养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呢?
一、渲染语文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二、展示教师个人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生要获取科学文化知识,首先要对学习充满兴趣。一旦失去兴趣,学生不仅会感到学习是一种痛苦,而且学习效率也不会高。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化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学习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劳动,学生长年累月的学习是很辛苦的。如果没有兴趣来支撑,那的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和困难,学习起来不仅不觉得苦和累,而且会感到其乐无穷。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童年时代就对生物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在采集标本时,为了腾出手来捕捉昆虫,竟然将甲虫塞进嘴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数学研究中达到了如痴如迷、废寝忘食的境地。古往今来,大凡卓有成效的“大家”“学者”无一不对自己所从事的科研事业充满浓厚的兴趣。
素质教育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每个学生的潜能就像取之不尽的宝藏。学生只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激起探究性思维,主动开发的潜能,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如果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就会产生倦怠心理,觉得学习枯燥乏味,从而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使学生愿学、乐学、善学。两考过后,学生们对帮助自己学习的各类资料没有任何感情,而是进行销毁。学生如此“仇视”学习,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失败。学生为什么对学习毫无兴趣,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快乐,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提倡了多年,但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升学率”大棒的指挥下,教育难以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发挥。教学内容单
一、教学方式陈旧,“题海战术”、“精英教育”的弊端,学生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下被动学习,没有任何乐趣可言了。这些都滋长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在倡导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天,应尽快走出应试教育的阴影,如果短期内尚不能从体制上改变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作为教育工作者,也应该为学生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竭尽全力。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讲究教学艺术,积极投身课改研究,鼓励学生创新学习、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学习兴趣又叫求知欲,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趣状态。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则表现为学生总是带着喜爱的感情去学习、认识、探索、解答疑难,这就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经指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通过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树立未来童识,确立主体意识
现代教育必须面向未来,这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未来意识的熏陶。在教学中积极渗透未来意识,将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中学生谈到自己的志向时,我在鼓励学生的回答和肯定志向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讨论实现愿望需要哪些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长大以后能够出色地工作而努力学习语文的信心。在给学生讲周恩来总理小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讲毛泽东主席少年时为了自己的将来去学习游泳锻炼意志的故事时,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我们现在该怎样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学习。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而且让学生真正领会到了现在学习与未来的关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因为未来的希望而愿意不懈地尝试和持久的努力。
要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要让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学习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要达到预期的目的或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方式和途径并非“自古华山一条道”,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因而,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理解里、判断力、自控力,相信学生的智慧、潜能、才情,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合作伙伴,要学会倾听,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张扬自我的个性,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获得成功。这样才会使书上的知识融汇到他们的思想中去,也才会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把握良机,渲染课堂气氛
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在课堂中激起学生的学习情趣,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
(一)导入诱趣。“一堂课的开讲,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导入是新课学习的第一环节,精心设计这一环节,让导入做到“新、奇、异”,使学生产生新奇感、惊异感,就能快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
(二)赏析激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出自名家之手,文质兼美,字字珠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欣赏,去品味,去领略汉语文化的“意在不言中”“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无穷乐趣,这不但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语言感受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表演调趣。根据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的心理特点,在语文课上适时设计简单的表演,既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又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并对语言的形象性有了切身的体会,在不经意中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学生带进故事情节,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与认知活动,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课件激趣。随着形势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进入我们的课堂。适时、巧妙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在课文与学生之间迅速搭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多媒体课件的引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化作了一幅幅精美的图片,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动画形象,符合语文学习的形象思维特点,就像给学生插上了思维的翅膀,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效率高了。例如:《鲸》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鲸的进化过程,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形象地展示了鲸的祖先→在陆地→在浅海→前肢和尾巴变成鳍的样子→后肢退化→鱼的样子,很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五)竞赛促趣。心理学研究表明,竞赛能刺激学生为自尊好胜而奋斗的自我提高内驱力。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为了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给学生更多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开展学习竞赛,能促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如我们组织的朗诵、成语接龙、作文、讲故事等比赛活动,就能让学生在这比赛过程当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长久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
现代教育观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传统的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与天赋。因此,要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教师不要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如训斥、羞辱等方式来强迫学生服从老师的意志。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儿童的自信心、自尊心,引起儿童对老师的反感甚至恐惧,也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就意味着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新观念。“吸引”就是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让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
合作的师生关系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进行平等对话。正如马丁·布伯所说:“对话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而是寓于生活深处的具体体验。”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并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碰撞,达到相通,师生对话的核心是师生作为平等主体的坦诚相见,是师生双方共同在场的相互关怀和包容。对学生而言,对话能使他们处在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中,能在对话中学习、领悟和生发出前所未有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在对话过程中拥有和体验着做人的尊严,享受着被人尊重的快乐,树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从而对学习语文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互动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课堂是生与生、生与师互动的课堂。教师也应该成为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一起研究,一起交流,一起提高。在这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进一步强化或者修正原有的教育观念与行为,学生也能在这互动的学习环境中增强自己的学习兴趣。
(三)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是指师生间的情感联系,爱是其中的核心要素。马克思说:“爱,是生活深处一朵炽热的火花,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个实际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要对学生各方面给予关注。爱是将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和“你”的关系,变成了“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劲动力。因而,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把温馨的话语送给孩子,把热情的鼓励送给孩子,把无私的关怀送给孩子,让学生时刻感受到老师的爱,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跟老师交流心得体会,达到师生关系的最佳状态。教师还要充分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赋予他们真挚、纯真的爱,充分运用表扬的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学习语文的具体好处,进而让学生长久保持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语文学习,兴趣为先。如何更好地激发和拓展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不仅关系到语文课堂是否活跃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更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作为当代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改革,积极应对教学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知识取得能力发展与兴趣提高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体验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好语文的热情,对学生
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哈尔滨市通河县三站小学李艳丽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的制约,动机兴趣当然就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习兴趣,保持求知欲
师生关系是课堂中最基本的双边关系。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性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强调“以人为本”,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开发潜力的,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无凝会扼杀儿童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一)合作的师生关系
合作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团队精神,合作也是当今教育所需要的精神。合作的师生关系就是要求教师不以教育者自居,不以强制的手段来强迫学生学习。过去的观念是:“生不会学习,师来教生学习;生不愿意学习,师来强制生学习。”而现在的教育观念是:“生不会学习,师来教生学习;生不愿意学习,师来吸引生学习。”“吸引”,就是“使儿童乐于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进行的教学活动中来。”(二)互动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强调师生互动。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互动的过程,师生互动的质量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三)融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交流,倾注自己的爱,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觉得老师是最值得信任的人,是最好的朋友。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师生双方思想和感情交流的过程。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师生关系融洽,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油然而生,反之,则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厌学。因此,教师要重视感情的投入,倾注自己的爱,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对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作用。针对学生知识容量的增多、学习难度的加大,兴趣的保持程度则会丧失这一现象,我们要多关心鼓励、多给予帮助,从多方面着手,要防微杜渐,更要循序渐进。
二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兴趣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积极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在教学中,学生对学习内容、问题、答案的关注应该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理解远比教师丰富、深刻。我们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真正主动地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过程。而兴趣会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自觉而轻松。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思想、情绪、知识与能力基础出发,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三、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内在动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们求知欲望。1.创设实践情境
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相应的实践活动可以使原有的兴趣得到强化和巩固,并使之趋于稳定,教师要以实际出发多组织一些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我在上三册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介绍我自己》时,在课前把这个作业布置下去,让他们去观察同桌,找同桌的特点,到上这节课时候叫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去,让同学们观察,看看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孩子们说得五花八门,有说找长相,有的说穿着,有的说爱好„„等等,我让孩子们边说边板书,孩子们兴趣盎然,整个课堂充满了激情,一节课的交流下来,孩子们知道了人各有各的特点,都有一个个性.让口语交际课充满了情趣,孩子们有说不完的话,这就是兴趣,孩子有兴趣了,课就成功了。2.动手创作,创设现实情境。
动手创作活动是一种创造性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学习,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用画简笔画、玩游戏、表演课本剧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燕子》这篇课文文质优美,学习课文后,学生被活泼机灵的小燕子打动了。我适时让学生发挥想像,用简笔画的形式画出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就是这样使学生在愉快的创作活动中掌握知识,既发展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课堂上的30分钟、40分钟,丰富多采的第二课堂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最好延伸。另外,兴趣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搞好课外实践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很有利的。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让学生办手抄报,制作卡片,开办朗诵会、故事会、演讲会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总有一种是受学生欢迎的。学生在自己喜爱的活动中会受到熏陶,语文素养自然也会得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中,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进而产生积极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和欲望。
总之,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得好:“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更是创造欢乐与光明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只要教师方法得当、措施得力,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能够培养起来,进而使学生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爱学”,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有了一个质的提高。
学好语文这门学
(一)改变教学观念。
通过种种听课感受后,我认为:课堂气氛是一种积极向上,学生认真投入,师生互动合作,学生能力能得到良好发展的学习氛围。我们要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
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想:课堂上,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建立这种和谐的师生和伙伴关系,使儿童处于充满爱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气氛中,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课堂,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启发学生的智力、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学习心理和学习品质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课堂教学也要讲究艺术,要把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得生动活泼,让学生在课堂上如沐春风,如浴夏露,既得到艺术享受,又形成语文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崇高境界,也是语文教师追求的最终目标。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库姆斯认为:好教师的教学决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着什么既定规则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教学是一种艺术。如何运用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来调动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设置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2)以教师自身美好的形象吸引学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以严师、长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他们认为不这样学生们就不会听自己的。甚至有许多教师认为如果自己带着笑脸,就会没有威信,学生们有可能就无法无天。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教师面带微笑,并不意味着他不能严格要求学生们。教师是学生注目的焦点,这无疑于一位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如果学生喜欢听你上课,愿意与你交流,那就表明师生关系融洽,这就是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一个前提。教师的形象美很重要,假如教师上课前心情不好,易迁怒于学生,那会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力求神采飞扬,朝气蓬勃,对学生充满关爱之情,使课堂上出现和谐的氛围。我们的形象就像是无声的教学艺术语言,产生无形的牵引力,使学生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来。(3)增加师生互动,促进教学交往
新课程要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设法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设置问题情境无疑是一种好办法,它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遨游在书本的海洋之中,尽情发挥孩子的才能,让他们畅所欲言。
如:课文《动手做做看》中有这样一句句子:“不能光想,你得动手做做看!”我创造了这样的情境,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大一小的球,然后问:“小朋友,如果同时扔谁会先落地?”“到底是怎么回事?”课堂中的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置与讨论的过程激起了学生的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顺利地学到了知识。
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也是打破课堂气氛沉闷的好办法,学生在寻找表演对象的交往互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如:我上完《三个儿子》一课,让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学生的交际、表演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演完后大家兴致勃勃地对表演者的台词、动作、表情加以讲评,课堂沸腾起来。这样的语文课不再让低年级的儿童觉得枯燥乏味,他们兴趣盎然。
(三)多媒体的运用,课堂锦上添花。
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打破课堂气氛的沉闷无疑是其积极作用的。让多媒体进课堂,是我们每位教师的共同心声。通过多媒体教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动起来,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位学生都说起来,表达出他们的思想、意见。
总之,要教好语文并不容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若想让语文课堂成为令人向往的场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及教师,使这三个要素都“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课堂气氛,使语文课魅力四射。
第三篇:低年级识字教学论文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好方法
识字和写字,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要让孩子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要认识常用字1600至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因此,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可是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事情。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效率呢?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课堂上应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表现以正面积极的评价为主,积极发挥激励性评价的作用,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得到充分的保护。如学生读对了,可以让全班同学夸夸他,或者送点掌声给他。亲切自然的夸奖自然唤起了学生的自信心,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
低年级学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二.变换形式——“玩”中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在识字过程中使用学生最喜欢的游戏,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识记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
开火车的游戏法可以较大范围的检查学生的识字效果,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有好处。形式可以多样,有单轨火车、双轨火车,环城火车、翻山火车等等。形式多样、操作简单的开火车游戏法,给识字过程带来了乐趣,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好处。
复习生字笔顺时,可以用“对口令”的游戏。如“才”字的笔顺,口令如下:“才”字怎么写?“才”字这样写:横竖提撇。这就是“对口令”。复习组词可以用“找朋友”、“词语开花”、“摘苹果”等游戏。
在识字过程中,引进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提高识字的效果。
三.教给方法——学会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汉字的方法与规律。变我要学为我想学。汉字有许多不同的记忆方法: 猜谜语记忆法、故事记忆法、加减法识字、变换部件识字、对比记忆法、字形联想识字……
(一)猜谜语记忆法。比如:朋:两个月亮交朋友。思:十张口,一颗心,猜猜看,动脑筋。……孩子们不仅能编出书上出现的生字,还把这种识字方法扩展到课外,并讲给家长听,这样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识字兴趣,同时也巩固了生字。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故事记忆法。如:学“呆”时,教师边讲故事边写笔画:“一个人张着大嘴巴(口),像木头一样一动不动,原来他在发呆。”
(三)、加减法识字。如学习“百”字,有的说“白”字加一横就是百;有的说“日”字加两笔就是天。
(四)、变换部件识字。形声字都是由声旁和形旁两部分组成的,这些字的声旁都是相对固定的,只是根据字义的不同来匹配形旁,可以利用加偏旁“教一个得一串”。如:“青字开花”可认识“情、清、晴、请、蜻、睛”等,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感悟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
(五)、对比记忆法。这是根据字的间架结构相近或字音相同、相近来归类、对比而记忆的一种方法。例如“跑”“抱”“袍”“炮”这四个字,字形、字音相近,容易混淆,若归类、比较后,可编成顺口溜加以区分。如“有足就是跑,有手就是抱,有衣就是袍,有火就是炮”。
(六)、字形联想识字。(七)、归类识字
从我们的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几种,都有一定的规律,教学时,我们如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
汉字是属于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
在形声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形声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海”,“跑、跳、跃”两组形声字的教学中,我先后分析并要求学生区分“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表意功能。告诉孩子们“三点水”旁表示与水有关的意义,“足”字旁表示与“足”或“脚”有关的意义。学生正确区分了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带有“三点水”旁和“足”字旁的汉字了。
再如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加拼音、组词,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浓厚的兴趣”进而逐步“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总之,识字教学是一项 的任务,只要我们勤思考,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识字方法。而只有我们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时,才能让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
春华秋实,花已经开了,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探索,用创新的思想去武装自己,让花儿结为果实,在秋天硕果累累。
第四篇: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
怎样发挥自己的教育风格和特点
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作为一名教师,即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也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教学方法。
我觉得教师在讲授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关键处,让教学语言精炼,诙谐;能画龙点睛,明了易懂。让学生自己从中去品味课文的意义,让他们感到回味无穷。既将人类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让他们从心里喜欢上语文这一学科。可谓是一举两得。
无论是默读还是朗读,都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我的课堂教学上,我首先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同学们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减少繁琐的课文分析,减少作业的布置,让他们在多读,多自读中更高质量的获得知识,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作为一名有30多年教龄的教师,我深刻的理解到“问”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学习环节,而是创造发明的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其意义远远超过教学之需要。“问什么,怎么问”是教师最该重视的问题。不该拘泥于师问生答这种单向回环形式,而应该着重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问互答的形式。提问还要富有启发性。
精心设计议题,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议题开展集体讨论和辩论。即弥补了一堂课只有老师在讲授的不足,又有利于加深知识的记忆并培养了学生即席发言的能力。
如果说语文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那么熟练地掌握语文的基本途径就是练习。而且要保质保量地练习,点点滴滴,日积月累长期练习。我在教学中,不会狂风暴雨短期突击,反而注重学生每天应有的练习量和练习质量。使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全面提高。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对于小学生来说,缤纷的色彩,有情节的故事对他们都是特别的吸引的。我非常注重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实物,人物,景物等。随着人们对语文教育深入认识,在社会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已成为语文教改的必然趋势。通过实地参观可以获得丰富真切的感性知识和情感体验,开拓视野,加快语文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讲授;阅读;提问;议论;练习;观看等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它们都各有所长,只要互相配合,发挥整体作用,会让学生真正受益。
第五篇: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国家课程
如何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
找郢乡中心校何敏
2014年4月12日
如何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界定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习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注重实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其目的是学以致用。语文教学,如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语文教学就摆脱了应试教育的羁绊,学生就会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游弋,在语文蓝天上自由翱翔。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要把这一次的小练笔落实到位,就要领悟文本是如何通过写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当学生懂得细节描写更能表达人物的情感后,再让学生抓住人物(阿曼达)的动作、语言、神态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也就是“了不起”,从而照应课文中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样的读写结合,写是从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既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化、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与认识的抒发和倾吐。
2.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语文教学遵循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这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听是口头语言理解,说是口头语言表达,读是书面语言理解,写是书
面语言表达。听说读写,构成语文的能力系统。语言文字运用的时候,听说读写必须进行全方面的训练,不可偏废。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用课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
3.注重写作
写,是书面语言表达。学生要对写充满情趣,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要能生动具体、文从字顺地写,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写作时,要对占有的材料深思熟虑,揭示事物本质,深刻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看法,获得成长经验。如,在指导学生 “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一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隋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
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4.注重阅读
读,是理解语言,要充分利用阅读策略。信息推理策略,信息概括策略,质疑问难策略等,有了好的策略,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读,读懂言语内容,理解言语形式。要坚持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各类读物,收集摘抄,做读书笔记,积累适应实际运用需要的语言材料。阅读的方式很多,有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和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比如朗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朗读教学就是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朗读就是要细读文本,深度思考、理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比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人教版版六年级(上)11课《在急流中》一文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年轻母亲背着婴儿在急流汹涌的曲折河道上逆流而上赶路的相关段落,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年轻母亲面对险滩、礁石,面临湍急多变的江水毫不畏惧、从容镇定的神态,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受到人物勇敢顽强、从容镇定等美好品质的熏陶。同时也启迪学生思考:年轻母亲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勇敢的去战胜,那么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应该像年轻的母亲一样,该勇敢的去战胜呢。默读,顾名思义,就是不出声的阅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默读只用眼
看,不用口读,便于集中精力去思考,能加快对文中内容的理解。默读也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默读中遇到不懂得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也可以停下来思考,等到搞明白后在读下去。略读、浏览不要求细细的读,只要掌握大意就行,这样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时时处处皆有。我们要扎实做好语文课程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的教学,切实推进语言文字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