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感悟诗意生活_提升教育境界
感悟诗意生活 提升教育境界
——《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读书心得
黄会宇
最早结识肖川博士,是在一年前,因为他的书《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还在大学的时候品读过他的书,其人其书,其文其思,让我整个身心都浸润在教师幸福诗意生活的阳光之中,激发了我对教育幸福诗意生活的追求,也积累提升了我的教育教学思想境界,让我无怨无悔地行走在专业成长的路途上„„
我们教师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教育的纯真情怀里,为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而不懈努力。在我看来,追求教育真情与智慧,追求教育生活的幸福和诗意,追求专业成长的老师,他(她)的做人一定不会枯燥,讲课不会干涩,也一定会知道如何让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洋溢温馨,弥漫芬芳,从而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感动他人„„
诗意的生活是什么?它距离我们有多远?其实,诗意的生活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把教育现实生活中繁杂琐碎提炼升华为温馨美好情感的过程。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寻觅,诗意的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
是的,当我们换一个思路,换一种审美的眼光,以一种内心的体验或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我们必须应对的事物,来看待我校的教育现实,看待我们的学生,蓦然回首,诗意和幸福的生活就在我们的身边。我曾努力尝试这样去做:
首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发现教育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尽可能多地领悟其中的诗意。
于是,我将自己所担任的两个班级当成两块实验田。我努力将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做得精彩,做得生动,都做成一个成功的案例,这难道不是教育的一种诗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尽情展示自己的教育智慧,展现自己的教学品质和个性,充分挖掘中国方块文字独特的魅力和魔力,这也许也应该算是一种诗意吧?还有,当我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的探索时,我会发现新的角度,发现另类的存在,这也是诗意!我力求专业解读文本,用真心去感悟平凡教育现象的意义和价值,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和努力,表彰孩子的学业和人品,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在我看来,无一不充满了诗情画意!于是,我让这种感悟进而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习惯,上升为一种境界,并付诸教育生活实践。于是,我努力从庸常的自我和繁琐的生活中延伸出去,解 1
脱出来,从而超越自我,提升自我。
其次,我认为:营造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身就是幸福诗意生活的集中体现。我注重友情,关注亲情,在乎爱情。我期待他们关注我的目光,感谢他们的激励鼓舞。来自亲人和友人的理解支持和帮助,让我的生活时时洋溢着温暖和力量,亲人的臂膀和家的温馨是我永远的心灵的港湾,友人的鼓励和慰藉是我心灵的栖息地!
作为老师,我当然努力营造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我欣赏学生,如同欣赏珍宝。内心充溢着一种幸福和快乐。我深深地明白:学生就是我幸福快乐和诗意生活的重要源泉之一。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沟通和谈心,对于师生彼此而言,都是心灵的倾诉和慰藉。学生把我当成师长,也把我当成朋友。我与学生每天都在收获学业,时时都在进步成长。学生对我天天有所期盼,我对学生时时有所期待。师生之间,彼此因为对方,把每天美好、温馨的生活擦亮!
于是,我发现:诗意幸福的秘诀不在别处,不再远方,也不在未来,就在我们点滴的生活和行动中。是学生,是英语教学,辉耀了我教育教学星空。让我身心忙而不累,累而不苦,苦而不哭,让我踏着繁琐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最后,诗意生活还意味着要为自己的人生留出一些空白。有道是:留白天地宽。我们需要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给自己腾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释放种种压力,从而达到心灵的安宁、平静、平衡与和谐。每每夕阳西下,一曲优美的萨克斯《回家》回响在校园的上空,继而,喧嚣的校园变得宁静,我会静静地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读自己深爱的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梳理一下自己一天来的收获,在电脑上轻轻地敲打着一行行的文字,抒写着自己对生活和教学的情愫,而或,与爱人散步话聊,彼此畅谈生活共话现实的无奈与期望,同叙感悟教学的苦与乐„„留白与空闲,让我的心灵日渐丰盈、深刻、丰富而美丽!
也许旁人无从理解、无从明白,现实的困境给了我怎样的心理压力和恐惧,但我一定是坚定地从容地行走在理想与信念、幸福和诗意之间,力求从中寻出一道自由呼吸的缝隙来;我不知道这样的努力和坚守能让我走多远,能对我身边的人有多少感染力,我也无从知道自己的教育情怀能给学生的学业引领和人生奠基有几多的帮助?但我一定是放飞了自己的梦想和希望,耕耘在了我教育人生的四季!也许我在人生的春天奋力耕耘播种,在夏日骄阳下辛勤劳作,到了秋季的田园,我可能仍然一无所获,看不见累累的硕果,但我一定会无怨无悔地对自己说:“我付出了,我爱过了,那么这一切都不仅仅是传说。”
我情愿我自己的教育教学人生,站成一棵树的永恒。诗意地栖息在大地和天空之中,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云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
追求诗意和幸福的教育教学生活,提升我的教育教学境界,纯洁我的教育教学情怀,是我毕生努力的远方!
2013年11月26日
第二篇:诗意生活
拿出一本书,我们不妨认真去品味其中的奥秘;翻开一本五线谱,不妨聆听由音符组成的美妙动听的音乐;踏上人生之旅,我们不妨感受一下人生的诗意。
人生是美好的,也是孤独的。拿起一瓶葡萄酒走上阳台,端一把躺椅坐下,拿起葡萄酒往小杯中倒入,一股红色的液体流入杯中,寒风吹来,没有一丝刺骨,只觉秋意浓浓,暖意浓浓,因那一首“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哪敢“违背”李太白诗中的意味呢?我端起酒杯,一咽既下,一股暖流顺着咽喉到了胃里,抬起头,不禁瞅了一眼明月,又低下头准备在倒,我乍一抬头,仔细一看那轮明月与往日不同,旁边多了无数颗星星相伴,啊!多么美好的场景,它们“一家”团聚,此时此刻可能正说着那无尽的话语,品尝着杯中美酒与佳肴。我向往和它们在一起,说尽心中无限事。我清了清嗓子,美好的画面逐渐消失了。
我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从前,无忧无虑,不禁想到庄子的《逍遥游》,文章陈述了绝对自由,无己,无功,无利的人生境界。我们的人生每天都是充满欢悦的,有人问我:你怎么每天都那么开心,像吃了开心果!我说:哪有,一个人悲伤就算吃开心果也不会开心啊!所以我认为人生应该保持每天心情的愉悦和乐观,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有它存在的价值。人活着,不就为了图个乐吗?人开心了,无忧愁了,寿命都会长一大截呢。我们何不改变自己的心灵,去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清新,敞开胸膛大声呼喊一声呢。也许这样,能让我们的心得到一次洗礼。或者,我们可以漫步于海边,听上一曲优雅的歌曲,放松一下心情。又或者,我们回到家中,看上几首乐观、豁达的诗,品味诗人带给我们的真趣。
回到现实,我还在躺椅上拿着酒杯,我能感觉到我的嘴保持着微笑状。倾之,我又发现了一对情侣正在楼下拥抱,不禁想到浪漫主义诗歌《离骚》,也许他们没有内在联系,但我想这种联想也不是无稽之谈,至少可以让人感到人生的浪漫。我喝光杯中的酒,朗读着离骚中的字字句句,感受着那对情侣带给我的浪漫。
人的一生是充满诗意的。美好、乐观、浪漫聚成了我人生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三篇:提升教育境界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提升教育境界专题培训心得体会
城固县陈家湾初中
吴有明
记得魏书生在《人民教育》上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常想,人与本职工作有五种境界:无心无意、三心二意、半心半意、一心一意、舍身忘我。人幸福快乐与否,取决于自己在哪一种境界。从教以来,我常常伏案思考:为师者的教育境界到底是什么呢?是为了学生考出优异的成绩?还是学生非常听老师的话,做到言听计从呢?是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的更多的荣誉而老师沾沾自喜呢?还是教师转化了一位学困生而欣慰呢?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研究。教师只有对教育教学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发现和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避免走弯路,少做无用功,提高教学实效,达到教学最优化效果。教研有助于教师探索出一套切合实际的理论和方法,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有助于教师改变教育教学内容“旧”、“窄”的状况,不断调整、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无论进行哪一方面或者哪一细小部分问题的研究,须去阅读有关书籍,收集有关资料,掌握信息,然后思考、研究、捕捉,并结合教学实践,总结教训,进而上升为理论,最后再回到实践中运用。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教师对这一过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有了质的飞跃。
回顾我们的教育之路,从刚毕业时学当合格教师,到成为教学能手,再到骨干教师,至名师,有许多老师终其一生在寻求教育方法和技巧的提升,做一名好老师,做一位名师,而我觉这些还不够,我们应做一名教育家,一位有智慧的教育家。教育家是学贯中西、海纳百川后的一种游刃有余,平淡间方显智慧本色,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教育家是一种用点悟、顿悟的思维开启学生思想的钥匙,而不是教会学生更多的技巧和方法;教育家传递的是一种思想、思维,而不单单是考试成绩的提升和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教育家是引导一种教育前行的方向标,是指点迷津的信使,而不是停留在两亩三分地上的耕田者。
教育者应变革教育观念及思想,应多从教育的本源和终极目标处找寻教育之道。有人认为,教育就是二十年后留下来的东西。而我更觉得教育者将自己的智慧、学识、内涵、修养传递给孩子时,若干年后孩子将更多的思想、思维、智慧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行为,从而引发更大的外显能力,这是一个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三句本来都是言情话相思的佳句,却被王国维用以表现“悬思——苦索——顿悟”的治学三重境界,赋予了它以深刻的内涵。可能我们教育的境界也绕不开这三种境界。愚以为,教育的境界是随着人的内涵不断丰富,修养不断提升,对周围事物认识不断深化而变化的。人不同境界亦不同,境界越高,人的思维就越广阔越灵活。教育者的思想境界决定教育境界。一个人如果停留在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名师等光环之下,就失去了继续前行的目标;一个人如果不能博览群书,既浮躁又有某种情绪时,那么很难教育出高质量的学生。
我们追求的教育的至高境界是传递一种思想、一种思维、一种智慧;是“点悟”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思想,让学生“顿悟”的一种智慧;是教育者不断修身养性、提升自我的过程。或许教育的境界也是教育者不断提升,不断探索的过程,不断寻求真理,永远没有尽头的过程。或许教育与悟道也有相似之处,还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过程。我们不能为教育的境界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正如“禅”没有定义一样,正因为没有概念,所以芸芸众生的人才去追寻、才去信仰它一样,有了准确的概念,又有千篇一律之感。世界的丰富多样性造就了教育境界层次不同性。虽法不同却理相通,为了我们教育的未来,为师者尽力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追寻教育的至高境界吧!
第四篇:诗意的生活
诗意的生活
我站在黄河边,聆听滔滔江水,倾吐历史尘埃。我仰望泰山顶,细看天上白云,写下壮志凌云。我登上长城路,眺望大好河山,打捞逝去豪情。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雅士挥毫泼墨,写下多少传世名篇?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为五柳先生。他的性格就像他宅边的五棵柳树一样清高。他自幼爱好读书,有远大志向,力图挽救天下苍生。可是世事苍茫,无奈的他只好归隐田园,每天过着“种豆南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好一个陶渊明!他是多么旷达,多么高远,就像他喜欢的菊花一样。他曾构建了文人雅士所赞许的桃花源,但他看到了社会的腐朽后,毅然到南山下,寻得了一间茅屋。虽然清贫,可每天自由自在,过着诗意的生活。
李白,自太白,号青莲居士,他自幼豪放飘逸,喜欢饮酒,他也是想着做官。可是仕途多险。当他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他却大呼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长衣飘落,转身离去。“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由此可以看出太白对生活的无奈,但他依然乐观,更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好一个李白!多么浪漫,多么诗意的生活。
李清照,我国第一位女词人,长相美丽、清秀。小时候便走进了文学的殿堂选择了诗词的道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三言两语就把一个误入藕花深处的李清照勾勒了出来。儿时的她,是那么快乐、无忧。可是,不幸的事接连发生在她的身上。国破、家亡,太多的愁与忧,压在了她柔嫩的肩上,她由衷地感慨:“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纵使这样,透出的愁苦也不是那么深。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凄美的意境。
诗意的生活,是用诗词勾勒,情感描绘的山水画。诗意的生活浪漫、豪放、飘逸。我一定能在诗词的篇章中找到属于我的一页,我一定能进入诗意的生活!
第五篇:诗意地生活
浅论“诗意地生活”
2013110117 文艺学 陈小宇
【摘要】 “诗意地生活”在于本体心灵的自由选择,注重在生活中的高雅情调,对平凡的生活采取一种超然闲适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对自我选择的一种觉悟。人们可以选择像“人该有的那样”活着,这是一种具有审美体验的复合人类完满和理想状态的生活方式,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地栖居”。通过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发现美,追求诗意化的人生;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的深层满足;学会跳出情绪的困扰,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来实现诗意生活的哲学处事态度。在探求人的心灵追寻和寻求幸福的道路上给当代陷入精神危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参考。
【关键词】 诗意地生活 人生态度
一、何为“诗意地生活”
“诗意地生活”这一概念,最常见于人们所提到的海德格尔的“诗意地栖居”,反思人的生存究竟是什么。我们将“人诗意的栖居”这句话放回荷尔德林的原诗之中:“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就是这样一位据说是无能应付生活的诗人道出了人原本还可以生存的另一种状态。人原本就是“充满劳绩”的,这样的表述正是意味着人生存的境遇本来就是受到了限制的,但我们还是得加上一个“但还”,因为人们总要寻求对现实的超越,对无限人生的追寻。一方面,“诗意地”栖居是要人们实现对现实的超脱,但同时另一方面又是要人们“居于大地之上”的,如此也正好将人们带回了现实生活。事实上,“海德格尔所领会的‘诗意地居住’并不为住房短缺所困挠,也不为劳作而备受折磨,或者由于趋功逐利而不得安宁,由于娱乐和消遣活动而迷迷惑惑。”①相信如此才是人应该有的生存的方式,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居住,便是人诗意地居住。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刹那间收藏。
——勃莱克《天真的预言》
不过是一粒沙土,一地尘埃,而在有些人的眼中,那就是整个世界,无限美好的天堂。人们从来不会拒绝幸福,所谓幸福的生活,也不过就是应该“如此的生活”。小小的世界有大大的理想,看山看水,别样的心境该有别样的风景。华亭船子和尚有诗曰:“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以我们的日常观点来看,夜晚外出钓鱼,兴盛而至,结果一条①《美与当代生活方式》 陈望衡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筑•居•思:让大地成为大地——海德格尔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启示》
鱼都没有到手,兴扫而归,这当然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但若是倾心于追求人生的诗意见满船明月,静谧湖畔,便是别有一番滋味了。
也许“诗意的生活”不过就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对自我选择的一种觉悟。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总有不同的选择。人生就像是这样,有无数的事件发生,在别人的眼中,它可大可小,可悲可喜,而在你的视野里,地狱还是天堂,仅不过是你的一念之间。生活按照它既有的轨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好也不坏,而你的一生就是由生命中一系列的选择组成的长河,如果说人应该像“人该有的那样”活着,那我们为何不选择一种更加优美的姿态——诗意的生活。
二、如何追求“诗意地生活”
(一)日常生活美学化,学会欣赏和发现美
美一直是个很棘手的概念。中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历史上早有无数探讨,但始终没有得出一个公认的定论。虽然现阶段关于美的讨论仍在继续,但已是作为一个比较过时的命题不再过多的追究了。中西方从古至今的思想家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主要诞生了两类关于“美”的本质的不同倾向:一类是以宇宙万物为本体,认为美是自然的内在本质,美根源于自然,美不依赖于人而客观地存在,只不过是人类凭借心灵和感官发现了自然的美,并由此让自然美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从而享受它,欣赏它,这一类观点多为东方哲学家所推崇;另一类则是采取以人为中心的方法,认为美只有被人类的心灵和感官所观照,美才能被感知、欣赏和创造,美是根源于人的心灵和感官的,西方的先哲们很多都对此进行了论述。
无论是认为美是根源于自然还是美是根源于人的心灵,都必须使“美”这个概念进入人类的生活范围才能为我们所感知而探讨。其实,在人类生活的广阔领域里,处处都包含着美的因素,生活的诗意存在于每一个平凡无奇的物品中,蕴藏在有爱的目光里,一朵花、一片叶、一束光里就有了禅机。
有很多人都说看不到美,这些东西都“很一般”。其实这本就是生活的常态,它本就是不断的循环往复,任何一个普通人都难逃单调和乏味的困扰。也许波澜不惊也是一种娴静的美,而若是长期的用一种心态和一样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枯燥无聊是必然的。而诗意的生活,就是要在一般里看出浅淡的光泽,在一瞬间的存在里体会刹那间的永恒,在这一点上我们就应该学学古人的心态。这与希腊人喜欢孤立地欣赏建筑的审美心态是不同的,“他们总要通过建筑物,通过门窗,接触外面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通到千秋之雪、万里之船,也就是从一门一窗体会到无限的空间、时间。”①当我们把整个宇宙作为自己的庙宇,从小中见大,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丰富了美的感受。生命的境界广大,意境深邃,看世界的心态和视野都不能太过狭隘和局限。当换一种心态,换一种看世界的视角,如此一来,生活中的情趣便是无处不在的了。
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所表现的美学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
第113页
(二)回归自然,追求精神的深层满足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人们在努力竞争,人们在自我鼓励,人们在奋力拼搏。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不断的创造出新的文明来满足自己的欲求,然而在过分的追逐的进程之中,在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车轮下,人们渐渐发现自己开始被自己所创造的东西所束缚了,人常常不能占有自己的自由本质而被社会文化和外物所扭曲役使,从而变为非我的状态,21世纪的当代人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危机,人们忽然发现自己的精神家园变的荒芜,心神开始变得狂躁恐慌,越来越偏离人的本真的状态。事实说明,人类文明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人的异化,个体的自由空间越来越被挤压,个体不得不痛苦的生活在文明与异化的夹缝之中。如何寻求解脱?“久在樊笼里里,复得返自然”,自然之子陶渊明告诉我们,也许有舍才有得。
中国有一句古谚,说:“自然界中美是永恒的,也是神秘的。”充分说明古人最先已对身处的自然的美存在着某种未知的敬畏和神秘感。我们眺望于山峰之巅,徜徉于湖光山色,醉心于残阳落红,无不是对天地万物自然之美的由衷赞美。庄子早有先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美昭示着宇宙真理,将宇宙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当我们为现代繁复的物质生活所迷惑的时候,学一学陶瓮,回归原始,去自然万物中寻找生命的皈依。
林语堂先生在《生活的艺术》一书中,把适度的物质享受与注重审美的高雅情调相结合而创造一种闲适的艺术的生活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它强调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协调发展, 不是通过消费量的无限增长来企求幸福, 而是通过提高精神生活水平来获得幸福感。这是就是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复归本真的生活方式。幸福感来源于本真的内心,物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提醒人们拒绝物质文明的异化,不要为物质所迷惑,关注人生基本问题。在如今的消费生产占主导的生活方式理念下,选择一种回归自然,追求精神享受的生活,由此创造一种以消闲遣兴、修身养性为目的的艺术化的生活。这里的“回归自然”,不仅仅是指贴近物质性的自然界,也是一种回归自己本来面目的,未经世俗异化了的天真性情,那是一种自由自在,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让自然来安抚自己浮躁的心灵,让源于内心的和谐来成就诗意的人生。
(三)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跳出情绪的困苦
宗白华先生说:“如果我们的心灵起伏万变,经常碰到情感的波涛,思想的矛盾,当我们身在其中时,恐怕尝到的是苦闷,未必是美。”①有时候,人们的惶惑、痛苦不仅仅是来自于外在现实的压迫,人自己与自己内心的争斗也是痛苦的原因之一。当人们困于情绪而无法突破时,人生才有如此多的困惑。一种超脱①宗白华《美学散步——美从何处寻?》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
第26页
的人生态度,会让人少受情欲之苦。“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处于情绪的大起大落之中,苦闷、伤心,未必让你心生幸福快感,若是一个人总是为自己的情绪所困,他将会感到极度的疲惫,直到精力耗尽,而难以体味经历苦中微甜,但若是最终能辅以合适的渠道加以消释,无疑是经历超脱后的轻松和愉悦。
诗意的生活必然是要让人们感受到美,考虑并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愉悦的能力,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到:“美使人愉悦并提出人人赞同的要求,人内心同时意识到某种程度的高贵化,超越了单纯对于感官印象的愉快感受,并对别人也按照判断力的类似标准来被评价。”①所以超脱出纯感官的感受是追寻诗意生活的第一步,跳出自我束缚的思维惯式,从情绪的波涛中抽身而出,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
中国人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器温润圆滑,平淡之中焕发出含蓄的光彩,正是符合中国人所偏爱的“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之美,选择一种更为淡定和超脱的态度,跳出情绪的困苦来再来反观其本身,万事皆可理解。
三、“诗意地生活”让人生幸福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第22封信中说:“唯有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感觉到我们好像挣脱了时间;我们的人性才纯洁而完整地表现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在力量的影响而受到任何损害。”②以一种审美的状态去生活,你可以包容一切,用生命来诠释人性的本真之美,我们总是试图以各种言语来描述诗意的生活应该是怎么样的,其实,“诗意地生活”就是深藏于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梦想和希望。每一个追求人生之美的人都在感悟着,探索着,成长着。现代人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取舍,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权衡,人们的应变能力有时根本来不及处理来自四面八方的海量信息,思想有时候根本赶不上周围环境变化的迅捷,压力和恐慌接踵而来,而在这个时代是不是就谈不上有诗意的生活了呢?
俞敏洪说诗意的生活“不是刻意去寻找的,而是一种能力——身处琐碎的日常事务却不被日常事务所淹没„„”,所以,生活就是一种姿态,你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就会拥有怎么样的人生轨迹,选择诗意的生活,做一个智慧而快乐的人,忙里抽闲,身处琐碎而不为这份琐碎磨平了生活的激情和乐趣,“对我来说,最伟大的事情就是美美地活在日常生活中,并使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充满美的事物。„„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高雅及美能了解、接受和欣赏的人,他一定有着福人的气质,他的心态平静、从容不迫。”③看不见一丝一毫的局促,不再为内心激烈的冲突神伤,生活自然像诗一般,那么自然,那么安闲。
①康德《判断力批判》(德)康德著 彭笑远编译 2008年版,北京出版社 第232页 ②席勒《审美教育书简》 席勒著 张玉能译 2012年版 译林出版社 第167页 ③斋木哲郎《毛井公子的艺术》,东京:讲谈社国际版,1987年版,第91~110页 【参考书目】
1、《人,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 [德]海德格尔著 郜元译
张汝伦校 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二版
2、《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审美人类学丛书)
张玉能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一版
3、《优化人生——心理选择学》(现代人生心理学丛书)刘翔平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2年6月第一版
4、《美与当代生活方式——“美与当代生活方式”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陈望衡主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一版
5、《诗样的人生》 林语堂 京华出版社 2005年7月第一版
6、《美学散步》 宗白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12月第一版