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起
小学音乐课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步较晚。随着课 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背景下,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 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机遇下的挑战。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 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 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一、研究的思路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 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 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中小学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
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 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3.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
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
素性” 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 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我们可以将这些体系的教学模式简约为如下图式: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
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综合音乐感教学活动模式为:
附图{图}
二、音乐教学策略
1.德育与美育。
“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远 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 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2.生动与主动。
“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 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传授与创造。
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 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 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4.静态与动态。
传统的音乐课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大都采用一般文化课的静态形式,学生正襟危坐。音乐本身是非语义 性的,体态律动学的诞生,使人们对音乐心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动态更能唤起人的本能,更能触发人的 自由联想,有助于人的创造意识和行为。静态与动态的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是音乐课较为理想的一种策略。
5.单一与综合。
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有多种,主要为声乐(歌唱)、器乐、欣赏、音乐常识与基本训练。作为普及的学校 音乐教学,“综合”是它的主体,而且学生年龄越小、年级越低,“综合”更为适宜。
三、音乐课基本教学模式研究的初步设想
1.我们对唱游课进行了初步总结:①唱游课教学打破了传统音乐学科的单一性,采取音乐游戏、律动、歌 表演、集体舞、节奏乐等综合性音乐艺术手段,提倡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它以激发儿童学习音乐艺术的兴趣为 目的,以培养他们审美情趣为核心。实施唱游教学,一方面为进入中高年级学习音乐打好基础,一方面积淀为 具备审美情操的基石,从而成为完善学生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②唱游课的指导思想:“动中学,玩中学,乐 中学”,一切从学生出发。③唱游课的相关策略:a注重兴趣;b人人参与;c创设情景;d加强表现;e加入竞赛 ;f即兴创作。④通过归纳,初步形成了游戏教学模式:附图{图}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 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 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游戏模式既是唱游课的教学模式,也是唱游教 学的过程,这模式中各环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层层紧扣,循环发展。这一模式适合低年级学生的音乐学习,还可引伸到中年级。⑤唱游课教学
评估,采用“音乐乐园”、“小小音乐会”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能力、审美情趣进行测试,并评定“优、良、中、差”。
2.小学的中、高年级及初中,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 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活动模式:
导入→活动→创作→表演、评议
“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 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 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 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 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
3.由于高中的音乐课刚刚起步,还缺乏较深入的实践与思考,但基本模式的思路是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探 索、讨论、创作、评价等,以进一步发挥高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体现高中阶段的教育特征,具体的教学 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归纳与总结。
中学音乐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对有音乐特长或爱好的同学予以关爱,为他们个性彰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为音乐特长生搭建舞台。学校是个五彩缤纷的教育乐园,音乐教师应该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学生的兴趣欲望、教师的职业优势,开展形式各异的音乐活动。如组织乐队、合唱队、舞蹈队,编写音乐墙报,举办文艺演出,开展歌咏比赛……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为学生音乐特长的彰显搭建平台。这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工作的需要。
树立音乐特长生的自信心。人各有所长,特长是人自信的资本。在一个班级中,学生的情趣不同,个性差异很大。所以,在不同的活动中,学生的自信与自卑感受是大不一样的。文化课考试、学科知识竞赛与体育活动中,自信群体不是同一的;音乐活动与其他活动相比,自信群体又存在差异。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或自己组织的活动中,为那些有音乐特长或音乐兴趣的学生找回自信,提升自信。
帮助学生选择志向,定位理想。好多家长从孩子启蒙教育时就开始了音乐教育的投入,他们未必期望孩子长大后走这条路,吃这碗饭。而一些中学生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还对学歌、练云琴、跳舞……情有独钟,可是不知道以后的路子该怎么走。至于,那些从初一或高一才喜欢上音乐的学生,更不知这种爱好会对他今后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因而,面对茫然的家长和学生,受过专业训练和专门教育的音乐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和家长选择志向,定位理想。至少可以而且也应该在这方面当好参谋。
总之,音乐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有某种艺术专长的教书匠,育人的重任系于其职业的终身。
第二篇: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新课程实施中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多元化、动态化的特点,在课程推进实施中,它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可和重视。
一、领会课程体系目标
要做好一件事,你首先必须了解它。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往往以主题的形式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它强调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劳动实践、服务、技术实践等,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创新课堂教学结构
由于受旧观念的影响颇深,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还是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目前,教师大多数属于“知识传授型”,表现在善于传统式备课、讲课和批改作业,他们一旦离开书本,离开教科书,将变得无所适从,面对学生将不知所措,对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显得力不从心。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正在各校如火如荼地展开。
它注重学生的亲历和实践,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三、把握好基本的问题
我校“山里人家”综合实践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高,活动效果好。江苏《教育电视台》、连云港市《苍梧晚报》分别报道过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山里人家”成为我校宣传办学特色的名片。在前期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努力做好了多方面的工作。我们学校所在地宿城三面环山,有世外桃源之美称,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一切生活在宿城的学生起初了解得很少。在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以“山里人家”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该主题活动体现了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设计。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围绕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这三条线索进行的;学校依据山区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把“山里人家”作为综合实践活动推进的主渠道,开展了“与花草树木交朋友”、“我家的云雾茶”、“我家的果树”、“我家的葛粉”、“家乡的旅游”、“山里人家的房子”、“山里人家的菜”、“山里人家的水”、“山里人家的习俗”等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第三篇: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她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语文课是学习基础知识的重要方法,但从学生方面来说,语文课是枯燥无味,如何提起学生的兴趣呢?令到他们喜欢学语文呢?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中我体会到一些让语文课变有趣的方法。
一、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在当今电子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作为语文教师也应当好好地利用一些先
进的科技技术来进行教学。多媒体就是最简单直接的手段。在平时学生学习生字都是看书自学,老师检查学习效果。如果借助有关的教学辅助资料如光盘或幻灯片等把您要教学的内容展示
给学生看,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了,同时课文中相当难理解的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
体来辅助教学。
二、改变教学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在语文课上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答;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等。这样来上课
老师不觉得烦学生也觉得厌。其实也应该改变一下。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让课堂更有
趣。细心阅读教材,你会发现有许多灵活变通的地方。多利用这可以动的方面。例如,在人教
版四年级下册的教材中,让学生动起来的地方可多了。如: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古诗;
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等。在教学《纪昌学射》这篇课文时,可以采用学生分角色表演的方法来
进行教学。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谈谈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把时间给学生自由掌握,让他
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成一个表演剧。学生表演时依照自己的理解,把内容表演出来这样既可以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让课堂动起来。又如在教学古诗时,先让学生读熟古诗,谈自己对
古诗意思的理解,指名根据古诗诗意进行表演,同学之间评议,实验证明这些做法是可以的,既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又可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三、熟悉教材,精心设计
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最关键是看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你讲得再精彩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算不上是成功。如果有学生的参与而教讲得一塌糊涂,也不算是成功的课。在教学时我深
深地感受到这一点。因此,教师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熟悉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
学。在教学《太阳是大家的》这篇课文是,先让学生流利地读课文,指导他们去发现课文中的
特别之处。结果学生发现在文中第一小节和最后一个小节所讲的内容有点相似分别起到首尾呼 应的作用。接着引导他们这篇课文讲谁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说太阳是大家的,太阳对我们人
类有哪些好处?课文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步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引导学生自己就课文
进行提问。
又如《扁鹊治病》这课的教学,先让学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条理,提问,课文为什么这样安
排材料,让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段落读一读。接着请学生说出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以及详细的过
程。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最后总结全文。
四、因“材”施教,投其所好
在教学时要看课文的不同题材,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多了解学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选择学生喜欢的方式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精彩。熟悉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地乐于学习,语文课会变得越来越有趣学生学起来也轻松的多了。
中高年段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之再解读
来源:王雷英工作室
作者:秦岚
分享到: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高年段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之再解读
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
秦岚
【摘要】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阅读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小学语文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对此,笔者粗浅地认为:
一、单元整体意识——阅读教学的领航方向
二、明确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灵魂主宰
1、教学目标要脚踏实地。
2、教学目标要适度恰当。
3、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
三、掌控提问技巧——阅读教学的心志命脉
1、提纲挈领,注重提问的大度、气度。
2、删繁就简,注重提问的尺度、节度。
3、层次鲜明,注重提问的深度、广度。
4、旁征侧引,注重提问的角度、风度。
四、体现语言价值——阅读教学的丰满羽翼
1、多读、会读,品位语言
2、能说、乐说,实践语言
五、优化评价策略——阅读教学的和谐悦音
1、导向性评价,启迪智慧
2、机智性评价,调和矛盾
3、延伸性评价,拓展思维
【关键词】有效性;单元整体;教学目标;提问策略;语言价值;评价策略
阅读到底怎么教?这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现今“多种风格与流派”的特色教学,百家争鸣,给一线教师带来了不少思考空间外和努力方向外,着实“乱花渐欲迷人眼”了一番。可经过一段教长时间的深思熟虑之后,我认为,无论哪种风格与流派,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才是硬道理。
何为“有效”,沈大安老师曾提过:“有效”是指通过老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目前,小学语文中高年段阅读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面面具到,逐句逐段分析,教师累,学生苦,而我们的学生收益是多少?有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生成发展?因此如何把握中高段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任重道远,解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了。
一、单元整体意识——阅读教学的领航方向
“新课标人教版的教材都是以专题组织教材,这些专题是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以文化性或人文性为线索。每册八个单元,每组均以‘导语’的形式点明单元专题,阅读课、语文园地都围绕本组专题合理安排,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有机整体。”探究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编写特点入手,把握单元的整体动向,引领教学实践。单元整体意识教学,就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一种单元整体备课、教学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教学。
在单元整体意识下进行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有利于开发课程资源,培养语文实践能力,有利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培养恒久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二、明确教学目标——阅读教学的灵魂主宰
有效的阅读教学必须关注三个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怎样到那里去”;“我们有没有到那里”。其中第一个问题就指向了教学目标的明确问题。
布鲁姆指出: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确实,教学目标是课堂的灵魂,是实现阅读有效教学的前提与保障。
1、教学目标要“脚踏实地”
假如试着问自己,在预设教学方案时有多少时间是用来认真思考教学目标如何确定的。恐怕连我们自己都会不由地撇撇嘴,因为我们最习以为常的做法就是照搬照抄教参上的,到了课堂上,目标管目标,教学管教学。可如果连目标都无法明确的课堂,如何能称得上是“有效”。
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特点,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都应带有其自身的价值。但我们似乎也不难发现,现在几乎每篇课文都会雷同的描述一些眼熟的教学目标:认识、会写几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已经变成了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的“帽子”。在我们制定教学时必须留心观察课文的文体特点,语言规律和其在单元乃至一册教材中的编排位置,而非胡乱设置,使之形同虚设。
2、教学目标要适度、恰当
教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什么高度,就能引领学生达到什么高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是否符合课标规定的中高年段阅读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同时还要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水平,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目标制定时要求低一点,定得少一点,要使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让他们“每天进步一点点,收获一点点”。如学习《巨人的花园》,教师非要不断、反复强化巨人的自私来突出“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意义”,可孩子更加关注的是童话的神奇想象力和梦幻般的语言魅力。教师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切不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3、教学目标要全面、具体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教学目标要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检测教师的工作效益„„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那么怎么样的教学目标才是“全面、具体”的呢?教学目标需要用清晰明白的语言描述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可操纵性。教学目标应该包含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避免顾此失彼。如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执教《惊弓之鸟》一课所制定的三个教学目标:
(1)凭借拼音,读准“羸、嘣”两个认读字,会认、会写“魏、弦、悲惨、愈”五个生字,会写“弓、箭、射、猎、雁、痛、裂”七个已会认的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惊弓之鸟、魏国、射箭、打猎、大雁、拉弦、悲惨、愈合、裂开”等词语。了解“惊弓之鸟”这个成语的来历,能在教师提供的具体语境中判断是否适合用“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感受成语的魅力。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分角色朗读中体会“信不过自己的耳朵”“大吃一惊”“更加吃惊”等用词的变化以及更羸说话的准确、严密,体会语言的力量。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积累和运用先果后因的表达方式。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仔细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判断;初步学习根据事物现象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全面、恰当、具体”是对这堂课教学目标制定的最好评价。“是否适合用“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是在“教师提供的具体语境中”进行判断,“用词的变化以及更羸说话的准确、严密”等是在“在分角色朗读中”进行体会。“读准、了解、判断、体会、积累、运用、懂得、初步学习”等词的描述,让我们明确了学生在这堂课上将会有的行为动作。
三、掌控提问技巧——阅读教学的心志命脉
课堂提问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师生交流的普遍形式。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同时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
一堂成功的阅读课,需要借力,那就是行之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回答——反馈”环节,有效地帮助学生回忆旧知,掌握新知,培养能力,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纠正补救,从而使课堂教学在师生和谐共鸣中有序推进。
1、提纲挈领,注重提问的大度、气度
崔峦老师提到:教学时,应从整合的,关键的问题引入思考。“整合的”关键问题就是能统领全文的主要问题,这个提问可能将串联学生在这堂课上的思维轨迹。教学时教师就应纵观全文,提纲挈领地抓准,抓牢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提问,它有可能是一个关键词,一句中心句,一个矛盾冲突„„
例如,特级教师王雷英老师在执教《触摸春天》一课时,就文中的一句关键词深入文本展开研读——你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这真是一个奇迹”,认真读课文,把你读到的,想到的,感悟到的划下来,还可以写下来。围绕“这真是一个奇迹”师生共同感悟了盲女孩“安静”身上那份神奇的灵性。
2、删繁就简,注重提问的尺度、节度
课堂提问,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力求“以少胜多”,问得有价值。每一堂课可设计一到三个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提问,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起班级里热烈的探讨氛围,但那些可有可无的问题能免则免。
在江、浙、沪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会中有一堂课《石头书》,一课下来,执教老师一共提了20多个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似乎失去了思考的价值,因而时间一长学生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纵观整堂课,老师引导得很累,学生学得更累,课堂一盘散沙。
此外,那些有口无心的问题也应该杜绝。比如:“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吗?想读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大多数学生明白老师此话的用意,但若碰到个故意调皮捣蛋的学生给了否定的答案,老师又该如何继续课堂教学呢?其实,完全可以换成陈述的形式:“这篇文章写得太美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不仅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唤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一举两得。
应让教学语言简洁,让教学流程清晰,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品味。
3、层次鲜明,注重提问的深度、广度
课堂上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有效的问答行为,引导学生用心读,用心品,用心悟,从而把书读好,读懂,读透。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和层次。
如钟波老师在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时,课前巧设疑,激发阅读兴趣——出示课题,交流作家和作品后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回忆园子?园子给作者留下了什么?课前设置悬念,巧妙的提问,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更有效地提高了初读的效果。教至课中,钟老师又让学生品读感悟:默读课文思考:哪些情景使作者对园子难以忘怀?语文教学中的体温,一般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的。教师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设问,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分析思考,可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接近课尾,钟老师再一次提问来提升文本内涵:园子给作者究竟留下了什么?让作者念念不忘。这时学生从不同角度梳理文章,课结得既有深度,又不失生动活泼。
4、旁征侧引,注重提问的角度、风度
大部分的中高年段阅读教学中,很少能看到教师提出高质量的提升性的问题,也很少能形成发展性探讨的追问,导致我们的教学陷入肤浅的线形思维和平面理解,从而缺乏了深层次的领悟。
其实课堂提问应围绕文本主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入手。如:乐欢欢老师《祖父的园子》,在品味园子的五颜六色和生机勃勃后,乐老师试着提问:童年的我爱劳动吗?学生马上把目光聚焦到作者的调皮,并找到了文中的字词句:“东一脚西一脚踩种” “把狗尾巴草当稻穗”。这时乐老师继续追问:一般的家长会怎样,祖父却如何做?通过这一提问,学生的眼前立刻就出现了一个慈爱的祖父形象。
四、体现语言价值——阅读教学的丰满羽翼
崔峦老师在江、浙、沪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的讲话中指出:小学语文主要应是语言文字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学生来说,学语文首先是学语言,学习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李海林先生提到:阅读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言的接触”,一切设计都应围绕“学生与语言的接触”来进行,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学生与语言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言的接触”就没有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一言以蔽之: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定是“学生与语言的接触”。
1、多读、会读,品位语言
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一篇文章还未看完就进行理性的分析;一篇文言文连字音都尚未读准,断句都尚未搞清就开始进行文章段意的归纳;一首诗歌象征性地读了一遍就进入了支离破碎的解析„„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课文应让学生多读一些。一篇课文,老师给予引导、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读就行了。老师讲45分钟是容易的,要引导、指点学生好好地读是很不容易的。语文课要“以读为本”,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不妨来看一下王雷英老师执教的《木笛》,听过这堂课的老师都会对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的朗读有很深的印象。王老师请学生将课文中描写“朱丹”“大师”“腊梅”“红烛”“雪景”这些人、景、物的词语画下来,并适时写在黑板上。之后,那么多的形象在王老师预设的师生配合串读中,反反复复地出现:就是这样一个从腊梅盆景中站起来的人,他——修长、纤弱,穿着一身——黑色云锦衣衫,就像——一株梅树。我们也仿佛看到了纪念碑前的方阵是由一群孩子自发聚集的,有——大孩子,小孩子,男孩子,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但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手中都擒着一枝——红烛,在夜色中泛出一片荧荧光亮,像——曙色萌动,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那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雪越下越大——一团一团,纷纷扬扬地——飘洒,在天空中——翩然回旋。我们听到朱丹的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那笛声是多么——如泣如诉„„
通过反复的、回旋式的串读,课文中所描述的形象在突显、精神在升华,学生的体验在深化。这正是灵性与悟性的交融,意象与梦境的交设,形象与精神的升化,学生入情入境,悟文自然有效出效。
2、能说、乐说,实践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讲是必要的,但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认识、感想的交流更重要。教师要多提供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书中找到根据,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与众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议论品评活动中自己去尝试语言,鉴别语言,理解语言和学会运用语言。来看乐欢欢老师上张籍的《秋思》: 师:读一读第一句诗,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怎么能看见呢?
师:对啊,秋风来无踪,去无影,看不见,摸不着,为什么说“洛阳城里见秋风”?想想风的模样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风是看不到的,但风吹衣裳,衣裳在飘动,那不就是风的模样吗? 师板书:长衫飘飘。还有谁看到了风的样子?
生:秋风吹过洛阳城的树,树叶一片一片的落下来,那不就是风的样子吗? 生:秋风吹到湖水上,湖水荡起了波纹。
生:风吹到诗人的身上,有点凉飕飕的,那是不是风的样子呢?
师:对啊,但那是风的情绪。就像春天“草长莺飞”风是暖暖的,润润的,风的情绪是? 生:“温柔”,“温和的”。
师:夏天呢?烈日炎炎,风也懒得吹,就算偶尔出来溜达,也被阳光烤得火热,那个时候风的情绪是? 生:“焦躁”“心情不好的”。
师:夏天的风有点气呼呼的样子,一下就窜过去了。那么张籍遇到的秋风情绪又是什么样的呢? 生:有点寒冷,不像春风那样温柔。师:现在你还认为风看不见,摸不着吗? 生齐:不!
师:洛阳城里,诗人看见落叶纷飞,看见自己长衫飘飘,看见秋风扑面而来,那一刻诗人心中油然而生的是一种怎样的情绪?
生:觉得自己很孤独。他会想念自己的亲人。他肯定想回家了。
师:是啊,天凉好个秋,诗人站在街头,望着秋风,想起家里的什么人来了呢?家里的老母亲,你身体可好些?天气凉了当心别受寒啊。(老师这样一引导,全体同学马上就来劲了)
生:亲爱的爸爸,田里的庄稼收成可好?你不要太操劳了,身体要当心哦。生:亲爱的妈妈,你做得菜多好吃啊,我做梦也在想。生:我的儿子啊,你是不是又长高了,读书一定要用功啊。师:妻子呢?
生羞答答地:妻子,妻子我也非常想念你呢!
师:说到妻子都不好意思了,感情很深啊。千言万语,仍在心头,那就赶紧些封家书吧,‘欲作家书意万重’。“意万重”是全诗的重、难点,孩子们很难理解。但是在乐欢欢的课堂上,还需要讲解吗?孩子们已经带着自己的感情和理解说得非常详细,透彻了。整个课堂上已经秋意盎然,落叶纷飞。“洛阳城里见秋风”一个“见”字,师生那么愉悦地聊啊说啊,聊出了一个秋思的世界,说出了诗人如丝如麻的乡愁。
五、优化评价策略——阅读教学的和谐悦音
评价是教师即时作出反应的一种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和学习进程。《新课标》指出:“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是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影响最大、最直接的一种过程性方式。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评价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呢?
1、导向性评价,启迪智慧
对学生在课堂的回答进行评价,关键要把握好方向,指向要明确,切不可模棱两可,蜻蜓点水一般。
听过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一堂课,他对学生语言的导向性评价着实让我叹为观止。课堂上,一女生说了一句话:暑假里,我和爸爸有幸到杭州来。贾老师一听,立刻笑着说:“你说话声音真好听。不过,你这句话有4个毛病,大家发现了吗?”底下学生无言以对,听课的我也直纳闷,怎么会有那么多毛病呢,刚才这句话听起来还可以呀!
“第一,‘我和爸爸’这个‘和’用得不当,爸爸是大人,我是小孩,应用‘我随爸爸’;第二,‘有幸’不当,你到杭州来,可能是有幸的,但爸爸是大人,到杭州应该来过很多次了,所以应该是‘我有幸随爸爸’;第三,你在上海,不能说‘到杭州来’,应是‘到杭州去’;第四,到杭州去干什么?即便是有幸,下面的内容应该是有幸的,如果你到杭州去看病,也叫‘有幸’吗?”贾老师字字珠玑深入剖析,他那正确敏锐的导向评价引领启迪了学生和听课老师们的智慧。
2、机智性评价,调和矛盾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叶澜女士说过:“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因此教师运用机智的评价能化腐朽为神奇,产生独特的魅力,调控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全情投入课堂。
前不久举行的特级教师教学展示活动中,我班参与了王彧钊老师执教的五下册《孔明智退司马懿》。有这样一个片段,王老师请学生们读一读文中直接描述“空城计”的内容:“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王老师叫到了我们班朗读能力最差的A同学,我不禁手心冒汗。果不其然,A同学把这句话念了个支离破碎。全场顿时陷入尴尬,该如何收场?只听王老师说道:呜呼哀哉,此丞相见大军来犯,顿时慌了阵脚,方寸大乱,胸中无大计,看来吾等小命要休已!”此话一出,原本僵持的课堂,出现了一道曙光。学生们在王老师调侃的评价中会意地笑了,同时也明白了这段话应读出孔明的大气、镇定、胸有成竹。听课的老师无不为王老师的睿智叫绝。接下去起来读的几个学生当然都念的十分到位。教学继续,王老师请学生读蜀国士兵见大军来犯,慌忙禀告孔丞相的一句话:“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不料王老师又一次叫了A同学,我瞠目结舌,心想:还敢叫他!没想到的是,这次的A同学非但不紧张,还将这句话读得惟妙惟肖。但更没想到的是王老师的评价,他摸着A同学的头说:瞧,我们这位同学做探子比做丞相要有潜质啊!孩子们开心地笑了,听课的老师不约而同的为王老师此番机智的评价鼓起了掌。
3、延伸性评价,拓展思维
延伸性评价是指在学生说出一种想法后,教师不急于对其言行做出结论,而是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以便能在从容自由的气氛中积极思考,这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执教《捞铁牛》一课结尾,问:“你有什么话要对怀丙说?”一生说:“我想问怀丙,捞一只铁牛要用两船的泥沙,那捞八只要十六船泥沙,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会污染河水,还会阻塞航道,更会因泥沙而堆积而造成水患,这是破坏环境。”该教师顺势问:“你们觉得怀丙的做法还存在什么不足吗?”学生纷纷就环保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师总结道:“当时科技不发达,怀丙打捞铁牛的方法确实很好。但在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环保也迫在眉睫,这种方法不行,你有更好的办法吗?请回去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想个更好的计策。” 课文虽然看似结束了,但却意味着“大语文”的起点,“回去想个更好的计策”使阅读拓展到课外,并拓展学生思维,提升文本价值。课堂上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延伸评价,顺势深化、超越文本。
中高段的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也有很多。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以实现学生语言发展为核心,树立单元教学的整体意识,明确教学目标,掌控教学的提问技巧,并不断优化课堂评价策略,实践、总结、完善、创新,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发展。阅读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吾必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崔峦在江、浙、沪第五届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开幕式上的讲话
2、《有效教学,始于准确地制定目标》,茹茉莉
3、《单元整组教学——演绎新课程奏鸣曲》,金晓润
4、《让语文教学更有效》,沈大
第四篇: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国家课程
如何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
找郢乡中心校何敏
2014年4月12日
如何体现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界定一语道明了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学习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1.注重实践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其目的是学以致用。语文教学,如果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语文教学就摆脱了应试教育的羁绊,学生就会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游弋,在语文蓝天上自由翱翔。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要把这一次的小练笔落实到位,就要领悟文本是如何通过写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父亲“了不起”的。当学生懂得细节描写更能表达人物的情感后,再让学生抓住人物(阿曼达)的动作、语言、神态展开想象,来描写阿曼达在逆境中的坚强,也就是“了不起”,从而照应课文中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样的读写结合,写是从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既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化、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与认识的抒发和倾吐。
2.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
语文教学遵循听说读写相互促进的原则,这是语文教学的传统。听是口头语言理解,说是口头语言表达,读是书面语言理解,写是书
面语言表达。听说读写,构成语文的能力系统。语言文字运用的时候,听说读写必须进行全方面的训练,不可偏废。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用课文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
3.注重写作
写,是书面语言表达。学生要对写充满情趣,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要能生动具体、文从字顺地写,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生写作时,要对占有的材料深思熟虑,揭示事物本质,深刻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一、看法,获得成长经验。如,在指导学生 “黄河,母亲河”的写作时,我先为学生播放了光未然的《黄河颂》,因为学生刚刚学过这篇课文,现在以歌曲的形式呈现,学生不仅在熟知的歌词中感受了音乐美,也很自然地再次体会了黄河的磅礴气势,然后再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有黄河的视频,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辅以写作指导,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黄河的地理特征,黄河对我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尤其是了解今天的黄河遭到污染的严重情况,学生自然就产生了对母亲河一黄河倾诉的冲动。写作时可以以倡议书的形式来写,也可以用童话、寓言、书信、诗歌甚至是戏剧的形式来表达。最后,作文的展示效果是令人欣喜的,有的同学善于抒情。笔下自然就会流淌出滔滔的黄河情结;有的同学善于思考,就以“一滴黄河水的诉说”这种特殊方式,来警醒世人对黄河的保护;有的同学善于想象,就以“我心中的黄河”这题,写满了对黄河的憧憬。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隋景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触动了学生的写作灵感,开拓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学生写出
来的文章也就拥有了自己的灵魂。试想,我们面对这样的写作内容,不为学生创设情景,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大海的孩子来说,那是无从写起的。
4.注重阅读
读,是理解语言,要充分利用阅读策略。信息推理策略,信息概括策略,质疑问难策略等,有了好的策略,才能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读,读懂言语内容,理解言语形式。要坚持课外阅读,广泛涉猎各类读物,收集摘抄,做读书笔记,积累适应实际运用需要的语言材料。阅读的方式很多,有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不同的要求和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比如朗读,在九年义务教育中,朗读教学贯穿始终。在阅读教学中,朗读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作为目的,朗读教学就是要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作为手段,朗读就是要细读文本,深度思考、理解,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情感体验。比如我在教学义务教育人教版版六年级(上)11课《在急流中》一文时,让学生反复朗读年轻母亲背着婴儿在急流汹涌的曲折河道上逆流而上赶路的相关段落,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感悟年轻母亲面对险滩、礁石,面临湍急多变的江水毫不畏惧、从容镇定的神态,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受到人物勇敢顽强、从容镇定等美好品质的熏陶。同时也启迪学生思考:年轻母亲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勇敢的去战胜,那么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该怎么办?是不是也应该像年轻的母亲一样,该勇敢的去战胜呢。默读,顾名思义,就是不出声的阅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内在的口头语言。默读只用眼
看,不用口读,便于集中精力去思考,能加快对文中内容的理解。默读也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默读中遇到不懂得地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也可以停下来思考,等到搞明白后在读下去。略读、浏览不要求细细的读,只要掌握大意就行,这样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机会时时处处皆有。我们要扎实做好语文课程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的教学,切实推进语言文字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五篇:旅游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旅游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学科一般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科学知识体系的分类,其目标是知识的发现和创新。而旅游学就是将旅游作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以其所涉及的各项要素的有机整体为依托,以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活动在旅游运作过程中的内在矛盾为核心对象,全面研究旅游的本质属性、运行关系、内外条件、社会影响和发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作为一门科学,旅游学是随着近代旅游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旅游学以研究人类的旅游活动为主线,以探究旅游活动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通过探讨旅游现象的历史演进,总结旅游发展的基1本规律,阐述旅游活动和旅游业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分析旅游活动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介绍发展旅游的政策和法规,从而展示旅游学科基础理论框架。它已经初具学科的雏形,并且符合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目的,对“旅游”这一社会现象进行发现和研究。旅游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旅游经济学理论、旅游社会学理论、旅游人类学理论、旅游心理学理论、旅游地理学理论、旅游生态学理论。这一系列的理论基础,为旅游学这门新型的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随着人类的社会实而产生的,是历史的必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倡导对旅游进行综合研究。二战以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的学者对旅游现象展开了多个领域的研究,而且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环境生态学等学科的重要性正在逐渐超越经济学。大约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旅游的影响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逐渐形成旅游经济、旅游社会文化、旅游环境与生态三个影响研究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研究和旅游教育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和重视,其重点逐渐向学术建设和提高学术水平转移,旅游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也相继出现。正是这一系列的社会发展和实践,使旅游学逐渐成熟,并且可以做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现已形成包括职高、中专、高等院校教育以及成人教育在内的较为完备的旅游教育体系。有些高校也纷纷设置旅游院系、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研究方向。现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多层次培养旅游专门人才的院系,设有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旅游管理学士学位;有旅游管理专业、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及旅游管理专业的成人学历教育,还有些高校成立了社会文化与旅游学院,现已更名为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开设了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并设立旅游管理硕士学位点,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人教育中也设有旅游专业。可以说旅游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际上已经存在并且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虽然旅游学仍然具有许多的空白,在各个方面也有着许多的争议,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崛起已经是势不可挡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需求推动的结果。可以说,旅游学作为独立学科是必然,也是一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