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词话 品味境界(合集5篇)

时间:2019-05-15 02:03: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感悟词话 品味境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感悟词话 品味境界》。

第一篇:感悟词话 品味境界

感悟词话 品味意境

《人间词话》十则

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同仁: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感悟词话,品味意境》,我把对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十则的教学创意及教学思路给大家谈一谈,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整体结构: 一 解读文本 二 解读学生 三 确立三维目标 四 教学过程 五 总结升华 六 作业布置

曾国藩实验学校

彭 勇

2008-11-28 一 解读文本

《人间词话》十则出自于新课程选修教材《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的第十单元——人文心声。这也是最后的一个单元。首先我们不得不思考两个问题。(1)这一册选修教材为何命名为《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强调文化经典的研读,从中不难看出经典文化的持久魅力。经过了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两次文化断层。我们的传统文化岌岌可危,当代中国人也越来越意识到经典文化的重要性。民族的复兴首先应该是文化上的复兴。(2)选修课应该怎样上?课程说明是这样讲的:选修课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另一个阶段,它和必修课的最终学习目的都是一样的。即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但和必修课程比起来,选修课的学习更要求打开思路,发展个性,更加需要主动地学习。

这也要求我们的选修课堂要适时而变,与时俱进。因而我们的选修课堂应该是交还给学生的,所谓的研读,是学生的主体钻研阅读。老师扮演引发兴趣,方法点拨,精讲精练的角色。同时选修课堂也应该是一节人文课。我们可以把历史,社会,哲学,美学等知识融入进来。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为目的,进行深度语文的学习。使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自然延伸。

二 解读学生

经过高中一年半的学习,从必修1-5册,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高中语文的基本知识和初步的鉴赏能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美学(审美意识)的角度切入,以文本所涉及的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进而能用现代的审美观念来审视文本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人间词话》十则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又可以当作美学作品来读,读美,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美学的意境与深远。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美学世界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学生的这种多元化的收获,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吗?

三 确立三维目标

在解读了文本和学生的前提下,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新课标要求确立这篇课文的三维目标:(教学任务)

(1)了解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2)准确把握文中所提及的诗词理论,理解”境界”的内涵.。

(3)运用王国维诗词鉴赏的相关理论从景和情入手鉴赏具体诗歌的意境.。重点和难点:学习王国维的诗歌鉴赏理论,提高诗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

四 教学过程

根据“简化教学思路,优化教学内容”的原则,确立“三任务,三课时,六环节”的教学构想。

即三个教学任务,三课时完成。一课时完成一个目标。分六个教学环节进行。六个教学环节分别是二次默读训练,二次朗读训练,一次鉴赏练习,一次背 诵训练。

下面,我重点给大家谈一谈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策略及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了解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一)第一个教学环节:导语引悬念,激发出兴趣。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展开与文本的第一次对话。

第一次默读训练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不仅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而且还要默默的沉思。给学生读书的时间、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默读中边读边想,边读边思考。

具体步骤:(1)教师导入

导语设计:九十多年前,有一个拖着长辫徘徊在充满新学气的北大校园的学者,有一个面对国家衰落受辱而选择“君辱臣死”忠臣,有一个留下“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贮得,离人泪”的词家,有一个愿为文化而献身的人,他就是我们本文的作者。——王国维

[设计意图]心理学家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因此,我设计导语时尽可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有些老师认为课堂时间紧,应该单刀直入,少绕弯弯,我认为导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不多余。

(2)学生默读课文及注释。

边默读边思考:既然是对词的评论,为何要加上“人间”二字?

[设计意图]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问题教学法,认为这种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因此,我向学生出示了具体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地深入地探究。

(3)教师点拨: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人生一大梦,未审觉何时”。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出现的最多最频繁的莫过于“人世”“人间”二词,自始至终充满着对人生的思考。人生遭逢多难的时代,“忧生”和“忧世”一起积压着他,驱策他不断的去解索人生的困惑,追寻人生的真谛,追求人间的美与人间的大境界。

(二)第二个教学环节: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出示第一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第二次对话。

第一次朗读训练

[设计意图] 朗读是培养文言语感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师生对话,共同探究。完成第一个学习任务即了解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作品《人间词语》。

(3)教师点拨总结:

关于王国维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学者。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古文字学等领域的成就极为卓著。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及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 论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王国维在苦闷和忧愤中度过了自己悲剧性的一生。学术不能使他得到解脱,而诗人般的灵魂终于使他对所生存的世界失去了信心。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一纸遗书,自沉于北京颐和园昆明湖。

关于《人间词语》

《人间词话》共有六十四则,一剖为二。第一部分,从一则到九则,关于境界的理论。第二部分,从十则到六十四则,结合历代作家、作品的具体分析,进一步验证和阐述关于境界的基本理论,中心论题是“境界说”。

虽简意却扼要,一语破的。浩瀚的文化中妙语佳句信手拈来,一切浑然天成,无半点艰涩雕凿之古语,不愧为博古通今之王国维得意之作。而最具价值的部分就是我们课文所选的十则,他系统地提出了“境界”乃评词之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之说,就我与物的关系不同所造之境有“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区别,“有我之境”为优美,“无我之境”为壮美。境界不仅指景物而言,同时亦指内心情感等等观点。

(4)课堂讨论:

[设计意图]课堂讨论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在了解了王国维及其作品《人间词语》后,以“一场幽梦同谁近,世间词人独我痴。”为话题,讨论王国维身上的悲观主义色彩。

(5)总结引申,学生积累:

[设计意图]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可以启心智、长见识,能够陶冶性情、诱发遐想、丰富积累。

寻寻觅觅中,王国维选择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有人说,学宋词者必多忧郁多愁思,方可解其真谛。我想,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吧。先生毕竟为性情中人,感国家衰败受辱之深,报国之心之切,使先生深陷于矛盾和沼泽中而又无力自拔。

他选择了自杀。王国维去了,人世间纵有他难以割舍的“一江春水”满地残阳”,但也有他不忍目睹的“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悲痛。

死了死了,一死百了。一场幽梦同谁近,世间词人独我痴。(6)结束语 导入下一课时的学习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准确把握文中所提及的诗词理论,理解“境界”的内涵.(三)第三个教学环节 :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出示第二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第三次对话。

第二次朗读训练 [设计意图] 涵咏 具体步骤:

(1)学生齐读课文(2)具体分析文本(3)重点品读一则(4)教师点拨:

理论核心是‘境界’说。十则几乎每则都不离“境界”二字:

1、词以境界为最上

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4、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6、境非独谓景物也

8、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认为就是情景交融,生动具体的艺术画面。王国维“境界”说应该有以下的内含:①有“境界”、“意境”之作应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特征,能引起读者多重的联想与想象。②有“境界”、“意境”之作应具有真实自然之美,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③有“境界”、“意境”之作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即应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的特点。④最好的有“境界”、“意境”之作不仅能达到“有我之境”,还能达到“无我之境”。

(四)第四个教学环节 :在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与文本的第四次对话。

第二次默读训练

[设计意图] 品味,提升

(1)学生默读全文及阅读指南

(2)动笔总结概括王国维的诗词鉴赏理论(3)教师点拨:

1.写真景、真情:景真,写出自然神韵,不只求形似;情真,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

2.出境界需情景交融。

3.除了以上内容,形式两方面之外,还需炼字的技巧。

4.在欣赏方面最为着重联想。联想在诗歌欣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从作品的具体意象中,感受到“抽象的情思”,也是欣赏这者之能事。这种彼此之联想,而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构成的相互触发,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感应。而这种感应既不必完全相同,也不必一成不变,只要作品在读者心中唤起了一种真切而深刻的感受,这就已经赋予作品生生不已的生命。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运用王国维诗词鉴赏的相关理论从景和情入手鉴赏具体诗歌的意境.(五)第五个教学环节 :在学生掌握了文本的基础上,出示第三个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训练。

一次诗歌鉴赏训练 [设计意图] 运用 具体步骤:

(1)有针对性地研读几则.(2)提问

1.说一说.这首词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写一写.请具体鉴赏这首诗歌的意境.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3 下面诗句属有我之境的是:

A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B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 片云天共起,永夜月同孤

(3)展示答案

(4)教师总结,方法传授:

总结:情在景上,有我之境。寓景于情,见情。

情在景下,无我之境。寓情于景,见景。

迁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无我之境)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化在碧玉,丝绦这美好的意象之中。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我之境)故国沦亡,“花溅泪”“鸟惊心”是作者“感”和“恨”情感迁移的结果。

方法:鉴赏诗歌意境的技法规律:(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3)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5)出示习题

(六)第六个教学环节 :在学生比较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与文本的第四次对话。

一次背诵训练 [设计意图]巩固(1)学生齐背文章(2)教师简要回顾

五 总结升华:经过三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能够对王国维有一定的了解并能掌握和运用好他的诗词鉴赏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否则,不说当一个好的作家,就是当一个读者也难与有境界的作品产生心灵的共鸣,最终与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失之交臂。希望我们的学习能给大家这样的启示。

六 作业布置(略)

第二篇: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键入文字]博文小札2013/10/29

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理论的文化阐释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综:是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是材料更加精炼明确、更有逻辑层次;

述:是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地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目的: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论述和模型,是以述带论,说明现有研究状况,缺点在哪里,我准备做的贡献是什么。侧重介绍与自己的研究相关的文献。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Abstract:

Problem:前人研究从意境的角度来研究境界,把境界等同于意境,或看成意境的一种------境界小而意境大

My view:意境------艺术层面;境界-----艺术、人生、文化层面------意境是境界的一个层面------意境小而境界大 Research method:艺术、人生、文化角度分析境界

Instruction:

Literature review

(1)研究现状:

第一个阶段,上世纪20代到50年代:介绍评判------俞平伯,缪钺

第二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批判------王国维看作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或封建主义学者 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后至今:价值------中西方美学、中国诗学、中国戏

曲学、《红楼梦》研究等诸方面的价值和成就

①认为“境界”属于意境范畴,有些人甚至认为“境界”就是“意境”。这是研究“境界”理论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种说法。

②学者们都以“境界”为“意境”,认为“境界”主要就是情景交融或更深层次地认为“境界”为虚实相生,意境两浑,是“意境”。在“意境”说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境界”就是“境”,而“境”就是景,只不过是“意境”中的一个方面,还不如“意境”

(2)缺点problem

“境界”就缩小为“意境”的一个构成内容,或把“境界”等同于一般的艺术形象,这些其实都把“境界”的内涵给缩小了。实际还是在“意境”范围内讨论“境界”,但“境界”并不等同于“意境” 注: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

(3)自己的观点

笔者的观点是,“境界”在谈到艺术的美感特性时,要求达到意与境浑融一体,是与“意境”范畴相同的,但“境界”与“意境”又是有区别的,无论从出发点、落脚点,还是内涵与外延来看,二者都是不同的。“境界”除了包括艺术美外,更包含着哲学上、文化上的内涵,有自己独特的内涵,非“意境”所能包括。可以说“境界”和“意境”是两个不同范围内的概念。意境的美学形态主要是优美,境界的美学形态则主要是壮美。“意境”说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把“意境”概念无限扩大开来,把一切讨论情、景、境的传统理论都看成“意境”,只看到“境界”的一般性特性,而没有看到“境界”的特殊性,从而把二者混为一谈。

Bibliography: 201

参考文献按照顺序分类列出 论文行文顺序(目录、内容);参考文献的年代

Acknowledgement尼采:爱一切用血写的文字---真情实感

第三篇:也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也谈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作者:h 点击次数: 9674 摘 要:《人间词话》是一部词学文献著作,也是首次在词话中将中国古代文论与西方文论相结合的产物。在阅读中尤对其境界感触颇深,因此结合前人的研究心得,对境界做了一些新的阐释。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境界

《人间词话》是一部关于词学的文献著作。读完《人间词话》,发现里面多次提到“境界”一词,据粗略统计,有20处之多,其中第一部分有12处,第二部分有8处。由此可看出王国维对词境界的重视。

“境界”一词,从训诂学上来看,境的本字作竟。《说文解字》中解释“竟,乐曲尽为竟。”段注:“曲之所止也。引伸之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曰竟。”界的本义也是竟。《说文解字》中“界,竟也。”段注:“竟俗本作境。今正。乐曲尽为竟。引伸为凡边界之称。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介也。象田四界。”“境”与“界”原都有“尽”的意思,它们被引伸为事物或土地的边界范围。从表面辞义来说,并不包括情意和感受,只能说明文学作品某一方面的素材。因此,《人间词话》第六则又给以补充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由此可见,王国维所谓有境界的作品,包括两个方面,即外在的景物人事,和内在的思想情意。

《人间词话》的第一条就讲“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1]境界成为评判词高低的标准。那么境是怎么形成的,王国维认为有两种方法,即造境和写境。造境属于理想,但却又与自然相否,顺应事物的发展与变化。写境属于现实,对自然中变化发展的事物予以描述。两者颇难分别。而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

境界分为两种,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我和物都是客观实在的,以实写实,无论人物,景色,情感都是具体可感的。以我的眼光看世界,所以世界都带上我的色彩。“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作者以我的眼睛看花,花也因为我的泪而著上了忧伤的色彩。无我之境的词,句句没有情,都是白描,但实际上字字传情。“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从字面上看全是写景,没有主人公的影子,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如果透过这些文字,把它一层一层的剥开就能看到主人公隐藏的情。“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1】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最根本的区别在于静与动之静,区分静与动之静的标准是美与欲念的关系。当美与欲念的束缚进入宁静状态时,创造的是“无我之境”;当美与欲念处于对峙状态,美对欲念的超越只有可能达到暂时的平衡时,这时创造出“有我之境”。”[2]

境界有“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诗人之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故读其诗者,亦高举远幕,有遗世之意。而亦有得有不得,且得之者亦各有深浅焉。若夫悲欢离合、羁旅行役之感,常人皆能感之,而惟诗人能写之,故其入于人者至深,而行于世者尤广。”“能感之”指作者特别具有的感受力和观察力;“能写之”指作者特别具有的表达能力。这是构成有境界的作品不可或缺的条件。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就是指的这种表达能力。

境界有大有小,在王国维看来,只有抒发全人类共有的情感才算是大境界,而只是表达个人的身世遭遇就是小境界。“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把李煜与宋徽宗作比来阐释只有担当人类苦难,才能深入人生体验。他们同为亡国之君,宋徽宗的词作之所以不及李煜,是因为他所表达的只是个人的身世之慨,这种个人的身世之慨未能上升到人类普遍情感的高度,故不足以打动千百人的心,因而也就不能成为上品。而李煜的身世之感融汇了人类生存中的失意悲伤,是他个人的,也是人人的,所以一发而为名句,流传千古。

此则与第八则所说境界无大小优劣之分相矛盾,在同一篇著作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体现出王思想的复杂性,以及对境界理解的模糊性。对王国维的死亡解读众说纷纭,但其中都会谈到他人生悖论的两难处境。长期从事哲学研究的工作,使他常运用逻辑的推理与理性的思考探索人生,但自身性格细腻、感情丰富,这种情感与理智的不可兼容使他难以自拔。这种矛盾的心理与思想在人间词话中体现出来。

谈境界,不得不提王国维自己所提到的三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对这则词话基本是从两点予以阐释的,一种表层的理解是诗人要达到这种境界所必需经历的三个步骤,“悬思——苦索——顿悟”。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然后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即便衣带渐宽、形容枯槁也永不言悔;最后经过多次周折、多年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就能明察秋毫,豁然顿悟,于是仿佛在不经意间就通达到“诗人的境界”了。第二种理解为人生的境界。首先上寻,千百度的寻,但寻而无果。于是突然改变方式寻,最后才发现目标所在,这实质是一个意志力考验外加判断力考验的艰苦过程。而只有在正确的判断力的指导之下的意志力才有其价值和意义,否则一切都是徒劳和无效的。此外,境界是需要于虚静寂寞中才能提升,常人大多留恋的是灯火辉煌,而心怀大事业、大学问的人却能超越常人之境界,所以能“剑走偏锋”,“志”由虚静中得以“立”。境界的达成乃是磨难的积聚,又是快乐的积聚,使历经曲折之后的翻然顿悟,由此有着一种难以言说、不可名状的愉悦。

词话中用了四则篇幅来阐释“隔”与“不隔”,可见其也属于境界的一个构成的部分。从“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的观点看,王国维所谓的不隔是指用鲜明生动的语言真切自然的表现真情感真景物。“生年不满百”句,自然真切地传达出对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慨叹;“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句,鲜明地描绘出旷野之情景如在眼前,使人自然地萌发对草原空旷、辽阔、恬静的美景向往的心理,而“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可理解为“不隔”是“真”的另一种说法。看一则文章说“隔与不隔之别”是不用典与用典之别,认为不用典而描写的事物显得鲜活生动,这便是不隔,用典则似乎隔了一层而不够鲜活,这就是隔。而童庆炳教授对此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全面的解释:“所谓‘隔’是因为用典过多或认为显得过于肤浅过于晦涩,不能生动鲜活地表现事物,不能使所描写的事物灌注诗人生命的体验,从而不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共鸣;所谓‘不隔’不但是因为“语语如在目前”更重要的是因为灌注了诗人的鲜活的生命情感,而使读者的生命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了。

王国维的“境界”有三层基本的含义:一是,“境界”即生活,是人类一种有意志的生活,是不同层次的人在不同层次上对生活的感受;二是,“境界”即人类共同的欲望,人类通过“竞争而得胜”,“超越于他人之上”,从而达到更高层次,实现从基本的“烟酒”到普通的宫室、车马、衣服,再到稍微高级的跳舞、书画、古物、戏剧,直至最高级的艺术需要。三是,文学的境界代表全人类的境界,是最高境界,能够引领人的低级的嗜好、消遣和游戏,从而使人达到一种崇高的生活境界。

“境界”的内涵,用马正平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一种感受、气氛,一种情调,一种空间,一种感觉,一种艺术的高度、精神的高度,一种人的生命自由的状态与体验。”[4]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王国维原著.刘锋杰、章池解读.人间词话解读[M].安徽:黄山书社,2007.[3]翦智辉.论王国维“境界说”的主要内涵[J].企业家天地,2007,(7).[4]马正平.生命的空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责任编辑:admin)

第四篇:感悟境界700字作文

感悟境界700字作文

“一花一天堂,一草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土一如来,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

花草世界,芸芸众生,经历各千,情愫丛生,牵牵连连,缠绕无边。人之所以为人往往也许只因为那一缕尘缘,那一份世俗。

一场决定命运的考试,一场牵动亿万人心弦的考试。一位考生从容成对,写出了这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身边的朋友看到了这段妙语,各抒己见,说:“这位静思者已看透尘缘。这是满腹才华的智者才有的境界。”“太深奥了!”“深奥中的美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位静思者一定是位老先生,一位走过了大半个人生,在黄昏的余晖下,写下了这段佳话。”最末,我留下了这么一段话:“这是一个境界,一个沉思者的境界。孰不知,三伏天里当太阳炙烤亿万生灵的时候,一位高考生带着自己的未来在考场里留下了自己的梦。一个神奇就是这样诞生的,一个境界就是这样创造的。”

正如他所说的:人之所以为人,往往也许只因为那一缕尘缘、那一份世俗。他便是境界里的传奇。读书的境界便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生活的境界便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友谊的境界便是“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爱情的境界便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人生的境界那便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何必在乎摔得多重,相信自己,仰首阔步,勇敢前进,这便是境界。脚下的路总是坎坎坷坷,何必放在心头。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总会有胜利的曙光照亮前面的道路,这便是境界。

“宠辱皆忘,看天上云卷云舒,去留无意,望庭前花开花落。”淡忘过去,留下该留下的,忘记该忘记的,这便是境界。

“远不服,则修之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身边的世界总是在变化,静心面对,相信一切皆有可能,这便是境界。

一份尘缘,带来了一个思想;一份世俗,带来了一个生灵;一份沉思,带来了一个境界,这便是境界的领悟。

第五篇:人生感悟三境界

人生感悟三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作点浅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

下载感悟词话 品味境界(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感悟词话 品味境界(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品味书香,感悟成长

    品味书香、感悟成长 我不是一位多情的诗人,不能用漂亮的诗句去讴歌我的事业,我不是一位睿智的哲人,不能用深遂的哲理去体现我的人生价值。然而,我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

    品味登山,感悟人生

    品味登山,感悟人生 (注:本文属半议论半叙事类型的文章,议论部份仅代表个人感慨,特此申明) 十月,正是金秋季节.乌云密布的早晨,带着被窝的余温,匆匆赶到集合点,今年的秋游主......

    感悟历史 品味人生

    感悟历史 品味人生 历史的车轮在不停地转动,没有人可以使它停下。虽然时间已经逝去,但是我们却可以通过阅读历史,来感受那过去的岁月,更可以在历史中感悟,去品味。 列夫托尔斯泰......

    品味经典感悟人生

    品味经典感悟人生 肃宁县窝北乡 雪村完小 四年级数学教师 刘建崇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瑾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经典语句如百花清香悄然扑鼻而来,让我停下匆匆......

    品味篮球 感悟人生

    品味篮球 感悟人生 ——记鞍钢设检中心炼铁工区国家一级篮球裁判员刘兆勇 第一次听到刘兆勇的名字,是因为他代表鞍钢裁判员连续多年参与了CBA、WCBA等全国篮球联赛的执法工......

    品味书香,感悟人生

    品味书香,感悟人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了一本关于海伦〃凯勒的书——《假如......

    品味书香,感悟教研

    品味学习,感悟教研摘要:虽然劳动是简单的,但对于儿童来说,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会感受到大自然造化的美妙,耕地、播种、收获、加工,像一位农民一样亲自参与土地的劳作,亲自品尝收获的......

    品味优雅。感悟心灵

    观念比能力重要;行动比承诺重要;选择比努力重要;方向比速度重要。思路清晰比卖力苦干更重要;心态正确比现实表现更重要;选对方向比努力做事更重要;做对的事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